海阔天空好扬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6:2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阔天空好扬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阔天空好扬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第一篇:海阔天空好扬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海阔天空好扬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

历史的潮流,总是浩浩荡荡,勇往直前;

时代的脚步,总是永不停歇,无可阻挡。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锐意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勃勃生机。

这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懈奋斗的10年;

这是直面挑战,攻坚克难,奋力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10年;

这是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中国社会发生新的深刻历史性变化的10年。

十载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东方地平线上,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0年来,一个主题贯穿始终:找准历史方位,抓住战略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10年前,这是一张全新的考卷——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用30多年走完西方国家一两百年才走完的历程。进入新世纪,当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之时,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又待破解:

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问题?

如何避免传统现代化路径所带来的差距拉大、矛盾积聚、环境污染、资源趋紧等弯路?

„„

一句话,如何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10年后,这是一张优异的答卷—— 改革向深水区挺进,变革步伐日益加快;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

10年间,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上扬帆远航,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项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国力、财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10年发展,10年跨越。

是什么引领中国航船方向,穿越浓云迷雾,跨过激流险滩?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新世纪新阶段的指路明灯。

湖南株洲,几年前,这里烟囱林立,气味刺鼻,五颜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湘江„„

今天,这些都不见了。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变得绿油油、水灵灵,完成了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向国家卫生城市的蝶变。

变革时代产生创新的思想,思想的创新推动时代变革。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感受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从2003年4月抗击非典关键时刻在广东提出“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到4个月后在江西调研时提出“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半年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这张考卷,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创造性地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用科学发展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中国的发展路径、发展方向。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0年里,从中央全会到地方考察,从把握经济形势到部署各项工作,在不同场合下,在不同活动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

胡锦涛指出,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吴邦国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温家宝要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贾庆林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李长春要求,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

习近平要求,要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形成科学发展共识,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过去、总结经验得失,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分析现实、查找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未来、完善体制机制。

李克强要求,推动科学发展,关键靠改革开放。要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推动科学发展,目的是为了全面改善人民生活。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贺国强要求,要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到纪律检查工作各个方面,更加自觉地把纪律检查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去谋划和部署,不断探索和拓宽服务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要求,必须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必须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入手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和谐稳定,必须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必须在执法工作中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

从坚持以人为本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从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个个重大决策,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力量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观走向深入的历史足迹。

实践永无止境,认识不断深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这一耳熟能详的词汇,其内涵发生着深刻变化——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重视“总量”到强调“人均”„„表述方式变化的背后,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坚定意志,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铿锵步伐。

变革带来发展,决策催生繁荣。

10年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经济年均增长10.7%,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同期的3.9%;

——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由4.4%提高到10%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35美元增加到5432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

——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事业欣欣向荣;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一场深刻的变革在神州大地上不断推进。

10年间,经济社会发展和身边变化,人们可知可感: ——10月16日,合肥至蚌埠高铁开通,由此,合肥至北京最短运行时间缩至3小时50分钟,比以往减少5小时42分钟。京津、武广、京沪„„从无到有,不断延伸的高铁线不仅压缩了时空,方便了群众,更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巨大可能;

——经济结构和发展质量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13.7%下降到2011年的10.1%,第二、三产业占比均有所上升;

——更多的产业在规模上跃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中国创造”熠熠生辉;从产品出口到企业并购、对外投资,一批批企业走出国门,成为响当当的品牌;

——人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从城市到乡村,汽车进入更多的普通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不断提高,冰箱、电脑等耐用消费品拥有率成倍增加;

——越来越多的城乡面貌悄然改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片片社区、一个个村寨更加美丽,城镇化率从不到40%上升到50%以上„„

统筹发展,全面推进——10年来,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经济5个“轮子”一起转,社会主义中国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农民工人大代表亮相政治舞台、网上公示法律法规广泛征求意见、持续推进“三公”经费公开„„10年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日益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成熟,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巩固。

场馆免费开放、农家书屋遍布乡村、出版集团纷纷上市„„10年间,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

从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到扩大公共服务,从完善社会管理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0年间,我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从植树造林到防治荒漠化,从提倡循环经济到厉行资源节约„„10年间,生态文明的理念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生态建设的成绩单同样引人关注。

国防的巩固,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10年来,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强军治军方略,推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10年来,“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谱写出新篇章,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

这是历史性的进步,这是历史性的跨越——

以时间来丈量,10年只是沧海一粟;

以事件来刻录,10年则可能成为永恒。

从三峡工程竣工到青藏铁路通车,10年里,几代国人的愿望得以实现;

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到上海世博会,10年里,华夏儿女实现了百年梦想;

从“神舟”飞天到“蛟龙”探海,10年里,中华民族千年梦圆。

“中国为什么能?”一个巨大的问号,引发人们不断探究、不断思考。

有人说,这是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雄厚物质力量使然;

有人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力量的集中迸发;

有人说,这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一个政党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

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升——10年来,一种力量始终在凝聚:中国共产党人从容应对难事、急事,成功举办大事、要事,经受住一次次考验和挑战

初冬的阳光里,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蓝白相间的新厂房巍然伫立。

汶川地震前,企业连续多年摘取全球发电设备产量第一的桂冠,地震后又连续4年位居榜首。

4年前的那场特大地震,几乎将这里夷为平地。

“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再大的考验,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十八大代表、东方电气总经理斯泽夫感慨万分。

历史,总是以最严峻的方式,考验一个民族自强拼搏的能力,考验一个执政党处理复杂问题的水平。从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到特大地震、特大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到“3·14”、“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到上海世博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沉着应对,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不断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

需求疲弱、增速骤降、失业上升、税收下滑„„几年前,当国际金融危机海啸般席卷全球时,暗礁与漩涡,横亘在中国经济这艘巨轮面前。

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经济大国开始了艰难的应战——

这是一串遍及大江南北的足迹:从东北重镇到边疆省区,从江浙沿海到广东改革开放前沿,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纷纷奔赴各地调研,及时把脉经济运行情况;

这是一组让人印象深刻的数字:仅2009年上半年国务院就召开常务会议33次,研究讨论74项议题,其中,31次会议、51项议题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直接相关;

这是一系列让市场为之振奋的举措:发放家电下乡补贴,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四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和调整规划接连出台;

这是一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绩单:随着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至2009年底,中国经济成功实现V形反转,率先回升向好。

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在初步摆脱经济危机冲击后,共和国决策者们的目光看得更远。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日子里,中央政治局共召开30多次会议,其中有8次研究经济工作,对如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作出战略部署。

„„

有一种力量可以凝聚人心,众志成城——

10年来,每一个危急时刻,中央领导同志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人民群众中,凝心聚力,提振士气,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灾情。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心系灾区的胡锦涛总书记果断压缩出访行程,从巴西提前回国,经过近25个小时长途飞行回到北京后,又赶赴雪域高原,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

从非典疫情到大范围洪涝灾害,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汶川特大地震„„

灾情就是命令!第一时间发布动员令,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调集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谱写出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有一种情怀可以温暖人心,砥砺斗志——

10年来,每一次生死关头,每一次救援行动,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秉持生命至上原则,不放弃、不抛弃。

救人,救人,还是救人。无论是非典疫情、汶川地震还是泥石流灾害,在灾难来临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始终把救人放在首要位置。

和死神赛跑,和生命竞速。汶川震后10天内,83988名同胞从废墟中获救,360多万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两周时间里,10048位重伤员安然转送至全国20个省区市的375家医院。

每个数字的背后,都是对生命的尊重;每次救援的背后,都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弘扬。

有一种进步可以鼓舞人心,奋发前行——

10年里,我国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修订了抗震减灾法等和危机应对相关的法律不下10部。

10年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涉及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的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出台生效,国家危机应对机制进一步完善。

10年里,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官员到普通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得到较大提高。

„„

伟大的民族,总能在考验中锻造不屈的精神;先进的政党,总能在挑战中凝聚强大的力量。这是经受大事、要事磨砺,民族精神不断升华的10年。

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到上海世博会,从“嫦娥”揽月、太空漫步到超级计算机、基因测序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从南水北调到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中华民族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让世界惊叹。

从载人航天精神到抗震救灾精神,再到奥运精神,10年来,在一次次考验中,民族精神在升华,自信心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更加具有凝聚力。“加油,汶川”“加油,中国”的呐喊声至今仍然响彻云霄„„

10年里,面对境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党中央、国务院从容应对,依法处置了拉萨和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迅速控制事态发展,保卫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政策举措,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呈现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喜人景象。

以史为鉴,昭示未来。10年来,从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再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人们深刻总结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10年来,一个宗旨更加突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党、政府、全社会都会关爱和帮助你们。”2004年11月30日下午,北京佑安医院。胡锦涛总书记微笑着把手伸向受病魔困扰的艾滋病患者,胸前的红丝带在冬日里闪动春的希望。

历史的长河百转千回,细小浪花折射温暖光亮。

1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每年看望艾滋病患者,还邀请患儿和致孤儿童做客中南海。

“四免一关怀”,中央防治经费从每年1亿增加到22亿,制定艾滋病防治条例„„

一部10年艾滋病防治史,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理念的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新要求,满足人民新期待。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指导思想的变化,带来政绩观的变化——

2011年8月,南京首次在全市郊县镇街考核中取消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居民就业和收入成为主要考核内容。

政绩考核指标的调整,是执政党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幸福广东”“幸福安徽”“幸福山东”„„越来越多的省区市,将提高民生福祉作为党和政府追求的目标。

民生艰难处,为政发力时。

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办好教育、医疗改革、保障住房、增加收入„„10年里,中国共产党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成绩单。

——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数超过13亿,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过千万;

——从免费义务教育在全国铺开到拨款160亿为农村学生提供“营养餐”,从校舍维修改造到《校车安全管理条例》通过,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大兴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范围从低收入困难群众向中等收入群众、进城务工人员延伸„„

——出台多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框架日益健全,基本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各地普遍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对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贴,3次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依靠谁?为了谁?发展的成果由谁享?答案,写在一项项政策措施里,蕴含在民生的点滴变化中。

10年来,一笔笔真金白银的倾力投入,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力度前所未有。数字显示,2003年至2011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累计达16.47万亿元。10年来,从新农合补助标准到种粮农民补贴,从企业养老金标准到农民工子女上学,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一步步提高,社会公平正义的阳光洒遍城乡大地。

10年来,从基本药物制度的初步建立到促进就业规划出台,再到义务教育法修订,政策法规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华夏儿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夙愿,变成一幕幕生动而真切的生活场景。

人民怎能忘记,从洪涝灾区到地震灾区,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到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从圣地延安到巍巍井冈„„每逢元旦、春节,胡锦涛总书记顶风冒雪,进民居,看粮袋,和乡亲们一起剪窗花、包饺子、拉家常。

“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总书记反复强调。

心系人民,情牵百姓。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要求。

人民不会忘怀,从残疾人到农民工,从留守儿童到被拐妇女,一个个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的规划陆续出台,一项项举措相继落实„„

在城市——连续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国范围内解决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参加医保、老工伤待遇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多部门联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

在农村——2006年元旦,农业税条例废止,终结了在中国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2009年,中国农村养老新政在长久期许中起步。

“农民也有养老金,好比送咱养老儿!”领到第一笔养老金时,74岁的山西老羊倌王立柱刻满皱纹的脸上露出灿烂笑容。

发放各种补贴,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连续9年发布“一号文件”,确保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

娃娃上学不缴费,老汉种地不缴税,月月领钱喜滋味。老百姓说,我们赶上了好光景。1196元,1500元,2300元„„10年间,中国贫困标准不断刷新。

《南华早报》评论:贫困标准每一次提升,意味着更多“穷人”产生。中国宁愿“丢面子”的做法背后,是以民生为重,让更多普通人分享发展成果。

人的全面发展,绝不仅仅是吃饱穿暖。

从“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到“同票同权”“同命同价”——人民权利得到法律的进一步保障;

从5亿多国民在网络自由冲浪,到“开门立法”“专题询问”——公民表达诉求的渠道更加畅通;

从社会服务与管理不断创新,到“村民自治”“基层民主”——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迸发„„

神州大地,大写的“人”字高高挺立。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10年来,一个形象更加鲜明: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这是世界瞩目的时刻——

2006年11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胡锦涛主席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48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一一握手。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掀开了合作的崭新篇章。

这是万众期待的聚首——

2008年11月15日,华盛顿美国国家建筑博物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一次聚首,胡锦涛主席向世界发出呼吁:通力合作,共度时艰„„

这是全球关注的行动——

2011年2月底至3月初,战火纷飞的利比亚。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紧急展开:35860名同胞或由中国军舰护航,或乘坐一架架包机、一辆辆客车安全撤离„„ 新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日益紧密。10年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秉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愈发鲜明。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宣示——2005年,“和谐世界”,一个充满东方智慧、描绘国际关系理想状态的词汇亮相国际舞台。

这年4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阐释了中国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

数年里,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反复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

这是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妥善处理复杂敏感问题的10年——

11月初,中国海监执法编队继续在我钓鱼岛海域进行例行维权巡航。海监编队对非法进入我领海活动的日方船只进行监视取证,并实施驱离措施。

自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多次严正交涉,宣布对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非法实施所谓“国有化”以来,中国采取了公布领海基点基线、海监船“常态化”执法管理等一系列维权行动。

从钓鱼岛到黄岩岛,10年来,中国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和领土主权争议,有效捍卫国家主权。

10年来,中国在国际上坚决遏制“台独”“藏独”“东突”等反华敌对势力分裂破坏活动,坚定维护国家利益。

这是共同应对挑战,话语权不断提升的10年——

2012年6月,中国决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430亿美元。此时,欧洲经济被债务重负拽向深谷,国际金融机构急需补血„„ 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日子里,中国始终和各国并肩而立,携手应对: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到亚欧首脑会议、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中国领导人积极参与,倡导各国风雨同舟,共寻危机解决之道。

危机之初,美国《时代》周刊预言中国“只是个身陷囹圄的大国”。中国迅速出台一揽子计划,使经济率先回升向好,到2009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超过8%,《时代》不得不感叹中国“几乎成为照耀全球经济信心的灯塔”。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

有这样一个细节,被有心人记录下来:2009年4月2日,伦敦。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新闻中心的墙上悬挂3个时钟,分别显示着“华盛顿时间”“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

小小的细节,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中国话语权不断提升,并逐步跻身全球治理核心圈。

10年来,中国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不断提升,陆续加入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委员会等主要国际金融标准制定机构。林毅夫、朱民分别成为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和首位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的中国人。

这是分享发展机遇,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不断推进的10年——

2007年4月15日,经历半个多世纪风雨的广交会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从“出口”到“进出口”,一字之增,折射的是一个牵动全球神经的变化:中国正日益成为国外优质商品的巨大市场。

权威部门还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货物总进口规模超过8万亿美元,将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

10年来,中国外交始终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主线,推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切实维护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发展利益。

这个长期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度,近年来还“华丽转身”,对外投资迅猛增加,已成为第五大对外投资国。

自由贸易有助于互利共赢。中国迄今已与28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和实施10个自由贸易协定,双边贸易总额超过了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4。这是积极参与,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10年——

黎巴嫩东南部小镇希亚姆,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哨所外不到200米处,被炸弹烧焦过的土地上,一块墓碑上镌刻着中国军人杜照宇的名字,也记载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誓言。

10年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向战乱地区派出了2万多人次维和官兵和军事观察员,成为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无论是应对恐怖主义、解决地区冲突,还是参与斡旋朝核、伊核问题,中国一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从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到印度洋海啸救援,从气候变化谈判到粮食安全会议,10年来,解决国际热点问题都少不了中国的建设性作用。

这是广交朋友,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外交的10年——

从一些细节,可以窥见中国运筹新型大国关系的不懈努力:

中美元首10年会晤26次,两国建立健全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90多个政府间对话机制;

普京再次就任俄罗斯总统一个月内即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中欧领导人每年定期会晤,增强了双方的理解和互信„„

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划定了约2万公里边界线,解决了同12个陆地邻国之间的陆上边界问题。

从不断创新的上海合作组织到日臻成熟的中非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从备受瞩目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到倡议中的中国-拉丁美洲合作论坛„„10年来,一系列对话机制成为增强互信、促进合作的新平台。

全方位、多渠道的对外交往格局实现新发展:中国共产党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党际联系;全国人大与五大洲的几十个国家议会定期交流;中国军队与30多个国家的军队举行近60次联合演习;350多所孔子学院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公民出境人次从1000多万增加到7000多万„„ 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10年来,一个核心更加巩固: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科学化水平

10月10日,老舍茶馆内,一场由北京大栅栏街道工委主办的党建沙龙,吸引同仁堂、全聚德等36家老字号负责人齐聚一堂:大栅栏文商旅科技平台建设启动,互联网快车将搭载着大栅栏800年传奇历史和老字号故事,驶向全国乃至世界„„

“大栅栏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要把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用商圈党建推进科学发展。”大栅栏街道工委书记田静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战斗力不强„„

新形势下,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10年来,党中央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统筹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武装全党——中国共产党站在执政兴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次次学习和教育活动在全党展开。

2005年1月起,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一次党性锻炼的大实践。

2008年9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式启动,370多万个党组织得到锤炼,7500多万名党员经受洗礼。

2010年4月以来,创先争优活动使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磨砺,党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活动中,中央领导同志身体力行,为全党作出表率。“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项项举措,真正使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

沉下身子接地气,排忧解难聚民气。仅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就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1780多万件。各级党组织把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党和国家办成大事、办好喜事、办妥难事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保证。

一个善于学习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南海怀仁堂,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一次次围坐在椭圆形的会议桌旁。

10年77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确立为一项重要制度,长期坚持。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研讨马列经典,寻访革命足迹,重温入党誓词,开展专题教育„„10年来,史上罕见的干部培训在全国大规模展开。一批批省部级领导干部陆续走进党校,县委书记、县长一次次端坐在课桌前„„

“不加快发展不行,不科学发展更不行。”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执政之基。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10月12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紫藤苑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兆顺的先进事迹在会场回响。

拳拳深情,讲述着一个朴素的道理:“你跟百姓有多近,百姓对你就有多亲。”10多年来,在杨兆顺带领下,一个昔日的治安“重灾区”变成了文明社区。

杨善洲、沈浩、郭明义„„10年来,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牢记宗旨,爱岗敬业,树起时代的精神标杆。

小小电话号码,架起“爱心热线”;微博、博客、QQ群,搭起“连心桥”„„伴随科技进步,网络信息平台成为党和政府为民谋利、解民之忧的重要渠道。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重中之重。

“今后每次召开中央全会,中央政治局都要向全会报告工作,以接受大家的监督。” 2003年2月,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一次代表中央政治局向会议报告工作时郑重宣布。这是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带头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举措——10年来,党中央带头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推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制度,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选人用人制度,完善党员党性分析、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监督制度„„10年来,一项项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增强了党的活力,提高了执政能力。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机制的变化,使更多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制度的革新,让广大基层党组织活起来、强起来。

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联络部、中央党校等单位的大门向外国记者、驻华外交官打开;党中央13个部门单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的新闻发言人全部“就位”„„10年间,中国共产党更加自信、更加开放。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

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成立预防腐败机构,大力加强巡视工作,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干部人事等制度改革„„10年来,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和纪检监察机关保持了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坚决查处了一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

从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4万多件,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4万多人。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今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问题,为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强化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党性修养„„今年以来,党在纯洁性建设上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丰富、成效不断提高。

10年来,在波澜壮阔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党旗更加鲜艳,党徽更加闪亮„„

“中国和中共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如今的中共能直面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加以解决。”长期观察中国共产党的欧洲左翼党主席比斯基认为。蓝图鼓舞人心,明天更加美好——10年来,一种启示更加明晰:面对未来,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彩球飞舞,旗帜飞扬。10月26日,“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大型图片展览在北京展览馆开幕。

一张张图片、一幅幅图表、一段段视频,记录着10年间令人难忘的一幕幕。

2002年至2012年——10年发展不寻常,10年道路耐思量。

综观1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7月23日上午,京西宾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未来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这是10年实践得出的科学总结——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这是10年发展得到的最大启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党的十八大前夕的中国世界瞩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何去何从?

——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我们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奋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人使命依然光荣,任务更加艰巨。

这是世界上最大执政党的政治宣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决心: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必须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四个“必须”,再次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清醒和坚定。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基本国情——

人口多、底子薄,发展还很不平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各国中处于百位左右,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还有1亿多人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以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未来工作进一步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于11月8日召开。这次大会将在总结10年治国理政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记者:张宿堂、李斌、车玉明、杨维汉、熊争艳、王宇、余晓洁)

第二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2011年治国理政纪实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2011年治国理政纪实

内容提要:2011年--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十二五”时期开局,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10年开启,走过90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从新的起点再次出发。

总揽全局科学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2011年治国理政纪实

2011年--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十二五”时期开局,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10年开启,走过90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从新的起点再次出发。

一年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沉着应对,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作出一系列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为继续实施“十二五”规划、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种眼光纵观世界--劈波斩浪,领航中国奋勇前行

伟大的事业,总是在不断应对挑战中铸就新的辉煌。

2011,伴随新年钟声,中国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4000美元新台阶。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此时的世界,迷雾重重,危机不断。

西方发达经济体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经济困局。全球经济增长疲弱,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贸易摩擦加剧。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加剧的双重压力。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扑朔迷离,悲观情绪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处在低迷困顿、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国际政治格局深刻变化;西亚北非出现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一些国家政局多变;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气候变化、核不扩散、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和平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形势逼人,知难而进。

审视中国,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更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充满迷雾、激流、险滩,考验着领航中国巨轮的决策者。

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沉着清醒,方能坚定前行。

“尽管存在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11年元旦,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讲话,对形势作出清醒而富有前瞻性的判断。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全国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坚定必胜信心,牢牢把握机遇,创造性开展工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冷静观察形势,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比较分析

从重旱灾区到欠发达地区,从东海之滨到茫茫戈壁,从企业、村庄到社区、学校……一年里,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上百次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就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区、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党的建设等课题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拜人民为师,就能汲取到永不枯竭的智慧;与人民同在,就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

广泛听取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意见……一年里,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各种专题会议,中央政治局成员举行6次集体学习,广开言路,博采众议,权衡利弊,制定对策。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围绕保障房建设、教育等进行专题询问,开展相关执法检查,以富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

全国政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召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题协商会,提出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引起中央高度重视。

总揽全局,才能趋利避害;集思广益,方能形成卓识--一系列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的决策部署陆续推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这是紧紧扭住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年--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解决突出问题工作力度,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这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年--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快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进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这是系统谋划文化发展战略的一年--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这是社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一年--出台促进就业规划,部署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见,加强平安建设……

这是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一年--通过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步伐,批准全国抗旱规划……

这是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年--以推动国防和军队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加快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全民国防教育……

这是港澳工作和两岸关系取得新进展的一年--加强内地和香港、澳门交流合作,继续实施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入实施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持续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持续保持……

这是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一年--中国领导人出访的足迹遍及全球,在所有重要外交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等8部白皮书……

科学决策,才能化危为机;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一年过去,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党中央领航中国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前行,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续写新的篇章。

一条道路更加宽广--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是坚定不移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年。

这一幕令人难忘

8月13日下午,正在广州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不顾暑热,来到越秀区了解广州市河涌综合整治情况。流经广州中心城区的东濠涌以前污染十分严重,整治后水质明显改善,两岸生态也得到恢复。总书记走到岸边,俯下身子,用手舀起水来,仔细察看水质。

这一场景,体现了总书记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更是党中央对加快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时光回溯--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

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如潮的掌声中,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意志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高票通过。

这份未来5年的行动纲领体现科学发展要求,既是党中央着眼长远向全党全国发出的动员令,更是贯穿“十二五”时期的行动指针。

开局之年,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使中国经济发展充满变数和挑战

年初,“物价冲击波”席卷而来,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节节上涨,物价一路攀升;外需疲弱,出口订单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粮食主产区遭遇严重旱情,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面临巨大挑战……

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宏观调控“多难”加剧。

见微知著,未雨绸缪。

早在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数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2011年春节刚过,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为全年政策定下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决策果断,部署有力。

--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宏观调控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出台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加大对外贸企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信贷、财政支持力度;

--出台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

--连续部署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一年里,党中央既着眼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月30日下午,中南海怀仁堂,中央政治局成员围坐在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一年里,胡锦涛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他反复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调研、讨论、决策--一年里,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出坚实步伐。

这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一年--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制定钢铁、新材料等产业规划,全面启动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出台支持内蒙古、西藏等地又好又快发展政策……内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三次产业进一步趋向协同发展,东中西部发展呈现良性互动态势。

这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一年--成功实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出台鼓励软件、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部署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年--完成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出台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部署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中国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这是改革攻坚克难的一年--资源税改革从试点向全国全面推开,出台电价改革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为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和有力推动下,全党全国顽强拼搏,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持续上涨的物价8月起掉头向下,11月大幅回落到4.2%;

经济增速预计超过9%,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进出口总值突破3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财政收入跨进10万亿的“新门槛”;

粮食总产量登上1.1万亿斤的新台阶,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吹响了科学发展、稳中求进的新号角--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

面向未来,中国的科学发展之路必将更加宽广……

一份情怀温暖人心--保障民生,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一张张简陋的课桌,一套套崭新的餐具……

新学期里,宁夏海原县维宗小学的孩子们每天都能吃上免费营养午餐。

小小的饭桌,寄托着无数贫困地区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期盼,也倾注着来自中南海的关切--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60多亿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试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经济越是发展,越要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形势越是复杂,越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冷暖。

“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2010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民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课题,连续作出部署和制度安排,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政策举措,各项民生事业稳步推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年多来,教育改革稳步推进--

一年来,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到国务院常务会议,从中央领导同志深入校园看望师生到出台100多个文件,从加大教育投入到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正大力推进。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一年里,中央不断采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全年新增就业有望突破1200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年底,促进就业规划出台,对解决好就业作出新的部署:到“十二五”末,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开局之年,中国在告别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重大步伐

2011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的1196元提高了92%。

与此同时,24个省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3500元的新“起征点”让6000万人不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改革向纵深推进。

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这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制度建设--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从2011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同时加快新农保试点步伐。两个试点覆盖面都达60%。有了这两项新制度,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

医改5项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售价下降16.9%,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次明显增加;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力度加大,数亿群众得到实惠;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及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面向未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进,住有所居的目标加速实现

2011年4月29日下午,天津市北辰区秋怡家园小区热闹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退休职工徐淑娟告诉总书记,她家3口以前挤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如今搬进了68平方米的公租房,条件大为改善。总书记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十二五”时期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这是兑现承诺的约束指标。

2011年,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空前,土地、资金、质量、分配等许多难题在实践中不断破解。与此同时,中央出台限购令、试点房产税,多管齐下,遏制部分城市过快上涨的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

在灾难中挺立,在废墟上崛起。这一年,从汶川到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一座座新村镇、新民居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学校、新医院悄然耸立……这一年,汶川特大地震3年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基础设施新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文化事业稳步推进,3年前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脱胎换骨、浴火重生,面貌焕然一新。不屈不挠,感恩奋进,灾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1年,也是青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关键一年。按照中央总体部署,灾区重建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开工项目646个,重建投资累计超过200亿元,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基本框架。

在曾经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灾后重建170个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2亿多元,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一个新舟曲已经初具规模。

多难兴邦。2011年,我国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洪水、干旱、地震等各种天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云南盈江、西藏亚东、新疆伊犁抗震救灾,川豫桂琼等省抵御严重洪涝灾害,西南地区抗击重旱极旱……党中央科学决策,有力指导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央财政下拨救灾补助资金86.4亿元,救助受灾群众7500万人次,转移安置和旱灾、冬春生活救助标准平均比上年提高78%……

民生,有如神经末梢,丰富细微而又极为敏感,时刻牵动着中枢

追查地沟油、严管食品添加剂,打响食品安全保卫战;统筹谋划未来10年妇女儿童事业;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制定新的全民健身计划……

解决民生问题难,解决13亿人的民生问题难上加难。在中国,任何一项惠民政策乘以13亿这个巨大的倍数,都是对执政者智慧和能力的考验。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开局之年,中央政治局常委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山城重庆到瑶族山寨,从天山南北到八闽大地,从滨海新区到大别山区,从盈江抗震救灾到赣湘鄂抗旱,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始终是他们工作的重点。

2011年元旦到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冒着严寒在北京市实地考察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为民生画卷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察民情、听民声、问民意、解民忧。一年来,胡锦涛时刻为民生所牵挂--3月,全国两会期间,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共话民生;4月,深入海南省海口市的农村、企业考察;5月,来到天津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6月,走入武汉市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8月,冒着酷热在广州考察和谐社区建设和城市环境治理工作……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年里,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种制度安排,每一次规划部署,每一场专项行动,融入其中的都是党和政府暖暖的民生情怀。

一项任务亟待破解--管理创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保障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管理创新是社会和谐之要。

超过2亿流动人口,44万个社会组织,近5亿网民……

一个个庞大的数字折射的是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管理任务不断涌现,管理难度显著增加。

一道道无法回避的难题映衬出的是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2月19日至23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军队各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云集中央党校,参加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总要求。

一年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不断作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部署。

--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会议,提出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7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一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9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一词之变饱含深刻内涵,体现理念飞跃;

--11月下旬到12月初,中央领导同志分四路主持召开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片区会,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结经验,部署工作。

千方百计解难题,万众一心促和谐。

一年里,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到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基层服务管理全覆盖和精细化;从加大民生投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到有效整合公安、司法、民政等力量,打造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从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到利用网络微博加强政务服务,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探索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

创新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创新群众工作。蕴真情于管理,寓管理于服务

2011年伊始,备受社会关注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

新条例中,“搬迁”取代了“拆迁”,一字之差,体现了政府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权的尊重和保护。

一年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不断贯彻和深化。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出台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对促进司法公正作出新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声势浩大的“打四黑除四害”行动,为民除害、保民平安……

制度创新,依法管理,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首次公布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修改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职业病防治法,制定精神卫生法、行政强制法,一批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立法议程……

顺应时代新发展,满足人民新期待。中国共产党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道路上迎难而上,奋力前行。

一股力量奔涌不息--发展文化,强我中华民族之魂

这是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嘹亮号角的一年。

“文化产业是大有希望的产业,希望就在你们身上!”

8月的岭南大地,绿意正浓。

正在深圳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察看特种电影生产线和数字电影特效实验室。企业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经营思路给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他亲切鼓励着年轻的员工们。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共通血脉,是一个国家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

开局之年,文化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文化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年出版图书30多万种;年产电影500多部、电视剧1万多集;农村公益电影年放映场次超过800万场;39万多家各类农家书屋遍布乡村;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8%……

这是改革继续深化、事业产业稳步发展的一年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开局之年,从“十二五”规划到政府工作报告,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系统规划,作出重要部署。一项项改革持续推进,一个个工程深入实施,文化领域风生水起。

从郭明义等54人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到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文化场馆免费对外开放;从1600余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到全国城市影院票房超过120亿元……一年里,文化活力进一步释放。

尽管成绩斐然,但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还亟待增强。环顾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第一次系统谋划文化发展战略。《决定》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对未来1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指出了文化繁荣发展的前进方向、根本任务、出发点落脚点、发展动力以及发展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目标明确,才能更好凝聚各方智慧;

路径清晰,就能更大激发奋斗力量。

岁末,从渤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江南水乡到塞外高原,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各地迅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文化建设。

加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力度,研究实施支持新兴文化业态的税收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上市……从中央部委到中央企业,有关部门纷纷行动。

11月22日,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深情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奋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殷切的期望,真诚的嘱托,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文学、戏剧到音乐、舞蹈,从电影、电视到曲艺、美术,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

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一个舞台更加广阔--和平发展,中国声音世界回响

2011年,国际形势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任凭风浪起,扬帆志更坚。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高举和平、合作、发展的旗帜,全面推进外交工作总体布局,妥善应对各种国际乱局,积极引导国际体系变革,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风云激荡的世界舞台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外交工作更好为巩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服务,为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服务--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面对复杂局势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

这一年,中国努力化解外部风险,积极倡导共迎挑战、共谋发展

“全球经济治理正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登高望远,超越具体分歧,超越一时得失,共同探索走出危机、实现发展的正确途径”。

11月3日,法国南部海滨小城戛纳。面对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胡锦涛主席提出的5点建议指明了方向:坚持在增长中兼顾平衡;坚持在合作中谋求共赢;坚持在改革中完善治理;坚持在创新中不断前进;坚持在发展中共促繁荣。

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戛纳峰会,到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从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到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在一次次重大多边场合,胡锦涛主席全面阐述我国内外政策,就共迎挑战、共谋发展提出建设性主张和倡议。

机遇要紧紧把握,挑战要妥善应对。过去一年,中国在努力谋求自身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强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从发达国家增购债券,反对各种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积极扩大进口,为促进有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作出贡献。

求合作,谋发展,更体现在中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自觉行动上:2011年至2015年,为发展中国家援建200个清洁能源和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

一年里,区域合作和双多边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向东盟追加100亿美元信贷,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继续落实向上合组织成员国提供优惠贷款;中欧贸易逆势增长;同欧亚、中东、拉美等地区大项目合作取得新进展……

一个个应对挑战的主张和倡议、一项项促进合作与发展的举措、一次次向发展中国家伸出的援手……中国向世界传递信心、决心、责任心,凝聚了共识,廓清了方向,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这一年,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负责任大国形象愈加凸显

“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使人民安居乐业,是各国政府和领导人需要承担的首要责任”。

4月14日,胡锦涛主席在海南三亚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上发表讲话,对“如何使人类拥有一个和平安宁、共享繁荣的21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答案”,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一年里,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西亚北非局势等热点问题中,中国妥善应对,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全球变暖、恐怖主义、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中国以负责任的态度推动问题解决……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向发生地震、海啸等灾害的国家捐款捐物,派遣救援队实施人道救助;广泛参与打击海盗等国际合作……

一个个热点问题、一项项全球性挑战,中国秉持公正,伸张正义,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这一年,中国广交朋友,全方位外交阔步前行

2011年1月18日至21日,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中美掀开了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新篇章。

中美、中俄、中欧、中日……一年里,中国同各大国关系稳步发展。

扩大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推动10+1、10+

3、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等区域合作进程……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努力维护周边地区稳定发展大局。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中拉经贸合作不断推进;金砖国家间协调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好更加深入人心。

从大国外交到周边外交,从发展中国家关系到多边合作,中国大力推进与各方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国家形象片首次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同多国成功举办“中国年”“文化日”“感知中国”等大型交流活动,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遍及105个国家和地区……一年里,中国积极开展公共人文外交,增强中国形象亲和力和感召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面对下一个10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全方位外交大有可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声音必将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更加响亮。

12月11日,人民大会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举行。

在这个富有特殊意义的场合,胡锦涛主席向世界郑重承诺

“面向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我们坚信,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面旗帜更加鲜艳--加强党建,推进新的伟大工程

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201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90年间,成立之时只有50多人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国难深重、积贫积弱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开局之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这一年,党中央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不断加强思想建设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到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骨干课程专业基础教材、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体验井冈山3.1公里的红军挑粮小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到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建立“手机党校”,一年里,党中央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年,党中央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大力加强组织建设

党的先进性,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的十七大作出了这一重要决策。

2011年,一个名字,传遍神州大地。他,就是一辈子无私奉献、把价值几个亿的森林送给大山里群众的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级党组织把创先争优作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的有力抓手,广泛开展向杨善洲等先进典型和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活动,立足本职争创一流业绩……

加强农村、社区、机关、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从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到市(地、州、盟)党政正职管理,党中央进一步加强重要岗位干部重点管理。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环节。2011年11月起,县(市、区、旗)直属部门机关干部、乡镇(街道)干部每年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时间累计一般不少于100学时或12天。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教育培训干部工作在继续加大组织调训的同时向基层延伸……

这一年,党中央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继续加强作风建设

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从中央领导同志广泛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倾听群众意见,到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解决重点民生问题,从政法系统广泛开展大走访、大接访活动,到新闻宣传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党的优良作风在这一年里进一步得到弘扬和发展。

一条条反映群众愿望的意见和建议向中南海汇集,一项项回应群众呼声的政策和措施密集出台……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自觉选择。

这一年,党中央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活力的重要保证。从提高、扩大“公推直选”的对象层次和范围,到“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推广至全国,从第一次专门针对党委新闻发言人举办培训班到中央纪委、中组部、中联部首次向外媒或驻华外交官开放,一年里,中国共产党人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断释放党的创新活力,不断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局面,进一步向世界展现了自信、公开、透明的形象。

这一年,党中央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整治,到开展重大工程治理,从不断推进巡视工作,到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一年里,党中央既扎实抓好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又着力解决反腐倡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持续加大。

一系列扎实细致的工作,一项项着眼长远的部署,为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年里,根据中央统一部署,5年一次的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顺利进行,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一大批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这将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选好2270名十八大代表,是开好十八大、完成大会各项任务的重要基础。坚持以德为先,严把思想政治素质关,突出党员代表性--年末,推荐提名工作以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的方式有序展开……

历史,是一面镜子,折射过去,昭示未来。

2011年7月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万众瞩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是党中央从90年奋斗历程得出的科学结论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党中央对未来发展环境的清醒判断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这是党中央对历史使命的自觉认识

“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这是党中央对党的建设的全面部署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这是党中央开拓前进的政治勇气

“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气清更觉山川近,心远方知宇宙宽。

2011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航中国“十二五”开局作出的一系列战略谋划,在中华大地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这足迹,承载历史,指向未来……

第三篇: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二○一一年治国理政纪实

总揽全局 科学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二○一一年治国理政纪实

2011年——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十二五”时期开局,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10年开启,走过90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从新的起点再次出发。

一年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沉着应对,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作出一系列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为继续实施“十二五”规划、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种眼光纵观世界——劈波斩浪,领航中国奋勇前行

伟大的事业,总是在不断应对挑战中铸就新的辉煌。

2011,伴随新年钟声,中国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4000美元新台阶。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此时的世界,迷雾重重,危机不断。

西方发达经济体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经济困局。全球经济增长疲弱,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贸易摩擦加剧。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加剧的双重压力。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扑朔迷离,悲观情绪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处在低迷困顿、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国际政治格局深刻变化;西亚北非出现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一些国家政局多变;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气候变化、核不扩散、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和平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形势逼人,知难而进。

审视中国,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更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充满迷雾、激流、险滩,考验着领航中国巨轮的决策者。

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沉着清醒,方能坚定前行。

“尽管存在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11年元旦,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讲话,对形势作出清醒而富有前瞻性的判断。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全国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坚定必胜信心,牢牢把握机遇,创造性开展工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冷静观察形势,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比较分析——

从重旱灾区到欠发达地区,从东海之滨到茫茫戈壁,从企业、村庄到社区、学校……一年里,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上百次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就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区、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党的建设等课题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拜人民为师,就能汲取到永不枯竭的智慧;与人民同在,就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

广泛听取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意见……一年里,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各种专题会议,中央政治局成员举行6次集体学习,广开言路,博采众议,权衡利弊,制定对策。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围绕保障房建设、教育等进行专题询问,开展相关执法检查,以富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

全国政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召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题协商会,提出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引起中央高度重视。

总揽全局,才能趋利避害;集思广益,方能形成卓识——一系列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的决策部署陆续推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这是紧紧扭住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年——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解决突出问题工作力度,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这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年——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快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进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这是系统谋划文化发展战略的一年——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这是社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一年——出台促进就业规划,部署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见,加强平安建设……

这是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一年——通过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步伐,批准全国抗旱规划……

这是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年——以推动国防和军队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加快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全民国防教育……

这是港澳工作和两岸关系取得新进展的一年——加强内地和香港、澳门交流合作,继续实施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入实施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持续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持续保持……

这是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一年——中国领导人出访的足迹遍及全球,在所有重要外交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等8部白皮书……

科学决策,才能化危为机;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一年过去,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党中央领航中国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前行,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续写新的篇章。

一条道路更加宽广——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是坚定不移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年。

这一幕令人难忘——8月13日下午,正在广州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不顾暑热,来到越秀区了解广州市河涌综合整治情况。流经广州中心城区的东濠涌以前污染十分严重,整治后水质明显改善,两岸生态也得到恢复。总书记走到岸边,俯下身子,用手舀起水来,仔细察看水质。

这一场景,体现了总书记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更是党中央对加快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时光回溯——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

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如潮的掌声中,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意志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高票通过。

这份未来5年的行动纲领体现科学发展要求,既是党中央着眼长远向全党全国发出的动员令,更是贯穿“十二五”时期的行动指针。

开局之年,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使中国经济发展充满变数和挑战——年初,“物价冲击波”席卷而来,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节节上涨,物价一路攀升;外需疲弱,出口订单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粮食主产区遭遇严重旱情,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面临巨大挑战……

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宏观调控“多难”加剧。

见微知著,未雨绸缪。

早在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数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2011年春节刚过,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为全年政策定下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决策果断,部署有力。

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宏观调控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出台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加大对外贸企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信贷、财政支持力度;出台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连续部署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一年里,党中央既着眼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月30日下午,中南海怀仁堂,中央政治局成员围坐在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一年里,胡锦涛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他反复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调研、讨论、决策——一年里,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出坚实步伐。

这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一年——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制定钢铁、新材料等产业规划,全面启动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出台支持内蒙古、西藏等地又好又快发展政策……内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三次产业进一步趋向协同发展,东中西部发展呈现良性互动态势。

这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一年——成功实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出台鼓励软件、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部署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年——完成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出台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部署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中国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这是改革攻坚克难的一年——资源税改革从试点向全国全面推开,出台电价改革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为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和有力推动下,全党全国顽强拼搏,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持续上涨的物价8月起掉头向下,11月大幅回落到4.2%;经济增速预计超过9%,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进出口总值突破3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财政收入跨进10万亿的“新门槛”;粮食总产量登上1.1万亿斤的新台阶,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吹响了科学发展、稳中求进的新号角——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

面向未来,中国的科学发展之路必将更加宽广……

一份情怀温暖人心——保障民生,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新学期里,宁夏海原县维宗小学的孩子们每天都能吃上免费营养午餐。

小小的饭桌,寄托着无数贫困地区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期盼,也倾注着来自中南海的关切——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60多亿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试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经济越是发展,越要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形势越是复杂,越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冷暖。

“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2010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民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课题,连续作出部署和制度安排,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政策举措,各项民生事业稳步推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年多来,教育改革稳步推进——一年来,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到国务院常务会议,从中央领导同志深入校园看望师生到出台100多个文件,从加大教育投入到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正大力推进。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一年里,中央不断采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全年新增就业有望突破1200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年底,促进就业规划出台,对解决好就业作出新的部署:到“十二五”末,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开局之年,中国在告别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重大步伐——2011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的1196元提高了92%。

与此同时,24个省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3500元的新“起征点”让6000万人不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改革向纵深推进。

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这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制度建设——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从2011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同时加快新农保试点步伐。两个试点覆盖面都达60%。有了这两项新制度,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医改5项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售价下降16.9%,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次明显增加;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力度加大,数亿群众得到实惠;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及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面向未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进,住有所居的目标加速实现——

2011年4月29日下午,天津市北辰区秋怡家园小区热闹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退休职工徐淑娟告诉总书记,她家3口以前挤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如今搬进了68平方米的公租房,条件大为改善。总书记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十二五”时期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这是兑现承诺的约束指标。

2011年,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空前,土地、资金、质量、分配等许多难题在实践中不断破解。与此同时,中央出台限购令、试点房产税,多管齐下,遏制部分城市过快上涨的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

在灾难中挺立,在废墟上崛起。这一年,从汶川到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一座座新村镇、新民居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学校、新医院悄然耸立……这一年,汶川特大地震3年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基础设施新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文化事业稳步推进,3年前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脱胎换骨、浴火重生,面貌焕然一新。不屈不挠,感恩奋进,灾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1年,也是青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关键一年。按照中央总体部署,灾区重建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开工项目646个,重建投资累计超过200亿元,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基本框架。

在曾经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灾后重建170个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2亿多元,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一个新舟曲已经初具规模。

多难兴邦。2011年,我国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洪水、干旱、地震等各种天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云南盈江、西藏亚东、新疆伊犁抗震救灾,川豫桂琼等省抵御严重洪涝灾害,西南地区抗击重旱极旱……党中央科学决策,有力指导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央财政下拨救灾补助资金86.4亿元,救助受灾群众7500万人次,转移安置和旱灾、冬春生活救助标准平均比上年提高78%……

民生,有如神经末梢,丰富细微而又极为敏感,时刻牵动着中枢——

追查地沟油、严管食品添加剂,打响食品安全保卫战;统筹谋划未来10年妇女儿童事业;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制定新的全民健身计划……

解决民生问题难,解决13亿人的民生问题难上加难。在中国,任何一项惠民政策乘以13亿这个巨大的倍数,都是对执政者智慧和能力的考验。

开局之年,中央政治局常委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山城重庆到瑶族山寨,从天山南北到八闽大地,从滨海新区到大别山区,从盈江抗震救灾到赣湘鄂抗旱,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始终是他们工作的重点。

2011年元旦到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冒着严寒在北京市实地考察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为民生画卷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察民情、听民声、问民意、解民忧。一年来,胡锦涛时刻为民生所牵挂——3月,全国两会期间,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共话民生;4月,深入海南省海口市的农村、企业考察;5月,来到天津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6月,走入武汉市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8月,冒着酷热在广州考察和谐社区建设和城市环境治理工作……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年里,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种制度安排,每一次规划部署,每一场专项行动,融入其中的都是党和政府暖暖的民生情怀。

一项任务亟待破解——管理创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保障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管理创新是社会和谐之要。

超过2亿流动人口,44万个社会组织,近5亿网民……

一个个庞大的数字折射的是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管理任务不断涌现,管理难度显著增加。

一道道无法回避的难题映衬出的是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2月19日至23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军队各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云集中央党校,参加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总要求。

一年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不断作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部署。

——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会议,提出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7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一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9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一词之变饱含深刻内涵,体现理念飞跃;

——11月下旬到12月初,中央领导同志分四路主持召开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片区会,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结经验,部署工作。

千方百计解难题,万众一心促和谐。

一年里,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到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基层服务管理全覆盖和精细化;从加大民生投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到有效整合公安、司法、民政等力量,打造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从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到利用网络微博加强政务服务,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探索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

创新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创新群众工作。蕴真情于管理,寓管理于服务——2011年伊始,备受社会关注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

新条例中,“搬迁”取代了“拆迁”,一字之差,体现了政府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权的尊重和保护。

一年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不断贯彻和深化。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出台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对促进司法公正作出新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声势浩大的“打四黑除四害”行动,为民除害、保民平安……

制度创新,依法管理,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首次公布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修改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职业病防治法,制定精神卫生法、行政强制法,一批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立法议程……

顺应时代新发展,满足人民新期待。中国共产党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道路上迎难而上,奋力前行。

一股力量奔涌不息——发展文化,强我中华民族之魂

这是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嘹亮号角的一年。

“文化产业是大有希望的产业,希望就在你们身上!”

8月的岭南大地,绿意正浓。

正在深圳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察看特种电影生产线和数字电影特效实验室。企业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经营思路给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他亲切鼓励着年轻的员工们。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共通血脉,是一个国家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

开局之年,文化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文化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年出版图书30多万种;年产电影500多部、电视剧1万多集;农村公益电影年放映场次超过800万场;39万多家各类农家书屋遍布乡村;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8%……

这是改革继续深化、事业产业稳步发展的一年——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开局之年,从“十二五”规划到政府工作报告,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系统规划,作出重要部署。一项项改革持续推进,一个个工程深入实施,文化领域风生水起。

从郭明义等54人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到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文化场馆免费对外开放;从1600余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到全国城市影院票房超过120亿元……一年里,文化活力进一步释放。

尽管成绩斐然,但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还亟待增强。环顾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第一次系统谋划文化发展战略。《决定》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对未来1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指出了文化繁荣发展的前进方向、根本任务、出发点落脚点、发展动力以及发展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目标明确,才能更好凝聚各方智慧;路径清晰,就能更大激发奋斗力量。

岁末,从渤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江南水乡到塞外高原,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各地迅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文化建设。

加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力度,研究实施支持新兴文化业态的税收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上市……从中央部委到中央企业,有关部门纷纷行动。

11月22日,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深情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奋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殷切的期望,真诚的嘱托,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文学、戏剧到音乐、舞蹈,从电影、电视到曲艺、美术,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

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一个舞台更加广阔——和平发展,中国声音世界回响

2011年,国际形势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任凭风浪起,扬帆志更坚。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高举和平、合作、发展的旗帜,全面推进外交工作总体布局,妥善应对各种国际乱局,积极引导国际体系变革,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风云激荡的世界舞台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外交工作更好为巩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服务,为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服务——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面对复杂局势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

这一年,中国努力化解外部风险,积极倡导共迎挑战、共谋发展——

“全球经济治理正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登高望远,超越具体分歧,超越一时得失,共同探索走出危机、实现发展的正确途径”。

11月3日,法国南部海滨小城戛纳。面对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胡锦涛主席提出的5点建议指明了方向:坚持在增长中兼顾平衡;坚持在合作中谋求共赢;坚持在改革中完善治理;坚持在创新中不断前进;坚持在发展中共促繁荣。

在一次次重大多边场合,胡锦涛主席全面阐述我国内外政策,就共迎挑战、共谋发展提出建设性主张和倡议。

机遇要紧紧把握,挑战要妥善应对。过去一年,中国在努力谋求自身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强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从发达国家增购债券,反对各种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积极扩大进口,为促进有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作出贡献。

求合作,谋发展,更体现在中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自觉行动上:2011年至2015年,为发展中国家援建200个清洁能源和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

一个个应对挑战的主张和倡议、一项项促进合作与发展的举措、一次次向发展中国家伸出的援手……中国向世界传递信心、决心、责任心,凝聚了共识,廓清了方向,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这一年,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负责任大国形象愈加凸显——

“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使人民安居乐业,是各国政府和领导人需要承担的首要责任”。

4月14日,胡锦涛主席在海南三亚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上发表讲话,对“如何使人类拥有一个和平安宁、共享繁荣的21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答案”,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一年里,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西亚北非局势等热点问题中,中国妥善应对,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全球变暖、恐怖主义、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中国以负责任的态度推动问题解决……

一个个热点问题、一项项全球性挑战,中国秉持公正,伸张正义,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这一年,中国广交朋友,全方位外交阔步前行——

2011年1月18日至21日,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中美掀开了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新篇章。

中美、中俄、中欧、中日……一年里,中国同各大国关系稳步发展。

扩大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推动10+1、10+

3、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等区域合作进程……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努力维护周边地区稳定发展大局。

从大国外交到周边外交,从发展中国家关系到多边合作,中国大力推进与各方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国家形象片首次亮相纽约时报广场……一年里,中国积极开展公共人文外交,增强中国形象亲和力和感召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面对下一个10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全方位外交大有可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声音必将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更加响亮。

12月11日,人民大会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举行。

在这个富有特殊意义的场合,胡锦涛主席向世界郑重承诺——“面向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我们坚信,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面旗帜更加鲜艳——加强党建,推进新的伟大工程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201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90年间,成立之时只有50多人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国难深重、积贫积弱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开局之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这一年,党中央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不断加强思想建设——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到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骨干课程专业基础教材、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一年里,党中央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年,党中央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大力加强组织建设——党的先进性,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的十七大作出了这一重要决策。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级党组织把创先争优作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的有力抓手,广泛开展向杨善洲等先进典型和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活动,立足本职争创一流业绩……

加强农村、社区、机关、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从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到市(地、州、盟)党政正职管理,党中央进一步加强重要岗位干部重点管理。

这一年,党中央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继续加强作风建设——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从中央领导同志广泛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倾听群众意见,到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解决重点民生问题,从政法系统广泛开展大走访、大接访活动,到新闻宣传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党的优良作风在这一年里进一步得到弘扬和发展。

这一年,党中央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活力的重要保证。从提高、扩大“公推直选”的对象层次和范围,到“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推广至全国,一年里,中国共产党人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断释放党的创新活力,不断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局面,进一步向世界展现了自信、公开、透明的形象。

这一年,党中央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整治,到开展重大工程治理,从不断推进巡视工作,到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一年里,党中央既扎实抓好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又着力解决反腐倡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持续加大。

一系列扎实细致的工作,一项项着眼长远的部署,为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年里,根据中央统一部署,5年一次的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顺利进行,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一大批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这将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选好2270名十八大代表,是开好十八大、完成大会各项任务的重要基础。坚持以德为先,严把思想政治素质关,突出党员代表性——年末,推荐提名工作以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的方式有序展开……

2011年7月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万众瞩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是党中央从90年奋斗历程得出的科学结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党中央对未来发展环境的清醒判断——“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这是党中央对历史使命的自觉认识——“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这是党中央对党的建设的全面部署——“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这是党中央开拓前进的政治勇气——“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011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航中国“十二五”开局作出的一系列战略谋划,在中华大地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这足迹,承载历史,指向未来……

第四篇: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来源:新华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风帆高扬,向着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一次艰难而伟大的复兴航程,95年前,从嘉兴南湖那艘红船起锚。

筚路蓝缕,一程又一程——

“我们人民共和国的航船正在破浪前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1年多前,在庆祝人民共和国65岁华诞的日子里,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满怀豪情地向世界宣告。

长风万里,破浪前进。

承载着5000多年灿烂文明和近现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伟大复兴的梦想,承载着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力量,3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挺立时代潮头,引领“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前进„„

一幅蓝图正在铺展——3年多来,以中国梦为统领,不断完善治国理政顶层架构,党中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境界

习近平:“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年多前,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总书记的宣示,让全世界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3年弹指一挥间。从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的境界。

3年多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历史方位清晰可辨—— 2016年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13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5年冲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史无前例。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日可待;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毅前行。

“一个梦想、两个百年,是对‘三步走’战略思想的重要发展,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架构的逻辑起点。”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说。

登高望远。伟大的宏愿,催人奋进;美好的景象,激动人心。从各行各业迸发出创新创业的激情活力,到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从两岸领导人实现跨越66年的历史性握手,到全球华侨华人泛起深沉的家国情愫,中国梦犹如苍穹北斗,引领中国格局呈现千年未有之大气象。

3年多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次第铺展——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向全党提出了时代课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全新的战略思想。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牛鼻子”,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实践逻辑更加严密。

3年多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想内涵不断深化——

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2日,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落下帷幕。历经艰苦谈判,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终于诞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大会开幕式上,出现了习近平的身影,响起了中国声音,为协议达成注入了中国动力。“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代价。鉴往知来,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绿色发展,是问题倒逼出的答案,也是中国发展理念革故鼎新的缩影。发展速度在换挡,发展方式在转变,经济结构在调整,发展动力在转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掀开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3年时间,1000多个日日夜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运筹帷幄、总揽全局,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全方位推进,治国理政新成就举世瞩目,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写下人类发展的新篇章。

一条主线贯穿始终——3年多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党中央牢牢把握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习近平:“风物长宜放眼量。分析中国经济,要看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确,动力是否强劲,潜力是否充沛”

2014年7月8日,中南海。

总书记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实现我们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开启中国梦新航程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中国号”这艘航船行稳致远的主发动机。时迁势移。如今中国经济航船行驶的海域中风高浪急,暗流涌动。放眼全球,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已经7年多,复杂程度远超以往,全球经济复苏持续乏力,发达经济体走势呈现分化,新兴经济体增长反复波折。

审视国内,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增长新动力不足和传统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速从2012年起放缓至8%以下„„

沧海横流,首在掌舵。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能力,在较大下行压力情况下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

胸怀全局,牢牢掌控发展主动权。

“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2013年3月5日,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对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作出重要判断。

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首次提出“新常态”,到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系统阐释,再到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论述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怎么看”和“怎么办”,经济宏观调控思路进行重大创新,打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经济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

理念上更加清晰——

过去依靠粗放式发展实现高增长的模式一去不复返了,转方式调结构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必须摈弃传统发展思维,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谋划发展。

行动上更加坚决——

加减相伴,破立并举。简政放权、结构调整、改革创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方向清,任务明。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无论是在国内调研时,还是在参加国际会议中,总书记谈及经济形势总是强调“定力”和“信心”二词。

定力,来自对发展态势的深刻把握。信心,来自对经济工作的高超驾驭。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一系列开创性重要会议的召开,无一不体现出党中央对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精准眼光和驾驭能力。

3年多来,党中央以智慧和勇气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从注重需求侧到强调供给侧,对症下药,推动经济发展乘势而进。

创新驱动,催动新生活力——

产品未上线,就获得数百万美元的天使轮投资;上线两个月,又获得1亿元的融资„„在杭州梦想小镇里创业不到一年的“空格”APP公司,正创造成长奇迹。

从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到“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蔚然成风。

各种模式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新动力在不断成长。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日均新登记企业超1.1万家,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格局重塑,打开发展疆域——

三大经济战略,以气象万千之势谋划经济新蓝图:“一带一路”让中国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区域新的增长极、长江经济带横亘东中西,预计能撬动数万亿元的投资大市场。

同50多个国家一道积极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立丝路基金;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以开放思维重塑新格局,不断凸显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担当”。结构优化,凸显充沛后劲——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近60%,服务业占比超过50%,高技术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整体工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正在迅速崛起,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之锚”。中国经济增长7%左右的增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年经济总量,当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仍居全球第一。

风帆启航再驰骋,大海扬波作和声。

一种动力强劲迸发——3年多来,攻坚克难,蹄疾步稳,党中央领航“中国号”向改革深水区挺进

习近平:“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时,摆在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前的是一道严峻的改革考题——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攻坚克难,成为执政党面临的一场新的赶考。

——上任伊始第一次出京考察就奔赴改革开放前沿广东,显示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决心;

——半年后赴湖北就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进行调研,提出要把握的5大关系、需要深入调研的6个重大问题;

——近一年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纵览过去3年多岁月,人们不难发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牢抓住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矢力推动,蹄疾步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至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涉及15大领域、33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的宏伟蓝图迅疾铺展开来,令世界为之瞩目。

“这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空前的!”海外观察家发出感叹,“习近平的谋略和胆识让中共在改革的顶层设计上又实现了一次新飞跃。”

顶风破浪,中国改革义无反顾向着深水区挺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总书记为中国启动的全面深化改革定下了一个有温度的基调。

截至2015年12月,由总书记担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已经召开19次——每次会议都是总书记主持,都聚焦改革任务,审议通过一个个改革方案,提出一项项要求,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

3年多来,一系列难题、禁区在党中央的统筹谋划中被攻破——

730天、审议90多份文件、制定出台近100项深改方案„„这是总书记挂帅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两年来的工作单。

在深改组的统筹谋划、强势推进下,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纷纷破题。

改革没有禁区,改革就是要“动奶酪”。司法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央企薪酬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足球改革„„以前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头”被一一砸开。

3年多来,新格局、新气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挥的攻城拔寨中被开创——

改革路,强国梦,虽千万人吾往矣!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改革创新社会体制,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冲破利益固化藩篱,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打开了发展的新格局。

2015年底,国防和军队体制改革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一锤定音。“军队改革的落地,标志着习近平缜密构思中的强国布局基本完成。”一家国际知名军事评论机构如此写道,“中国正变得越来越自信。”

前进路上的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下劈波斩浪;3年多的实践,改革之势,如滚滚春潮席卷神州大地,深刻改变着国家面貌和人民命运。

2013年9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一年后,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天津、福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从先行先试的探索性试验,到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化道路,中国改革扎实向前。

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宣告终结,近4000万“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同“体制外”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中国的改革正加速促进着各群体间的权利公平,增进着社会的稳定和谐。

2015年10月1日起,全国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企业登记模式,不再发放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企业登记手续大大简化,不断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程度在改革中稳步提升。

“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实现改革目标,风雨无阻,勇往直前。”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一份情怀始终牵挂——3年多来,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指向,党中央始终与人民心连心

习近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民者,国之根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更是治国理政的应有之义。

湘西十八洞村60多岁的苗族大妈石爬专,深深记得总书记对她说的话“你是大姐。”

“吃得饱吗?”“有果树吗?”“养猪了吗?”„„总书记揭开米仓盖子察看,走进猪圈看老人养的两头猪。

“为了谁”——一个执政党“吾日三省吾身”的根本课题。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的提出,是治国理政方略的与时俱进和人民幸福的新飞跃。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2012年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以来,脱贫攻坚他“花的精力最多”。26次国内考察,15次涉及扶贫开发,7次把扶贫开发作为主要内容。

住窑洞、睡土炕、忍叮咬,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陕北岁月,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青年习近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这份终身难忘的黄土情结,伴他从西北山村到华北县城,从东南特区到执掌一省,从直辖市市委书记到掌舵“中国号”巨轮„„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他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丈量着中国大地;用真切朴实的话语,熨贴着困难群众的心。

见微知著,枝叶关情。“老书记”“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人们对习近平亲切称呼的背后,讲述着这样的真理:你与百姓有多近,百姓就对你有多亲。

数据无言,却最有说服力:从2011年到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22亿人减少到7017万人,累计减贫5221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的总量。“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中央领导是人民的大勤务员。”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中央领导同志纷纷深入基层,他们念兹在兹的是亿万人民的小康生活。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破浪前行的“中国号”巨轮,所有乘客都是“命运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印记深深铭刻:

——“梦想”成为最澎湃的动力。中国梦,人民梦。今天中国人所需要的,不仅是衣食住行的保障,更是人生出彩的梦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由千千万万个微小的梦想共同托起。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中央大政方针与基层创造精神共振激荡,交汇为激昂的时代主旋律。

——“共享”成为最基本的发展要求。改善民生不是一时一事的政策安排,而是中国道路的本质要求。当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形之手”不仅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

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主要民生指标却稳中有升;企业养老金连年上涨,退休人员共享发展成果;织就世界最大的养老、医疗、教育三张“全民保障网”,不让一个百姓“漏底”„„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享有更多获得感。

——“尊严”成为最核心的价值关切。

一个国家的分量,来自于这个国家每一个个体的质量。

有尊严,才有幸福。司法改革深入推进,公平正义的阳光洒遍中华大地。“身份”鸿沟不断填平,“新市民”与“老市民”、“体制内”与“体制外”共享同一片蓝天。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日益清晰。

——“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五大发展理念首先坚持的是人民主体地位。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力量源泉。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营造,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起最强正能量。

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福利到权利,3年来,“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断被续写发展的新篇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写下生动注脚,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向中国梦的里程碑上。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每当风雨来袭,党中央与全体人民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一个核心更加坚强——3年多来,全面从严治党,确保航向正确,党中央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打铁还需自身硬。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关键是抓好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3年7月11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细雨蒙蒙。“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总书记的目光凝重深远。

执政60余载,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一往无前。

今天,世界第一大政党领导着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正努力破解世界最大的发展难题、走出一条人类历史上从未走过的道路。与此同时,党内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

正是站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3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思想、组织、制度和反腐倡廉等各项建设全面推进,打出一套治党管党“组合拳”,开辟了党的建设新境界。

这是从“我”做起、以上率下的3年——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新一届党中央上任伊始即向全党承诺:“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

从身体力行八项规定,到全程指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带头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中央用“讲认真”的精神、“有担当”的行动,使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高度结合,形成了巨大的“头雁效应”。

这是“严”字当头、动真碰硬的3年——

从严治党能有多严?3年多来的实践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想象力:

严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案件,打破“刑不上大夫”的猜想;实现中央巡视、派驻两个“全覆盖”,打消“反腐有禁区”的疑虑;累计超过14万人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问责,扭转“法不责众”的心态„„

一个“严”字,体现在严格执纪、严肃问责上,体现在严明纪律、严守规则上,贯穿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方方面面,使我们党在不断试错、纠错中修正自我,在不断自省、自警中永葆本色。

这是完善制度、依规治党的3年——

前不久,党中央“一揽子”修订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两项法规相互配套、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的完美结合。

修订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一个五年规划,首次开展党内法规清理,制定出台30多件重要党内法规„„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先后出台30多项改革举措,党建制度改革扎实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着力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使之成为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治党方式。

这是从“小”抓起、持之以恒的3年——

谁也没想到,一张贺卡、一盒月饼、一顿饭局这样的“小事”,一抓就是3年,不仅没有“一阵风”,而且“越往后执纪越严”。

抓小事恰恰体现了大智慧。这些作风上的“小事”,不抓就会成为无形的墙,将党和人民群众隔离开来;较起真来,就会成为我们党徙木立信、改进作风的第一步。

一步迈出去,永远在路上,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3年,规范内容大大拓展,至今仍然动辄则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续一年,收尾不收场,“四风”问题继续得到整治;“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让抓作风成为习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治党管党上既有想法,也有招法,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均取得丰硕成果。

全面从严治党,横扫陈垢积弊,使全党重拾强健体魄——

一大批腐败分子被清除出党,近千名副处级以上“裸官”被调整岗位;尊崇党章意识越来越强,敬畏党纪之弦越绷越紧;抵制“四风”问题、不搞团团伙伙成为一种共识,忠诚组织、坚守信仰成为一种自觉„„

全面从严治党,吹散政治“雾霾”,提升治理能力—— 歪风邪气少了、吃拿卡要少了、“甩手掌柜”少了,与此同时,朴素之风多了、服务意识多了、求真务实多了„„

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使之成为各项事业根本保障——

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以非凡定力适应新常态;专题研究扶贫、城市、外交等工作,为各项事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高规格召开民族、宗教、统战、群团会议和“新古田会议”,把社会各界和广大官兵紧紧团结在党的旗帜下„„

历史大潮奔涌向前,执政之考从未停止。

在固本培元、激浊扬清的实践中,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不断成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进,一个历经近百年的大党正以崭新姿态,勇立潮头,掌舵扬帆。

一种视野宽广深邃——3年多来,纵览风云,经略八方,党中央积极统筹两个大局,为实现中国梦赢得更大发展空习近平:“70多亿人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是人群中的大块头,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块头要怎么走、怎么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加速演变的世界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手笔布局,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个承前启后的外交新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号”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

宽广深邃的历史视野、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主动进取的创新精神、勇于担当的大国胸怀„„3年多来,“中国号”领航者的新气度、新风格,令全世界印象深刻。

大块头,有大格局——

“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从第一次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至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党中央治国理政尤其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全过程。

从在莫斯科4个方面阐述“这个世界”,到联合国峰会阐述“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总布局和总路径,从中国梦、世界梦的反复阐释,到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对发展中国家作出“坚持正确义利观”的郑重承诺,3年多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赢得共鸣。

大格局,体现在理念上,也体现在实践上。“计利当计天下利。”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参与。

建立400亿美元丝路基金,并启动项目运营;中欧班列“换挡提速”、增开新开,互联互通加速推进;从中巴、中蒙俄到孟中印缅,一条条经济走廊抓紧建设;一大批多边双边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一带一路”犹如两条彩带,将44亿人口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大块头,有大进取——

习近平主席在到访国报刊上发表19篇署名文章,主动介绍中国;与印度领导人开启“家乡外交”新形式;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到50多个国家响应;从G20峰会到上合峰会、金砖峰会,积极提出中国主张„„

3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加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积极进取的外交风格。

4次、7次、8次„„习近平主席3年出访19次,历时124天,足迹遍及五大洲40个国家。

3年里,10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访华,中外领导人互访越来越频密;从亚信峰会到APEC北京会议,一场场“主场外交”异彩纷呈。

积极推进大国关系创新,精耕细作周边外交,积极运筹多边外交,深化拓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扩大同各国利益共同点,为“中国号”巨轮远航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大块头,有大智慧——

庄园会晤、瀛台夜话、白宫秋叙„„中美元首3年里3次独具匠心的会晤,定格在历史画册里。“习近平主席提出一种富有远见的替代性模式,即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是一种富有智慧的政治远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

“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

生动隽永的话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增进了外界对中国的理解,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合作。

访非时同11个非洲国家领导人和非盟委员会主席举行早餐会,到访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时同加勒比9国领导人会晤„„习主席开创“一对多”式的会晤安排,访问一国辐射一个地区。

大块头,有大胸怀—— 裁军30万!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告。

“胜利日外交”,彰显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胸怀。

这份胸怀,体现在对全球性挑战的应对上: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从西非埃博拉疫情到尼泊尔地震,第一时间派出专家,送去物资;承诺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

这份胸怀,体现在一笔笔真金白银上:设立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设立首批资金100亿美元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

讲故事、评历史、谈文学、用典故„„一次次演讲生动亲切; 聊足球、品咖啡、进农家、吃烤鱼„„一次次访问朴实自然。

3年多来,一个自信大气、从容淡定、沉着平和的中国领航人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3年多来,中国声音广被倾听,中国倡议备受瞩目,中国作用更被看重。

——“朋友圈”越来越大:同67个国家、5个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基本成型。

——积极推动亚太自贸区建设,同韩国、澳大利亚等签署自贸区协议,“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倡议逐步生根发芽。

——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应急储备安排紧锣密鼓推进,到获准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中国号”同各国相向而行。

——从“中国高铁”到核电“华龙一号”,中国品牌、中国高端制造进一步走向世界。——中国领导人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既坚持底线,捍卫利益,也加强合作,管控分歧。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英国首相卡梅伦感叹,中国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国际体系的看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越来越有分量的“中国号”,同其他国家一起千帆竞发,跨洋过海„„ 时光的年轮,跨进2016年的门槛。

这一年,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将聚首中国杭州,共商世界经济巨轮的未来。

88公里外,南湖红船静静停泊„„ 这一年,人民共和国刚刚踏上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全面实施的航程,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历史,由一段一段的航程连接而成。

此时此刻,站在今天和明天的交汇点上,回望过去,展望未来——

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伟大实践,从救国、兴国到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个持续奋斗的光辉旅程,更是一个尚待完成的伟大事业。

这是催人奋进的时代强音:

“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高高扬起中国航船的风帆,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继续破浪前进吧!”(记者张宿堂、李斌、霍小光、邬焕庆、张旭东、陈芳、张晓松、王敏、王绚、熊争艳、林晖、罗宇凡、于佳欣、白阳)

第五篇:特稿: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回顾

特稿: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回顾

[十七大]要闻播报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永不停息的奋进中书写进步和发展的轨迹。

宏伟的事业,总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中不断向前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与时俱进、顽强奋斗,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丰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更加旺盛的活力。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5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的5年,是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阔步前进的5年。5年的实践昭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是在新的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务实求新、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5年来,一个主题贯穿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中国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5年前,党的十六大顺利完成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海内外舆论关注着这个问题。

2002年11月15日11时40分许,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胡锦涛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郑重宣示。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结合起来,逐步认识、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新世纪新阶段,怎样实现中国更好发展的重大课题摆在了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2003年早春,一场灾难突然袭来。非典疫情肆虐,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在抗击非典的紧要关头,胡锦涛总书记出现在疫情严重的广东,出现在人民群众中。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夺取了防治非典的重大胜利。尽管受到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影响,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仍比上年增长了10%。

抗击非典的斗争,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错综复杂的世情、深刻变化的国情,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

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行动纲领。

就在这次全会上,党中央鲜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展开。四个建设一起抓,“四个轮子”一起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向前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煤电油运全面紧张„„面对一个时期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见微知著,果断作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质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人们注意到,2006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以往提法相比,“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

在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有效抑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加强,国民经济连续4年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出5.5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000多美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2000多美元。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过去的5年,党中央、国务院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投资重点向农村转移,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推动下,农村大地发生了新的巨变。2004年至2006年,粮食产量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3年增产。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增加1111元。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由2002年的39.1%提高到2006年的43.9%,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为之一新„„

着眼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不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金融体制、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大江南北,从东到西,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基石是制度保障。

2004年9月15日,首都各界代表3500多人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同志、全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增强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出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专门文件,中央和各省级政府取消、调整近2.4万项行政审批项目,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一批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物权法、监督法、企业破产法等一批重要法律审议通过„„5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个民族要发展,不能没有精神支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年来,一根主线清晰鲜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促进社会和谐

人民的利益始终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无论条件怎么变化,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矢志追求。

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要坚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发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则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

辛苦劳碌在城市中的数千万农民工,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群体。从中央领导,到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媒体舆论,都把关怀的目光投向他们。给农民工讨工资、找工作,帮农民工子女解决上学难题,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奔走呼号„„

教育公平,是极为重要的公平。党中央强调,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权威部门统计显示,我国目前财政收入增长量的70%用于义务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1年的617.8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161.08亿元,增长7倍多。

从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活费到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从对高校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到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使这一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与此相应的是,自去年来,仅西部地区和中部部分地区,已有约5200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免除了学杂费,约340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领到了免费教科书,780万名家庭贫困寄宿学生领到生活补助。此外,随着新的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的实施,全国每年将有大约400万名大学生和16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

看病难、看病贵,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

人民的喜忧,牵动着中南海。党中央强调,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近年来,根据中央的要求,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在农村,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08年全国所有县市区将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市,截至2007年初,全国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8000个。

就业是民生之本。出台一系列鼓励服务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为扩大劳动力市场需求开辟更宽广的空间;政府发放小额贷款,扶持下岗人员自主创业;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帮助零就业家庭缓解就业困难„„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社会就业总量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2007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就业促进法。这部重要法律把积极的就业政策上升为法律要求,并明确了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责,使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和体系法制化,使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制度化。

正视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的现实,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直面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下大力气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问题;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采取一系列措施,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的态势;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开展全国性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六大以来,一项项体现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被写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传递到城市乡村、千家万户。

牢记党的庄严使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5年来,一种作风在全党进一步倡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02年12月5日,一个瑞雪飘飞的下午,20天前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全体同志来到西柏坡,重温毛泽东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谆谆告诫,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在86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清醒和自觉,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和考验,在血火、风雨中不断成长、壮大。新世纪新阶段,新机遇新使命,中国共产党应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来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这是一次寓意深长的亮相。在西柏坡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革命圣地,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郑重指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为民、务实、清廉——党中央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6字要求”,要求大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谈脱离实际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

“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党中央强调,坚持求真务实对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意义的问题”,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党中央强调,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并对党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人们忘不了:胡锦涛总书记佩戴着爱心红丝带,来到艾滋病患者病房,微笑着主动伸出手,和患者亲切握手、交谈;人们忘不了:每年农历除夕,总书记总是和革命老区、困难地区的群众一起辞旧迎新、共贺新春;人们同样忘不了: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一次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民声,体察民情,解决民忧„„

党风,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效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全局,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着力抓住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根本,在抓好作风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

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学习《江泽民文选》,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到结合新的实践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从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三级联创”、在国有企业党组织中创建“四好班子”、在城市社区构建“一社区一支部”党建工作新格局,到精心组织和顺利完成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换届;从不断加强中央政治局自身建设,坚持集体学习,定期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到印发《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5个法规文件,制定颁布《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纪律处分条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重要规章,建立健全党委议事和决策、质询和罢免、诫勉谈话、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重要制度„„5年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新的明显成效,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支撑和有力保证。

先进性是党安身立命的根本,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完成。对先进性的不懈追求,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全部历史。

2005年新年伊始,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式启动。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次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集中教育活动,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先进性教育活动分3个批次、3个阶段在全党逐步推进,广大党员经受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作风进一步改进,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重点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实践中始终面临、不断探索并努力回答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连结点,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系统阐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5年来,中国共产党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公生明,廉生威。一个充满活力的政党,必定是保持自我完善、加强自我约束的党。

2007年9月13日,国家预防腐败局在北京揭牌。舆论认为这是中国加速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又一重大举措。

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纳入全党宣传教育工作总体部署,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5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着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成为5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特点。

对腐败现象绝不姑息,对腐败分子绝不手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支持,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

蓝图鼓舞人心,目标催人奋进。5年来,一个共同的目标凝聚起亿万民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科学分析形势,规划宏伟蓝图,用共同的目标凝聚人心、鼓舞斗志,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重要保证。

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四个现代化”,到邓小平同志规划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第三步战略作出更具体的规划,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艰苦奋斗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日益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这是值得骄傲的巨大成就: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提前实现了在本世纪头一个10年翻一番的预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挑战同样前所未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发出号召。

讲话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关键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勾勒了更加具体、细致的奋斗蓝图——

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强社会建设,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蓝图鼓舞人心,目标催人奋进。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3亿中国人民团结奋进,艰苦奋斗,一定能够把握机遇、战胜挑战,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创造新的辉煌!(参加稿件采写的有:刘思扬、孙承斌、赵承、邹声文、张旭东、张先国、杨纯、张洪河、孔博、王炳坤、季明)

下载海阔天空好扬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阔天空好扬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