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二万五千里长征测试题
第17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
夯实基础典型题
1.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创建了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A.中央革命根据地 B.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中共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 B.蒋介石军队的人数多 C.红军人数少,寡不敌众 D.撤销了陈独秀的领导职务
3、“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你认为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A.准备北上抗日 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 C.红军的一种战略战术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的“远征”()A.胜利的标志是召开遵义会议 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是一次主动的战略转移 D、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5.下列哪项是遵义会议的最大成果()A.红军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B.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纠正了原来的错误路线
D.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6.遵义会议后,红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最初表现在()A.强渡乌江天险,解放贵州省大部分地区 B.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缴计划 C.强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D.强渡大渡河,摆脱了敌人的追堵
7、红军的三大主力于1936年lO月在甘肃胜利会师,这三支部队是()①红一方面军 ②红二方面军 ③红四方面军 ④红二、六军团⑤红十二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8.如果我们要寻访红军长征的足迹,下列地点中我们可以选择的是()①遵义 ②瑞金 ③会宁 ④南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①遵义会议②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③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④红军二、四方面军到达陕北 ⑤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②③⑤④① D.②③①⑤④
10、读图,回答问题。
图3-17-1
(l)上图是中共在什么途中何时召开的会议?(2)该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什么?
(3)该会议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有何意义?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1.对比红军反“围剿”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得到的启示是()A.必须把革命力量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B.必须面对强敌不怕牺牲,勇敢作战 C.制定作战方针必须符合中国革命实际 D.领导集体必须团结一致,患难与共
12.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的依据是(A.取消了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他 C.选举毛泽东为最高负责人 D.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13.下列对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B.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C.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纠正了当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创新题
14、(2006年,辽宁沈阳)“„„是考验中国红军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井冈山会师 B.挺进大别山 C.长征 D.渡江战役
15、红色旅游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之一。小明同学暑假外出旅游,请你为他选择一处目的地,该地曾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遵义 B.上海 C.南昌 D.南京 16.毛泽东在四渡赤水中的指挥战术是()
A.声东击西 B.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C.调虎离山 D.迂回战术
17、下面是小明写的一篇介绍长征经过的短文:“1934年10月,红军从南昌出发,长征开始。在渡过湘江时,人员伤亡过半,后改道贵州,攻下重镇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取消了陈独秀等人的军事领导权。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河,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走过雪山。草地,进人甘肃。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小明的这段介绍有四处错误,请你帮他改正。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1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在庐山秘密召开了军事会议。会议在蒋介石的首席军事顾问、德国人赛克特的策划下,制订了一个“铁桶计划”的战略方案。计划的要点是,确定以红都瑞金为最终目标,各部队每天向前推进5公里,每进5公里,后续部队便拉上一道铁丝网,构筑一道以碉堡为主的工事火力网,计划在1个月内,前锋部队逼近瑞金城下。届时,将在瑞金的四周竖起了30重铁丝网,30层火力封锁线。为防止红军突围,计划配备1000辆军用卡车,快速运送作战部队拦截。
材料二 庐山军事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一公斤重的“铁桶计划”的全部文件,就落到了当时任赣北保安司令部参谋的共产党员项与年等人的手上。他们很快拿定了主意:迅速设法将这些文件送往苏区瑞金,交给临时中央,以便作出及时应对。当晚,项与年用特种药水将“铁桶计划”连夜密写到4本新买的学生字典
上。第二天,项与年即从南昌出发抵吉安,再经泰和、兴国,横插手都,直赴瑞金。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10月7日下午到达瑞金沙洲坝临时中央机关驻地,见到了周恩来、博古、刘伯承、聂荣臻等人,并把4本密写字典交到周恩来手上。请回答:
(1)材料一中蒋介石制订的“铁桶计划”发生在他发动的哪一次重大事件中?(2)材料二中蒋介石“铁桶计划”的泄露引起了中共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的发生?
19、阅读下面歌词,回答问题:
四渡赤水出奇兵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低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请回答:
(1)这首歌谣描述了什么时期的事情?在这首歌谣中涉及了哪些重要事件?(2)这些事件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0、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正确评价是()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④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21.下列各项,由周恩来直接领导或参加的是()
①南昌起义 ②秋收起义 ③八七会议 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⑤遵义会议 A.①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 材料二 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
材料三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材料四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材料五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请回答:
(1)上述五则材料分别叙述了长征途中的几个重要历史事件,请你按顺序将他们列举出来。(2)红军长征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问题?(3)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长征途中的几次重要战役中得到充分体现。你能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一个例子吗?并说说毛泽东采用了怎样的策略?(4)长征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以红军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归纳出长征胜利的原因吗? 23.阅读下列材料:
(关于长征)我们说,红军在一方面说来是失败了,在另一方面说来是胜利了。敌人在一个方面说来是胜利了,在另一个方面说来是失败了。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1935年12月《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请回答:
(1)毛泽东发表上述报告时,长征的情况如何?
(2)毛泽东所说的敌我双方的胜利与失败各体现在哪些方面?(3)你怎么理解长征的“宣言书、播种机”作用?(4)长征胜利的意义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24、小天和小刚要参加“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为了活动能够圆满,爸爸为他们列出了了解长征的准备条目,其中有红军经过了哪些省份?红军渡过了哪几条大江、大河?翻越了什么山?红军沿途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你能帮助小天和小刚作好这些准备工作吗? 探究题
25、(规律探索题)红军长征途经的大部分地区是目前西部开发的地区,请同学们找一找当时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状况资料,与今天的西部开发区做一对比,来谈谈你对西部大开发的认识,并想一想,长征精神对西部开发有什么价值? 聚焦中考典型题
26、(2006年,通州)1935年的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这次会议上事实上被确立为新的党中央领导核心的是()A、周恩来 B、朱德 C、邓小平D、毛泽东
27、(2006年,随州)随州白云学校举行“重走长征路”活动课竞赛,张强同学准备在演讲活动中再现下列历史场景。其中取材不当的是()
A、四渡赤水河 B、飞夺沪定桥 C.翻越大雪山 D、会师井冈山
28、(2006年,陕西)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歌词描述的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感人场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陕甘革命根据地)的()A、遵义 B.瑞金 C.吴起镇 D.会宁
29、(2006年,河北)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胜利,这一历程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②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曲折④中国革命需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0、(2006年,河南)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2006年5月1日,CCTV新闻频道大型电视活动《我的长征》在福建宁化、长汀和江西瑞金分别举行出征仪式,为期十个月的《我的长征》正式拉开帷幕。
(1)假如你是队员之一,请你选择红军长征中的一个地点,确定一个主题,讲述在这里曾经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2)重走长征路,你感受到的红军长征精神有哪些?
31、(2006年,四川宜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跨走泥九。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观察长征示意图:
材料三 今年(2006)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四川人民对长征怀有特殊的感情。历时两年的长征,有一年零八个月在四川境内活动,途经全四川60%的县,里程达一万五千里。在四川,红军进行了数百次战役和战斗,其中 等,已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红军长征在四川,全川各族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十多万四川儿女参加红军,数万英烈血洒征途、骨埋青山。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为什么事件而写的?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性质是什么? 图3-17-2(2)材料二中的B处是(地名);D处是。(地名)
(3)根据材料二,在材料三的横线上填写反映出中央红军长征在四川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4)这场斗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红军的什么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开放研究典型题
32、(结论开放题)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指挥错误,红军损伤严重。假如你是红军的高级将领,结合敌强我弱的态势,你在反围剿的战术上会提出什么合理建议?
第17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
1.A 2.A 3.B 4.B 5.D 6.B 7.A 8.A 9.D
10、(1)长征途中;1935年1月召开此会。(2)由于受“左”倾错误影响,党中央没采纳毛泽东的军事路线,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损失过半,在前有堵截,后有追
兵的危急关头召开了此会议。(3)纠正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点拨:此题以图的方式引出问题,考查本节重点知识,须掌握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意义,把相关史实进行归纳、综合和概括。11.C 12.B点拨:遵义会议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他,从而确立了他的领导地位。13.B
14、C点拨:此题仍然是对历史事件名称进行辨析确认的能力考查。结合选项进行分析:A项井冈山会师时人民军队的名称为中国工农革命军,这与题中“中国红军”的名称不符;B项挺进大别山和D项渡江战役都是战略进攻阶段中的重要事件,与“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不符。唯一符合“中国红军”、“人类伟大史诗”,“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等信息的是C项长征。15.A 16.A点拨:四渡赤水用的上声东击西的战术。
17、错误:红军从南昌出发;改正:红军从瑞金出发。错误:取消了陈独秀等人的军事领导权;改正: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军事领导权。错误:四渡赤水河,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改正: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围剿计划。错误: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改正:宣告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
18、(1)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可根据时间和目标判断)。(2)红军长征。因为“铁桶计划”的泄露,使中共中央得知蒋介石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计划,如果不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势必等于束手待毙。
19、(1)长征;四渡赤水、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等(2)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根据毛泽东用兵真如神判断)20.D 21.B点拨:周恩来未参加秋收起义,八七会议时周恩来已率领南昌起义军南下广州。
22、(1)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急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2)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如一望无际的草地、终年积雪的雪山、缺少粮食给养等。(3)如四渡赤水,声东击西;急渡金沙江,调虎离山等。(4)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二是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三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23.(1)红一方面军已经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陕北红军会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还在途中。(2)红军的失败体现在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胜利体现在长征计划取得了胜利;敌人的胜利体现在占领了红军原来的根据地,失败体现在没有实现“围剿”“追剿”的目标。(3)“宣言书”指长征使全世界都认识到中共及其领导的红军的战斗力;“播种机”指红军长征途经11个省,长征的过程也是向沿途播撒革命火种的过程。(4)长征胜利的意义:①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③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24、(1)红军主要途经省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个省。(2)红军渡过的大江、大河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3)红军翻的大山有大雪山即夹金山。(4)红军沿途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①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②生活困难:缺少粮食给养等等。
25、中国西部地区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地重庆等省市自治区,这些地区荒、远、边、穷,我党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现在的西部开发区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交通运输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西部大开发是党针对西部和政府经济的发展所制定的正确的战略决策。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们要继续充分发扬长征精神中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顽强的斗争精神。相信西部大开发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绩。
26、D点拨:遵义会议成立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毛泽东是其成员之一,会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事实上也就确立了他在新的党中央的领导核心。
27、D点拨:本题是一道融入情境的否定式选择题。主要考查有关长征的过程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会师井冈山不在长征路线中,而是在长征前。应排除D。
28、C点拨:本题旨在考查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地点。红军长征有两次重要会师:第一次是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胜利会师,地点在吴起镇;第二次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间在1936年10月,地点为会宁。熟记历史知识可帮我们准确选择。
29、C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正确解答的基础是对事件内容的完全理解。回顾红军长征的历程可知③和④的表述是正确的,而①和②的表述显然是与这段历史内容不相符合的。
30、(l)例如:地点:遵义;确定主题: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他意思对即可);发生的事件:遵义会议;事件的影响: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2)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等精神。
点拨:通过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审题的重要,这一题的解答则要注意题设的限定和答题的全面。第(l)小题的正确回答应包括:地点、主题、事件、影响四个方面;第(2)小题应切实围绕红军长征精神这一主题进行开放思考。
31、(1)毛泽东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而写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是被迫进行的一场战略大转移。(2)遵义 吴起镇(3)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爬雪山、过草地。(4)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等。
点拨:对大题的解答是考试得分的重要部分,也是考试失分的关键部分,因此审题一定要细、要准。另外,在历史学科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周年”类问题,因为这是历史考核命题选材的热点之一,此题便是这一特点的体现。
32、用游击战、运动战的方法;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抓住时机,各个歼灭敌人。点拨:本题为结论开放题,注意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是敌强我弱,可借鉴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自由发挥。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改革开放测试题
《改革开放》 教学设计
海洲中学:梁巩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键的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提出的伟大决策实施的具体阐述,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改革开放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阅读分析能力和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已初步具备了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改革开放的史实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对久远的年代,他们生活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缺乏亲身体验,认识模糊而肤浅,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过于表面化,对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也陌生,难以把握改革开放的实质,难以理解课本中提到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因此,在安排本课教学时,教师要尽提供适量资料,设置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设计理念】
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动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因是疑问。没有疑问的教学是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疑问学生就不会去思考,学习只能局限在表面的感知认识上。本节课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问题,让疑问成为学习的动力与载体,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创造性地学习,感悟历史;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掌握新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放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生成新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主动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政方针。感受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益处,从而拥护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了解改革开放基本史实,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的能力。感受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感受身边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课本上所提供的材料,归纳主要内容,加深理解;设置疑问提问引导和学生质疑;讲述讲解相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的资料图片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第8课内容:
1、我国什么时候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什么? 承上启下 教师讲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那么我国是怎样进行改革开放的?这节课就让我和大家一起去感受改革开放的历程和成果吧。学习新课:
播放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录像:
师:改革前夕农村人民公社“一大二公” 和政社合一的体制存在什么弊端?
设置疑问,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生:吃大锅饭,农民失去了对土地支配权,没有生产劳动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师: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 生:首先是群众自发行动起来,接着是党中央的积极指导。
播放“农村改革”录像,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目的学习。
师:1978年12月18日,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一页。中国最高层政治家翻开的新一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最底层农民们翻开的历史新一页是什么? 生:这一天,安徽省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生产契约,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在农村揭开了改革的序幕。
生阅读42页小字体内容,了解安徽小岗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
义和具体形式。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师:结合教材42页凤阳县农业生产数字进行小结。
安徽省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得到党中央的肯定,结果是加快了农业生产发展进度,这便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这一做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对内改革逐步在农村实行。师:为什么改革后农村经济能够迅速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农民有了真正的自主权、经营权,可以发展多种经营。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为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知识衔接与归纳: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师:大家想一想,建国以来党中央在农村实行过哪些政策促进农业的发展? 生:回顾前面学习内容归纳: 生1: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
生2: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高生产力。生3:1958年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生4: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释疑解难,让学生敢于质疑:
生:老师你前面提到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是什么意思?
师:一个人的鞋与脚的关系就等同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脚的大小决定了鞋的大小,只有鞋去适应脚的大小需要,不可能是脚适应鞋的大小需要。因此,也就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由此揭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现了这一客观规律。
教师小结过渡:
看来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富裕,一定要改革。在党中央的正确引导下,农村的经济改革取得了成功。随着对内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的格局也逐步形成了。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第二目“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的学习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师;“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师: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师: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
学生结合《对外开放格局形势图》研读课文,小组讨论解答问题
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终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的宽领域全方位外开放的新格局的过程;正确看待开放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训练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史实的能力。教师小结:
对外开放,使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上海浦东开发区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我国扩大了对外贸易,吸收了许多外资,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有力地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知识拓展延伸:分析比较
师:深圳与浦东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师: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的开埠通商有何根本区别?
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不同;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内容不同;影响不同四个方面分析比较两者的区别。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将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和现在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从中得出结论。
师:近代开放是中国丧失主权的情况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被迫开放的,今天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独立自主前提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主动开放的。教师小结过渡:
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城市改革在1985年也全面展开了。那么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由此引入第三目“国有企业的改革”的学习。展示材料:改革前某一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混乱局面画面。师:为什么会有如此混乱的局面?
生1: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生产自主权。生2: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钣,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生3:企业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展示图片:《美国的“海尔大道”》
二十多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昔日亏空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今日中国的第一品牌,并在全球获得越来越高的肯定。
师:海尔集团的变化是怎样带来的?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小字体内容,讨论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如改革的必要性和成效,从管理体制到分配形式的变化进行探讨、明白计划体制存在的弊端。归纳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从而明白海尔集团的变化是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改革的结果,感受改革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方面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问题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课堂小结:
我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进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践证明党的改革开放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对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小结】回顾本课内容,整理思路,形成知识网络,强化基础
三中全会是转折,小平开始抓改革,农村联产搞承包,乡镇企业大发展,国有企业换新颜,三中全会召开后,对外开放也起步,经济特区有五个,广东深圳、珠海与汕 头,福建有厦门,后又增设了海南省,窗口深圳发展快,一夜崛起震中外,沿海内地齐发展。布置作业:
1、反馈自测,巩固知识
2、感受改革开放我们在衣食住行用的变化,为改革开放献言献计。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敢于质疑、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注重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的培养,学生畅所欲言,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与表达能力亟待加强,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有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传授抽象的历史内容,特别是对国情、国策等内容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第三篇: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党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
2、认识遵义会议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3、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说出长征中的重大事件。过程与方法:
1、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加深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
2、引导学生搜集历史资料,整理历史资料,学习通过历史材料客观认识历史的方法。
3、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遵义会议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胜利的意义等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悟红军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培养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情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教学方法: 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辅以谈话法,问题讨论法,对比分析法、读图用图,表演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关于长征的故事,同学们已有不少了解。播放视频《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从这段影像资料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对于长征,你还有哪些认识?(学生对长征了解一些,但认识是零散琐碎的)用谈话法导入新课,让学生来谈对长征的认识。
同学们对长征的认识就像是一粒粒散落的珍珠,通过今天的学习,用你们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一定可以把这些零零散散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2、小组合作,探究原因: 红军为什么要历尽艰难去长征呢?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在复杂的事件中整理线索,我设计了几个小思考题:
a)结合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形势,分析国民党费尽心机,调动兵力围剿红军
和革命根据地的原因。
b)对比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说一说红军为什么能够取得前四次反围剿 的胜利?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在战略战术上与前几次有什么不同?它产生了什么后果?
小组讨论,然后整理出讨论结果,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激励性评价。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得中央机关和红军无法继续在根据地立足,为了保存实力,红军被迫踏上了向西转移的漫漫征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段弥漫着血雨腥风,充满了艰难险阻的行程。
3、感知长征历程。
①总体感知长征概况:红军长征走过万水千山,用你的巧手绘制长征的路线图,并说出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
小组成员合作,读书,整理,绘制长征路线,用语言表述长征的过程及重要的战役。教师在过程中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
展示合作的路线图,介绍长征中的重大事件。
②长征初期:红军长征开始于那一年?从什么地方出发?面对红军的长征,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结合这几个问题由学生介绍长征初期的情况和红军的损失惨重的状况。
湘江血战让广大红军指战员更深刻认识了“左”倾错误给红军造成的惨重损失,中央大部分领导和红军将士强烈要求纠正中央的军事指挥错误,以摆脱被动挨打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遵义会议的召开扭转了中国革命的乾坤。
③长征的转折——遵义会议 由浅入深,由简到难,设置问题:①会议前红军面临的险恶处境?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解决了哪些问题?③遵义会议召开的意义是什么?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前三问学生通过看书可以自行解决,最后一问要引导学生利用史实分析:遵义会议前红军面临的险恶处境?遵义会议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说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就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呢?
(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长征 的有关史实来分析说明。遵义会议之前,博古的左倾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辛苦建立的革命根据地被迫放弃,长征初期的指挥失利,使红军在渡过湘江时已经损失过半。如果任由他指挥下去,红军仍然很危险而且处境会愈加艰难。而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全权负责指挥军事。实际上就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红军逐渐了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最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所以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所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④ 长征的胜利:遵义会议后,革命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红军是怎样取得长征的胜利的?
学生概述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高耸入云的大雪山,走过杳无人烟的草地,1935年,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
4、回首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
①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 “难”“险”“阻”? ②结合学生的表述看图片生动感受历史情境,展示飞夺泸定桥和翻越雪山③是什么力量支持着红军完成这军事史上的奇迹?
对革命的必胜信念,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团结,是集体主义精神,在过草地时,很多人节省下吃的东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有道理,概括起来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
多媒体展示:“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总结起来就是,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5、长征胜利的意义:英勇的红军经过艰苦的努力,最后战胜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 结合红军长征的胜利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学生: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神话,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来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是宣言书”,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宣传队”,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长征是播种机”它到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6、交流园: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长征的脚步也渐行渐远,和平时期还需不需要发扬长征精神?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应该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7、课堂小结:一段历史,深沉悲壮,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时空,辉映未来。让我们接过先辈手中的这面旗帜,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用长征精神鼓舞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激励我们勇敢的前进,让长征精神,生生不息。
五 :板书设计 第17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2、过程:1934年10月 瑞金 初期损失惨重 伟大转折——遵义会议 1936年10月 三军会师
3、意义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长征精神:必胜信念 不怕牺牲 团结 勇往直前 教学反思:八年级历史上册《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本课的讲授,引导学生们学习中国红军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本节课我运用活动课的教学模式,在展示这节课时围绕着“红军为什么要历尽艰难去长征?”, “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会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启发思维。这 样,一首“红军不怕远征难”把师生共同带进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程,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音乐的引用使这节课的教学气氛变的活跃,学生们积极 主动,师生之间互动和谐,达到了教学预期目的。
由于书本上的内容较少,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记忆,在我的引导下第二、三小组精心准备了一些资料,如历史图片、地图、影片等。图片有“赤水河”、“遵义会议旧址”、“大渡河雕塑”等,地图有动态“长征路线图”;电影片段有“遵义会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党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
2、认识遵义会议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3、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说出长征中的重大事件。过程与方法:
1、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加深对长征的了
解和认识。
2、引导学生搜集历史资料,整理历史资料,学习通过历史材料客观认识历
史的方法。
3、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遵义会议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胜利的意义等
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悟红军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 命历程的艰难曲折,培养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情感,懂得珍惜今
天的幸福生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教学方法
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辅以谈话法,问题讨论法,对比分析法、读图
用图,表演法。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入,创境激情
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关于长征的故事,同学们已有不少了解。播放视频《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从这段影像资料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对于长征,你还有哪些认识?(学生对长征了解一些,但认识是零散琐碎的)用谈话法导入新课,让学生来谈对长征的认识。
同学们对长征的认识就像是一粒粒散落的珍珠,通过今天的学习,用你们灵
巧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一定可以把这些零零散散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1、小组合作,探究原因:红军为什么要历尽艰难去长征呢?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在复杂的事件中整理线索,我设计了
几个小思考题:
a)结合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形势,分析国民党费尽心机,调动兵力围剿红军
和革命根据地的原因。
b)对比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说一说红军为什么能够取得前四次反围剿 的胜利?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在战略战术上与前几次有什么不同?它产生了什
么后果?
2、小组讨论,然后整理出讨论结果,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对学生的发言作
出激励性评价。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得中央机关和红军无法继续在根据地立足,为了保
存实力,红军被迫踏上了向西转移的漫漫征程。
二、多种形式,体验长征
1、听录音:长征的开始(1)红军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开始的?当时有多少人?(2)请学生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上标出红军长征的起点、(3)红军在长征开始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人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面对敌人的围追,红军战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终于冲破了四道封锁线,渡过了湘江,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了。
看录像:遵义会议
2、过渡: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变进军方向,向敌人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前进,之后,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1)说一说:遵义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会议内容是什么?(2)议一议:会议的召开对党,对红军,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
3、讲一讲:长征的故事
红军长征路途之远,困难之多,长征途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下面我们来开个“红军长征”的故事会。
(1)要求学生讲故事时注意语言简洁
(2)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适当进行一些补充或适时播放一些录像,如:飞夺沪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惊险片段。
(3)请学生在讲故事的同时,相机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图上贴上一些形象的标志。
4、议一议:长征胜利的意义
(1)红军走出了大草地,经过毛儿盖,继续北上,突破了天险腊子口,冲运了渭水,翻越六盘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
(2)看录像,长征胜利会师的场面。
(3)请学生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上分别标出红军陕北会师和三大主力会师的时间和地点。
5、回首长正路,感受长征精神:①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 “难”
“险”“阻”? ②结合学生的表述看图片生动感受历史情境,展示飞夺泸定桥
和翻越雪山③是什么力量支持着红军完成这军事史上的奇迹? 对革命的必胜信念,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是艰苦奋斗、顽强拼
搏的精神,是团结,是集体主义精神,在过草地时,很多人节省下吃的东西,把
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有道理,概括起来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
多媒体展示:“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
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总结起来就是,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 必胜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
集体主义精神;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讨论:长征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5长征胜利的意义:英勇的红军经过艰苦的努力,最后战胜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 毛泽东
结合红军长征的胜利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学生: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神
话,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来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是宣言书”,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宣传队”,它宣传
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长征是播种机”它到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6交流园: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长征的脚步也渐行渐远,和平时期还需不需
要发扬长征精神?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应该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7课堂小结:一段历史,深沉悲壮,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时空,辉映未
来。让我们接过先辈手中的这面旗帜,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不
怕困难,勇往直前,用长征精神鼓舞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激励我们勇敢的前进,让长征精神,生生不息。第17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2过程:1934年10月 瑞金 初期损失惨重 伟大转折——遵义会议 1936年10月 三军会 3.意义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长征精神:必胜信念 不怕牺牲 团结 勇往直前
第四篇:二万五千里长征
八年级历史学案 第17课 《 二万五千里长征》
主备人:陶晓勇 编号:16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评价
学习目标:
1、记住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和长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2、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3、通过分析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和第五次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中央红军的长征
2、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
预习案 ●学法指导、(用10分钟时间自主阅读课本92-97页,然后依据预习案,在课本中勾划标注,勾划完成后再看课本,然后合上书填预习检测。并把知识体系试着整理在导学案上)
1、长征的背景、原因、起止时间、经过(路线)、转折点、结果(胜利结束的标志)、意义、性质。
2、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预习检测
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日本大举入侵华北
2.红军在长征途中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是
()A.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飞夺泸定桥
3.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4.红军长征路线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飞夺泸定桥
②强渡乌江
③巧渡金沙江
④遵义会议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②③①④ 5.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
A.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B.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 C.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 D.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
6.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出发点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湘赣革命根据地
D.闽赣革命根据地
7.红军长征取得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遵义会议的召开
8.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于
()A.瑞金
B.遵义
C.吴起镇
D.会宁
9.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三大主力指的是
()①红一方面军 ②红二方面军 ③红四方面军 ④陕北方面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
()①遵义会议 ②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 ③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④红军二、四方面军到达陕北 ⑤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②③⑤④①
D.②③①⑤④ 11.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讲述,正确的是
()A.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B.彻底肃清了“左”倾错误的思想来源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D.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例行会议
探 究 案
1、红军长征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2、红军长征中最能体现毛泽东军事艺术的事件是?
3、分析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
4、构建知识体系(背面书写)
当堂检测:
1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里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这首诗是谁写的?它描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次最艰苦的斗争?
(2)诗中反映出红军长征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
(3)你心中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4)诗句中的“三军”指的是哪三军呢?
(5)为什么“三军过后笑开颜”?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有预谋地制造了()
A、四·一二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侵略军大规模进攻 B、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D、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
3、“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出自()
A.一二·九运动 B.五四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
4、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是在()
A、一·二八事变后 B、八一三事变后 C、七七事变后 D、九一八事变后
5、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中共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C、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D、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6、发动西安事变的两位国民党将领是()
A、李大钊、蒋光鼐 B、张学良、杨虎城 C、冯玉祥、杨虎城 D、张学良、吉鸿昌
7、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最有利于()
A、国民党 B、兵谏部队 C、共产党 D、中华民族 8、1936年底发生的扭转时局的关键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发生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十九路军抗战 D、七七事变
9、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张杨两将军兵谏扣蒋 B、中共代表西安调停
C、蒋介石特赦张学良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
A、西安事变之后 B、一·二八事变之后
C、七七事变之后 D、九一八事变之后
11、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表述不正确的()
A、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 C、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建立的 D、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12、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国民政府迁都到()
A、武汉 B、长沙 C、重庆 D、西安
13、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陷国民政府所在地,在那里屠杀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而现在却被日本右翼势力称之为“二十世纪最大谎言”的事件是()
A、济南惨案 B、皇姑屯事件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4、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正面战场上最大胜利的战役是()
A、平型关战役 B、台儿庄战役 C、上海战役 D、南京战役
15、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战役是()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淞沪会战 D、百团大战
16、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党的指导思想是()
A、新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马列主义 D、邓小平理论
17、讨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解决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是通过()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整风运动 D、中共七大
18、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淞泸会战
19、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之际,有一位同学想实地考察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大规模屠杀中国人民的史实,他最应该去的地方是()
A、上海 B、南京 C、北京 D、广州 20、1945年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具体时间是()A、8月15日 B、9月2日 C、9月9日 D、10月25日
21、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原因是()
A、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
B、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
C、苏联红军进攻东北日军 D、美国向日本国土投掷两枚原子弹
22、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
A、鸦片战争的爆发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抗日战争的胜利
23、洗雪中国近代百年耻辱,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4、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日本投降后,也结束了在台湾长达50年之久的殖民地统治,那么请问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时是民国多少年?()
A、32年 B、33年 C、34年 D、35年
25、抗日战争胜利原因表述不正确的()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C.中共坚持实行全面的抗战路线 D.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
26、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卢沟桥事变 ②西安事变 ③九一八事变 ④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二、列举题
1、列举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的三次侵华事变。(名称、时间、地点。)
2、列举促使日本投降的主要因素(至少3个)
三、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忿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的外交!国都有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什么事变?
[2]张、杨发动这一事变的原因是什么?
[3]事件发生后,中共提出了什么解决方针?中共的出发点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2005年5月,胡锦涛主席应邀赴俄罗斯参加世界反法斯战争胜利纪念活动。
材料
二、2001年4月,日本文部省审定的历史教科书把“侵略”改为“进入”,把侵略亚洲国家说成是“解放”英美国、殖民地等。
材料
三、日本右翼分子公开发表言论,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东条英机早已不是罪人,”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朗参拜靖国神社。请回答:
[1]2007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多少周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事件?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日本右翼分子对侵略战争的态度?
[3]读了材料二、三,你有什么感想?
三、简答题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2007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全国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说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两次典型战役。
[3]试用具体事实对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进行遗责。
[4]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