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健康保健制度
生物安全实验室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为确保实验室全体员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特制订本制度。
1、制定年度生物安全培训、考核计划,报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2、培训内容: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办法、标准、本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紧急事件的上报和处置程序、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菌(毒)株及样本的收集、运输、保藏、使用、销毁、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感染性废物的处置、急救等。
3、每年组织全员(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样本运送人员、保洁员等)的生物安全培训、考核。
4、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专项生物安全培训。
5、培训应该由取得北京地区实验室生物安全师资培训合格证的人员进行。
6、培训后应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可采取多样化,如笔试、口试、实操等。
7、对考核合格的工作人员颁发相关岗位的上岗证。
8、建立并保存生物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档案。
9、做好生物安全培训需求和效果的评估工作,为制定年度培训、考核计划提供依据。
10、对新上岗、转岗的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相关知识、生物安全手册等的培训,明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
11、进入实验室的外单位人员(包括进修、实习等工作人员)的由所在科室,根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进行必要的生物安全培训,所有工作均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期间不得从事危险性较高的工作。
12、当有关部门新颁发、修订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进行修改后应组织开展相关内容的培训和考核。
13、按照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保存与人员培训、考核相关的记录。
健康保健制度
1目的
规范实验室人员的健康监护工作,预防、控制实验室感染。
2、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3、职责
检验科负责人负责实验室人员健康监护工作的组织实施。
4、制度要求
4.1实验室人员体检制度
4.1.1对新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的上岗前体检,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不符合岗位健康要求不得从事相关工作。
4.1.2实验室技术人员要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从事相关工作,发生发热、呼吸道感染、开放性损伤、怀孕等或因工作造成疲劳状态免疫耐受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时,需由实验室负责人同意从事相关工作,但不宜再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工作。
4.1.3检验科负责人在批准外来学习、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了解其健康状况,必要是可先行安排进行临时性体检,档案保留。
4.2实验室人员免疫预防制度
4.2.1实验室人员应根据岗位需要进行免疫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免疫接种时,应考虑适应症、禁忌症、过敏反映等情况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4.2.2检验科应制定年度免疫接种计划,报主管领导批准后由检验科组织实施。免疫接种情况应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4.2.3检验科实验室可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对各类人员进行必要的临时性免疫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4.2.4对体检结果异常的人员应随时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或采取其他预防手段,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4.2.5发生实验室意外事件或生物安全事故后应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应急免疫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第二篇:人员培训、人员健康制度
人员培训制度
1、各级管理人员,经营人员及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维修,保洁,仓储,服务等人员,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根据各自的职责接受培训教育。
2、质量管理部负责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后下发实施。行政部门按照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全年的质量教育,培训工作,并负责建立职工教育培训档案。
3、培训方式以企业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和自学方式为主,以外部培训为辅。任何人无正当理由,均不得缺席培训,并应自觉完成学习计划。
4、新录入员工,转岗员工上岗前必须进行质量教育与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岗位职责、各类质量台帐、记录的登记方法等。培训结束后统一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5、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考核结果,作为有关岗位人员聘用的主要依据,并作为员工晋级、加薪或奖惩等工作的参考依据。
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对从事直接接触保健食品的工作人员实行人员健康状况管理,确保直接接触保健食品的工作人员符合规定的健康要求。
2、凡从事直接接触保健食品的工作人员包括保健食品质量管理、验收、养护、保管和出库复核岗位的人员,应每年定期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3、健康检查除一般身体健康检查外,应加做肠道致病菌,胸透以及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4、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精神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参与直接接触保健食品的工作。
5、健康检查不合格的人员,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
6、对新调整到直接接触保健食品岗位的人员必须经健康检查合格后才能上岗。
7、应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档案至少保存三年。
第三篇:各类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各类人员培训、考核管理制度
为了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进一步提高遵章守纪自觉性,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订本制度。
1、公司统一建立特种作业人员档案,办理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复审及变更手续。
2、特种作业操作证统一交公司集中管理,需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应在单位工作半年以上,送省、市参加培训取证事宜。要求文化知识水平及身体状况与其工作岗位要求相适应。
3、取得危险岗位操作证的工作人员,每年要进行安全知识再教育,按期复审证件。在中途状况不适应经核实调离工作岗位另行安排工作,连续半年以上未从事本工种的特种作业人员,要履行考核单位确认方可上岗工作。
4、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由单位统一安排经费,考试不及格本人承担50%费用。
5、危险作业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精心操作设备,不准上岗离岗、脱岗串岗现象发生,一经查实处罚200元,情节严重的调离本岗位,造成事故还应承担全部经济责任。
培训记录
第四篇:护理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护理人员培训制度
护理部必须按“三基三严”培训管理规定、医护人员继续教育管理规定要求,对全院各级各类护士进行培训。
一、试用期护士的培训
一)培训重点
1、巩固专业思想,加强素质教育。
2、严格“三基”训练,加强临床实践。
3、强化法制意识,规范执业行为。
二)培训计划与规定
1.岗前培训进院1个月之内完成。
2.岗位培训上岗后由所在科室完成,以护理基础为主。2~3月后经考核合格,可安排值中夜班。1年期满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定级。
3.院内轮训1~3年内需完成院内轮训,轮训时间不低于6个月。
二、护士的培训
一)培训重点
1、基础技能训练(护理操作训练)。
2、专科理论知识学习,熟悉专科护理常规。
3、专科操作技术训练,熟练执行专科护理操作规程(包括专科护理操作,专科仪器使用,专科药物应用等)。
4、健康教育能力培训。
1、参加科内及院内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和考核。
2、参加科内组织的医疗、护理查房,并逐步参与、做中心发言人。
3、学习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充实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能力。
4、鼓励各种形式的自修学习,提高专业文化素养。
三、护师的培训
一)培训重点
1、专科理论知识学习与强化(包括专科护理常规、专科护理操作规程等)。
2、专科常见急、危重症识别及病情观察能力培训。
3、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4、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
二)培训计划与规定
1、参加科内及院内组织的各种专科护理知识培训,完成继续教育学分,主持科内护士、实习进修生基础理论和专科知识教学。
2、参加科内、院内组织的医疗、护理查房,主持科内护理查房。
3、参与科内带教,表现突出者可选拔为带教老师。
4、在职提高,积极撰写论文。
四、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的培训
一)培训重点
1、组织管理能力培养。
2、教学科研能力培养。
1、承担科内教学任务,参与病房管理工作。
2、参加科内、院内组织的各种专科护理知识培训,完成继续教育学分,主持科内护理业务学习。
3、参加并主持科内护理业务教学查房。
4、参加护理科研,撰写护理科技论文。
护理人员考核制度
1、根据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和目标要求,制定考核标准,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
2、考核成绩记录本人技术档案。考核分综合考核与专业考试两种形式,由护理部组织,分级分类完成。
3、护士长,考核内容包括管理水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劳动纪律及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书面评议,参加心肺复苏、专科知识和管理知识考试。
4、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人员,每年撰写护理论文1~2篇(包括各类学术期刊发表或会议交流),参加心肺复苏考试和专科知识考试。
5、护师及以下职称人员,每年进行1-2次护理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全面考试,参加心肺复苏考试。
6、各级各类护理人员考试成绩达标规定:理论≥80分,操作>85分。未达标准分者,可申请补考1次,补考仍未达标者,取消当年评优
资格。
第五篇: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3.3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3.3.1目的
通过对所有与生产安全有关的人员实施有效管理并提供适宜培训,确保其能胜任本职工作。
3.3.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人员的招聘以及培训、意识和能力的识别。3.3.3权责
(1)劳资科负责编制《岗位任职条件》,并协同职教科制定本公司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工作的组织落实;
(2)各部门主管负责本部门培训需求的确认。3.3.4程序(1)人员安排
①承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规定职责的人员应是有能力的,对能力的判断应从教育、培训和经验等方面全面考虑;
②劳资科负责编制各部门负责人和员工的《岗位任职条件》,报董事长批准实施,作为本公司选择、招聘、安排人员的主要依据;
③劳资科应协同职教科组织对所招聘的新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考核合格人员上岗试用,成绩记入《培训记录》,不合格做辞退处理;(2)培训计划
①每年12月底以前,各部门负责人根据《岗位任职条件》要求,结合本部门工作人员的经验、资格、能力情况和实际需要,将培训需求报办公室。
②对晋升或转岗的员工由相关部门对其的能力进行确认,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是否需要培训,对需要培训的报办公室;
③根据各部门提出的员工培训需求,职教科于每年1月底以前制定《培训计划》报董事长批准后组织实施;
④本公司选派人员到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外部培训时,由各部门推荐学员名单,经董事长批准后由职教科列入《培训计划》;(3)培训的组织实施
①根据《培训计划》,对本公司集中培训的由职教科组织实施,对授权各部门组织的各项培训,由各部门主管组织实施,培训实施时参加培训人员应在《培训签到表》上亲自签到;
②每项培训结束后,应由职教科会同负责培训的讲师按《岗位任职条件》的要求组织考核,考核过程及结果记入《培训记录》,并做出合格不合格的评价; ③职前培训员工必须达到及格后才能正式录用,参加技能培训的员工必须达到部门对相应岗位的要求后才能上岗。对不合格者,待岗再培训,若经考核仍不合格者作转岗或下岗处理;
④外派人员培训结束后应将资格证书复印件等归档并填写《培训记录》; ⑤各部门自行组织的培训应填写《培训记录》和《培训签到表》予以记录(可不做培训计划),并将考核成绩报办公室归档。
⑥当培训计划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如期进行时,办公室可对培训计划做适当的调整,并在计划备注栏内注明原因;(4)培训的有效性评估
职教科通过理论考核、操作考核、业绩评审、观察和征求部门意见等方式来定
期不定期评价培训工作的有效性,考核过程及结果记入《培训记录》,对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员工,及时安排培训、考核转岗,使员工的能力与其从事的工作相适应。
(5)培训的人员范围及内容 ① 培训人员的范围: a.新员工在上岗前; b.管理人员;
c.工序操作人员及换岗人员、质检员、内审员等; d.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人员在上岗前; e.特殊岗位人员。②培训内容
a.有关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b.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其它支持性文件; c.统计技术应用;
d.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等;
e.其它行进的管理方法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知识; f.各岗位、工艺、工序操作要求;
编制: 审定: 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