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未来

时间:2019-05-14 06:2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未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未来》。

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未来

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未来

生态文明提出背景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联合国1991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形成的文件《21世纪议程》,是开启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两个突出标志。《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是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有理论变成何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在里约会议的鼓舞下,我国政府也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共十六大将建设生态良好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时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支撑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当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商品来自自然资源的转化和在生产,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会使人们自觉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市场经济繁荣。再者,生态文明建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一起抓,并发挥其内在的有机联系效应,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依据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评价,74个新标准实施第一阶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4.1%,华北不少城市常年被雾霾笼罩。

水质情况也不容乐观,对长江、黄河、珠江等十大水系的断面监测显示,黄河、松花江、淮河和辽河水质轻度污染,海河为中度污染,而27.8%的湖泊(水库)呈富营养状态。

在四大海区中,只有黄海和南海海域水质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东海近岸海域水质极差。9个重要海湾中,辽东湾、渤海湾和胶州湾水质差,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

中国还面临着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201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8.02万公顷,有30.7%的国土遭到了侵蚀。

针对严峻的环保形势,今年4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环保法修订案,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列入立法目的,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国家的基本国策,突出“保护优先”,变过去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为重视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环保部门“坚决向污染宣战”将着力打好“三大战役”,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按照“三严”的思路,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以新修订的环保法为龙头,形成有力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要用铁规铁腕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除了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部正在抓紧制定出台“水十条”和“土十条”。

新环保法突出的亮点就是要求加强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决策前后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

国家还将继续加大对环保的资金投入。2013年全国新增72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已有海南等16个省开展生态建设。进一步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作用,共批复建设项目环评文件241件,涉及总投资1.9万亿元;并积极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下放了25类环评文件审批权限。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未来发展机遇

与非洲拉美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能够对发展实现较好的控制。但现在我国在某些反战之能侧上仍在走西方的老路,我国不能重复西方错误的发展模式,应尽快探索走上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当前,西方正逐步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转变过去落后的发展模式,如果我国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及时转变发展模式,就能抢占先机,跳过过去落后的发展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我国来说这是一种发展机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国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保林,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造林24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一倍,退耕护岸林2600多万公顷,全国沙漠化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内。我国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8.6%提高到20.36%。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城市环境质量,农村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局部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通过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和社会监督,完善创新型小企业的创业环境,消除阻碍技术创新的拦路虎。美国的经验是,最伟大的创新往往来自最微小的公司。我国需要创造不论公司大小,不通过关系网,只要有好的创意便可取得成功的企业环境。否则,缺乏足够的创新可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阻碍。

二是妥善制定土地开发程序,制定更加平衡的,合乎土地价值和人民需求的决策程序,减少社会矛盾,衡量资源消费,环境损益,在土地开发过程中,最大化的保护资源环境。

三是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中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加强农村社会群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农民与土地,与社会群体的关系更加紧密。同时建设生态农场为发展方向。

四是重视发展新能源,传统石油煤炭等能源在产生能量为人所用时会产生巨大污染,同时,其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储存来那个越来越少,应该大力发展诸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电能等环保的新能源,积极开发相关技术,扶持相关企业。并鼓励人们在日程生活中使用新能源。

第二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

曾珠

内容提要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 ,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和谐必须以维护人类经济利益为前提。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具体我们可以从硬约束和软约束两方面着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大

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辉煌 ,令世界瞩目,但另一方面却导致自然资源过度消耗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2007年 5月份发生的太湖大规模蓝藻事件,正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教训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们开始思考 ,如何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博弈中寻求平衡。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这预示着人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一、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联合国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形成的文件《 21世纪议程》 ,是开启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两个突出标志 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用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 ,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 ,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 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 ,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承诺 ,而且还使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 ,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在“里约会议”精神的鼓舞下 20世纪 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相关重要文件 ,如《中国 21世纪议程——(1994—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2000年)等。1995年 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庄重地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 “九五”和 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明确提出 “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 ,实现经济 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在我国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 ,在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良性循环。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胡锦涛同志最近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大 ,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文明与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三个文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文明创造的生态环境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 ,反过来三个文明又分别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 ,三个文明中 ,无论哪一个都不能包容生态文明的全部内涵。特别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与三个文明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 ,生态文明完全可以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 ,四位一体共同支撑起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大厦。除“生态文明”外,十七大将“和谐世界、和谐文化”的主张也首次写入了党代会的报告之中 ,这在 “和平与发展”的当今世界主题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必然性。可以说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和谐社会的发展又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在此,我们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分析如下 : 首先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支撑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 ,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 ,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 ,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 ,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载体是商品 ,商品来自自然资源的转化和再生 ,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就会使人们自觉维护生态平衡 ,有意识地去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 ,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以扭转全国生态状况整体上仍在恶化的趋势 ,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再者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应是人、社会、自然三者的统一。没有生态文明 ,人们将会不断遭受自然灾害、瘟疫等的袭击 ,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将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由此必然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一起抓 ,并发挥其内在有机联系效应 ,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以 2004年为例,中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在 50亿吨左右;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 ,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 7.4%、31%、30%、27%、25%和

40%,而创造的 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 4%。中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高消耗换来的增长 ,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 ,中国单位 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 ,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安全压力还会持续加大。据有关方面预测 ,中国 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 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 24种,到

202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仅有 6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 ,不仅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也制约了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有关数据显示 ,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 ,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 62%受到污染 ,流经城市的河段 90%受到污染。因为长期以来 ,GDP增长率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不成文标准 ,导致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 ,不惜违背经济规律 ,其结果是 ,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 ,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损害。事实证明 ,单纯的 GDP增长指标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问题 ,它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所以 ,以牺牲能源消耗、环境资源为代价 ,换取某种经济增长 ,带来一时的经济数字的增高 ,却留下了长远的隐患。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展结合起来 ,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 ,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四、对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理念的

若干经济学思考当前有些人把科学发展观等同于一种单纯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 ,甚至把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降低到一个技术层面 ,这是非常片面的。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变革 ,而生态文明正是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最新补充。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 ,生态文明概念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 ,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塑具有更鲜明、更广泛的导向性。通过变革经济领域的生产、消费、贸易方式 ,转变精神领域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创新政治领域权力运作方式 ,生态文明将多层次、多角度地指引中国实现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这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时间不长 ,研究的学者也不多。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 ,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的内涵和基本主张始终没有离开经济发展的主线 它的理论阐述只是为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所以,学者们应该密切注意与实践的经济学结合 ,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 ,使生态文明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和谐必须以维护人类经济利益为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与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和谐社会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只有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才会有物质的前提。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发展应当是衡量一切事物发展的标准 ,生态文明的发展建设也不能离开这个标准。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 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所谓人的生态化 ,是指人类的经济发展必须朝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和谐的方向发展。它包括人的个性、素质和精神世界的充分发展。人的生态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手段和最佳途径。这里所讲的生态化是一个从经济学层面上规定的具有经济意义的概念 蕴涵有人类经济发展的 意义。人的生态化实现要纳入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中来 ,以人类经济发展为基础 ,将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人的生态发展和建立在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构建一个人的生态化发展的立体模式。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 ,这就为人的生态化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 ,我们必须用好这个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 ,使人的生态化发展目标能够实现。大力发展生产力 ,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 ,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这是实现人的生态化的 3个重要方法。特别是生态文明的创造与和谐生态伦理的观念完全吻合。生态文明的建立 ,不仅仅是自然生态优美 社会生态和谐 更是经济生态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维护和保持自然生态的平衡 ,走出全球生态危机的困境 ,人们提出了许多的对策 ,它们的共同不足在于 ,没有考虑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发展的一致性 ,不知道生态文明的建立最终是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谐生态伦理主张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相符性 ,这应该成为人的生态化发展与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有力方法之一。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更需要政府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我国现已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草场等建设项目,大规模生态建设正同大规模经济建设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将迎来稳步发展的新时期。从近年常说的改善生态环境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说明党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全党理论的高度,这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中国经济在全球总量中比例迅速上升,在环保中担任的角色也越来越受到各国关注。在此情况下,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将对全球性污染和气候问题的解决产生推动作用。

五、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建议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概念,可以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我们应选择一条可持续的资源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增加自然资本的储备及其在国民财富中的构成比例。生态文明所蕴涵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而其核心是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因为当代人之间的不公平既阻碍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的实现 ,使当代人之间难以就全球环保合作达成共识,也是影响代际公平的因素。同时,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坚持整体原则。在建设生态文明时,我们应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采取协调行动,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具体我们可以从硬约束和软约束两方面着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硬约束而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强制规范人们的生产、消费行为。现有的单项的自然资源法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的立法目标,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宪法,并制订一个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还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内涵,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抓紧调整生态建设的政策导向,千方百计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政策性倾斜。就软约束而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对人们进行长期的引导、教育并制定必要的道德标准加以规范。要在人们心目中树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唤起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 ,从生态伦理出发,保护好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任何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生存权。最近人们对华南虎是否存在一事的普遍关注,反映了中国人在新时期对生态文明的重视,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同时,我们还需要继续发扬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避免盲目追求高消费给有限的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总而言之,当今中国只有依靠科学技术,通过结构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才能建成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

参考文献:

1.徐菲菲、薛景华:《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 2期。

2.王学渊、李忠健 :《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特区经济》2007年第 1期。

3.钟世洪、谢辉:《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比较研究》,《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第 1期。

4.刘建伟

:《生态工业园构建模式及其推进机制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第 3期。

第三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也是目前世界发展的潮流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路径,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时政背景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书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联合国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形成的文件《21世纪议程》,是开启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两个突出标志。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成就辉煌,令世界瞩目。但在另一方面却导致自然资源消费过度,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取得平衡,已成为现今中国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我国提出建设文明。顺应了文明转型的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二.生态文明的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又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而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从以前的“征服自然”“改变自然为人类服务”,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然,恢复生态”转变。

其次从目标看,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前面临来自于着各个方面的挑战。(一)从环境方面来看

(1)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大,虽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可用土地、淡水、能源、矿产等资源资源都处于世界平均值以下。这使得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快速发展经济的过程,积累了大量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

(3)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与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二)从社会方面来看

(1)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改变。(2)公民生态意识淡薄。(3)环境立法体系不完善。环境立法体系结构不完善、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环境立法行政干预色彩浓重。(4)国际合作机制有待健全。主权问题阻碍着国际环境合作深入进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关系的紧张导致国际环境合作阻碍重重、污染转移给国际合作造成阴影、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不健全。

(5)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有待加强: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促进资源节约的环境经济政策和鼓励节约的长效机制、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6)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四.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一)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践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是不负责的行为, 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的代价。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应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 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二)通过立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生态建设的有序落实

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中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宪法没有明确“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 现有的单项的自然资源法中,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 致使有些法律条款操作性不佳。因此,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资源型经济的内涵, 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进而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约束条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三)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 并使之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 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四)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五)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1.8%- 2.9%,到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1.3%。“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应当根据引进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约束生态破坏行为,并增加环境治理的财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清晰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并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六)在各行业实行绿色GDP的统计方法

2011年,中国以快速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一经济数据背后却掩藏着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Pm2.5”这一概念被人们逐渐熟知,可入肺颗粒物正是人们生活环境恶化的一种表现。因此基于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GDP统计体系需替代简单的生产额加总所产生的GDP。

绿色GDP是将生态成本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从GDP中扣除经济生产中投入的环境成本。通过将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货币化,使人们深刻并直观的认识到经济开发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伴随GDP的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成本和代价。从根本上改变各行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现状,从而推动生产作业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七)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及和谐性,追求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转变观念,由征服自然变为尊重自然,由索取自然变为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客观需求。

文献引用

1.姜春华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战略选择》,《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2009年第27卷第9期

2.曾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未来》,《现代经济讨论》2008年第5期 3.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5bf3bfa884868762caaed5ae.html

第四篇: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精选)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内容非常丰富。从价值取向看,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

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生态文明理念及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特征:在价值观念上,强调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实现路径上,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道路,倡导和推行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在目标追求上,注重增进公众的经济福利和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二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三是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

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四是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六是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七是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八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观念上的更新、消费行为的改变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公众全方位的参与,绿色价值观引导的绿色政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逐步到位,一个美丽的中国才会如约而至。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

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中国梦的意义在于凝聚每一个人的力量和梦想,把个人的利益与国家、集体的利益结合起来,让大家一起努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总书记基于目前的这个社会形势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念。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看出,两者都是在目前社会形态的基础上提出的,希望以众人的力量来共建一个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那么两者具体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必不可少的前提

每个人都有梦想,就想一部电影里描述的“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就是一个单纯而又现实的梦想。一个国家也有梦想,中国梦就是新任领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美好愿望。梦想、追求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提出,但是如何实现梦想,如何实现追求则值得研究。中国梦提出要通过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我们认真贯彻实行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为中国梦的完美实现打好夯实的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小到我们日常生活习惯,大到一个企业的生产运行模式。如果一个人事只顾自己的感受,不管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一个企业不选择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而是单纯的追求产量和利益,那么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定受到影响,我们的中国梦的实现必定受到干扰。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大国的问题就在于如果每个人哪怕都有一个很小的举动,它最后的结果可能还是会很惊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要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意识上升为道德伦理意识,使得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是危害他人、危害人类的非常不道德行为。为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为代价,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生态审美意识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生态美不仅能带给人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理性的思考,更能带给人精神境界的提升。

也只有当每个自然人都能够做到生态文明记于心、表于行,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我们中国梦才会变得更加接近。因此,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时中国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已经明确地发现,要促进我国长期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梦、强国梦和富民梦。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重要任务。APEC在北京召开,可以看出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也足以说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新的理念,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到“五位一体”,这一部署体现了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执政理念的不断完善。这是几十年来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经验的总结,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没有生态文明,其他文明建设也将受到极大影响甚至会落空,由此可见,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2009年,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由于城西水厂原水受酚类化合物污染,盐都区、亭湖区、新区、开发区等部分地区发生断水,中断60多个小时,该市市区五分之二人口、二十万市民生活及工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据调查,污染来自一家化工厂为减少处理成本,雨天偷排化工废水,流到了盐城市的水源地,最终导致了盐城历史上罕见的水污染事件。2009年8月,湖南武冈县文坪镇、司马冲镇因工厂污染,导致上千儿童血铅超标,两个村庄的七百三十一名儿童确认六百五十一人血铅超标,其中一百六十六人属于中度、重度铅中毒,需要住院进行排铅治疗。由于城市及发达地区环保日趋严格,高污染企业向中西部转 移,接二连三的铅中毒事件均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敲响中国中西部污染的警钟。中国工业污染对公众造成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显示伴随经济迅速发展而存在的严重问题。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因为室外空气污染导致120万人过早死亡,几乎占全球这类死亡总数的40%。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显示出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虽然国家在保护环境中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但关键的是执行的人要有生态文明的理念,人民群众有自觉保护生态的意识。有鉴于此,国家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护人民生活生存环境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当然生态问题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保护优先不是说反对发展,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保证可持续发展。事实也证明,我们可以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与推动产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生态环境是中国梦的一部分,衣食住行无不与环境有关,这是老百姓最基础最现实的考虑,所有人概莫能外。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果我们是继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那么生态环境只会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最后的结果就是,再高的GDP,再高的收入也不能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破坏了,民生也无从谈起、发展无从谈起。届时,自然会对我们进行报复,而我们为此要付出十分惨痛的代价。

所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想实现我们祖国的伟大梦想,生态文明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支撑,只有深刻意识到环境在对国家对人民发展的深刻意义后,才能切实做出行动保护环境,才能拥有蓝天、碧水、青山、绿地。让我们努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完美诠释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积极回应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环境诉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中国梦”看似宏大,背负着民族复兴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但是中国梦和每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又是那么近:每天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温暖的阳光,吃上放心的食品,健康幸福每一天就是老百姓心中的“梦”。

坐拥万顷竹海,西苕溪穿境而过,安吉县的生态环境早已名声在外。可是上 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20个贫困县之一的安吉走上工业强县之路,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企业相继崛起,GDP一路高速增长,摘掉了贫困县帽子;然而在1998年,安吉因水环境破坏严重,在国务院当年开启的太湖治污“零点行动”中,被列入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面对难以为继的发展尴尬,安吉人蓦然惊醒:倘若发展的结果是青山被毁、污水横流,以致破坏了百姓宜居的环境,这样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于是,在2001年安吉县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生态立县”被正式确立为全县的发展战略。十多年来,安吉人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拉高标杆、自加压力。2014年4月2日,以安吉样板为基础的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发布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批准安吉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县,由省标向国标迈进。在生态环境广受赞誉的同时,安吉的经济增长同样令人羡慕:财政总收入从10年前的7亿元增长到去年的42.39亿元,年均增长1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从5402元上升到去年的17617元,年均增长12.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00多元。今日的安吉县就是美丽中国的一个缩影,是中国梦意义下的新的生态县,是利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中国梦”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命运和国家紧密相连。在生态维度上的“中国梦”的理论基础是“和谐”思想。从现代的生态文明来看,它有四层含义: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世界和谐;第三,社会和谐;第四,个人自我身心和谐。“中国梦”中的生态文明要求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以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型、社会和谐型社会为重要目标。中国梦的实现是我们的民族目标,是我们心底最深处的渴望,是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终极目标,中国梦实现之时必是生态文明建设完成之时。相信中国梦实现之时,雾霾早已不复存在;被污染的水早已变得清澈如初;癌症村也早已成为传说。那时的中国必定是天蓝、水清、人人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而又美丽的社会。可见,中国梦的实现便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美好的诠释。

国有所思,方有所梦。全球生态危机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中国承载的历史使命要求其梦想必须对世界时代主题做出回应,即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梦实现的路径与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为支撑,唯其如此,中国梦才有实现的必要与希望。

下载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未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未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章美丽中国与绿色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我国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

    家乡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

    家乡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环境问题的不断深化,城市环境与产业改革迫在眉睫,自从2013年开始,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电子书

    此电子原版来自网络,在此特向进行辛苦扫描识别的同行致敬。由于电子原版因识别工具原因等,不易阅读,故本人(BI GSK KHN)对其进行了重新排版,如:去空格、去页码、去页眉、去页脚、......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题库)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试题汇总 单选题 1. PM2.5是直径( D)的细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D小于等于2.5微米 2. 按气体废弃物排放后的影响范围,分为微观、中型和宏观三个......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试题汇总

    生态文明 单选题 1. PM2.5是直径( D)的细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A等于2.5微米B小于等于2.5毫米C大于等于2.5微米D小于等于2.5微米 P71 2. 按气体废弃物排放后的影响范围,分......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 电子书

    目 录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一 第一节生态文明概念„„„. „„„„„„„„„‘第二节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16)第......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单选题

    单选题 a 按气体废弃物排放后的影响范围,分为微观、中型和宏观三个层次,( B)是指工业生产及汽车排放所引起的室外周围空气的污染。A微观空气污染B中型空气污染C中宏观空气污染......

    建设美丽中国 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 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