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论文
摘要:在很多人的看来,河南的经济发展得比较缓慢,人们的生活不够宽裕。的确,河南相比于靠海城市,缺乏地理优势;相比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也缺少了使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但是河南的人文文化却发展得比较好,这都是由于历史的积累。河南的民间艺术是河南人民的劳动结晶,同时也是全国人民喜欢的中华文化瑰宝。如今,世界的发展速度加快,人文文化不再是单一的发展。随着文化交流的影响,使得河南很多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开始出现了衰退的状况。
关键词:市场化;民间艺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璀璨文化著称的民族。过去,在我们祖先的聪慧下,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发展,但是因为科技手段的不发达,很多文化都没有被保存下来,作为民间艺术文化较为灿烂的河南更是如此。河南并不是一个新的省份,而是一个历史较为悠久的城市。虽然河南的经济不够发达,但是河南的一些民间传统艺术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有极高的传承研究价值,然而在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承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阻滞问题。在充满新鲜感的社会,大家都喜欢简单、刺激的外来文化,对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关注度不够。因此,如何促进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深入传承,如何促进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目前我们需要深切思考的问题。
1河南民间艺术发展的现状
河南的经济不发达,使得河南人民物质生活不充裕,但是却丰富了河南人民的另一番业余生活。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发展不仅仅使河南人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还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别样的色彩。由于现在人们生活娱乐的多样性,使得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衰落的现象。虽然在政府的重视下,河南的民间艺术得到了保护,很多民间艺术都被博物馆以及研究所收藏,但是却使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如今,文化的发展不再是纯文化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应该使自身的发展更加贴合经济的发展。因此,不仅仅要妥善地收藏和保护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还应该站在时代的角度促进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政府应该为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引进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济发展的高端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真正为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才能真正将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展现给市场,展现给人们。
2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缺少传承人
“上班狗”是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经济的膨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使得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享受而拼尽全力,才能适应如此快节奏的生活。早上8:00~9:00,晚上5:30~7:00是每所城市交通最拥挤的时段,当然也许更早的时候、更晚的时候还会有人挤公交、挤地铁,为了自己的温饱而拼搏。而这些是导致河南民间文化艺术缺少传承人的最直观原因,也是阻碍河南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年轻人拼搏向上是值得我们开心的,但是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也极为重要。同时,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多是手工艺人的手把手教学,缺乏一个官方的传承平台。另外,在传承人如此缺乏的背景下,很多手工艺人都不愿意将自己的手工艺术与人分享,认为将自己的手工艺术传播出去会减少自己的经济收入,这些都是阻碍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因素。
2.2河南民间艺术品的乱制造问题
如今,很多手工艺品都不再像以前一样,由手工艺人亲手制造。机器逐渐取代了手工艺人的劳动,为手工艺术的批量生产贡献了一分力量。虽然手工艺术品的批量生产对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播有一些促进作用,但是忽略了民间文化的艺术表现力以及精美度。当然,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批量生产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口碑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河南的很多旅游区都有一些手工艺术品出售,这些东西为外地游客展现了一些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化,但是粗糙的制作却是在给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蒙羞,这些都是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绊脚石。
2.3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缺少创新性
民间艺术是以民众的生活为依托,如果失去了其生存、生长的环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随着文化交融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们大多都喜欢一些刺激的外来文化,致使民间艺术文化的吸引力下降,以至于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如何发现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新鲜点,并将其融合先进的时代特征,成为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不仅仅只是自身的突破,更是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经济的突破。由此看来,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3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3.1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产业发展
传承是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根本,因此我们要注重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发展。而离不开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培养,也离不开民间艺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策略。人才是21世纪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动力,也是河南民间文化艺术发展最缺乏的资源。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不再是过去手艺人的口口相传,而是要贴合市场、贴合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必须要重视对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不仅要培养拥有技术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人,更要培养使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传承人,才能为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贡献一分力量。
3.2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品牌化发展
河南民间艺术文化是璀璨的中华文化中最灿烂的星光,也像河南历史一样厚重。因此,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应该形成产业链发展,在众多民间文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为自己的民间文化特色创造属于自己的民间文化品牌,只有利用品牌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从而更好地弘扬河南民间艺术文化。
3.3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社会之所以会进步,离不开人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绵延发展的不竭动力,缺少了创新,经济会如同一潭死水,文化创造会像一汪枯泉。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也是如此,虽然民间艺术文化是河南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审美的智慧积累,但是每一个时代都是不同的,其需求也是不同的。如果河南民间文化艺术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那么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始终得不到好的传承和好的发展。因此,在社会、经济、文化积极发展与融合的当下,我们应该为河南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道路,为河南民间艺术文化更好地传承打下坚实的底子,从而建立一条好的产业发展道路。这样,河南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弘扬才能更上一层楼。
4结语
发展也是文化发展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河南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是河南经济发展的丰厚资源。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握好这份资源,学会处理好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如此而来,才能为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冬冬.浅谈文化产业视角下河南民间美术的保护与开发[J].美术界,2013(4):89-89.[2]王艳霞.河南民间艺术对中原经济区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作用探析[J].美术大观,2015(4).
第二篇:文档文化产业发展论文
论文中期报告 论文题目: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关键字:文化贸易 现状 国际竞争力 在完成了论文的选题,确定了写作的方向的时候,我就开始着手准备先大概草拟出一个 大纲、草稿。首先先借鉴了大量的优秀论文,经过了前期的大量参阅优秀硕博士论文的基础 上已经大致了解一篇论文的格式,内容。明白自己将如何写,能够大概理出一个提纲了,可 以说一篇文章的骨架大致形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寻找内容数据将这个骨架填充完整了。在 拟定了论文提纲的过程中,前往图书馆借阅许多关于文化贸易方面的书籍,根据书籍上提供 的参考文献上网查询,搜集最新的数据,主要查询的方向在于看中国近些年在文化贸易方面 的进出口情况,通过中国文化产业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等官方网站获得了大量 的数据,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大量数据依据。关于这方面我也查阅了许多的资料,也大概看 过几本书来了解现在我国关于文化贸易方面的信息。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国入世的那段时间的 数据和研究的人比较多,只要就是针对中国入世后接受大量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如何让中 国的文化传播甚至影响到整个世界。这关键就是要看中国的文化产品的影响力了,还有就是 关于这个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了。在查询资料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我也逐步完成 了读书笔记的撰写,与此同时搜索了与毕业论文相关的外文文献。在完成整本读书笔记的过 程中,对自己论文的提纲有了更清晰的体会。因此,我在已完成的粗略的提纲的基础上得出 了最终的提纲。然后,参考一些比较知名的研究文化贸易的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经过对现有资料的整理和一些经典名家的意见的整合,已经基本完成了论文的初稿。在论文写作中的阅读的参考文献: 1.我国文化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2.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战略与政策研究 3.中韩文化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实证研究 4.中美文化产业比较及借鉴 5.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以美国文化产业发展为比较)等 这些文稿大多数都是从一些专业的文献和一些优秀的硕博士论文中挑选出来的,和我要 写作的论文方向是相一致的,从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专家对文化贸易的见解,丰富了我的眼界,了解了他们看问题的切入点和写作的方式,也从中搜集到大量有用的信息,知道如何和从哪 里可以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现在论文的初稿已经版本完成,可能在论文写作,数据的选取上还有什么不恰当或要修 改的地方。这就是我下一步的主要的工作所在。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改正也算是自己的 一
种进步吧。
第三篇:浅谈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是河南的独特优势。今年以来,河南省委遵循规律,审时度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高举文化旗,大打文化牌,把建设“华夏历史文明核心传承区”作为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定位,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彰显了河南省委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宽广气概和长远目光,体现了河南省委对文化建设的自觉认识、自信把握和自强努力。
一、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一)现状
1、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一系列建设性的成果,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和现代气息的中原文化新景观:一是结构不断调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建设呈现整体优化态势。单纯以垂直行政关系为纽带的事业型模式正悄悄向多元复合结构转变;一批标志性建筑,如河南博物馆、河南艺术中心、报业大厦等的落成,展示着全新的“河南形象”。二是社会文化网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全省有公共图书馆135个,藏书总量1 286万册(件);群众艺术馆24个,文化馆188个,文化站2 217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1 423个。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势头强劲。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有较强的综合实力,成为我省文化产业的支柱。《河南日报》发行量多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大河报》进入“全球日报发行百强”,成为中外知名文化品牌;《漫画月刊》被誉为“中国漫坛第一刊”;河南报业集团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不仅如此,演艺业、旅游和广告会展业提速快、发展势头好,成为我省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四是文艺事业蒸蒸日上,不同艺术门类异彩纷呈。文学豫军近年来在当代中国文坛异军突起,形成“中原突破”,使河南文学创作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得到扩大和提升。河南戏剧重振雄风,人才辈出,并且借助河南卫视名牌栏目“梨园春”,挖掘、整合和充分利用戏剧资源,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品牌和现代文化载体的良性互动和双赢。
2、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人口多、底子薄的内陆农业大省,河南文化发展的困难和瓶颈因素客观存在,问题和不足也客观存在。用高标准衡量,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较,文化发展中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文化及文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平衡,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二是文化管理体制活力不够。现行文化管理体制仍带有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既管文化又办文化,职责不够明晰,功能不尽合理;有的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习惯于面向政府而不是面向市场,缺乏足够的活力和竞争力。三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创新开发意识相对薄弱,资源闲置乃至浪费现象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源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四是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滞后,总量规模较小,占GDP的份额低于全国平均数。进入文化产业的社会资本偏少,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一些文化企业对文化产业管理体系不熟悉,艺术生产项目或缺乏充分论证,效益欠佳,或对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市场规律把握不够,出现了获奖不卖座、专家叫好经济效益不好的现象。
其次,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目前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总体战略不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体制创新战略。这要求改革管理体制,理顺党委、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创新运行机制,增强文化单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形成全社会办文化的格局。二是龙头带动战略。这要求以郑州为中心,以炎黄文化带为主轴,以豫北、豫南文化产业区为两翼,带动全省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传媒、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等产业为龙头,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大型文化集团为龙头,促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和资源整合,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三是名牌提升战略。这要求充分挖掘中原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策划开发重点文化项目,吸引省内外、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打造形式新颖、影响力大、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精品,形成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扩大河南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科技推动战略。这要求推动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相结合,注重采用现代理念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增强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辐射力。五是人才兴文战略。这要求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选拔、引进和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聚集大批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专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家,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最后,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缺乏。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市场分割快速进行的今天,没有响亮的文化品牌,就意味着没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优势,在市场占有和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越是在发达国家,品牌效应就发挥得越充分。美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绝大部分是由“迪斯尼”“、时代华纳”等具有品牌优势的公司所创造的。国内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省区经验也印证了品牌带动对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作用。因此,应增加河南省文化产业的竞争实力,以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参与国际文化的竞争和交流,积极占领国际国内文化市场,在文化交流中树立河南文化形象。
清醒地把握优势,优势就是竞争力;辩证地看待劣势,劣势也是“资源”,并且是潜在优势的增长点。值得欣慰的是,对于我们,对于拥有一亿人口的河南来说,确立建设文化强省和中原崛起的目标,事实上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拥有这样的“清醒”和这样的“辩证”。
(二)优势
1、改革开放积累的雄厚的物质基础是文化建设深化和发展的强力支撑 “十五”以来的5年间,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高于“十五”计划年均增长8%的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指标。其中, 2003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7 025.93亿元,居全国第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235.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 926.12亿元;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为8 800多亿元,居全国第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553.1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 704.9元。目前,河南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为文化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2004年8月,巴黎“河南文化周”成功举办。2005年,河南文化推介活动遍及福建、台湾、广东、北京、上海,辉煌的中原文化闪耀着动人的光辉,让无数人为之倾心。民族舞蹈《风中少林》、舞蹈诗《河洛风》、歌舞剧《清明上河图》、大型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一面世就轰动全国,使河南文化由“通俗”而“高雅”,让以戏曲“一枝独秀”的河南文化结构彻底改变。与此同时,河南文化消费也呈明显上升势头,以省会郑州为例, 2005年上半年演出活动高潮迭起,明星版《雷雨》选择在郑州演出终结版;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北京京剧院的代表剧目现代京剧《沙家浜》,中国京剧院复排的《红灯记》、《杜鹃山》,都相继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上演;张学友领衔主演的音乐剧《雪狼湖》也在郑州终结巡演„„有关专家认为,演出市场红火的背后,透视出河南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强劲势头。
2、优越的区位优势为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客观可能性 河南在全国的版图上,从行政区位和交通地位来看,居中而处。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到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大都跨越两至三个省区。在历史上,被视为“九州”之中心的河南一向是我国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现代的京广、京
九、焦枝、陇海、新菏、宁西等铁路干线纵横交织于河南,国家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大型工程都途经河南。在当前开发中西部地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其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作用较之其他省区,优势不言而喻。
3、“中原崛起”的发展战略呼唤中原文化进一步振兴2003年7月召开的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规划了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向全省人民发出了“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号召。中原崛起口号的提出、目标的设定和基本思路的确立,反映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体现了河南人民的愿望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同时也与中央提出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方针不谋而合、紧密呼应。中原崛起宏伟目标的提出为河南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为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中原崛起,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无论其目标还是实现途径,都不能没有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不能没有文化河南对河南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可以说,建设文化河南,是实现中原崛起重要的前提条件。传承中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河南,既是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原崛起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和文化条件。如何盘活这一巨大的文化资源存量,打好文化牌,做足文化文章,使之成为中原崛起乃至中部崛起的巨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重大时代课题。
4、提升河南形象期待文化先行
一个时期以来,河南形象被误读、误解甚至被妖魔化,对此,回应方式自然多种多样。我们认为,在塑造和优化河南形象方面,最积极和最富建设性的方式是让文化说话和从文化上实现突破。首先,要用好、保护好河南作为中国文明发祥地的这个品牌,激发人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原地区作为世界上较早进入人类社会文明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夏王朝的建立,到公元13世纪金代灭亡的近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这里有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都城,有殷墟和甲骨文,有著名古都洛阳和开封。河南还是佛教在中国落脚生根之地,开中外文化交流之先河。轩辕黄帝的故里在河南,河洛文化的主脉在河南。这里还是周易文化的源头,也是道家文化的故乡。包括思想家李耳、庄子,政治家商鞅、李斯,文学家杜甫,哲学家程颢、程颐,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在内,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许多古代圣贤出自河南。这些宝贵资源,不仅属于河南,更属于中华民族,属于全人类;不仅属于史书和专著,更应存活于包括一些可资利用的媒介和载体;不仅是知识分子、专门人才的学术话语,更应成为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民间话语。其次,要下决心从深层次的思想观念上实现转变,充实内涵,提高素质。思想认识是总开关、总前提,只有头脑清醒,才能审时度势,按照河南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定位,走出有鲜明河南特色的强省之路。
二、增强中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意义
地域文化不仅仅体现了本地域的民情风貌,反映了生活在本地域人们的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了本区域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审美追求等,决定着本地域人们精神和生活的一切规范。作为地域文化重要分支的中原文化在当代所产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同化力和感召力已经成为河南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也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对于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着重要帮助。自觉地将中原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提炼,打造成一种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民族文化,提升中原文化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一方面,可以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坚持中国文化的自觉、自强、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的思想意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并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体系。诞生在中原大地上的少林文化与太极文化,就凝聚了中国禅宗文化、道家文化、道教文化、武术文化与华夏艺术等文化的精髓,可谓是中原文化的两朵奇葩,经过当代艺术形式的包装与转化,在国内乃至国际舞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也提高了中原文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因此,要对中原文化的保存与保护加强重视程度,对于中原文化所包涵的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形式要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同时要为中原文化的精髓寻找合适的能体现当代价值的表现方式,使其能够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
(二)提升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增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集体凝聚力 建设中原经济区已经成为加快发展,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原文化具有整合资源、凝聚意志、形成共识、提振精神的力量,是支撑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可以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促进河南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尤其是中原传统文化中的“根源性”这一特点,让“根文化”成为其他地域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中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文化之源,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寻根虽然在今天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性的比较普遍的活动,但是在华人中“寻根”意识是最为突出和重要的,尤其以姓氏寻根活动最为明显。河南不仅是姓氏、炎黄、客家人发祥地,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绝大多数祖籍都在中原,中原的根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无疑是河南发展难得的宝贵机遇与契机,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考验,需要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共谋发展、齐心协力、共同开创未来。要积极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影响力,激发中原儿女的自豪感,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要依托“根亲文化”独特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来提高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使之成为河南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重要纽带,以吸引更多的华侨华人以及海外友人到河南寻根谒祖,观光旅游。继而可以让世界各国进一步了解中原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让中原文化和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拓宽合作交流与贸易的渠道,助推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三)提升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树立中原经济区的地域文化形象 文化可以说是地域形象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文化形象与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可以成为地域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力量。地域文化形象是人们对一个地域的综合认知与评价,是该地域的客观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主观感受,地域文化形象的确立,有助于建立地域品牌的认知度与忠诚度,为地域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树立良好的美誉度,因而,塑造良好的地域文化形象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形象,实质上应该是中原人民心灵的对应物,是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在影像,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对河南的真实形象是缺乏真实的洞察与了解,“中原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化之根”“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也只是停留在模糊、感性而宏观的印象层面上,再加上一些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对于河南形象的误解与歪曲,使得树立中原经济区良好的文化形象这一任务变的更加迫切。中原经济区文化形象的打造可以说是对中原文化精神的一种修复与再现,是在遵从每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在消除地域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的前提下,为凸显中原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而进行的现实塑造与自我塑造。加大对中原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多维立体地将中原地区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世人面前进行展示,扩大中原文化的话语权、影响力与吸引力,这就需要系统地塑造具有强烈魅力的美好形象,把中原的地域文化形象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做,把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中原地区展示给世人。
(四)提升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提升中原经济区的软实力
“软实力”可以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因为“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文化在增进全社会凝聚力、变革思想观念、推动知识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文化优势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比较优势之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整合资源、凝聚意志、形成共识、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力量,而从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原文化优势的优势是中原经济区在发展与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关键所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把握经济区的经济、文化各项事务一体化的趋势,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的通盘规划、统筹运作,在经济工作中更多地增加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提升经济价值,用文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然而,中原经济区的当代文化建设与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之一就是河南的文化“软实力”与作为国家战略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不相匹配,与中原经济区的地位和河南的文化资源不相适应。因此,要提升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软实力,就要大力弘扬中原传统文化与当代主流文化,不断增强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也是让中原文化发扬光大,发挥文化传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过程。
三、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的举措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大大增强,但是我们的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并没有太多话语权。如何重拾自信,让中国文化以自信、从容、高迈、尊严的姿态走出国门,通过积极扩大国际文化贸易、克服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这已经成为近几年来我国关于文化发展最突出的主题之一。作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还不强,这与中原文化本身的巨大魅力与资源,以及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国家战略地位是不相称的,是与应该保持并加强文化多元、人类走向和谐的大势不相符合的。如何使中原文化能真正为国内和国际民众所接受和认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进一步做好总体规划与布局
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是一项政策性、现实性、应用性、前瞻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把握好规划的总要求。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和布局,要在充分体现文化强省的指导思想,分解和落实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的同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科学性、实用性与前瞻性的有机统一;(2)要充分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使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步调一致;(3)要充分体现文化建设的特点,突出先进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4)要充分体现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努力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2.把握好规划的涵盖范围。建设文化强省,涉及到文化
建设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方面的疏忽或落后,都可能影响文化强省建设的大局。建设文化强省可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率先获得突破,但应在以下6个方面注重统筹兼顾:(1)既要重视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综合素质,又要重视公民思想道德教育;(2)既要大力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又要强力推进和壮大文化产业;(3)既要兼顾公益性文化事业和一般性文化事业,又要兼顾优势文化产业与一般文化产业;(4)既要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又要统筹不同地区的文化建设;(5)既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又要切实做到点与面的结合;(6)既要做好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又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3.把握好规划的总体布局。全省的文化资源状况和文化建设现状千差万别,各市的综合文化实力也有很大悬殊,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与布局显然不能整齐划一,不能搞“一刀切”。要把建设文化强省与河南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与布局。(1)文化事业。文化事业担负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职责,也担负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公民综合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职责。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建设文化强省,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文化事业的要求,按照中央有关文件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规划纲要》的主要精神,对全省的文化事业进行总体规划与布局,明确目标,划职责,厘清界阈,加强管理,形成社科、新闻、出版、文艺、博、图书情报等同步推进、共同繁荣的局面。(2)文化产业根据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合理规划河南的文化产业布局。河南的文化产业目前已形成以郑州为主轴,以郑州、洛阳、开封为“一带”,以豫(以南阳为中心)、豫北(以安阳为中心)为“两翼”的区域化产业优势和发展格局。建议在已经形成的“一带两翼”化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以郑州商文化和三教文化、洛阳汉文化、开封宋文化、安阳殷商文化、南阳汉文化和玉文化为托,发挥区位优势,对现有文化产业进行充分的整合,把郑建成河南文化产业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把阳、开封、安阳、南阳建成河南文化产业基地,进而发挥中和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相关市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大文化产业,引领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4.把握好发展的重点。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与布局,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育品牌,打造精品,提升实力。通过实施体制创新战略、龙头带动战略、品牌提升战略、科技推动战略和人才兴文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步伐。(1)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事业,尤其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精神文化产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如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图书情报等,要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深入开展科学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在理论武装和舆论引导上取得新进展;二是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上取得新进展;三是要加大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力度,在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上取得新进展。(2)在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文化产业中心、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形成中心、基地、园区三级开发模式;与此同时,要确定一批重点开发的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有产业优势的龙头企业,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知名文化产业品牌,借项目促产业,靠企业做项目,把传媒、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影视制作等企业集团做大做强。
(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搭建开放平台
当前,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文化走出去面临着极好机遇:河南的综合实力正在不断增强、地位日益提升,“中原情结”借助一系列的文化发展举措正在持续升温,都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文化传播手段更加丰富,新的文化业态、文化样式不断涌现,为中原文化发挥后发优势、在国际文化市场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提供了新的条件。近几年来,河南在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方面,进行了许多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2001年开始推出了“中原文化行”大型系列活动,先后把中原文化推广到了台湾、港澳、澳洲、日本、韩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地。大型原创歌舞剧《风中少林》、电视节目《梨园春》、豫剧《程婴救孤》、歌剧《木兰诗篇》等先后在亚洲、欧洲、美洲、澳洲进行巡演,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再次引起国际友人的普遍关注,戏曲电影《程婴救孤》、少林功夫剧《空间》都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河南充分利用文物、武术、豫剧、民俗艺术等优势资源,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多角度宣传河南,推介河南,加深了解,寻求机遇,增强了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在拓宽对外交流渠道的同时,还积极实施“请进来”计划。东北亚地方政府联合会旅游专门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河南召开,确定由河南省担任首任协调员,还专门签署了《河南宣言》,这意味着河南省又增加了一个旅游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登封举办了“驻华使节走进世界遗产”活动、国内知名媒体和台湾主流媒体还共同组织的《东西南北风——中华文化之旅》,通过寻访中原传统文化和文化现象。河南还先后以举办“豫港旅游合作论坛”、“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世界客家播迁路”等活动,提高宣传推介的品味和知名度;此外,还精心组织了“国际旅游小姐巡游”和总决赛活动、“国际媒体河南行”“外地人游河南”“河南人游河南”“网上看河南”等活动,主动把相关媒体人和游客“请进来”,了解河南、宣传河南。虽然河南在实施文化“走出去”与“请进来”方略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由于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工程刚刚起步,缺乏“走出去”应有的桥梁与渠道和专门的推广资金,河南的文化对外交流与推介仍然缺乏国际性的知名品牌,难以与世界知名文化企业同台竞技。事实上,中原文化是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许多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有些对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要深入知晓中原,离不开滋养它的文化。特别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国家战略不断取得长足发展、不断融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国内外需要全方位认识、了解、接纳河南,而深厚的中原文化自然而然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中原文化的这种“走出去”与“请进来”必须作为一项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长期工程,每年都应当确定一个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推广主题,有系统地推广中原文化。要围绕推介活动主题,以新的思路、新的国际视野、新的科技能力、新的文化传播载体,以开放的姿态与心胸,充分发挥自己的历史和资源优势,设计丰富多彩的推广活动,搭建交流的平台和对外文化营销的渠道,使民众能够系统地了解中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精髓内容。
(三)文化节会与经贸交流相结合拓宽资源渠道
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成为了地域间文化吸引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原动力,而不同文化节会无疑可以成为传承与交流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特别是中原地区的文化节会更是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展示了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河南的振兴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河南各地的文化节会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民间节会,主要以马街书会、浚县正月古庙会、淮阳太昊陵朝祖庙会、新乡百泉庙会为代表。二是寻根节会,以中华姓氏文化节、黄帝故里祭祖大典为代表。三是特色节会,主要的河南各地以本地的人文历史资源、自然山水资源为依托举办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节会。主要有:信阳茶文化节、安阳殷商文化节、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节,南阳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南阳玉雕节、商丘华商文化节、许昌三国文化节、开封国际清明文化节等。而郑州的国际少林武术节、开封的菊花花会和洛阳的牡丹花会已经都已经成为了河南节会与旅游的重要品牌。四是文博会展,截至目前已经相继举办的中国旅游交易会、中国图书博览会、亚洲武术节、中国金融博览会、绿博会、农博会等。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化节会除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利用文化节会这一载体,加强经贸交流,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唱响文化节会品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是各地踊跃发展文化节会的目的之一。近几年来,河南各地纷纷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利用文化节会这一载体进行了不少招商引资的活动,已经初步形成了“文贸衔接、政经协同,以文促经、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
文化节会和经贸交流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经济效益的文化节会很难持久下去,而文化节会又是很好的经济贸易交流的途径与载体。河南的文化节会发展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如文化节会目前还基本上是由政府在主导运作,缺乏市场的培育和有效的资源配置;缺乏充分依靠市场力量,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的相关规划;河南本土的区域文化内涵的挖掘力度仍然不够,要努力挖掘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上下工夫,在文化节会中突出中原文化的区域特色。河南在举办文化节会的时候要选择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经济特点相吻合的项目,要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逐步实现“官办节会”向“民间节会”的转变。同时,还需要精心策划,积极开发一些高质量、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节会,并进一步提高节会的质量、档次、数量、服务水平、专业化程度,积极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参与,逐渐杜绝低水平节会和重复举办的现象。
(四)品牌建设与活动推广相结合探索传播途径
文化推广活动是遵从文化传播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而开展的实践活动,是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文化品牌的打造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传播与推介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可以说一个文化活动推介的时代已经到来。河南省的文化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风中少林》等为代表的演艺品牌以《梨园春》《大河报》《销售与市场》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出版品牌,以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洛阳唐三彩、朱仙镇木版年画、民权虎画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牌,以“小樱桃”“雪孩子“小破孩”等为代表的动漫品牌,这些文化品牌特色鲜明,已经成为带动河南文化产品、技术和资本进行交易的重要平台。同时,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生产力时代的形成,一批新的演艺品牌正在培育之中。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河南省还以知名文化品牌为基点,借助政府行为、传媒力量、代理商销售网络进行系统的整合宣传推介,已有文化品牌推介活动已经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河南省财政拿出一亿多元作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开封市、南阳市、焦作市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旅游宣传片,力争在区域竞争中更多地吸引客源、占据优势。此外,还积极整合平面媒体、电视、网络、动漫、影视剧、代言人等宣传资源,对于树立河南在海内外的文化形象,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开拓境内外文化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对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宣传推介活动,河南省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与探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往往仅限于对重点市场做宣传推介,部分省内的文化资源没有专项推介经费预算;能够真实反映河南文化特色、符合现代文化市场需求的独特而具有市场感召力的品牌形象,还尚未形成;文化品牌的宣传推介渠道建设还比较单一,宣传推介方式的个性化、差异化程度还亟待提高等等。因此,还需要广泛吸引外资、民营资本、工商资本投入河南省的文化品牌宣传推介活动中,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除了继续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新闻发布会、各项节庆纪念活动、展览会、广告、企业刊物等形式,高频率、高密度地进行宣传,还要整合全省媒体资源,构筑文化品牌宣传、推介与交流的平台,提升河南文化品牌的整体形象。
(五)建立文化产业决策研究平台
如何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传承下去,涉及文化参与市场经济整个过程的决策者、设计者,以及生产者中的精英文化缔造者团队如何组建和协调动作的问题。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应在政府至始至终的科学规划引导下展开,政府负责在决策层面提出“要干什么”,接下来文化单位负责“怎么干”。一切工作的展开,应在政府的全盘规划与指导下,建立起文化产业决策研究知识平台及管理流程。
1、建设文化资源数据库。
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是对传统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传承的重要基础,应根据需求层面的不同以及价值深化的递进程度分为三个数据子库,以针对不同需求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
其一,文化资源原始资料采集子库。该子库主要通过汇集和整合来自各个相关部门的与文化资源相关的原始数据,实现文化产业的资源采集和共享。为保证文化资源内容的全面准确,掌管全省文化资源的各个文化单位都要参与组建,由各单位选配人员组成资源整理小组,由政府文化决策中心统一安排部署,充分利用来自各部门、Web、专业机构的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资源,对全省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彻底摸清家底,描绘出全省文化资源分布地图,以便随用随调。资源整理小组可实行自由型管理、以责任目标达成为原则,可提供网络管理,交流社区,并提供一定的资源获取特权。
其二,文化资源信息整合数据子库。由于目前对文化资源的总体价值缺乏宏观把握,因此需要进行总体的科学筛选、论证与规划。该子库的建立,可为文化产业提供最好的精加工材料,并通过深人研究实现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转换。资源精加工机制框架的建立,需要全省情报信息、科研、高校、智囊机构等精英主体参与其中。政府文化决策中心应做好整体部署,将收集的原始资料,与省内外及相关领域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整理,并汇总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实现对文化资源的价值整合,以保证文化产业创意所需材料的高品质。
其三,文化资源创新资源子库。该子库的建立,主要为文化产业提供实现创意方法与价值对接具体操作所需要的资源。其任务主要是收集省内外创意产业的成功案例及创意成果推广经验;将文化资源按不同门类进行价值开发,对体现文化意义的内容进行再创造;根据不同资源的价值内涵作出基本的产业规划,以把握项目创意的正确文化方向;对不同资源进行资本化方式操作;研究现代科技手段、表现和传播方式的创意形式与传统文化的价值对接等。
2.培育创意、策划人才的智囊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的价值取决于他所创造的价值。只要提供适合的奖励机制及平台,人才自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设计这样一个平台及保证运行的市场化机制。创意、策划人才智囊库的建立与培育,就是为人才提供一个建立在新型人才合作理念下的可以发挥才能的平台。信息时代不同工作岗位的人,可以在一个开发项目中将各自的优势组合在一起。每个人奉献价值的方式不同,根据不同需求给予合适的价值回报,就能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审定来自社会各界的人才。比如,通过设计公益类文化宣传片遴选人才库成员,团队和个人均可。要为文化建设搜寻与文化产业有关的特色人才,为每个高校建立特色人才档案,建立创意人才集成库和权威专家智囊团,以及文化产业高级管理人才集成库等。这个人才使用的规划方案,需要政府着手来落实。3.建立项目评估合作中心。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置实现项目运作,需要一个项目中介服务平台,为投资方、企业和创意团队提供合作机会,以实现交流共享。要通过上述环节的层层考察,筛选出一系列的产业项目,并进行项目投资预算;制定各种资金筹集政策,建设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设定企业参与的指标要求;诸多实际工作可以在这里完成。但一切运作的前提,都要在政府文化方针指导下展开,这样文化资源的价值传递才不会失真。
(六)政府推动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构建新型格局
在提高区域文化影响力方面,地方政府无疑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然而,政府行为又会是一把“双刃剑”,由于政府拥有的资源过多,对经济、文化活动的干预、审批过多,有些靠市场机制能优化资源配置的,政府却采用计划经济办法,因而带来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河南省一直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支持民间资本以股份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文化发展,由河南省政府主办的“中原文化行”活动自2001年走进福建开始,就以其独有风格和深远魅力将中华文化之“河南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和海外不少国家,成为河南省不断扩大影响、加快对外开放的知名品牌。2010年,河南省还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产业项目年活动的实施方案》,通过“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着力打造了一批成熟度高、成长性好、具有显著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河南省政府还重拳出击,整合力量,全方位推介“文化河南?壮美中原”旅游形象品牌。与此同时,河南对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模式进行了不断创新,为提升河南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组建之后的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河南省财政每年注资打通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主渠道。同时,“大招商”活动成为突破制约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瓶颈的重要渠道。
河南省虽然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目前还存在不少欠缺的地方,没有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互补的优势,缺乏培育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的力度,与一些国际知名的文化公司合资、合作能力亟待增强;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中原文化的传播力方面要加强重视。因此,要重点依靠市场力量采用招商、融资、外包、赞助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多方面融入市场化产业元素,在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交流与市场为主体的文化贸易之间,搭起一座蕴含巨大操作空间的桥梁。
四、建议与对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凡如果没有强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其文化和价值观念是很快便被兼容或者消融掉的,其中各个地域的特色文化是中华主流文化的分支与组成部分,中华主流文化对于地域文化具有导向、凝聚和规范的作用,促其融合扩展、认同主流和趋同一体,区域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要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又要保持各自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达到双向互动与共处。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河南的许多方面在全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加强中原文化的国内、国际宣传,对于国内其他地域更好地认识河南,以及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河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有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营造外部环境,加强中原文化的宣传力度
一是要构建中原城市群城市主题文化。中原城市群强大的经济、文化、科技实力,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引擎,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具有的强势文化,它能够突出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质,能够贯通其他经济、社会、人文、建筑等资源而形成城市发展的张力,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文化名片。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就是用独具特色的文化形象打造城市的品牌,营造自身独特的魅力,以城市的文化力来提升中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中原城市群应重点围绕商城文化、殷商文化、龙文化、虢国文化、三国文化、玉文化、茶文化、鬼谷子兵家文化等,充分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科学的城市主题文化结构和框架。在中原城市群中,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在融合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的基础上,打造自身城市主题文化的同时,其周边的卫星城镇的主题文化建设同样不容忽视;包括郑州市在内的一些城市在新区规划与建设中,特别要注意城市主题文化的拓展与外延,从而利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多的城市财富和文化形象,突破资源的瓶颈和增长极限,以增强中原城市群中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创造出城市资源的最大价值。
二是要全景化展现中原文化整体面貌。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文化偏见、误解的存在,加上现代传媒对赋予“河南”特征符号的文化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中原文化的认知度。要全景化地展现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保障国内、国外友人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原文化内涵:中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核心价值和生活方式,创造力和文化的丰富性。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载体,保证对中原文化能够了解得比较准确、全面,要科学地呈现中原文化和河南当代社会发展的全景图。一方面,要对中原文化中所包涵的史前文化、神龙文化、诗文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反映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文化精髓,以传媒出版、文博会展、文化旅游、功夫娱乐、影视动漫、戏曲演艺、书法绘画、网络创意等产业的形态进行展示。另一方面,在展示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要通过对中原地区“名人、名企、名品”的“三名”宣传战略,促进河南形象的树立和维护,更好地促进河南人才、企业、品牌的对外推广,将“勤劳朴实、诚信友善、正中通达、创新图强”的当代河南精神凝聚其中,展示中原儿女在不断与自然和历史的抗争与亲和中,形成独有的内在特质、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三是要有科学的宣传定位与文化表达。河南文化形象的对外宣传首先必须解决的是要宣传一个什么样的河南,如何宣传当前的河南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研究、策划、塑造、传播当代河南新形象,以国内与国际受众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在宣传推广上要“刚柔并济”,以增强河南的软实力,促进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河南的对外文化宣传上,一方面要横向整合经贸、教育、科技、文化、新闻出版、旅游、体育、涉港澳台侨等政府部门的对外宣传资源,坚持新闻宣传、文化宣传、经济宣传相结合,调动各方面的宣传力量,形成对宣传合力;另一方面,要借助对领导人访问、境外教育、商业品牌、民俗活动、现代会展、论坛赛事等形式,宣传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关的“重点”问题;同时,要善于抓住海内外受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贴近河南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河南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交叉点上寻找宣传河南发展的主题,设计重大宣传活动,从而形成宣传的“亮点”,产生良好的宣传、互动效果。象地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加快网络建设,增强中原文化的交流质量
一是要构建国际、国内文化交流网络。搭载“中原文化行”,一批展示中原文化的文艺节目,如《风中少林》《木兰诗篇》《河洛风》《清明上河图》以及《梨园春》等,一次次在全国乃至世界风生水起,掀起了一阵关注中原文化的热潮。但是,这些大部分是以文艺演出为主,以展示中原文化的影视剧、出版物以及其他形态的文艺样式的对外交流力度还非常不够。而且目前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一般还是以公派出访任务占的比重较大,由于文化思维、运行机制的差异等因素,文化对外交流活动的开展存在不少困难。首先,可以每年对中原文化的对外交流工作进行科学规划,量化分解,实施文化交流的“五个一”工程,即在国内、国外文化交流过程中,重点推出以展示中原文化为重点的“一场演出”“一部影视剧”“一个民俗节日”“一次大型会展”“一部出版物”,通过具体的行动和有计划的实施策略,实现中原文化的全面覆盖和持续性交流。其次,可以尝试建立中原文化对外交流联盟,实现各文化企业间的协调合作、资源共享,避免同质恶性竞争。在省内筹建几个中原文化交流基地,该基地应当成为中原文化对外交流的内容、技术集成平台与产品物流集散地,同时也是一个大型的媒体实时对外传播平台。最后,河南驻外机构或者涉外机构要注重挖掘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资源,可以对河南对外派出机构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文化素质和交流能力培训,挖掘合作交流特别是民间交流的广泛渠道,建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网络系统,帮助文化事业机构、个人和企业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介和产品营销。
二是要积极策划高品质的文化交流活动。要利用春节、国庆日、建交日等重要节日、纪念日,策划、组织、举办一些高水平文化交流活动,是进行文化领域高品质交流活动的前提。首先,要善于借助国际上重要的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书展、文化节、博览会等平台,做国际化、专业化、有差异化特征的会展,推介中原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了世界走向我们,我们走向世界。同时,要有意识在重要的交流对象国家与地区设立文化观察机构,调研国际文化消费市场空间以及文化产品的国际化需求,关注和研究文化对外交流的相关动向,为有关行业提供信息。其次,策划和组织高品质的文化对外交流活动需要在继续大力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文化走出去运作方式,以企业为主体,着力培养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市场主体,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中介机构,着力打造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外交流品牌,加强对外交流渠道和国际文化交流网络建设,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最后,中原文化对外交流工作是一项对智力和经验要求都比较高的工作,迫切需要大量既懂得文化又懂得策划和运作的专业人才。建议邀请在对外文化交流策划方面具有较高造诣、对国内外文化状况有深度研究、对文化交流运作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各方面专家,组成中原文化对外交流团队。
三是要拓展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领域。要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首先,要以定期互办文化节和文化月、文化年为依托,打造中原文化民间团体对外交流长期合作的平台。可以以打造文化论坛为载体,以民间团体和文化企业为主体,使其成为一个长期化和机制化的沟通与对话平台。要采取那些能够走进广大民众生活的载体形式,如宗教、民俗、影视、旅游、新闻、出版等文化交流就能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其次,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以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合作为纽带,注重在他们中间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增强他们对中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要积极在青少年艺术团体、艺术家、文化机构、文化企业间开展相关的文化合作与交流,要在对外青少年文化交流方面加强力度,争取借助儿童教育、动漫作品、儿童出版等,扩大中原文化在青少年儿童中的影响力。最后,要充分利用当代文化推广的新载体,促进中原文化的对外交流。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通信、网络、软件、直播卫星、影视等技术和产品正在成为新的文化推广工具,要重视这些文化新产品的产业规划、生产和出版,使其成为中原文化传播的新技术载体,以扩大中原文化对外交流的力度与幅度;要鼓励设立公共和民间、私人文化推广基金会,以增强文化推广的资金投入和文化交流项目的具体实施;要鼓励设立公共和民间、私人文化推广基金会,以增强中原文化对外交流的资金投入和文化交流项目的具体实施。
(三)发挥品牌效应,扩大中原文化的贸易空间
一是要制定对外文化贸易的具体方案和相关政策。要建立起完善的河南文化贸易的政策扶持体系,在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税收减免、出口奖励等方面进行政策性倾斜。要通过文化贸易的形式,将河南一批具有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文化品牌推出国门,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充满活力、正在崛起的河南新形象。要制定出文化贸易的中长期战略目标。要明确河南省文化对外贸易的相关政策导向,分配好的重点任务,列出文化贸易的线路图和时间表,制定保障措施,体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整合产业力量的原则,真正从提升中原经济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角度,精心策划、统一实施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外贸易的相关扶持鼓励措施。其次,要创新合作机制,扩大区域合作,以“中原文化”为品牌,扩大与台港澳地区的文化产业交流,深化与中部省份的文化产业合作,强化与沿海发达省市的文化产业对接。最后,要制定专门的政府扶持奖惩措施。2011年是“河南品牌创意推介年”,要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在产品设计和品牌塑造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河南产品的设计水平和品牌形象。
二是要组建专门的文化贸易指导部门和研究机构。由于长期政府部门以管理经济贸易为主,文化贸易与经济贸易相比,所占比重甚小,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各级文化管理部门要逐步组建文化对外交流、贸易的专门机构,要把文化对外交流与贸易当成文化产业中的一项大事来抓。要指导本地区的文化对外交流与贸易工作,推出量身定做、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避免目前存在的文化输出闭门造车的现象。其次,要组建专门的中原文化对外交流与贸易的研究机构,重点研究中原文化的特点,分析河南文化产品输出的可行性、出口结构搭配、出口渠道的有效性以及统计渠道等课题。最后,要坚持市场主导,打造多元平台,在抓好有形产品直接出口和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委托代理、发展出口基地和境外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积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外向型的文化发展平台,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三是要培育实力强大的内容生产商与骨干文化企业。可以说河南目前的文化产业还没有进入国际主流销售渠道,还不能按照国际惯例在分销、储运、结算、信息沟通、促销等方面建立一套成熟有效的海外市场营销系统。首先,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重点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本为纽带,推动河南文化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要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继续扶持发展势头良好的骨干企业,制定文化企业上市的特殊政策,利用创业板扶持文化企业在境内、境外上市。其次,要创新融资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成立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或文化投资公司。要坚持市场主导,打造多元平台,在抓好有形产品直接出口和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委托代理、发展出口基地和境外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鼓励文化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走出国门,分享产业链的高端价值。最后,要积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外向型的文化发展平台,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要大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集团,精心打造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的特色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名牌,在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的同时,要重点扶持体现中原地域文化的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并借鉴和利用国际通行的商业模式和渠道,不断扩大中原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空间。
(四)整合社会资源,提高中原文化的传播能力
一是要不断提高文化传播的能力。首先是要树立健康向上的河南文化形象。要及时制定出一整套与中原历史文化、河南发展现状及未来经济区建设相适应,且又符合国内外受众接受口味的文化传播战略。要从河南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观念、标识、品牌入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开展对外文化传播;在对外文化展示中,要充分体现包容大度的中原气派,既充分展示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充分考虑民众的接受程度,最大限度地增加他们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其次是要整合媒体资源,增强中原文化的传播力度。要整合优势资源,力争形成合力,创新模式,构建系列化、系统化、品牌化的现代传播格局。要善于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新闻发布会、节庆纪念活动、展览会、广告等形式,高频度、高质量地对中原文化进行传播,要整合全省的传播媒介资源,构筑中原文化在国内、国际中的传播平台,提升河南的文化形象。最后,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中原文化的传播水平。要找准切入点,加大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广泛应用,推动文化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原文化传播的硬件水平建设。
二是要积极培育文化传播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可以起到政府部门起不到的作用,这个桥梁的作用很重要,特别是要跟一些国际知名的文化公司合资、合作。首先,河南省应尽快发展多种形式的中介机构和经纪人队伍。要积极培育立足市场、面向社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与文化管理部门无直接行政隶属关系的独立经纪实体,在政策上积极支持集体、个人及非文化性质的企业参与文化中介机构的组建。要制定奖励办法,对信誉好的文化中介机构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分级别、分层次给予奖励;对在省内主流媒体所做的广告宣传,有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广告费用优惠,政府给予一定的广告费用补贴。其次,要大力发展文化策划咨询、演出、展览、艺术品销售拍卖、影视、演艺制作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人队伍,鼓励组建各级各类文化产业组织或文化投资公司,不断培育新的市场竞争主体。对与市场联系密切的文化艺术活动,可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规律,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
三是要善于与各界文化名人加强合作。做好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还需要做好与国外对口领域、友好人士和具有合作潜力的国外人士的交流工作,努力在实地考察和深入接触中,加深国外人士对河南的了解,增强合作发展的信心,以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要以经贸合作为重点,积极推动河南的文化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要主动加强与国外相关部门的联络,加大信息沟通,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积极组织文化企业包括民营企业走出去,寻求商机,抢占先机,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适用新技术,引进新项目,在贸易、农业、旅游、文化等领域开展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要善于与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名人进行合作,提高河南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增强文化产业的传播力、发展活力与综合竞争力。
第四篇: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初稿)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提纲初稿)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二、国外(英、美)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英、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二)英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经验;
(三)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经验。
三、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加快城市软、硬件环境建设,吸引文化产业创意人才;
(二)调整教育发展模式,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三)重视政府补贴与规划的重要性,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第五篇:农村文化产业概论、农村发展概论论文说明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课程大作业)说明
1.终结性考试方式
本课程的终结性考试采用课程大作业形式,即学生撰写并提交当地(县、乡镇、村)农村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设计方案(或经营管理方案)。
2.课程大作业题目要求
(1)课程大作业题目和内容在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范围内。
(2)课程大作业题目主要按照本课程教材中农村文化产业开发和经营管理的有关章节的要求,并结合其它章节所学内容进行设定。
(3)课程大作业必须与学习者所在区域(县、乡镇、村)的需求相结合。
(4)课程大作业的题目可以由指导教师自主命题,也可采用如下题目之一:
***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策划方案 ***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设计方案 ***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管理方案 ***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营销方案
例:陕西省富平县陶艺村生态文化产业园项目策划方案
北京市怀柔区富乐村民间手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计方案
安徽省广德县甘溪民俗文化村项目管理方案
广西临桂县五通镇农民画文化产业产品营销方案
云南省南涧县跳菜旅游文化村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
3.课程大作业的评定
(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
(2)课程大作业评定按百分制计分,具体要求如下:
95~85分:
独立完成课程大作业;
课程大作业有创意,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思路、目标、重点和实施措施等符合当地发展实际,有所在地区、单位的特色;
课程大作业文本规范,中心突出,依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结构严谨;
课程大作业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或已经实施(实现);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较好地结合教材相关知识;
原始资料齐全,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投入产出分析透彻。
84~70分:
课程大作业有一定的新颖性,较为符合当地需要;
课程大作业文本较为全面,未缺漏重要内容,中心突出,依据较充分,数据基本可靠,层次比较分明,文句通顺;
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适当联系教材相关内容;
原始资料基本齐全,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有投入产出分析。
69~60分:
课程大作业文本不够全面,但未缺漏重要项目,有一定的论据,主要数据基本可靠,文字尚通顺;
课程大作业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一定的原始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
60分以下:
课程大作业文本不规范,缺漏项目严重,原始资料残缺不全,加工整理差;
问题分析有严重错误,层次混淆不清; 4.格式
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左侧装订,页面上下边距各2 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 CM。标题为小二号黑体字,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各级标题序号为“一”、“
(一)”、“1”、“(1)”、“①”。要求插入页码,居中对齐,从正文页开始为第1页。5.上交论文时间
各位学员务必于6月18日前将纸质论文上交给电大班主任。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课程大作业)
1.考试方式
课程结课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2.题目拟定 结课论文题目从下列范式中选择:
**县**村农业发展与展望——从传统农业改造的视角 **县**村农业发展与展望——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 **县**村农业发展与展望
——从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 3.考试时限(论文上交时间)6月18日前 4.论文格式
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左侧装订,页面上下边距各2 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 CM。标题为小二号黑体字,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各级标题序号为“一”、“
(一)”、“1”、“(1)”、“①”。要求插入页码,居中对齐,从正文页开始为第1页。4.特殊说明
结课论文必须由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严控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终结性考试试题、要求及评分标准 【试题内容】:
请结合自己工作或生活所在地实际情况,运用课程学习的相关理论,梳理概括本地传统农业改造,或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就本地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论述。【试题要求】:
1.论文要以具体地区为分析对象,不可泛泛地停留在理论综述层面。2.对传统农业改造及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尽量依据调研,或实际工作展开。
3.对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借鉴可以出自教材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
4.对本地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论述,至少要包括发展定位、发展主导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