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采访与写作(下)复习题答案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指导
一、名词解释
1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是兼有艺术语言、科学语言和生活语言之长的记实语言,是一种直观朴实的、确切无误的、生动形象的纪实语言。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准确清晰、通俗易懂、简洁的特点。新闻笔法:新闻写作所使用的笔法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是新闻作品中基本的笔法。其他的如倒叙、插叙、悬念、伏笔、穿插、比喻、夸张、反复、排比、对照、夹叙夹议等等,也是新闻作品可以利用和参考的。但是,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更应该研究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或持有的笔法。大体说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虚实相间,以实为主。2.粗细互补 生动真切。3 纵横捭阖,开合自如:主要有三种笔法:(1)合笔(2)跳笔(3)跨笔
3新闻主题:所谓新闻主题,即指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新闻主题与一般文章主题的概念基本相同。通俗地讲,即指作品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解决或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新闻角度: 所谓新闻角度,即指新闻事件表现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也即指记者在明确报道思想和识别新闻价值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一个最能反映新闻主题的侧面作为报道的切入点,从而完成整个事件的写作。新闻角度的选择和体现贯穿于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全过程。在选择和体现新闻角度过程中,记者应该围绕下述三个字下功夫:(1)比(2)小(3)异。新闻标题: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它要求“一语点破”,点明这篇报道的精髓所在;侧重于标出动态,告诉读者正在发生或正在进行的一件什么事情;要标出主要新闻要素。新闻导语: 新闻导语是消息区别其他新闻文体的重要特征,属于消息特有的概念和标志。是由最新鲜、主要的事实或议论组成新闻开头的段落。新闻主体:即新闻导语和结尾中间的那一部分。新闻主体具有具体解释、展开新闻导语中的事实,补充导语中没有突出的新闻事实的作用。
8新闻背景:指那些用来解释与新闻事件和人物相关的事实材料。(1)从内容来看:它是新闻中的新闻,或新闻背后的新闻;(2)从功能来看:它是对新闻事件产生的历史和环境、原因与时间、空间条件以及对有关方面所作出的说明、解释;(3)从功能和内容的新旧来看,它是用来解释新事实的旧事实,或者说是对新闻本体作出解释、说明的附属事实。新闻结尾:新闻结尾,是消息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表示一则消息的完结。新闻结尾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自然收束,水到渠成。收束的那一段或那一句就是结尾。另一种情况是:视表达需要专门设段或句,以收束全文。也就是为了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还需着力写好结尾。10 新闻结构:新闻的结构就是指新闻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实质上就是怎样组织材料的问题。材料的组织要求符合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阐明事实,表现主题,以取得较好的报道效果。在中外新闻写作史上,比较常见新闻结构为倒金字塔式、时间顺序式、悬念式和并列式。倒金字塔结构:所谓倒“金字塔式”结构,就是按照材料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安排结构,即把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摆在最前面,稍次要的放在第二段,依次类推。适合于严肃性新闻和那些受众急于想知道关键信息的新闻报道,如时政新闻、灾难性新闻、体育比赛等新闻报道。悬念式结构:这类消息的开头是一个带有悬念的新闻导语,巧妙地点出最精彩或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吊住记者的胃口,然后在以后的段落中,就基本上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写作。这样的消息给人以叙事具体、完整,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的感觉,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新闻信息。这类结构形式适用于那些以戏剧性情节见长的报道,特别是新闻事件亲历记、目击记、新闻故事等。事件新闻:事件新闻是以突发性事件为主的新闻报道,是动态新闻的主要品种。事件,通常指社会影响较大的意外变故或灾祸。它主要包括:
1、社会政治、经济局势的突变
2、重大自然灾害
3、重大交通事故
4、爆发性流行病
5、重大刑事案件
6、对社会各界有较大影响的新发现或新成就。社会新闻: 所谓社会新闻,是相对政治、经济、科教、文教新闻而言的,是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起读者某种情感或富有情趣的新闻。社会新闻包括天灾人祸,也包括各种异常现象。社会各阶层的人情冷暖是社会新闻,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更是社会新闻的重要内容。通讯: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它是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刊物等新闻传媒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主要体裁,同消息、新闻评论一样地常用,一样地成为基本体裁。
16新闻材料:所谓新闻材料就是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原始情况、资料的总称。新闻事实就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材料和新闻事实不是一回事,新闻事实是通过新闻材料表现出来的。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新闻材料则往往需要一定的加工,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掺杂一些人为主观的认识。新闻事实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容置疑;而新闻材料则有事实和虚假之分。
17消息头: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消息头主要有“讯”和“电”两大类。
1、讯:“讯”主要指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2、电:“电”主要指通过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传真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新闻报道。叙述型导语: 即用简洁、朴实的文字把新闻最主要、新鲜的事实直接叙述出来,因为与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叙述事实这个基本特征相适用,所以叙述型导语使用率在导语写作中最高。叙述型导语主要包括直叙式、概括式对比式三种表现形式。(1)直叙型导语:要求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推出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无需刻意修饰,讲究明白无讳。(2)概括式导语。有叫综合型导语。它的特点是对整篇报道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为读者提供整篇消息的梗概。(3)对比式导语:就是把现在的情景和过去的情景相比较,或者把此时此地的情景与另一处情景相比,使之相映成趣。
19议论型导语:议论有多种形式,运用的巧妙,既不违反新闻报道的要求,又能达到好的报道效果。议论型导语主要有引语式、设问式、评论式等。(1)引语式导语:记者不便出面议论,可以借助别人的口发表议论。在导语中,适当引用新闻中主要人物的精彩语言,往往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2)设问式导语:记者故意在消息的开头提出某个引人注意的问题,然后加以解答,这就是设问式导语。设问式导语有一点议论色彩,而又紧密围绕关键的新闻事件展开,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关注。(3)评论式导语。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此事实作出画龙点睛的评价,用以揭示其蕴涵的因果关系或现实意义,这是评论式导语的特点。
20简明新闻:简明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短、迅捷的一种体裁,又称简讯、短讯、快讯或者一句话新闻。它是以最经济的文字,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消息类型。它不追求完整的结构,主要告诉受众发生、发现或做了什么。
21动态新闻:动态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变动中的新闻事实,作出及时报道的消息类型。它是新闻报道“排行榜”上常常居前、报道量最大的消息体裁。即是新闻传媒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报道形式,是最具新闻特征的新闻体裁。动态消息以变动的事物为报道对象,体现了事物发生和发展变化进程的动态。它的报道范围相当广泛,大至震惊世界的头条新闻,小至人们日常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刚刚出现有意义的新鲜事物。
22综合新闻:综合消息是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对一定时间或一定空间的诸多事实、情况的综合而写出来的消息类型。它在内容上比动态消息报道的面要广,因而篇幅比动态消息长些,这类消息,既有点的具体事实,又有面的一般情况,点面结合,叙议结合,使报道既有了广度,又有了深度,给人留下了比较完整的印象,有教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
或者综合新闻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情况进行综合归纳的新闻报道的统称。
二、简答题 简述如何深化和提炼新闻的主题?
1、追究根源法。新闻主题的提炼需要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
2、对比联系法。通过同类事物古今、横向的对比联系中发现其独特意义和可贵的价值。
3、见微知著法。要求我们善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从平凡之中发现不平凡,提炼出不同凡响的新闻主题。2 新闻材料的选择要注意哪些问题?
(1)要选择真实的材料
(2)要选择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材料(3)要选择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4)要围绕新闻政策选材料
(5)要选择新颖、生动、有特色的材料。
3简述新闻标题的作用及制作要求
作用:1))吸引注意,诱读原文2))吸引注意,诱读原文3))评价事实,增殖信息
制作要求:1))要捉住“新闻眼”。要抓住新闻中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否则就流于一般、平庸、一般化,既引不起读者的关注和重视,更不能产生信息的二次增殖。
2))要准确。三层含义:一是要题文相符;二是要准确概括事实,避免产生歧义;三是要避免片面性。3))要生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修辞手段和古典诗词、民间谚语、群众创造的生动语言,都可以用来使标题熠熠生辉,使人过目难忘。
4))要简洁。恩格斯说:标题愈简单,愈不费解,便愈好。简述新闻导语的类型和作用
类型:
1、叙述式导语。主要包括直叙式、概括式、对比式三种表现形式。
2.描写型导语。描写型导语最常见的有见闻式和特写式两种。
3、议论型导语。议论型导语主要有引语式、设问式、评论式等。
作用:新闻导语的作用,即导读、导听。顾名思义,导即引导、指导、诱导,导语即起导读,导听作用的新闻段落。新闻导语主要承担着三项使命:
第一,以省俭的笔墨反映出新闻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一见即知此消息主要传递的是何新闻消息。第二,一语定意,为整篇报道定下基调。
第三,吸引读者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简述新闻主体的写作要求
1、围绕一个主题选取材料
2、叙事要尽量具体、充实,使读者对新闻人物和事件有较为完整而真切的了解。
3、叙述生动,行文有波澜,保持读者的兴趣。
(1)要有新闻细节。
(2)从不同角度去报道同一件事情,给人以丰富、充实之感。
(3)可以采用叙述、描写、引语等多种表现手法并举的方法。
(4)要注意顺应读者的心理,不要避开读者急切想知道的内容去节外生枝,谈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4、层次段落要分明,起承转合要自然。简述新闻背景的内容和类型
1、内容方面的类型
(1)历史背景:它用来介绍新闻事实的历史状况,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进一步阐明事件的意义。(2)地理背景:有些新闻涉及国内外 有关城市、地区,而受众不一定知道,这就有必要适当介绍有关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风土人情等。(3)人物背景:新闻报道的主体是人,有必要对此人的背景作适当的介绍,以增进受众对此人的了解。(4)事件背景:介绍一些事物的有关知识,使受众了解新闻的意义与价值
2、功能方面的类型:
(1)对比性背景材料
它是对事物前后、左右、正反的对比衬托,对事物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以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或阐明一定的主题,表明某种观点的背景。(2)说明性背景材料:它是用来对新闻事实的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历史演变、思想状况或物质条件等情况作介绍和交代,以说明事物产生的各种要素,揭示事物发生或变化的意义。(3)注释性背景材料: 它是指用来帮助受众看懂消息的内容,增长知识和见闻的背景材料。它包括产品或其他物品性能特点的说明,科技成果的通俗介绍,技术性问题解释,名词术语的注释,文史知识、风俗人情的介绍等等。简述写作新闻背景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是每条消息都要用新闻背景,以免画蛇添足。如简讯,一句话新闻就无须用新闻背景材料,众所周知的人或事,也不宜用背景材料,如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对雷锋这个人就不必做介绍了。
第二,不要形成固定的背景位置和背景段落,以免行文生硬,形式呆板。
第三,不要过多用背景材料,以免喧宾夺主,淹没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应紧扣主题、适度运用;语言要简明扼要、恰倒好处。
第四,不要随意运用背景材料,以免文不对题。应再三掂量背景材料,是否有利于衬托新闻事实,是否为表现主题服务。
第五,不要失真,以免新闻失实。应该认真核对新闻材料,使背景材料跟新闻事实一样真实、准确。简述新闻结尾的类型和作用
1、新闻结尾类型大致有:(1)自然结尾法:即按照新闻报道的结构安排,顺乎自然地把必要的新闻内容、事件、新闻要素交代完毕后自然结束。(2)拾遗补缺法:这个结尾有个较为明显的“结尾段落”,它主要用于补充新闻导语和主体部分未提及的新闻要素,使新闻报道完整、圆满;或者补充有关背景材料,使新闻报道更加充实、可信。(3)卒章见义法:这种结尾方法主要用于画龙点睛,总括全篇,突出主旨。(4)别开生面法:这种结尾,不拘一格,往往“别出一层,补完题蕴”。
2、结尾的作用:(1)归结全文。(2)加深印象。加深印象不是重复语句,而是用描写手法或换一个表达方式,或从另一个角度补一笔。3)深化主题。深化主题的结尾,有多种表达形式,常见有叙述式、引语式、比喻式、对比式、反问式等。(4)阐明意义。消息要让受众深入理解新闻,必须进行必要而简洁的阐释,有助于获得好的传播效果。简述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点与局限性
(1)优点:1)便于记者快速写稿;2)便于编辑编稿和排版;3)便于吸引受众,使受众用更少的时间获更多的信息。
(2)局限性:它比较适用于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而对于某些事件新闻、富有人情味或故事性的新闻就不太适用了。因为人情味浓、故事性强的新闻往往依赖丰富的新闻情节,需要讲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恰恰不是倒金字塔结构的特长。简述动态新闻的特点
(1)以事物的最新变动为其主要特点(2)以时新性与重要性为其主要的价值取向
(3)以突发事件为其主要报道内容,时效性很强,一般为当日新闻。(4)以客观叙事为其基本特征
(5)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其主要写作原则(6)动态新闻要给人以“动感”与现场感。
11简述动态新闻写作的要求
1、抓“活鱼”、“抢火候”,出手要快。写动态消息,要争分夺秒,以最快的速度把新闻报道出去。
2、多用动词,写出动态感,少用形容词。这是因为动词具体、明确,能准确而又形象描绘事物的动态,籍以传达信息,而形容词、副词等,往往比较抽象、空乏。
3、多表现,少陈述。动态消息主要是表现事实,只要把事实的要素交代清楚,受众也就领会了这条新闻。如果动态消息一解释,会使文字增多,冲淡了动态感和进行时态。简述综合新闻的特点
(1)综合新闻所涉及到的新闻信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它不像动态新闻那样直观、那样显而易见,而需要动一番脑筋,或者改变一下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才能发现它,报道它。(2)通过综合新闻事实来表达新闻主题,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3)注重点面结合、多角度地反映客观事物或人物的概貌。(4)注重导语的构思与背景材料的交代。(5)重视新闻根据、新闻来源的交代
由于综合新闻往往要使用来自不同渠道的各种材料,适当交代新闻来源、新闻根据,可使新闻报道更具可靠性、可信性与权威性。
(6)注重分析,却又以客观叙事的方式来表现。
13简述非事件新闻的特点
1、它不是以记录突发事件为满足,而是注重事物渐变过程中带有规律性内容的揭示。
2、具有新闻性。它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没有事件新闻那样严格,最关键的是所报道的内容要新鲜,要有现实针对性,是广大受众应知、未知而又渴望知道的。
3、综合、归纳多个事件或事实,经此衬托,说明某种新发现、新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式。
4、非事件新闻,写作要找新闻由头,发表要寻报道时机。
5、非事件新闻仍以写实为主。首先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其次,要善于用事实说话。
6、在表现方法上,非事件新闻一般描述、概括兼而有之。
7、非事件新闻是一种透视性的新闻报道,它要求记者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与洞察力。社会新闻的写作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1)在采写社会新闻的时候,要注意事情的复杂性,全面考虑社会效果,尽可能避免报道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除此以外,我们还应注意,对于流氓犯罪的细节不必写得太细腻,以免坏人总结经验,变得更狡猾、更难对付。对于涉及几方面当事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更需谨慎,不要片面同情一方而抨击另一方。另外在涉及人们的隐私时,要特别注意不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2)社会新闻尽可能写出情趣来,尽可能寻找事件中本身蕴涵的戏剧性或者含有幽默感的细节或情节;要学习戏剧创作中的“悬念”的经验,“吊”住读者的胃口,通过合理结构安排,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
(3)社会新闻往往以情节取胜,它的故事性比较强。某些事情本来是平凡的,可是由于那么一两个情节耐人寻味,使人对这篇报道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4)社会新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因此在写作上也应多样化,量体裁衣,不拘一格。有的可以写成消息,有的可以写成通讯或特写,也有些可以写成小品文。简述新闻结构的常用形式
1、倒金字塔结构。所谓“倒金字塔式”结构,就是按照材料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安排结构,即把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摆在最前面,稍次要的放在第二段,依次类推。
2、时间顺序式结构。时间顺序式结构,又叫编年体式结构,也叫金字塔式结构。它没有导语,只是自然而然地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作。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摆在最前面,稍次要的放在第二段,依次类推。
3、悬念式结构。这类消息的开头是一个带有悬念的新闻导语,巧妙地点出最精彩或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吊住记者的胃口,然后在以后的段落中,就基本上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写作。四
自由式结构。为适应新闻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的需要,使消息更加新颖、形象、活泼和富有吸引力,有些非事件性不适宜采用上面讲到的三种结构形式,而需要更多用灵活多变的方式,逻辑思维的方法层层深入地剖析和阐释新闻事实。简述事件通讯写作的具体要求
1、以人记事、以事带人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为主,事件通讯是以写事为主。事件通讯是以写事为主,应该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的描写,将人物带叙出来。
2、故事完整、主线突出
所谓故事完整,一般包括了某一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具备,也包括了事件的5个W+H俱全。
在叙述描写事件过程中,要着重写好关节之点、高潮之出,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粗写与细写相结合,做到主线突出。
3、寓情于事,寓理于事
记者笔下的新闻事件,应该调动多种写作技巧,把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感情融化在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之中,将事、情、理熔于一炉。通讯仍以写事为主,事中见情见理。事件通讯不宜脱离事件过多地抒情说理,从而淹没或中断事件发展描述。
4、大中见小,以小见大
就是平凡的事件,显出不平凡,小的事件有没有典型性,有没有普遍意义。简述工作通讯的写作技巧
1、抓住典型,着重求“新”
工作通讯所选择的对象,一般说来是有普遍指导意义而自身有特色的典型单位及情况,写出来有新的内容与新的角度,新的做法与新的成就,新的体会与新的认识,新的问题与新的启示。如果不新,就失去了工作通讯的新闻价值。所以,工作通讯的写作要着重在“新”上做文章。
2、抓好经验,着重求“实”
工作通讯起所以有宣传价值,主要在于它及时提供了新鲜的、有用的经验。人们看这样的通讯,是要获得一些什么,或者从中学到一些与自己能对上号的东西。这样工作通讯的写作就要注意针对性。针对性强,实用价值就大。
3、抓准问题,着力求“深”
鉴于工作通讯的使命,它常常报道群众普遍关心的或有关方面关注的各种问题。这种通讯的价值在于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和促进问题的解决。换句话说,当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而并未引起有关方面或广大受众的注意时,通过提出这个问题,就具有新闻价值和理论监督作用。这里的关键是把问题找准,才好“对症下药”。4抓住特点,着意写“活”
现代工作通讯把文章写作的诸多技巧运用到自身写作中去,形式多样,诸如政论式、访谈式、随谈式、见闻式等。作者可依据题材的特点灵活地选用一定的表现形式,把通讯写活,写出新颖的作品。
18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
(1)人物通讯的素材要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绝对不能用“合理想象”、夸张、大肆铺陈、过分渲染等艺术手法,就是人物心理描写也要慎重;以描写为主,可以兼用议论、抒情,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2)人物通讯写作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一是把人物置于特定环境中,通过矛盾斗争(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物自身矛盾)来展示人物的事迹和神采。
2)通过情节展开、细节描写来写活人物。
3)通过个性化语言和独特行动及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4)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与他的事迹、精神和性格特征协调一致。这样,写出的人物就可信、可亲、可见。
5)通过抒情议论,或形象化议论,或哲理抒情,揭示人物的精神境界和作品的思想主题。
19风貌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
1、善于观察,突出见闻。
记者写风貌通讯必须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必须有作者的实地观察、真见真闻;二是必须有作者的直观感受、现场印象。
2、抓住特点,着力写“变”。作者要善于抓住那些有个性,有时代气息的具体事实,生动写到自己的文章中来,要善于写出动中之变,让人们去获知和品味。
3、描绘风貌,写出情怀
风貌通讯既要写出事物的外在风貌——人、事、景、物的外在形式,更重要是要写出内在风貌——人的精神世界,这样作品就有生气和意义。
4、知识丰富,文笔增趣
(1)风貌通讯就担当着传播知识的任务,它又不同于课堂上的传授灌输,而着重于有声有色地介绍现场见闻。所以,知识又和情趣结合在一起,使人便于接受、乐于接受。
(2)风貌通讯中的知识、情趣,都是为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服务的。
(3)风貌通讯在写知识和情趣时,还要注意到真实性和科学性,要处理好知识性、真实性和科学性之间的关系。
(4)写风貌通讯还要注意把一些难懂的名词、术语化成通俗易懂的话语向读者介绍,使文章更好地面对大众。
三、请给下面素材写一个当日新闻导语并制定一个新闻标题
四、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一个不超过500字的消息
第二篇:(下)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题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指导
一、名词解释
1新闻语言 2 新闻笔法 3新闻主题 4 新闻角度新闻标题 新闻导语 7 新闻主体
8新闻背景 9 新闻结尾 10 新闻结构 11 倒金字塔结构 12 悬念式结构 13 事件新闻 14 社会新闻 15 通讯16新闻材料17消息头18 叙述型导语19议论型导语20简明新闻21动态新闻22综合新闻
二、简答题 简述如何深化和提炼新闻的主题? 2 新闻材料的选择要注意哪些问题? 3简述新闻标题的作用及制作要求 4 简述新闻导语的类型和作用 5 简述新闻主体的写作要求 6 简述新闻背景的内容和类型 简述写作新闻背景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8 简述新闻结尾的类型和作用 9 简述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点与局限性 10 简述动态新闻的特点 11简述动态新闻写作的要求 12 简述综合新闻的特点 13简述非事件新闻的特点 社会新闻的写作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15 简述新闻结构的常用形式 16 简述事件通讯写作的具体要求 17 简述工作通讯的写作技巧 18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 19风貌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
三、请给下面素材写一个当日新闻导语并制定一个新闻标题
四、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一个不超过500字的消息
第三篇: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答案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
一 名词解释:
1、记者思维 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及在新闻撰写中所需要的独特的不同于一般观众的思维,一般包括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统摄思维。
2、记者修养从新闻工作的特性和要求出发,记者基本的修养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政治修养、知识修养、专业修养和心理修养。
3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
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4新闻敏感新闻敏感通常是指记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即记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记者能不能在纷纭繁杂、浩如烟海的新闻事实中,及时发现与敏锐分辨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其直接着力点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新闻界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新闻敏感的主要内涵
新闻敏感是一种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判断能力。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艾米利达斯认为,它包括以下判断力:
•某一情况是否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某一情况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
•同一个事件的若干事实中,哪个重要,哪个次要,哪个无关紧要。
•判断已发表的新闻中,有哪些同已经收集到手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新的线索,一以进行连续报道。
我国记者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新闻敏感所包括的内容是:(1)政治敏感
(2)对受众需求、社会热点的判断能力。
(3)对现象和本质、一般和典型的敏锐判断能力。(4)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
(5)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5新闻采访新闻采访就是新闻记者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快速采集、甄别和验证新闻信息的活动。
新闻采访特性:
1、新闻采访是一种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1)、在调查的方向上,新闻采访首先是看事情新不新,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其次才去分析其影响面与严重性。(2)、新闻采访除了了解事实,还要捕捉细节、挖掘思想、收集语言,为新闻写作做专门性准备;而这些材料对一般的调查来说,并不重要。
2、新闻采访是一种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而进行的社会交往。(1)记者采访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
(2)记者采访的社会活动与行政、法律中的活动有区别。
(3)记者采访的社会活动与公共关系、销售等社会活动也不一样。
3、新闻采访是一种经常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和艰苦性、危险性的工作。(1)偶然性和机遇性。(2)艰苦性和危险性。
4、新闻采访是一项阶级性、政治性与社会性并重的职业活动。
6新闻报道思想或新闻主题报道思想通常是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它是新闻传媒依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的方针、政策、策略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的大体框架。
7新闻线索
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也就是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新闻。新闻线索具有概况、不可靠、需要进一步去辨明的特点。来源:
(1)党和政府的“通知新闻”。
(2)各个直属部门和下级部门的“请帖新闻”。(3)新闻热线的“热线新闻”。(4)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他们的接触获取 新闻线索的正确处理
(1)运用常识和经验,初步鉴别新闻线索。(2)整理和合理配臵新闻线索。(3)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
8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是指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如何进行报道,进行分析、构思,经过反复酝酿、调整,从多个报道方案中优选出最佳报道方案来加以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报道目标、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过程。广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等;
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也就是指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
9新闻政策 即指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新闻政策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在报道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10新闻观察 记者的大脑及眼、耳、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
11新闻现场 新闻现场就是新闻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场动态和环境。
12新闻本质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所在 1.新闻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2.新闻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最近状态的记录。3.新闻原本是一种信息。13记者职责A 基本职责:
•采集新闻信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筛选新闻事实:新闻敏感和第六感觉
•解释新闻事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造成后果? B 社会职责:
•做人民或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做“真理”和“真相”的诚实“护法者” •做申张社会正义的“镇舱石”
•做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守望者”
14逆向思维所谓的逆向思维就是遇到事物倒过来想一想,从相反的方向或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发现人家所没有注意到的新鲜事物,或者找到人家所不曾采用过的表达形式。(1)“换质法”逆向思维。
所谓的“换质法”就是改变整个新闻主题的方向,也就是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其他媒体或记者一致从正面报道,那么你就要从反方向报道。(2)换位逆向思维法。即在新闻主题方向一致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视角观察、思考和报道新闻。也就是分别从新闻事件的上下、左右、内外、前后和正反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报道。(3)对立面归纳法
15发散思维以一个目标(或任何一个事物)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开拓知识面。(2)要有不懈的探索精神。(3)克服“功能性固执”。(4)横串纵联,进行相关联想。(5)要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使思维的触角四处延伸。
16统摄思维所谓的统摄思维就是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方法。通俗的方法也就是从品位不高的矿石中,经过选矿、冶炼,最后提取纯矿的方法。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就是处理新闻材料的能力。“统”的两重含义(1)从具有“乌合之众”特点的材料里,提纯出有价值的“信息”。(2)以一代十,高度凝聚。
“摄”的两种方法
“同中观异”,“异中观同”。
17记者知识修养记者知识修养的标志,主要是看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既要博,又要专。
1、“博”的含义。
记者的工作接触面广,各行各业,无所不包;记者采访的对象,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记者采访的足迹,通都大邑,穷乡僻壤,无所不到;记者碰到的问题,层出不穷,欲要知晓,无所不问。•第一层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第二层次: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统计学知识(如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这些知识是一般记者特别缺乏的)、心理学知识。
•第三层次: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数、理、化、天、地、生六大类,另外还有技术科学,如农学、医学以及门类众多的工程技术等 •第四层次:新闻业务知识。这在后面将专门论述。•第五层次:外语知识。特别是驻外记者
2、“专”的含义
“专”是什么?就是你要从事哪方面的报道,你就要在哪方面特别专深。18记者专业修养 •敏锐的观察能力: •生动的表达能力: •健全的思维能力: •出色的社会交往能力: •运用各种工具的能力:
19记者政治敏感所谓的政治敏感即当一个或几个新闻事实出现时,记者应马上站在党性愿则上将它同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既编辑部的报道意图联系起来考察,看其对推动当前工作和发展当前形势有何积极意义。
20新闻显著性是指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很显然,这是指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有非同寻常之处,即这些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名气比一般人要高,这些事的性质及发生后产生的影响非一般事可比,否则,就构不成新闻价值。(四个公式)
21新闻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西方资本阶级新闻学一般都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的基础和试金石。因此,在他们看来,衡量新闻价值的真正要素,乃是趣味性。有时为了追求刺激性、趣味性,不惜让低级、黄色的新闻充斥版面。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倡导的趣味性的原则是健康、高尚、有趣不俗,有益无害,绝非污染社会及人的灵魂的庸俗、低级的趣味。
22记者自律即使记者没有能够拥有被世俗那样放大的权力,然而由于记者的特殊身份,使这个群体得以能够比其他任何群体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可能接触各种各样的工作部门,及其与各种各样的人群打交道,特别是记者的手中掌握信息发布的权力,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闻寻租”行为。失律表现
•制造虚假新闻,奇事奇文,哗众取宠,吸引大众眼球; •出于个人喜好或利益,或夸大或缩小或遮蔽新闻的真实; •与权力同谋 •与经济同谋
•与不法团体同谋
自律规则(国内外公认):
•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消息;
•对国家民族利益负责;
•坚持真理、真相;
•不接受贿赂、不谋私利等
23记者他律自律就是职业伦理的自觉,然而利益的不断侵袭,道德的自我约束,很多时候都是脆弱不堪的,因此他律的必要就特别凸现出来。所谓他律就是政府、党派、社会集团和民众运用法律、法规、纪律、规定对新闻从业人员和职业行为进行的强制性管理。相对于新闻伦理为核心的新闻自律而言,它以新闻法制为核心。要学会保护好自己。•A:记者在新闻采写中最先碰到的法律约束是有关国家利益、国家机密和国家安全问题
•B:记者侵犯公民名誉权、隐私权等问题 •C: 记者收受贿赂过当 二 简述题
1、新闻采访要做哪些准备?
一、平时准备
1、理论准备。
2、政策准备。
3、情况准备。
4、知识准备。
二、临时准备
1、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材料,打有准备的仗。
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距。
3、拟定采访的计划和调查提纲。
4、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2、创造良好访问条件的重要性及其内容是什么?
重要性:记者要在短时间里,面对访问对象,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所需要的事实材料,的确是难。主要是采访对象的复杂性。面对这心理反应不一的采访对象和种种复杂的采访局面,记者又要限时限刻、有质有量地完成采访任务,除了掌握熟练的采访方法、技巧和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外,访问前和访问中必须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否则,访问效益难以兑现。
1、商定较为适宜的访问时机。
选择适宜的采访时机,主要掌握两个环节:(1)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
(2)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设计得体的仪表风度。
3、讲究文明的言谈举止
4、调解融洽的访问气氛
5、摆正合理的相互关系。
记者在进行采访时要做到:
(1)见了外宾、领导、名人、专家等采访对象,不要低三下
四、阿谀奉承。
(2)见了基层普通群众,也不要眼睛朝天、盛气凌人。
6、穿插丰富的形态语言。
7、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1)当采访开始时,强调采访的意义,引起当事人的高度精神集中。
(2)当采访对象注意力高度集中,谈兴正浓或正切主题时,要约束申神情语态。(3)尽力排除外来干扰。(4)变换活动的方式。
3、新闻采访要注意哪些提问的技能?
1、看对象
2、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3、抓住要害,突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4、提问要具体
5、注意运用合适的提问的方式
(1)问答型对话 A、直接切入法B、间接探问法C、倒金字塔法D、正金字塔法
(2)交谈性对话 A、借题发挥法B、巧转话题法
(3)说服性对话 A、含蓄点拨法B、迂回包围法C、启发诱导法D、假设条件法
(4)争辩性对话 A、穷追不舍法B、直逼要害法C、先发制人
4、简述观察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1)可以使记者有直接的感受
只有通过记者的眼睛,才能琢磨出人物和事件的准确含义、具体作用,才有现场感并收集到有关环境气氛和人物性格、神情等方面的细节。而细节,正是使报 道具有真情实感的重要要素。
(2)观察是记者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也是识别和检验见解材料,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途径。
新闻事件发生,记者赶到现场时,事情往往已经成为过去,所得材料大多是目击者、参与者或其他人转述的第二三手材料。如果记者在听介绍的同时,观察事件发生的场所,观察留下来的痕迹、物证,就会亲自得到足以证实、检验、补充甚至推翻第二三手材料的第一手材料;或者以这些材料为“由头”,带出别人介绍的历史资料、背景 材料等,使第二三手材料变为活材料。(3)可以使记者直接得到采访线索和深入挖掘的线索。
(4)可以为新闻写作作多方面的准备,为新闻写作的构思提供条件。
观察能够帮助记者再现情景,渲染气氛,启发联想;使文章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访问记、散记等新闻题材更常常是以观察的顺序为线索来安排情节,运用材料,组织文章的。
(5)在特殊的情况下,观察会成为唯一的采访手段。5 为什么说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要有倾听的耐力? 对于记者来说,善于倾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是一种索取更多谈话内容的一种方式;是集中智慧的一种途径。善于倾听,才能捕捉对方谈话中的真实意图与目的,而不致产生“各取所需”的错误。这一点对记者来说尤为重要。采访对象如果拙于表达,记者要在耐心倾听的同时帮他理出头绪;采访对象如果是老奸巨滑,弦外有音,记者要能在倾听中敏锐觉察,及时应对。最为糟糕的是记者还没有听清对方的谈话内容和意图,就按照早已准备好的框架频频发问,使对方失去诉说、辩白的机会,这是那些“主题先行”新闻和虚假新闻产生的重要原因。
6、深入采访如何抓特点、抓本质?
1、悉心抓住特点
(1)要看准形势抓特点(2)通过比较抓特点(3)选择角度比较 A、要比。B、要小。C、要异。
2、悉心抓住本质
(1)对问题要想的宽一点、远一点。(2)问题要钻得透一点、深一点。
3、自觉克服有碍深入采访的思想障碍
这些思想障碍主要表现在:(1)盲目自满
(2)追求数量,忽略质量(3)怕苦畏难,不愿下基层。(4)先入为主
(5)重实践,轻理论
7、怎样提炼新闻主题?
要提炼好主题,首先要选择好主题。选择时要注意这些要素: 第一,政治上重要。第二,为受众所注意。所谓为受众所注意就是回答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 的问题。
第三,涉及最迫切的问题。怎样提炼主题?
所谓提炼好主题就是指记者在占有了大量材料并初步选择了主题以后,开始了认识的第二阶段,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上升或飞跃,就叫提炼主题,也称为深化主题。具体地说,选择和确定主题,只是形成新闻的序幕或雏形。若要是把新闻事件反映得更深刻,更有思想性和指导性,还必须对材料进一步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综合分析,提示新闻事实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事物的本质思想,必要时还要补充采访,这就是对主题的提炼和深化。提炼主题通常依据两个因素: 第一,对全局的清晰度。
第二,对材料的认真有序的综合分析。深化、提炼主题要注意哪些事项? 第一,不要强化硬化。第二,不要分散空泛。第三,不要雷同浅薄。
8、为什么强调迅速整体采访笔记?
应当强调,每次采访活动告一段落后,记者不管有多么疲劳,都应当尽力克服,并毫不迟疑地立即整理采访笔记。
因为在采访中,虽然你已经作了记录,可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性,你的采访笔记可能漏掉了一些重要的细节,或者你的字迹过于潦草,根本已经无法辨认,如果你及时对你的采访记录进行清理,由于采访的过程刚刚过去,生动地记忆还会立即再现,这样,重要的细节遗漏就会得以还原,潦草的字迹也会在内容上重新得到确认。因此,记者应当自觉地在采访活动告一段落后,迅速将所得材料其中包括笔记材料,也包括心得材料,或是修订,或是补记,然后一并编码、归类。那么,怎样整理笔记呢?总结中外记者的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通读笔记,会议整个采访过程,蒋心记的内容迅速用文字插入同类的笔记材料旁,并纠正、修订难以清晰辨认的笔记内容。
(2)在初步整理笔记材料,标出页码,并在可能用的材料旁作上自己熟悉的标记等。
(3)根据确定的新闻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分门别类,着力使笔记变为写作提纲。最好用不同墨水的笔,将材料根据其归属的部分,分别标出不同类别的序号。
9、应当怎样正确看待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是:一要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两者兼备就报道,缺一则不宜报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制约。新闻法规对于记者来说,因该牢记,否则你就可能失去饭碗,更严重的你还可能有牢狱之灾。
10、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有哪些形式及注意事项?提问的三种形式有:正面提、侧面探、和反面激
注意事项:
1、提问要简洁
2、提问要具体
3、提问要间接
4、提问要深刻
5、提问要自然
6、提问要节制
11新闻采访现场观察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记者观察技巧:(1)明确目的(2)选择时空(3)粗细结合,以细为主(4)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观察(5)在观察中联想 注意事项主要有:
1、明目的
2、多请教
3、抓特点
4、选地点
5、善用脑 12怎样认识新闻主题与新闻采访的关系? 所谓新闻主题,即指新闻事实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新闻主题与一般文章主题的概念基本相同。通俗地讲,即指作品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解决或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等等。
一次成功的采访,一篇质量高、价值大、思想指导性强的新闻作品,无一不同新闻主题选择、主题提炼息息相关,正如古人所说:“文章成败在立意”。主题的源泉来自生活,来自生活的本质。主题是从生活中概括升华出来的思想和观点。新闻主题是从采访及其所获材料中选择、提炼出来的,反过来又统帅采访、写作及所有材料。因此,新闻主题又可称之为采访写作的“统兵之帅” 13新闻政策与新闻法则的关系? 14新闻采访有哪些特性?
1、新闻采访是一种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1)、在调查的方向上,一般的调查主要看问题的严重性、事件的影响性;而新闻采访则首先是看事情新不新,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其次才去分析其影响面与严重性。(2)、新闻采访除了了解事实,还要捕捉细节、挖掘思想、收集语言,为新闻写作做专门性准备;而这些材料对一般的调查来说,并不重要。
2、新闻采访是一种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而进行的社会交往。
(1)记者采访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他和私人活动是不同的。(2)记者采访的社会活动与行政、法律中的活动有区别。
(3)记者采访的社会活动与公共关系、销售等社会活动也不一样。
3、新闻采访是一种经常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和艰苦性、危险性的工作。(1)偶然性和机遇性。(2)艰苦性和危险性。
4、新闻采访是一项阶级性、政治性与社会性并重的职业活动。15新闻采访有哪些方式?
1、形式上分:(1)个别访问(2)开座谈会(3)现场观察(4)参加会议(5)蹲点(6)查阅资料(7)改写(8)问卷:(9)电话采访(10)网络采访。
2、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有6种。
(1)常驻采访(2)突击采访(3)交叉采访(4)巡回采访(5)隐性采访(6)易地采访:
16记者政治修养的构成?
•政治立场:即在新闻宣传中坚持党和人民的立场。具体表现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有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观点: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
•政治鉴别力:即在新闻宣传中要提高政治鉴别力,分清是非,辨别真伪。
•政治敏感性:表现在政治上要有见微知著的眼光,善于辨别政治风向,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能敏锐察觉到它。
•政治远见:即在新闻宣传中要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政治纪律:表现在自觉按照党的新闻宣传纪律办事。
17从形式上看新闻采访有哪些方式?
1、形式上分:(1)个别访问(2)开座谈会(3)现场观察(4)参加会议(5)蹲点(6)查阅资料(7)改写(8)问卷:(9)电话采访(10)网络采访。
18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1)不断学习,与时代发展同步。
(2)要立足全局看问题。
(3)要十分熟悉“点”上情况。
(4)知识要广博。
19新闻报道目的与新闻报道思想的关系?
1、新闻采访的目的受报道思想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采访目的的确立,既受报道思想的制约,同时,它又忠实服务于报道思想。确立的目的越明确、越妥当,报道的思想也就越明确、越妥当。
2、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采访目的要服务于或服从报道思想,同时,报道思想又要符合客观实际。新闻报道必须注重实际,反映实际,这是根本的大前提,包括报道思想在内的所有新闻活动环节均不能违背。
20新闻线索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群体、各种各样的阶层和各种各样的生活样式、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组成一个纷繁多样的社会图景,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每一项实践等等都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其都有可能成为值得报道的新闻事实。可是,记者作为一个个体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怎么能够及时知道这个复杂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呢?显然记者不能亲身经历每一个发生的新闻事件,甚者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也不可能有。记者报道的新闻往往是在获得新闻线索,赶到新闻现场后进一步采写核实后,最终形成的新闻报道。可见,新闻线索不仅对一个记者,而且对一个新闻媒体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新闻线索是一个媒体生死存亡的生命线。21如何获取新闻线索?
(1)党和政府的“通知新闻”。
(2)各个直属部门和下级部门的“请帖新闻”。(3)新闻热线的“热线新闻”。(4)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他们的接触获取
22新闻线索的特点?
新闻线索具有概况、不可靠、需要进一步去辨明的特点。
1、相对于新闻事实,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没有过程,更没有细节,新闻五要素不全。
2、相对于新闻事实,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信息是不完整的。
3、新闻线索稍纵即逝。
4、新闻线索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5、新闻线索涉及较多的是表象,可能确有其事,也可能只是假象,或者是真假 混杂。也就是说它的可靠性待记者进一步去核实。23精心准备采访要做哪些准备
1、平时准备(1)、理论准备(2)、政策准备(3)、情况准备(4)、知识准备
便利有三点:
其一,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流
其二,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其三,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2、临时准备(1)、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材料,打有准备的仗。(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距。(3)、拟定采访的计划和调查提纲。(4)、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24 发散思维能力如何培养?
(1)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开拓知识面。(2)要有不懈的探索精神。(3)克服“功能性固执”。(4)横串纵联,进行相关联想。(5)要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使思维的触角四处延伸。25如何创造访问的条件?
1、商定较为适宜的访问时机。
选择适宜的采访时机,主要掌握两个环节:(1)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
(2)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设计得体的仪表风度。
3、讲究文明的言谈举止
4、调解融洽的访问气氛
5、摆正合理的相互关系。
记者在进行采访时要做到:
(1)见了外宾、领导、名人、专家等采访对象,不要低三下
四、阿谀奉承。
(2)见了基层普通群众,也不要眼睛朝天、盛气凌人。
6、穿插丰富的形态语言。
7、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1)当采访开始时,强调采访的意义,引起当事人的高度精神集中。
(2)当采访对象注意力高度集中,谈兴正浓或正切主题时,要约束申神情语态。(3)尽力排除外来干扰。(4)变换活动的方式。
26掌握提问的技能要注意什么?
1、看对象
提问要看对象,“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2、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3、抓住要害,突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4、提问要具体
27观察在采访中的作用?(1)可以使记者有直接的感受
只有通过记者的眼睛,才能琢磨出人物和事件的准确含义、具体作用,才有现场感并收集到有关环境气氛和人物性格、神情等方面的细节。而细节,正是使报道具有真情实感的重要要素。
(2)观察是记者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也是识别和检验见解材料,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途径。
新闻事件发生,记者赶到现场时,事情往往已经成为过去,所得材料大多是目击者、参与者或其他人转述的第二三手材料。如果记者在听介绍的同时,观察事件发生的场所,观察留下来的痕迹、物证,就会亲自得到足以证实、检验、补充甚至推翻第二三手材料的第一手材料;或者以这些材料为“由头”,带出别人介绍的历史资料、背景 材料等,使第二三手材料变为活材料。(3)可以使记者直接得到采访线索和深入挖掘的线索。
(4)可以为新闻写作作多方面的准备,为新闻写作的构思提供条件。
观察能够帮助记者再现情景,渲染气氛,启发联想;使文章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访问记、散记等新闻题材更常常是以观察的顺序为线索来安排情节,运用材料,组织文章的。
(5)在特殊的情况下,观察会成为唯一的采访手段。28记者观察的技巧有哪些?(1)明确目的(2)选择时空
(3)粗细结合,以细为主
新闻报道既要有概貌,又要有细节。一篇报道从头到尾都是细节,你就缺少骨架,报道成为一堆材料;一篇报道连一个细节也没有,那就光有骨头没有肉。(4)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观察
在观察事物时,要注意特征。这是新闻报道的要求,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不会千篇一律。(5)在观察中联想 怎么联想
一是纵向联想,即历史的联想。二是横向联想,即同类事物之间的联想。三是纵横交错的联想。
29成功的倾听要注意哪些技巧?
(1)注意运用目光语、身体语和表情语,形成倾听的气氛(2)注意运用沉默
(3)注意发出一些表示“正在听你说”的声音。(4)进行听力训练
在倾听过程中,要做到以上几点,是十分不容易的。真正要听好,是得下功夫的,其吃力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看和说。为此,要抓住这样三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是专心。二是虚心。三是耐心。
30新闻采访怎样才能够深入?
1、悉心抓住特点 抓住特点面的方法:(1)要看准形势抓特点(2)通过比较抓特点
很多事物没有比较就很难抓住特点,只有在比较中,事物的特点才会凸现出来。
(3)选择角度比较
就是把大的、总的报道思想与题材,选择一个最有特色的切面、切入口,然后深入挖掘,以小见大,通过具体、鲜明的事实表现主题。在选择角度时,要做到: A、要比。即要求记者在明确报导思想和详尽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先试选几个角度,然后逐一比较分析,看哪一个最能体现特色和主题。B、要小。角度、角度,就是一个角,一个侧面,不能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只有这样,新闻报导才能集中突出,深刻具体,并能收到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之效。C、要异。即避免雷同、效仿,要精于避熟,要敢于独创,标新立异。
2、悉心抓住本质
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1)对问题要想的宽一点、远一点。(2)问题要钻得透一点、深一点。
3、自觉克服有碍深入采访的思想障碍
这些思想障碍主要表现在:(1)盲目自满
(2)追求数量,忽略质量(3)怕苦畏难,不愿下基层。(4)先入为主
(5)重实践,轻理论。31记者提问有哪些方式?(1)问答型对话 A、直接切入法 B、间接探问法 C、倒金字塔法 D、正金字塔法(2)交谈性对话 A、借题发挥法 B、巧转话题法(3)、说服性对话 A、含蓄点拨法 B、迂回包围法 C、启发诱导法 D、假设条件法(4)争辩性对话 A、穷追不舍法 B、直逼要害法 C、先发制人
三 操作题 拟订采访计划和提问的纲目
(1)采访计划:
A采访的目的或主题
B采访的范围和重点对象
C采访的方式
E采访的时机和步骤
(2)提问的纲目:采访提问的问题
2新闻写作
(1)主题鲜明(5分)(2)有问题意识(5分)(3)逻辑严密(5分)(4)层次分明(5分)(5)语言准确流畅(5分)
第四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当代新闻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写作: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和信息,通过写作制定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全过程。关系: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2.采访质量决定写作质量。
3.对于写作的构思也影响到采访的进行。“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
1.故事是什么? 2.故事如何讲述? 一. 新闻与文学创作:
区别:文学创作:含蓄 主观
新闻写作:直白,客观
1、新闻写作是信息,文学创作是艺术。
2、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
3、新闻写作在进入写作之前必须完成采访,是对采访的来的事实理性选择和真实再现。
4、文学创造则要求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来写作。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二. 1.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新闻写作诗新闻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新闻学板块:新闻业务(采写编评),新闻理论,新闻史 2.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新闻写作决定信息是否传出去。发现——开发——采集——制作——传播(2)。新闻写作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第一章 新闻本源与叙事寓意
一、新闻本源与新闻根据
1、新闻本源: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2)事实胜于雄辩(3)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2、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失实(假新闻):
(1)体制性失实:指某种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影响新闻报道。如:“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大量失实报道。
(2)经济性失实: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强烈作用时造成的新闻失实。
2.新闻根据:
(1)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根据。(2)新闻报道必须新鲜。
A.内容要新。B.提高采写效率“抢新闻”
C.丰富报道手段,形势,“分段报道”广播,电视,网络尤其如此。D.写作中要有明确的时间概念,表明时间“新”。(3)新闻报道要素要完备。
新闻六要素: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 标识性要素:何人,何时,何地。(缺一不可,硬性)
实质性要素:何事,何因,如何。(记者可以表达不同的倾向性和观点)(4)要适当的交代新闻来源。
二.新闻事实与叙事寓意
(“人肉搜索”最初来自猫扑论坛)1.人肉搜索的功能:A核实事件的真实性 B.寻人
C 娱乐或恶搞 D.道德批判。
2.出现的原因:A私人领域公共化。B监督渠道缺少的唯一选择。
C中国社会经历了国家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干预到价值失范和现代性危机的转变。D.后现代的娱乐方式。
3.如何看待和应对网络“人肉搜索”。
A.要有理性自律。B.法治精神。C.公民意识。
媒体审判:媒体因为具有很大的传播影响力,其对案件的预测性报道可能造成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其一,影响舆论,并通过舆论影响法官的独立判案。
其二,就是媒体的不实、不公正报道在法院判决之前和判决之外,直接给案件当事人造成不良的社会评价,或者伤害他们的隐私权 新闻写作中的媒体审判 例:2004马加爵案 责问:客观与平衡 求因:从个体到普遍。
第二章 新闻报道体裁
一、我国新闻报道体裁的分类:
1、按报道分工范围划分:经济新闻,体育新闻,会议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等
2、按报道内容划分:动态新闻,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具备六要素
综合新闻,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多侧面归纳综合报道
3、按篇幅长短划分:一句话新闻,简讯,快讯,短消息、长消息等。
媒体审判:指媒体对司法机关正在办理但尚未定论的民事或刑事等案件的事实和性质,抢先作出大量的带倾向性观点的大量报道
社区报纸:准确提供读者所需的信息。构成社区的三个硬件:银行、教堂、报纸。
二、西方的体裁的分类 1.按传播工具划分:报纸新闻,杂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有线电视新闻,通讯社新闻。
世界上四大通讯社:AP 1982年 美联社
REUTERS 1850年 路透社(英)AFP 1844年 法新社(前身哈瓦斯社)UPI 1907年 合纵国际社(私人)新华社 1931年红色中华通讯社 1937年更名 2.按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范围划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社区报纸。(银行,教堂和报纸是构成社区的基本硬件)
3.按报道内容分:暴力与犯罪新闻,娱乐新闻,天气新闻,讣告等等。
讣告新闻:是对去世者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报道对象可以使达官贵人也可以是平民。在国外,普通小人物的报道占了大部分。
4.按事件的性质的划分:硬新闻,软新闻。
硬新闻:又称“纯消息报道”。指体裁比较严肃的,具有一定时新性的客观事实报道。(有很强的政治性,或者科技性的经济的、军事的、内容比较重大的新闻,表达方式庄重,写法也较为标准,相对变化不多。)如:新闻联播。
软新闻:指人情味味浓,写作手法轻松活拨的社会新闻,在题材上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表现形式上比较活拨,轻松,灵活,多变等。如:《晚间新闻》。
三、从新闻的六要素入手:划分为三大类,每一个实质性要数都可能构成一个报道中心。1.何事:消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
a.动态消息.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
b.综合消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的归纳综合报道
2.何因: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述评报道)3.如何:通讯(详细的展示过程)
第三章 消息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新闻结尾,署名。第一节 消息头
一 定义: 一般的新闻在最开头都可以看到用黑体字标示的就是消息头。
如:“本报讯”或新华社北京电,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讯头:本报讯 本报记者某某
电头: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新闻发布单位+新闻发布地点+新闻发布时间)
(如果是报纸,不管是何家报刊都统一采用“本报讯”)二 为什么有些用“电”有些用“讯”呢?
在报纸新闻中,记者向自己所在的媒体发回稿件,无论是否在出版地,可统用讯头。但在外地用电子手段发稿,也可用电头。通讯社新闻统用电头
三.为什么要有消息头?
1.是消息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是一种文体标识)。2.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知识产权,本报所有)。
本报专电:证明此消息本报版权所有,其他媒体不得抄袭。3.表明消息的来源,以利于读者判断。
4.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的联系起来,便其谨慎对待。四. 为什么要加”据”。
报社对于通讯社的电讯稿无权增补修改,但可以删节。经过删节的消息,必须在消息中标明:据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第二节
新闻导语
1.导语是新闻中消息这种体裁所特有的。2.导语处于文章中的开头部分。
(一般的消息导语就是第一段,也有俩个自然段构成的导语,称之为“复合导语”。虚写+实写)3.与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二、导语的演变
导语作为消息文体的特殊术语,是在消息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的 1.第一代导语
产生过程:1844年,美国,电磁电报
1851年,美联社的前身最先采用电报技术(此前是采用书信)1865年,导语作为正式发端
1880年,开始普遍使用
五要素概念的提出:指出导语要素要将五要素纳入其中。第一代导语,又称“全型导语”,因导入冗长又称“晒衣绳导语”。2.第二代导语
产生过程:(1)广播出现对报纸而言是个大的挑战。
读者的要求短时间内更多的消息。
(2)1954年《纽约时报》提出不要把五要素全纳入要挑选最重要最能激起人兴趣的要素。
第二代导语又称“部分要素式导语”“倒金字塔式导语”。(第二代导语是今天新闻写作的主流)。
3.第三代导语就是没有特点,五花八门,多样化,能起到活跃化的作用。
三、导语的任务
开门见山,尽快的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消息中的消息,快报中的快报)灾难性的新闻,灾情一定要上导语,新闻报道尽量用权威机构或人的括语。1.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导语为全篇定音
导语决定消息的基调,消息的主体部分要按这个基调展开叙述。
四、导语的大致类型
依据选取事实,反应事实的主要特点,导语基本可以归为四大类: 1.概述型导语:以概括的,直接的方式写作的导语。
优点:事实信息最为简洁明了,便于被大众接受。广播电视大多采用此类写好概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增强提炼与概括的能力,提炼新闻事实,忽略背景。(2)。用具体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2.描述型导语
与概述型相比,它的特点是:
消息的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
描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采访中要扑捉有形的画面即使未在现场,采访也应当做到“立体化”,让采访对象间接地为你提供一些情景。
(2)描写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主题,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不能为了
描写而描写)。3.评述型导语。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找相关的,权威的,与记者观点相同额知名人士的观点进行评论。
a.运用直接引语突出新闻事实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内容。b.运用直接引语变换新闻视点,烘托气氛,呈现立体情景。c.间接引语,把别人的话略加整理引出。4.橱窗式导语(一般都是复合型导语)是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
特点:它不是靠议论或描写,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如何标明导语中的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分为: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
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
一对不愿透露姓名或单位名称的新闻提供者予以保密。二因为不少提供消息的人士并非十分重要。
四、导语的修辞技巧
设问:导语以提问的方式开头,主体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展开叙述。拟人:导语中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活”起来。
借用:借用诗词典故,歌曲唱词等,为导语增色,这种写法可使得导语富 有情趣,使消息一开头就有诗情画意,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
对比:在导语中,对俩个极端事物进行比较,造成巨大反差,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
直呼:以第二人称“你”或“您”直呼读者,与读者对话,西方称之为“谈话体”。可以将读者拉近,造成一种亲切的交流的气氛。
排比:以结构相同或语气一致的成排的句式构成导语或导语中的一部分,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导语的气势,使导语带有节奏感。惊警:以惊醒,警戒的语句,唤起读者的注意。第三节 消息躯干
一、新闻躯干要达到两点:
1.解释和深化导语,展开导语,使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
2.对导语事实加以补充(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补足导语中没有出现的新闻要素,提供其他事实以及与事实有关的文化背景。
第四节 新闻背景 一.什么是新闻背景?
狭义的新闻背景指报道中与新闻事实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情况,社会环境等等。
二.新闻背景的意义。
1.对于受众的意义:帮助受众了解他们所不熟悉的东西
帮助受众加深对新闻事实意义的理解,认识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
2.对作者的意义:帮助作者表达他的立场,观点,思想倾向,是作者巧借事实说话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 新闻背景的种类。
1说明性背景材料 2注释性背景材料
3.对比性背景材料。(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对比)
4.提示性背景材料。(一个背景材料与令一个背景材料的对比)
第五节
消息结尾
消息结尾加上一定的新闻背景,可以增添消息的人情味和深度
第六节
消息标题
徐宝璜《新闻学》1.便于阅读。2.引人注意 一 消息标题的分类
1.从结构上分: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
1)单一型标题:即指有一种主标题形式的标题,多数为一行标题,也有少数两行标题,仅主标题就能独立承担标题任务。
2)复合型标题:由两行或三行构成,包含主标题和辅助标题。各部分名称及作用:主题(字号最大)
辅题(包含引题和副题。补充主题,加强气氛)
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上铺题,位于主标题之前,起引出主题的作用。
副题:又称子题,下铺题,位于主题后面,是“后勤部队”。起注释,补充,印证主题的作用。复合标题三种结构方式:a.引题+主题b.主题+辅题
c.引题+主题+辅题
2.从表意程度划分:
1)实标题:指表意实在,具体的标题。
特点:具体标明新闻事实。2)虚标题:即虚化,抽象的标题。
特点:烘托气氛,揭示新闻本质,阐明新闻意义等等。二. 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
1.单一型标题都是实标题。
2.复合型标题中一定有一条是实标题。3.题文相符:
a.标题表现的新闻内容要清楚明白。
b.标题中所概括的新闻事实要与新闻报道的内容完全一致。c.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任意的拔高夸大。4.生动形象。例:标题: 美“立歼”对手 伊“拉克”敌军
第七节 消息的结构形式 一 结构分类
1、倒金字塔型:每个段落都独立成段(方便删节),按照重要性递减排列。
2、时间顺序式:编年体结构
3、并列结构:概述型导语+消息驱干
4、悬念式结构
二 事件性消息和非事件性消息
事件性消息 非事件性消息 时间上:突发性 渐进的
六要素:何人、何地、何时(都不能少)时间地点不具特别意义 内容上:展示一个点,以具体的题材报道 全面的展示事件
三 精确新闻
定义:新闻机构采用民意调查,内容分析以及实地试验等社会科学的研究的方法来报道新闻,使新闻的内容能更精确的反应和解释社会现象。这种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技巧融为一体的新闻报道方法称为精确新闻报道。
四 《华尔街日报》体新闻
定义:报道新闻时,开头往往讲一个与主题有关的人物的故事,以此再引出所有报道的新闻,进而升华主题,使文章由枯燥、抽象变得引人注目,提高人情味和传播效果。双通道传播:理性传播+情感传播
第四章 通讯
一、什么是通讯?
1.定义: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记录深入而又生动形象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
闻体裁。2.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消息:篇幅较短,时效性很强,有消息头、导语等标识,简略单纯,通讯:篇幅较短,时效性较强,无文体标识,内容详细丰富,创造性强
二 通讯的作用
1.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2.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3.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
三 通讯的类型
1.人物通讯:以人物为中心,反映时代的特点、社会的风貌。
以景写人,注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矛盾冲突中写人,借他人之口刻画人物
2.事件通讯:以事件为中心
3.工作通讯:报道工作中的成就,成功的经验,揭示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材的指导性强,理性认识寓于新闻事实。
4.风貌通讯:又叫概貌通讯,抓住特点写出特色。
新闻特写: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表现了的片段进行描写。(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要求:现场感、局部化、可视性
会议新闻 :写作时应抓最有新闻信息的事实加以报道,不计较会议程序和规模问题 多媒体报道
信息形态的种类:视觉类媒体 听觉类媒体 触觉类媒体 多媒体信息必须围绕单一的主题 深度报道
一 什么是深度报道
定义: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信息全面组合,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
《一个自由而负责人的新闻界》
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可以表象真正意义的脉络。二 起源
前身:解释性新闻 美国20世纪30年代 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
要求:What Why background 西方新闻界的三次写作革命
第一次,18世纪中期
从英国的抒情散文体束缚住解放出来形成
顺序记事新闻写作文体
第二次,19世纪中期 讲究导语写作,以倒金字塔结构为框架的报道 第三次,现在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的写作 1.开头
经常采用“聚焦式“结构(写报道有关的个案最为典型的人 或事件的白描,提供个案场景,引起兴趣
2.过渡主题
在个案与社会问题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再点出主旨使报道由个案转到大问题考察分析上去。
3.发展主题
对大问题进行分析报道,所层面透视主题,使之全方位展现
4.意味深长的结尾
考试题型:(10个填空+10个名词解释+4个简答+1个论述+2条导语+一篇倒金字塔式消息)
第五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记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就要掌握一把判断新闻的“尺子”,这就是(B)
A.新闻意识
B.新闻价值
C.新闻头脑
D.新闻政策
2.记者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新闻选择标准,就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还要(C)
A.考虑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B.考虑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C.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D.正确处理主观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关系
3.记者在拟定采访计划时,主要考虑明确采访目的,确定采访的重点,设计采访的主要方式,以及(B)
A.选择采访的时机
B.选择采访的突破口
C.选择采访的场所
D.选择采访的基本点
4.在采访中,记者“有意图”与“带框框”是有原则区别的。这种原则区别集中表现于(C)
A.是否服从报道需要
B.是否完成采访任务
C.是否尊重事实
D.是否符合单位工作需要
5.记者采访中运用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D)
A.思想更加开放
B.有思想活动
C.有细节与故事
D.不受答案的限制
6.新闻采访的首要任务是(C)
A.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
B.发现新闻,报道新闻
C.发现新闻并采集相关的新闻材料
D.采集新闻材料
7.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B)
A.流与源的关系
B.源与流的关系
C.并列关系
D.等同关系
8.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持-1-
续性外,还有(C)
A.求实性
B.多变性
C.灵活性
D.公开性
9.1958年11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负责人说:“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B)
A.刘少奇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10.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指明采访的去向,还可以(A)
A.决定报道的质量
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
D.把采访引向深入
11.有各种访问类型中,因争论访问的主要意图是(A)
A.针对某一问题,了解各方的不同看法
B.介绍某一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C.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成绩
D.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
12.记者采访一位著名学者后,把自己写的稿件请其订正。这是(A)
A.找本人核实
B.物证核实
C.多方核实
D.技术检验核实
13.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被派往江西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叫(D)
A.巡回采访
B.交叉采访
C.蹲点采访
D.易地采访
14.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淮河抗洪抢险现场采访中,主要采用的观察方式是(C)
A.事前观察
B.事后观察
C.同步观察
D.逆向观察
15.记者边采访边思考写作的一些问题,作用是(B)
A.使作品的新闻性更突出
B.提高采访效率
C.记者工作顺手
D.凸显新闻活动的目的16.机关报记者十分重视抓问题,是因为(B)
A.有利于上下结合的思考
B.写出的报道指导性强社会影响大
C.有利于反映民情民意
D.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17.作为报道原则与写作技巧,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最显著的标志是(C)
A.适当合理想象
B.表达严谨
C.用事实说话
D.个体真实
18.新闻主题题要正确并且有针对性,必须能体现党的政策,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同时还要注意(C)
A.紧跟形势
B.调查研究
C.客观实际
D.舆论导向
19.新闻文风,总体表现为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具体要求为态度明朗,言之有物,短而精粹和(C)
A.高潮迭起
B.委婉曲折
C.新鲜活泼
D.鲜艳华丽
20.报纸不同于书籍、杂志的最显著标志是(B)
A.刊载通讯
B.刊载新闻
C.刊载故事
D.刊载散文
21.动态消息的特点包括:给人以动态感,反映事物的最新动态;一事一报;以及(D)
A.注重现场感
B.强调简短
C.强调生动
D.注重时效
22.导语中进行今昔、新旧、正反、是非、优劣、得失、纵横等两相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以突出新闻事实的个性特征及其意义,被称为(A)
A.对比式导语
B.并列式导语
C.描写式导语
D.评述式导语
23.消息中,有关事物的性质、特征,彼此的联系、对比,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等背景材 料,称为(D)
A.社会背景
B.客观背景
C.文化背景
D.事物背景
24.通讯表达方式中的叙述,包括记叙和(B)
A.描述
B.说明
C.刻画
D.议论
25.报纸上常见的“风闻”、“巡礼”、“侧记”、“纪行”等形式,属于(B)
A.工作通讯
B.概貌通讯
C.旅游通讯
D.风物通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新闻记者间接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有(ABCDE)
A.上级渠道
B.社交渠道
C.书面渠道
D.会议渠道
E.传播渠道
27.记者采访中适于开座谈会的情况是(ABCE)
A.事件情况错综复杂
B.某一问题矛盾众多
C.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
D.工作头绪多
E.需要广泛调查研究
28.隐性采访应当注意的问题有(ACD)
A.不能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
B.选择好采访对象
C.不能涉及个人隐私
D.与显性采访结合起来
E.注意观察的使用
29.现代新闻体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CDE)
A.读者来信
B.报告文学
C.通讯
D.消息
E.新闻特写
30.新闻语言的构成因素有(ACDE)
A.事务语言
B.说明语言
C.群众语言
D.文学语言
E.评论语言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特派记者
特派记者,是新闻机构为某项重要的采访任务而特别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32.新闻观察
记者“用眼睛采访”,又称目击采访。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 进行由表及里的查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
33.调查报告
作为调查研究成果性质与文字的书面报告,也是一种新闻边缘文体。它与工作总结、工作通讯相近,不同的是其分析更加深刻、理论性更强。它具有信息性、动态性、全面性和具体性等特征。
34.目击新闻
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 件。这种消息的题材,有时是可预见的,有时带有偶然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5.在采访中,记者怎样才能“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
①首先应该对面上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形势的发展、社会矛盾的焦点、群众关心的问题有所了解。②从中初步选择报道的方向与单位,再逐步收拢,明确典型。③面和点指的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整体与局部。本做法就是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通事实联系起来。
36.为什么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
第一手资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获得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等。记者发出的报道中,有没有必要和足够的第一手资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卓有成效的采访的重要标志。①第一手资料具有很强的实证性。记者亲自耳闻目睹的事实与别人转述的事实,其分量和价值量是大一样的。它直接关系到事实的权威性和说服力。②第一手资料是记者认识客观事实和检验间接材料的依据。③第一手材料,往往是形象生动的、富有吸引力的。中外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
37.消息写作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
①不同类型消息区别对待。通常非事件性新闻的背景交代要比事件性新闻的多一些。②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制宜。着重看主要读者对象,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③服从新闻表达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引旧意在显新”是交代新闻背景的根本宗旨。④要省而精,简明扼要。应当尽力选择和使用典型的、“多功能的”背景材料。⑤要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背景应当随着表达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需要而灵活安排。
五、简单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小题15分,第39小题13分,共28分)
38.某大城市车友会发出倡议,号召私家车主“每周少开一天车”。请你以此为新闻线索准备一份采访提纲(至少包括确定采访对象,拟定各自的提问内容)。
首先确定采访对象,然后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准备相应的提问内容。
①车友负责人:组织这项活动的背景、目的、意义;如何保证这项活动长久、顺利开展;对这项活动的预期。②私家车主:会否以实际行动响应车友会的倡议;为什么参加这项活动;这项活动的意义何在;这项活动对私家车主产生的影响。(车友会负责人、私家车主是基本的采访对象,不可缺少。)③市交管局:如何看待车友会组织的这项活动的可行性及意义;④市环保局:如何看待车友会组织的这项活动;这项活动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市交管局、市环保局两类采访对象,涉及其一即可得分)⑤公交公司:车友会倡导的这项活动对公共交
通的影响;如何看待这项活动。⑥无车族:如何看待这项活动。(公交公司、无车族两类采访对象,涉及其一即可得分。)
39.指出下列消息中的背景材料(可以在有关内容下面划线标明),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
新华社拉萨7月1日电中国今天创造了历史:第一对满载乘客的列车沿着连接西藏和中国内地的高原铁路首次跨越了“世界屋脊”。当两列庆典列车“青1”和“藏2”分别驶出格尔木和拉萨车站时,世界为之瞩目。数千名身穿各色民族盛装、讲各地方言的群众目睹了这一历史时刻,高呼“扎西德勒”。国家主席胡锦涛为首趟进藏旅客列车开通剪彩。“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他对会聚格尔木火车站参加庆典的2600多名各界代表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圆了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梦想,也攻破了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泰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到不了拉萨”的断言。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814公里的西宁至格尔木段已于1984年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这一工程被喻为“奇迹”,因为人们过去普遍认为沿线的多年冻土层根本无法支撑铁轨 和火车。青藏铁路从此取代秘鲁利马至万卡约的铁路成为世界最高的铁路。行车海拔超过4000米时,列车开始弥漫式供氧,旅客还可以随时用吸氧管吸氧,以免出现高原反应。造价330亿元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个伟大成就,并两次证实中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一成功实践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他说。1300
多年前,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从现在的西安到拉萨,走了近3年。今天,从北京到拉萨仅需48小时。据悉,中国政府还计划在10年内将青藏铁路延伸至日喀则、林芝和亚东。届时西藏铁路总里程将突破2000公里,部分贸易物资可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直接从南亚出入境。①背景材料1: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圆了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梦想,也攻破了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泰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到不了拉萨”的断言。作用:透过这一背景的交代,反衬了中国走上科技进步的现代化道路,而且颠覆了西方人“青藏高原不可战胜”的妄断。更加突出青藏铁路这一“奇迹”工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②背景材料2: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814公里的西宁至格尔木段已于1984年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作用:这一背景材料的补充,说明青藏铁路的关键点、艰难程度以及中国在攀登科技高峰的道路上的不断超越。③背景材料3:这一工程被喻为“奇迹”,因为人们过去普遍认为沿线的多年冻土层本无从支撑铁轨和火车。青藏铁路从此取代秘鲁得马至万卡约的铁路成为世界最高的铁路。作用:这一背景材料烘托、强化主要新闻线索—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的新闻线索和重要意义。
④背景材料4: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从现在的西安到拉萨,走了近3年。今天,从北京到拉萨仅需48小时。作用:通过前后对比,表明青藏高原天堑变通途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证明高原铁路工程的伟大和中国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