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评估

时间:2019-05-14 06:4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评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评估》。

第一篇: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评估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评估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总体目标,按照理论先导、规划预案、项目跟进的基本思路,以实施“九大工程”和“九个一批”任务为切入点,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提供了抓手、指出了路径和确立了路标。目前,“九大工程”等具体内容得到全面落实,“九个一批”任务正在逐一变成现实。全区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崛起,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业已形成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增长极,增加值超过百亿元,可以说走出了一条事业与产业并举、保护与发展同步、特色与品牌共赢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为总体目标的历史性跨越。

(一)草原文化的系统研究为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2004年,自治区首先成立“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领导小组,并启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等重大学术和文化建设工程,对草原文化起源、形成和演进历程及其历史贡献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研究认为,草原文化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是游牧文化与多种文化的统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不可或缺、不可磨灭的内在联系,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与草原文化是一种互为依存、互为影响、互为促进的深度关系,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以不同的生成元素、存在方式与文化品格同样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程,因而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做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源头之一。同时,草原文化是一个底蕴深厚和异常宝贵的文化富矿,变草原文化资源优势为草原文化产业优势即产业意义上的后发优势,大力发展草原文化产业化,同样是自治区乃至我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具有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命题。内蒙古作为草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承载地,深入开展草原文化及其产业化研究,把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融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伦理基础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汇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洪流,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有关草原文化的理论研究及其产业化路径的探索,不仅为全区各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和草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服务,而且使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的形象和影响在国内外得以迅速传播和彰显,草原文化已经成为自治区在全国最大、最具特色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二)体制机制创新为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2004年以来,自治区先后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政策措施,并成立自上而下的专门领导机构,全面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确定5个区直文化事业单位和包头、赤峰、通辽、鄂尔多斯等4个城市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和试点地区的基础上,对全区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预期目标,即通过企业转制和事业单位改制,培育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家控股的文化产业企业,综合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手段,不断解放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草原文化产业化。与此同时,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两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推出一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按照先易后难的要求和次序,积极稳妥地推进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微观文化运行机制转换,并在图书发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博演艺等领域首战告捷。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具备相当规模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相继挂牌成立;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集团、鄂尔多斯文化创意产业集团等一批独具创新意识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集团应运而生。在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转换机制方面,通辽日报社印刷厂、赤峰广播电视报、赤峰红旗剧场等改革试点,率先顺利完成转制;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的文艺团体实行岗位结构工资改革,基本完成内部机制转换。锡林郭勒、呼和浩特、赤峰和通辽等盟市的演出团体改革后,不仅都有优秀作品问世,而且演出场次比改革前增加了2倍至3倍。自治区直属文化事业单位包括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团、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等在内的59家文艺演出院团,有43家进行了以项目为中心推行聘任制等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并制定院团演出补贴等相关政策,活力明显得到增强。特别是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对内部资源进行系统剥离和对经营性资产进行全面整合,使报业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为全区文化体制改革积累了新经验。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进行两次股份制改革,使其迅速成为全国同行业中较快完成转企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行企业,经营状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起飞之势。而内蒙古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无论其资产规模还是创作生产规模,均已形成可观的产业形态,成为自治区文化产业中影响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

(三)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全区文化产业体系已具雏形

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内蒙古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文化产业骨干企业不断涌现,文化产业产业链及其关联效应逐步延伸,呈现出快速增长并带动其他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全面整合、对接、优化和培育文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自治区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文博会展业和民族工艺业,已成为主导行业和重点产业群,与日渐活力的广告和文化信息服务、文化艺术培训、文化工艺品生产销售等行业,正在建构自治区文化产业生产、传输和销售的链条和体系。

第二篇: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摘要索引)

内蒙古社科联2009课题项目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

执笔:贺奇业力图

上世纪开始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成长最快、利润最大的朝阳产业。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内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也在快速兴起,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在提升。近几年来,自治区经济发展出现突飞猛进的景象,发展速度居于国内前列。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内蒙古文化产业也在兴起和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该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原因何在?内蒙古自治区是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能否更好地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的课题之一。我们持有如此探究的思路,围绕本地区民族文化产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一、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资源及其开发现状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经纬度西起东经97°12′,东至东经126°04′,横跨经度28°52′,相隔2 400多公里;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 700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第3位。国内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等8省区毗邻,跨越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 221公里。全区现有12个盟市、101个旗县市区(其中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49个民族,总人口2405.06万(2008年),其中主体民族蒙古族人口429.89万,占总人口17.8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96.24万,占总人口4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民族聚集,民族文化产业有形物质资源和无形精神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经济与社会价值极高,可开发潜力大。有形物质资源中自然景观方面有草原景观、森林景观、河流湖泊景观、动

植物景观、地质矿产景观和沙漠景观等多种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物古迹方面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岩画、近现代重要史迹、近现代表性建筑等,种类多,数量大,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资源;还拥有独具特色的民族饮食、服饰、工艺文化资源和较好的民族文化产业设施设备资源条件。同时,在无形精神文化资源领域里除了有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民族民俗、演艺娱乐、体育、医疗、文学美术文化资源外,还有较好的品牌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条件。

依托以上所述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随着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产业也有了较好的起步和进展。近年来,自治区民族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内蒙古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区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目前,全区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已达近20000个,文化娱乐场所1万余个,从业人员已超10万人。文化产业主体框架已经形成、文化产业骨干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关联作用和社会效益逐步发挥,产业链逐步延伸,带动了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中民族文化产业比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治区文化旅游、广播电影电视业、出版业、演艺娱乐业、餐饮与服饰文化产业、工艺礼品和创意设计与软件开发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据按可比价格计算统计2000年全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605.74亿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39.3%,人均生产总值6502元;2008年全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2583.79亿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33.3%,人均生产总值32214元;按1952年=100的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全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指数为10422.5,人均生产总值1130.6; 2008年全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指数为35421.1,人均生产总值4075.1;按当年价格计算2008年全区第三产业比上一年增加值为8583.79亿元,增加值指数达115.5%。

当然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总体来说,区内民族文化产业仍面临着认识不够深刻、观念落后、体制不完善、政策与法规跟不上和引导监督不协调的困境;存在发掘与保护不到位和开发模式不合理现象;处在生产规模偏小,产业特色不鲜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和粗放式经营管理境界;资源优势不凸显,工艺技术滞后,产品文化内涵浅薄,欠创意;缺乏产品展示平台,宣传力度欠缺,市场狭窄,秩序紊乱; 产业体系不完整,行业发展不协调,科技开发力度薄弱。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调查与分析说明内蒙古具有民族文化产业可开发资源优势,并且通过多年的挖掘、保护、开发与利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同时,也发现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又面临着很多挑战。现将针对上述调查分析发现的问题,简单提出如下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文化产业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研究。调查结果说明,由于对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开发过程中呈现出很多盲目现象。到目前为止内蒙古自治区还没有系统的民族文化产业资源与产业现状调查统计的资料,也很少看到关于民族文化产业方面的专题研究成果,更没有民族文化产业专题规划之类纲领性文件的宏观指导或督促依据;不少行业对其所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的概念及其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等都含糊不清。乃至,对什么叫民族文化产业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与民族文化产业资源的关系?怎样对民族文化企业或产业概念进行界定等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得到清楚的答案。如此认识上的盲区,当然会导致实践上的误区。

第二,民族文化产业相关政策与法规不健全。内蒙古自治区从上到下大小会议文件、各级领导讲话以及很多研究成果,都一致认可或强调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真正落实实施方面远远不够。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有关政策与法规迟迟跟不上实践的需求,这也恐怕某种程度上成为导致民族文化产业的乱开发或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甚至,有些方面的政策或条例往往难以与相关行业政策与法规相互衔接。其结果,常出现一方面虽强调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措施不到位的自相矛盾的现象。目前情况下,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政策与法规方面的更加以保护和扶持。

第三,需要进一步科学合理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对民族文化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制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相应的财政补贴、减免税费和其他更多方面合理可行的保障政策和实施细则来,有力地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振兴。当前,如果要求将内蒙古所有经营性民族文化事业单位马上完全实现转企改制步骤,是不符合现实的,要需要多元合理的过渡方式。

第四,亟待落实实施更加有利于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科学合理的有力措施,一方面要全面挖掘和保护好民族文化产业资源,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抓重点促开发,努力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秩序。民族文化资源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根,要想使得民族文化产业能够可持续地发展,首先有必要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所指的保护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草原自然生态和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对草原民族现实文化生态进行保护的迫切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方面的条件,应该重点扶持或引导推动一些主要行业,以点带面快速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五,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完善经营管理,争取尽早将内蒙古打造成全国民族文化产业中心。目前,内蒙古民族文化企业,尚未突破经营规模小、资金缺口大、粗放式管理、产品质量偏低等瓶颈,无法体现民族资源优势。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有责任采取合理的措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督促整合文化企业,给予创造多元融资渠道,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完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六,突出民族特色,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把握好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在市场上所谓的民族文化产品中,有很多不伦不类的因素在内,甚至也有不少完全歪曲和庸俗化的东西。还有诸多行业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很低,难以创造出高档次产品。另外,有很多产品大部分都在相互模仿或抄袭,缺乏创新研发能力。应该由有关部门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时常加强进行培训、指导和监督,尽快扭转和改善以上局面。

第七,打造民族文化产品展示平台,促宣传交流和市场营销,积极培育好民族文化市场。目前,区内还没有大型的民族文化产品展示场所和综合性文化市场,民族文化产业难以体现风采。先可以在自治区首府及各盟市以上城区建设民族文化博览园和民族文化商城之类的大型市场,然后进一步逐一进行扩建。以诸如此类的集中整合展现的方式进行运作,既便于管理,又能打造氛围,恐怕肯定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八,抓好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鼓励和扶持民族文化产业研究工作。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和科研工作,能够很好地将产、学、研相结合在一起,才能相互促进和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第九,重点扶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科技开发行业。创意与科技是文化产业最重

要内生变量。无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或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无法忽视民族创意产业和高科技开发。如果不很好地去挖掘和开发一个民族的创意资源和高科技产品,传统的民族文化必然失去其生命力和传承功能。自治区应该有必要建立民族创意产业园区和高科技开发中心,资金和相关政策上给予倾斜,有力地推进整体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同步繁荣发展。

第十,摆脱思想包袱,拓宽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使民族文化产业面向世界。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产业不能局限于本地市场,应该积极开拓国内、外大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研制实施有利可行的政策,进一步推进引资、合资、技术引进、人才交流等多方面广泛合作,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走高起点、快发展的路。

最后,要说明的是:首先,此次调查研究过程中,得到了社会上很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参照或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其次,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本次调查研究没有能够更好的深入,包括很多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商榷和探讨,难免有缺点和错误,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项目组成员:布仁图、李岭、包梅花、金泉、唐彩霞、边建平

本文刊登于《内蒙古社会科学动态》,2010.1(第20—22页)。

第三篇:绵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绵阳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绵阳文化产业的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调查方式:访谈法 实地考察法 观察法 调查对象: 绵阳文化产业 调查时间:2014年 6月15日 调查地点:绵阳文化局 越王楼 调查组织:

文化是承载历史文明进程的灵魂,文化产业是传承与弘扬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实质性载体。绵阳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城市,有许多历史古迹和民族民间文化。同时绵阳还是现代文明气息非常浓厚的城市,灾后重建以来,企业文化、民间民族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一片繁荣。

但是,在绵阳文化发展大好趋势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却令人堪忧,基本上是各行其是,个立山头,互相之间沟通较少,无法把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无法体现出绵阳整体文明发展的优势与集约品牌化外向延伸。文化产业在绵阳还是一个薄弱产业,产业贡献对地方的经济与社会繁荣的带动尚为有限。

绵阳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1.绵阳科技城的文化内涵与主题、标志不突出不醒目,缺乏文化产业的带动及相关主打产品的支撑,缺乏对资源的系统整合和包装。

2.缺乏标志性的建筑与雕塑,没有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广场。3.文化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4.缺乏有影响力的地方特产,缺乏高品位的文化休闲活动,老百姓的文化休闲活动形式单一。5.与文化相关的会展活动较少,即使有规模的也很小。6.缺少高水平的文艺演出活动,文化创作出版落后。

7.绵阳的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不够。如绵阳的各类博物馆举办的活动少,宣传少,参观者少。

对发展与建设绵阳文化产业的建议 :

1.着力打造绵阳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往往成为人们心中那个城市的代名词,也能够更好地让各地人们了解绵阳。

(1)用丰厚的“历史文化” 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推广绵阳 绵阳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绵阳古名“涪城”、“绵州”,自公元前201 年汉高祖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 多年建城史,这里是人文初祖黄帝的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治水英雄大禹的诞生地。古往今来,这块土地英才辈出,哺育了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豪欧阳修、等无数杰出人物。打造标志性建筑,就是让人们看建筑识绵阳,了解绵阳是一个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2)用“现代科技”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推广绵阳

绵阳有“科技城”美誉,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注重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辖区内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及中国燃气硪轮研究院等十八个家研究所,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和人才基地。用“先进的科技”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推广绵阳;树立绵阳在人们心目中的“先进科技城”的形象。

(3)用“唯美的旅游文化”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推广绵阳 绵阳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平武境内王朗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最多的地方;北川境内的小寨子沟,是目前亚洲最原始状态的自然保护区;以民族风为特色的北川羌寨羌族文化旅游;窦团山、猿王洞、千佛山、七曲山古柏林、罗浮山温泉、仙海风景区、白马民俗风情、西蜀子云亭、三国古战场,山水园林城市风光,有以中物院科技展览馆、亚洲最大的风洞群、长虹商贸中心为代表的工科旅游,都极具魅力。以旅游的美好风光为主题做绵阳标志性建筑,吸引更多游客,让游客见建筑就能将绵阳的风光呈现在眼前。2.建设文化广场

一个城市的文化广场常被比作这个城市的“会客厅”。它不仅是展现当地城市文化的窗口,也是吸引游人的美丽风景,同时为当地居民提升文化涵养提供了平台。因此建立具有绵阳特色的文化广场,能够呈现出绵阳在历史、科技、旅游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开辟为绵阳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与文化活动的场所;搭建绵阳居民了解家乡文化、增加自身综合素质修养的平台。

3.系列化开发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是文化的寄托物,而绵阳城市文化特点的文化产品如今呈现缺乏状态。文化产品的开发的好处在于:第一、能够带动经济消费,增加经济收入;第二、文化产品能够将绵阳市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一种免费宣传的效应;第三、文化产品能够更直观的让消费者了解绵阳的文化,提升绵阳的城市形象。第四、提升绵阳市民的文化内涵。绵阳可以开发以“越王楼”形象做的吉祥物,富有民俗气息的羌秀。

4.开发特色餐饮与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产

我们四川的餐饮是全国文明,然而我们绵阳的特色餐饮、特产却有待开发。特色产业、地方特产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比如:云南米线、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等。具有特色的餐饮、地方特产能够将城市的文化、名气都很好地宣扬出去。不吃狗不理,就等于没去天津;可见城市特色餐饮、特产对于一座城市的影响是巨大的。将绵阳的科技、文化等特色和餐饮相结合,将会是绵阳城市的有一个亮点。特色餐饮、特色也能够增加我们绵阳市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提供就业岗位;地方特产通过游客的携带,也将绵阳的文化、特色、名气带到了全国各地,增加绵阳城市名气,吸引更多的游客。5.充分利用绵阳本土优势,发展科技文化力量 争取设立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改制重组和并购。目前全国已成立11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逾300亿元,大多由政府主导设立。从事广播电视,网络传输,网络传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文化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文化企业或是高新技术项目,将给予行政性收费减免。

6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多渠道调动群众热情

可以通过向群众发放部分免费券,或是减价打折门票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自发参与和丰富文化精神生活。

城乡广场和农村小戏台,重点举办“开心大广场”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整合零散、重复的活动项目,依托我省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培育特色鲜明、在全国有影响的民族民间艺术节和艺术大赛。

加大对民间文艺团队、社会组织的扶持,大力开展文化下乡、对口支援和城乡帮扶活动,大力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确保每个乡镇建成一支群众业余文艺演出团队,壮大群众文化服务队伍力量。对那些开展得好的还可以评为省级群众性文化团队。

2012年中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12欢乐健康游,围绕主题年和宣传口号,绵阳市的文化产业建设应该组织和设计各类欢乐健康旅游活动,如欢乐家庭,山水健身,运动健体,温泉疗养及中医保健,中华食膳,中华武术旅游等。

第四篇:咸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咸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200804303105刘伟琴

内容摘要:咸宁作为武汉“8+1”城市圈之一,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通过对咸宁特色文化的研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成就的基础上用文化创意的思想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打造咸宁文化产业品牌。

关键词:咸宁文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咸宁市地处鄂南,是一座新兴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中国著名的桂花之乡、温泉之乡、茶叶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其东邻赣北,南极潇湘,西望荆楚,北依武汉,境内铁路、公路、水运四通八达。全市面积9861平方公里,现辖咸安区、嘉鱼县、赤壁市、崇阳县、通城县,共有63个乡镇和6个乡镇级办事处人口278万,森林覆盖率达53%%,是名副其实的“绿城”。

咸宁地名,出于《易经》之“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咸宁自古是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交汇地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富有特色和魅力。一,咸宁文化特色魅力

咸宁文化秉承荆楚文化的风骨,吸纳吴楚文化的精髓,融粗犷与细腻于一体,集阳刚与阴柔于一身,古老与现代相互融合,淳朴与浪漫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咸宁的主要物质文化遗产有湖北龙山文化遗址尧家岭文化,商代铜鼓为代表的青铜器文化,中欧茶叶之路源头羊楼洞、辛店积淀的茶马古道文化,因赤壁之战闻名于世的三国文化,佛、道两教同藏的宗教文化与闯王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警世文化、原始生态文化和明清民居古建筑文化融于一山的九宫山文化,汀泗桥北伐战争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及桂花文化、楠竹文化等。咸宁正在挖掘和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赤壁盆鼓、嘉鱼呜嘟、崇阳提琴戏、咸宁山歌、桂、竹、洞、泉民间神话传说和颇有先秦古韵的方言民俗文化。民间歌舞、音乐、剪纸、布贴等曾远赴欧洲演出和展览。山鼓、脚盆鼓、呜嘟、拍打舞、《李闯王传说》、《双合莲》等9项目入选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琴戏更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世代传承,异彩纷呈,组成了独具魅力、形式多样的咸宁特色文化主骨架。同时以温泉、九宫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最响亮的一个品牌当属温泉休闲文化。

咸宁,又是“中国桂花之乡”,也是“嫦娥文化之乡”。咸宁大规模种植桂花始于唐代,盛于清朝。古老的月亮崇拜与当地桂花种植习俗的结合,催生了独有的“嫦娥文化”现象。2000年,咸宁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桂花之乡”的荣誉称号。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咸宁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十五”期间,咸宁市加大了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落实了国家出台的各项文化发展措施,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从财政、税收、土地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咸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曾几何时,咸宁的文化资源静养深闺,难以显现经济和社会价值。近几年来,咸宁市突出文化旅游和温泉休闲,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具有咸宁风格、咸宁特色、咸宁气派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彰显出新特色、新气象、新魅力。

㈠发展路径多元化

目前,咸宁市文化项目呈现齐头并进之势。例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赤壁之战、李自成殉难地、北伐汀泗桥等战争遗址,咸安刘家桥、赤壁新店羊楼洞、通山大夫第等明清民

居,还有九宫山、陆水湖等,都结合民俗文化和乡土风情资源,逐步构建起文化旅游网络。旅游产品不断挖掘地域文化的内蕴,开发态势如火如荼。赤壁市依托茶文化和三国文化,开发茶叶、猕猴桃、鱼、竹等“赤壁四宝”,行销海内外。嘉鱼县依托“二乔”文化生产“小乔”木枕、“二乔”麻花,成为游客之首选。咸安区延伸嫦娥文化产业链,开发桂花酒、桂花蜜、桂花糕和桂花糖系列食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集聚是文化产业壮大之征象。市温泉文化产业初具集聚效应。生态新城倾力打造第五代温泉文化,按“一核二片三轴四区十园”建设现代化田园型生态城。以月亮湾为中心,汇聚温泉谷、碧桂园、三江森林、太乙、叠水湾、温泉国际等众多温泉企业,集中体现温泉度假、生态居住、养生休闲等功能。

㈡文化品牌高端化

品牌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咸宁市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提升战略,重点打造几大品牌。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使资源优势化为产业优势,一批特色鲜明、品位高端的文化品牌,正走出鄂南幽巷,昂首迈向全国。

最响亮的一个品牌当属温泉休闲文化。咸宁市温泉产业具有两个鲜明特质:一是高品位。休闲时代的温泉消费十分注重品味和质量,我市温泉发展定位越过“泡汤”层次,从满足单一疗养的物化享受,提升到满足消费文化、精神层面。近两年,大量星级温泉度假村的建设,形成集养生、休闲、美容、健身、旅游、商务为一体的高端温泉休闲产业。二是复合型。我市一直以“大文化”的理念塑造温泉文化。从一开始就把三国历史文化,鄂南山水文化、桂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向阳湖名人文化,汀泗桥、黄袍山等红色文化,都作为温泉文化的丰富底蕴。

咸宁市委、市政府也在大力推广温泉文化,通过整合和策划咸宁温泉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首届中国咸宁温泉文化国际旅游节”、“美在咸宁————中国温泉之都”摄影大赛、“中国温泉之都————魅力咸宁”锦绣山水缤纷游、“中国温泉之乡”树碑仪式等活动大大丰富了咸宁温泉文化的内涵;鄂南民俗风情歌舞《梦寻咸宁》演出、全国著名诗人“极沐楚天咏温泉”诗歌大赛、“有朋自远方来”盛大欢迎音乐午宴等,也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提升了咸宁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扩大了咸宁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

另一个品牌是三国文化。近年来,咸宁市三国文化产业纵横扩展。纵向方面,不断开掘文化内涵。总投资3.1亿元的赤壁风景区扩建工程,新建三国雕塑园、古战场恢复区、三国城、三国宾舍、大型系列《赤壁大战》场景戏等,赋予三国文化更深的蕴藉涵容。横行方面,努力延展文化覆盖面。投资1.6亿元的湖北风情赤壁度假村,打造地域风情文化。嘉鱼挖掘二乔文化,倾力打造二乔公园,与赤壁之战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

㈢产业模式特色化

文化产业的新气象与特色十足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咸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办法是:节会开路。2009年首届温泉国际文化旅游节成为彰显城市品牌,展示咸宁形象的靓丽名片,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县市区节会运作也十分成功。赤壁市连续举办三国赤壁文化旅游节,使三国文化产业突飞猛进。通山县九宫山避暑节、咸安区嫦娥文化研讨会等节会都成为拉动文化旅游,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歌舞搭台。咸宁市坚持一手抓艺术生产,一手抓市场运作,加大专业艺术的市场化步伐,摸索出了一条“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新路子,初步构建起以市场为核心的专业艺术发展新格局,艺术生产的整体实力显著提高。

同时,歌舞也为经济发展搭台酬唱。两届旅游节中,《梦寻咸宁》受到海内外嘉宾高度评价,为节会胜利举办增添厚重的砝码。目前,全市歌舞百花齐放、精品叠出,赤壁市的《千

古风流》、三国赤壁景区实景戏、通山县的《白云深处》、咸安区的《千桥流水桂花香》、崇阳县的《隽水河畔》,都对地方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搭建了流光溢彩的舞台。

咸宁全市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生态文化旅游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依托长江工业园,成立了占地1.8万平方米的咸宁印刷工业园,同时聚集民营资本在各个县市区分别组建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图书超市;咸宁的广播电视产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5年,该市共实现文化产业产值和销售收入8.37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2%%。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万余众。

三,咸宁文化发展对策

“十一五”期间,咸宁文化产业将向多元化发展。开发温泉谷、龙佑温泉,发展温泉度假休闲产业;开发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发展文化名人产业,完善开发汀泗桥北伐战争旧址等红色文化产业;依托通山古民居和赤壁羊楼洞、辛店石板街,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依托“咸宁是武汉的后花园,生态条件最好”的优势,新建温泉美食文化城,发展饮食文化产业;依托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项目,发展壮大体育旅游。同时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发展壮大媒体传播、出版发行,计划到2012年,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7亿元,占全市GDP的6%,形成文化旅游、媒体传播、出版发行、娱乐美食洗浴休闲四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有望成为该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温泉发展未形成集聚效应,产品的知名度仅限于湖北周边地区,因此要全局统筹温泉旅游休闲开发。同时不可忽视咸宁竹文化的开发利用。解读、利用、弘扬竹文化,有效利用竹资源,发展竹文化产业,提高竹产品附加值,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者统一。

㈠用文化创意提升温泉产业发展水平

如今,国内许多温泉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利用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品牌。如何用文化创意挖掘温泉产业的附加值,不断出新,研究温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从而研究利用温泉整合休闲业的文化新项目,已经成为实现温泉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助力。令人高兴的是,咸宁温泉这一新的温泉文化品牌也正在形成。

温泉正成为咸宁的城市新坐标。温泉正成为咸宁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交融发展的载体。赤壁三国历史文化、汀泗桥红色文化、桂花楠竹之乡的生态文化等要与温泉文化汇聚碰撞,用一个大文化的理念,丰富了咸宁的城市精神,使得咸宁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个国际服装节,把大连推向了世界;一个国际风筝节,把潍坊推向了世界。只有通过分析文化资源,比较优势,咸宁打出了温泉牌,推出了温泉文化节,通过温泉和温泉文化的酣畅喷涌,咸宁温泉文化品牌会越来越亮。

㈡用市场开发观念打造竹文化品牌

结合现代人追求养生和绿色生态的消费心理,对咸宁竹制品(食品)的营养成分、保健功能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和宣传推广。在竹子的利用,经济价值的开发方面,可以说前途无量。竹子生长速度快,易于栽种繁殖,产量很大,用途甚广。竹笋营养好,竹材质量高,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加工可以开发一些新产品。竹制器物,符合环保要求,只要提高工艺水平,仍有广阔市场。竹子在药物、保健品提炼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例如中国新时代集团以淡竹叶为主要原料,科学提取、精制而成的“竹康宁”,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免疫调节的保健功能,被誉为保健珍品。

大力开发咸宁市竹雕特色旅游工艺品,可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促进文化艺术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扩大农村和农民就业,实现富民强市。特色竹雕旅游工艺品可成为旅游者良好的纪念品,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延伸,对咸宁市可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把握较

有发展前景的竹文化产品。如:日用炊具、茶具、餐具、工艺玩具、工艺品、家具工艺、用具、装饰品,利用竹材复合板、人造板开发的产品,以及竹荪、竹笋等为主的竹文化产品,以及应运而生的竹雕刻、竹文学、竹文化、竹画、竹艺术等竹文化产业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咸宁这块古老的热土孕育出来的灿烂文化,正沐浴着文化市场化的春风,在继承和发扬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咸宁已是一座“城中有山、山中有水、水绕城转”的山水园林城市和旅游名城。在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在优秀人才的建设下,咸宁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湖北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钟新桥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9)》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五篇:内蒙古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内蒙古物流业发展状况

(一)社会物流总量快速增长

2010年,全区货物运输量达到14.6亿吨,上年增长24.8%。其中,铁路6.1亿吨,增长17.1%;公路8.5亿吨,增长20.2%,民航1.2万吨,增长52.1%。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增加值达到923.9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全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

(二)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铁路、公路、航空场站和货物运输枢纽等设施明显改善,以现代物流理念建设的各类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得到较快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区铁路线路运营里程95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5万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加2500公里和7万公里;民航货运业务机场11个;已建成投资亿元以上的物流园区54个,年营业额240亿元;在建投资亿元以上的物流园区90个(其中口岸物流园区9个),总投资规模640亿元左右,有些物流园区已在全区乃至全国物流市场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辐射力。

(三)物流市场主体快速成长

通过改造、改制传统的国有运输和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等途径,逐步形成了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模式的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培育了红山、松山、阿康等一批区域性物流园区和安快、中昊、巴运、通运、内蒙古物资储运等一批本土物流企业,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和各种服务模式的第三方物流市场主体。据盟市统计上报的数据汇总,截止2010年底,全区注册登记的物流企业达到1600家,从业人员20万左右。其中,自治区备案的物流项目73个,盟市备案的物流项目110个;两级备案的物流园区和企业已建成投产的共85家,从业人员达8.7万人; 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23家。

(四)专业化物流体系初步形成

围绕工业化发展,以煤炭、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为重点,推动建设了一批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初步形成了工业物流体系。围绕城乡居民消费,加强商业网络等新兴业态,推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汽车下乡,培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商业物流体系。围绕煤炭、石油、木材、矿产品等产品的进口和食品、服装、机电等产品出口,加强口岸建设,积极承接国际物流外包业务,国际物流得到较快发展。

(五)物流业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运输和仓储等方面实行一体化运作,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重点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企业注重采用信息管理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BC条形码技术、RFID无线射频管理技术以及立体高层货架、托盘、集装箱等物流新技术、新装备,增加了金融、保险、通讯、信息、法律服务等专业配套服务功能,物流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地区、物流企业积极整合信息资源,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批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二、制约物流业发展的问题

物流业是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是和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对于拉动经济、扩大就业、稳定物价、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起着重要作用。但物流业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

(一)物流园区审批手续繁多耗时

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在审批过程中涉及发改、国土、规划、建设、商务、工商、税务、运管等多个部门,相关审批程序和手续繁多,导致项目从立项到获得审批花费时间较长,建设周期过长、成本增加,投资回收期拉长,也错失发展商机。

(二)物流业用地受限

目前我区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园区化发展,大中型物流园区成为发展物流业的重要载体,也是物流业发展的趋势;而一般物流企业也必须建设仓库、场站等基础设施。这就决定了物流业和工业、商业的最大区别是用地多,而且这一特征会随着经济发展、消费增长越来越突出。我区物流园区建设所需要的用地性质一般是商业用地或工业用地。由于建设用地指标所限,物流园区建设受到的限制更为严重。因此物流业发展受到制约。

(三)物流业税费负担较重

物流业的税费负担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教育附加等,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是最沉重的负担。物流业发展的特点是投资大、占地多、利润薄、投资回收慢。由于物流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在土地出让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获得土体使用权之后每年要缴纳土地使用税。据了解,赤峰红山物流园区执行的标准是8元/平米.年;鄂尔多斯东胜汽车博览园的标准是12元/平米.年;达拉特旗罕台煤炭物流园区是25元/平米.年。这样的税负对于占地多、容积率低、利润薄的物流业已经是负担沉重,而在企业建设期和运营初期就更加不堪重负。

(四)物流业尚未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物流、配送是城市必须的功能之一,但多年来城市规划中没有物流应有的一席之地。表现在:一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没有物流业的位臵,而已有的物流配送站点也常常是拆迁对象,被迫搬到远离城区的地方,加之布局不合理,往往导致货物的“最后一公里”运输成本高于一千公里。这也是物价上升的重要根源。二是物流业发展受到限制。由于物流园区占地较大,库房、场站、车辆等较多,显得凌乱,为追求城区美化,物流园区也被有关部门要求迁移出城市更外围的区域,这些迁出的物流园区用地被用来发展房地产等利润率较大的行业。

(五)物流行业融资较难

由于物流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信用等级较低,同时物流企业资产以运输车辆为主,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因此物流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即使争取到了贷款,基本上都是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短、利息高。而国家和自治区对发展物流业以及信息化建设的项目贴息和专项扶持资金渠道单

一、额度较低,对投资较大的项目来说解决不了关键性问题。资金短缺成为物流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六)物流企业运营成本较大

公路运输是物流企业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同时也是运营成本最大的环节。路政部门罚款频繁、过路过桥费过高、燃油费不断上涨等因素造成企业运输成本不断上升,同时造成“超载—罚款—超载—罚款”的恶性循环。

(七)物流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

国家、自治区对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虽然较大,但仍不能满足我区物流量快速增长的需要。主要体现在:高速公路等主干公路建设力度较大,但与其相连的支路和省道等公路的建设没有同步跟进。110国道等道路已无法满足现有的需要。铁路建设进程缓慢,煤炭等大宗产品出区通道受铁路运力的制约,被迫使用公路运输,不但造成公路堵车、道路设计使用年限缩短等现象,还导致了企业运输成本的增加。

(八)物流信息及信息系统还不健全

物流公共管理信息平台、物流业务信息交换平台、企业物流信息处理平台在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尚未达到整体优化的目标,现代物流信息化步伐亟待加快。物流信息的脱节导致全社会物流成本急剧增加,供需失衡。

(九)复合型物流人才相对匮乏

物流企业对于现有的管理人才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培养,使得当前从事物流的人员相应地缺乏业务知识、业务技能, 物流毕业生多数认为我区的物流企业规模小管理落后,难以施展才华,造成了我区物流专业学生外流的形势。从而不利于物流企业的发展。

三、加快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了达到上述发展目标,使物流业加快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尽快制定并实施鼓励物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包括立项审批、土地审批、规划建设审批以及工商、税收、信贷等各方面给予优惠;税费优惠政策;融资优惠政策;土地指标优惠政策等。

(二)将物流产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凡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有物流业建设布局内容。

(三)加强资金引导和扶持。国家从2009年开始,分中央预算内物流业补助资金和物流业振兴切块资金两项对我区的物流企业资金支持,每年2000万元以上。建议自治区财政每年拿5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物流业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引导和调动全社会发展物流业的积极性,重点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本土民营企业投资物流业。

(四)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由政府出资建设内蒙古物流信息平台,为全区物流企业提供免费服务。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建立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培训办学机制,规范发展物流职业资格岗位培训认证工作,重视高端和复合型现代物流人才的引进,加快培养各层次物流人才。

(六)引导物流产业规范发展提升水平。研究物流A级企业奖励办法,引导、调动企业晋升A级企业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和建设。引导中小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推动物流企业规范管理。加快构建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现代物流体系。

下载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评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评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这些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文化部门的建设以及向产业转化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出......

    淄博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关于淄博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及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文化产业正以科技......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高增长背后的隐忧尽管各项统计数据喜人,但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着不足:一是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偏少。二是总体投入......

    内蒙古会展业发展的现状

    内蒙古会展业发展的现状旅游学院08级酒店经营与管理系[摘要] 会展经济是指以现代化的会展场馆为基础,以完善的城市设施和健全的服务体系为支撑,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或展览活......

    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5篇

    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新浪网 近年来,以青岛国际海洋节为代表的青岛市海洋文化产业项目层出不穷,不仅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121顾瑞 010612102 淮安又被称为淮阴,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同时也是我国五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

    潜江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共5则)

    一、潜江市文化产业的现状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主要资源,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赢利,为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的企业和行业的总称。从传统......

    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街道地处**中心城区,以明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王**先生的名字而命名.其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既有风景秀丽的龙泉山等自然山水文化,又有底蕴深厚的王**等历史人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