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

时间:2019-05-14 17:2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

第一篇: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

科技信息 0本刊重稿0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2010年第25期

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

以秦皇岛为例

魏玉亭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 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重视科技创新,充分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去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魅力,开发新兴文

化领域的各个项目,扩大文化产品的影响范围,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是当今世界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秦皇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发展,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打造就

了许多新形态的文化,如:网络游戏、网络视听、手机文化、网络出版、数字节目、三维动画等。为文化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

使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其传播速度更加便捷迅速。科学技术使

得传播的载体更加宽泛,数字技术制作的文化节目,可以同时在网络、数字影院、电视台、手机、数字出版物上使用。以互联网为载体,学术文

献数据库、游戏出版、教育出版、音像出版、网络原创文学、电子图书出

版、网络博客出版等都发展迅猛,这都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以秦皇

岛市为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皇岛市地理位置优越,人口众多,各种文化需求十分丰富。它位

于河北省东北部,东北接辽宁省绥中县,西北临河北省承德市,西靠唐

山市的滦县、迁安,北依燕山,南临渤海,风景绮丽,气候宜人,是历史

文化名城,也是唯一一个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旅游城市。西南距石家

庄483公里,西距首都北京280公里,距天津220公里。秦皇岛有天下

第一雄关山海关,有国际知名的夏都北戴河。从地理位置上看,秦皇岛

毗邻京、津、唐,独特的两环区位优势,京津文化圈和环渤海经济文化

圈的强势文化和文化产业为秦皇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信

息、经营、管理、产品等方面的机遇和样板。

秦皇岛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底蕴厚,文化遗存

多,艺术种类多。目前秦皇岛市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1项.昌黎

地秧歌、抚宁鼓吹乐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昌黎地秧歌、抚宁鼓吹乐、抚宁太平鼓、青龙猴打棒、孟姜女传说、伯夷叔齐历史传说、昌黎民歌、昌黎吹歌、抚宁皮影雕、抚宁剪纸、卢龙

县秧歌、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秧歌、卢龙县民间诗词、赵家馆饺子制作

技艺等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先后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名录。秦皇岛的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人文优势。

近几年,秦皇岛市适应旅游消费新需求,贴近市场,围绕着秦皇岛

旅游业,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不断创新文化产业,把创新文化产品与

活跃旅游市场紧密结合,不断的提高秦皇岛的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建

设的水平,旅游和文化产业互相促进,互相支撑,仅北戴河一个区文化

及文化创意产业一年创造的产值占到该区GDP的25% .近几年.通过

不断创新文化产品。秦皇岛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不断增 长,2008年达到11亿元。以市场之手.实现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合理 调配。秦皇岛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秦皇岛的文化产业的各种活动,都和科技创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把高科技的工业文化产品和旅游文化结合起来,运用高新技术去 改造和开发新兴文化内容;把高科技的文化创意和传统的文化产品结 合起来,把传统的文化产品和旅游市场结合起来,扩大文化产品覆盖 范围,提高其影响力,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 景区剧院里上演的的大型室内乐舞情景剧《海誓·南戴河》中,LED背 景、雨幕、落沙等现代舞台手段的综合运用,当地独有的传统抚宁吹 歌、抚宁秧歌.以及抚宁太平鼓等民间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入到舞台; 2010年8月14,同一场地上演的“我们的节日·七夕”首届中华爱情节 演出中,五只、十只、千百只喜鹊由远及近,形成鹊桥,银河两侧的牛 郎、织女星渐渐靠拢,在会合的一刹那,观众席里无数个粉红色的“心” 形气球舞动成爱的海洋。在碧螺塔酒吧公园的高科技的灯光音响、北 戴河首届海滩音乐节中多元立体舞台、奥林匹克公园高清水幕投影、秦皇求仙人海处景区的舞台设计和灯光舞美的千变万化,为演出增色 颇多。这些都是大产业、高起点、高科技的产业化运作.这样大大推动 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个文化应当通过高科技手段用现代人喜欢接受的方式展现出

来,而不仅仅是通过文字去阅读。过去只有印刷复制,而现在录音录 像、电子出版、网络直播、数字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 化艺术产品可以批量生产,文化艺术品的附加值增长。在过去,一场演 出,只有现场的观众能欣赏到,现在电视、电脑可以转播、直播,网络技 术可以录音录像、直播,用现代化的方式.使得文化艺术能成为产业。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不仅带来了新兴文化产业的兴起.也 被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舞台表演、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成为促 进传统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秦皇岛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的大型

情景剧《海誓·南戴河》,运用数字技术,极大丰富了舞台艺术的表现手 段和艺术魅力,歌舞为主的舞台表演中,民歌、渔歌号子、拉网小调、抚 宁吹歌、抚宁秧歌、抚宁太平鼓等民间艺术形式的巧妙地融人,武术、柔术、杂技绸吊等手段的穿插运用,剧目形式变幻多样和现代声光科 技与LED相结合的方式,将海洋元素引入剧场,其间万帆齐放、海市 蜃楼、海底世界、海潮汹涌等场面。展现给观众的是优美的视觉享受. 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海洋之中,在室内体验碧海金沙南戴河的动人传说 和善良的秦皇岛人民的勤劳勇敢,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近年来,秦 皇岛政府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建设,吸引高科技企业及文化产业公司.加大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 度,以人才优势推动河北文化产业科技升级。2010年5月17日,第七 届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设在北京梅地亚中心,邀请新

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百度网、新浪网、中新社等 5O多家新闻媒体出席,请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毕福剑主持,借助广

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借助文艺创作与表演,开始开展地方性文化

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运营。很多实际例子表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 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而在我国的文 化产业领域,重视科技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例子也并不少见。秦皇岛借助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在科技创新层面、文化创新层

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且卓有成效.对于在其他城市的推广也是有借 鉴意义。

作者简介:魏玉.~(1982 lO一),女,硕士,河北秦皇岛人,燕山大学艺术学院 音乐系助教。

※基金:2010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科

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 — 以秦皇岛为例》阶段成果,项目 编号201001A439,课题主持人为魏玉亭。课题组成员有王文龙、张竹 岩、焉树芬、贺敏。

[责任编辑:汤静]

15__

第二篇: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把握正确导向、增强宣传效果,推动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激励和动员干部群众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谋划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的胜利召开,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各级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进一步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形成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动力,扎实做好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和“十一五”目标任务。要按照全会要求,把握重点,加强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好的“十二五”规划,科学谋划好城市的长远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全会关于文化产业的提法尤其引人注目。文化产业的理念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被提及,但在五中全会公报中,文化产业用了219个字加以阐述,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制造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目前也提第四产业是高科技产业。我国在农业大国的基础上建立工业化国家,需要减少第一产业人口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而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经济能不能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作支撑。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打造。美国文化产业正成为美国政府执行对外文化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我国不少地区也先试先行,努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圳特区成立30年来,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改写了“只有经济,没有文化”的历史。2010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性发展,正迎来一个历史性拐点,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周期。

第三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一、农业科技创新

近年来,高邮市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基地建设,引进新技术,推行新模式,推广新成果,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高邮市委市政府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五大行动之一,并出台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支持、组织保障、资金支援等,全力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品种和技术创新

市科技部门做好成果申报,争取资金扶持,促使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此外,通过调整品种结构,大面积推广良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苏邮Ⅰ”蛋鸭配套系已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并列入了今年全省农业主推品种;14家罗氏沼虾虾苗厂年产虾苗30亿尾,补齐了罗氏沼虾虾苗供应长期依赖外地虾苗厂的短板。

2、以资源优势与科技优势融合助推农业项目。

近年来,该市与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江南大学、里下河农科所等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合作项目,深入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目前,富裕达公司依托国内知名院校,成立了“高邮市罗氏沼虾研究所”,专门研究罗氏沼虾育苗、养殖、加工等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高邮鸭集团成立了全国鸭蛋加工行业唯一的“国家蛋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禽蛋分中心”;双兔食品公司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展米乳、糙米汁等产品精深加工;戚伍水产公司成立了“罗氏沼虾养殖与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罗氏沼虾精深加工已组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

3、以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高邮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以专项科技经费鼓励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先行先试,聘任了科技特派员79名,培植科技示范户3500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0个。同时,认真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实现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村村全覆盖。

4、以创新机制开发农业项目

高邮市在创新农业开发项目上明确三点要求:一是通力协作,明确责任,合力推进项目建设。该市对项目区乡镇明确专人负责,对施工单位、监理部门要求各负其职保工程质量,要求市农开局、财政局加强监管和督查,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二是把握节点,争分夺秒,加速推进项目建设。该市对项目区乡镇和中标企业要求排进度,对项目建设内容序时推,要求施工单位做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击在一个月内完成土方工程任务。三是咬定目标,争创一流,精心打造优质工程。该市明确提出了“扬州争第一、全省争优秀”农业开发的目标,切实要求相关部门要按照设计把好数量关、质量关、效益关。市农开局做到落实专人监督,加强跟踪督查,并在项目区乡镇邀请当地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能力强素质高的村民代表组成“民间监理小组”,全程跟踪项目的实施。

5、创新开发思路,构建农业产业化集中区

①集中区建设全面启动,稳步推进。为了从组织上保证集中区建设,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高邮产业化集中区建设领导小组”,配备了相关工作人员,从而实现了集中区建设有组织、有班子、有人员。②出台集中区建设规划。这规划规定了集中区的区域,主要指紧靠省级高邮经济开发区,从京沪高速入口至北关河约二公里地段,沿高兴东公路南北两侧建设集中区。到“十一五”期末,集中区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凡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企业及项目可优先落户集中区,其它项目原则上不得落户集中区。建设规划的出台,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在土地趋紧的大背景下,为集中区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③明确集中区发展目标。按照省和扬州市农开局要求和高邮市“三个倍增”计划,我局确立了集中区“十一五”发展目标,即到“十一五”期末,集中区农副产品加工及贸易企业达30家,比2006年增加20家以上;经济总量达40亿元,比2006年增加3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3万户,比2006年增加5万多户。④周到服务进区企业。我局把服务进区企业及项目作为推进集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一是主动服务。设立服务热线,24小时不关机,谁叫谁到,上门服务。局负责同志还经常深入企业,了解发展情况,听取企业意见,及时帮助协调和化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二是全方位服务。特别是新进企业和项目,局负责同志帮助跑政府、跑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疏通审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在项目开工投产后继续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刚进区落户的高邮市龙宇食品厂,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办好了进区用地、规划、建设等各项手续,投资客商非常满意。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出台了优惠政策,在我局的争取下,凡落户集中区的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及项目,除在供地上得到保证外,还可享受工业生产加工型项目的一切优惠政策。二是包装、推介项目,年初我局包装了2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借助省和扬州市农开局农开网向外推介,同时还主动参加扬州市农开局和市政府在外举行的各类招商活动,积极宣传高邮农业开发,推介高邮农业项目。三是调动和发挥集中区所在地政府的作用,集中区的区域主要在龙虬镇,我们主动与龙虬镇党委、政府做好沟通,争取地方的理解和支持,合力打造集中区的局面已初步形成。⑥积极争取国开项目扶持。在国开办、省和扬州市农开局的大力支持下,今年以来,集中区争取了两个农业开发项目,一是国开投资参股经营项目,中央和省财政共同投资参股2800万元,支持我市双兔米业集团发展优质稻米深加工项目;二是国开重点产业化项目,投入国资900万元,支持我市富裕达公司发展无公害特种养殖饲料加工项目。随着这两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必将大大提升集中区的形象,支撑和拉动集中区的建设。

二、崛起的农业产业集群

1、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崛起特征 江苏扬州高邮市的农业产业集群,是以粮食等传统产业和产品为基础,与现代生产经营手段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增产增收两大目标建设中非常典型。以政府的高效推动、经济体的利益驱动,和资金、技术、人才的专业化联动,正在形成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邮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力推动下,高邮已发展成为苏中最大的名优农产品生产区域之一。建成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高邮产业化集中区、司徒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高邮鸭蛋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区、全国罗氏沼虾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一批省、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有10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8个农产品获得省无公害农产品证书,58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高邮麻鸭、高邮咸蛋、松花蛋、双兔大米、珠光大米、秦邮董糖、秦邮醉蟹等名牌产品闻名遐迩。高邮农业产业集群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优势特征:

①、政府主导性。以往各地形成的产业集群,或依托自然资源逐步发展,或靠经济资源拉动,逐步形成企业共同价值链。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有一个鲜明的主线——农业综合开发,这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农业发展战略。“只要在产业集中区投资建厂,农业综合开发就优先立项扶持”,扬州农开局樊必余局长的这句话,一语道破了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政府主导性特征。由政府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制定规划和优惠政策,启动政府资金扶持,引导各方投入,并按市场规律组织好产业的衔接,并强有力地带起千百万弱势的农民致富。

②快速聚集性。世界性的产业集群现象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德国,其快速发展则是战后的60年代,历经近半个世纪的衍生过程。我国其他地方的产业集群也大多经历20多年才形成规模。而高邮农业产业集群中,最早立项的高邮鸭集团项目,距今不过5年的时间。短短5年,进区企业12家,年销售额13.7亿元,带动农民76180户。产能快速扩张:如双兔米业30万吨、高邮鸭蛋1.5亿枚、富裕达饲料7万吨、戚伍水产2800吨、日兴生物1650吨、绿科生物850吨,等等。

③、专业协作性。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依托农业综合开发9亿多元投资打造的50万亩里下河粮仓,60多万吨的粮食产量、近10万吨的优质水产品,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由双兔米业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优质米,副产品米糠作为富裕达集团生产虾饲料的原料,西湖水产品加工厂进行水产加工,绿科生物和日兴生物科技公司则利用虾等水产加工副产品进行生物制药等高端产品生产。这种紧密型的专业协作性产业集群,与以往那种企业围绕某一产品,分定原料或零部件加工、产品生产、销售等分散型的专业分工性产业集群截然不同。

④、科技创新性。科技创新是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而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创新功能似乎更加突出。稻米生产中引进筛选优质品种,通过精确施肥、品质调优、“小壮高”栽培、节水灌溉、稻鸭共作、稻田养殖、高茬麦套稻、机插秧等技术组装,打造出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加工环节实行科技产业化开发,直接立项高科技企业,把产业集中区的产品档次,由稻米、水产品等初级加工,经过饲料等接口产业,迅速提升到保健、化妆品、生物制药等高端产品。

⑤、利益驱动性。政府主导是否带来扭曲竞争机制、资源配置失衡、不计成本、重复建设等老问题?实际上,市场的驱动力贯穿着高邮农业产业集中区建设的始终,农业综合开发顺势应时加以科学引导,才出现了目前的繁荣。当苏南等发达地区农耕经济逐步萎缩,苏北、苏中地区现代农业快速增长,“长三角”的龙头上海等超级城市群的高端农产品消费需求渐成趋势时,巨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商业利润,造就出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就在情理之中了。

2、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因

在高邮市一个面积8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的龙虬小镇,何以在仅仅不到5年的时间,产生了一个产值12亿元的农业产业集群呢?而且据说核心区面积只有673亩,就集中了双兔米、高邮鸭、富裕达、绿科生物、戚伍水产、日欣生化和一个水产品交易市场等7家企业。实际上,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开放发展的程度有很大关系,是特定历史背景、经济制度、人文环境下的动态衍生,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推动、科学规划、综合开发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高邮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就至少有以下一些原因。

1、有优越的人文地理条件。据扬州市农开局的同志介绍,高邮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中部,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和淮扬省道纵贯南北,堪称八府通衢。秦筑高台建邮亭,汉代成建制,历史悠久。高邮湖、大运河,湖滩密布,河流交错,典型的水乡平原造就了丰饶的物产,尤以农林水特产品居多。高邮人“亲商”,自古即商品集散地,近代贸易也有一百多年历史。

2、有雄厚的农业开发基础。高邮市已经实施了18年农业综合开发,有36万亩中低产耕地得到了改造,占全部耕地的七成以上。基本农田中水利设施、防护林网、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建设到位,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实现水利化、机械化、合作化、科学化的现代农业水平。特别是近些年高效农业的强力推进,使土地产出水平、生产经营水平和农产品数量及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3、有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18年开发,高邮已经成为全国产粮大县和特色农林水产品生产大县,迫切需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龙头企业也看好了高邮的农业优势和“长三角”的市场需求机遇,积极要求发展高端农产品生产。循环经济的发展则需要稻米、禽业、水产等优势产业的联动互补,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也需要产业集聚,以形成人流、商流、物流优势,促进市场营销、行业互动、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的形成。

4、有与时俱进的开发理念。在江苏期间,感受最深的还是上上下下干部的开发理念。扬州农开局的同志讲,我们的准则是“做人、做事、做特色”。一是创新开发理念,咬定效益不放松,千方百计发展高效农业,一心一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扩大投资效应,以一个百人左右的开发队伍,几亿元的开发投入,集聚起20多亿元的项目建设规模;三是打造开发文化,在工作上、项目建设上努力争,向前抢。匆匆走过江苏的几个县,看到几则有趣的标语:“在工作中显本事,在发展中比能耐”;“不拼不抢是废人,错过机会是罪人”;“发现问题是能力,解决问题是政绩”。我想高邮的崛起与这个“争”和“抢”很有关。他们“争”、“抢”什么?争效益,抢机遇!发展是硬道理,农民富了是硬道理,所以,坚持发展高效农业就不动摇。

3、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思考

农业产业集群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经济现象,对我国今后的农业和农业综合开发具有怎样的影响和作用,尽管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刚刚起步,尚处于崛起过程中,我们还是从中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①、发展区域农村经济的推手。高邮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证明,借助产业集群,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纵向链结,继而形成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时,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既在基地、产品信誉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在资金、技术、生产经营等方面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基础和发展条件,进一步助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进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②、建设现代农业的载体。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等要素来组织生产和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养业,也包括了农用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甚至也包括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中,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实行产业化经营。高邮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经验说明,农业产业集群以其前瞻性理念、链结性功能和实践性作用,对于现阶段,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促进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延伸生产经营领域,转变农户传统观念,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③、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步好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农村和小城镇兴起的。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打开了空间,为广大农民在更广泛概念的生产经营领域增收找到了出路,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既增加了农村的集体积累,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又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实现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实施步骤。江苏扬州高邮市以36万亩高标准农田、12家龙头企业,带起7.6万户农民集聚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工制造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僵局,一着棋赢满盘皆活,实属难能可贵。

④、农业综合开发的新风向标。高邮,乃至扬州市、江苏省的经验,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立起了一个新的风向标,这就是向高效农业发展,向现代农业迈进。具体讲:

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增产目标,在新形势下的内涵是:在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设施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合作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建设经验。在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大力推进高效农业建设,为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探索新途径。在坚持生产领域工程措施硬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技术市场开发、股份制开发等生产关系领域和优质农产品安全、集约性开发等新领域的软投入,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增收目标,需针对农村分散经营的不利状况,以集聚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纽带,以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实行土地上的适度规模经营,生产上的自主合作经营,产业上的集群协作经营,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形成众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增长点,开创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局面。

三、江苏省优质稻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高邮市成立

这将有效地促进我省乃至全国稻米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据了解,高邮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水稻项目的重要基地之一。高邮农业综合开发起步早,尤其是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兴农”,充分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目前,形成了鸭业、新兴的鹅业、特色水产业、规模化林业和传统的优质粮油业大农业的“绿色五业”。优质稻米是全市农业的主导产业,水稻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先进的行列。其中,全国第一个两系杂交超级稻“两优培九”,就是从高邮开始制种、示范、推广开来的。

尤其是“十二五”以来,高邮作为江苏主要稻米产区和全省优质稻米重点示范县市,随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全市以稻米产业升级为目标、以优质稻米资源为基础、以深加工技术开发为重点,加大成果转化应用性研究,全力打造稻米精深加工新高地。至今,在界首、马棚、周巷、周山等乡镇采取集中连片开发,建成了一批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高邮水稻种植已成为当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绿色产业,其成功经验关键在于建设更高标准和更大规模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确保优质原粮产量,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专业化生产,确保优质原粮品质。同时,大力扶持与培育稻米精深加工企业,带动了本地区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据介绍,江苏省优质稻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稻米产业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成,将以推动稻米产业技术创新为目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保障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推动稻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稻米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创新驱动进百企

大力开展“创新驱动进百企”活动,着力在项目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谋求突破,为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推进“创新高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加强科技项目建设,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高邮“两新三主”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科技项目,推进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今年以来,申报国家创新基金1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省工业、农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个,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2个,省科技支撑社会发展项目5项,扬州市农业科技攻关项目8个。今年以来,高邮新认定国家高企9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57个,完成科技服务业增加值2.58亿元。依托省级孵化器高邮市创业中心及高邮市富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完成国家级火炬环境平台建设。

同时,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省高新技术产品、重点项目,申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个,组织两家企业进行重大成果转化项目验收;组织11家企业申报省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江苏航天水力设备有限公司申报的“大型高效节能叶片泵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和江苏戚伍水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优质安全淡水鱼虾精深加工制品产业化开发”项目已进入公示阶段。

2、强化产学研合作,着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积极巩固和发展现有政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和活动品牌,培育重大技术创新源。4月24日,我局组织开展了“高邮市产学研深度洽谈会”活动,结合高邮产业特点,邀请近百名有关博士、专家教授,与相关企业进行行业咨询、技术服务,重庆大学与市政府签署校地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16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现场签约。

今年以来,先后组织高邮近百家企业参加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题洽谈暨扬州市科技合作展示洽谈会等产学研活动。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嘉敏教授等12位科技嘉宾参加了上海推介会,现场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4个;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教授作为高邮市特邀嘉宾出席哈尔滨推介会并致辞,任南琪院士的第一个院士工作站就建立在高邮市的江苏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目前该院士站运行状态良好。活动中高邮企业代表积极寻求合作、扩大交流,部分企业还在会上与相关高校达成合作意向。截止目前,高邮已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3项。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成效明显。一是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宣传,“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发放宣传资料1500多份,接受近百位市民咨询;二是专利申请、授权量稳步增长,目前累计申请专利3075件(其中发明专利501件),占全年任务的89.1%,专利授权46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件);三是积极组织申报相关知识产权项目,上半年组织菱塘乡申报知识产权管理集群试点,组织10家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创建,组织扬州曙光电缆有限公司、扬州普林斯化工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绩效,江苏长城电缆有限公司和江苏科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获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先进单位。已组织12人次参加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

3、因地制宜,着力推动载体和平台建设

围绕高邮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增强载体孵化育成功能为重点,着力加大各类载体内涵建设。强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不断提高对高成长性企业的承载能力。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二期2.5万平方米孵化器、3.3万平方米加速器峻工,1.2万平方米人才公寓主体完工,已启动管道、绿化等配套施工,1.5万平方米科研大楼(11层)建至10层;2.5万平方米江苏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峻工进入内部装修;科技招商工作全面开展,己有多个高科技项目入驻创新载体;3.5万平方米城南新区智慧大厦(软件产业园)4月18日开工。同时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照明器具、电线电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解决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快创新资源整合和集聚,实现开放式服务,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今年以来,共申报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中心8家,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1家,产学研重大创新战略产品1家。

截止目前,高邮现有55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全部建立研发机构,全市已建立2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7家市级院士工作站,1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另外,2家企业建立了国家级研发中心,分别是扬州日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家虾蟹类综合利用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高邮市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的“国家级蛋品技术研发分中心”。

4、围绕产业需求,着力集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一是申报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并协助市人才办组织申报、省“创新团队计划”1个、省“双创计划”23人、省“博士集聚计划”31人。二是申报国际合作项目4个,并帮助新港电机联系省对外交流中心与以色列合作。三是联系科技镇长团,与团员深入企业,筛查人才计划项目。省第六批“科技镇长团”选派人选全部对接成功。四是启动实施“秦邮人才集聚计划”,打造高邮引才品牌。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服务高邮创新型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同时与上级人才计划相配套、相衔接,打造地方人才特色品牌,高邮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实施“秦邮人才集聚计划”,制定下发了《“秦邮人才集聚计划”实施意见》。《意见》明确,对凡来高邮自主创业和企业引进的创新类高层次人才,符合高邮基本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集聚壮大,并能或已经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层次人才,最高给予200万元资助

第四篇: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张华

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巨大的乘数效应,已经引

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在世界文化与经济、科 技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对文化企 业的效益与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的 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持续稳定具有根本支撑作用。

一、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直接产物,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 步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开拓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带动了文化产业向更广、更深的空间发展,科技进步深化了文化产 业的内涵。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会拓展出新兴的消费市场和就业空间,为传统文化产业发 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代高新技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二十世纪以来,印刷复制、录音 录像、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艺术品可以批量生

产。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渗透,使文化产业出现多种形态。最典型的就是互联 网的出现使其成为第四媒体,并由此产生了网上电影、网上出版、网上论坛等一系列新的文 化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它是知识经济时代 的先导性产业,它已经成为提供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二)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展与应用,促进了当代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技术领域的数字革命对文化的形成、交流、传播、演变、发展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信

息技术已经成为媒体、影视、演出、娱乐、广告等文化产业在制造、传播、营销等方面离不开的工具。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值 得我们去重新开发和演绎的作司凡科技的进步,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可能。不断的科 技进步,为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技术支持,产生了一大批的文化精品,为传统文化的 推陈出新,增强其发展后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广西桂林推出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 《印象刘三姐>,通过聘请专业的导演和技术人员,通过对光、电、影等新技术的运用,产生了

美轮美免、迷幻离奇的影像效果。这一山水实景演出获得了首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 地”、“10大演出盛事奖”等多个奖项,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科技创祈和技术进步优化和提升了文化产业结构

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各种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的融合,构建了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培育出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同时,它还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文化产业 更新换代,日益向技术密集、信息密集、知识密集型发展,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的新业态〕 二十世纪后期,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文化消费的大变革,诞生了以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 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网络服务提升了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数字技术应用于传媒产业,使 传媒产业迈人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让数字出版、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成为新的 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增值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数字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更

是造就了一种全新的传媒形式—网络传媒(包括电脑互联网络和移动网络)。数字技术还在更广领域创造了具有超强互动、服务个性化、传媒分众化的“数字新传媒,如数字照相 机、数字摄像机、MP4播放器、3G手机等。

另外,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如多媒 体设计、网页设计、游戏设计等,离开高新技术的支撑,其发展是无法想象的,更谈不上产业

提升。Photoshop、nash、CorelDraw、3DsMAx、iliustrator、Drearnweaver等设计软件的开发,让

文化产品的设计师们更加得心应手,为人们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可能。技术的 进步,不但使得文化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世界随时享用成为可能,同时,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结 构优化。

(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体现国家核心竟争力的重要内容。

而是否有高新科技支撑,成为检验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一个重 要指标。发达的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推动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 步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文化产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 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就提高创新能力来讲,科技创新本身就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而文化 内容的创新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产品形式的推陈出新更是与新技术开发密切相关。科技 创新是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利用科技创新甚至可以开发出新的需 求,拓展出全新的市场。

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传播、销售等环节中的应用,有利于降低绝对成本和相对成 本。要想充分发挥资源效益而不破坏资源与环境,也只有通过高新技术应用才能实现,技术 创新是文化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证。

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科技进步对提升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起到了

„呀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技成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20(巧年首次发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表明,2(X)5年,全国有九个省市文化 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00亿元,河南省跻身其中。事实表明,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河南 经济强省目标的强力助推器,是顺利实现“两个跨越”的重要保障。

不过总体来看,河南文化产业近年来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就现阶段来说,河南省的文 化产业与发达省份还有一定差距,还处在初级阶段,尚需大力开发。

(一)文化产业管理模式落后

尽管这几年我们下了很大决心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大力解放文化生产力,但整体上进 展缓慢,效率低下。在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上,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仍 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存在着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弊 端,政府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造成管理的错位、越位、缺位。行政色彩浓厚,市场意

识淡薄,不是找市场,而是市长,一切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致使文化发展缺乏活力和竞争 力。在投资问题上,主要依靠政府,尚未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实践证明,只有从根本上破除制约文化发展体制性障碍,文化生产力才可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和发展。

(二)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作为一个中部省份,我省发展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从整体上看,河南文化产业总量小、比 重低。2005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39.64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

而全国部分文化产业发达省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到6-

7%,相比之下我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时,河南文化产业还缺乏拳头产品和重点企业。具体讲:河南大型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在文化市场上市场份额小,竞争弱;资金规模小,软、硬件水平都较低;创新少,精品少。虽然一些文化企业已初具规模,如河南文化影视集 团,河南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等,但与全国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总 之,河南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还很大,但

后劲十足,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三)文化产业产业结构失衡

河南省文化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结构不合理,主体产业所占比重偏低。我省文化 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的增加值之比为21.8:7.2:71.0,全国平均水平为24.7: 2

3.3:52.0。从中可以看出,河南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一一核心层与外围层构成的“文化服 务”仅占29%,远远小于全国48.0%的水平,特别是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居民生 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他文化服务的外围层所占比重太小,仅为7%。核心 层比重比全国水平低近3个百分点,外围层比重低16.1个百分点,形成了“核心”不够核 心,“主体”达不到主体的局面,直接影响了全省文化产业的规模。

三、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现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撬动其发展的是创意,支 撑其发展的是科技。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依靠科技 创新推动现代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以企业为载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最终要落实在载体和产业链上。要积极实施项目拉动,重点建设和 引进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并努力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垄断,培育 一批创新能力强,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集群 战略。任何产业实际上都由一系列产业链条组成,并通过链条之间互动使企业得到发展壮 大。

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同样需要集群。在集群内,容易产生专业知识、创意、技能、市场资 讯等方面的积累效应,使文化企业在相互学习、合作、竞争中共同繁荣。集群内物质资源共 享,则可大大降低文化企业生产成本。产业集群还会强化企业创新动力,实现规模扩张。文 化产业上下游各个点相互依存和协作,又可拉长产业链,使文化产品得到深度开发,不断增 加附加值。

(二)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要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品交易市场等措施,规范文化产业管理体系。运用财 政、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增加科技投人。要利用法律武器,加强对文化产品核心 技术的保护,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要积极发挥消费 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民族文化产品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有力支撑。要特别 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新力量,通过引人风险投资基金等手段,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创 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科技主管部门要制定政策法规,促进科技成果向文化产业转化,引导高 新技术进入文化领域,不断实现科技创新。

(三)加强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建立开放的科技文化体系

要认清我省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加强和先进国家的技术

交流。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尤其是国外先进的技术,将其与国内的文化

产品和服务相结合。吸取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扬长避短,促进河南省文化产业 的跨越式发展。

(郑州大学)

第五篇: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党和国家从全局工作出发,对文化建设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河北是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壮大。但也要看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我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仍存在渠道少、贷款难、方式单一等问题,远不能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要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投融资机制,形成资金合力。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文化产业相比于文化事业,具有商业性、营利性的特点,所以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但由于目前文化产业还是一个相对弱小的、成长中的产业,而且文化市场体系发育尚不健全,所以仍需要发挥政府财政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投资结构上,财政资金主要是支持文化产业的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充分发挥其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支持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投资方式上,引入市场机制,改善政府投资方式。对于政府不宜直接投资经营的项目,可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鼓励民营资本以及其他社会力量进行投资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对文化产业投资、捐赠与赞助。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可通过贴息、补助、配套性资金等方式进行扶助。对于符合国家认定的高科技文化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优先安排政府性贷款以及企业用地指标。

健全信贷担保机制,加大金融资本支持力度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应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担保机制。一方面,建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金融机构处置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保障。对于具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可通过权利质押贷款等方式,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加快信贷产品的创新和开发。根据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开发更加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对于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此外,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

一方面,要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并对投资者提供土地、税收、财政、信贷、投资准入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投资竞争性文化产业项目。另一方面,发挥民营资本投资带动效应,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社会投资,产生投资的“蝴蝶效应”。例如,承德市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量民营资本介入文化产业,由民营资本打造的将军国际健康城、《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热河展演中心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既推动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又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建立产业基金,增强文化产业资金聚合力。基金投资已成为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政府应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的同时,对文化产业发展与运营给予资金支持,并对基金投入主体、投资规模和运作方式进行规范和引导。首先,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龙头作用。基金投资主体可由政府财政、金融企业和产业公司发起。现阶段,应坚持“政府注资引导,鼓励多方参与”的原则,积极发挥政府产业投资扩大效应,合理配置文化资产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克服地区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局限,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其次,优化基金投资取向。在基金投入上,要充分发挥基金的专业优势,将基金投入到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中,降低交易成本,做到投资“专而精”。再次,完善基金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投资体制以及投资项目法规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和风险管理,保障基金安全运行。

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

目前,我省文化产业融资手段还比较传统,主要以资金方式投入为主,缺乏现代化的筹资方式。单一的投融资方式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融资。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必须创新投融资方式,不断为文化产业注入资金活力。在企业经营方式上,可以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途径聚集资金,壮大文化企业联合体;在投融资方式上,既可以以资金投入,也可以以土地、技术、专利权和无形资产等投资入股,还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多样化、投资决策科学化和投资建设社会化,合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文章由山东牛皮癣医院http:///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下载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科技政策推动创新发展

    北京科技政策推动创新发展 编者按:科技政策的落实情况直接反映了科技政策制定的成功与否。北京市科委为了摸清北京市科技政策的执行情况,于2004年委托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承担......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5篇范文

    一、农业科技创新 近年来,高邮市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基地建设,引进新技术,推行新模式,推广新成果,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

    推动全市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定稿]

    挖掘文化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全市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全市宣传文化系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不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推动文化旅游相互融合,取得......

    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推荐五篇]

    宋艳琴 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是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积极探索,对......

    2012.7.19-比亚迪:科技创新推动慈善发展

    比亚迪:科技创新推动慈善发展 2012年1月,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将所得的首届南粤功勋奖中个人所得奖金全部捐献给社会。这只是比亚迪热心公益事业,真情回报社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

    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摘要: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酒泉,作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着其独一无二的历......

    推动文化产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发言摘登编者按6月14日至15日,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张家口市蔚县召开。会上,4个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