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最新刑法修正案八全文及解读范文
以下红色字体考生应着重掌握。
一、总则
1.(75岁人犯罪)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2.(死缓)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25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3.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4.适用减轻处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5.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不认定为累犯)
6.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7.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8.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不能超过20年,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25年。
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9.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18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75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10.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
(一)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二)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3年;
(三)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5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0年。
11.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3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12.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免除前款规定的(前科)报告义务。
13.将刑法第68条第2款“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删除。
二、分则
1.对刑法第109条叛逃罪,将“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删除。
2.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3.第141条之生产、销售假药罪,不以“足以危害人体健康危险”为要件
4.为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给予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以财物的,是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
5.(强迫交易罪)以暴力、威胁手段,实施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强买强卖商品的;
(二)强迫他人提供或者接受服务的;
(三)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投标、拍卖的;#p#分页标题#e#
(四)强迫他人转让或者收购公司、企业的股份、债券或者其他资产的;
(五)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特定的经营活动的。6.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是犯罪行为
7.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的,依照本法第234条(故意伤害)、第232条(故意杀人)的规定定罪处罚。
8.违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违反国家规定,违背其近亲属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的,成立盗窃尸体罪。
9.(强迫劳动罪)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明知他人实施前款行为,为其招募、运送人员或者有其他协助强迫他人劳动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10.(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11.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
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2.为组织卖淫的人招募、运送人员或者有其他协助组织他人卖淫行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文由中法网校供稿)
柏浪涛与刘凤科解读刑法修正案八及谈司考备考影响
柏浪涛:出台的背景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出台了宽严相济的政策,比方说老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还有未成年犯罪免受了前科的报告义务,严的一方面,比如说对黑社会的性质组织的犯罪,还有恐怖活动的犯罪,加大处罚力度。
柏浪涛:废除死刑的社会影响很大,但是对我们司法考试的影响很小。因为它废除了是一种进步,司法考试不可能去考哪一个废除了死刑,这种考法不具有可考性,当然它的社会影响很大,体现了人道主义,最终废除死刑的必由之路,渐进式的减少了死刑的适用对象。
柏浪涛: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第一是对老年人犯罪,他明确规定了,如果是故意犯罪可以从轻减轻,如果是过失犯罪应当从轻减轻。体现的第二个方面是减轻处罚,减轻处罚咱们国家以前没有规定减轻处罚在法定以下处罚,但是没有说可不可以跨越两个档次,现在已经明确了不能跨,只能低于一个来处罚,这个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
以前我们的考点是从轻处罚和减轻处罚的区分,但是现在减轻处罚有了格的限制,这个也非常重要。
对于老年人犯罪问题还有一个审判式的年满75周岁一般是不适用死刑的,如果有特别严重的情节。
柏浪涛:如果是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如果以这种手段的话,要适用死刑,但是
这个不是必须适用死刑,只是说也可以适用死刑。
在这里大家解读这个条文的时候要注意一下,这个条文是以特殊残忍手段致人死亡,我们往往是以过失致人死亡,如果是故意的话,就是故意杀人。这个应该是指故意致人死亡,因为前面说的是特别残忍手段。它其实指的是故意杀人,为什么不说以特别残忍手段故意杀人呢,他怕你仅仅理解成故意杀人罪这一个罪名,在绑架罪里面也有杀人。主要是体现这一点。
柏浪涛:它说的是审判的时候而不是犯罪的时候,这一点也有区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指的是犯罪的时候未满18周岁,但是老年人75周岁指的是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包括先审判前的羁押也是属于。
柏浪涛:这就看对这个审判是扩大解释还是严格解释,如果是严格解释只包括审判阶段,如果是扩大解释,还包括审前羁押阶段,孕妇说的是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那个可以扩大到审前羁押,甚至审判后有一个妇女在执行期间怀孕了,那也不能适用死刑。
另外关于第二个大的方面考生也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就是关于数罪并罚问题也有很大的变化。而且数罪并罚在理念命题当中也属于一个命题的超级重点也谈不上,它是属于一个中档以上的命题点。
刘凤科:有时候如果考到数罪并罚原则的时候,关于刑期的计算问题可能会涉及到。这里最大的一个变化,在判处有期徒刑数罪并罚,如果他的组合刑期没有超过35周年,它的上限是20周年,如果是超过了35周年的话,那么它的上限一下子提高到35周年。这个变化在今后如果命题的考试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涉及几个“最”。有期徒刑的时候,刑期的总和是否超过35周年。
刘凤科:在一个选项里面会有相应的内容出现。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规定的确很好的体现了宽严相济。
柏浪涛:主要是想延长生刑。
主持人: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加大了对于恐怖犯罪还有黑社会犯罪的这样一个惩罚力度。好像在累犯当中也有所涉及,这个问题是什么情况?
柏浪涛:人们知道累犯里面有两种,一个是一般累犯,一个是特别累犯。特别累犯以前只涉及一类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现在就加了因故意杀人、抢劫、绑架等,还有投放危险物质那些犯罪还加了一些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以上的,这是不能假释。累犯包含了刚才说的那两种,一个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一个是恐怖犯罪,再犯的话就是特别累犯。
主持人:其实是加大了对三种犯罪的一种处罚力度。要是这样的话,它的命题角度应当是考这三种。
刘凤科:如果从命题角度来说的话,它可能会以这样一种选项的方式出现,比方说前面哪一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后面说过了刑满释放以后,十年以后,然后又实施了有组织的黑社会性质的具体的某个犯罪。再说他可不可以假释。这里有一个前提,他是否属于累犯。这样可以把几个制度结合在一起,又把修正案的知识融在一起。这种考法应该是比较常见的。
柏浪涛:刚才我说的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因杀人、抢劫,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那个有两个点要注意,一个是我刚才说的假释那一块,他不能假释,还有一个点也很重要,这些人如果被判处死缓的话,从死缓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是无期徒刑,对他们要限制减刑。
主持人:我注意到用词是可以限制。
柏浪涛:根据情况可以限制。而且还规定了最终的实际执行刑期。这个是串联在一块儿的知识点,一定要注意。
主持人:这些问题的解读,这几个法条之间还要联系起来综合进行。在这次修八当中我还注意到一个比较新的变化,提出来了关于管制的新的《刑法》的执行方式,关于社区矫正。社区矫正这个问题从我们的立法体系上来讲应该是一个比较新的一种制度。白老师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柏浪涛:社区矫正从形势政策学来说,是西方的一种执行方式,咱们国家先是从学理上论证,后来在2003年中央政法委要求在某些省市进行试点,试点最后总结觉得经验不错,然后到2009年在全国开始推行。[学法网收集整理]至今它的法律还没有出现,一直想立一个社区矫正法还没有出台。眼下最权威的还是09年全国推行的这么一个意见。
真正进入法律的其实及是我们这个《刑法》修正八直接写入了社区矫正,这是通过《刑法》来推进社区矫正,它不是一个刑种,是非监禁型。同时不光是在管制里面采取这种方式,在缓刑里面也采取,在假释里面也采取。
主持人:现在到底谁执行也还没有明确。
柏浪涛:它只是有关部门去执行,以后如果出了《社区矫正法》的话,主流的认为还是司法行政机关来执行。
主持人:这样一个新的制度,目前来看如果要进行司法考试备考的话,它要借助命题的可能性不如刚才讲到的那几个点。
刘凤科:最多就是一个命题判断,由公安机关执行。这句话排除了。
柏浪涛:因为相关的配套设施还不是非常完善。
主持人:前面介绍这些真实的贯彻了宽严相济的这样一种刑事政策。这里边还有很多其他的修改的规定,比方说坦白,抗拒从严,我们喊了这么多年,可不可以这次借助刑八真正实现了它的合法化?
柏浪涛:也不能说是它的合法化,一说合法化,好像以前都是非法的。以前说坦白从宽是诱供,以前是酌定的从宽处罚情节,现在变成法定的,它不是必需型的。
主持人:和它相关的几个点,自首、立功、坦白应该是2011年的命题。通过历年真题来看考察的频率是非常高的,而且经常在卷四当中出现。
柏浪涛:因为他们的相同点都一样,都是被羁押了,被动归案,区别点在于你陈述的是人家掌握的还是没有掌握的犯罪事实。
主持人:坦白和一般自首的区分主要是在时间点上的区分。
刘凤科:它和一般自首的区分是明显的,主要是和准自首,特殊自首,都是属于被动归案,被动归案的情况下如果要认定为特殊自首,坦白的交待的是已经掌握的罪行,把他的罪行再交待一下,就这个意思。
主持人:我简单总结一下总则,关于坦白、数罪并罚,老年人犯罪还有减刑和累犯,这应当是命题的几个重点,或者是学习当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另外这次修八除了总则当中有了比较大的调整,分则当中也有比较大的调整,有新增的,有修定的,有的还详细列明了一些行为方式。今年在分则上在命题上应该会有所体现。
比方说我们讨论比较多的话题,去年叫“飙车年”,几个主要的城市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犯罪行为,这次我们也看到,单独作为犯罪的处理,白老师也给介绍一下这个问题。
柏浪涛:条文出来以后,现在大家都把它叫做“危险驾驶罪”。这个罪规定了两个行为方式,一个就是飙车,另外一种是醉酒驾车。这里面有两个点,第一个点是在飙车过程犯罪的时候他加了一个要件,就是要求情节恶劣,但是在醉驾的时候没有加情节严重或者是情节恶劣这样程度的要求。他就是说只要醉驾就构成犯罪。当时讨论的时候,这样会不会造成打击面特别广,处罚范围特别大。
要不要加一个情节严重,公安部门的同志就说,醉驾和酒驾实行了这么多年,只要是司机,他都很明显,一吹是多少酒驾,一吹多少是醉驾。最后没有加这个情节严重,这个点是很重要的。这是第一个。
这个条文里面还有第二个点,大家如果仔细关注的话,网上公布了这个草案的一审,一审草案里面没有第二款,现在加了一个第二款,第二款处理如果你在构成危险驾驶罪的同时,你又构成了其他罪的话该怎么办。比如说你高速飙车,已经构成危险驾驶罪了,飙到前面去,撞死了好几个人,有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有可能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有的说是数罪并罚,有的说是指定豁免一个罪。现在作为重罪处理。
这个规定从理论上来说它是值得商榷的,大家得先这么掌握。
主持人:司法考试按照条文来,柏老师可以我们私下里商榷。
刘凤科:这个地方还有一个考点,按照去年的司法解释,醉酒驾车在高速公路上逆行的,当时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像这种情形的话,如果现在按照这个条款如果醉酒驾车,高速公路上逆行的话,这种特别注意,不要把这个仅仅理解为危险驾驶罪。
如果导致了结果的,如果触犯了其他的罪,就以重罪处罚。
主持人:看来这样一个犯罪它既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也是司法考试备考当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刘凤科:对。
主持人:特别它涉及到了和其他犯罪的区分。
刘凤科:交通肇事本来是一个重要考点,危害公共安全罪也是一个考点。既然你加了这么一个条款,而且这也是在社会生活当中被大家很关注的,从考试的命题角度来说,出题的概率是比较高的。
主持人:除了关于危险驾驶这个方面还有关于假药。假药也是这几年炒的比较热的话题。
在我们的分则当中加大了对于假药类犯罪的处罚力度。
柏浪涛:假药这个罪处罚力度加大主要是体现在什么呢?我记得以前把生产假药这个罪是足以造成具体的危险,现在把这句话删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抽象的。你只要实施这个事情就构成这个罪。食物中,你让司法机关要证明足以造成对人体造成健康的危险这个比较困难。所以就把这个删除了。
主持人:其实就是降低了定罪的门槛。
刘凤科:其实这个在2010年就考过,按照司法解释,生产给孕妇的药就属于足以危害人体健康,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司法解释里面所罗列的那些具体的表现,足以危害人体健康的其实从考试的角度就没有必要判断。只要生产销售的所有法律规定的假药的范围可能就成立这个罪过,不需要判断其他具体的危害的具体的情形。
主持人:下面改的比较多的一个地方,这应当是新增加了一个犯罪,关于非法买卖人体器官的。有的是往故意伤害上去靠,这次明确了这个行为的定罪和量刑问题。
柏浪涛:这个和总则里面联系起来,规定了好几种强行,第一是未经他人同意,第二是强迫他人,第三是欺骗他人。我觉得就掌握一点,只要是被害人承诺不是真实的意思表示,那这样的人你去移植人家的人体器官,那肯定构成犯罪。我觉得这个罪对于考试来说不是一级关注的那种。
主持人:大纲当中也得看它的定位是放在重点罪名还是一般罪名。
刘凤科:现在它有三款,从第一款和第二款的关系,这一款当中他人应该是他承诺的。在这个条文当中,根据这个器官对人体的身体健康还有生命的危险,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还有故意杀人。有的媒体上报道,新增的死刑的罪名,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罪,其实这个罪没有死刑,因为它的罪是放到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当中。这个罪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本身是没有死刑规定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即使被害人承诺,如果摘取器官也不见得组织他人出卖组织器官。它的限定更多一点。
主持人:以前还有一种是对自己的伤害是属于轻伤。
刘凤科:这个条款还有第三款要注意一下,这个也是普遍发生的,死亡以后,未经允许摘取器官或者是违背之亲死者的遗愿摘取器官。现在以盗取侮辱尸体罪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的。
主持人:下一个是关于强迫交易罪也做了一些修改,增加了集中形式。强迫交易在以往的考试当中考得非常少。
刘凤科:考过。在命题点出现过这个罪名。它一般和伤害、抢劫、敲诈勒索联系在一起的。
主持人:我看他这次修改除了吸收以前的那种强买强卖,强迫提供或者是接受服务等等,还加了强迫招投标或者是退股,加了这些具体的情节。具体的情节它是不是成为命题的角度和热点。
刘凤科:这个有可能,你看现在增加的主要是强迫他人参与退出投标,拍卖的。经常发生这样的恶性的事件。还有强迫他人转让收购公司股份或者是债券。退出特定经营活动的,像这些规定的更细,而且现实生活当中这种强迫他人从事一定的行为或者是不从事一定行为,把它具体化,跟市场经济有关的。这个内容在考试当中也是需要注意的。它的具体方式更明确,就命题来说也好出题,不会有任何争议。
主持人:特别是他对于敲诈勒索,抢劫之间的这样一个区分。
刘凤科:这个罪法定刑也提高了,加了一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前最高是三年了。加了以后,以前在区分这个罪和抢劫罪的时候,法定刑是一个考虑因素,即使加了以后,法定刑仍然很低。总体他们区分的标准,比方说手段足以达到反抗,肯定也是认定为抢劫罪。这个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主持人:关键得看暴力或者是威胁的程度。
刘凤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主持人:前几年发生类似这样的一个案子,一个人去买鞋,看了看,这个人说必须得买,不买,我得打你一顿,像这种我揍你一顿应该是按照强迫交易来处理。如果你必须买,你不买,我杀了你。后者肯定是按照抢劫处理更为合适。
刚才提到敲诈勒索,敲诈勒索这个罪名,在敲诈勒索的具体形态包括法定形式上也有一些修改和调整。而这个罪名也是往年命题特别重要的罪名。
刘凤科:敲诈勒索从成立条件上来说,增加了一种方式,就是多次敲诈勒索,这个有点仿照盗窃罪以前的规定,盗窃罪有多次盗窃,这次盗窃罪也做了修改。敲诈勒索一个变化就是加了多次敲诈勒索,这是一个方面。
这一点大家了解一下这个知识点,很好记。另外变化的是法定刑提高了,以前敲诈勒索罪最高只有十年有期徒刑。这次提高到了15年,提高到15年这个变化从考试角度来说的话,主要就涉及到敲诈勒索和诈骗罪之间的关系问题。[学法网收集整理]因为一个行为完全可能既是一个诈骗罪的欺骗行为,也可能是勒索行为。按照以前,一直以来重罪如果数额特别巨大的肯定是诈骗罪了,即使这次敲诈勒索提高到15年,对数额特别巨大情形的话,由于诈骗罪最高是无期徒刑,从整体的思路上来说没有变化,没有突破到敲诈勒索超过了诈骗。
主持人:另外关于盗窃。这是每年必考,每年不止考一次,盗窃也有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是增加了关于盗窃的几种形态。这种简单的增加了关于盗窃的形式,这个在修改上包括在命题的备考上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刘凤科:可能盗窃罪是今年需要加大关注力度的一个罪名,从成立犯罪的基本模式上来说,规定了两种,一个是数额较大,一种是多次盗窃。这一次把入户盗窃以及携带凶器进行盗窃和扒窃的认定为单独的两种盗窃的方式。大家要注意,现在成立盗窃罪的基本模式一共有四种,有这四种大家就要把它和其他的有关行为区别开来,别人认为入户盗窃是一种单独的情形,还有携带凶器扒窃,要把它和携带凶器进行抢夺区别开来。携带凶器进行抢夺的那是按法律直接认定为抢劫罪。从这一点,尽管表述上和其他的罪名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他们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考生在做题的时候,在给出命题判断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把细节区分清楚。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另外的变化是把死刑取消了,以前针对两种情形,盗窃珍贵文物,主要是以现实中的一些案件,单纯的侵财的案件尽量抹掉,这也是一个变化。但是从考试角度来说,刚才柏老师已经说了,对死刑本身考试不可能直接问你这个罪有没有死刑。这个问题倒是太重要,关注的还是全面的变化。成立盗窃的方式增加了。以及这种方式,不要把它和其他犯罪的加重情形混淆起来,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主持人:这个条文表述,我注意到了,携带凶器盗窃、扒窃。
刘凤科: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如果写携带凶器盗窃的、扒窃的,那是另外一种。
主持人:关于死刑问题虽然考得比较少,有的时候绑架的死刑考过一次。
刘凤科:它主要是考致使绑架人死亡或者是杀害被绑架人这种情形的认定,它主要考这个情景的认定,而不是考死刑本身。
主持人:盗窃罪加上这几种形式,包括今年在《刑法》的财产罪大有文章了。
柏浪涛:这个扒窃跟盗窃相并列,扒窃是什么意思?
主持人:我们理解的扒窃应该是掏兜。
刘凤科:它肯定属于盗窃的模式。这个地方就像以前用的凶器的词语,还有行凶词语。它可能不是一个很规范的法律术语,它是生活当中的一种形态,扒窃型的盗窃。比方说在公交车上,还有火车上。针对的身上的一些小部件这样的一些东西。
柏浪涛:如果弄人家火车上行李箱的东西那个算不算扒窃呢?
刘凤科:行李箱上算是盗窃。
主持人:索性的是没有扒窃罪,否则的话区分就很乱了。的确在用词上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柏浪涛:而且扒窃都是北京这边用语用得多,我都不知道南方懂不懂这个扒窃是什么意思。
主持人: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修改关于分则分析的,提到一个强迫劳动罪。这一块有所涉及。
刘凤科:考过两次,一个行为人把一个人骗到一个地方,卖到一个矿山让他劳动。这次间接的考强迫劳动的问题了。另外说到剥夺人身自由的方式强迫劳动的怎么认定的。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因为这个罪和其他的罪会联系在一起,你比方说它和非法拘禁罪,这个罪因为今年变化是比较大的,也是需要大家注意。
一个变化就是从成立条件上来说,以前说的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现在它把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和暴力威胁的方法并列了,所以不限制人身自由,包括直接采取暴力或者是威胁的方式强迫他人劳动。从这个成立的条件的角度,这是一个变化。
另外一个变化,在第二款明确规定了为强迫劳动的人,比方说招募运输人员之类的也认定按照这个最近处罚的也成立这个罪。这个地方没有把这个单独认定为犯罪。在我看来它仍然是第一款,强迫劳动罪的一种情形。
另外还有一个地方这个罪它得从主体上说,以前说的是用人单位,是一个单位犯罪。现在按照第一款规定自然人是可以实施的。第三款规定是哪个单位。自然人和单位单独都可以成立这个罪。从这个条款本身解读。
如果从命题角度来说,刚才讲的三款本身也是一个命题点,还有一个点还是要注意一下,限制人身自由和剥夺人身自由,如果以剥夺人身自由的方式强迫劳动,那可能要认定为强迫劳动和非法拘禁罪作为重罪处罚,这个知识点没有变化。主要是这个罪的一些情形。
主持人:柏老师,刘老师,两位老师都从总则和分则上对刑八做了有详有略的介绍。柏老师有什么补充?
柏浪涛:现在有一个罪叫恶意欠薪罪。媒体报道修八都增加了哪些罪名,一个是危险驾驶罪,一个是恶意欠薪罪,虽然媒体很关注,这个罪从司法考试角度来说关注度没有那么高。没有那么高的主要原因是它有一个成立条件就是经有关政府部门责令支付,你仍不支付的才能构成这个罪。加了这个催收程序之后问题就麻烦了。理论上对它的评价不是很高,假如有些政府懈怠,渎职,就是故意或者是过失,不去催收,那就不构成犯罪了。
再一个,这个罪前面说如果以转移财产或者是逃匿的方式不支付,他都逃了,有些政府想去催收,他不知道在哪儿,怎么催收。你逃得越远越无法催收你,越不构成这个犯罪。
立法部门可能觉得这个要跟行政部门那些立法要配套,这个考察的关注度可以下降。
主持人:而且我了解关于恶意欠薪这个罪名它是第三审的时候才讲这一句话,在此之前是没有的。可能是为了照顾各个法律部门之间的协调。
柏浪涛:它有它的最后一款规定,你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危害,提起公诉前,你把钱给人家了,也赔偿损失了,可以从轻减轻处罚,这个条款反倒可以和咱们那个逃税罪的最后一款可以放到一块儿去对比,有点类似。
主持人:新旧条文的一个对比究竟从表述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变化?对于考试借鉴的直接影响有多大,究竟考试的时候会从什么角度设计这个题目,主要是从这个方面。还会有配套的练习题
目,一些比较重要的考点,会适当有一些。
第二篇:专家解读新刑诉
□关键词·总体评价 遗憾“无罪推定”未能明确
京华时报:昨天,刑诉法修正案草案以高票通过,您如何评价这次大修? 陈光中:总体评价是肯定的,在保障人权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不足之处也客观存在。
京华时报:您认为有哪些不足?
陈光中:与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衔接不够。我国已经签约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公约》,因此在刑事立法上也应跟进。比如无罪推定的原则没有明确写入。虽然有人认为刑诉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吸收了无罪推定的原则,但实际上这强调了法院的定罪权,并非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准确表达。
京华时报:这次的亮点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入法,但有人认为在保障人权上,具体条款调整不大,只是“抽象”的进步,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陈光中: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刑事诉讼领域保障人权的核心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的诉讼权利,特别是辩护权的保障。
此次修法,刑事辩护制度的修改与完善是一大亮点,很多问题获得了比较好的解决,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例如:侦查阶段辩护人的地位得到确认,法律援助的范围扩大,提前到侦查阶段,辩护律师会见权有所扩大,凭“三证”不需要经办案机关批准就可以会见,而且不被监听,从审查起诉之日起,辩护律师阅卷范围也扩大到所有案卷材料。第二,确立了完整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第三,尤为重要的是,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可以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这可以有效防止非法讯问,更好地保护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遏制刑讯逼供的产生。另外,二审上诉不加刑、针对未成年人的“特别程序”、死刑复核程序的适当诉讼化等,都是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第73条 现行规定更加规范有进步
京华时报:刑诉法第73条在社会上争议最大,有人认为是倒退,您怎么看?(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但是,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
陈光中:我觉得现在的规定有进步。现行刑诉法就规定有指定居所的监视居住,但没有通知家属的规定,当时立法上考虑监视居住就在家里执行,不需要通知家属,漏掉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情况。现在明确规定,除无法通知的情形外,都要通知家属,更加规范化、法制化,与之前相比进步了。与一稿相比也有变化,一稿还规定“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也不通知。
京华时报:监视居住可长达6个月。有人认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对嫌疑人的人身自由类似于羁押,但是因其不受看守所条例约束,可能导致刑讯逼供大量发生或者“黑监狱”合法化。
陈光中: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也有可能在实践中存在这种情况。对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可通过司法解释加以规范,从严掌握,慎重使用。
京华时报:增加的第73条包括很多款的内容,在这个条款上您有什么建议? 陈光中: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折抵刑期上,“被判处管制的,监视居住一日折抵刑期一日”,我认为这对被告人有点亏。现在管制多采取社区矫正的方式,自由度很大,但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准羁押”性的强制措施。我建议被判处管制的,监视居住一天折抵刑期一天半。
京华时报:还有观点认为,第73条暗含将实践中的“双规”“双指”纳入法制轨道之意,您怎么看?
陈光中:“双规”“双指”是党委纪委采取的措施,具有行政性,与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不能混淆,完全是两码事。
□关键词·审理时限 相关规定有扩大权力倾向
京华时报:有关刑事一审的审限,增加了“因案件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这个条款是否会被任意扩大化?
陈光中:这个规定得不好,有扩大权力的倾向。对一审案件,如果说最高法院一决定,等上半年、一年,甚至于两三年都是合法的,这等于把被告人挂在那儿了,我觉得很不妥当。只能通过以后修改,或通过司法解释,严格限制何谓案件“特殊情况”,只有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才能适用该条款。京华时报:有关争议条款的问题,能否通过司法解释加以解决? 陈光中:能够解决。从长远看,还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对某些规定加以具体化。
□关键词·第83条 反恐案件程序正义都打折
京华时报:第83条争议也很大,您怎么看?(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以后,应当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陈光中:我个人实事求是地说,这一条我支持,表示接受。原因在于,我国强制措施在通知亲属方面有很大的修改,过去无论哪种案件类型都可以不通知,现在仅仅限制在两种案件。
对于恐怖案件,环顾全世界,在程序正义方面都是打折扣的,例如美国的爱国者法。关于危害国家安全案件,我认为这样规定也不过分。比较敏感的是政治异议人士涉嫌危害国家安全案件,我只能说,希望司法当局碰到这种情况,从严掌握使用,应该慎重。但是在立法上把异议人士案件单独分开规定比较困难,毕竟这些案件是极个别的,从严掌握、慎重处理就可以。
京华时报:但有人担心这个条款会导致“秘密拘捕”或无限期不通知。陈光中:我注意到网络上很关注这个话题。相比监视居住和逮捕的规定,拘留保留了这两种不通知家属的情形,这是因为拘留属于一种紧急性强制措施,在西方相当于无证逮捕。
按照法律规定,拘留的时间比较短,一般最长是14天,在特别情况下可长达37天。这个期限一过,接下来就是逮捕或者放人,那还是要通知家属的。
这样规定是为满足打击犯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有必要的。我个人认为,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相结合、相并重,现在的规定,我认为是可以接受的,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
□关键词·技术侦查 省级侦查部门领导应把关 京华时报:有人认为,技术侦查和秘密侦查等特殊侦查手段会侵犯个人权利?
陈光中:在司法实务中,由于职务犯罪的特殊性和侦破难度,检察院一直在使用技术侦查手段。但由于没有现行法律的支撑,这种手段的使用存在争议。若没有相关规定,技术侦查手段可能被侦查机关滥用。这次修改将其纳入法制轨道,加以规范,规定适用的严格程序,实际上应该是一种进步。而且也符合我国已经参加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和《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规定。
京华时报:在实践中如何防止被滥用?
陈光中:规定要严格技术侦查的审批程序,但怎么严格没有说明确。秘密侦查规定了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技术侦查由哪一级批准没有规定,我认为这个要卡得更严,是不是由省一级侦查部门的领导批准?
□关键词·证人出庭 担心法院自由裁量权太大
京华时报:有关证人出庭增加了一些规定,但由法院裁量证人出庭,实践中会产生什么后果?
陈光中:现实中证人出庭作证率很低,大约为1%。这次为扭转这种形势做了一些规定,但是规定称“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并且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异议的,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我认为,前面的两个前提条件成立了,除非证人无法出庭,就应当传唤到庭。加上法院“认为有必要”,法院的自由裁量权太大了,法院掌握证人是否出庭的决定权,很可能导致证人出庭率无法有效提高,实际上会使被告人与证人当庭质证的权利受到很大的削弱。对此我表示担忧。京华时报:对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处罚,由草稿中的“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改为“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这是不是实质上使强制作证的效力降低了?
陈光中:这个说法不准确。从立法技术上来说,处罚条款在次序上有个加重的关系,先惩戒后拘留是合理的,如果前面加上罚款,就更适宜。
第三篇:解读美国《2008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
解读美国《2008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
中国质量新闻网2008年11月20日消息(《中国检验检疫》 诸乃彤 王媛 周磊)
近年来,国外对我国贸易进行限制的手段和规则日趋严厉。世界发达国家正积极采取更加严厉的技术壁垒即绿色非关税贸易壁垒手法对我国产品实施打压,且有扩大之势,在生态环保等方面提出苛刻的要求。在2007年发生了大批产品召回后,美国政府对消费产品施加更加严格的安全管理法规。
2008年8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2008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这个让我国关注近一年之久、将对我出口消费品产生重大影响的法案终于尘埃落定。此次出台的改进法案主要针对儿童产品,设定了新的安全标准和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再次体现了美国是“儿童的天堂”。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成立于1972年,它的责任是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通过减少消费品存在的伤害及死亡的危险来维护人身及家庭安全。CPSC的主要功能表现为:制定生产者自律标准,对于那些没有标准可依的消费品,制定强制性标准或禁令;对具有潜在危险的产品执行检查,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媒体、州、当地政府、个人团体组织等将意见反馈给消费者。CPSC现在负责对超过15000种用于家庭、体育、娱乐及学校的消费品的安全监控。
CPSA是《消费产品安全法案》的简称,这个法案于1972年颁布,它是CPSC的保护条例。它建立了代理机构,阐释了它的基本权力,并规定当CPSC发现了任何与消费产品有关的能够带来伤害过分危险时,制定能够减轻或消除这种危险的标准。它还允许CPSC在其管辖范围内对有缺陷产品发布召回。
美国总统布什刚刚签署的《2008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将进一步授权加强消费品特别是儿童产品的安全管理。该法案从提出到最终签署,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审议。此次签署生效后,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该法案授权给CPSC,并扩展该委员会职责,以确保消费产品的安全性,特别是为儿童设计的产品。该法案的新条款用于强制要求制造商制造出更加安全的儿童玩具 和其他产品,对违法者加重处罚,并且当制裁此法案保护权益的破坏者时,给予了CPSC更大的权利,以强化此法案的执行力。
与既往法案相比较,此次更新的法规内容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几点:儿童用品中铅含量和邻苯二甲酸酯的限量要求;第三方检测要求;全地形车(沙滩车)强制性标准;违反法案的罚则加重。
一、基本内容
1.关于儿童用品的要求。对儿童产品中铅及邻苯二甲酸盐含量提出明确要求,详情如上表所列:其中,“儿童护理产品”是指专门为3岁及以下儿童设计用以促进睡眠、喂食、吸吮及出牙的产品。
“可放入口中玩具”是指任一部分可放入嘴巴被儿童吸吮、咀嚼的玩具(如仅被舔到不属此列),如果玩具的任一尺寸小于5厘米,则视为可放入口中。
邻苯二甲酸酯类有六种,包括:DEHP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酯;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B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D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NO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
新法案的实施,将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含铅量标准,法案涉及所有目标群体为12岁以下儿童的玩具。而且该法案还将永久或根据进一步研究结果来禁止儿童玩具中含有6种酯类化学成分。
在儿童产品可追溯性标识中规定,法案生效1年后儿童产品制造商生产的产品及包装上都需有永久、清晰可辨的标识。
在耐用幼儿产品标准及消费者登记中规定,耐用幼儿产品都需要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生产者还需提供一份邮资已付的登记表给消费者,登记消费者名字、地址和Email等联系信息后保存,供以后可能的召回用。耐用幼儿产品是指预计供5岁以下幼儿使用的产品,包括标准尺寸和非标准尺寸的婴儿床,幼儿床,高脚椅、升高椅、悬挂椅,沐浴椅,围护儿童用的门和其他围栏,游乐园,固定活动区,婴儿背带,婴儿车,学步车,秋千以及摇篮车和摇篮等。
在强制玩具安全标准法案生效180天后,ASTM F963(除条款4.2及附录4外),将成为强制玩具安全标准。法案生效1年内,委员会将同消费者代表、儿童产品制造商及中立的儿童产品专家调查评估ASTM F963在安全要求、标识要求及测试方法方面关于以下情形的效力:
误吸磁铁后造成的内部伤害。有毒物质。球形末端玩具。半球形物。绳子、带子及弹性绳。电池操作玩具。
在防止少数儿童与消费品相关的伤害和死亡研究法案生效90天内,委员会将调查美国不同种族儿童因使用婴儿床、床垫、床上用品、游泳池、温泉、玩具及其他儿童产品而引起的窒息、中毒及溺死事件,研究如何有效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2.第三方检测要求。法案中规定儿童产品需强制通过第三方测试,CPSC将于法案生效后相继发布通告要求儿童产品通过第三方检测。需要提供第三方检测的产品有:标准及非标准尺寸婴儿床、小物品、儿童金属配饰、婴儿跳床、学步车及蹦床等其他儿童产品。同时也预计在法案生效10个月内设立对第三方测试机构进行定期审核的要求。
法案要求加紧第三方检测和认证要求。某些儿童用品须接受经过授权的第三方检测和认证。包括这些儿童用品的所有制造商在出口或销售用品之前,需提交样品并委托独立的第三方合格测试机构测试是否含铅,最后出具第三方认可证书;出口货物须随附每批适用证书,并发送证书副本至任何接收该用品的经销商或零售商;每本证书至少须包括产品制造、测试的日期和地址、检测机构联络资料等信息。
3.全地形车(沙滩车)强制性标准。法案中发布了全地形车标准和三轮全地形车的禁令,即在CPSC采用相关标准来规范三轮全地形车之前,美国将禁止三轮全地形车产品进口和销售,并将四轮全地形车从自愿性标准转化为强制性标准AN?鄄SI/SVIA-2007,并禁止三轮全地形车的进口和销售。换言之,今后在美国除了销售符合强制性标准的四轮全地形车之外,进口或销售三轮全地形车将被视为非法。
4.违反法案的罚则加重。法案中规定违反此《消费品安全法》、《联邦易燃织物法》及《联邦危险物质法》的一系列民事罚款总额上限,将大幅增至1500万美元。违 反单个《消费品安全法》处于最高10万美元罚款。违反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任何法规的刑事惩罚,将面临5年以下的监禁或罚金,或两者并罚,甚至包括资产没收。
二、国内外反响及应对
该法案在7月31日,在参议院以89票对3票的绝对优势通过。之前一天该议案以424票对1票在众议院获得通过。参议员马克·普赖尔表示:“我们将使美国市场出现巨大改变。”
白宫发言人南希·派乐斯就此发表评论说,“这个具有标志性的法律,将增强执法力度,防止不安全玩具销售、更快地把有害产品从货架中去除并且增加了产品安全法违法者的罚款和惩罚力度。”还讲到,“新的法律将确保我们的儿童不再成为玩具的测试人,应当为儿童玩具及其他产品,进行强制的预测试并且还要符合更高标准的要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CPSC一直受困于资金和人手不足,造成不能有效的阻止具有危险性的产品进入我们国家。在新法律框架下,CPSC将有资金和人手,来保护我们的孩子远离危险性的玩具和相关产品。”
CPSC执行主席南希·诺德表示,“新的法律将提供新的授权和保障手段,以更利于CPSC发现并召回不安全产品。”
国家质检总局各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已发出相关出口产品的红色警报,相关外贸主管部门及各出口企业将认真研究美国《2008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和“四轮全地形车设备配置和性能的要求”这一强制标准,及时调整产品设计以满足进口国标准的要求,避免出口受损。
美国《2008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被视为美国产品安全的一次重要变革,由于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儿童用品80%以上是中国制造的,可以看出中国的儿童用品出口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上述要求由于事先有过宣传,我国出口企业多少都有所了解,只是等待其对限量值和期限的最后确定。
去年以来,受欧盟对儿童用品一系列严格要求的影响,我国儿童用品对该地区的出口增幅已明显放缓。美国此次通过的新法无疑会使相关产品出口雪上加霜。因此,为确保出口儿童用品的质量安全,减少出口风险,各相关企业要严格按法案要求进行 生产和出口,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加大对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法规、标准的收集和研究,不断提高质量安全自控能力,尤其是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提高主动应对能力。其次,要通过自主开发,改进生产工艺,不断调整产品配方,使用新型环保替代原料,生产技术含量高的儿童用品,确保产品顺利出口。
本法案对沙滩车,越野车(ATV)标准做了强制要求,还对CPSC的权力、违反者处罚、举报者保护、进口安全管理及国内代理商合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我国相关国家标准《四轮全地形车装备、配置和性能要求》尚在制订过程中。美国该新法案的实施,全面禁止了三轮全地形车在美国市场的销售使用,还对四轮全地形车强制标准在安全配置、性能、速度要求及操作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强制规定,这无疑使全地形车出口门槛提得更高。
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清醒地意识到无法阻止WTO瓦解配额制度,无法应用贸易壁垒限制中国产品出口的时候,早在10余年前就已经着手制定新的标准设置技术壁垒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来达到限制中国产品出口的目的。今年中期开始实施欧盟的REACH法规,以及美国刚刚签署的《2008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其目标都是加强本国区域内的环境保护,同时也大大加高了中国产品的门槛。相信在今后会有更多的限定法规出台,为此我们中国政府和企业要紧跟国际形势,合理规避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本栏责任编辑 吕好问)相关链接
美国消费品安全法案简介
为了提高进口产品的质量,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人生安全,美国众议员和参议员在2007年提出了消费品安全法案来修订美国消费品安全法规的不足之处。众议院的第H.R.4040号法案是由众议院能源及商务委员会主席丁格尔和商贸及消费者保障小组委员会主席拉什等于2007年11月1日提出的。2008年3月6日,参议院通过第H.R.4040-EAS号法案。本文介绍第H.R.4040-EAS号法案与第H.R.4040号法案的主要内容及区别。
一、第H.R.4040-EAS号法案的主要内容
1.建议从2009年1月1日起禁止销售、制造及进口含有若干类邻苯二甲酸盐的儿童产品及护理用品。具体来说,这项条文禁止该产品含有浓度超过0.1%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或邻苯二甲酸丁酯苯甲酯(BBP);可放进儿童口中的儿童产品及护理用品不得含有浓度超过0.1%的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或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生产商须使用毒性最低的物质来取代其产品中的邻苯二甲酸盐。若干类致癌物和影响生殖的毒物也被禁止作替代品使用。
2.禁止进口由下列公司制造的协制编号9503至9505类玩具:(1)长期制造有重大产品风险玩具的公司;(2)曾经制造对公众构成危险玩具的公司,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永久禁止该公司制造玩具。
3.在2009财政,对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拨款将增加至8850万美元;到2010和2011财政,将分别增加至9680万美元及1064亿美元。这些款额略高于众议院同类法案(H.R.4040)所定的水平。法案建议于2009及2010财政期间增拨4000万美元,供更新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实验室所用,并于2013年前把委员会人员增至最少500名。
4.法案规定每件输入美国的儿童产品必须附有独立的第三方安全认证。经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同意,生产商可委托属下实验室测试产品。
5.儿童产品生产商须在产品上贴加印有追溯资料的标签,以便回收。
6.违反《消费品安全法》、《联邦危险物质法》及《联邦易燃织物法》的民事罚款总额上限,将提高至每件事故最高250000美元,总额上限为2000万美元。
7.取消法规议案预先通知的规定,以简化产品安全法规的制订程序。
8.为揭发供应链上任何问题的生产商、零售商、进口商及政府雇员提供保障。
9.儿童产品不得含有超过微量的铅。于法规制定当日起计1年后,若产品任何部分含有浓度超过重量0.03%的铅,将被视为含铅。3年内,这标准将降低至0.01%。
10.对于不能触及的零部件及含铅水晶,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可豁免含铅量标准规定,并允许某些电子设备(包括电池)在符合规定上享有若干弹性。
11.家具、玩具及其他儿童产品的面漆含铅量上限,按重量计将由目前的0.06%降低至0.009%,于法规制定当日起计1年后生效。
12.法规制定当日起计60天后,美国测试及材料学会标准F963-07将成为一项消费品安全规定。
13.12种婴幼儿耐用品(如有围栏的儿童床、幼儿床、高脚椅、沐浴椅等)的生产商必须对每件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已付邮费的消费者登记表格,以便于采取回收行动时直接通知消费者。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可采用方便回收婴幼儿耐用品的技术,并以该技术取代登记表格。
14.设立资料库,储存由消费者、政府部门、儿童护理服务提供者、医生、医院、法医、答辩人及传媒等提交的与伤病死亡及风险有关的报告。为保障公众健康及安全,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可加快披露业界提供的资料。
二、第H.R.4040号法案的主要内容
1.禁止向12岁以下的儿童销售铅含量超标的产品。含铅量上限最初定为百万分之六百(600ppm),于法规制定当日起计180日后生效,但将在2年内将降低至百万分之三百(300ppm),在4年内将降低至百万分之一百(100ppm)。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有权修订任何类别的儿童产品的含铅标准。
2.家具、玩具及其他儿童产品的面漆含铅量上限,按重量计将由目前的0.06%降低至0.009%,于法规制定当日起计180日后生效。若可行,消费品安全委员会须于3年内采纳更严格的标准。
3.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有权把上述两点所列的生效日期再延期180天,条件是委员会认为此举不会影响公众健康或安全,且生产商不可能在原限期前全面实施新标准、实施成本过高或需要额外时间实施该标准及决定合适的测试方法。
4.所有以12岁或以下儿童为对象的本土或进口产品须接受独立的第三方测试和具有独立的第三方认证,这项规定将于法规制定当日起计1年后生效。
5.儿童产品生产商须于产品及其包装上加贴清晰标记,明确产品的生产地点和日期。这项规定将于法规制定当日起计1年后生效。
6.12种婴幼儿耐用品(如有围栏的童床、幼儿床、高脚椅、沐浴椅等)的生产商必须就每件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已付邮资及私隐保密的消费者登记表格,以便于采取回收行动时直接通知消费者。此外,消费品安全委员会须就该12种产品颁布强制性安全标准,并须于1年内展开规则制定程序,其后每6个月颁布至少2类婴幼儿耐用品的规定。
7.消费品安全委员会须评估玩具安全标准(美国测试及材料学会标准F963-07)的效果,以决定标准涵盖的范围、该标准对儿童的保障是否足够等。
8.在2009财政,对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拨款将增加至8000万美元;到2010和2011财政,将分别增加至9000万美元及1亿美元;并将于2009至2011财政期间增拨2000万美元,用来维护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测试实验室。
9.简化产品安全认证及回收程序。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有权发出强制回收令。
10.进口商、零售商及分销商须在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要求下,提供产品生产商的名称、地址或其他身份辨认资料,以辨认生产商的身份。每家生产商也须提供资料,以供辨认接收其消费品的每家零售商或分销商及参与生产过程的分包商的身份。
11.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可禁止不得在美国销售的消费品出口。除非进口国获事先通知,否则生产商不得出口下列产品:(1)不符合消费品安全法规的产品;(2)被强制或自愿回收的产品;(3)对公众健康和安全构成即时危险的产品;(4)被列为禁售有害物质的产品。
12.禁止销售、转售、生产或进口任何曾被回收、属禁售有害物质或违反安全标准的消费品。
13.违反《消费品安全法》、《联邦易燃织物法》及《联邦危险物质法》的民事罚款总额上限,将提高至1000万美元。
14.违反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任何法规的刑事惩罚,可以包括资产没收。
15.授权各州的司法部长提出诉讼,以强制执行消费品安全法规。
16.鼓励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和外国政府部门共享资料。
三、两种法案的主要区别
1.二者对法案中儿童的定义不一致。第H.R.4040号法案把儿童定义为12岁及以下的小孩,而第H.R.4040-EAS号法案则认为这个年龄应该为7岁。
2.二者对赔偿的上限要求不一样。第H.R.4040-EAS号法案的总额上限为2000万美元,第H.R.4040号法案的总额上限为1000万美元。
3.二者对消费品中的含铅量要求差别较大。第H.R.4040号法案规定,含铅量上限最初定为百万分之六百(600ppm),于法规制定当日起计180日后生效,但将在2年内将降低至百万分之三百(300ppm),在4年内将降低至百万分之一百(100ppm);第H.R.4040-EAS号法案含铅量上限最初定为百万分之三百(300ppm),于法规制定当日起计一年后生效,在3年内将降低至百万分之一百(100ppm)。
此外,第H.R.4040-EAS号法案中允许对检举者加以保护,而第H.R.4040号法案则没有提到。
(作者单位:国家质检总局标准法规研究中心)
第四篇:CR法案
“CR法案”
2005年3月,欧洲打火机进口商协会技术顾问洛兹专程来到“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温州,向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传递消息称,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已再次把“CR法案”(ChildResistanceLaw,即儿童防护法规:售价在2欧元以下的打火机必须安装“安全锁”)列入其议事日程,并将对该法案进行重新修订。
这则消息,让曾因牵头抵制“CR法案”而夺得2003年CCTV经济人物的温州烟具协会副会长、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很是不安,“一旦欧盟启动‘CR’修订法案,温州乃至全国打火机极有可能面临全线退出欧盟市场的危险”。
“物美价廉”的温州打火机为何如此惧怕“CR法案”?从表明上看,企业不过只需加装安全锁而已,这项操作对温州企业来说,可谓简单之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对此黄发静一语道破玄机,关键是温州几乎所有的打火机企业,在欧盟国家并未取得产品销售的专利权。
已占据全球市场较大份额的温州打火机,在海外同类产品竞争中明显具有低价格优势,直接冲击了国外打火机生产商的利益,这无疑是令美国、欧盟启动“CR法案”的主要原因。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打火机制造基地,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和福建3大片区,年产量占世界总销售量的2/3以上。而浙江打火机出口占全国2/3左右,其中“主产区”温州年产的金属外壳打火机高达6亿多只。
在我打火机出口保持强劲势头背景下,欧美同行生产商的贸易保护态度也日益强硬。此时温州打火机海外注册专利权缺失的“辫子”,自然就成为欧美企业限制我产品出口的主要“把柄”,但令温州打火机企业普遍尴尬的是,全球几乎所有的打火机专利技术,都掌握在欧美等企业手中。黄发静说,“数量众多的温州企业,如要研制出每款结构、款式都不雷同的产品,那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另外,欧美专利注册费用之高、时间之长也令温企望而却步。目前一款打火机专利在欧美注册需要半年以上时间,注册费用在3万元人民币左右。而一家温州企业一般年产打火机就有上百款,全市企业年产打火机更是多达10000多款。对于规模小、实力弱且竞销激烈的温州打火机企业来说,专利注册几乎等于在做“吃力不赚钱”的“傻事”。
试分析温州打火机面临的是何种贸易障碍?我国应通过哪些措施积极应对?
第五篇:禁毒法案
形势与政策:禁毒法案
信息学院
094100196
王凯强
一、禁毒法的概念
禁毒法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禁毒法即名为《禁毒法》的专门法典,我国尚缺乏。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禁毒的决定》勉强可以称为狭义的禁毒法,但该法更准确地说只是禁毒单行法,而且目前处于有关行政处罚和行政措施的规定继续有效,有关刑事责任的规定(已经为97年新刑法所吸收)无效的尴尬地位。
广义的禁毒法即关于毒品的管制、毒品犯罪与毒品滥用的预防、控制与惩治(惩罚、矫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形式上看有以下三种:一是系统的禁毒法律,即禁毒专门法典,如我国正在抓紧制定,拟于2006年颁布实施的《禁毒法》;二是单行禁毒专门法律法规,如《关于禁毒的决定》、《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等;三是非禁毒专门法中的附属禁毒法规范,如《药品管理法》、《海关法》等中涉及禁毒的法律条文。本文所使用禁毒法这一概念,一般指广义。
各国禁毒立法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多贯彻“严禁”的方针,都试图构建一个完整、严密的禁毒法律网络,以有效控制毒品,如一般都针对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四个环节进行立法,对毒品犯罪的处罚严厉等。这种立法特点,与毒品的巨大社会危害性是一致的。不过,也有少部分国家的禁毒法相对宽松,甚至有的国家还实行毒品有限合法化的政策,不过这多是因为毒品生产与贸易已经渗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或者在毒品长期禁而不绝后所选择的另一种无奈的毒品对策。
二、禁毒法的起源与流变
(一)毒品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中国的鸦片与罂粟,都是在唐初由阿拉伯商人朝贡给中国皇帝而逐步流传。当时,鸦片作为一种药物输入,罂粟则是作为一种名贵的观赏花草。唐至明600余年,罂粟与鸦片的药理与作用被历代名医日益认识并逐步推广。一些中医开始利用罂粟籽和壳作为与其它中药配伍的药材。明朝,在追求享乐的氛围中,鸦片成了贵族热衷的“神品”,逐步形成了一个吃鸦片的阶层。鸦片从药用品蜕变为奢侈品。清朝初年,吸食鸦片之风由台湾、厦门等地传入内地,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不良习俗。清朝中叶后,鸦片贸易成为西方列强对华政策。到1835年,据估计中国吸毒人数已经剧增到200万人以上,吸食者几乎包罗各种职业、各个阶层。19世纪30年代后期,鸦片问题开始动摇清朝封建统治基础,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有的学者推测,在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吸毒者可能超过400万人。
毒品的逐步泛滥及其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日益巨大的负面影响,成为中国禁毒法诞生的催化剂。
(二)中国禁毒法的起源与清朝的禁烟 法 1.世界上第一个禁烟令及其发展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皇帝曾下令将进口鸦片的税率提高1.5倍以减少鸦片的进口量,但鸦片输入有增无减。雍正七年(1729年),中国皇帝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禁烟令,规定鸦片不准销售鸦片,违禁者枷号一月,发配充军;私开烟馆者,首犯判役刑监候,从犯杖责一百,流放边疆。并责令地方官员及海关监督如有不切实履行职责,纵容私运者,要严加处罚者,不得宽贷。次年,又颁布专门针对台湾的禁令:“台湾流寓之民……贩卖鸦片烟者,亦分别治罪。”
干隆和嘉庆年间,清政府又多次发布禁止鸦片贩运、进口、罂粟种植及吸食鸦片的法令。嘉庆继承了雍正以来对“兴贩鸦片”和“开设烟馆”的处罚规定,还第一次把矛头指向了外国对华的鸦片贸易,从关税表中剔除了鸦片,禁止鸦片进口,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击外商的走私鸦片活动。同时明确规定禁止在国内种植罂粟,任何购买、运输、销售鸦片的行为都是非法行为。此外,嘉庆还颁旨令刑部制定了《吸食鸦片烟治罪条例》,把禁烟范围从过去的单纯禁止贩卖扩大到禁止吸食,首开以刑法手段制裁吸毒者的先河。
道光皇帝继续推行禁烟政策,在禁烟立法方面多有作为。道光三年(1823年),发布《失察鸦片条例》,以后年年下达禁烟上谕。道光十一年(1831年),公布禁种条例。同年,又颁布禁吸条例。1838年,又颁布《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将清廷历次发布的有关禁贩、禁吸、禁种的规定合编为39条,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的禁烟法典。
19世纪30年代后期,在鸦片问题上经过“弛禁”与“严禁”之争后,清政府明确了“严禁”的政策。这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禁毒工作的深入和禁毒法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也深化了中国与英、法等外国列强之间的矛盾2.鸦片战争及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两次鸦片战争,以中国惨败而告终。1858年11月,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订立《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这标志着鸦片贸易的合法化。随后,又解除了禁吸、禁贩、禁种、禁制的法令,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所谓“弛禁”时期。清政府从禁烟到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直到发展成鸦片税成为财政支柱,这是一种悲剧性的转变。3.清朝末年的禁烟法令
在施行新政的背景下,1906年9月清政府提出“十年禁烟计划”,开始了清政府的第二个禁烟时期。清政府颁布《禁烟章程十条》,此后又连续发布《稽核禁烟章程》、《禁烟查验章程》、《禁烟议叙议处章程》、《购烟执照章程》、《管理售卖膏土章程》等专门法令;1907年所定《新刑律》专列鸦片烟罪;1909年10月民政部与修订法律大臣又会订《禁烟罚惩条例》;此外,清政府还加强了禁烟国际合作,例如1907年签订了《中英禁烟条约》;1909年在上海召开万国禁烟会议,形成了决议案九款,相对完备的禁毒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清末的这次禁烟运动成效显着,而完善的禁毒立法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
从清代禁毒立法状况来看,中国是世界上颁布禁毒令最早、最多的国家,也是禁毒法律体系最为严密的国家。尽管从总体上看,中国近代禁毒史基本上是一场悲剧,但是中国早期的禁毒法制实践,客观上也为中国禁毒法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民国时期的禁烟法
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政府继续推行禁烟政策。1912年3月2日,孙中山即颁布禁烟令。袁世凯窃国之后,继续实行禁烟政策,除了继续沿用清朝禁毒法令,还发布了一些新的禁烟法令,并批准了《海牙禁烟公约》。民国初年的禁烟包括禁种、禁运、禁售和禁吸四方面,主要法令有《暂行新刑律》、《禁种罂粟条例》、《吗啡治罪条例》等。南京国民政府仍较为重视禁烟立法。初期所颁布的禁烟法令主要有:《禁烟暂行章程》(1927年9月)、《修正禁烟条例》(1927年11月)、《中华民国刑法》(1928年)第271-277条之鸦片罪、《禁烟法》(1928年9月,共7条,主要内容为限令自1929年3月1日后,全国一律禁止吸食)、《禁烟法施行条例》(1928年9月,共7章19条)、《厉行禁绝鸦片及其它代用品实施办法》(1929年6月)、《修正禁烟法》(1929年7月)等。1935年,国民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在六年禁烟时期(1935-1941年),发布了大量禁烟法令。仅在六年禁烟初期(1935-1937年)所颁布的重要禁烟法令就有近30项,如《禁烟实施办法》(1935年4月,对鸦片的种、运、售、吸四个方面,做了详细规定)、《禁毒实施办法》(1935年4月,对吗啡、海洛因、红丸等毒品限禁最重,规定吸食烈性毒品者必须在1935年内自动投戒,违令者送戒毒所;如1936年仍有吸毒者将处5年以上徒刑,制造、运输、贩卖毒品者处死刑)、《检举烟民登记办法》(1936年)等。在六年禁烟后期(1938-1941)颁布的重要禁烟法令也有十余项,如《修正禁烟治罪暂行条例》(1938年4月)、《修正禁毒治罪暂行条例》(1938年4月)、《检查各省市烟民暂行办法》(1939年10月)等。抗张时期迁都重庆后,国民政府又制定了“三年禁烟善后计划”,在此期间继续完善了有关禁烟法令。
不管是严禁还是弛禁,至少从表面上看,民国时期历届政府均坚持了禁烟政策。由于毒品日益泛滥的严重现实,以及禁烟立法技术的日趋成熟,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这一时期的禁烟立法较之清代,都有较大的发展。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政府腐败、外患、内战等各种原因的交织,到1949年,国内罂粟种植面积竟高达2000万亩,吸毒者达2000万之众。严酷的现实表明,旧中国无法解决沉重的毒品问题。
(四)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禁毒法 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严厉禁毒的方针,早在根据地时期就发布了不少的禁毒法令,如陕甘宁边区《禁烟禁毒条例》(1942年)、《查获鸦片毒品暂行办法》(1942年)等。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禁毒运动,并制定发布了不少禁毒法令。1950年2月24日,发布《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规定了全国的禁毒纲领。1952年7月30日,中央批准了公安部的《关于开展全国规模的禁毒运动的报告》。同年10月,政府院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毒犯条例(草案)》18条。在中央禁烟立法同时,各大行政区也配套发布了相关禁毒法令,如《西南军政委员会关于禁绝鸦片烟毒的实施办法》(1950年7月31日通过,1950年12月19日修正)、《西南区禁绝鸦片烟毒治罪暂行条例》(952年12月28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布)、《内蒙古自治区禁绝鸦片烟毒实施办法》(1951年4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关于严禁鸦片烟毒及其它毒品的命令》(1952年2月9日东北人民政府发布)、《西北军政委员会关于禁绝鸦片烟毒的实施办法》、《华北区禁烟禁毒暂行办法》、《东北禁烟禁毒贯彻实施办法》等。
建国初期禁毒法体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全国法与地方法结合,紧密结合禁毒斗争形势需要的显着特点,并以运动式的方式全民践行。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的禁毒法较为粗糙,但为禁毒运动的开展和打击毒品犯罪分子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1953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无毒国。新中国能在短短三年内禁绝毒品,禁毒法功不可没。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后,私种罂粟和贩毒在部分地区出现反复。针对这一现象,1963年5月26中共中央为颁布了《中央关于严禁鸦片、吗啡毒害的通知》,规定严惩私藏毒品、吸食毒品、种植罂粟、私设地下烟馆、贩卖毒品等犯罪行为;规定对吸毒犯应强制戒毒,对已吸食鸦片或打吗啡针等毒品成瘾者,必须指定专门机构严加管制,在群众监督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限期强制戒除,在吸毒严重的地区可以集中戒除;规定凡自己吸食毒品,但自动交出毒品并坦白交待其犯罪行为者,可从宽处理。1973年1月13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严禁私种罂粟和贩卖、吸食片等毒品的通知》,通知重申1950年《关于严禁片烟毒的通令》,要求发动群众同私种罂粟和贩卖、食鸦片等毒品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规定严惩偷运、贩运毒品犯罪行为,对吸毒者实行强制戒毒。
总体而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由于对毒品的有效控制及法制建设的滞后,我国禁毒立法的数量不多。在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的立法思想下,禁毒法规还明显具有粗而不细的特点。
三、现行禁毒法律体系
从上文对我国禁毒法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可以发现禁毒法与禁毒工作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关系:禁毒立法是禁毒工作的基础,禁毒斗争形式的严峻化必然促进禁毒法的完善与发展,而禁毒立法是否完善并得以较好的执行的则是禁毒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禁毒法的发展,同样印证了这一规律。
1979年,云南省永德县明朗乡破获被认为是我国自1952年禁绝毒品以来的第一起毒品案件,此后又陆续在全省查获鸦片1.6万两,毒品的大量查获,标志着我国无毒史的悄然结束,毒品再次成为曾经毒害深重的中国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同时,毒品死灰复燃的趋势,也促进了禁毒立法工作的再次展开。从1979年《刑法》规定制造、贩卖、运输毒品罪,1981年《国务院关于重申严禁鸦片烟毒的通知》的发布,到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1995年国务院制定《强制戒毒办法》,再到1997年新《刑法》专设毒品犯罪章节、2003年司法部发布《劳动教养戒毒工作规定》,20余年来,我国禁毒法律体系重新得以初步构建,并日益完善和发展。目前《禁毒法》已经列入本届人大立法规划,预计2006年颁布实施。这一禁毒专门法典的通过,必将使我国禁毒法制建设跨上新的台阶,极大的促进我国禁毒工作的发展。
从不同角度,可以对我国现行禁毒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作不同的分析:
1.从立法主体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禁毒法分为国际公约、法律、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及司法机关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五个基本构成部分,这是对禁毒法的最基本分类。(1)国际公约
1909年2月,第一次国际禁毒会议“万国禁烟会议”(又称“国际鸦片会议”)在上海召开,中、日、英、法等13个国家参加。会议虽然没有签署正式条约,只是形成了决议案九条但是这次会议拉开了国际禁毒合作的序幕。1912年,第一个国际禁毒公约《海牙公约》签订。此后,国际禁毒合作与国际禁毒立法发展迅速,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禁毒国际公约。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社会有关毒品和毒品犯罪的国际公约、协定及议定书共约17个。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经<修正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的议定书>修正的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和《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品和精神药物公约》。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已经分别于1985年6月12日(前两个国际公约)、1989年9月4日(后一个国际公约)参加或者批准了这三个国际公约。因此这三个国际公约属于我国禁毒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责任和义务遵守和执行。(2)法律
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的基本法律,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普遍施行于全国。
现行禁毒法律主要有三部:○1《刑法》(1979年通过,1997年修改,第六章第七节“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191条洗钱罪);○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12月,共16条);○3《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94年,第24条“禁吸”、第31条“禁种”)。其中仅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为专门的禁毒单行法律,其它法律只有部分内容是关于禁毒问题的规定,即只有一些附属禁毒法条文,或者与禁毒密切关联。(3)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
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直属机构制定并施行全国,其法律效力低于法律。比较重要的有《麻醉药品管理办法》(1987年)、《精神药品管理办法》(1988年)、《强制戒毒办法》(1995年)、《戒毒药品管理办法》(1995年)、《强制戒毒所管理办法》(2000年)、《劳动教养戒毒工作规定》(2003年)等。
(4)司法解释及司法机关规范性文件等
司法解释,是指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1981年6月10日)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进行的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进行的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十二省自治区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会议纪要》(1991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4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几个问题的答复》(1995年11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向他人出卖父辈、祖辈遗留下来的鸦片以及其它毒品如何适用法律的批复》(1988年8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贩卖假毒品案件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1991年4月2日)等等。司法机关规范性文件,其含义比司法解释广,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安全部制定通过的并可施行于全国的规范性文件,如规定、决定、解释、批复、通知等。因此,从逻辑上讲,司法机关规范性文件,包括司法解释在内。例如《公安部关于贯彻执行<强制戒毒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1996年5月30日)、公安部《关于毒品案件立案标准的通知》(1988年7月13日)、《公安部关于对用于毒品犯罪的他人财物是否应予没收的批复》(1992年8月4日),等等,都属于司法机关规范性文件。(5)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如《江苏省禁毒条例》(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1999年12月21日通过,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安徽省禁毒条例》(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3年8月23日)、《湖南省禁毒条例》(2004年1月6日经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四川省禁毒条例》(1993年10月28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10月17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四川省禁毒条例〉的决定》修正)等。地方政府规章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所制定。如《陕西省戒毒所管理办法》(陕西省人民政府,1992年7月20日)、《广东省戒毒所管理办法》(广东省政府,1993年1月3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禁毒的通告》(1995年4月26日)、《南京市政府关于查禁毒品的通告》(1995年8月5日)等。
与其它省市相比较,上海的地方性禁毒立法较为滞后。
2.从部门法的角度,可以把禁毒法分为刑法、行政法两大基本组成部分。
部门法又称法律部门,是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部门法所指同类法律规范,不包括国际法,仅指国内法;不包括已经失效的法,仅指现行法;不包括将要制定但尚未制定的法律,仅指已经颁布生效的法律。我国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部门。
禁毒刑法主要是指《刑法》第七节“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和191条(洗钱罪)。禁毒行政法则较多,包括《强制戒毒办法》、《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等专门禁毒行政法规,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关于禁毒的决定》等中有关禁毒的行政法规范。
3.从禁毒法适用地域范围角度,可以把禁毒法分为全国性禁毒法和地方性禁毒法两大基本构成部分。
全国性禁毒法是由中央国家机关所制定,适用于全国。如《刑法》、《关于禁毒的决定》等。地方性禁毒法则由地方国家机关制定,其适用范围限于地方。如《云南省严禁毒品的行政处罚条例》(1989)、《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查禁毒品的规定》(1990)、《四川省禁毒条例》(1993)等。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分类方法,例如根据“禁吸、禁贩、禁种、禁制”的“四禁”方针,把禁毒法分为禁吸法、禁贩法、禁种法、禁制法,等等。
四、禁毒法的主要内容
(一)毒品的法律管制 1.毒品的法律定义
什幺是毒品?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其作出不同的界定。根据我国现行禁毒法律规定,毒品是指国家依法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关于禁毒的决定》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列举了5种毒品。1997年新《刑法》第357条第一款:“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新列举了甲基苯丙胺(冰毒,这是有针对性的,因为苯丙胺类药物滥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泛滥的新型毒品。
从毒品的法律定义,可以概括出毒品的两个基本的特性:一是成瘾性,即须属于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二是法律管制性。这种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药品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管制,国家不进行严格管制的药品,即便属于能够形成瘾癖的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在法律上也不认为是毒品。理解毒品的法律管制性还必须注意一点,国家进行严格管制的药品,必须在被非法使用的情况下,才从药品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毒品。如果是对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依法使用,如以医疗为目的合法适用,则尚不能定性为毒品,而还只是药品。
2.我国关于毒品管制的法律法规 毒品与药品之间只有一步之隔,防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药品蜕变成毒品,是各国禁毒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关于毒品管制的法规主要有《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戒毒药品管理办法》等。
1984年9月20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了《药品管理法》,2001年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次会议对该法进行了修订。《药品管理法》关于毒品的管理规定主要有三条:第35条规定:“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实行特殊管理。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第45条规定:“进口、出口麻醉药品和国家规定范围内的精神药品,必须持有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给的《进口准许证》、《出口准许证》。”第54条规定:“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外用药品和非处方药的标签,必须印有规定的标志。”
为了严格管理麻醉药品,保证医疗、教学、科研的安全使用,1987年11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麻醉药品管理办法》,该办法共8章38条。《麻醉药品管理办法》把麻醉药品界定为“连续使用后易产生依赖型、能成瘾癖的药品”(第2条),包括“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合成麻醉药类及卫生部制定的其它易成瘾癖的药品、药用原植物及其制剂”(第3条)。1996年1月,卫生部公布了《麻醉药品品种目录》,列出了阿片、古可叶、可卡因等118种麻醉药品。《麻醉药品管理办法》从麻醉药品的种植和生产、供应、运输、进出口、使用等方面,对麻醉药品的管理进行了规定。
1988年12月27日,国务院又发布了《精神药品管理办法》,这一办法分为8章,共计28条。《精神药品管理办法》把精神药品界定为“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和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第2条)。1996年1月,卫生部公布了《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列出了布苯丙胺、巴比妥等第一类、第二类精神药品119种。《精神药品管理办法》从精神药品的生产、供应、运输、使用、进出口等方面,对精神药品的管理进行了规定。为了严格对于毒品的法律管制,我国法律法规还对易制毒化学品,如醋酸酐、乙醚、二氯甲烷等做了严格管理的规定。如《关于禁毒的决定》第5条规定:“对醋酸酐、乙醚、二氯甲烷等用于制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物品,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管理,严禁非法运输、携带进出境。”目前,《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正在起草之中。如果此条例通过实施,我国对毒品的管制立法将更为完善。
(二)毒品违法行为的处罚与矫治 毒品违法行为是指触犯国家禁毒法,但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行为,主要包括违反毒品管制的行为和吸毒行为两大类。这里所说的违反毒品管制的行为,具体包括违法种植、生产、供应、运输、进出口、使用(不包括吸食)行为。所说的吸毒行为,主要是指行为人本人违法吸食毒品的行为。实施毒品违法行为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禁毒法的规定,这种法律责任主要以治安行政处罚的形式来实现,主要包括警告、罚款、拘留、没收、强制戒毒、劳动教养、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七种措施。1.违反毒品管制行为的处罚
对于具有违法种植、生产、供应、运输、进出口、使用(不包括吸食)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可以给予警告、罚款、拘留、没收、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
《关于禁毒的决定》第6条规定:“非法种植罂粟不满五百株或者其它毒品原植物数量较小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第12条规定:“对查获的毒品、毒品犯罪的非法所得以及由非法所得所获得的收益、供犯罪使用的财物,一律没收。没收的毒品和吸食、注射毒品的器具,依照国家规定销毁或者作其它处理。罚没收入一律上缴国库。”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1条规定“严厉禁止违反政府规定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违者除铲除其所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以外,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非法运输、买卖、存放、使用罂粟壳的,收缴其非法运输、买卖、存放、使用的罂粟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精神药品管理办法》第22条规定:“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没收全部精神药品和非法收入,并视情节轻重,给予非法所得金额五至十倍的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制剂许可证》的处罚。”
《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第30条规定:“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可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没收全部麻醉药品和非法收人,并视其情节轻重给予非法所得的金额五至十倍的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制剂许可证》的处罚。” 除行政处罚外,还可以给予行政处分。《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第31条规定:“对利用工作方便,为他人开具不符合规定的处方,或者为自己开具处方,骗取、滥用麻醉药品的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精神药品管理办法》第23条规定:“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开具不符合规定的处方,或者为自己开具处方,骗取、滥用精神药品的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2.关于吸毒行为定性之争及我国禁毒法的立场
在我国历史上,吸毒曾经被定性为刑事犯罪,要受到相应的刑罚制裁。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吸毒则是一种违法行为,并不构成刑事犯罪。
近年来,随着毒品日益泛滥,有的学者提出吸毒犯罪化的建议,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主要理由在于:(1)吸毒是一种无被害人犯罪,吸毒者本身也是毒品的受害者,有些吸毒者还是被引诱、教唆、欺骗或强迫而染上毒瘾。可以说绝大多数吸毒者都是欲罢不能。(2)从违法行为转化为犯罪行为,是一种重刑化作法,有悖于刑罚的谦抑性。而且,对于吸毒行为,重罚无助于毒瘾的戒断。(3)我国吸毒人数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犯罪化将徒增数百万罪犯,一方面会带来法不责重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这种标签化效应,也将给吸毒者的矫治和回归社会造成极大的障碍。(4)以刑罚制裁吸毒者在法理上欠缺充足的依据。绝大多数吸毒者染毒的起因是好奇、赶时髦、摆阔、治病、赌气等,少有危害国家兴衰、祸及民族安危或者破坏社会秩序等加害动因。从医学的角度说,吸毒是一种疾病,吸毒者不过是病人。在国外,还存在毒品合法化的观点,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对我国禁毒工作有启发,但并不现实的观点。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吸毒被视为一种应当受到法律制裁的违法行为,对于吸毒人员可以给予警告、罚款、拘留、没收、强制戒毒、劳动教养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94年)第24条规定:“有下列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之一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三)违反政府禁令,吸食鸦片、注射吗啡等毒品的”。《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第8条规定:“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 《公安机关办理劳动教养案件规定》(2002年)第9条规定,对年满十六周岁“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经过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应当依法决定劳动教养”。第44条“决定劳动教养的期限,应当与违法犯罪嫌疑人的违法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动机、社会危害程度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相适应,确定为一年、一年三个月、一年六个月、一年九个月、二年、二年三个月、二年六个月、二年九个月或者三年。”
(三)毒品犯罪的刑法控制
毒品犯罪是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禁毒刑法规定,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由于毒品犯罪的巨大社会危害性,各国刑法无不把它作为重要内容。禁毒刑法在禁毒法律体系中也都居于核心和最后保障法的地位。
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代二次会议制定颁布的《刑法》中,只有第171条仅规定了制造、贩卖、运输毒品罪,不但条文数量少、罪名少,处刑也偏轻。这主要是因为这部刑法典在制定的时候,我国还基本上处于“无毒国”的状态,虽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毒品犯罪案件偶有发生,但在当时毒品并非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之后,毒品犯罪日益严重,粗陋的刑法规定难以应对禁毒斗争形式需求。为此,有关部门陆续颁布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1982年3月)、《海关法》(1987年1月)、《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1988年1月)、《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12月)等,对毒品犯罪刑事立法进行了补充和修正,提高了毒品犯罪法定刑和禁毒刑事法网的严密性。
1997年新《刑法》吸收了和整合了各禁毒单行刑法、附属刑法规范的规定,专列“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一节,大大提高了我国毒品犯罪刑事立法的水平。根据新《刑法》等禁毒法规定,我国关于毒品犯罪的刑法规定,充分体现了“严禁”的刑事政策,具体表现在设计严密罪名体系,设置严厉刑罚两方面。1.罪名严密
从《刑法》关于毒品犯罪罪名的设置来看,体现了试图编制严密法网的良苦用心。从毒品犯罪罪名设置来看,具体有以下罪名:
(1)消费型毒品犯罪。具体包括○1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2强迫他人吸毒罪,○3容留他人吸毒罪,○4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四个罪名。
(2)经营型毒品犯罪。具体包括○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2走私制毒物品罪,○3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4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5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五个罪名。
(3)持有型毒品犯罪。包括非法持有毒品罪。
(4)破坏禁毒活动型毒品犯罪。具体包括○1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2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3洗钱罪三个罪名。2.刑罚严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刑种涵盖了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管制、拘役五种主刑,以及没收财产、罚金等主要附加刑。(2)对于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犯罪定性不定量,规定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第347条);对多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未经处理的,毒品数量累计计算(347条第1款);对于影响量刑轻重的毒品数量的计算,实行以查证属实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的数量计算,不以纯度折算的办法(357条第7款)。(3)刑罚的适用上也体现了从重从快思想。毒品犯罪是历来是严打的对象,云南、广东、广西、四川、甘肃等省、自治区对于毒品犯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只需高级法院即可核准,而不需要最高法院核准。
五、禁毒法的完善与展望
(一)现行禁毒立法的特色与不足
我国现行禁毒立法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贯彻严禁方针,刑事法与行政法结合,全国法与地方法并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严禁方针一直成为我国禁毒立法的指导方针,具体表现在禁毒法网日趋严密,对于毒品犯罪的处罚严厉等方面。现行禁毒法律体系中,刑事法和行政法相结合,以刑罚和行政处罚为后盾。在全国性禁毒立法的同时,地方性禁毒法也独树一帜,特别是在云南、广东等省市,地方性禁毒法的发展既起到了与全国法配合的作用,也促进了全国法的完善,并为全国禁毒法的完善提供了实践经验。在日益严峻禁毒斗争形式的催逼下,尽管我国禁毒立法工作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总体而言禁毒立法是我国目前禁毒工作中急需加强的薄弱环节。其不足指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禁毒立法滞后于禁毒工作实践,前瞻性不足。回顾20余年来我国禁毒立法工作,可以发现一个显着的特点,即立法工作对禁毒斗争形式的估计不足,总是落后于禁毒工作实践,禁毒立法工作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如1979年刑法典仅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中第171条规定了制造、贩卖、运输毒品罪一个罪名,并规定“制造、贩卖、运输鸦片、海洛因、吗啡或其它毒品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并处罚金”,“一惯或大量制造、贩卖、运输前款毒品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并处没收财产”。不仅法网疏漏,而且处刑偏轻。为了弥补这一漏洞,不得不通过《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海关法》等,试图严密法网、加重刑罚。不适当地把毒品犯罪规定在《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中,明显体现出禁毒立法的仓促性和应急性。再如新刑法颁布后,我国禁毒工作主要法律依据——《关于禁毒的决定》长期处于刑事责任规定部分失效,而有关行政处罚和行政措施的规定继续有效的尴尬状态。此外,现有立法对戒毒机构的设置、强制戒毒期限的设定、强制戒毒费用的支付、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管控帮教等规定,也已经不能适应并规范禁毒工作实际。
其二,总体上,现有立法数量较少,立法级别较低(多为部门规章、地方法规),而且凌乱不成体系,特别是缺乏一部适应当前禁毒工作形势、统领全局的综合性禁毒法。
其三,现有禁毒立法以刑事立法为主,侧重点在于打击毒品违法犯罪,而对于毒品预防、禁毒宣传教育、禁毒组织、禁毒保障机制等问题均缺乏统一、协调性的规定。其四,现有立法侧重于毒品供给环节违法犯罪的控制,而忽视针对消费环节毒品控制的法律规定。
其五,现有禁毒法律法规之间矛盾、不协调现象突出。如关于自愿戒毒、强制戒毒、劳教戒毒三种戒毒模式之间的法律规定协调性不足,造成三种戒毒模式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戒毒立法体系和工作体系。审视现有禁毒法,可以发现:自愿戒毒实际上没有法律依据,强制戒毒并不是完整的戒毒,劳教戒毒则侧重于处罚而不是戒毒。再如有的禁毒法规还存在违反《立法法》的现象。其六,现有禁毒立法的理念需要更新。例如对于吸毒人员的处置仍以处罚为主,而不是矫治;戒毒费用还主要是由吸毒人员承担;禁毒立法在指导思想上过于理想化,回避毒瘾戒断必然具有的高复吸率这一客观现实,片面追求毒瘾戒断率。
(二)禁毒法的未来展望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禁毒工作汇报时语重心长地指出:“现在不把贩毒、吸毒问题解决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涉及到中华民族兴亡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必须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2003年,胡锦涛同志批示:“禁毒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毫不手软”。毒品的巨大危害性及禁毒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显而易见,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加强和改进禁毒工作,有效控制毒品日益泛滥的势头。笔者认为,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必须加强禁毒法制建设,以制定专门《禁毒法》为契机,重构我国禁毒工作体系,建立全国法、地方法有机配合,刑事法与行政法协调一致的禁毒法律体系,促进我国禁毒工作的现代化转型。据悉,《禁毒法》已列入本届人大和国务院的立法计划,目前《禁毒法》的调研起草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将于年底起草完毕,力争于2005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6年颁布实施。笔者对未来《禁毒法》提出如下建议: 目前,《禁毒法》立法工作正在抓紧进行。笔者认为《禁毒法》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特点:(1)综合性。实体法、程序法、组织法合一,综合规定禁毒组织、对毒品违法犯罪的打击、戒毒体系、禁毒社会工作、禁毒宣传、禁毒经费等,成为我国禁毒工作的根本大法;(2)整合性。《禁毒法》应当整合现有禁毒法律法规、禁毒资源,以健全禁毒法律体系和禁毒工作体系;(3)针对性。《禁毒法》应当有针对性的解决我国禁毒斗争所面临的新问题和目前禁毒工作实践所面临的困难;(4)前瞻性。《禁毒法》应当前瞻我国禁毒工作的未来发展。《禁毒法》应当侧重解决以下问题:(1)转变禁毒工作理念。应当树立控制毒品问题以预防为主、禁毒工作重心定位于毒品消费环节、正视戒毒客观存在的高复吸率与禁毒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等现代禁毒工作理念、严厉打击毒品犯罪,矫治吸毒人员;(2)统一与完善禁毒领导机构。解决各地方禁毒领导机构的不统一问题,建议树立禁毒工作的政府责任原则,改变一些地方将禁毒委办公室设置在政法委的不适当做法,自上而下统一设置专门的政府禁毒机构;(3)严密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法网。建议将购买毒品配方、出售制毒配方等行为规定为刑事犯罪;(4)肯定与推广禁毒工作成功经验,建立禁毒社会工作模式。建议吸收上海成功经验,明确规定建立预防和减少犯罪体系,建立禁毒社工队伍,推行禁毒社会工作,建立禁毒社会工作模式;(5)加强禁毒工作中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及禁毒执法监督;(6)建立禁毒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建议建立国家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属或者吸毒者个人的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禁毒经费保障体制,扩大禁毒经费的社会来源,加强禁毒经费使用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