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宁县溪源乡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时间:2019-05-14 06:0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宁县溪源乡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宁县溪源乡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第一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宁县溪源乡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宁县溪源乡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要求。近年来,建宁县溪源乡坚持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发展方向来抓,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逐步显现,成为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预计2015全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达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375元。

1、坚持“一个不少”,四类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围绕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齐抓并进、一个不少,呈现出多元多样的发展态势。一是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通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实施“五化”(经营规模化、运作实体化、营销品牌化、产权明晰化和管理民主化)提升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覆盖我乡优势特色产业和所有村庄,全乡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其中市级示范社1个,入社社员1027人。二是家庭农场方兴未艾。紧紧抓住上级党委政府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机遇,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指导和支持有发展家庭农场意愿的农民因地制宜建设家庭农场,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自愿申请登记家庭农场营业执照,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发展家庭农场的质量,目前全乡已工商注册登记家庭农场4家。三是专业大户。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一些家庭农田、林地大多由老人耕种等问题,积极鼓励引导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规模流转林地、耕地,实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全乡现有种养加大户636户,主要以种烟、制种、畜牧水产养殖和笋制品生产加工为主。四是农业龙头企业。依托溪源乡笋竹、烟叶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和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注重在大学生、返乡能人中培养创业人才,采取股份制、合伙制或独资等方式创办实体企业,近年来新上了六逸、双溪、闽尚、双峰、翔鑫等5家笋制品加工规模企业,今年又引进O2O“互联网+农业”企业1家,全乡已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 家,预计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

2、突出政府主导,帮助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乡党委政府对此有清醒认识,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的同时,因地制宜探索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困难,帮助他们加快发展、规范发展。一是“一对一”挂钩服务。制定实施乡村干部“一对一” 结对帮扶新型经营主体责任制,其中:科级领导干部挂包1个规模企业、联系1个行业协会组织或1家家庭农场,乡一般干部和村两委干部负责挂包联系1户种养加大户,及时协调解决生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建基地促土地流转。一方面,整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等支农项目,建立了以桐荣、都团村为主的万亩丰产笋竹两用林基地,以楚尾、蒋坊等平原村为主的5000亩高产优质烟叶基地,使户均毛竹山面积200亩以上的达100多户、户均20亩烟叶以上的达223户;一方面,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平台,由乡村挂包干部帮助协调阳面田、租期、收益等现实问题,推进土地有序流转,解决新型经营主体的后顾之忧。目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流转土地2.44万亩,其中:林地1.8万亩、耕地6400亩。三是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改革。融资难、贷款难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溪源乡抓住作为全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乡的契机,在全县率先组建了蒋坊村级融资担保基金、溪源村扶贫担保基金和富源、农友、裕鑫、盛源等4家笋业合作社担保基金,积极探索农村金融信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无缝对接。比如,富源笋业合作社采取社员捆绑式运作,在通过信用社审核后,一次性获取金融信贷资金700万元,且利率更优惠。

3、创新经营模式,推动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相互衔接、互为补充,注意引导他们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相互促进、融合发展。一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不仅注重把专业大户吸纳为专业合作社社员,而且注重引导龙头企业向上游延伸产业链,与基地农户联合建立合作社,实现企业与合作社的融合发展。比如,返乡创业青年张建平投资500万元创办德美食品有限公司后,联合小米椒种植户又成立德美蔬菜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办法,建立小米椒基地2000多亩,年产值1000万元。目前全乡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共有双峰、百姓尚创、富源等4家。二是“互联网+农业”。引进一家基于互联网O2O的新型农业公司——闽江公社,实行“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精准营销,2015年企业规模流转了都团村陈家地耕地近千亩,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为社员提供优质的米、油、蔬、果、茶等有机农产品以及生态旅游服务。公司采取定制化生产模式,推出公众微信“老鄢说农事”,组织开展“ 插秧季”、“采摘季”等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当社员、下农田、进果园、走古村,亲近自然,感受乡愁。三是“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合作、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技术指导等带动能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社员通过开垦拓荒等方式发展家庭农场,注册申报家庭农场。比如,笋业协会会员杨有能,通过拍卖经营毛竹林2000余亩,承包荒山200多亩发展绿化苗木,2014年申报组建了日升家庭林场。四是“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针对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合而不作”、管理不规范、品牌建设难等问题,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发展合作社联合社、行业协会,建立联动发展机制,推动共同成长。比如,整合以笋业为主的专业合作社资源,组建溪源乡笋业协会,笋业协会统一注册“溪源闽笋”品牌,助推了闽赣省际笋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的形成。

4、重在助农富农,实现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发展。通过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初步显现。一是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农业经营方式迅速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集约化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既解决了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后“谁来务农”的问题,又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目前,全乡农村耕地流转率达38%,烟叶种植、畜禽养殖基本实现规模化。比如,烟叶种植20亩以上的烟农,已占全乡种烟户的90%以上,溪源乡烟叶产量、上等烟比例和产值连续多年位列全县前列。二是促进了传统农业升级。新型经营主体一般理念新、思路活,他们自觉走科技强农之路、高效农业之路和组织化经营之路,广泛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积极采取“种植+养殖”、“种植+养殖+加工+休闲”等现代农业模式,推行全过程、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比如,闽江公社通过网上招募社员,让社员全程参与有机莲种植,该公司生产的莲子每市斤达100元,是常规品种的2倍且供不应求;同时,通过组织社员参与农事活动,又促进了农业休闲旅游发展。三是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下,一些农民既可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又可通过给新型经营主体打工就地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比如,百姓尚创笋业专业合作社,长期提供就业岗位30余人。特别是通过“产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采取基地共建、技术指导、岗位提供等方式,把贫困户吸纳到产业发展中,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比如,烟叶专业合作社扶持12户贫困户发展烟叶生产,提供资金、烤房、农机和劳力等方面帮扶,2014年户均实现烟叶收入—万元,让这些贫困户全部“脱帽”。

第二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2016年4月28日

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推动力量,近年来,为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升山区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水平,我县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规范管理、加大指导服务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各类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

一、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1、种养大户情况。全县共有种养大户312户,其中粮食种植大户124户,经作种植大户86户,畜牧养殖大户52户,水产养殖大户50户,综合类种养大户220户。其中种植业以水稻、茶叶为主,畜牧养殖以生猪、土鸡养殖为主,水产养殖以流水养鱼为主。经营业主以基层村组干部以及有经验的农户为主,但近年来随着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速度加快,一些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返乡农民渐成主流。

2、家庭农场情况。自2013年7月我县注册登记全市首家家庭农场以来,截至目前,全县经县农委、县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共73家,其中种植业56家,经营耕地、茶园面积1.15万亩;42家养殖业家庭农场中,生猪养殖规模500头以上2家,养殖水面100亩以上6家。全县家庭农场中,达到中型家庭农场认定标准15家,达到大型家庭农场认定标准5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9家,2015年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纯收入为21.4万元。

3、农民合作社情况。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9家,其

中部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12家,入社社员2.25万人,联系带动农户5.45万户。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为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提供了纽带。

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情况。截止2015年底,全县共有市级以上(含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4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5家。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突破30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5、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情况。截止2015年底,全县建立各类农业服务组织77个,其中农业技术服务型组织16个,农业产业化合作互助型组织8个,农产品销售组织5个,植保服务组织32个,农机服务组织16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加快全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市场化、多元化进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效益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促进了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营机制的创新,为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一是加快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导致的土地闲臵抛荒问题,保证了“农地农有、农地农用”,避免了农地“非农化”倾向。截至2015年底,全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计流转耕地、茶园5.68万亩,全县耕地流转率在15%左右。其中流转年限5年以上的耕地面积达4.62万亩,占耕地流转总面积的81.5%。规模连片流转有了较快发展,其中50-100亩连片流转面积占24.9%;

100-200亩连片流转面积占9.2%,200-500亩连片流转面积5230亩,占10.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分散的农户和瞬息万变的市场联系起来,将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特色企业集聚,已成为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载体。

二是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促进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ₓₓ家庭农场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引进标准化大棚设施240余亩,成为了省级标准菜园;ₓₓ葡萄种植家庭农场,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完善了农场内葡萄架、喷洒设备、钢管避雨棚等基础设施,为农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ₓₓ茶叶龙头企业以生态茶园改造为重点,有效地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生产,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合作、监督、激励,以及农产品追溯等问题,目前我县80%家庭农场,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了农场的管理制度、农事记录。ₓₓ生态农业家庭农场200亩水稻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ₓₓₓ等3家农场获得了无公害、有机认证。全县12家企业20余个产品获得“三品”认证,ₓₓₓₓ3个传统产品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

四是促进了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推广和应用,在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起到了引领作用,成为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新亮点。生态农业得到快速发展,通过新安源等企业的带动,建成了ₓₓ茶产业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ₓₓ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开展了立体茶园改造,建成了1万亩

多维立体生态茶园示范区;产业融合逐步加快,“互联网+农业”“旅游+农业”得到有效发展,全县各类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ₓₓₓₓₓₓ基地等一批宜农宜游产业示范基地。我县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二、我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主要做法

(一)以规模经营为导向,着力培育家庭农场。制定了“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登记注册指导意见”,对家庭农场资格认定标准、申请注册登记程序进行明确。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规范管理等方式,鼓励青年农民、返乡人员创办家庭农民,加大了注册登记、土地流转、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ₓₓₓₓ渔业家庭农场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县农委积极为其申报有机产品认证,控质量拓市场,该农场已发展成全市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冷水鱼养殖家庭农场,被省农委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二)以产业特色为依托,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围绕“二茶一花一鱼”等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牵头组建、分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加强内部管理,积极开展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县和省级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着力培育运行规范、机制灵活、管理民主的示范性合作组织。ₓₓₓ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统一农资采购、统一茶园管理、统一绿色防控、统一品牌推广、统一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开展有机茶园基地建设,目前合作社已有200余户农户加入,基地面积达1.5万亩,被评为部级示范合作社。

(三)以打造品牌为核心,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培育

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全县34家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建立联结基地35万亩,带动农户3.6万户,茶叶、蔬菜、瓜果、农家乐等“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32个。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专业大户和规模基地为基础,全县先后建成了4家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ₓₓₓₓₓ2个品牌被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4家企业品牌获得省著名商标,7家企业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在ₓₓₓₓ等乡镇初步形成了3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逐步实现了基地培育品牌、品牌带动基地的良性发展,我县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四)以完善机制为重点,改善经营主体发展环境。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形成规模经营体系。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6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和引导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二是完善科技服务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体系。结合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完善了农技服务责任制度,为农业科技示范户“一对一”配备农技服务人员;帮助与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对接,建立长期协作服务关系;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参加省、市、县各类展会。三是完善扶持机制,形成“三农”保障体系。从资金投入、项目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先后出台《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奖励办法》、《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扶持奖励办法》,县财政每年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奖补资金超过500万元;同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积极帮助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贷款难”问题,2015年全县各

类新型经营主体信贷资金规模达3.5亿元,三、当前我县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短缺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生产规模快速扩张,但由于原始积累少、流动资金少,也没有什么资产担保,虽然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加大了对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但在融资担保困难、授信额度低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造成信贷融资难,制约了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扩张。2015年据对3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调查,36家企业信贷总需求为4.4亿元,但实际落实金额只有1.8亿元,落实率仅为41%。

二是设施薄弱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障碍。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的土地绝大多数是通过土地流转来的,多为地形地貌条件差、交通不便、水源缺失区域,如ₓₓₓ生态农业家庭农场流转200余亩种粮的耕地均为抛荒山坞田。此类型田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如遇大的灾难,家庭农场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三是市场风险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隐患。家庭农场市场意识相较龙头企业来说相对薄弱,生产品种单

一、规模产量高,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没有稳定的供应市场,往往造成生产发展了,产量增加了,但价格急剧下跌,导致价贱伤农。如今年蔬菜市场价格低,ₓₓₓ家庭农场种植的辣椒、茄子等蔬菜因产量大,而市场营销能力相对较低,在本地市场供应饱和价格低且无法吸纳情况下,开拓外省市场又不成功,家庭农场发展壮大面临困难。

四是人才缺乏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制约。随着农村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人才缺乏成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

展的最大制约。据初步调查,我县5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头人综合素质不高,发展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显缺乏。尤其在市场营销方面已成为严重制约其健康发展的一大短板。

四、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的措施与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降低新型经营主体经营风险。加大财政奖补扶持力度,财政支持既是构建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度体系的保障前提,更是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发展的强大动力。重点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产品质量认证和优势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仓储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严格落实国家农机具补贴、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等扶持政策。加大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农业项目重点向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特别加大对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且各项扶持措施之间的联动性也应进一步强化,真正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风险防范扶持力度,由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具备了一定的规模,面对的自然风险也随之加大,而目前我县开展了农业政策性保险只涉及水稻、油菜、能繁母猪、蔬菜等产业,因此建议省、市开展家庭农场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对家庭农场,单独投保、单独理赔,缩短理赔周期。加大资金信贷扶持力度,鼓励引导金融部门把家庭农场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建议省、市农业部门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协调,出台《关于开展信贷合作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每年筛选一批运转正常、效益较好、信誉较高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授信贷款试点。引导组织具备条件的农业企业分类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中小板、创业板融资,在“新三板”和省区域性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

2、加大服务力度,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水平。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服务发展的原则,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创新土地流转服务。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体系,引导土地依法、自愿、有偿、平稳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制订并完善一系列土地权益保障措施,确保其经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将新型经营主体人才培养作为新型农民培训的重中之重,通过定期开展培训、组织外出考察等方式,不断开拓眼界,全方位提升新型经营主体人员素质。通过地方与高校共建项目扶持等方式,鼓励农业院校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训。扶持兼业农民成为专业农民、一般农户成为种养大户、城镇居民下乡务农成为专业大户;同时建议省、市有关部门放宽家庭农场准入条件,打破户籍限制,允许与鼓励大学生毕业生、城镇职工创办家庭农场,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后劲。创新经营管理服务。全面加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建立家庭农场农技特派指导员制度,强化农技服务。积极动员新型经营主体采取产销对接、产品展销展示等方式,开展品牌营销。指导家庭农场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在增强和拓展农业公益性服务功能的同时,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农机作业、统防统治、产

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服务等各项生产性服务,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满足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3、加强规范建设,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能力。一是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引导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树立市场意识,加强自身“科技造血”功能,进一步加强相关科技知识的学习与交流,提升技术应用、规模经营、产品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种养业+”,广泛运用集中配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超市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提高农产品营销能力。二是加强标准化建设。指导好新型经营主体完善产品产量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鼓励与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农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建议省、市有关部门对新型经营主体在产地产品认证、质量体系认证等方面减免相关费用,并给予奖补。三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诚信经营,在政府扶持基础上重点加强自身“金融造血”功能,积累资金资本,诚信经营信贷,争取多种方式融资,解决资金制约瓶颈,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第三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构建现代农业

经营体系

2013年2月22日

近年来,我县把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的重要抓手,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养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一、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截止2012年底,全县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级1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产值达到23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19家,入社社员2.25万人,联系带动农户5.45万户、生产基地12.5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达到6.84亿元;规模种养大户917户,其中种植业424户,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养殖大户493户,全县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61%。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带动和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和城乡一体化发展。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39元。

我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从技能培训上入手,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立足提升传统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的发展思路,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民创业培训项目为载体,以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为重点,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近年来,全县培训新型农民超过1.3万人,培育科技示范户2000余户,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100多名。设立了返乡农民工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与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户从事农业创业,市级以上农民创业带头人达118人。

二是从土地流转上入手,保障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前提与基础,我县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在21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流转合同文本,健全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耕地、茶园、山场等资源要素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目前全县共流转耕地2.5万亩,茶园2万亩、山场10万亩。

三是从优化服务上入手,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我县每年摸排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示范社创建联系帮扶制度,帮助解决在销售渠道、人员培训、内部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截止目前全县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达到8家,其中省级4家,全国示范社1家;结

合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完善了农技服务责任制度,为农业科技示范户“一对一”配备农技服务人员;建立银企对接工作机制,积极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解决“贷款难”问题,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抵押贷款试点,2012年全县林权抵押贷款达到6041万元,抵押面积3.74万亩。

四是从政策扶持上入手,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我县从资金投入、项目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先后出台《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奖励办法》、《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扶持奖励办法》,县财政每年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奖补资金超过300万元;同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建设;在基础设施、登记税收等环节给予各类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政策扶持,有效形成了各部门合力推进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发展的整体合力。

二、下步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主要措施

(一)培育“三大主体”,优化农业经营主体结构。一是以提素质、强技能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结合我县实际,围绕“四茶二花一叶”特色产业,强化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快土地流转,着力培育一批专业种养大户;鼓励农户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或者以林权出资

成立合作农场;积极探索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2013年重点在茶叶、养殖、粮油、蔬菜等产业,选择条件较好的专业大户,扶持建立一批家庭农场;二是以建制度,促规范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积极开展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县和省级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以产业链、产品、品牌为纽带,选择1-2个主导产业开展示范联合社的建设,力争2013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到10家以上;三是以强实力、增带动为重点,着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产业和品牌优势,大力引进资金和现代管理技术,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强强联合,借力发展。围绕我县的“三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茶叶茶干产业集聚区),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专业大户和规模基地为基础,选择1-2个产业开展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试点。

(二)完善“三大机制”,增强经营主体发展动力。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县、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开展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积极推广委托流转、股份合作流转等方式,重点探索推进整村整组连片流转;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林权有序流转,力争全年土地、茶园、山场流转面积1

万亩以上。二是完善服务指导机制。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市场营销”等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支持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建立长期协作服务关系;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参加省、市、县各类展会,做好“农超对接”工作,鼓励与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在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开设农产品专卖店。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订单、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实现融合发展。加强对“订单”农业的指导,推广应用规范的合同文本,提高合同履约率。

(三)强化“三大保障”,改善经营主体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在技改投入、产品认证、品牌创建、市场拓展等方面奖补力度;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基地为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强化基础保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规模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田林网、水利设施、良种良法的集成配套;加大农机具补贴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力度,积极引导农民专

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合理安排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项目用地,优先保障新型经营主体项目用地需求。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设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专项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等特色信贷产品,简化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办理流程。积极探索扩大对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降低经营主体生产风险。

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兄弟区县的好经验、好做法,创新机制、强化扶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第四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3年03月17日04:59大江网-江西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特派记者 邱 玥

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青壮年劳动力紧缺已成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面对新形势,在支持普通农户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的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如总体实力较弱、规范管理不够、政策落实不够、人才引进机制欠缺等等。”全国人大代表、省农业厅厅长甘良淼建议,要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力度。

他认为,要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政策要求,尽快将农民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管理,切实做好农民合作社发票领用等工作。国家有关登记管理部门,要尽快出台具体的登记管理办法,解决合作社联社登记问题,促进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相关补贴要向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各级财政提供的财政补贴,新增部分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倾斜。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要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持政策,鼓励大学生村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领办、创办或加入合作社。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第五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

现阶段,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的关键,是在其发展要求、发展效率、发展力量、发展机制上寻求突破。加快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取向改革,转变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方式,营造农业创业与就业的良好环境。

(一)加快要素市场取向改革

一是在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方面,通过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的确权颁证,完善法律法规,在对农民土地承包权实行物权化保护,将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权属明确区分。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林地、水面等生产要素通过流转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集中。

二是充分考虑到农业长远发展带来的设施农用地需求,赋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自身土地用于农业用途的使用权和调配权,在合理规划、留有余地的基础上,探索仓库租赁、土地银行等模式,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施农用地问题。

三是创新农村贷款担保抵押方式,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建立农业担保公司,为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引导产业基础好、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信用记录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信用合作。

(二)转变政府农业扶持方式

一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性、平台性设施等的公共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并完善农业公共政策和公共投入的绩效考核。

二是允许基层对政府部门的农业扶持资金和政策进行梳理和整合,提高农业扶持政策的效率。

三是逐步调整农业补贴的投向与结构,切实增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改变农业补贴变成了人人有份的普惠制收入补贴的现象,将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助政策的增量,向专业大户、养殖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三)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体现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装备等方面的集成上。随着经营规模扩大,新型主体普遍感到知识技术欠缺和人才储备不足。种粮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特别是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一方面强烈感到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也求贤若渴。

从长远发展角度看,要重点扶持“年富力强”的经营主体,如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基层创业的大学生。从经济效益角度看,要大力扶持“强效辐射”的经营主体,如“投资农业企业家”。从社会效益角度看,要积极扶持“土生土长”的经营主体,如“农村种养能人”和“农村干部带头人”。

下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宁县溪源乡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宁县溪源乡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 随着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到来,“明天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

    樟树市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樟树市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今年以来,江西省樟树市财政局把支持“三农”重点转移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来,以首先提高农民专业素质来根本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问题。一是......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反思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反思 摘要: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制定、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过程中存在过度重视工商资本农企、不重视在乡小农的新型农业职业化培育、对农民合......

    银行支持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汇报材料

    ****银行关于支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报告 **银监分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长期以传统的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以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表日期:2012年12月14日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作者:农业部经管总站副站长 贾广东本页面已被访问 1377 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分析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分析 本文是枪手代写的,并且客户没有付费,所有上传网上,客户不 要用,用了就是侵犯版权,会告到单位 摘要: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新型农业的改革,新型农业经营......

    国内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述评

    国内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述评 【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阶段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集中关注和研究了家庭农场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