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起源和本质(共5篇)

时间:2019-05-14 06:4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律的起源和本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律的起源和本质》。

第一篇:法律的起源和本质

法律的起源和本质

肖太福

当今世界各国大部分都已经步入了民主法治文明国家的行列,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还处于专制或战乱状态。哪怕是专制国家也要用法律的形式来进行统治,比如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法律和命令到处都是。那么,到底什么是法律呢?法律是怎么产生的呢?

作为成年人都能够想到许许多多与我们生活和工作有关的事情,这种想到的过程就是发挥人的理性作用的过程。

人一出生下来就哭过不停,来到这个世界挺没有意思,又冷又饿,于是父母得给他穿衣服喂奶喂饭。小孩稍微长大了,就会伸手要东西,要饭吃,要玩具,会与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抢。再长大了要去上学、去旅游,看到异性朋友后会产生愉快感、亲近感,再大了要结婚,不结婚也想办法同居,有了一个还要两个,甚至更多,越多越好。人生病了,要吃药打针,要看看一生,要让亲人朋友看看,否则就恐惧孤独。人参加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工作要越来越轻松,工资要越来越高,条件要越来越好。挣了钞票,赶紧买车子、买房子,车子要越来越高档,房子要越来越宽大,老婆和情人要越来越小,不能什么都要大的。为什么呢?人有欲望,有利益,会思考问题,会采取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欲望。

人的本能和本性决定了,人人都有生存、健康、同居、接受教育、参加工作、获得财产、实现自我意志、过幸福生活的欲望和要求。每个人总想不断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欲望和要求,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愿被强迫说自己不愿说的话,不愿被强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在这一点上,人是与生俱来平等而自由的。然而,人类生活尽管美好,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想娶许多个老婆,每个人都像占有大量的山林良田和高楼大厦,每个人都想让别人听自己的指挥为自己做事。人的欲望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这种冲突和对立导致的混乱秩序和相互损伤,为人的理性所否定。人的理性决定了人都愿意接受一种共同的规则来平衡、调整各自的欲望和要求,实现一种和平的共赢,你那你的,我那我的,各得其所,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互不干扰。这种人们普遍接受、用来调整各自欲望、要求和行为的规则就是法律。法律自从国家诞生就出现了,法律的起源是法学家面临的共同课题。

早在荷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著名思想家格老修斯首创社会契约论,提出了自然法学说,人民通过社会契约成立国家,社会契约以自然法为基础,自然法是永恒不变的,人性是自然法之母。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国内法和国际法由自然法产生,体现了人的意志。自然法的两条根本原则:各有其所有,各偿其所负。他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他人之物,不得妄取;误取他人之物者,应该议原物和原物所生之收益归还原主,有约必践,有害必偿,有罪必罚”。他用不可说明的理性观念代替中世纪时期不能说明的神的意志观念,反映了资产阶级保护私有财产权和走向法治的要求。自由主义奠基人、著名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提出,法律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这样一种自然状态: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平等状态。这种状态依靠体现理性的自然发来保障,人们都有把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这些权力是与生俱来的,是天赋人权。如果谁的权利受到侵犯,谁就有抱负、惩罚和反抗他人的权利。由于个别人的不自觉遵循理性的自然法,侵犯他人的利益和权利,导致一种不正常的敌对的毁灭的战争状态,随时有演变为人人自危的危险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人们达成相互协议,自愿放弃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自然权利而单独执行自然法的权力,将这部分权力交给社会,由社会委托给立法机关或指定的专门人员按照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来行事。在订立社会契约的基础上,人们摆脱了自由、恐惧和危险的自然状态,进入了理性、文明的政治社会,成立了国家,设立了政府,产生了公共权力和法律。洛克认为,统治者应该已正式公布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临时的命令和未来的决议来进行统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从自然状态的自然自由进入到了整治社会的社会自由,人的社会自由不受另一人的反复无常的事前不知道的和无端的意志支配的自由,他不受绝对的任意权利的约束。自由的本意就是自立和自主,只有成年成熟以后即有了理性以后才能有效行使。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那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法国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自然法学派杰出代表孟德斯鸠同样承认自然状态和战争状态,但他认为战争状态是人类摆脱自让状态进入社会以后才出现的,自然状态下人们软弱、怯懦、自卑、亲近、爱慕,自然法源于人的生命之本质,是人类理性的表现。为了消灭战争状态,人类社会以自然法为基础,根据自身的理性制定了人法,包括民法、政治法和国际法(万民法)。孟德斯鸠探寻法的精神时将自由与法律统一起来。他说,自由有两种,一为哲学上的自由,即意志自由;二位政治自由,即一定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下的自由。政治自由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具备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财产自由以及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言论出版自由。政治自由的关键在于人们有安全,或者人们认为自己有安全。在一个由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它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平民出身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写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行为由自然法支配。自然法以理性为基础,赋予人类一系列普遍的永恒的自然权利,即生存、自由、平等、追求幸福、获得财产和人身、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他揭露了不平等的三个不同阶段:人类离开了怜悯、自爱、自由、平等、和平的自然状态,先后出现了富人对穷人、强者对弱者、以专制 暴君为代表的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离开了自然状态,仅由自然法远远不够,人们组成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制定以制裁力量为后盾的实在法。实在法是起源于契约,由国家或共同体制定的。平等是自由的前提。要节制财富与权势、贪得与婪求,就要借助法律,尽可能缩小差别,实现法律面前的平等。法律是民主共和国人民公意的反应和体现。法律作为全体人民自己意志的记录,是实现人民的自由和平的保证,对人民一视同仁,平等地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法律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法律是阶级社会里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奴隶主阶级同志奴隶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统治资产阶级的工具。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法律被称之为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利益的表现。进入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法律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阶级斗争的理论建立在人类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的假设之中。实际上,这种认识是有待商榷的。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一极或两极社会,都应当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有乞丐、无业游民、农民、产业工人、学徒、店员、手工业者、小商人、营销人员、白领阶层、企业主、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公务员、贵族、官僚等组成的社会群体、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各社会成员、社会群体、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的意志、利益和地位都不一样,必然经常处于矛盾、冲突和对立状态,维持相互之间和平相处的利益平衡,需要依靠规则治理。这种规则除了依靠长期形成的习惯、宗教、文化支持外,现代社会主要依靠法律来确定,尤其是在一个没有主流宗教的社会,法律规则必然占主导地位。

法律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以后出现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法律体现一种公意,是主权者和立法者的一种命令,是人类自我管理的一项技术,是建立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一种艺术。法律具有指引、教育、预测、规范四大功能,使人们自觉遵循共同规则,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侵犯他人利益,假设他人守法,可以预测他人行为模式,人人处于安全状态。走向法治是一种必然,尤其是一个宗教不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百多年来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摧毁,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中国的道德体系处于前所未有的混乱,中国社会的利益平衡和社会稳定主要依靠法律来调整和规制,中国在未来是最有可能建立法治社会的,虽然这种任务非常繁重,甚至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树立以人性和人权为基础的宪法权威,依靠在宪法框架下的法律来进行统治,使人们普遍知法守法,中国人才能回到有信仰的精神家园,这种信仰就是法律的信仰,人权的信仰,人性的信仰,自然的信仰。

中国自从上一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过渡走向一个法治的国家。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达三千多部,尤其1995年中共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口号以后,掀起了学习法律、研究法律、贯彻法律的思想高潮,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法学家和律师,法制建设有了长足进步。现在的中国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初步建立了科学的法律体系,问题在没有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监督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因缺少监督机制导致的群体型腐败破坏了法治建设。

但是,对于公民个人来说,尤其是对普通老百姓,法律还是非常重要的,法律已经构成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准则。法律无所不在,法律无时不在,法律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法律来源于生活,法律调整生活,法律是离不开生活。法律溶于生活和工作的故事之中,法律就是讲故事,就是故事的结晶。个人生活、上学、就业、买房、投资、结婚、生育、看病、养老、分家、离婚、继承和企业公司登记、法人治理结构、法定代表人的责任、商业合同、劳动管理、知识产权、依法纳税、对外投资都离不开法律。

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有宪法,游行示威法,选举法,民法通则,物权法,婚姻法,继承法,城市房地产法,计划生育法,个人所得税法,兵役法;与个人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合同法;与个人创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有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担保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企业所得税法,等等。特殊群体还有儿童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法、公民基本生活保障法正在起草中。法律法规七千部,在这里难以一一列举和归类,这里主要介绍与人们生活、工作最密切的法律法规及其知识】

第二篇: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一、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奠基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就有什么样性质的法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归根结底都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发展程度所决定的。

现阶段我国法律的性质所以是社会主义的,并同资本主义法律在性质上根本不同,首先在于初级阶段的法律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它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

(一)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是马克思关于法律本质的基本观点,是纵观人类

社会历史和运用唯物史观进行阶级分析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二)法律是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法律所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有

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三)法律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既然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

现,那么统治阶级制订法律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自己的社会

关系和社会秩序,从而顺利的实现统治,巩固统治。

“阶级性”是法律的本质属性,法学带有阶级性,法学政治化,给中国法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从积极方面看:

第一、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认清剥削阶级法的本质,推动人们反抗旧的制度,摧毁旧的法学体系,建立全新的法学体系。

第二、法学具有阶级性,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镇压反革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增强了人民的法制意识、法律意识。

因而,阶级性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法学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它曾使中国法学在1949年-1957年间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为中国能成功消灭剥削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奠定了基础。然而,过分的强调阶级性,也对我国法学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它严重阻碍了中国法学的发展。

二、法律的特征:

我们把法律的一般特征归纳为四个基本方面,即: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一)、凋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1)行为关系是法律的调控对象

法律不是通过对人们思想的调整来调整社会关系的。在法律上,行为是极为重要的。马克思说过:“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找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Ⅲ这就是说法律一般不以主体作为区分标准,而是以行为作为区分标准。法律是针对行为而设立的,因而它首先对行为起作用,首先调整人的行为。对于法律来说,不通过行为控制就无法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这是法律区别于其它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之一。比如道德规范是通过思想控制来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的,政治规范是通过组织控制或舆论控制来完成社会调整的。概而言之,法律是以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的规范。

(2)法律的规范性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之所以说它具有规范性,是因为:

第一,法律具有概括性;它是一般的、概括的规范,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可以反复被适用。进一点又使法律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如判决书)区别开来。

第二,法律的构成要素中以法律规则为主;这不仅表现在法律规则在量方面占主导地位,而且法律的其它要素或者是为法律规则服务的,或者需要转化为规则而发挥作用。

第三,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中包括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这是法律的规范性最明显的标志。这同其它社会规范有着显著的区别,一般的规范都不具有这种严密的逻辑结构。法律的规范性决定了它的效率性。法律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无须象个别指引那样对具体的人和事作出具体的指引,只要通过规范的安排和指引,即规范性调整,它就能对一切同类主体和同类行为起到作用,每个人只须根据法律而行为,不必事先经过任何人的批准,因而其作用是高效率的。

(二)、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

(1)制定、认可、解释是法律创制的三种主要方式

制定是指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新规范;认可是国家对既存的行为规范予以承认,赋予法律效力。”认可“通常有三种情况:第亠,赋予社会上早已存在的某些一般社会规范,如习惯、经验、道德、宗教、习俗、礼仪以法律效力。第二,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承认或签订国际条约等方式,认可国际法规范。第三,特定国家机关对具体案件的裁决作出概括,产生规则或原则,并给予这种规则或原则以法律效力。其中最常见的是第一种情况。法律的创制不是仅仅通过认可和制定,在某些情况下法律被认可或被制定以后还有一个再度创造的过程,这就是解释。

(2)法律的国家性

法律出自国家,具有国家性,因为:第一,它是以国家的名义刨制的。尽管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它不能只是以统治阶级的名义。法律代表的是”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法律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就要求以国家名义来制定和颁布。第二,法律的适用范围是以国家主权为界域的,这是法律区别于以血缘关系为范围的原始习惯的重要特征。第三,法律的实施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所有这些是法区别于其它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法律的内容从本质上说是统治阶级意志,从形式上说是国家意志。只有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统治阶级意志才是国家意志。

(3)法律的普遍性

由于法律是国家指定或认可的,所以它派生出”普遍性“的特征。一般来说,法律在一国全部地域范围内对一切人和组织发生效力。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法律的”普遍性“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法律在空间、时间和对人的效力上是不一样的。法律在空间上的效力区别取决于这个规范是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生效,还是只在某一确切规定的地区内生效,或是预先规定在国外生效。

(三)、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1)法律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第一,法律是规则为主,而法律规则中的行为模式是以授权、禁止和命令的形式规定了权利和义务;法律规则的法律后果则是对权利义务的再分配。第二,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权利义务的设定和运行来实现的,因而法律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第三,权利义务是主体法律地位的体现,不管法律是怎样的法律,不管这种法律以权利为本位还是以义务为本位,权利和义务总是被立法所充分重视,也受社会各成员关注。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具有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它明确地告诉人们可以、该怎样行为,不可以、不该怎样行为以及必须怎样行为;人们根据法律来预先估计自己与他人之间该怎样行为,并预见到行为的后果以及法律的态度。

(2)法律的利导性

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法律的利导性取决于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双向的。”双向“表现在:权利和义务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一个表征利益,一个表征负担;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它们是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如果把权利看成正数,那么义务便是负数;义务是权利的范围和界限,权利是义务的范围和界限;法律上只要规定了权利就必须规定或意味着相应的义务。权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作用于人的行为,并且权利可以诱使利己动机转化为合法行为并产生有利于社会的后果,比如王海基于获得双倍赔偿金(利己动机)行使索赔权(合法行为)从而产生打假效果(合理结果)。

通过义务对行为和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规范很早以前就出现,如道德、宗教规范,但它们都不采用利导的机制,不承认利益,只提倡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对人们行为的任何规范性调整如果只与禁止和义务相联系,就不可能是有效?quot;,它会侵犯个人的自我决定性,也就不可能存在把社会有机体联结在一起的社会相互作用,在众多的社会规范中,只有法律的利导性是最明显、最有效的,只有法律是通过权利和义务的双向规定来影响人们的意识并调节有意识的活动。

(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通过一定程序予以实施

(1)法律以国琅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那么法律在许多方面就变得毫无意义,违反法律的行为得不到惩罚,法律所体现的意志也就得不到贯彻和保障。国家强制力是指国家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尽管许多社会规范也有强制力,但是其他社会规范的强制力不具有国家性。国家强制力是法律与其它社会规范的重要区别,比如道德规范就不具有国家强制的性能。但是,(1)法律的强制力不等于纯粹的暴力。法律的强制力是以法定的强制措施和制裁措施为依据的。(2)法律的强制力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这种强制性只在人们违反法律时才会降临行为人身上。法律的强制力并不意味着法律实施过程的任何时刻都需要直接运用强制手段,当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时,法律的强制力并不显露出来,而只是间接地起作用。(3)国家强制力不是法律实施的唯一保证力量;法律的实施还依靠诸如道德、纪律、经济、文化、舆论等方面的因素。在现代社会,法律还出现强制力日益弱化的趋势。

(2)法的程序性

法律的实施虽然是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但它是由专门的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执行的。法律的强制如果等于简单的暴力,那么统治阶级也就无须采用法律的形式来进行治理,只要有刑场和行刑队这种暴力工具就行了。所谓法的程序性,即法律的强制实施都是通过法定时间与法定空间上的步骤和方式而得以进行的。纵观法律史,法律的强制实施都或多或少是通过程序进行的。古代法也十分重视程序以保证法律的实施,只不过这种程序的出发点、程序的正当标准与现代法的程序有区别罢了。近现代法律只是对法的程序标准加以正当化,使法律实施的方式更科学、更富有理性和公正性。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律的独特之点

首先,在于它是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确认和保护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并存,私有经济同占优势的公有经济紧密相联,并受公有经济的巨大影响,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极小。据有关方面统计,到1987年底,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仅有22.5万家,它们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也只占1肠左右,即使今后还会得到发展,但总是有限的①;法律确认和保护私有经济的目的是使它们在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法律除确认和保护它们的合法利益外,还要加强对它们的引导、监督和管理,限制其消极作用,使其健康发展。因此,这种确认和保护私有经济决木会影响和改变的法律的社会主义性质。:这种确认和保护同资本主义

法律确认和保护私有制,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是迥然不同的。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律和资本主义法律都要确认和保护私有经济,这里表现出两种法律之间的一定历史联系和某些共同性。但私有经挤在两种法律中的地位、作用、目的、性质、发展方向都是不同的。

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的性质也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它是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在有国家政权存在的条件下,任何法律都是通过国家政权表现出来的一种国家意志。有什么样性质的国家政权,也就有什么样性质的法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政权是由资产阶级所掌握,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性质必然是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律则不同,它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由于参加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其他劳动者,此外还包括有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等在内的一切拥护祖国统一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全体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人民通过自己的国家机构来制定法律,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所反映的意志内容,决不是某一个阶级或某一部分人的意志,而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法律不是为某个阶级或某一部分人的利益服务,而是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服务。由人民来立法,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为人民的利益服务;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律具有广泛的人民性。这种人民性突出地反映出我国法律的本质属性。用‘人民意志的体现,来表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的本质,同以往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来表述法律的本质,体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律同阶级对立

最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的性质,还突出的表现在它已经不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实行统治的工具,它的主要之点,不是阶级专政,而是组织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总的来说,在阶级对立社会里,由于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对立,他们之间的斗争往往是不可调和的,法律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其功能和使命主要是进行阶级斗争,实行阶级压迫和统治。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律则不同,由于在这个阶级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已不存在敌对阶级之间的对立,阶级斗争虽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有时甚至还会很激烈,但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与这个根本任务相适应,这个阶段法律,已不再是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了,它的主要功能和历史使命己转移为组织经济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声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为此而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然,由于在这个阶段,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社会上还会产生和存在着极少数的破坏分子,法律仍然具有专政的职能但它毕竟不是这个阶段法律的主要职能了。-

从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律是由以往阶级对立社会中私·有制的法律转变为公有制的法律;从统治阶级(剥削阶级)意志的体现转变为人民意志的体现;从主要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转变为主要实行组织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生产力的工具。这个转变是法律发展史上的巨大飞跃,是法律性质上的根本转变。它表明这个阶段的法律在根本性质上已完全不同于以往阶级对立社会的法律,它己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法律,而是一种完全新型的法律。

第三篇:谈谈法律的本质

谈谈法律的本质

时至今日,法律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整个社会。法律无处不在,犹如空气,维持整个人类社会的正常运作。每个人都知道法律,但很多人却并不了解法律是什么?那么今天,我就来浅显的谈论一下法律的本质。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法律的定义:法律,是一系列的规矩,通常需要由一套制度来落实,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者制定给被统治者的规定!

从法律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重点:阶级性!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法律的本质就是阶级性?在下定义前我们来看一下法律的另一方面,既法律的特征,来佐证我初步提出的结论。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法学者结合中西方,古今法学研究得出:法律之特征可以分为四个基本方面,既: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对法律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法律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另一种形式,或者说是道德的一种提高与进步。道德规范的存在即是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维系整个社会的稳定。那么法律,也应当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因而法律必然可以作为调整社会行为关系的规范。

然后,由法律的定义:“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者制定给被统治者的规定”可以看出,法律特征:“由国家机关制定”也是必然的。同时,这也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阶级性的体现!

再者,如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是自由,民主,平等。而平等,众所周知,只是相对的。我认为这也是权利与义务存在是必然性。倘若我们失去权利,仅仅保留有无尽的义务,那么现在的社会与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有什么不同?那么权利,是否也是一种人类社会进步?一种民主的体现?或者说是一种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一种利益牺牲?

最后,法律的强制性。法律拥有与道德规范相似的功能,但是道德的约束依赖于人类内心的良心底线。而法律,作为统治者统治被统治者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品,决定了其必须拥有强制性。否则何以体现统治者的决策性?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特别”的强制性?尤其在统治者拥有对法律的解释权的时候?

由此,我们难道不能确认法律的本质是强制性?当然,我所提出的阶级性仅仅体现在统治阶层与被统治者之间,仅仅是侠义上的阶级性。

继而,我们可以提出另外一个关乎法律本质的重要问题:“法律的本质”是否是一成不变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那么,法律的本质是否一直以“阶级性”来体现?

我们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法律本质”就已经成为中国法理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关于“法律本质”,既“统治阶级的意志”观点,自五十年代以来就已经开始研究。进入八十年代,社会的变革,人民思想的进步无疑对旧有的法律思想造成冲击。那么,法律的本质是否发生改变?法律是否拥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本质?

无疑,答案是肯定的。法律作为道德社会规范的一种提高,一种统治者用于体现统治领导阶层威严的工具,一种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其阶级性是无可避免的,其暴力性强制性也是无可避免的。自古以来,唯一的不同可能就体现在其阶级压迫的严重性。也就是说,古往今来,无数次朝代更迭,无数次改革,唯一改变的仅仅是阶级性的严重程度!那么,综上所述,法律的本质,即是社会的阶级性!

第四篇:浅析新加坡法律的起源和发展

浅析新加坡法律的渊源和现状

新加坡早在海峡殖民地时期就开始了制宪活动,其后经过自治宪法、州宪法直至共和国宪法的发展,体现出新加坡从隶属于英国的殖民地走向最终独立的历程。更重要的是,从其发展的经历中,反映出新加坡对西方先进宪政制度的借鉴过程。

1958年5月,新加坡根据新的《自治宪法》举行立法会议选举,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在大选中获得胜利。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同年5月,李光耀就任自治邦总理,并成立了人民行动党执政的新加坡自治邦政府。

在新加坡宪法的产生后,1963年7月,新加坡经过全民公决,同意新、马合并并成立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正式成为马来西亚联合邦的一个州。为了适应政治地位的变化,重新颁布了《新加坡州宪法》。新马合并后,由于各种一系列的问题上出现分歧,使政局动荡、新加坡经济发展速度不断下降,加之二战后激化的种族矛盾没有缓和。所以新加坡再次独立的呼吁声日渐强烈。于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亲王拉赫曼发表新、马分离的宣言,同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向全国人民发表独立宣言,新、马正式分离。

1965年12月,议会制定《新加坡共和国独立法》,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新加坡的独立地位。《独立法》规定:新加坡从1965年8月9日起正式独立,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同时,新加坡《独立法》与1955年《新加坡州宪法》共同组成《新加坡共和国宪法》。直至1979年,新加坡议会修改宪法,才把两个法律正式合并为一个宪法发典,即《新加坡共和国宪法》。

《新加坡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内容:

一、总统为国家元首,由全民选举产生,任期6年。总统委任议会多数党领袖为总理。总统有权否决政府财政预算和公共部门职位任命;可审查政府行使内部安全法令和宗教和谐法令所赋予的权力以及调查贪污案件。总统顾问理事会受委向总统提供咨询与建议。总统在行使某些职权。总统和议会共同行使立法权。

二、议会称国会,实行一院制。议员由公民投票选举产生,任期5年,占国会议席多数的政党组建政府。新加坡是英联邦成员国,实行总理内阁制。

三、权利机关。新加坡是一个由国会议制政府管理的共和国。一套成文的宪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成,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国会由议员组成。总理和内阁部长就是从议员中任命的。

新加坡曾经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时被统治了140多年,新加坡法律的传统是伴随着殖民统治而形成的,在缺乏法律文化的环境下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被迫地接受西方的制度和理论,因此它的法律的发展过程便具有了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也有英国法律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另一方面。新加坡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其中尤以华人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不可避免的是,民族传统法律思想。尤其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对其法律发展产生的极大影响。使得新加坡的宪法中虽然采用了西方的多党制而实际中却一党独大的渊源。在东西方两种法律思想的影响下,新加坡根据本国的实际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部分,并加以适度融合。

新加坡的法治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在李光耀仍然能够发挥其个人的影响力时,当然不成问题。然而如果李光耀所代表的法治价值,不能够形成一种“制度之善”时,也就是存于李光耀个人脑中、来自其成长背景的经验、出自其个人言行力行的法治观,未能获得执政党员的衷心信服,也就是新加坡人民被说服采纳这种理念时,则此种法治能够维持多久?很令人怀疑。易言之,实行李光耀式的民主,需要一个意志力坚强的领袖,该领袖本身不仅要以身作责,更要具有群众魅力,同時,执政党要能够掌握国会的绝对多数,才能够阻止摧毀严密体系的异议出現。在李光耀之后的情況,可能就有更大的变数,所以西方強调的法治,可以排除个人“人”的因素,但新加坡的法治则否,所以在新加坡的未来法治发展历程中在承袭李光耀的法制价值的同时也应当引入西方的法制观念以防止因为个人的变数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动荡。这与俄罗斯的现状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的,俄罗斯在其总统普京极强的个人魅力和强权政治下艰难的恢复它在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即使在如此的强权政治下,调查表明普京的个人支持率依旧居高不下,但在普京卸任之后是否有人能继承他的个人价值继续带领俄罗斯往前走就不得而知。

新加坡的法律政策在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应该属于“法制”而非“法治”,新加坡强调法律的执行,强调严刑重罚,这与中国现如今的依法治国中的“法治”是有一定区别的。在一个国家的前期发展阶段,法制的作用应该会大于法治的作用,因为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了能够以最大的效率来规制人民在国家的意志下去进行生产活动,能够迅速的整治国家,让国家走上发展的正规。但在一个经济发达,发展成熟的国家一味的强调法律的强制性是有违法治精神的。

朱董杰

16法硕

第五篇:【情人节起源】

华伦泰对此深表同情,冒死为爱侣秘密主持婚礼。后来事情泄露,华伦泰被捕处死。世人为了纪念华伦泰的英勇行为,奉他为情侣的守护神,并将他的殉难日——2月14日定为“圣华伦泰日”(SaintValentien),经过多年流传,变为今天的情人节。情人节起源--传说二

还有一传说指情人节是由古罗马人的卢柏加利节演变过来。

这个节日是用来供奉牧羊人及村人的保护神——朱诺(JUNO)。

在这节日的庆祝仪式上,就有项找伴侣的仪式,即由男士在一个箱子中抽出一张写有女性名字的字条,作为情人,而这女子,就称为华伦泰。这种风俗还在欧洲一直流传开来,直到二十世纪时,仍还保留着这个节日的仪式。

情人节起源--传说三

情人节由来的另一说则和大自然有关。

传说以前在英国,所有雀鸟都会在2月14日日交配求偶,如黑鸟、山鹑等,皆在2月间求偶。所以,人类也认为2月14日是春天万物初生的佳日,代表着青春生命的开始,也仿效雀鸟于2月14日选伴侣。

下载法律的起源和本质(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律的起源和本质(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植树节起源[共5篇]

    植树节起源 中国古代在清明节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中国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韦孝宽(公元508—580年)是西魏、北周时期的一......

    试题:什么是法?什么是法律?法的四个基本特征?法的本质?

    试题:什么是法?什么是法律?法的四个基本特征?法的本质?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一、什么是法?什么是......

    **英语教学论文-关于专门用途英语起源与本质内涵探析解析

    **英语教学论文-关于专门用途英语起源与本质内涵探析 论文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起源;本质内涵 ;论文**网 是“English for Specific/Special Purposes”的缩写,即“专门用途......

    中国书法起源(共5篇)

    中国书法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

    汉字起源说之一(共5篇)

    汉字起源说之一: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 汉字的起源是上古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是伴随着先民自身的器官、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健全而逐步产生的,目前对汉字的......

    家训家规起源(共5则)

    家训家规起源 (一)先秦至六朝——萌芽及发展时期 此期的家训大抵是一些保存在子书、史传、文集和类书中的只言片语或单篇文章,其篇幅大多不长,往往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或人物的......

    汉字的起源(共五则)

    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

    秋节的起源(共5则范文)

    秋节的起源、食俗、古诗佳句素材:网络整理: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