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121顾瑞 010612102
淮安又被称为淮阴,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同时也是我国五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的发源地。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因此,对于淮安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有着比其它地区先天独厚的条件。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述并分析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利用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1、大力发展淮扬菜文化产业,坚持市场化、产业链化
继连续举办十届淮扬菜美食文化国际旅游节、建设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及研究院、品鉴堂之后,淮扬菜重要发源地淮安,以成立中国淮扬菜集团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吹响了振兴淮扬菜文化产业更嘹亮的号角。
坚持市场化运作,牢固树立“发展靠市场”的理念,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为路径。坚持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淮扬菜文化产业带动作用,加快上下游产业的培育和集聚,努力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坚持淮扬菜标准化生产,精心研究设计菜品及其具体制作流程,力求原汁原味地体现淮扬菜特色。
2、千年淮安古镇逢发展机遇,建立文化产业基地沉寂已久的闽都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淮安古镇,正面临着重现商业繁荣的历史机
遇。作为曾经的“进士之乡”与“理学之乡”,淮安古镇古色依旧,现存有淮安县衙署、接官道、五帝庙、临水宫、提统抚、将军庙、古窑址、桃源境泉、摩崖题刻等古迹。文化产业在此发展,或将打造淮安的另一种商业繁荣。
二、重点文化行业主体地位突出
2011年,全市出版发行和印刷业经营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报刊营业收入超亿元,演出票房收入超过520万元。重点文化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江苏劲嘉、美嘉、顺泰等包装印刷企业大力发展高档印刷、特色印刷、数字印刷和彩印包装,产值均超亿元。淮安日报社大力发展网络媒体、户外媒体,连续两年广告经营性收入超亿元,组建了淮安报业传媒集团,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地市报第二方阵、正在向全国地市报20强迈进。出版物发行继续发挥苏北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2011年发行业经营码洋达7亿元。万达、卢米埃、人民大会堂等数字影院相继建成,票房收入逐月增加,其中万达影城全年收入2583.78万元。
三、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近年来,创意设计、动漫、网络、软件等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创意设计产业中,清河创意产业园区以中鑫大厦为资源载体,吸引100余家广告设计、文化传媒等创意企业进驻,全力打造了淮安首家创意产业社区,今年,他们又着手清河工业设计园的规划、引智、建设工作。在动漫产业中,清河新区内的江苏楚天极目动漫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第一家通过国家认证的动漫企业,在影视动画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去年,该公司生产的三维系列动漫片《风影少年》与央视少儿频道成功签约。在网络、软件产业中,淮安软件园共引进了软件、服务外包、网络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各类科技企业60多家,淮安掼蛋游戏软件的开发利用使淮安掼蛋游戏风靡全国,带动了本市相关网站点击率和经济效益的大幅上升。
四、文化产业集群化效应显著,特色文化产业园渐成规模
通过建立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化,从而彰显其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是淮安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淮安市已建有多个档次较高、前景较好的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淮安软件园被授予“国家级软件园”和“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古淮河文化创意产业园被授予省级文化产业园;清河新区的婚庆产业项目成功挂牌全国最大的“婚庆文化产业园”;再如江苏淮阴软件科技产业园(江苏淮阴服务外包产业园)、安芯软件文化创意产业园、涟水云锦织造基地、洪泽县创意文化产业园、金湖荷文化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也在不断提速,发展规模和水平日益提升,集聚效应和影响力逐步扩大。
五、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省、市政府大力支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
为了促进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省政府从2008年开始设立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
资金,四年来,淮安市已争取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近二千万元,去年底又将市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630万元及时分配相关文化企业。在县区资金政策上,清河区率先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引导资金一千万元用于奖励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六、淮安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有待扩大
近几年,淮安市的文化产业虽然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阶段,整个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离支柱产业要求的5%还有较大的差距。传统文化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仍有很多可以发展的空间。新兴文化产业虽然成长较快,但其产值在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偏小。民营文化产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兴办的文化产业,近几年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真正在全省全国有较大影响,能形成文化产业支柱的企业还不多。
2、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有待优化
从总体上看,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小而杂”的状态,特别是表现在产品结构上有所趋同,产业缺乏亮点和突破口,缺乏真正起到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缺乏文化产业的精品和亮点。从结构上看,我市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均衡,水平参差不齐,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以图书、影像等文化用品,以及印刷设备和相关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而网络文化、创意动漫、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会展等高附加值的业态较为薄弱。
3、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的情况有待改变
目前,淮安市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相对缺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成为阻碍文化产业提升科技含量、扩大产业规模的瓶颈,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人才分布不平衡;新型管理人才紧缺;高层次的文化产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相对不足。
(注:本篇研究报告中,部分数据及资料来源于-淮安新闻网)
第二篇:绵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绵阳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绵阳文化产业的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调查方式:访谈法 实地考察法 观察法 调查对象: 绵阳文化产业 调查时间:2014年 6月15日 调查地点:绵阳文化局 越王楼 调查组织:
文化是承载历史文明进程的灵魂,文化产业是传承与弘扬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实质性载体。绵阳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城市,有许多历史古迹和民族民间文化。同时绵阳还是现代文明气息非常浓厚的城市,灾后重建以来,企业文化、民间民族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一片繁荣。
但是,在绵阳文化发展大好趋势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却令人堪忧,基本上是各行其是,个立山头,互相之间沟通较少,无法把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无法体现出绵阳整体文明发展的优势与集约品牌化外向延伸。文化产业在绵阳还是一个薄弱产业,产业贡献对地方的经济与社会繁荣的带动尚为有限。
绵阳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1.绵阳科技城的文化内涵与主题、标志不突出不醒目,缺乏文化产业的带动及相关主打产品的支撑,缺乏对资源的系统整合和包装。
2.缺乏标志性的建筑与雕塑,没有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广场。3.文化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4.缺乏有影响力的地方特产,缺乏高品位的文化休闲活动,老百姓的文化休闲活动形式单一。5.与文化相关的会展活动较少,即使有规模的也很小。6.缺少高水平的文艺演出活动,文化创作出版落后。
7.绵阳的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不够。如绵阳的各类博物馆举办的活动少,宣传少,参观者少。
对发展与建设绵阳文化产业的建议 :
1.着力打造绵阳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往往成为人们心中那个城市的代名词,也能够更好地让各地人们了解绵阳。
(1)用丰厚的“历史文化” 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推广绵阳 绵阳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绵阳古名“涪城”、“绵州”,自公元前201 年汉高祖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 多年建城史,这里是人文初祖黄帝的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治水英雄大禹的诞生地。古往今来,这块土地英才辈出,哺育了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豪欧阳修、等无数杰出人物。打造标志性建筑,就是让人们看建筑识绵阳,了解绵阳是一个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2)用“现代科技”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推广绵阳
绵阳有“科技城”美誉,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注重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辖区内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及中国燃气硪轮研究院等十八个家研究所,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和人才基地。用“先进的科技”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推广绵阳;树立绵阳在人们心目中的“先进科技城”的形象。
(3)用“唯美的旅游文化”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推广绵阳 绵阳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平武境内王朗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最多的地方;北川境内的小寨子沟,是目前亚洲最原始状态的自然保护区;以民族风为特色的北川羌寨羌族文化旅游;窦团山、猿王洞、千佛山、七曲山古柏林、罗浮山温泉、仙海风景区、白马民俗风情、西蜀子云亭、三国古战场,山水园林城市风光,有以中物院科技展览馆、亚洲最大的风洞群、长虹商贸中心为代表的工科旅游,都极具魅力。以旅游的美好风光为主题做绵阳标志性建筑,吸引更多游客,让游客见建筑就能将绵阳的风光呈现在眼前。2.建设文化广场
一个城市的文化广场常被比作这个城市的“会客厅”。它不仅是展现当地城市文化的窗口,也是吸引游人的美丽风景,同时为当地居民提升文化涵养提供了平台。因此建立具有绵阳特色的文化广场,能够呈现出绵阳在历史、科技、旅游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开辟为绵阳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与文化活动的场所;搭建绵阳居民了解家乡文化、增加自身综合素质修养的平台。
3.系列化开发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是文化的寄托物,而绵阳城市文化特点的文化产品如今呈现缺乏状态。文化产品的开发的好处在于:第一、能够带动经济消费,增加经济收入;第二、文化产品能够将绵阳市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一种免费宣传的效应;第三、文化产品能够更直观的让消费者了解绵阳的文化,提升绵阳的城市形象。第四、提升绵阳市民的文化内涵。绵阳可以开发以“越王楼”形象做的吉祥物,富有民俗气息的羌秀。
4.开发特色餐饮与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产
我们四川的餐饮是全国文明,然而我们绵阳的特色餐饮、特产却有待开发。特色产业、地方特产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比如:云南米线、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等。具有特色的餐饮、地方特产能够将城市的文化、名气都很好地宣扬出去。不吃狗不理,就等于没去天津;可见城市特色餐饮、特产对于一座城市的影响是巨大的。将绵阳的科技、文化等特色和餐饮相结合,将会是绵阳城市的有一个亮点。特色餐饮、特色也能够增加我们绵阳市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提供就业岗位;地方特产通过游客的携带,也将绵阳的文化、特色、名气带到了全国各地,增加绵阳城市名气,吸引更多的游客。5.充分利用绵阳本土优势,发展科技文化力量 争取设立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改制重组和并购。目前全国已成立11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逾300亿元,大多由政府主导设立。从事广播电视,网络传输,网络传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文化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文化企业或是高新技术项目,将给予行政性收费减免。
6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多渠道调动群众热情
可以通过向群众发放部分免费券,或是减价打折门票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自发参与和丰富文化精神生活。
城乡广场和农村小戏台,重点举办“开心大广场”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整合零散、重复的活动项目,依托我省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培育特色鲜明、在全国有影响的民族民间艺术节和艺术大赛。
加大对民间文艺团队、社会组织的扶持,大力开展文化下乡、对口支援和城乡帮扶活动,大力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确保每个乡镇建成一支群众业余文艺演出团队,壮大群众文化服务队伍力量。对那些开展得好的还可以评为省级群众性文化团队。
2012年中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12欢乐健康游,围绕主题年和宣传口号,绵阳市的文化产业建设应该组织和设计各类欢乐健康旅游活动,如欢乐家庭,山水健身,运动健体,温泉疗养及中医保健,中华食膳,中华武术旅游等。
第三篇:咸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咸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200804303105刘伟琴
内容摘要:咸宁作为武汉“8+1”城市圈之一,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通过对咸宁特色文化的研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成就的基础上用文化创意的思想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打造咸宁文化产业品牌。
关键词:咸宁文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咸宁市地处鄂南,是一座新兴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中国著名的桂花之乡、温泉之乡、茶叶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其东邻赣北,南极潇湘,西望荆楚,北依武汉,境内铁路、公路、水运四通八达。全市面积9861平方公里,现辖咸安区、嘉鱼县、赤壁市、崇阳县、通城县,共有63个乡镇和6个乡镇级办事处人口278万,森林覆盖率达53%%,是名副其实的“绿城”。
咸宁地名,出于《易经》之“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咸宁自古是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交汇地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富有特色和魅力。一,咸宁文化特色魅力
咸宁文化秉承荆楚文化的风骨,吸纳吴楚文化的精髓,融粗犷与细腻于一体,集阳刚与阴柔于一身,古老与现代相互融合,淳朴与浪漫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咸宁的主要物质文化遗产有湖北龙山文化遗址尧家岭文化,商代铜鼓为代表的青铜器文化,中欧茶叶之路源头羊楼洞、辛店积淀的茶马古道文化,因赤壁之战闻名于世的三国文化,佛、道两教同藏的宗教文化与闯王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警世文化、原始生态文化和明清民居古建筑文化融于一山的九宫山文化,汀泗桥北伐战争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及桂花文化、楠竹文化等。咸宁正在挖掘和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赤壁盆鼓、嘉鱼呜嘟、崇阳提琴戏、咸宁山歌、桂、竹、洞、泉民间神话传说和颇有先秦古韵的方言民俗文化。民间歌舞、音乐、剪纸、布贴等曾远赴欧洲演出和展览。山鼓、脚盆鼓、呜嘟、拍打舞、《李闯王传说》、《双合莲》等9项目入选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琴戏更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世代传承,异彩纷呈,组成了独具魅力、形式多样的咸宁特色文化主骨架。同时以温泉、九宫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最响亮的一个品牌当属温泉休闲文化。
咸宁,又是“中国桂花之乡”,也是“嫦娥文化之乡”。咸宁大规模种植桂花始于唐代,盛于清朝。古老的月亮崇拜与当地桂花种植习俗的结合,催生了独有的“嫦娥文化”现象。2000年,咸宁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桂花之乡”的荣誉称号。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咸宁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十五”期间,咸宁市加大了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落实了国家出台的各项文化发展措施,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从财政、税收、土地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咸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曾几何时,咸宁的文化资源静养深闺,难以显现经济和社会价值。近几年来,咸宁市突出文化旅游和温泉休闲,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具有咸宁风格、咸宁特色、咸宁气派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彰显出新特色、新气象、新魅力。
㈠发展路径多元化
目前,咸宁市文化项目呈现齐头并进之势。例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赤壁之战、李自成殉难地、北伐汀泗桥等战争遗址,咸安刘家桥、赤壁新店羊楼洞、通山大夫第等明清民
居,还有九宫山、陆水湖等,都结合民俗文化和乡土风情资源,逐步构建起文化旅游网络。旅游产品不断挖掘地域文化的内蕴,开发态势如火如荼。赤壁市依托茶文化和三国文化,开发茶叶、猕猴桃、鱼、竹等“赤壁四宝”,行销海内外。嘉鱼县依托“二乔”文化生产“小乔”木枕、“二乔”麻花,成为游客之首选。咸安区延伸嫦娥文化产业链,开发桂花酒、桂花蜜、桂花糕和桂花糖系列食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集聚是文化产业壮大之征象。市温泉文化产业初具集聚效应。生态新城倾力打造第五代温泉文化,按“一核二片三轴四区十园”建设现代化田园型生态城。以月亮湾为中心,汇聚温泉谷、碧桂园、三江森林、太乙、叠水湾、温泉国际等众多温泉企业,集中体现温泉度假、生态居住、养生休闲等功能。
㈡文化品牌高端化
品牌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咸宁市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提升战略,重点打造几大品牌。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使资源优势化为产业优势,一批特色鲜明、品位高端的文化品牌,正走出鄂南幽巷,昂首迈向全国。
最响亮的一个品牌当属温泉休闲文化。咸宁市温泉产业具有两个鲜明特质:一是高品位。休闲时代的温泉消费十分注重品味和质量,我市温泉发展定位越过“泡汤”层次,从满足单一疗养的物化享受,提升到满足消费文化、精神层面。近两年,大量星级温泉度假村的建设,形成集养生、休闲、美容、健身、旅游、商务为一体的高端温泉休闲产业。二是复合型。我市一直以“大文化”的理念塑造温泉文化。从一开始就把三国历史文化,鄂南山水文化、桂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向阳湖名人文化,汀泗桥、黄袍山等红色文化,都作为温泉文化的丰富底蕴。
咸宁市委、市政府也在大力推广温泉文化,通过整合和策划咸宁温泉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首届中国咸宁温泉文化国际旅游节”、“美在咸宁————中国温泉之都”摄影大赛、“中国温泉之都————魅力咸宁”锦绣山水缤纷游、“中国温泉之乡”树碑仪式等活动大大丰富了咸宁温泉文化的内涵;鄂南民俗风情歌舞《梦寻咸宁》演出、全国著名诗人“极沐楚天咏温泉”诗歌大赛、“有朋自远方来”盛大欢迎音乐午宴等,也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提升了咸宁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扩大了咸宁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
另一个品牌是三国文化。近年来,咸宁市三国文化产业纵横扩展。纵向方面,不断开掘文化内涵。总投资3.1亿元的赤壁风景区扩建工程,新建三国雕塑园、古战场恢复区、三国城、三国宾舍、大型系列《赤壁大战》场景戏等,赋予三国文化更深的蕴藉涵容。横行方面,努力延展文化覆盖面。投资1.6亿元的湖北风情赤壁度假村,打造地域风情文化。嘉鱼挖掘二乔文化,倾力打造二乔公园,与赤壁之战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
㈢产业模式特色化
文化产业的新气象与特色十足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咸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办法是:节会开路。2009年首届温泉国际文化旅游节成为彰显城市品牌,展示咸宁形象的靓丽名片,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县市区节会运作也十分成功。赤壁市连续举办三国赤壁文化旅游节,使三国文化产业突飞猛进。通山县九宫山避暑节、咸安区嫦娥文化研讨会等节会都成为拉动文化旅游,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歌舞搭台。咸宁市坚持一手抓艺术生产,一手抓市场运作,加大专业艺术的市场化步伐,摸索出了一条“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新路子,初步构建起以市场为核心的专业艺术发展新格局,艺术生产的整体实力显著提高。
同时,歌舞也为经济发展搭台酬唱。两届旅游节中,《梦寻咸宁》受到海内外嘉宾高度评价,为节会胜利举办增添厚重的砝码。目前,全市歌舞百花齐放、精品叠出,赤壁市的《千
古风流》、三国赤壁景区实景戏、通山县的《白云深处》、咸安区的《千桥流水桂花香》、崇阳县的《隽水河畔》,都对地方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搭建了流光溢彩的舞台。
咸宁全市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生态文化旅游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依托长江工业园,成立了占地1.8万平方米的咸宁印刷工业园,同时聚集民营资本在各个县市区分别组建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图书超市;咸宁的广播电视产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5年,该市共实现文化产业产值和销售收入8.37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2%%。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万余众。
三,咸宁文化发展对策
“十一五”期间,咸宁文化产业将向多元化发展。开发温泉谷、龙佑温泉,发展温泉度假休闲产业;开发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发展文化名人产业,完善开发汀泗桥北伐战争旧址等红色文化产业;依托通山古民居和赤壁羊楼洞、辛店石板街,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依托“咸宁是武汉的后花园,生态条件最好”的优势,新建温泉美食文化城,发展饮食文化产业;依托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项目,发展壮大体育旅游。同时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发展壮大媒体传播、出版发行,计划到2012年,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7亿元,占全市GDP的6%,形成文化旅游、媒体传播、出版发行、娱乐美食洗浴休闲四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有望成为该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温泉发展未形成集聚效应,产品的知名度仅限于湖北周边地区,因此要全局统筹温泉旅游休闲开发。同时不可忽视咸宁竹文化的开发利用。解读、利用、弘扬竹文化,有效利用竹资源,发展竹文化产业,提高竹产品附加值,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者统一。
㈠用文化创意提升温泉产业发展水平
如今,国内许多温泉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利用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品牌。如何用文化创意挖掘温泉产业的附加值,不断出新,研究温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从而研究利用温泉整合休闲业的文化新项目,已经成为实现温泉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助力。令人高兴的是,咸宁温泉这一新的温泉文化品牌也正在形成。
温泉正成为咸宁的城市新坐标。温泉正成为咸宁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交融发展的载体。赤壁三国历史文化、汀泗桥红色文化、桂花楠竹之乡的生态文化等要与温泉文化汇聚碰撞,用一个大文化的理念,丰富了咸宁的城市精神,使得咸宁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个国际服装节,把大连推向了世界;一个国际风筝节,把潍坊推向了世界。只有通过分析文化资源,比较优势,咸宁打出了温泉牌,推出了温泉文化节,通过温泉和温泉文化的酣畅喷涌,咸宁温泉文化品牌会越来越亮。
㈡用市场开发观念打造竹文化品牌
结合现代人追求养生和绿色生态的消费心理,对咸宁竹制品(食品)的营养成分、保健功能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和宣传推广。在竹子的利用,经济价值的开发方面,可以说前途无量。竹子生长速度快,易于栽种繁殖,产量很大,用途甚广。竹笋营养好,竹材质量高,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加工可以开发一些新产品。竹制器物,符合环保要求,只要提高工艺水平,仍有广阔市场。竹子在药物、保健品提炼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例如中国新时代集团以淡竹叶为主要原料,科学提取、精制而成的“竹康宁”,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免疫调节的保健功能,被誉为保健珍品。
大力开发咸宁市竹雕特色旅游工艺品,可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促进文化艺术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扩大农村和农民就业,实现富民强市。特色竹雕旅游工艺品可成为旅游者良好的纪念品,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延伸,对咸宁市可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把握较
有发展前景的竹文化产品。如:日用炊具、茶具、餐具、工艺玩具、工艺品、家具工艺、用具、装饰品,利用竹材复合板、人造板开发的产品,以及竹荪、竹笋等为主的竹文化产品,以及应运而生的竹雕刻、竹文学、竹文化、竹画、竹艺术等竹文化产业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咸宁这块古老的热土孕育出来的灿烂文化,正沐浴着文化市场化的春风,在继承和发扬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咸宁已是一座“城中有山、山中有水、水绕城转”的山水园林城市和旅游名城。在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在优秀人才的建设下,咸宁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湖北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钟新桥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9)》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四篇: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酒泉,作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着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我们要将酒泉文化产业作为酒泉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努力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先进文化,推动酒泉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经济强市的跨越性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如果说政治是一个国家的骨骼,经济是血肉,那么文化就是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是一个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那么,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酒泉拥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围绕酒泉丰富的文化资源,酒泉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亮点纷呈。
肃州区围绕航天文化、风电光电文化、民俗文化、祁连玉和奇石文化、酒文化等特色文化,全力构建“四园区三基地”,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5家。金塔县以沙漠森林公园、“三湖一溪”景区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9家。玉门市挖掘石油文化、铁人文化、新能源文化的丰富内涵,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5家。瓜州县全力实施以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自然文化生态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龙头的“四园一基”建设,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14家。敦煌市打造敦煌文化城,全力以赴抓文化项目建设,其中,敦煌动漫创意信息产业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1家。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新进展,但是,在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1、文化市场主体还未形成,文化产业规模小、效益低,有竞争力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少、产值低。文化市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效益是其最高准则。但是目前,我市文化市场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缺乏有实力,有带动性的大中型企业,大部分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尚未步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2、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大都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政府职能的“管、办”不分,造成文化部门既管文化产业又办文化产业的混乱局面。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是大文化概念,而文化部门所管理的往往是“小文化”范畴,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发行、音像制品、文化旅游等行业就分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管理。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全市始终将文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我市的文化建设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精神文化产品不丰富,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
4、专业人才的严重缺失。在现在这个时代,人才是极其重要的。而目前,我市文化艺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从文化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构成情况看,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编剧、项目包装、活动组织等方面的骨干人才。且现有的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大多都不是专业人员,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这就大大阻碍和限制了我们文化的发展。
5、财政投入不足,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金和融资问题。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融资困难,国内投融资体系的不健全,都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酒泉,这个位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还不够发达的内陆城市,资金成为了发展文化
产业的短板。
三、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践证明,人们越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当前,伴随着我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对此,我们应乘势而为,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尽快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继而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第一、精心策划好文化项目,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比如,社会需求如何、消费能力如何、经济发展如何等等。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发展规律、与当地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吻合的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因此,我们应立足我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精心编制项目规划,并依托优势项目和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谋划一批对社会资金吸引力强,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重大文化项目,打造标志性文化工程,如我市着力打造的“酒泉航天”和“敦煌飞天”这两大文化品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二、优化文化产业体制,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实现“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从管理政府文化机构与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对现有的文化管理部门进行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大力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像“广场文化艺术节”、“十五分钟文化休闲圈”等活动,要逐步向农村渗透,促使城市优质文化向基层和农村蔓延,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地条件。
第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文化产业具有大投入大产出的特点,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其发展既要盘活存量又要增加增量;既要实现集约经营,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又要适当进行数量扩张,走外延扩大再生产之路。这就必须扩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区域文化产业投入的主体应多样化,要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坚持“谁
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加强专业文化队伍的建设投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最根本的内容是人才战略,所以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资源,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管理。
文化产业是未来酒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酒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存众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全力推动酒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酒泉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日趋活跃的重要内容。为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首先就要培养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构建文化产业学科与研究体系,这正是高等院校的责任所在。高等院校的科研与教学要努力探索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
【关键词】高等院校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 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已经成为西方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为了培养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更快的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背景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一项产业,该产业主要包括:广电影视、演艺娱乐、文化贸易、网络游戏、报业出版等。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综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该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朝阳产业”、“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提倡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年6月,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济南举行,国家和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应该越来越迫切,于是更多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成为这几年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2006年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招生中,该专业的报名人数远远高于其他专业,成为当之无愧的“热门专业”。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十分不乐观,并且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去考研的部分人外,其他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文化产业有前途,文化产业最缺人”的说法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其实众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领域是缺乏人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这个问题值得深刻思考。
首先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它所需要的是既懂文化有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业内人士达成共识的看法,事实也是如此。这样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显而易见了,就是培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懂得市场经营运作的人才,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这一块做得很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2.1 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
从目前的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情况看,尚未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当务之急的需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2 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
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代理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导致许多高校很难对文化产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3 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
师资力量不足成了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瓶颈,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原因固然可以推到新兴学科的先天不足身上,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科研机构中的不少专家学者习惯于抱残守缺的心态也有很大关系”。实际上,我国高校原有的师资配备中,文化、艺术、经济、管理、旅游、传媒、信息技术等专业的教师都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或相近,如果能彼此之间加强知识的整合与交流,互相吸收对方的专业特长,其知识结构是符合文化产业人才的复合型和实用型要求的,也完全有能力胜任文化产业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但他们或是对新知识缺乏兴趣,或受习惯驱使,依然固守着以前的课题和研究,不愿意转型;而作为新兴专业,又没有多少本专业的师资可引进,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这样,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材的状况一是数量少,二是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有水平且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不多。虽然一些高校也使用一些相关教材,但这些教材大多是从传统的专业和教学模式平移过来的,如“文化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文化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分别是什么,没有说清楚;有些教材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符合文化产业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文化产业专业教材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要深层次反映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现状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经营管理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低,因而造成文化产业领域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局面,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部门目前不缺具体的编导制作人员,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观众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的策划、管理人才。
因而,将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方向确定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之上。在学科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复合性、应用性,要围绕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具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这个目标,构建起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的科学架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3.2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路径,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解决课程体系的问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延续旧有的政府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口径和培养模式,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勃兴的时代,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定位。要根据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内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文化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经营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策划方面的人才。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特别强调其复合性与应用性,要符合文化产业实践性的要求,加强应用性的课程、调整理论性过于强的内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可分为三类:
3.2.1 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学导论、中国文化简史、西方文化概要、文化人类学导论、文化资源概论、艺术基础、美学概论、宗教文化、民俗学等;这一课程群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3.2.2 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营销学、文化市场调查方法、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充分的准备。
3.2.3 经济学类课程如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文化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通晓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及规律,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3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所涉及的学科基础广泛而分散,最容易形成各个来源学科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互不协同的问题,难以形成专业教育的合力。具体表现为三个脱节:几个课程群之间的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脱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性要通过知识的拓展与融合方能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文化类课程、经营管理类课程组成,要解决好两个方面课程之间的协调和协同的问题,以形成课程之间的合力。要求担任不同课程的专业教师克服认识上的偏见,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中心目标,紧紧围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经营型文化管理人才,还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第一、第二、三课堂之间的协同配合问题,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3.4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复合型、应用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突出特点,懂经营、善策划,熟谙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设计长项。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还应当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调研能力、策划能力、宣传推广能力、品牌塑造等方面能力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中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真正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应当更多的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应当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文化产业管理的社会现实。因而,要特别强调实践性的重要意义,要求所开设的课程,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增大实践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的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调研、文化企业考察等方面的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任,王福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依据_内容与路径.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0期.[2] 孔羽.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2月.[3] 方东.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2期.[4] 李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析.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