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90分)

时间:2019-05-14 06:1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90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90分)》。

第一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90分)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梅敬忠教授所讲,全国现在有民营文艺院团()多家。

A.二千 B.三千 C.五千 D.七千

2.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是以下哪个?

A.《航空产业振兴规划》 B.《制造业振兴规划》 C.《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D.《服务业振兴规划》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由党的哪次大会通过的?

A.十六届五中全会 B.十六届六中全会 C.十七届六中全会 D.十七届七中全会

4.2005年底,中央出台了哪个文件,它成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纲领性文件?

A.《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C.《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 D.《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提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什么?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成为了唯一的社会主义强国 C.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根据梅敬忠教授所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哪些要点?

A.要大力发展特色的文化产业,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的产业

B.要加强对文化内容生产的引导

C.要进一步探索提高网络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

D.要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正确 错误

2.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深化”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深入阐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的重要意义。

正确 错误

3.传统文化体制以意识形态为指导,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

正确 错误

4.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会成为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新的指导性的文件。

正确 错误

第二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心得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心得

我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一方面的感触颇深。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且源远流长,从来没有中断,这个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间也是唯一的。我们有很好的文化积淀、文化精髓,中华文化史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就是说,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必须适应全球化的基本趋势,开阔国际眼光和全球性视野,树立国际化发展的意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大胆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竞争和各种国际性文化活动,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但文化的传播依托于经济的发展,过去我国经济的相对落后,使我们在世界上还没有发言权,所以中国文化没有被世界所充分认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世界地位在逐步改变,特别是目前在金融危机以后,全球面临着整个经济秩序的重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中华文化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我国的“和而不同”、“和谐”、“天人合一”等这样一些理念、价值观,已经得到了很多国家的重视和认同。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把中华文化的现状展示给世界看,增强

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但是,世界文化是多样的,文化具有差异性,中国的部分传统文化并不被外国人民所了解并接受,例如,“龙”的形象在中国人民眼中是天降福瑞的预兆,但在外国人那里就成了灾难、凶恶的象征。文化的差异性,一方面要求我们主动参与世界文化活动,借助平台走出去,扩大中国文化的全球性影响,另一方面,要用西方艺术形式改进创造中国文化,尊重并遵守国际规则、尊重并理解文化习惯、尊重并发现心理需求;生产外国人乐于消费的文化产品,开展外国人乐于参与的文化交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艺术,真正使中国文化“走进人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还有一定的距离,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还不相适应。这些情况说明,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已是必然选择。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仅凸显了特殊优势和特殊功能,而且有了加快发展的新的突破口,这也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关键是创新体制机制。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

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促进由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推动由市场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从文化体制改革的现实情况来看,改革深化了人们对于文化是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人们对于要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经营性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以及坚持“两手抓,两加强”的文化体制改革原则有了更明晰的认识;确立了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和“发展要吃文化饭,文化要吃市场饭”的思想;确立了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依法管理的观念。近些年来,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单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多家出版、音像、影视单位以及文艺院团已完成转企改制,文化传播渠道建设速度加快,广电传输网络整合逐步发展,许多国有出版发行集团公司实行了省内连锁。总的看,改革进展顺利、态势良好、成效明显。国有文化单位的活力、竞争力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空前繁荣。

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交叠、缺位现象仍然存在,创作机制、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等亟待改进。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进展、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就必须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抓住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一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抓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这一重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住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这一重点,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要以改革促进发展,围绕发展推进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典型引路很重要,要及时总结推广改革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把学习借鉴典型经验同解决自身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各地和各单位学有目标、做有遵循。

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心得

李洋

第三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大公益事业投入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共大东区委员会

大东区是沈阳市五城区之一,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对全区文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深刻认识文化工作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用加强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促进全区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几年来,在文化设施建设、文物保护、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进而强化区域大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文化建设的力度,通过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区上下呈现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2005年大东区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下面,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谈一谈我们的体会和主要做法:

一、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2003年起,我国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区委、区政府就开始结合大东区的特点,调整全区的文化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认为,大东区是沈阳市的工业城区,历史上是沈阳的民族工业发祥地,大东区的工业发展步伐可以概括为起源于清末,崛起于民国,成熟于新中国的“一五”时期建设,在工业主导全区经济的模式下,计划经济的影子始终影响着文化建设,如何让工业城区增加文化含量,以文化的推动力来促进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区委、区政府进一步认识到,文化工作和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区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要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下,大东区拉开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塑造城区文化形象,促进全区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区委、区政府根据大东区的实际,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从构筑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入手,不断对公益事业加大投入,使全区的文化品位、文化形象、文化氛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重视CIS成果运用,塑造城区文化形象品牌 区委、区政府认识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竞争已从经济形态转化到文化形态。加强文化建设,是凝聚振兴力量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区域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此,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大东区大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大东区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推广工作领导机构”,将企业文化形象识别系统(CIS)引入城区,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大文化形象识别系统。这个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CIS)由理念识别系统(MIS)、视觉识别系统(VIS)和行为识别系统(BIS)组成。通过制定具有约束力的推行规范,要求全面导入CIS,强化理念、视觉、行为识别系统的宣传灌输,循序渐进地引导全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把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纳入对外宣传、员工教育、行为规范、公务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同时,组织CIS理论与实践学习研讨、举办报告会和党校专 题辅导讲座、编写市民教育手册、开展知识竞赛等,使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在全区得到有效推行。

在城区建立大文化建设形象识别系统,是区委、区政府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城区文化建设的一次全新探索和有益尝试,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对提升城区形象,凝聚城区力量,增强城区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构筑区域特色文化,带动了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

(二)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

在积极推进大文化建设的同时,区委、区政府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构筑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区级文化设施建设上,继区文化馆2002年投入使用后,2005年又开始筹划区图书馆的改造,经过多次选址论证,最后确定修复占地面积519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的一处民国时期建筑,目前,已投入900多万,预计在十月份竣工交付使用,将极大地改善图书馆的办馆条件,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览、借阅环境。

为加强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今年,区委、区政府还对区少年宫投入资金,从内到外进行全面整修,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

在加强区级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区委、区政府站在保 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的高度,共计投入1000多万元,对大东区内的民国时期一些奉系政要公馆进行了全面维修,从而使大东区的公益性设施不断增加,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一定的“硬件”基础。

区级文化设施的不断改善和增加,促进了街道文化工作的不断进步,全区各街道在加强原有文化站建设的同时,还积极与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协调沟通,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来扩大群众文化活动阵地,不断满足群众就近、就便参加文化活动的需求。此外,区委、区政府在着力改善社区办公条件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和扩大社区文化活动室的面积,到目前,全区164个社区80%有了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广场,这些文化阵地成为全区公益性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街道办事处为辐射,连接社区的三级文化活动阵地网络。

(三)重视活动的创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全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为提高大东区的文化品位,跳出区级文化活动老框子,创新区级文化工作内容,2005年,大东区组织全省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走进大东,通过参观、访谈,参加大东的相关活动,看大东的历史和现在,感受大东的厚重与变化,创作了一批散文作品,区里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书,出版了《文化眼睛看大东》散文集。同时,区里还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开展了“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创作活动。首届“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收到征稿700多篇,今年,我们在沈阳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举行了“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颁奖典礼,30位获奖作者分别得到1000、800、500元的奖励。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也丰富了全区群众文化活动。

2005年10月,我们在全市五城区中率先成立了“大东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目前,共成立了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7个文艺家协会,共有会员600余人。著名作家冰心弟子冰人的《冰人文集》首发式的成功举办;以东北大马路和汽车工业崛起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东北大马路》创作完成;“诗情画意迎世园,激情澎湃颂大东”文艺创作系列活动的开展;“知荣辱、迎世园、颂大东”百名小作家征文大赛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精品层出不穷。我区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和文化形象已经日益凸显并逐步形成。

为了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今年5月,区委、区政府结合大东区工业城区的特点,发挥企业文化对区域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组织策划了“五月的鲜花”大东区工业文化巡礼活动,并在沈阳电视台录播了“五月的鲜花”大东区工业文化展示电视晚会。企业文化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大东区文化活动内容,也为企业重视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重视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 能力

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摈弃旧体制,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我们区级层面上的文化事业单位,分为两类,一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我们有四家;二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我们也有四家。2005年,我们在文化系统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区文化馆和图书馆进行了内部的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首先是在馆长的配备上,采取公开报名、竞聘演讲、群众投票等程序,公开、公正、公平竞争,两位馆长都是在群众的监督下产生的;其次是副馆长的产生,过去,副馆长由馆长提名,这次,我们同样采取公开报名、竞聘演讲、群众投票等程序,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地产生副馆长。两馆的在岗馆员则采取考核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的方式,决定是否胜任;对文化馆新进的3名业务干部,经人事局批准,专门到沈阳音乐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择优录用。通过用人制度的改革,在岗的人员更加勤奋,新进的人员珍惜难得的机会,使得两馆的活力增强,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那种懒散和出工不出力等问题迎刃而解。第三是在两馆内部建立岗位管理体系,实行岗位分类,严格考勤制度和奖励分配制度。在改革的促进下,文化馆的组织、辅导能力得到强化;图书馆简化办证、借阅手续,主动热情为读者服务等受到读者好评。在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按照市委和市文改办的要求,年初以来,我们对全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被侵占、挪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纠,并在6月中旬前全部恢复了文化服务功能,保障了群众的文化权益。

关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我们有四家影剧院,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资产存量、人员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以便先确立试点单位,为事业单位转制或破产或分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三、文化体制改革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就大东区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来看,主要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无法按岗定酬,优劳优酬。因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是统一的,助理馆员的工资是一样的标准,馆员的工资也是一样的标准,各单位不太可能自己另起炉灶,只能是在年终奖上奖优罚劣。

第二、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由于市里没有对区级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或破产有明确的操作政策和标准,使区里的改革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为此,我们建议市里能够对区一级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分别出台相应的政策,指导我们做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而全面落实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第四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文化发展目标任务,需要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需要从战略上研究和部署文化改革和发展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和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第五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需要把握的重点

1、把握正确方向,把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的正确方向,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革的方向不能变,正确的导向不能变,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不动摇。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始终坚持当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

2、把握关键环节,把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结合起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仅仅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实现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的有机结合。加强宏观管理,形成职责分明、反映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文化宏观调控体系,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要按照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着力从调整管理权限、改进管理方式和创新管理载体三方面进行改革。曾强微观活力,打造适应市场、满足需求、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主体,是提高文化单位的质量和效益的客观需要。要坚持用市场的思路和办法,激发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活力。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生产;用市场手段盘活文化资产;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融资;用市场手段激活文化人才。

下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90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90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②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 ④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

    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终版)

    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着力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 3、着力培育骨......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试题)

    一、判断题 (10 道) 1. 文化单位主要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正确错误 2.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正确错误 3.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学习心得.doc

    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文),传达了党的十七界六中全会精神,从中深刻领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 (节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演讲稿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的思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我市是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批试点地区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2009年6月要基本上完成改革试点工作。为确保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答案100分(大全)

    考试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繁荣》试卷 题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0 道,多选题 10 道所属课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总分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