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文化产业概论、农村发展概论论文说明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课程大作业)说明
1.终结性考试方式
本课程的终结性考试采用课程大作业形式,即学生撰写并提交当地(县、乡镇、村)农村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设计方案(或经营管理方案)。
2.课程大作业题目要求
(1)课程大作业题目和内容在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范围内。
(2)课程大作业题目主要按照本课程教材中农村文化产业开发和经营管理的有关章节的要求,并结合其它章节所学内容进行设定。
(3)课程大作业必须与学习者所在区域(县、乡镇、村)的需求相结合。
(4)课程大作业的题目可以由指导教师自主命题,也可采用如下题目之一:
***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策划方案 ***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设计方案 ***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管理方案 ***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营销方案
例:陕西省富平县陶艺村生态文化产业园项目策划方案
北京市怀柔区富乐村民间手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计方案
安徽省广德县甘溪民俗文化村项目管理方案
广西临桂县五通镇农民画文化产业产品营销方案
云南省南涧县跳菜旅游文化村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
3.课程大作业的评定
(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
(2)课程大作业评定按百分制计分,具体要求如下:
95~85分:
独立完成课程大作业;
课程大作业有创意,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思路、目标、重点和实施措施等符合当地发展实际,有所在地区、单位的特色;
课程大作业文本规范,中心突出,依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结构严谨;
课程大作业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或已经实施(实现);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较好地结合教材相关知识;
原始资料齐全,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投入产出分析透彻。
84~70分:
课程大作业有一定的新颖性,较为符合当地需要;
课程大作业文本较为全面,未缺漏重要内容,中心突出,依据较充分,数据基本可靠,层次比较分明,文句通顺;
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适当联系教材相关内容;
原始资料基本齐全,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有投入产出分析。
69~60分:
课程大作业文本不够全面,但未缺漏重要项目,有一定的论据,主要数据基本可靠,文字尚通顺;
课程大作业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一定的原始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
60分以下:
课程大作业文本不规范,缺漏项目严重,原始资料残缺不全,加工整理差;
问题分析有严重错误,层次混淆不清; 4.格式
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左侧装订,页面上下边距各2 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 CM。标题为小二号黑体字,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各级标题序号为“一”、“
(一)”、“1”、“(1)”、“①”。要求插入页码,居中对齐,从正文页开始为第1页。5.上交论文时间
各位学员务必于6月18日前将纸质论文上交给电大班主任。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课程大作业)
1.考试方式
课程结课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2.题目拟定 结课论文题目从下列范式中选择:
**县**村农业发展与展望——从传统农业改造的视角 **县**村农业发展与展望——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 **县**村农业发展与展望
——从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 3.考试时限(论文上交时间)6月18日前 4.论文格式
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左侧装订,页面上下边距各2 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 CM。标题为小二号黑体字,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各级标题序号为“一”、“
(一)”、“1”、“(1)”、“①”。要求插入页码,居中对齐,从正文页开始为第1页。4.特殊说明
结课论文必须由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严控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终结性考试试题、要求及评分标准 【试题内容】:
请结合自己工作或生活所在地实际情况,运用课程学习的相关理论,梳理概括本地传统农业改造,或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就本地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论述。【试题要求】:
1.论文要以具体地区为分析对象,不可泛泛地停留在理论综述层面。2.对传统农业改造及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尽量依据调研,或实际工作展开。
3.对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借鉴可以出自教材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
4.对本地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论述,至少要包括发展定位、发展主导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等方面。
第二篇: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学号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
目录
摘要…………………………………………………………………………………1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1
(一)、农民的文化生活枯燥、单调……………………………………………1
(二)、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1
(三)、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匮乏……………………2
(四)、目前的乡镇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2
(五)、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发展动力不足……………………………………2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措施……………………………………………………2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2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文化活动有序开展……………………3
(三)、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3
(四)、制定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度……………………3
(五)、改革和调整乡镇文化管理体制,扩大乡镇文化机构职能……………3
(六)、实施品牌战略,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之路……………………………4
三、结论……………………………………………………………………………4 参考文献……………………………………………………………………………5
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农村的文化建设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因而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注重挖掘农村现有文化发展潜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布局出发,从较高的起点上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从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入手,论述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出路及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其他各部门应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现状、措施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农村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仍不尽如人意,大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初级的状态,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许多地方的农民群众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他们想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有所改变,但尚未从根本上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从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还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突出表现在:
(一)、农民的文化生活枯燥、单调,文化消费偏低
农民劳作之余,除看电视外最主要的消遣活动是串门、聚众喝酒、打麻将、打牌等活动。多数农民没有文化消费概念。
(二)、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农村专业文化干部人员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才瓶颈使得农村文化产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如原材料的供应链和加工环节,而高附加值的创意、研发和品牌营销即“微笑曲线"的两端多在城市的文化企业或公司。近年来,虽通过实施“三支一扶”、“进村进社”等分配政策,将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至乡镇基层文化站工作,但由于艺术类专业人才较少,分配至乡镇的文化专干均为非艺术专业,严重影响着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而且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三)、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匮乏
多年来,国家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不够,文化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十七大召开之后,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投资的倾斜,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加快,但进展还不够平衡。因此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能力十分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四)、目前的乡镇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
纵观全国各地的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我们发现很多地方把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简单的看成给农村多送几场慰问演出,给农民多放几次电影,等等,却没有考虑送出去的文艺给农民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效应,能多大程度促进当地的精神文化建设? 这样的送文艺能解决农民一时的胃口,却不能解决农民一世的胃口。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
(五)、近年来,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发展动力不足
农村的老年人虽对当地人文历史熟悉但难以有精力将其发扬,不可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儿童更不可能,而能够承上启下的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不仅不能使当地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反而会导致农村优秀文化难以传承从而消亡,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政策保证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的政策法规体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创造农村文化产业的优良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稳定现有人才队伍,珍惜现有人才资源,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环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培训,努力提高现有文艺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不断将刚毕业的大学生中具有组织宣传能力和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专长的人选到乡镇文化站工作,以夯实农村文化工作基础,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文化活动有序开展
政府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融资支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走市场化的道路,努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变农村文化产业的投入方式,由政府计划拨款为产业需求型贷款投资。在使用财政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政府也应向农村文化产业投资,并实现国有资本的扩张增值。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健全和完善全国文化市场的大视野中来理解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
(三)、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人才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文化产业有人将之誉“创意产业”,人才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农村,不仅是经济的洼地,也是文化的薄弱环节,人力资源相当匮乏,在农村发展文化产业这种高技术含量,先进经营理念的新兴产业,最大的制约依然是难以突破人才的瓶颈。应建立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库, 形成县、乡、村三级的文化骨干网络, 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影响力, 为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做出贡献。同时逐步在基层文化单位实行人员从业资格制度, 建立完善在职人员岗位培训机制, 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并通过公开招聘、考核等方式引进农村文化事业管理人才, 建立健全乡镇文化机构, 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工作基础。
(四)、制定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度
政府应制定文化产业优惠政策,积极吸收利用社会资金,兴办文化产业,鼓励集体、个人参与开拓文化市场,逐步形成以文艺演出、电子、图书、网络、书画装裱、印刷业等为主的文化产业体系。
(五)、改革和调整乡镇文化管理体制,扩大乡镇文化机构职能
市场经济时代,农民的文化需求主要是“求富、求知、求乐”。因此,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首先要转变文化工作仅仅依靠文化宣传部门来办的观念,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广播、政法等部门广泛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活动。其次,要改变文化活动单纯搞娱乐的做法,将知识性、教育性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举办科技讲座、科普展览、田头恳谈、道德论坛、法制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新颖有效的形式,改单向灌输为互动参与,牢牢吸引农民,以此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六)、实施品牌战略,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之路。
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一定要有品牌意识,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塑造良好形象,从而带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增长。文化产业的产品和其他产业的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中有着共同的规律,产品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方能形成竞争的优势。凡是农村文化产业形成竞争力,受到市场广泛青睐的,无不具有这样的特色。农村文化产业的特色性,体现为紧贴农村的实际,要更贴近自然、更贴近历史、更贴近民族、更贴近乡土风情,让消费者找到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感觉。比如可以通过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来推出文化产品,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独有的淳朴的乡村生活风味;可以通过体验经济来多样化展现乡村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乡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系统链接,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链条;组织乡村歌舞、乡村竞技、乡村风情、乡村婚俗、乡村观光、乡村耕织、乡村喂养等表演和竞赛活动,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开展乡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乡村生活等活动,为城市老年人、为国外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开展乡村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开辟针对中小学学生的乡村文化教育基地,等等。
三、结 语
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的现实命题,我们应把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来抓,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定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刘锦春,《文化产业的开发战略、创意与市场》,2009年 [2]范大平,论中国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求索,2005年
第三篇:农村文化产业概论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课程论文
题目:新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姓名:王启
在我国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此文来源于是文 秘 家 园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
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作为大学生,尤其象我们这些农林院校的更应该时刻关注三农问题,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的院村挂钩,义务指教,村主任助理等活动 来加强和农村的联系,加大对农村的关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第四篇:农村文化产业概论作业1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作业一(第1章~第2章)
1.文化产业的概念是什么?文化产业有哪些类别? 教材P3—P4 答: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产业基本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信息咨询、文化旅游等)。
2.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遵循哪些规律?
教材P15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以下规律:(1)可以规模化生产。主要是指可以按照一定的工业化的标准对农业文化产品进行批量生产。如民间饮食、农村手工艺等;(2)可以市场化经营。主要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具有商业性,大批农村文化产品要以市场为依托和市场中介送达消费者手中;(3)可复制性。农村文化产品必须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公众享受到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和公众要求的高质量服务;
(4)具有创造性。就农村文化产业及产品所乘载的内容而言,它必须凝结当地人们的创造性劳动以及不断地深化与提升;(5)具有层次性。农村文化产业具有基础层(地方文化资源)、核心产业层(地方文化产品)和延伸产业层(如民族服饰设计中蕴涵的时尚文化)三个基本层次。农村文化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涉及文化和经济两个领域,这种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决定了研究这农村文化产业既要以经济的眼光看待文化,又要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经济。因此,农村文化产业是一种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要实现增殖,必须按工业标准组织生产、储存、分配。农村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属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3.简述农村文化产业的功能有哪些?
教材P15-16 从总的来看,农村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一)经济功能
所谓农村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是指通过农村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民更新观念,带动农村经济更快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增值,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村通过适应现代消费来创造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经济功能是农村文化产业的首要功能。
1、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文化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的有效途径。
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3、产业承接功能
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靠创意产业来引领。
(二)社会功能
所谓农村文化产业的社会功能是指通过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农民确立以和谐为目标的道德评判体系,丰富和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促使农村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的风气,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新农村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
1、休闲娱乐功能;
2、文化传承功能;
3、教育功能。
(三)政治功能
农村文化产业的政治功能是指农村文化产业通过繁荣农村物质经济、发展农村文化基地、满足农民双重需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途径,正向影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资金投入、1、繁荣农村物质经济,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村社会的稳定);
2、发展农村文化基地,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 ;
3、满足农民双重需求,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群体;
4、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生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载体
4.从你所在地方来看,可能发展哪些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意义有哪些?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逐渐开始部分的调整和转移,呈现出农村经济发展升级换代的趋势。农民从单纯向城里人提供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到采茶戏、木偶戏、农家餐饮等诸多“文化农产品”登场,吸引着城里人趋之若鹜。农民渴望增收、城里人希冀返璞归真的愿望,可以形成了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发展这些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农村发展经济的同时,拓宽文化产业空间。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意义:
(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
1、体现民族的精神和品格,2、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3、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总而言之,农村文化是农民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农民总体素质的表现。
(三)培育农村新型农民。
(四)构建和谐乡村。
5.什么是农业跨界理论?如何应用到农村文化产业中?
教材P31-33
6.城乡融合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有哪些?
教材P42
参考:1.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开拓农村文化产业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促进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7.怎样激活农村文化消费能力?
教材P44
参考:必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从现实看,在广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建设完善之后,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设施,调动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成为一个紧迫课题。
8.文化产业是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教材P42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不断积累,来自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第五篇:《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要求(推荐)
12秋乡企《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课程论文要求
一、课程论文要求
1.课程大作业题目和内容在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范围内。
2.课程大作业题目主要按照本课程教材中农村文化产业开发和经营管理的有关章节的要求,并结合其它章节所学内容进行设定。
3.课程大作业必须与学习者所在区域(县、乡镇、村)的需求相结合。
4.课程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
二、课程论文的题目拟定
课程大作业的题目可以由指导教师自主命题,也可采用如下题目之一:
1.某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策划方案
2.某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设计方案
3.某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管理方案
4.某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营销方案
例:陕西省富平县陶艺村生态文化产业园项目策划方案
北京市怀柔区富乐村民间手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计方案
安徽省广德县甘溪民俗文化村项目管理方案
广西临桂县五通镇农民画文化产业产品营销方案
云南省南涧县跳菜旅游文化村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三、课程论文写作时间安排
课程论文写作安排8周,写作时间从2014年5月8日-6月20日。
四、课程论文要求上交一式两份,具体设置要求为:
1、装订次序及方法:①封面;②目录;③正文;
2、纸型及页边距:一律用A4型纸打印,左侧装订,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cm。
3、段落设置:行间距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距各为0.5行。
4、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1)目录:单独成页,名称用黑体四号居中;内容用宋体小四号。
(2)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题目用黑体小二号居中;正文文字用宋体小四号,每段首行缩进2字符。
(3)一级标题:序号为“
一、”,黑体三号,独占行,末尾无标点;二级及以下标题要求同正文。
5、页码:从正文页开始插入数字页码,页码居中。
注:本课程无期末考试,课程论文直接上交省电大,由省电大给出课程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