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李雪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近5年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以各种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彰显了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于产业发展的理念,形成了四大博览会并存、特色展会分头发展的文化产业会展格局。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四大博览会覆盖全国,有效促进了文化产品的展示交易。而义乌文博会、苏州创博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展会也颇具特色,满足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细分需求,同时对于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均衡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国家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平台于去年11月正式投入试运行,其整合了前期建成的多个平台项目,成为今后文化产业司服务于文化产业项目的又一重要平台,投入试运行以来,已经汇集了数千个文化产业精品项目,以及上万条活跃的财务数据信息和项目资讯信息。台之一。
第二篇: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把握正确导向、增强宣传效果,推动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激励和动员干部群众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谋划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的胜利召开,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各级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进一步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形成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动力,扎实做好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和“十一五”目标任务。要按照全会要求,把握重点,加强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好的“十二五”规划,科学谋划好城市的长远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全会关于文化产业的提法尤其引人注目。文化产业的理念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被提及,但在五中全会公报中,文化产业用了219个字加以阐述,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制造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目前也提第四产业是高科技产业。我国在农业大国的基础上建立工业化国家,需要减少第一产业人口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而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经济能不能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作支撑。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打造。美国文化产业正成为美国政府执行对外文化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我国不少地区也先试先行,努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圳特区成立30年来,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改写了“只有经济,没有文化”的历史。2010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性发展,正迎来一个历史性拐点,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周期。
第三篇:推动全市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定稿]
挖掘文化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推动全市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全市宣传文化系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不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推动文化旅游相互融合,取得了一定实效。市广播电视台、定西日报、中国定西网等市内主要媒体在黄金时段和显著位置积极宣传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使我市旅游知名度明显提高。积极争取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专项资金支持,建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旅游项目。大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景点文化品味。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旅游文化业发展才刚刚起步,“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任务还很重,还需要创新思路、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一、着眼于营造良好氛围,在扩大宣传上取得新突破 宣传是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要牢固树立大文化、大旅游的理念,以“文化定西、多彩陇中”为主题,不断加大对定西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要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宣传媒体,构筑立体宣传网,加大宣传力度,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效果提升我市旅游知名度。积极组织编绘介绍定西旅游文化的书籍、刊物、画册、地图,制作介绍定西旅游文化的光盘、影碟等,在主要公路沿线再建一批旅游宣传广告牌。拍摄制作以定西风光、定西史话以及定西民间故事为素材的专题片,精心创作和广泛传唱歌唱定西系列歌曲,进一步提高定西旅游文化产业在外界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着眼于夯实发展基础,在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推进“红色旅游基地建设”。要以此为契机,科学谋划,主动出击,力争我市更多的旅游文化产业项目能够进入国家和省上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力挖掘定西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着力抓好临洮马家窑(彩陶)文化产业园、陇西李氏文化产业园、岷县文化产业园规划和建设,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尽快完成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陈展工作,积极争取安定区扶贫精神纪念馆、临洮县陇右革命纪念馆、漳县红军盐井会议纪念馆免费开放补贴项目。着手论证、规划综合性文化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尽快形成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极。
三、着眼于满足游客需求,在产品开发上取得新突破 旅游购物是游客获得完整旅游感受的不可或缺因素,丰富的旅游工艺品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体现。我市的书画、剪纸、洮砚、奇石、根雕、麦秆画以及复仿彩陶等文化产品,都颇受游客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开发前景。要紧扣旅游工艺品市场需求,加大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旅游工艺品开发的扶持,资助具有自主创新产品的旅游工艺品企业做大做强。民间工艺品开发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注重创新,要认真研究产品开发方案和制作流程,不断推出能够满足消费者求新、求知、求乐的旅游文化产品,着力提高其艺术性和实用性,使游客在我市旅游时能够便利地买到满意的旅游纪念品,能够在精神和物质上获得“双丰收”。
四、着眼于丰富文化内涵,在提升品味上取得新突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特别是定西这样一个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旅游业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要积极探索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的有效模式,挖掘文化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资源共享、互为支撑、共同提升的良性发展机制。要加强对景区、景点的历史演变和历史文化信息研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迹、重要文物进行挖掘整理,尽最大努力争取搞清它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从而为开发历史遗迹文物观光旅游景点和线路提供历史依据。要对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完善景点历史文化、历史典故资料,撰写高水平的景点导游词,加大对导游文化知识的培训,提高
导游人员的讲解水平,让导游能把旅游景点文化内涵尽善尽美的介绍给游客,使游客真正享受到文化大餐。要围绕临洮老子文化节、岷县花儿会等,发展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节会旅游项目,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要在历史故事再现、歌舞晚会打造、娱乐项目开发等方面大作文章,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进而将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要着力加强旅游景点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商户、服务人员文明素质,美化社会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懂礼节、重礼仪、讲礼貌蔚然成风,形成诚信、友爱、热情、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让游客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
五、着眼于加强统筹协调,在强化服务上取得新突破 作为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作为领导小组的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在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负有重要责任。我们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按照市上的总体要求和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强统筹协调,落实目标责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良好的服务。要加强调查研究,完善工作思路,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要充分发挥市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专家组的智囊作用,组建专门的旅游文化产品研发队伍,做好重大决策的参谋、咨询工作,努力把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可以预见,以文化为驱动力的旅游产业,将成为我市未来发展的新引擎。加快旅游文化产品的深度开发,加大参与型、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高起点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和旅游亮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对我市旅游业的宣传力度,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为推动全市旅游文化业跨越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宋艳琴
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是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积极探索,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本文总结了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初步成效和成功经验,对试验区下一步的发展从制定政策、形成品牌、项目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文化改革 文化产业 试验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河南在2008年底设立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正是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积极探索。河南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总体上看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还不够大,发展层次还不够高,与文化资源的丰裕程度还不相称。因此,省委省政府决定选择若干文化资源独特、产业化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带动各项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文化强省建设寻求新的突破。
一、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成效
三年来,10个试验区(开封市、登封市、禹州市、淮阳县、新县、浚县、宝丰县、镇平县、濮阳市和信阳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1、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从2009年年初开始,历时半年,各试验区以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为根本,高质量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根据规划,开封市定位为“文化体验之都,水韵休闲之城”,登封市定位为“中华文化圣山,世界功夫之都”,禹州市定位为“钧瓷 1
之都”,淮阳县定位为“羲皇故都,水城淮阳”,新县规划定位为“鄂豫皖红色圣地,大别山休憩家园”,浚县规划定位为“民俗之城,工艺之乡”,宝丰县规划定位为“民间演艺之都,中华魔术之乡”,镇平县规划定位为“中华玉都”。三年来,各试验区围绕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各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如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禹州市(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区、浚县石雕产业集聚区、淮阳伏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等一批以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建设已初步形成;其中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和禹州市(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区被评为首批“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在2011年晋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成效初显
2009年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对试验区艺术表演团体等特殊行业的转企改制,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即在转企改制方案批准日之前,在职在编事业人员改制后保留事业身份和档案工资等。各试验区都以省政府政策为核心,选准突破点实行改革。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分别组建成立了文广新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解决了文化资源多头管理的问题。如新县,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投入改革费用620万元,组建了新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成立新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完成县歌舞团、电影公司、广电服务部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组建新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公司,转企改制人员134人。再如浚县,对两家国有文艺演出团体豫剧团和大平调剧团(以下简称“两团”)于2008年8月进行体制改革,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过科学运作,“两团”改制过程平稳、顺利,没有出现信访事件。目前,“两团”人心思进,业务繁忙,经济效益良好。2010年,“两团”共演出810场,实现收入110余万元,较2008年增长28%。其它如开封清明上河园以及登封的嵩山风景区等均在体制机制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改革,从而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文化项目招商引资成果丰硕,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试验区实行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成功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港中旅、山东志高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试验区。目前,各试验区文化项目稳步推进。如信阳市仅在2010就有6个大项目落地,协议投资总额近200亿元,到位资金5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010万美元,实现史上利用外资零突破。禹州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旅游服务业建设,目前已达成项目投资意向近2亿元。引资2000万元将素有“中原潘家园”之称的神垕古玩市场升级为“神垕古玩城”,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并试运营,实现了由室外转室内的转变,古玩市场形象得到规范提升,吸引力、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宝丰县总投资15亿元,一期投资3.5亿元的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目前已完成投资7000万元,其子项目曲艺茶楼主体工程接近尾声,民间演艺中心正在建设之中,中原解放纪念馆和宝丰博物馆也已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中原魔术职业学院,2010年已完成投资7000多万元,教学科研大楼、宿舍楼等基础设施正加紧建设。其它试验区在建项目也在积极推进,招商引资的成功,使试验区快速发展有了实践载体。
4、文化旅游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旅游形式,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重视满足人们在旅游中对文化因素的需求。各试验区本身文化资源独特,又通过积极打造良好的旅游条件和丰富的旅游项目,所以对旅游者已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从一期工程中大量的民俗表演,到二期工程中对宋文化的深层次发掘,尤其是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更是把北宋文化和现代旅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水系景观、人文演出和历史背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味、体验、休闲。目前清明上河园已成功晋级为AAAAA景区。神垕镇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已累计投入3亿元,对4平方公里的神垕古镇区和800米的老街进行保护开发,2010年,神垕镇先后荣获“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和“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旅游产业已成规模,全年共吸引57万人次外地游客到神垕观光旅游。而淮阳更是借“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短短的15天时间内,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853.2万人次,门票收入48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助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新张力。
二、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总结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各试验区都做到了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把发展文化产业当作大事来抓,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集聚发展离不开城市领导机构的高度重视和政府职能的合理转变。如开封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开封历届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开封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例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由政府出资建设,用实际效益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由政府牵头,组织多家文化企业进行联合,形成规模效应,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提高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对处于成长期的产业和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再如神垕古镇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许昌和禹州两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许昌市委、市政府把神垕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纳入到全市重点工作中,将钧瓷文化定为许昌三大文化旅游品牌之一,并专门成立了钧瓷文化产业园管理办公室。
2、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并付诸实施
科学的、高水平的规划是实现文化产业稳步发展的前提,也是确定文化发展定位的前提。各试验区市县均对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科学的、高水平的规划。从总体上看,各试验区规划全面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各个试验区的定位,立足于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和品牌。如镇平市在规划中提出打造“中华玉都”的目标,重点构建“一带六点”的产业布局;按照“分步实施、一步到位”的原则,将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近、中、远三期目标细化为一个个重点项目进行建设,一期投资3亿元的国际玉城项目已盛大开市。
3、转变传统观念,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与特色
各试验区都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县的大好机遇,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和特色,使城市文化资源优
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如开封重点突出宋都特色,以宋文化为核心,发掘突出宋文化内涵的旅游景观和文化产业项目,确定了“宋都景区、千年梦华”的主体定位,以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为依托,主打宋代文化品牌,围绕宋文化内涵,打造文化重点产业。宝丰县则突出民间演艺的发展,尤以马街书会和赵庄魔术为代表,宝丰民间演艺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代表。所以,这些市县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均抓住了自身特色与优势,这是能够成功的主要经验。
4、举办各种高层次展览会、艺术节,将活动交流与市场开拓相结合。高层次的展览会是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开封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和首届中国(朱仙镇)木版年画文艺节,荣获了首批中国书法名城称号;举办了第十届亚洲艺术节、中国开封菊花花会等大型节会活动,提升了开封文化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宝丰县以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和两年一届的中国·宝丰魔术文化节、中国·平顶山曲艺节为契机,先后举办、承办了多项重大文化活动,邀请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著名表演艺术家云集宝丰,借助中央新闻媒体的报道,使宝丰文化走向全国。神垕镇成功举办了规模和影响空前的第六届禹州·中国钧瓷文化旅游节和 “钧瓷文化台湾行”、“钧瓷文化香港行”两次大型钧瓷文化展。积极组织钧瓷厂家参与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和上海世博会。其中,30件钧瓷珍品在世博会河南馆展出;金堂钧窑的“瑞泽四海”系列作品——“世博鼎”、“世博簋”入选世博会外事礼品。同时还通过网上营销、在大中城市增加钧瓷展销网点、举行推介会等形式,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展示神垕古镇和钧瓷文化的无穷魅力。
综上所述,可以说,三年来,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走出了一条既具地方特色又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启示之一:推动文化发展,突出特色是根本。这十个试验区,本身都拥有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而试验区的建立和定位,更强化了这种特色,使人们一想到这些地方,首先想到的就是它们的特色文化。通过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建设,这些特色文化资源已经形成了河南文化新的知名品牌,如少林武术、宝丰魔术、禹州钧瓷、濮阳杂技、镇平玉雕等,这些优秀品牌已经成为河南对外招商引资的
“新名片”。
启示之二:推动文化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通过高水平的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战略部署,减少发展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好的规划可以通过创意策划,激发潜在优势。十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均对文化产业发展做了一个比较长远的规划,这些规划既有近期目标,又有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对各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能起到比较好的引领作用。
启示之三:推动文化发展,项目实施是保证。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载体,是文化产业发展最便捷最有效的切入点。各试验区都把规划目标细化为一个个项目,通过项目招商引资,分步实施,逐步实现规划目标。
三、对河南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展望与建议
最近,《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以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展开,对河南文化发展将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河南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设中原经济区,而中原文化建设正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战略之一。而作为河南文化发展排头兵的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必将迎来更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
同时,各试验区也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源泉,深入挖掘、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积极运用现代高科技,大力推动文化与创意、文化与科技、文化与资本、文化与旅游、文化与贸易相融合结合,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变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影响力,为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1、完善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强化宏观调控力度
省委、省政府2009年制订出台的《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扩大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强化智力支持五个部分对试验区的文化发展给予了特殊的政策倾斜;正是这些扶持政策推动了各试验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目前已有的科学规划和较好的发展基础上,各试验区应进一步完善落实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政策,鼓励社会各方加入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行列,打破对文化资源的不合理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开放并最终允许非文化系统的、各种所有制类型的社会资本——财团、企业、基金会及其他合法的企事业单位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参与和经营包括报刊业、出版业、广播电影电视业等在内的核心文化产业,动员民营资本和民间力量,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和坚定地实施国有文化资产的清算、转移、重组和扩张,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河南文化品牌
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目前已形成了不少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少林寺、清明上河园和太昊陵等,要充分发挥现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将寻根文化、古都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通过高品位策划与现代文化产业、观光旅游业有机融合起来,辅以定位准确的宣传推介,不断扩大影响;对以钧瓷、玉器、汴绣等为代表的高端工艺进行高品位的品牌定位和设计制作;对以马街书会、濮阳周口杂技等为代表的民间演艺品牌,要积极开发相关衍生产品,延伸和拉长产业链,保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对文化品牌的保护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手段等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维护文化品牌的形象和权益。
3、走文化产业创新之路,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各试验区在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优势的基础之上,要进一步创新文化发展理念,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文化名人和文化企业的联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和高科技产品。此外,还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学习《乔家大院》的成功经验,拍摄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大型电影电视剧,提高各地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4、扩大文化与旅游的共生点,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联合体
旅游已成为当前最活跃的产业之一,通过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购娱”能较好地带动交通、餐饮、旅店、商业、娱乐等相关行业发展。旅游者在旅行中不仅希望能看到美景,同时也希望能体验到当地的特色文化和风俗民情。对十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而言,有的突出“游”,如宋都古城(其代表有清明上河园)、少林 7
寺、鸡公山;有的突出“购”,如神垕钧瓷、镇平玉雕、信仰茶叶等;有的突出“娱”,如宝丰魔术和濮阳杂技。所以,如何能以特色文化资源为吸引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同时又能延伸旅游产业链是各试验区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以嵩山少林为背景的大型实景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以清明上河园为背景的实景剧《大宋•东京梦华》都堪称典范,这两台晚会,不仅大大提升了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同时带动了旅游消费,形成了品牌效应。
5、突出特色资源优势,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形成产业集聚
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资源秉性决定其跨区域和超时空性,无法为某些特定地区所“垄断”。必须通过与创意、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结合,才能把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并最终转变为产业优势。各试验区要合理规划并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把产业园区作为资源整合的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尤其是要加快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如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建设吸引“大师”和优秀人才落户。要加强项目建设,把重大项目作为聚集产业要素的纽带来招商引资和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6、加大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实施文化人才引进工程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人才是关键、是动力。文化产业能否有大的发展,能否提供高水准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关键在于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创意、生产和经营人才队伍。所以,各试验区要发挥省里给的政策优势,要根据未来的发展需要,对地方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结构等逐项进行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重点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短缺和层次失衡的问题,减少构建人才发展平台的盲目性。更新观念,打破行业界限,培养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性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懂文化、善创意、会经营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各类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要充分利用现有文化产业人才,对现有文化产业人才,应该不拘一格、不限年龄进行利用。通过设立创业基金、8
特殊人才服务等方式鼓励人才投身文化产业,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现创意才华的平台。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各类艺术专业工作者的保护和使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9
第五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快速发展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服务企业快速发展
尊敬的王主席,各位领导:
上午好!
我是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金润国际家居建材物流园负责人周金,我公司物流园项目于2012年入驻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总占地面积500亩,总投资11.8亿元,计划建设面积43万平方米,项目涵盖电子商务区、交易服务区、仓储物流区及综合配套服务区,项目建成后可入驻企业1500余家,年交易量可达300万吨,年交易额200多亿元,创税5000多万元,可解决6000余人就业。
项目签约后,浉河区和金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对项目落地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4.22亿元,一期16栋12万平方米交易展示区主体已经全部封顶,年内可投入运营,二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在此感谢各级领导对我公司的支持和帮助,公司项目的建设运营和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各级领导给予大力支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土地手续办理问题,浉河区和集聚区土地部门也正在与市有关部门积极协调这方面的事情,希望能更快的办理,有了土地证,可以为项目后续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营提供融资保障,解决我公司建设融资难问题;二是集聚区用电用水价格方面是否可以有优惠政策,据我了解咱们河南省对入驻产业集聚区的企业用电有些优惠,现在其它地区的产业集聚区用电是省网直供电价;三是需要解决员工工作生活配套附属设施,集聚区建有公租房,但数量有限,希望能有更多更完善的职工周转房等生活设施,以解决员工生活居住需要,同时员工子女上学问题也急需解决,希望集聚区内能有一所学校,解决员工子女就近就学问题;四是现在公司员工有部分是在市区居住,每天往返于园区和市区,同时又有大部分的客户前来园区商谈业务和购物,市区与园区的距离较远,是否能将公交车路线延伸到园区来,以方便客户来往园区,扩大集聚区人流量;五是鉴于集聚距市区较远,希望能有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设施,就近服务园区就业人员;六是员工的社会保障问题,随着集聚区不断发展,快速膨胀,从业人员越来越多,集聚区是否可以在员工社会保障方面建立健全机制;七是公司在专业人才招聘方面存在困难,特别是我公司要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方面发展,这都急需相关方面的人才,我也了解到了咱们信阳对于引进人才有一些优惠政策,但由于集聚区是新建区域,没有完善配套的生产生活设施,对人才的引进也就存在困难。
总体上感觉,集聚区交通、通讯、供排水、用电、燃气等硬件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但在企业发展软环境方面还需要进行配套完善,企业的发展急需集聚区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企业生产、员工生活进行一站式社会化服务,借助平台,解决企业建设手续代办、融资、员工就业服务、住房、户籍迁移、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才招聘、员工子女教育等问题,使入驻企业能够专注于发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