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湾问题期末论文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期末论文
姓名
林乐乐
班级
工商管理1301
学号
31305007
二0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2015-2016-1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蔡英文“台独”路线转型的可能性分析
在蔡英文的主导下,2008 年 5 月以来,民进党大陆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将台湾定位为一个“国家”,强调台湾的“主体性”
蔡英文认为虽然民进党在“不同时间会(对大陆政策)做不同的诠释”,但台湾事实上已经“独立”,“现在大家都有共同责任,维持台湾独立自主的现状”。2008 年 11 月 5 日,蔡英文在其提出的所谓“蔡六点”中,明确表示【1】“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主权属于两千三百万人民,台湾的前途只有台湾人民能够决定”。
因此,她特别重视和强调台湾所谓的“主权”,对马英九“主权退让”的行为表示不满,不断地批评马英九2008年以来的大陆政策过于“倾中”,“模糊了台湾与中国的主权界限”,“轻忽台湾在全球化世界中与其它国家互动的主体性,矮化台湾的主权,„„使台湾之国家安全与发展的主体性,日益边缘化,成为中国充满不确定性之发展的‘依变量’。长此下去,将使台湾在未来全球化趋势下的世局发展中,只能是个‘亚细亚的孤儿’”。
2011年8月23日,蔡英文及民进党公布其《十年政纲》之《“国家”安全、两岸经贸篇》并举办媒体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及其公布的文件里,蔡英文多次强调台湾是“民主国家”、“海洋国家”,“任何涉及台湾重大利益的对外与安全政策,包括台湾前途之决定、独立现状之变动,以及重大对外政策之制定与执行等,都应遵行民主之原则与程序来决定”。
(二)将两岸关系界定为两个“对峙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是台湾发展的机遇,更是台湾“国家安全”的挑战
蔡英文将两岸关系定位为两个“具有主权争议而对峙国家”之间的关系。2008年9月9日,蔡英文明确表示:“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而中国也是一个存在的国家,如果这两国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实在很难想象还有其它的关系。
2011年2月23日,蔡英文在民进党智库成立时表示,“民进党主张台湾发2015-2016-1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展和中国关系,应该从台湾认同出发,以台湾的价值为核心,两岸必须维持‘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关系”。蔡英文强调,“她的两岸论述‘和而不同、和而求同’,是处理多边国际事务常见法则”。
(三)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企图代之以“台湾共识”
蔡英文及民进党至今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因为“九二共识”是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基石的。
2011年4月20日,在民进党2012年“总统”初选最后一场政见会上,蔡英文提出,“处理台湾与中国的问题,不能陷入历史的框架里,更不能被政治前提压缩了处理的空间”,而“‘九二共识’就是历史框架,就是政治前提”。她指称,“‘九二共识’存在与否,以及它的内容是什么,一直是社会所争议的”,“这么薄弱基础的所谓‘共识’,如何能够作为建构两岸可长可久关系的依据呢?”。(四)台湾人民“公投”决定台湾前途
蔡英文多次声称,“(民进党)党纲强调,两千三百万人决定台湾前途,‘这是所有台湾人都该坚持的事’”。而台湾人民决定台湾前途的方式就是公民投票。她明确表示,“民进党主张以民主原则,作为对外的防火墙及对内的防腐剂,中国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必须遵循民主程序,重大事项也必须由人民公投决定”。“不要忘了公投是人民的权利,要不要发动其实是人民自己的决定”。
目前看,蔡英文为了赢得“大选”会在两岸政策上展示灵活性,摆出姿态,但不会真正改变“台独”立场,不会打破“台独”魔咒实现战略转型。其根本症结在于,影响民进党转型的主客观环境和制约结构仍处在量变的积累中,尚未发生质变。
2014年7月,蔡英文在接受台湾 《天下杂志》的访谈中,就 “冻独”问题表示,是否从 “台独党纲”着手建构两岸持续稳定的关系 “可以再讨论”,“再看看”,甚至认为,民进党年底选战如果 “打得好”,“中国会朝民进党方向来调整”,“美国人就没有什么好讲的了”,随后蔡更指出 “民进党若不放弃台独就无法处理好两岸关系,这是一个迷思”,其理由是 “认同台湾、坚持独立自主的价值”,以及 “强化主权,争取实质的国际参与”,“已经变成年轻世代的天然成分”,2015-2016-1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这样的 “事实”和 “状态”,“如何去冻结”、“废除”? 可见,蔡英文认为,台湾倾向 “一边一国”的民意以及民进党未来的选举胜利,都将逼迫大陆对 “台独”让步,因此,她对未来的 “台独党纲”的存废或 “冻独”问题不仅没有急迫感,更认为不必要。而在政策论述上,蔡英文多次宣称,“台湾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是台湾”,“或许可从这里来凝聚共识”,“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民进党内对“台湾主权”、前途、两岸定位的 “共识”,也是 “台湾人民的共识”,“中华民国是(等于)台湾”仍应该是其未来建构两岸政策论述的核心。
综上所述,首先,目前蔡英文的两岸政策仍可定性在 “和平的民主台独”上,履行的是一条 “和平的民主台独路线”。蔡英文如果认为大陆对她有所期待,她的 “和平民主台独共识”也会在台湾受到肯定,从而可以继续坚持“台独”路线,那就大错特错。大陆固然愿意与民进党加强交流,也担心台湾可能再度政党轮替,但大陆反“台独”立场绝对不会动摇,蔡英文一意孤行不只影响她的政治前途,也会使民进党 “最后一里路”永远遥不可及。
2015-2016-1
第二篇:台湾问题论文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课
程
名
称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_______________ 指
导
老
师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 班级名称____________ 学院名称____________ 交阅时间___________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摘要
台湾问题是中国所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台湾的分裂消耗了中国太多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使得我国无法为自己更深层的国家安全利益进行更为全面的统筹与布局。但武力统一不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不一定是最终选择!和平统一台湾完全是可以争取的,这事关我们中华民族的盛衰荣辱,事关中华复兴以及和平崛起战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所谓巨大的推动作用,台湾问题的解决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两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 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关键词:台湾问题 两岸关系 祖国统一
1.概述
台湾问题,或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开始所衍生出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关于台湾的政治地位及其主权归属问题,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一)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
(二)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三)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2.台湾问题的本质
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但是,1949年后,台湾与祖国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的状态,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其本质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是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插手台湾问题,使得台湾问题又夹杂着复杂的国际因素。
3.台湾问题的现状及国内采取的措施
一湾浅浅的海峡,将两岸隔开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来,台海风云变幻,海峡波翻浪卷。变幻的风云后面有人,翻卷的波浪后面有事。两岸的关系从紧张对峙逐步走向和平发展,逐步进入大交流、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不幸,是整个国家的不幸,也是所有中国人的不幸,但是所有的中国人无不怀抱无限希望,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台湾问题形成已久,是历史存留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解决台湾问题需要两岸领导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与坚持。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早日统一,中国政府在坚持和平统一的立场之外,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
政治方面,积极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推动两岸政治关系正常化。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为台湾的进出口贸易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促进两岸的经济交流,以经济交流拉动两岸的互动。
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互相尊重、和平共处。
对于其他方面,如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政府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同胞在这些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海峡交流基金会”的密切联系,维护了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4.实现两岸统一的障碍
(一)台湾岛内长期存在的分裂意识
坚持台湾独立的民进党是台湾的一个大党,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这对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的构建有很大的牵制作用。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益频繁,“台独”分子越来越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和平统一产生了许多不好的影响。“台独”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台独”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二)美国等外部国际势力的插手
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美国是阻挡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矛盾和斗争仍会持续下去。然中国的最终统一乃大势所趋,绝不是美国少数反华势力所能阻挡的。中国政府的对台斗争,从某一方面来说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台海两岸的政策不会改变,它就像“钟摆”一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轴心,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时左时右地摇摆不定。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然而,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人民的支持下,海峡两岸终将统一,两岸中国人民终将取得最后胜利。
5.台湾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一,增进共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的前进,面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统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两岸之间的分隔与对峙。
第二,增进互信,加深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占居中国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纽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渗透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维持了两岸同一民族的心理稳定性。大力进行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可以唤醒台湾人民的“大中华意识”。如果未来两岸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统一,更是全球华人所乐见的,搭好对话桥梁,沟通谈判渠道。第三,增加民间交往,扩大经贸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之间文化、艺术、体育、演艺、学术、科技的交流不断增多,两岸人民受益日增。但总体上看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台湾当局的阻挠和限制。如:两岸不能全面直接“三通”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与加强。至于未来两岸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则更是前景广阔,机遇多多。两岸经贸互补性极强,内地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力,台湾有较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技术。
用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统一的话,无疑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万不得已不会走这一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可取的一个方法。
6.总结
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有利于中国本身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中国同各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坚信,在包括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世界各国政府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下,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第三篇:台湾问题的论文台湾问题
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政治和社会革命的先驱。政治和社会的反革命,也同样以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开路。在美国最大的“台独”组织“台湾独立联盟”正式公开返回台湾、公开变身进入“民主进步党”是一九八八年。民进党将台湾独立纲领正式、公开纳入党纲,是一九九一年。但是民族分离主义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斗争,则早在70年代中晚期就开始了。“台独”运动假借台湾文学论诸问题、族群问题、台湾史论中的各种问题、“命运共同体”问题,民族定义问题和历史教科书问题等等,千方百计,要得出这些结论:台湾与中国大陆长期隔离的现实下,台湾已经发展出一个在民族认同、文学特质、自我意识上和中国完全不同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宣称远在台湾达成政治独立之前,在文学、文化上早已独立。在这样一个反民族逆流下,台独派以雄厚资源拥有好几家日报、一家全岛性的电视台,几家周刊新闻杂志。“台独势力”并且以乡土教育之名,减少对中国历史、地理甚至语文课程,加强母语(实为汉语闽南系及客家系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的教学。政府以各种“基金”和预算,支持各种“乡土文史调研工作”和“社区重建”,其中就颇有人用来强化社区意识和地方意识。当然,一九九八年由教育当局强行修改国民中学历史及社会科教科书,是明目张胆地经由台湾正规教科书,宣传和中国相针对的、台湾的“国家”史观和“公民”意识,引人侧目。也必须指出:一九八八年李登辉登台以后,不惜以国家政策推行纵容和包庇“台独”的各种措施。二000年民进党政权登上台后,“台独”系文化人、文学家、教授和新闻言论人纷纷上台,占据学术和文化机关的要津。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台独”攻势益形严峻。“文学台独”及其发展形势 如果在大众传播、教育阵地、社区组织等领域中的“台独”运动称为“文化台独”,那么在台湾文学论坛中长期以来的“台独”论,就是“文学台独”了。历史地看来,“文学台独”论和“文化台独”论的发展,形影相随。但“文化台独”最早在台湾出现的面貌,却以台湾文学论的形式提出。早在一九七七年,“文学台独”论的“宗师”人物叶石涛发表了《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虽然在戒严时期还有一些伪装,但却第一次提出了台湾文学的“台湾立场”和“台湾意识”,第一次提出了台湾在日据下“现代化”历程中产生了“台湾意识”的主张(当然,这种提法都源于“左”派台独“理认家”史明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台湾四百年史》)。一九八一年,评论家詹宏志发表〈两种文学心灵:评两篇联合报小说得奖作品〉,指出若将台湾放在全中国的视野考察,台湾文学如果没有深厚的作品,只能沦为聊备一格的“相对于中国中心的‘边疆文学’”。詹宏志的文章立刻招来“台独派”蜂涌而至的反论。今日成为“文学台独”重要理论家的彭瑞金、高天生和李乔等人,纷纷为文强调台湾文学自有“独特的历史性格”,抨击詹宏志以中国为中心去观察台湾文学。这是台湾文学思潮中第一次强调了台湾文学的“本土性”、“自主性”和“去中国性”的论说。一九八二年,叶石涛在杂志《文学界》中表示,台湾作家要反映“台湾这块土地”的“真实形象”,“不要执著于过去的亡灵,以忘恩负义的心态来轻视”„台湾的“土地与人民”,并指现“那些站在空洞神话架构上来号令叱的文学”是“毒素”,是“公害”。叶石涛说的是台湾作家要有“台湾意识”和“台湾立场”,放弃“空洞”、“神话”般的中华民族主义“亡灵”„„而秉持中华民族立声的文学作品是“毒素”、是“公害”。一九八三年,陈芳明在“台独”化后的《台湾文艺》上发表文章,热烈赞赏叶石涛在《文学界》上的上述文章中肯定了台湾文学的“本土性”和“自主性”,并预言“台湾民族文学”的“孕育”和“诞生”。同年,叶石涛发表〈再论台湾文学的提升与净化〉;林梵发表〈从迷惘到自主〉,都强调台湾文学的“自主性”,强调台湾久已与大陆分隔殊途,而台湾文学自日据以来一贯自己发展,从而产生了独自的“本土性”与“自主性。一九八五年,叶石涛为自己的书《台湾文学史纲》写序,强调自日据以来台湾文学在与中国大陆完全隔绝条件下,吸收了欧美和日本文学的“精华”,形成“鲜明的自主性格”,发展出“强烈的自主意识”。叶石涛还说,台湾文学家应以“台湾为中心”写作,要“站在台湾的立场”„ 一九八七年以后,“文学台湾论”有了新的发展。随着解严后“台独”较为宽松的环境的形成,逐渐把“文学台独”运动与“政治台独”纠结起来。一九八七年,在德国一场“中国文学的大同世界国际研讨会”后,在台湾引发了“台湾作家定位”的论争,在抗议国际场合中台湾作家(文学)被“定位”为中国作家(文学)之余,提出台湾作家定位应与台湾前途定位并同思考,主张台湾文学只反映“台湾经济生活共同体”,台湾文学中的中国是一种“虚构”与“虚伪”。有人疾呼,台湾文学早就先台湾政治取得了“独立”,台湾文学应与政治及社会的“台湾人解放运动”相结合。提出这些主张的人有李敏勇、向阳、羊子乔、刘天风和林宗源等。到了一九八八年,“文学台独”又进一步提出“台湾新民族文学”的主张。林央敏和宋泽莱分别写文章提出了“台湾(新)民族文学”,以和中国文学“划清界限”,建立台湾优良的“新民族文化”,并最终为“台湾独立建国”服务。到了90年代,叶石涛和陈芳明等人迭次发表文章,其思想内容不外乎一再强调台湾文学的“独立自主性”,不隶属于中国文学。一九九九年开始,陈芳明发表了野心勃勃的书稿《台湾新文学史》,企图全面依照“台独”史观和“文学台独”全面炮制合于“台独”尺码的“台湾新文学史”。台湾文学论领域中的统独之争 如前所述,“文学台独”的发展,其实是“文化台独论”、“台湾自主论”、“台湾主体论”发展的一个组成部份。但“台独”阵营有自己的广阔的言论阵地(如早期党外周刊、月刊如《前进》、《深耕》、《台湾时代》、《八十年代》,报纸副刊如《台湾新闻》副刊、《自由时报》副刊,文学杂志加《文学界》、《台湾文艺》和《文学台湾》等等),而相形之下,反对和批判“文学台独”的阵营只有《夏潮论坛》和后来的《文季》(不久停刊)及当前的《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势力悬殊,但是台湾文学问题上的统独斗争一直不曾间断。一九七七年,针对叶石涛〈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陈映真发表了〈台湾乡土文学的盲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讨论。一九七九年,旅日台独派学者张良泽发表〈苦闷的台湾文学 蕴含“三脚仔”心声的系谱>于日本,主张日据台湾塑造出既非日本人又非中国人的“三脚仔”台湾人。而台湾文学就是“三脚仔”的“心声”。一九八一年,陈映真写〈思想的荒芜—读〈苦闷的台湾文学〉敬质于张良泽先生〉,加以批判。一九八四年,陈芳明发表〈现阶段台湾本土化问题〉后,吴德山(杜继平)则写〈走出“台独意识的阴影:宋东阳(陈芳明)台湾意识文学论的批判>,加以驳论。针对张良泽分别在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三年发表的<战前在 “台湾问题的论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台湾的日本文学:以西川满为例>和〈西川满书志〉,陈映真在一九八四年发表了〈西川满与台湾文学〉,批评西川满有台独意识和“热爱台湾”的谬论。统独双方对日据下台湾“皇民文学”的截然不同的评价,也表现在张良泽在一九九八年〈正视台湾文学史上的难题—关于“台湾皇民文学”作品拾遗〉,力言在日据战时下的台湾,写“皇民文学”既普遍又不得已,后人不宜妄加评论,而应加以理解。两个月后,陈映真写〈精神的荒废—张良泽皇民文学的批评〉加以驳斥。又不久,彭歌写《醒悟吧!—回陈映真〈精神的荒废〉》。三个月后,陈映真写〈近亲憎恶与皇民主义—答彭歌先生〉,加以反论。一九八八年,《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冬季号)发表了陈映真、曾健民和刘孝春、陈建忠等人的文章,编了“台湾皇民文学和理论批判”和“不许新的台湾总督府‘文奉会‘复辟”的专辑(一九九九·人间丛刊)秋季号),刊出曾健民的〈台湾“皇民文学”的总清算〉、刘孝春〈试论“皇民文学”〉及陈映真前述〈精神的荒废—张良泽“皇民文学”的批评〉,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也特别针对同情台独的台湾文学专业的日本学者垂水千惠、中岛利郎的谬论,加以批驳。还必须特别提到,一九九七年(70年代)乡土文学论争二十周年之际,统独两派各自组织了研讨会。陈映真和曾健民分别发表了〈向内战与冷战意识形态挑战—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争在台湾文学思潮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和〈民众的和民族的:乡土文学论争的精神与70年代思想精神的再确认>,前者从战后冷战与内战意识形态的颠覆来确认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争,从而批评“台独”派文论亟欲篡夺乡土文学论战的果实。另曾健民的<反乡土派的嫡传>则直接批判陈芳明的论文〈历史的歧见与回归的歧路〉。一九九九年八月,陈芳明开始在《联合文学》连载他企图雄霸台湾文学史论的书稿《台湾新文学史》,并刊出其绪论性的首章〈台湾新文学史的建构与分期〉,号称要根据日据期迄於今日的台湾“社会性质”来“建构”台湾新文学史,从而炮制了日据“殖民地社会”阶段(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再殖民社会”阶段(一九四五—一九八八)以及“后殖民社会”阶段(一九八八迄于今日)。二000年七月,陈映真在同杂志发表〈以意识形态代替科学知识的灾难〉,依据科学性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推移的理论,彻底论破了陈芳明自己杜撰的台湾“社会性质论”。从此,双方来回交锋了三回,至二000年十二月,陈映真发表〈陈芳明历史三阶段论及台湾新文学业史论可以休
第四篇:浅谈台湾问题论文
漫谈台湾问题
【摘要】近两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 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关键词】 解决 台湾 统一 稳定 一 前言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领土完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两岸和平统一有两大障碍、台湾岛内长期存在的分裂意识。美国的干扰
(1)坚持台湾独立的民进党是台湾一个大党,不承认“九二共识”,对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的建构有很大牵制作用。在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冲击下,两岸关系一时很难缓解。一段时间内,“政 治冷”和“经济热”的形势还会有所继续.但从短期看,也许 是政治决定经济;但从长远看,一定是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与经济是不能完全分开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决定两岸关系未来的是两岸的广 大
民众,是关系到两岸人民切 身福祉的经济利益,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经济规律,而绝不是台湾岛内少数顽固不化的“台独”分子,更不是他们所高唱的那 些远远脱离人民需要的空洞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口号。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充满信心。
(2)美国是阻挡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 题的矛盾和斗争仍会持续下去。然中国的最终统一乃大势所趋,绝不是美国少数反华势 力所能阻挡的
中国政府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台海两岸的政策 不会根本改变。它确实有点像“钟摆”那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轴心,随着国际形势 的变化而时左时右地摇摆不定。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然而,在包括美国在 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人民的支持下,海峡两岸终将统一,两岸中国人民终 将取得最后胜利。
三、台湾问题解决方法
第一,增进共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的前进,面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统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两岸之间的分隔与对峙。
第二,增进互信,加深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占居中国主导地位 的儒家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纽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渗透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维持了两岸同一民族的心理稳定性。大力进行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可以唤醒台湾人民的“大中华意识”。如果未来两岸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统一,更是全球华人所乐见的,搭好对话桥梁,沟通谈判渠道。
第三,增加民间交往,扩大经贸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之间文化、艺术、体育、演艺、学术、科技的交流不断增多,两岸人民受益日增。但总体上看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台湾当局的阻挠和限制。如:两岸不能全面直接“三通”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与加强。至于未来两岸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则更是前景广阔,机遇多多。两岸经贸互补性极强,内地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力,台湾有较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技术。
用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统一的话,无疑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万不得已不会走这一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可取的一个方法。
五 总结
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
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有利于中国本身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中国同各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坚信,在包括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世界各国政府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下,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第五篇:中国台湾问题论文
台湾问题论文
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让步的原则性问题。
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史实说明,台湾和中国其他省区一样,同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开拓所定居。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台湾的开拓发展史,凝聚了包括当地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百五十七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它们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美国对中国的内政干涉是阻扰祖国统一大业完成的重要因素。
直到一九七二年二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可是今年来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背弃了公报的约定,给予台独经济和军事上的帮助。按照近年来美国对台湾的政策,祖国的统一大业仍然任重而道远。
那么我们祖国的未来将会如何呢?祖国能否统一?
有一位据说是学历史出身的台湾政客声称看不到中国统一的必然,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了解历史不等于认识历史,更不等于把握历史。中国的版图虽然时有盈缩,中国内部的政权时有分合,但中华民族聚居生存的地方日益形成一个稳固的息息相关的统一板块,中华民族在生存中日益形成一种稳固的绵延不绝的民族意识和文明传统,则是不变的事实。这是中国国家形成的基础,也是中国统一的基础。
虽然民族意识不能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觉服从国家统一的大局,历来不乏为谋一己私利而分裂国家民族者,但总体上追求国家统一都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基本民族意识。
历来掌握国家中枢的政治力量,无不把追求国家统一当作首要政治目标;地方割据势力若有机会染指中枢,也会由地方割据势力摇身变为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鼓吹者。
中华民族的先辈们为后世子孙留下广阔的生存空间、兴旺的繁衍传统和坚韧的民族精神,使得任何外来势力,即使可以猖獗于一时,却无法鲸吞中国,更无法灭绝中华民族。
只要中华民族不灭绝,只要中华文明不消亡,国家统一就是历史的必然。统一的首要条件就是建立一个稳定、强大的国家政权。
中央政府将继续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推动台湾问题的有效解决。鉴于各方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涵义的解释各取所需,分歧较多,我们不得不指出另外一个事实,即一个中国的原则不是空中楼阁,是建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础之上的。最近胡锦涛、贾庆林分别发表讲话,前者强调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后者强调要筑牢政治防线,等于明确排除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照办西方所谓民主模式的政治
选择。对于一部分希望借解决台湾问题来改朝换代或者促使“局势突变”的人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对于台湾那边希望以民主竞争伐谋取胜的马英九当局来说,也不算是一个好消息。当然,这是中央政府的基本立场,各方实际上早就心知肚明。最新的政治表态主要体现了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从台湾方面来看,尽管蓝绿阵营有此消彼长的变化,但马英九当局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也将继续坚持其“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理由很简单,在马英有限的任期内,台湾当局没有希望靠“民主竞争”来斗垮对手,就不会向统一的方向靠拢。当然,马英九也不会公开向台独靠拢,因为那样会让他众叛亲离,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支持中国统一的人会抛弃他,真正的台独分子也不会信任他。马英九只能坚守其“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相机从两岸缓和的政治氛围中捞取一些好处。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可能会出现一些新东西,但在台湾问题上将延续美国最近几届政府的基本政策,一方面在口头上承认一个中国,另一方面则采取曲折的方式将台湾置于美国的军事保护之下。
很明显,决定台湾问题走向的几个基本因素的未来趋向已经显露出了一些端倪。考虑到美国的奥巴马政府的四年或者八年的任期,也考虑到台湾马英九当局掌握台湾治理权的期限,则今后四到八年的时间里,台湾问题将基本处于一种政治上的僵持状态。尽管两岸关系有所缓和,中央政府和台湾地方当局甚至有可能构建某些具体的政治框架,但各方的政治底线都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两岸关系的缓和必然是有限的,不会使台湾问题的解决发生重大变化。从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进程的角度讲,这个政治僵持期也是和平统一的又一个尝试期。因此,也不能说这个政治僵持期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力量对比将会在这个时期进一步发生变化,政治僵持期关于两岸关系的探索将会对下一个时期的台湾问题的解决方式产生直接影响。
我坚信台湾将会回归祖**亲的怀抱,中国的未来,因为我们将更加强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