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思想史论文(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06:2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管理思想史论文(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管理思想史论文(最终版)》。

第一篇:西方管理思想史论文(最终版)

西方管理思想史 课程论文

题目 浅析《周易》的管理思想 姓名

吴岩草

学号

20125656

学院

金融学院

班级 12级金融<1>班

安徽财经大学

西方管理思想史论文

摘要: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何从古老而常新的《周易》中剔除神秘色彩和人身依附关系,在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原则下提炼、总结出有实质借鉴意义的管理思想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而以往的关于《周易》管理思想的提炼、整理多停留在就卦论卦以及侧重管理哲学与管理道德的阐发上,没有从管理过程的角度去系统完整地挖掘《周易》管理思想的内涵,使得《周易》管理思想的研究欠缺可操作性。《周易》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事实上,无论从《周易》文本的性质、从其所遵循的“天人合一”的运行规则还是从哲学文化的意蕴上来看,《周易》皆具有典型的管理学特征。《周易》的管理思想可从人、物及管理模式进行考量,其所涉及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模型管理等思想极具现代意义。同时,《周易》管理思想所特有的诸如宏阔的视野、人文的关怀、义利的统一、变易而开放的思维模式等品质于当下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变易协调——《周易》的管理方法论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周易》十分重视管理方法,而其管理方法概而言之主要有二类,一是变易,二是协调。正是通过变易和协调来实现管理,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

(一)交易。“易”就是变化,孔颖达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周易正义• 序》),《易传》也讲“生生之谓易”(《系辞》),认为易就是变化、变易。变易亦即变化、变通、改革之意。这成为其管理的主要方法。为什么要变易、变通、改革呢?首先,在社会发展中要成就盛德大业就不能墨守成规,或者永远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稳定”水平上,只有变易、改革,才是社会发展的出路,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即“通变之谓事”,因此说变易、变通、改革是事业成功、社会进步的基础。其次,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只有通过变化、改革才能通畅,只有通畅了才能使社会得到进步与发展,并使社会统治得以长久地存在下去,所以《周易》主张对于过时的方针、政策、制度要进行改革,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传•系辞》”

(二)协调。无论哪种管理,都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实际上,管理就是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这其中尤其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现代管理学的要旨,也是《周易》所推崇的管理方法。《周易》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要求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关系,防止各种矛盾激化,从 安徽财经大学

西方管理思想史论文

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所以它反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出现“太过”和“失中”两种情况。并指出太过则反,即物极必反,人就会走向反面。而失中则致于凶,会使自己(指统治阶级)处于凶险的境地,故而它提出协调的中和、平衡思想,认为“保合太和乃利贞”(《易传•彖》),这同孔子的和为贵以及《中庸》的致中和思想极其相似。它的协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中正。《周易》认为中正是管理中追求的较为理想的协调结果。它指出“刚柔分而刚得中”,“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易传•彖》),认为中正可以观天下得吉利,有利于上下级关系的协调。从《易传》对经文的解释看,经文中六十四卦每一卦的二爻、五爻为得其中。因为二爻、五爻分居下、上卦之中,而传统的理解认为得其中则为吉,即使不得位的阴爻阳爻也可因其得中而吉。如《易传•彖•节卦》“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刚指上坎为阳卦,柔指下兑为阴卦,刚得中指九二、九五分居下,上卦之中。王弼注云;“坎阳而兑阴也,阳上而阴下,刚柔分也;刚柔分而不乱,刚得中为制主,节之义也。”故“节,亨”。

2、当位。《周易》之爻有当位不当位之说。一般说来,当位则吉,不当位则凶。实际上位是指每个人所处的地位或代表的身份。当位指地位的恰当,说到底,当位是统治阶级强调尊卑关系,让百姓民众安于现状的一种理论,因为它把阳、阴、君子、小人的关系及君臣、父子间的主从关系看作是自然赋予的一种不可移易的本性。《易传》指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因此可见,《易传》的作者把人们之间的那种尊卑、主从、依附、上下的关系当作是当位的东西。这些当位的东西不能随意变化,若变化则为不当位,就要受到惩罚。所以,《周易》 把当位看作是协调的另一重要内容。

3、相应。协调也指上下相应,对立统一。因为对立本身也是一种协调,并且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协调;统一相应也是协调。所以《周易》除追求中正、当位外还强调相应与对立统一。从《易经》六十四卦看,乾坤二卦是父母卦,其它六十二卦皆由此而生,这些卦中有许多是对立统一的,如泰否、损益、既济未济等都是完全对立的卦象。这成了六十四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周易》强调对立更重视相应、相交、和谐、统一,如《易传》讲“泰:小往大来。吉,亨”,指的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彖》,把上下相交当成事物亨通的条件。并对否卦的上下不交而带来的“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后果深感不安。所以它反对上下不应上下不交,要求上下相亲,指出“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易传•文言》)。在它看来上下相亲即是相应,相应则社会上下团结一致,从而“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传•系辞》)。总之,《周易》是要通过变易、协调等管理方法以实现盛德大业的管理目标,从而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安徽财经大学

西方管理思想史论文

二、民为邦本——《周易》的管理主体论

现代管理学在把人、财、物当成管理对象的同时,也把人当成管理的主体。《周易》在这个问题上更看重人是管理的主体,把人看成是社会稳定、发展,使社会得以良性运行的根本之所在。它的主体论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为邦本,重视圣人的作用。《周易》认为易有三道即天道、地道、人道。三道又称为三才。其中,天道、地道只有通过人道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它认为圣人是人类的杰出代表,正是“圣人设卦,观象系辞”才“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传•系辞》),而设卦观象系辞主要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同上),从而“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气”以便达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同上),通过圣人而通天、地之道,察百姓之情,即“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为民用”(同上),把天地、自然界中规律性的东西总结给天下百姓,让老百姓运用它 像包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黄、尧、舜则“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又“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同上)。正是圣人能通天地之道并效法“天地变化”而治理百姓,“穷理致性以至于明”,从而使人能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以发展社会。除此外,圣人还通晓人道,能“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传•彖》),能“通天下之志”而“民从之”(同上),从而,“知进退之道,而不失其正”《易传•文言》,化成天下,使百姓安于现状而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因为“进以正,可以正邦也”(《易传•彖》)。

2、重视管理者的道德修养。

由于圣人、君子是社会的管理者的代表,其道德品行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百姓的教化、管理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周易》十分重视他们的道德修养,要求他们崇德,并能坚持不懈加强修养。特别是《易传》对此问题的认识更高,如前所提它曾对近20 个卦用道德来解释,并把“履”卦当成树立道德的基础,以“谦”卦为施行道德的柯柄,以“恒”为巩固道德的前提,把“损”卦当成修养道德的途径,把“益”卦当成充裕道德的方法,把“困”卦当成检验道德的标准,把“井”卦当成居守道德的处所。《周易》正是以此为基础对道德的修养与维持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3、要求爱民。由于《周易》认识到民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它要求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有爱民的思想,《易传》讲“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认为仁与义是人道的根本,是实现领导与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仁就是仁爱,《易传》之《文言》讲“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彖》则要求“容民蓄众”,主要是主张管理者体恤民情,并有“交相爱”的思想。为达到爱民的目的,《周易》要求首先要发展生产增加财富,认为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求不劳民伤财,《易传》讲“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彖》),认为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不违背农时是爱民的重要内容,这样,百姓就会安心 安徽财经大学

西方管理思想史论文

于生产,满足于现状。它的这一主张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现象,实际上,这是要求百姓手中也有一点财富而能维持其基本的生活需要。综上所述,《周易》有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特别是其科层制管理思想是它的精华。如果史料记载不错,我们的分析无误的话,那么,科层制管理可以提前到公元前2000余年前,这比西方资本主义科层制管理的出现早了800 余年,可以说,这是我国对管理学的杰出贡献。另外,其盛德大业的管理目标论,变易协调的管理方法论,阴阳之道的管理决策论及民为邦本的管理主体论,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周易管理思想研究》 来源:中国知网

作者: 杨恺钧

《论周易中的管理哲学思想》来源:中国秘书网 作者:李来忠

《周易管理思想探微》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作者:郭继民; 4

苗青

第二篇:西方社会思想史论文

西方社会思想史论文

霍布斯与卢梭社会契约论之比较

关键词:霍布斯 卢梭 社会契约论 自然状态

内容提要:在西方社会思想史上,霍布斯和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国家、历史、环境不同,他们对社会契约的定义、解析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均有所不同。本文对此进行了对比论述和认真探讨。

引言

作为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霍布斯与卢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社会契约理论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什么同样强调社会契约,而现今的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而法国则是半总统制呢?霍布斯与卢梭在各自社会契约上的不同观点对其本国的政治制度必然有较大的影响。

一、霍布斯与卢梭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霍布斯社会契约论产生的背景

出生于战乱年代的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一位对生活缺乏安全感的人。对战争和秩序缺失的恐惧伴随了霍布斯的一生,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的学术思想。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的学说不是对抗革命,而是顺应历史出现的。当时社会异常**,党派的倾轧,连年的战争,严重威胁着个人的生命与财产。资产阶级逐步取得优势地位之后,对这种状态深为不安。因此,霍布斯提出和平是自然法的首要法则,符合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更符合社会向着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利益稳定发展。在当时混乱的状况下,只有先靠强力,靠绝对专制的权力才能得以保证。

(二)卢梭背景

卢梭(Jean Jacque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他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知识。做过仆人、学徒兼杂役。后来,在华伦夫人的帮助下,来到都灵,此后,生活无着,当过雕刻匠、仆役、音乐教师。18世纪30年代,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写作。18世纪40年代,卢梭非常困难,他在社会和生活的道路上艰难地踯躅,尝遍人间的辛酸。笔者认为,其人生经历对其追求“人民主权”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他接受霍布斯、洛克等人思想的同时,又予以了发展。

二、霍布斯与卢梭思想社会契约论的比较

霍布斯主张订立社会契约的要义是维护秩序与安全,其哲学基础是消极自由观。与之相反,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奠基在积极自由观之上。此外,在自然状态、权利转让等方面也有很大分歧。以下是两者较大的分歧:

(一)自然状态上的不同观点

1、霍布斯的自然状态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的战争状态。霍布斯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是以对人性和“自然状态”的描述为起点的。霍布斯是“性恶论”者,他认为,人类最初处于一种没有国家,没有统治,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你”的和“我”的之分的自然状态中。他还认为,由于人性邪恶,自然状态是极为可怕、恐怖的,人与人之间处于互相残害的敌对状态。①

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中的人享有自然权利。自然权利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②。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方式采用一切手段来保全自己。加之“自然使人在身心两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能力平等导致欲求平等,导致所有有同样欲求的人之间的竞争。因此“任何两个人如果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同时享用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由于人们互相疑惧,加剧这种天然的敌对。“于是自保之道最合理的就是先发制人” ③,立即进行袭击,互相争夺,互相残杀。使自然状态真正成了战斗状态,这种战争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而且在自然状态下没有对公正的诉求。为了满足自己无穷的欲望,能力几乎相等的人们都自由地去争夺,去占有,彼此不信任。

总之,霍布斯认为,人对人就像狼对狼一样,人人都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

2、卢梭的自然状态

卢梭的自然状态是最能保持和平,最适合人的天然本性生活的状态。和霍布斯一样,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是从对自然状态的假设出发的。但卢梭反对他用自然状态对社会组织所做的一切辩护,特别是反对为私有制辩护。他描述的是自然的野蛮的社会,而要对比说明的是文明的现时的社会。卢梭把自然状态描绘成一派清新纯朴的景象。在他看来,漂泊于森林中的野蛮人,没有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独立、平等的,没有奴役与被奴役、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强制服从的情况,“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④

卢梭认为,自然人不仅有自我保存的要求和自爱的本性,而且对自己的同类具有同情心和怜悯心,从而使他为自己谋幸福的热情受到限制,缓和了他的自爱心,并且有一种自然美德。正是这种感情使得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互相同情,彼此关怀,亲密无间。因此,卢梭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和平友好的状态,是人类的真正青春,是人世真正的“黄金时代”。

在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上,卢梭表示反对霍布斯的人性恶的观点。在霍布斯看来,人之所以是邪恶的,是因为他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人之所以是邪恶的,因为他不知道美德为何物。卢梭反驳说:“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的,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阻止他们作恶的,不是智慧的发展,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⑤

卢梭指出,霍布斯的错误在于他把现代社会人们满足无穷欲望的需要,不适当地掺入了野蛮人自我保存的意识中,并把当代文明的混乱搬到自然状态中去描写,把文明社会的弊端强加给了自然状态。

(二)、关于缔结契约、建立国家的目的、转让权利等问题

1、霍布斯:转让所有的权利和伟大的利维坦的产生

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竞争,人人戒备,人们枕戈以待,谁也不能指望有完美的自我保存。但是,自私的人性和人人自相为战的状态,决不是人类所向往的美好生活。霍布斯认为,自然人类放在可怕的战争状态中,同时又给人类提供了逃脱这种状态的可能性就是人们除了欲望还具有理性。理性伴随恐惧、愿望和希望等这些情感,提供了人们在一起和平生活的法规。这个法规就是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放弃自己的自然权利,转让给一个主权者组成一个政治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强大无比的利维坦。政治国家建立目的就是使人们获得和平的生活。⑥

霍布斯认为,人们缔结契约时,一旦实施了权转让,就永远不能收回。这种转让既是一次性的是全部权利的转让。由这种契约就产生了至高无上的主权者。这样,一切社会权力都集中于主权者一身,而法律和道德规范都来源于主权者的意志。主权者的权力不可能有任何合法的限制。因为臣只在他们中间缔结了社会,统治者没有与任何臣民签约。

2、卢梭:人民主权思想

卢梭把自然与社会对立起来,否定文明的历史进程。他认为不平等、奴役和贫困都是由文明社会造成的。从自然状态与文明社会的矛盾对立之中卢梭引出反社会、反文明的逻辑结论。

在他看来,一切改良都是无济于事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先破坏一切,然后按人为的设计重建一切。卢梭的政治设计以社会平等为根本目标。“人是生而平等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因为不平等,人才丧失自由。既往的社会秩序已经遭到否定,人们“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一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不过是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⑦

卢梭认为,这种社会契约只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强制,而是主观服从。按照这种契约精神,订立社会契约必须遵守下列原则:

第一,每一个参加契约的人必须把自己的全部权利让给联合体,而且所有的人交出的权利都是同等的。

第二,参加社会契约的人把权利交给了联合体,即交给了整个集体,而不是交给任何个别人。人们从这个联合体里可以获得自己本身所让渡给它的同样的权利,并且得到更大的力量来保卫自己的人身、自由和财产。订约者依据这两大契约原则而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政治共同体。这样一来。社会契约就构成了主权者权力合法性的源泉是来自人民。

3、小结

卢梭和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虽然都主张把缔结契约的每个人的全部自然权利转让给主权者,都认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但他们在主权的归属上是不同的。霍布斯认为主权者是君主,社会契约是臣民之间的契约,君主不是缔约方,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卢梭则认为主权者就是人民自己,社会契约就是人民同由人民自己组成的政治共同体缔结契约,人民主权是至高无上的。

三、霍布斯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产生的不同影响

霍布斯与卢梭都强调社会契约,但是之后英国与法国的社会制度却大相径庭。两国的之后的政治体系、社会制度等都与二人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1、英国内战与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在英国内战即将爆发前,霍布斯即特别关注于政治。他的四部最著名的政治著作的诞生即说明了现实政治对他的影响。在他出版《利维坦》一书时,书中关于通过武力征服(另一种方式是人们通过自愿的契约授权)而获得主权的观念在分量与含义上都发生了变化,其原因在于他试图捍卫新英吉利共和国政府的合法性。整个40年代关于神职人员的权力问题论争激烈,众说纷纭。而长老会牧师试图在英国建立一个严格的、不宽容的宗教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世俗平民的意见要由教会人员严格审查。⑧这实际上赋予神职人员以高于国家的权力,而《利维坦》的一个主要目的则是驳斥长老会的观念。所有这些,充分说明英国内战与霍布斯的政治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霍布斯的著作一经抛出,其结论或某些观点在当时虽然得到一些人士的称许,但更多的是遭受攻击。他拚命想阻止内战的爆发,但实际上内战仍不以其意志为转移。

英国内战促进了霍布斯政治思想的形成,但霍布斯政治思想的最大影响却发生在对其他政治思想家身上。哈林顿、斯宾诺莎、普芬道夫、洛克等一大批与霍布斯同时代的政治思想家,以及卢梭等后辈思想家,无不从霍布斯的政治学说当中受益。

虽然,霍布斯所提出的方案不同于洛克的、后来成为经典自由主义的解决方案(他既未提出教会与国家分立和宗教宽容的学说,也未能彻底地将人民的自由权利凌驾于政治权威之上),但他对英国内战中所反映出来的西方政治思想近代化转型过程当中的矛盾之把握,他所确立的政治价值,他对近代国家权威的论述,使得他的思想具有远远超越于其时代、其国度的深刻性。不管对他的学说是赞成还是反对,其后的思想家们都无法绕过霍布斯政治思想所树立的丰碑。

2、卢梭社会契约论在法国的影响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后来成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行动指南。法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和特点,其之所以形成迄今较为稳定的半总统制政体,是传统集权政治基因、小农经济的顽固性和卢梭的公意思想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卢梭公意思想更是有着显而易见的直接影响。本质为行政集权的半总统制是深受传统小农经济制约的卢梭思想的外在制度表现。⑨

英国保守主义政治理家柏克在反思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曾将卢梭的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激烈程度联系起来。他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一定会吓昏过去的。”⑩而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更是直接指出“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罗斯福和丘吉尔是洛克的结果”,认为卢梭是现代集权主义的思想源头。

结语

总体说来,霍布斯和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有共同点,也有着不同之处。社会契约理论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法学世界观的理论前提,社会契约论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基本法律原则;社会契约论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直接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原则,因而成为其政治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霍布斯通过对主权及政体思想的分析提出了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卢梭则通过对主权在民思想的阐述提出了自己民主共和制的思想。两下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种重要的思想对当时乃至今后的政治、社会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理论对实践始终有着无可比拟的指导作用。总之,霍布斯和卢梭对于社会契约的思考仍值得后人借鉴。

注释:

①.姚 萍 《社会契约论探源——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之比较分析》《抚州师专学报》第22 卷第4 期

②.霍布斯 《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年P97 ③.霍布斯 《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年P93 ④.卢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年P149 ⑤.卢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年P99 ⑥.姚 萍 《社会契约论探源——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之比较分析》《抚州师专学报》第22 卷第4 期

⑦.卢

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P23 ⑧.袁柏顺 《英国内战与霍布斯的政治思想》 《历史教学》2001 年第5 期 ⑨.汪 栋

刘 毅《卢梭思想与法国半总统制》 《前沿》2004 年第9 期 ⑩.王平《社会契约论三种——对霍布斯、洛克与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比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9月第25卷第5期

11。徐恒秋《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理论的比较》○《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第8卷(总第39期)

参考文献:

霍布斯 《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卢

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罗

素 《西方哲学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年

第三篇:西方行政思想史 论文

决策的重要性及完善我国现行决策体制

【摘要】决策,对于国家而言,是行政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行政管理的核心。它决定了国家行政系统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能否有效管理,是国家能否发展进步、繁荣富强的命脉。由于行政机构及其决策是和大众生活最为密切的,所以行政决策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拥有一个良好的决策机制、决策过程,可以为我国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都会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决策 ;行为决策理论 ;行政决策 ;完善 ;决策体制

1、决策的含义

广义上决策是一个提出问题、确立目标、设计和选择方案的过程。

狭义的决策指为了到达一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2、行为决策理论 2.1 行为决策理论含义

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即决策不仅仅是高层管理的事,经理的职责不仅包括本人制定决策,也包括负责使他所领导的组织或组织的某个部门能有效地制定决策。他所负责的大量决策制定活动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活动,同时也是他下属人员的活动,组织内的各个层级都要做出决策,组织就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

西蒙认为,行政决策过程是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和审查活动的过程,关键是前两个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次之。行政理论必须同时包括如何有效地做的原则与如何正确地做出决策的原则,决策活动是行政活动的典型活动。2.2 行为决策理论特征

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与传统的决策理论及其他学派相比,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决策是管理的中心,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西蒙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

第二,在决策准则上,用满意性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西蒙认为,完全的合理性是难以 1

做到的,管理中不可能按照最优化准则来进行决策。首先,未来含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人们不可能对未来无所不知;其次,人们不可能拟定出全部方案,这既不现实,有时也是不必要的;第三,即使用了最先进的计算机分析手段,也不可能对各种可能结果形成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

第三,强调集体决策与组织对决策的影响。西蒙指出,经理的职责不仅包括本人制定决策,也包括负责使他所领导的组织或组织的某个部门能有效地制定决策。他所负责的大量决策制定活动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活动,同时也是他下属人员的活动。

第四,发展人工智能,逐步实现决策自动化。西蒙在他所著的《管理决策新科学》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总结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在高层管理及组织结构中的应用。

3、行政决策 3.1 行政决策含义

行政决策是决策的一种,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行政事务时,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根据一定的情况和条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在掌握大量的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做出决定的过程。3.2 行政决策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因此,行政决策在实际中的应用与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一个良好的决策过程对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有重要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决策是行动的先导,行政管理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需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都首先依赖于行政决策。同时,行政管理的各项职能都是为实现决策目标服务的,各项职能本身也都有需要采取行动的问题,有各自相关的决策。因此,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和行政管理的整个过程,任何行政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行政决策;其次,行政决策是行政领导的基本职能和重要技能。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领导处于管理的核心地位,承担着行政管理的多项职能,而这些职能中的主要职能又是行政决策职能。同时,行政决策又是行政领导的重要技能,因为行政领导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其行政决策水平来衡量的,行政领导的层次越高,其所担负的决策任务就越重,所做出的行政决策的影响也越大,因而对行政决策的技能要求也就越高;再

次,行政决策正确与否是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行政决策决定行政管理活动的方向和措施。只有在遵循行政管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才能保证行政管理的良好效果;反之,则会产生错误的管理行为并导致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国家最高领导层的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加快了社会的发展节奏,把全球连为一体又加剧了竞争的条件下,政府行政管理的影响明显增大,行政决策的重要性也越发明显。

4、完善我国行政决策体制

行政决策体制是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一般是政府或部门的负责人负责决策方案的最终决定,是决策体制中的关键环节。行政决策执行系统负责决策制定后的具体执行和落实,行政决策的信息系统则负责决策前和执行以及决策执行完后的信息收集工作,并起到信息反馈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的过程中,行政管理对公众生活的影响越加深刻。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局限等种种原因,我国行政决策机制还存在较多漏洞,因此,行政决策体制的完善成为当务之急。

完善决策首先必须遵循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它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先决条件和实践前提。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无论它作为理论体系还是现实政策,它实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新飞跃。科学决策,就是在决策过程中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思想、理论和技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民主决策,就是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利益得到最充分和客观的表达。因此,行政决策应该是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有机统一。完善行政决策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完善决策程序

行政决策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正确的认识源于实践,科学的决策来自实际。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才能作出科学决策。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社会瞬息万变,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矛盾逐步增多,利益关系日趋突出,领导决策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决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决策的风险性和随机性不断加大,这就要求在决策前要有计划地围绕决策事项进行各项前期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越透彻,情况摸得越清楚,问题就抓的越准,决策就越科学。

在决策过程中,建立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完善专家咨询体系和其运作机制,注重发

挥法律专家的作用,可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使专家咨询成为行政决策程序中必须的环节。要把专家决策咨询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日程,把专家咨询作为决策的法定程序。在重大行政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前必须进行专家论证,不经咨询论证的不决策。确定专家决策咨询的法律地位,明确决策者与咨询者的义务和责任,使行政决策专家决策咨询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行政决策主体首先要明确决策的价值取向,即以反映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行政决策的根本宗旨。这就是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它要求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深入人民群众,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了解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的意愿,从而做出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这也是行政决策能否保持正确的根本。

加快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为了保证人民群众参与行政决策权利的实现,确保行政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行政决策信息公开、行政决策听证等制度,进一步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和方式,便于人民群众清楚了解政府行政决策信息和广泛参与行政决策过程。凡是关系国计民生,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价格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重要事项的决策,均要广泛听取意见。对群众和利益相关者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

其次,健全决策机制。

建立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行政决策主体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都要交由本级法制机构或者组织有关专家对该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从决策的权限、程序、内容上看是否合法,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做出决策。这也是构建法治政府、保障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再次,优化决策人员素质。

建立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制度。严格遵守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制度,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都要经过领导集体充分讨论才做出决策。这对领导人员的素质有很大要求,领导人员必须在发展中顺应环境的改变而及时对决策方针进行调整。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原则进行表决,避免少数人越权处理重大问题。

最后,完善行政决策监督机制,建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行政决策主体应该自觉地置于各级监督部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纪检部门、政府监督部门和群众团体监督部门之间需要密切配合,加大行政决策监督的力度,提高行政决策监督的效率。要建立和完善行政监督举报制度,形成便于公民信息反馈的渠道,充分发挥舆论

监督的作用,及时修正决策方向或弥补决策遗漏,从而避免重大决策失误。

只有先把决策体系规范下来,充分发挥决策系统的作用,才能在实践运用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建设法治化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行政管理学》 夏书章 主编,王乐夫、陈瑞莲 副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 [2]《组织》 詹姆斯·马奇,赫伯特·西蒙 编著,邵冲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3]《决策过程》 查尔斯·林德布罗姆 编著,朱国斌 译。1988 [4]《公共政策学》郑传坤 编著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5]《公共行政学: 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美]戴维·罗森布鲁姆,罗伯特·克拉夫丘克 编著,福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张成5

第四篇: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郭咸纲教授所著《西方管理思想史》是一部对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的研究中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分六篇,从早期的管理思想开始,经过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一直到当代管理思想,对西方管理思想从产生、发展到繁荣的整个过程做了一个科学的梳理和分析。书中也提到了管理理论发展的线索和研究方法,并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前景和领域作了分析与展望。

学了几年的管理,越来越发现管理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组织,管理便出现了。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管理的实践一直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直到近代,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才出现,管理学才作为一门学科正式产生。当然,这是有着其显著的社会经济背景,如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现代公司制度在美国的确立,企业的规模、数量不断扩大等等。

西方管理理论自产生以后,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经济组织的的演变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组织的演变为管理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而管理研究的进展又为新型组织的巩固提供了支持和保证。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管理思想和理论演进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由于企业或行政等组织的经营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从实践中得出管理理论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甚至繁杂性。所以在管理理论中没有那一个理论一手遮天、独霸天下,它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甚至一度出现管理学的“丛林”现象。管理学的理论流派多彩纷呈,理论也各不相同。管理学从产生到现在有代表性的理论不下几十种,在加上一些不入主流的,就更是不胜枚举了。导致对管理作一概念上的界定都无法产生一致的定义。比如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等等,但我仍然比较推崇孔茨的定义:管理就是在正式的组织化群体中通过别人做事情的艺术,也是创造一种环境使这种组织化的群体里的人们以个体或协作的方式实现群体目标的艺术,同时也是排除绩效障碍的艺术以及在有效地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保证最优效率的艺术。

尽管管理思想源远流长、繁杂多样,我们仍然可以抽丝剥茧,探寻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同时,股份制的企业制度促成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出现。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企业家们开始把注意力从技术转移到管理上来。“管理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有代表性的就是1910年福特发明流水线的批量生产方式;斯隆创立广泛适应的事业部制;特别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走向成熟并普遍推广,使管理理论成为一门科学,成为管理学产生的标志。

按照时间顺序,下面出场的是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动作研究的目的是制定出合理的动作模式,采用合理的工作方法,改善工具和环境,以提高生产效率。接下来

韦伯的组织理论暂居潮流。他的理想行政组织可以分做三层:其中最高领导层相当于高层管理层,行政官员相当于中级管理层,一般人员相当于基层管理层。韦伯还指出,任何一种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利为基础,才能实现其目标,只有权利才能变混乱为有序。与泰勒、韦伯并成为古典管理理论的先驱的是法约尔。他的一般管理理论直到现在一直散发着光芒,尤其是他的14条管理原则,一直都是管理的通行准则,是企业维系长期有效竞争的平台。1933年,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正式形成。他领导的霍桑实验,其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理论对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1938年,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形成。协作系统是有相互协作的许多人组成的个人可以对是否参与某一协作系统作出选择,这取决与个人的动机包括目标、愿望和推动力,组织则通过其影响和控制的职能来有意识地协调和改变个人的行为和动机。1943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一经提出便影响深远。他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是天生的、内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成为激励的因素。团体动力学是卢因与1944年提出的。这里的团体是指非正式组织。团体三个要素:一是活动;二是相互影响;三是情绪。团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力场”。团体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时,就产生了社会惰化效应。1960年,麦格雷戈的著作《企业的人性方面》出版,标准着“X理论-Y理论”的成型。他把传统管理观点成为X理论,即“胡萝卜加大棒”式的软硬兼施的思维方式。Y理论把人们当作成熟的成年人看待。实施方法有:分权与授权,参与式和协商式管理,扩大工作范围等。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是一种研究企业领导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理论。他们指出:在对生产关心的领导方式和对人关心的生产方式之间,可以有使二者在不同程度上相互结合的多种领导方式。1965年,亚当斯提出公平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1965年,菲德勒的权变管理思想认为没有固定的最优领导方式,应当根据领导者的个性及其面临的组织环境之不同,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领导方式可分为任务导向型和人际关系型。并不存在一种绝对的最好的领导形态,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适应力,自行适应变化的情景。1966年,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面世。满意因素多来自于工作任务本身,不满意因素多来自周围环境,也称之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他还提出了最简单的激励方式“踢一脚(KITA)”,工作内容丰富化才能有效地利用在人力资源。同年,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人成就需要思想,作为领导者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培养下属的成就感而使其获得激励,从而提高组织效率。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要创造一种组织环境,使人们有机会取得成就,对成就的人给予报偿。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影响他人。德鲁克的有效管理者理论也是管理思想史上不可不提的一个理论。他认

为: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并不是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的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是有助于提高机构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想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管理者要富有成效地工作需养成五个习惯:正确地统筹时间,注重获取成果,把工作建立在优势基础上,集中精力,做有效的决策。1977年,西蒙的管理决策学派在管理思想史上独树一帜。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一个过程,决策的核心是选优,只能满足“令人满意的”决策。决策常依据事实、价值、环境和条件,对信息要求准确、及时、适用、经济。经理角色学派是7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一个管理学派,他以对经理所担任的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察经理的职务和工作,以求提高管理效率,以明次伯格为代表。经理人所担任的角色有人际方面的如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有信息方面的如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有决策方面的如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谈判者等。1981年,大内的Z理论名噪一时。他把那种既结合自己的特点,有利用日本管理方法而形成的新型企业称之为Z企业,把这两者兼而有之的管理方法,归纳为Z理论。Z型文化具有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其中包括长期雇佣、信任以及亲密的个人关系。1985年左右,波特的竞争战略研究已渐成型。决定行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是行业的吸引力,以下五种力量决定行业的盈利能力:新侵入者、供方力量、替代者、行业内竞争、买方力量。五种力量的抗衡中,蕴含着三种成功型战略思想:总成本领先、差别化、专一化。沙因是组织文化研究方面的权威,他率先提出了关于文化本质的概念,对于文化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化的形成、文化的转化过程提出了独创的见解。组织文化有物质层、支持价值观层、基本的潜意识假定层组成。文化的五个维度是:自然和人的关系、现实和真实的本质、人性的本质、人类活动的本质、人际关系本质。到了20世纪90年代,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腾空出世。所谓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要建成学习型组织需要进行五项修炼: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近些年,哈默的企业再造理论甚嚣尘上。企业再造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显著提高企业的效率。企业流程再造是企业内部的一场革命,这一过程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业务流程在再造的核心目标是再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目标是把企业由职能导向型转变成流程导向型。

西方管理思想发展至今,已逾百年,不少思想至今仍光芒万丈。但它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细细探索,不难发现,它有着这样的演变趋势。比如更注重知识、知识结构的测量,更注重快速应变,全球战略、实施跨文化管理等等。

纵观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有几条线索还是比较清晰的。比如从制度的变革到人性的发掘,比如企业不同的部门协调到企业大系统管理的研讨,比如对人性假设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激励理论与思想。这些都是我们研究西方管理思想史所能够遵循的方向。

第五篇:探寻《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探寻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一部分读书笔记

初次接触到《西方管理思想史》这本书时,脑海中立刻蹦出的第一个字眼便是“乏味”,而且还是说“思想”的,就更对这本书提不起任何的兴趣了。但当自己真真正正的静下心来,拜读此书,才发现在管理思想史这个大舞台上,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管理的进程、演变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影响,而反观自己,所了解的管理知识可谓“沧海一粟”了。

早期的管理思想,往往伴随着某些重大工程的修建,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的建造,指挥着成千上万的人,按照设想的蓝图,将各种所需的材料、资源整合在一块,这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管理学先例;抑或是体现在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方式上,如汉谟拉比颁布法典对社会问题进行管理,中国的《孙子兵法》指导如何作战,埃及的职业管理角色“维齐尔”等,作为人类早期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统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着早期管理思想的光辉;当然,也有一些杰出的早期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色诺芬等,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层面水平上提出的这些管理思想,对后世乃至我们今天的管理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黑暗的中世纪里,这个传统上被认为欧洲文明史上发展较缓慢的时期,管理思想的进程亦未停步,无论是对维护阶级统治的需要,还是对神权的宣扬,这一时期产生的等级制度、人事制度„依然对管理思想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迎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如书中所写:“用一个比喻来形容,那就是正在学走路的幼儿,他们学走路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并且耗费了他们如此多的精力和注意力,因此语言能力的发展被延迟了。当走路的能力得到完善之后,语言能力就会得到发展。”这个时期的人们,大部分精力关注的是金融、生产过程、销售和获得劳动力,而很少关注或是分离出一般化的管理职能和原则,因而也出现了诸如劳动力问题、组织纪律问题、员工激励、劳资冲突等问题,虽然欧文、巴比奇等早期工厂中的管理先驱对于这些问题作了一些努力的尝试,并也获得一些成功,但对于当时的整个管理市场,他们的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随后美国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工业领域由原先的纺织业迅速扩展到铁路运输、钢铁制造行业,同时,也使得管理理论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统一指挥、劳动分工、专业化、系统管理等管理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时许许多多管理者的共识,科学管理时代即将到来!

纵观管理思想发展的早期,每一次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提高、劳动工具的改进,必然推动着管理思想、组织理论的进步;而每一次管理思想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着生产力、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提高,不同时期的人们在管理思想的不同方面纷纷表达着自己的见解,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我们能够做什么?我想,仅仅是读了《西方管理思想史》的四分之一,就了解了如此多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认识了不同时期的管理先驱,也知道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前生”,这也刺激了我阅读更多管理学知识的兴趣;另外,在波澜壮阔的管理思想史上,我们不仅仅是读者,更是通过切身实践理解管理理论的个人,用自己亲身的体验,成为千千万万管理理论铸造者中的一员!

下载西方管理思想史论文(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管理思想史论文(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法律思想史

    西方法律思想史 前言:鉴于我校法理学考试的灵活性和思想性,结合本人对西政法理学科重点内容的体悟,特简结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名家经典的思想(侧重自然法学派),此鉴!需说明者如下: 1 柏......

    管理思想史小组论文

    2011-2012第二学期 《管理思想史》期末考试论文 论文题目:美国通用公司与韦尔奇管理理念剖析 班级:2009级公共事业管理 组别:第六组 学生:闫媛媛 200901102138 魏国星 200901......

    西方法律思想史感想

    西方法律思想史上课感想 10法三李宏灿201030840314 首先很荣幸能够再次选到唐老师的课,我觉得相遇就是缘分吧,虽然很多同学都选了这门课,不过不是有没选的吗,所以能够在同一间课......

    西方法律思想史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罗马五****学家 2、社会法学 3、新自然法学 4、科斯定理 5.西方法律思想史 6.客观法 7."整体性法律" 8.自然状态(洛克) 9.《国家六论》 10.《社会契约论》 11......

    西方法律思想史题目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 绪论一、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西方法律思想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熟悉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手段,重点从整体上明确西方法律思想主要的理论特色。......

    西方行政管理思想史5篇范文

    怎样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德鲁克先生写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对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和政府管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企业管理。 德鲁克曾说过“中国需要大公司和领......

    西方法律思想史感想

    西方法律思想史之自然法评价 一、前言 记得在第一节课上老师便有提到,西方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有自然法思想。这与中国古代道家消极顺应的思想有所不同,是指在实在法之......

    读书笔记—西方法律思想史

    读书笔记—西方法律思想史一、摘要:由古春德主编的西方法律思想史首先介绍了西方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然后介绍了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及研究西方法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