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初稿)

时间:2019-05-13 09:5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初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初稿)》。

第一篇: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初稿)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提纲初稿)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二、国外(英、美)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英、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二)英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经验;

(三)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经验。

三、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加快城市软、硬件环境建设,吸引文化产业创意人才;

(二)调整教育发展模式,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三)重视政府补贴与规划的重要性,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第二篇:文档文化产业发展论文

论文中期报告 论文题目: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关键字:文化贸易 现状 国际竞争力 在完成了论文的选题,确定了写作的方向的时候,我就开始着手准备先大概草拟出一个 大纲、草稿。首先先借鉴了大量的优秀论文,经过了前期的大量参阅优秀硕博士论文的基础 上已经大致了解一篇论文的格式,内容。明白自己将如何写,能够大概理出一个提纲了,可 以说一篇文章的骨架大致形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寻找内容数据将这个骨架填充完整了。在 拟定了论文提纲的过程中,前往图书馆借阅许多关于文化贸易方面的书籍,根据书籍上提供 的参考文献上网查询,搜集最新的数据,主要查询的方向在于看中国近些年在文化贸易方面 的进出口情况,通过中国文化产业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等官方网站获得了大量 的数据,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大量数据依据。关于这方面我也查阅了许多的资料,也大概看 过几本书来了解现在我国关于文化贸易方面的信息。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国入世的那段时间的 数据和研究的人比较多,只要就是针对中国入世后接受大量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如何让中 国的文化传播甚至影响到整个世界。这关键就是要看中国的文化产品的影响力了,还有就是 关于这个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了。在查询资料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我也逐步完成 了读书笔记的撰写,与此同时搜索了与毕业论文相关的外文文献。在完成整本读书笔记的过 程中,对自己论文的提纲有了更清晰的体会。因此,我在已完成的粗略的提纲的基础上得出 了最终的提纲。然后,参考一些比较知名的研究文化贸易的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经过对现有资料的整理和一些经典名家的意见的整合,已经基本完成了论文的初稿。在论文写作中的阅读的参考文献: 1.我国文化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2.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战略与政策研究 3.中韩文化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实证研究 4.中美文化产业比较及借鉴 5.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以美国文化产业发展为比较)等 这些文稿大多数都是从一些专业的文献和一些优秀的硕博士论文中挑选出来的,和我要 写作的论文方向是相一致的,从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专家对文化贸易的见解,丰富了我的眼界,了解了他们看问题的切入点和写作的方式,也从中搜集到大量有用的信息,知道如何和从哪 里可以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现在论文的初稿已经版本完成,可能在论文写作,数据的选取上还有什么不恰当或要修 改的地方。这就是我下一步的主要的工作所在。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改正也算是自己的 一

种进步吧。

第三篇: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酒泉,作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着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我们要将酒泉文化产业作为酒泉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努力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先进文化,推动酒泉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经济强市的跨越性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如果说政治是一个国家的骨骼,经济是血肉,那么文化就是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是一个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那么,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酒泉拥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围绕酒泉丰富的文化资源,酒泉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亮点纷呈。

肃州区围绕航天文化、风电光电文化、民俗文化、祁连玉和奇石文化、酒文化等特色文化,全力构建“四园区三基地”,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5家。金塔县以沙漠森林公园、“三湖一溪”景区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9家。玉门市挖掘石油文化、铁人文化、新能源文化的丰富内涵,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5家。瓜州县全力实施以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自然文化生态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龙头的“四园一基”建设,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14家。敦煌市打造敦煌文化城,全力以赴抓文化项目建设,其中,敦煌动漫创意信息产业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1家。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新进展,但是,在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1、文化市场主体还未形成,文化产业规模小、效益低,有竞争力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少、产值低。文化市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效益是其最高准则。但是目前,我市文化市场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缺乏有实力,有带动性的大中型企业,大部分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尚未步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2、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大都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政府职能的“管、办”不分,造成文化部门既管文化产业又办文化产业的混乱局面。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是大文化概念,而文化部门所管理的往往是“小文化”范畴,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发行、音像制品、文化旅游等行业就分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管理。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全市始终将文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我市的文化建设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精神文化产品不丰富,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

4、专业人才的严重缺失。在现在这个时代,人才是极其重要的。而目前,我市文化艺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从文化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构成情况看,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编剧、项目包装、活动组织等方面的骨干人才。且现有的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大多都不是专业人员,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这就大大阻碍和限制了我们文化的发展。

5、财政投入不足,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金和融资问题。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融资困难,国内投融资体系的不健全,都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酒泉,这个位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还不够发达的内陆城市,资金成为了发展文化

产业的短板。

三、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践证明,人们越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当前,伴随着我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对此,我们应乘势而为,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尽快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继而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第一、精心策划好文化项目,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比如,社会需求如何、消费能力如何、经济发展如何等等。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发展规律、与当地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吻合的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因此,我们应立足我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精心编制项目规划,并依托优势项目和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谋划一批对社会资金吸引力强,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重大文化项目,打造标志性文化工程,如我市着力打造的“酒泉航天”和“敦煌飞天”这两大文化品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二、优化文化产业体制,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实现“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从管理政府文化机构与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对现有的文化管理部门进行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大力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像“广场文化艺术节”、“十五分钟文化休闲圈”等活动,要逐步向农村渗透,促使城市优质文化向基层和农村蔓延,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地条件。

第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文化产业具有大投入大产出的特点,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其发展既要盘活存量又要增加增量;既要实现集约经营,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又要适当进行数量扩张,走外延扩大再生产之路。这就必须扩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区域文化产业投入的主体应多样化,要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坚持“谁

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加强专业文化队伍的建设投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最根本的内容是人才战略,所以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资源,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管理。

文化产业是未来酒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酒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存众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全力推动酒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酒泉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日趋活跃的重要内容。为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首先就要培养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构建文化产业学科与研究体系,这正是高等院校的责任所在。高等院校的科研与教学要努力探索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

【关键词】高等院校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 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已经成为西方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为了培养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更快的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背景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一项产业,该产业主要包括:广电影视、演艺娱乐、文化贸易、网络游戏、报业出版等。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综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该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朝阳产业”、“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提倡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年6月,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济南举行,国家和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应该越来越迫切,于是更多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成为这几年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2006年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招生中,该专业的报名人数远远高于其他专业,成为当之无愧的“热门专业”。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十分不乐观,并且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去考研的部分人外,其他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文化产业有前途,文化产业最缺人”的说法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其实众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领域是缺乏人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这个问题值得深刻思考。

首先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它所需要的是既懂文化有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业内人士达成共识的看法,事实也是如此。这样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显而易见了,就是培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懂得市场经营运作的人才,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这一块做得很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2.1 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

从目前的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情况看,尚未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当务之急的需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2 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

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代理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导致许多高校很难对文化产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3 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

师资力量不足成了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瓶颈,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原因固然可以推到新兴学科的先天不足身上,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科研机构中的不少专家学者习惯于抱残守缺的心态也有很大关系”。实际上,我国高校原有的师资配备中,文化、艺术、经济、管理、旅游、传媒、信息技术等专业的教师都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或相近,如果能彼此之间加强知识的整合与交流,互相吸收对方的专业特长,其知识结构是符合文化产业人才的复合型和实用型要求的,也完全有能力胜任文化产业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但他们或是对新知识缺乏兴趣,或受习惯驱使,依然固守着以前的课题和研究,不愿意转型;而作为新兴专业,又没有多少本专业的师资可引进,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这样,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材的状况一是数量少,二是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有水平且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不多。虽然一些高校也使用一些相关教材,但这些教材大多是从传统的专业和教学模式平移过来的,如“文化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文化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分别是什么,没有说清楚;有些教材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符合文化产业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文化产业专业教材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要深层次反映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现状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经营管理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低,因而造成文化产业领域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局面,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部门目前不缺具体的编导制作人员,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观众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的策划、管理人才。

因而,将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方向确定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之上。在学科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复合性、应用性,要围绕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具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这个目标,构建起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的科学架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3.2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路径,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解决课程体系的问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延续旧有的政府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口径和培养模式,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勃兴的时代,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定位。要根据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内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文化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经营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策划方面的人才。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特别强调其复合性与应用性,要符合文化产业实践性的要求,加强应用性的课程、调整理论性过于强的内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可分为三类:

3.2.1 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学导论、中国文化简史、西方文化概要、文化人类学导论、文化资源概论、艺术基础、美学概论、宗教文化、民俗学等;这一课程群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3.2.2 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营销学、文化市场调查方法、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充分的准备。

3.2.3 经济学类课程如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文化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通晓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及规律,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3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所涉及的学科基础广泛而分散,最容易形成各个来源学科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互不协同的问题,难以形成专业教育的合力。具体表现为三个脱节:几个课程群之间的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脱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性要通过知识的拓展与融合方能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文化类课程、经营管理类课程组成,要解决好两个方面课程之间的协调和协同的问题,以形成课程之间的合力。要求担任不同课程的专业教师克服认识上的偏见,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中心目标,紧紧围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经营型文化管理人才,还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第一、第二、三课堂之间的协同配合问题,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3.4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复合型、应用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突出特点,懂经营、善策划,熟谙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设计长项。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还应当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调研能力、策划能力、宣传推广能力、品牌塑造等方面能力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中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真正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应当更多的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应当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文化产业管理的社会现实。因而,要特别强调实践性的重要意义,要求所开设的课程,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增大实践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的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调研、文化企业考察等方面的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任,王福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依据_内容与路径.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0期.[2] 孔羽.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2月.[3] 方东.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2期.[4] 李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析.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第五篇:发展湖北文化产业对策研究

发展湖北文化产业对策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课题组(王威孚、柯育芳;柯育芳执笔)

一、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对策

根据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我们认为,要发展壮大我省的文化产业,推动湖北在中部实现全面崛起,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必须首先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制约问题,上下联动,政府与企业同心,更新政府办文化的传统观念,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奋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1、树立新型文化产业观

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深深感觉到,发展文化产业困难最大的是观念障碍。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在这一方面,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辨证关系。过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人们往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认识不清,或者过于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单纯地把文化当作社会公共事业来办;或者把文化的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混为一谈,单纯地把文化当作经济产业来办。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应当正确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辨证关系,坚持两手抓,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发展。要着力破除旧观念,树立发展“大文化”的产业观念,改变那种认为文化行业不能赚钱,不能成为产业的旧思想,把文化产业当成社会经济大产业去规划、去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市场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已经形成,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居于垄断地位。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 以上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垄断。美国还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频道中,60%-80% 的节目来自美国,几乎成为美国电视的转播站。美国影片产量占全球影片总产量的 6%-7%,却占据了总放映时间的 50%以上。2000年,美国影视和音像产品的产值首次超过航天航空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业,它占据了40%以上国际音像市场份额。2002年,日本动画产业的市场总规模达2万亿日元,超过了汽车产业,成为该国支柱产业。伴随风靡亚洲的“韩流”,韩国已成为新兴的文化出口国家,仅2001年其电影出口额就达1100万美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如何永葆其生命力和吸引力,发挥其创造力和影响力,昂首阔步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是必须做出回答的一个大问题。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跨国文化产业集团的影响和渗透越来越强;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在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中的应用更加深入和广泛。中国加入WTO,扩大文化市场的准入范围,允许国外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进入,都已经成为事实。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转变观念,1迅速行动,把自己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把自己的文化产品做多做好,把自己的文化服务做优做全,以此来应对外来资本和外来产品的冲击,抵制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使我们在激烈竞争中争得主动和有利的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先进文化必须确立“经济文化一体化”、“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新观念。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入经济活动,成为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均收人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上、文化上和心理上的需要,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追求生活的内在质量,对音乐、影视、书籍、旅游、教育、数字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极大地增长了。同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招商引资和员工素质的可靠保证,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在十六大四中全会的决议中,又把“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五种执政能力之一。所以,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冲破三个方面的观念误区,推动全社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即冲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并存、不可兼得的观念误区,树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思想;冲破发展文化必须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的传统观念误区,树立政府职能是依法管理、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的思想;冲破“面向市场”就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失控的传统观念误区,树立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有利于发展文化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思想等等,从而大大增强我们的文化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文化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不仅要大力出口一般商品,更要大力出口文化商品;要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寓意识形态于文化经济形态之中的战略,以经济手段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发展文化产业还有以下作用:(1)优化产业结构。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下游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第一、二产业的中心地位逐步让位于第三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知识化、科技化、智能化水平高,能够以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幅升值其产品价值,具有传统产业无可比拟的优势。湖北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凭借其价值增幅大,投人产出比例高的特点,增加第三产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升产业结构层次。(2)创造就业机会。发展文化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切人点。一方面,文化产业门类繁多,劳动力的择业面相当广阔。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资本密集度大多不高,与制造业相比,同样的资金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3)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不存在物质污染,也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任何不良影响,符合现代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发展湖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就必须对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文化事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现由过去“管脚下”到“管天下”的转变,从过去单一靠行政管理转变到依靠法律、行政、经济、舆论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综合管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打破多头管理、重复管理和条块分割,侧重管方向,管宏观,创造环境,提供政策,搞好服务,实现政事、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文化市场来讲,设立政府职能时,一要体现无歧视、公平竞争的原则,对本国和外国的经营性文化产品、服务都应给予“国民待遇”。二要体现透明和可预见性原则,尽可能地公开与文化产品贸易相关的法规、政策、措施和程序。三要提供政策法律保证,包括文化经济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四

要大力发展文化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在协调、管理、组织、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许多文化公司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极大期望。我们调查时,江通动画公司董事长朱佑兰特别提出,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文化企业加大融资力度,认为“内部机制和观念陈旧是目前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中央已确定在全国35个单位和9个省市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行业遍及新闻媒体、出版单位、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艺院团、影视制作企业、印刷、发行、放映公司等。我省虽然不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省,但我们要比照试点省市的改革,积极主动,跟上甚至超过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争取走在时代的前列。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另一重大举措,是在政府推动下,让文化企业走集团化的道路。各级政府必须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适应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将经济规律和国情省情有机结合,走资源整合之路,走集团化之路,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现有条件下,我省集团化的路子,可采取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先在省直同系统内部组建集团。第二步,可实现在省内的跨行业、跨地域发展的大集团,这种集团必须以行政推动、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建成全省统一 的分类别的集团。第三步,按照市场规则,实现多媒体、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组合,以真正实现资源的市场配置。

总而言之,新世纪的湖北文化发展,必须立足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以开阔的视野,以开放的思维,以特色文化为对象,以文化品牌为重点,实施跨行业、跨区域、跨省份、乃至跨国度的多元合作与多边协作。因为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再只是属于本国度本地区本行业内部的封闭式、单元性的发展,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边渗透、多元合作的开放性动态式的发展。因此,新世纪湖北文化发展的重点还在于必须从观念上、从制度上破除以往的垂直系统的、封闭的行政管理意识与方式,实行政府协调下的跨行业跨地区的多边合作方式,聚焦特色文化对象与文化品牌工程,遵循双赢乃至多赢的市场法则,极大限度地调动、吸收、整合国内外和行业内外的人才、资金、技术、制度资源,加快湖北文化发展的速率,开创建设湖北文化强省的新局面。

三、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对策

在新形势下,应对全省的“大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价值评估,并对相关产业和市场进行调查,做出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创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经营体制和经营组织,鼓励非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支持本地文化企业走市场化发展之路,积极吸引外地有实力、知名品牌的文化产业资本参与湖北的文化建设。

1、多途径、多渠道吸收社会资本,走开放式发展之路

积极鼓励多种所有制办文化,用开放的思维,多途径、多方面的吸收社会资本,积极发展个体私营、股份合作、股份公司、外资等多种形式的、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做到多个轮子一起转,多种形式一起上,使我省文化产业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在2005年7月22日闭幕的武汉首届“文洽会”上,民营资本占引资总额的67%,说明民营资本在今后的湖北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将逐渐打破现有的文化产业所有制格局,政府应

出台更加周详、明确、前瞻的政策,给予鼓励和扶持。

在现阶段,必须调整、完善文化经济所有制结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存、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现有的文化系统所形成的国有资产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坚持抓大放小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和控制力。政府要在经营属性明确的一些产业领域,采取放弃股权、减持股权、出售、拍卖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要积极吸纳社会力量特别是外地资本办文化产业,使文化领域出现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入、产权结构多样、所有制形式多种、多方共同受益的全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必须降低文化产业企业的准入门槛。我省首届“文洽会”闭幕9个月后,据有关部门统计,到位资金突破20多亿元,其中武汉市12亿元,武汉盛世包装、国体武汉商城等项目到位资金大大超过签约额度,说明多方吸引社会资本取得了初步成效,情况令人振奋。“这充分体现了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体现了湖北文化产业的吸引力。”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产业,最终要依靠市场需求和自身的活力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但是,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扶持政策,是很有必要的。根据我省实际,目前还必须把政府投入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和政策导向。各级党委和政府不能一提吸纳社会资本,就放弃政府目前应该承担的一定的投资任务。除政府直接投入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还必须作到以下三点。首先,要在税收上进行优惠。其次,要在用地上给予支持。可以借鉴沿海地区的做法,允许文化事业单位在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对其享有使用权的房地产进行开发经营或置换出让,免征土地有偿使用费。第三,要在产业政策上实行倾斜,把文化产业纳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政府在给文化产业以大力扶持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管理,不能只有扶持没有管理,并逐渐向以管理为主的角色转变,在一定的时机淡出文化产业的投资领域。目前迫切需要明确界定文化的公益性、公益经营性和经营性三类不同性质,能让社会资本进入的明确敞开大门,不能进入的领域则用法律的形式加以限定。

2、科学调整产业布局,明确重点,走突破式发展之路

这里的产业布局有两层含义。一是全省范围内各大产业之间的关系,也是要理顺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到整个产业发展规划中,找准文化产业在整个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文化产业各行业之间、各区域之间、各重大项目之间的关系,要有重点地选择若干有发展基础、发展潜力的行业、地区、项目,予以扶持。

具体说来,根据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在行业的选择上上,要着力抓好现代传媒业、演艺娱乐业、图书出版业、期刊业、文化产品制造业、发行业。这六类文化产业,都是我省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要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将这些重点行业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品牌。

在地域上,要构建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网络、带动辐射广大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特别是要将武汉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要重点推进经济基础好、文化特色浓、人流物流多的地区优先发展。武汉区域性文化中心的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将是巨大的。武汉市在整个中国中部地区中居于中心地位,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辐射能力,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并具有现代都市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特殊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在全省最好。通过近十多年来的规划建设,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借助中央“中部崛起战略”使其地区更显重要,整体形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发展湖北的区域文化产业,首先要确立武汉在全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要充分发挥其交通、人才、资源等优势,以会展业、广告业为主,辅以旅

游业、城市娱乐业、出版业、演出业等产业门类,把武汉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中心,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区域性文化中心。

在重点项目上,要建一批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如多功能的影视城、娱乐城,高技术、高收益的文化产业园等。为了更好地扶持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实现多元合作、走联合发展之路,是必要的,特别要注意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协调,整合资源,逐步形成湖北以若干文化企业集团为主干的产业格局。

在选择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大项目时,一定要注意倡导和营造有湖北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地区文化产业若是没有区域文化特色,就没有自己的生命力。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有五点必须注意。一要倡导具有荆楚文化特点的公司文化、工厂文化、社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等;二要赋予商品的楚文化内涵,提升商品价值档次;三要开发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旅游经济;四要将荆楚文化与湖北城市群文化和生态建设相结合,提升湖北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湖北城市的文化功能;五是各种文化工程建设特别要有荆楚文化特色。

打造重点项目,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产业项目是文化资源进入市场领域实现产业效益的有效载体,也是文化产业实现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长点。要按照“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地进行强强联合,走出一条高速发展的新路。在重大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政府要主动介入,不但要给予政策上的特别支持,必要时要将组织者、投资者、管理者三个角色集于一身。

(3)振兴和发展地方戏曲,培育群众文化市场,扶持群众文化产业

振兴和发展地方戏曲,首先要科学规划。科学规划的前提是科学地考察每一种戏曲生存发展所具备的诸方面社会历史条件。凡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人民需要的都要支持。要真正贯彻“双百”方针,促进民族戏曲多剧种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第二,必须扶正固本,重在建设。一是剧种建设。要使本剧种艺术成为随着时代与人民生活发展而发展的鲜活艺术。二是剧目建设。要树立精品意识和艺术创新精神,认真打磨本剧种的代表作。三是队伍建设。要大力培养各剧种编、导、演、音、舞、美各种优秀艺术人才。要推动戏曲表演团体的改革,以增强自身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第三,要大力加强艺术科学研究,建立剧种研究会,围绕剧种建设的相关问题,召开专题或综合的研讨会。

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一是要加强群众文化的宏观管理,按市场规律发展群众文化;二是要建设良好的群众文化设施,制定群众文化发展规划;三是要引导市民在精神文化活动方面的消费;四是要设立群众文化产业基金,改革文化投资方式和渠道;五是要完善群众文化经济政策。

在发展文化消费市场问题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正确认识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将它置于其他市场的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给予关注、扶持和培育。要充分发挥文化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加快培育和完善文化产业的要素市场、劳务市场和产权市场,为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4)组建若干文化产业集团,与相关产业进行整合、联手,走共同发展之路

我省的文化商品竞争力不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规模化、实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利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竞争优势。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文化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大对文化支柱产业的投入,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形成文化经济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除已经

组建的以《湖北日报》为主体的报业集团、以湖北电视台为核心的广电集团、以湖北新闻出版局为核心的出版集团、以《知音》杂志为核心的期刊集团等外,还可将有荆楚特色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等著名企业加以整合,形成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群体。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产业的结合。目前,我省以软件产业、电子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正在成为第四大产业,迫切需要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在技术和文化资源方面的整合,以大幅度提升其文化内涵的经济价值。例如,生产一个磁盘的成本仅3元,而设计具有一定文化和知识内涵的软件程序或电子读物则可以卖到成千上万元,其价值成千万倍增长。世界许多国家已经瞄准我国的巨大文化市场,急于抢滩登陆。在这种情况下,我省必须加大文化领域的产业整合力度,将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文化产业与公众需要、与世界市场需要密切结合起来,推动文化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下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初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初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段时间,在发展大文化产业课题调研中,我们与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环境,并到长沙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思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发展的......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一、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思路及论文框架 (四) 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概念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一):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文献综......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汇编)

    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产业,也要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样,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121顾瑞 010612102 淮安又被称为淮阴,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同时也是我国五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于迪2013-3-28 9:34:41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01期摘要:黑龙江省富有美丽而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古老而独特的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应该合......

    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精选多篇]

    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肖石通〔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市场日趋繁荣,今后还需要加强基础建设,形成文化产业链。〔关 键 词〕 文化产业 发展 研究〔作者介......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四、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建议性对策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

    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发言提纲(共五则)

    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发言提纲 2011年5月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就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