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论文范文
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作用
前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化立国的基础,是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现象、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系统理论知识。科学还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处世的科学精神。技术是在科学的指导下,总结实践的经验,得到在生产过程和其他实践过程中,从设计、装备、方法、规范到管理等的系统知识,技术直接指导生产,是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产生技术,技术推动科学,这两者互相促进,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相互促进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更是越来越明显。
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相信上帝,太阳绕地球转;相信科学,地球绕太阳转。”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年轻人晶莹透明的梦想!然而,今天的科技之果并不是瞬间得来的。
从“四大文明古国”到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科学启蒙和西方中世纪时期科学与宗教的猛烈碰撞到现在博大雄厚的科学知识: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现在的载人飞船上天;从伽利略和牛顿给近代物理学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到现在物理学的飞速发展;从第一次技术革命到现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细胞的发现、进化论的提出到遗传工程的产生,无疑经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几千年的发展。
1、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原始社会以来, 古代世界相对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知识先后分别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和罗马地区、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东亚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
公元7世纪在亚洲西部开始扩张的阿拉伯人也曾迅速掌握了古代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沟通了欧亚大陆的西方和东方。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
2、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世界由运动的物质构成。物质有丰富的、多层次的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研究不同层次上物质的结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和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形态和运动规律,始终是基础科学无止境的追求。在科学技术近现代史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1、科学方面的发展
从15 世纪起, 欧洲首先从中世纪进入近代, 科学的发展逐步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并在20 世纪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特色的全球文化。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天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日心说、行星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对太阳系的进一步认识、对银河系的初步认识、对太阳发光发热机理的解释、关于恒星和太阳系乃至宇宙演化的假说、射电天文学等。在地学方面从考察岩石的成因开始, 产生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学说, 直到建立了关于地壳结构的板块构造理论。在力学方面从自由落体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开始, 产生了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分支学科, 并且还产生了给力学带来革命的相对论力学。物理学方面探究了热的本质, 发现了热力学的三个定律;研究了电磁现象, 发现了电和磁相互转化的关系, 并探讨了光的特性和本质。
由于对热辐射和光电效应的研究导致了量子说的提出, 并最终建立了量子力学。另外,对电子和放射性的研究导致了原子核物理学乃至基本粒子物理学的产生。近代以来化学研究方面提出了元素的概念, 认识了燃烧现象, 并用原子-分子学说解释了化学现象,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的放射性衰变, 有机化学和量子化学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生物学在个体研究方面从认识人体结构开始, 发现了血液循环、细胞, 进而发现了基因、染色体和生物大分子, 认识了核酸的结构, 发现了遗传密码, 并开始了对脑的研究。在生物群体研究方面确立了分类体系, 提出了进化论, 探讨了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另外, 由于微生物的发现, 诞生了微生物学。近代以来数学的主要成就是微积分、非欧几何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运筹学, 以及对数学基础的新认识。
另外,20世纪产生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的科学学科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等 应用性学科和若干非线性系统的理论学科。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描绘了自然界的图景, 它们的发展反映着人们对世界和自然界看法的改变和进步。
现代科学在提出新概念、新理论的同时否定了许多旧理论, 如天文学中的地心说、热力学中的热质说、化学中的燃素说和元素不变的观念。现代科学在不断推出新定律、新原理时又不断重新界定着已有定律和原理的适用范围, 如相对论对牛顿力学中时空、质量、能量等概念的界定, 耗散结构理论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界定, 非线性力学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适用范围的界定。然而, 最重要的一点是:近现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似乎表明, 科学探索既是一个不断破译自然之谜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发现新的自然之谜的过程: 正是由于人们对光本质认识的步步深入, 才导致今天无法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来描述光这种现象。在量子力学中我们遇到了测不准原理, 在核物理学中则遇到了夸克禁闭。在宇宙演化中我们碰到了时空分割所导致的无法确定的宇宙界限, 还碰到了所谓无法直接探测到的黑洞。在生物学领域, 我们也无法仅仅用进化论或者灾变论和基因突变的理论来描述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命演化过程。在追求精确数量和体系严整的数学领域, 我们一方面可以构造三维以上的人类思维不能想象的空间, 一方面又遇到了揭示数学的形式系统本身不完备性的哥德尔定理。
可以说,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增加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的同时也揭示了科学与人本身的相对关系,否定着人类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某些观念,也否定着人类认识自然界终极真理的可能性, 表明探索自然之谜的科学前进的结果便是面对新的自然之谜。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过程中这种始终面对新的自然之谜的境况, 才使人类的智慧受到了不断的挑战。
2、技术方面的发展 世纪30 年代之后, 首先在英国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革命, 热能被通过蒸汽机应用到机器工业之中。世纪以来,随着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浪潮先后在欧洲大陆、北美乃至全世界的扩展, 世界性的贸易市场、铁路和轮船航运逐渐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对隔绝状况, 电力作为一种崭新的二次能源被广泛应用到工业之中。
20世纪以来, 航空技术, 航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雷达、电视、卫星和其它通讯技术将全球变成了所谓“地球村”;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智力劳动和联系的方式;核技术在发电、尤其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平与战争……
总的看来,近现代以来进步着的技术已经全面改变并在继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一些价值观念, 而且, 创造技术的人类本身似乎并不能完全确定进步着的技术最终会将人类引向何方。
二、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化立国的基础,是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进入新世纪之后,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发展,科学与技术不断更新,科学传播、技术转移和规模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更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世界科学技术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在未来30—50年里世界科学技术会继续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很有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
1、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目前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人们已开始认识到信息是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可以再生的资源。信息既可压缩、扩散,也可以光速传播,并渗透到各个方面。它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世界变小、科学变大,为人类共享精神财富创造了客观条件。信息技术把传统产业从扩大外延推向增加内涵的发展道路。由于数字化革命已使信息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必将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以数字革命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将引发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大战。因此,信息技术将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领域。
据美国官方估计,21世纪初叶,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美国工业部门每年可多创造3000亿美元的销售额,生产效率将提高20-40%。银行的收入将4/5来自由信息,只有1/5来自存贷利差。科学家们可在网络上如居一室地合作研究开发,创造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学生们可以学习分布在各地的最好教师的课程,并可节省40%的时间和30%的费用。病人可通过远程的名医会诊和遥控治疗,得到最好的医治。信息技术将为人们提供一个方便、多样、舒适、协调的生存环境。
2、先进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类历史发展证明,先进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阶梯。21世纪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重点将向具有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微型化及与环境相协调等特征的方向发展。
新材料中最具活力的是信息功能材料、高温、高比强度、高比刚度的结构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能源材料和生物材料等。信息功能材料的指用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显示及处理有关的材料,品种多、涉及面广。其中由于单晶硅片直径愈来愈大(目前直径300mm,2010年将达到450mm)、线宽度小、得率高、性能好、价格低,成为发展最快的先进信息材料。目前占硅集成电路中的95%,下世纪上半叶仍将占主导地位.专家测算汽车每减轻100公斤则每升油可多行0.5公里。美国计划2003年将每升油行程从目前12公里提高到35公里,主要靠新型结构材料来实现。新型结构材料对航空航天事业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从1986年高温超导体电缆2010年内半会达到工业化水平,2020年世界产值可达1220亿美元。纳米材料具有很多异乎寻常特点,纳米技术已成为先进材料的前沿技术。例如近年发现的乙烯球,不仅就材料本身,也为新材料合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纳米碳管的强度比钢高100倍,密度仅为钢的1/10,可增强剂。其导电性超过铜,有可能成为下世纪纳米级电子线路的主要材料。用于诊断、治疗、修复人体器官或组织更换的生物材料和称为绿色材料的环保材料等,都将成为有发展前景的新材料。
3、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逐步进入实用化阶段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被认为是解决人口、粮食、环保、健康等新的最有利的技术手段,是创立新产业的基本技术。目前,它已获得迅速发展,并逐步达到实用化水平。
2000年,国际联合科技小组绘制“人类基因组图”,大大促进了各国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积极性,各国都在实施“后基因组”计划,着重解析和应用基因和蛋白的功能,以进一步探索生命之谜和开发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基因芯片技术、基因疗法、基因制药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将得到迅速发展。
4、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交融成为科技发展主流
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交叉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学科间、门类间的交叉与融合是普遍现象;科学技术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全球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脑与神经系统,地球系统等都是多元化、多层次、综合的复杂大系统;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理论与方法、应用目标与转化形式等均呈现多样化特征。在21世纪,科学技术有能力逐渐攻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难题。
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正在变 成技术。而越是新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越密集。科学的进步依赖于最新复杂技术装备的支持。在一些领域中,出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并行不悖,同时并进的现象。科学发现推动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又促进科学研究。这就缩短了科学发现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时间间隔,加快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同时,21世纪也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科学和技术更加接近,各种不同科技领域之间发生共鸣作用和共振现象,随时有可能产生爆炸性的波及效果。
5、科学技术活动日趋社会化、规模化和全球化
21世纪,科学技术将成为庞大的社会建制,研究与发展将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职业,科学共同体出现了由政府间转向民间的新的国际组织形式。科学技术活动更是社会化的实践活动,许多项目往往是由国家组织的。而一些特别重大的基础科学命题,如物质的基本结构、宇宙的起源、清洁的核能、生命和认知的本质等研究,甚至成了跨国乃至全球化的科学探索活动。国际间的科技合作领域将日趋扩大。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社会最高的革命力量,是因为其不仅可以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能使生产力得到不断的加速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必然要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1、信息社会的来临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标志世界信息社会的到来。最近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我国的金桥工程也在建设中。信息网络将把国家、地区、单位和个人联成一个整体。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事件都会立刻产生全球影响。世界上已经没有独善其身的乐土。
实时观测和信息反馈系统,使集中调控、市场监视和灾害预警成为可能。利用信息网络的并行工程将设计、试制、生产、销售一体化;在新产品开发中实行并行工程,达到和超过这些功能,将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反馈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的意见,设计出来的东西用虚拟现实,送到消费者面前加以评价和选择,然后改进和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这样将大大缩短新产品上市的时间。一部分工厂将实现远距离电脑控制,全自动化、无人现场操作的生产。所以,以机器部分代替脑力劳动将开辟生产力大发展的新产业革命,其 6 意义和影响将大于以机器代替体力劳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2、科技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
科技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强大的精神力量,科学不仅提供关于客观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知识,而且提供了系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提供了在社会中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和处世立身的科学精神。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中说,“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今天在社会上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态度的基本要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科学方法则基本上就是毛主席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所论述的方法的具体化。
科学精神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它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科学要求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因此客观、求实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科学要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做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整体;科学认为具体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是可以突破的;科学又认为,相对真理是不断逼近绝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在每一具体真理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之内,它是不能违反的,新发现的真理必须包含原有的真理内容。
科学已成为社会三大实践活动之一,是社会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因此团队精神、民主作风、百家争鸣都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科学不仅是认识世界客观规律,创造新技术和新知识,而且要参与社会的变革,促进社会的进步,要从理性的认识发展到变革的实践。
3、科学技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技术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思维模式等等的影响来对人的全面发展发生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认识能力。人类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世界观。第三,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技术对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有着重大的启蒙作用。第四,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第五,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文明,不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同人类开化程度,同人类思维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的充分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将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蓄势待发。社会经济、政治和人类文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篇: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近代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将科学从宗教迷信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需求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强劲动力。国家重视发展科技,政府实行科技奖励政策,为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保证了科技的持续进步。科学家们重视实践、勇于奉献、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技事业取得新的成果。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兴起阶段: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冲破了神学与经院哲学的牢笼,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新世界观和哲学观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开创性与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发展了他的学说,伽利略用自制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并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因此他成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17世纪近代数学建立、牛顿力学体系创立、近代化学创立等,都体现了这个阶段的特点。
2、综合化阶段:19世纪前期电磁学感应现象的发现,综合了电与磁的关系,并取得了电磁关系研究的飞跃。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化学元素周期规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都是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综合化的表现。
3、飞跃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科技的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且整体化、综合化的程度更高,出现了许多新学科。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
1、手工工场、大机器生产不断地采用新工具、新能源,追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和技术上向科学家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这是推动自然科学创立与发展的前提。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十六、十七世纪,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等人创立的科学方法论,为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导性原则。
4、欧洲先进国家进行保护科学发展的政策,允许自由讨论学术问题和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又为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5、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迅速进行,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电子技术的应用促动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近现代科技技术发展证明:每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人类经济社会的长期持久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滞后,是导致资源和消费矛盾突出,带来经济危机,甚至导致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性危机又常常催生科技重大突破,科学技术是真正引领人类走出危机的根本因素。因此,从中学到的启示,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促发展:抓住机遇,努力成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之一。人类正在面临着一次科技方面的重大整体性突破,已经成为很多战略家的共识。抢占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功在千秋。在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过程中,我国要提高紧迫性,充分发挥我国科技人员总量丰富、专业门类齐全等优势,紧抓当今发达国家在科研条件削弱、人才吸引力下降的战略机遇,以开放包容的“大国心态”,充分吸纳全球科技资源为我所用。中长期工作围绕成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努力诱发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突破发展,制定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为中国未来百年兴盛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打基础:高度重视基础性、关键性、共性和战略性的科学技术研究。现代产业的基石是科学技术,且更加侧重于技术层面。基础性、关键性、共性、战略性的技术体系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唯有建立基础性、关键性、共性、战略性的技术支撑体系方能发展健壮的现代产业结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如:重视形成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上述技术支撑体系。这也可为我国国际科技外交博弈提供坚实支撑。在各国普遍重视低碳经济的趋势下,高度重视新能源研究突破方向的战略选择。注重一些战略性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如深层矿产开采技术将开采深度从几百米提高到4000多米,则可以大幅提升矿产资源可采量。
重改革: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理顺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坚定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引领作用观念绝不动摇。长期以来,存在较为严重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太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机制不相适应有关。要密切关注先进国家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结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及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规律,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体制机制改革。
增职能:在科技主管部门设立服务技术司和产业技术司,并同时强化科技人才工作。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 75%,其中科技服务业占美国服务业的比例高达 72%,且发展速度超过服务业平均发展速度。以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健康等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撑。科技服务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方向之一,有必要加强相关工作。设立服务技术司,加强科技服务业有关政策研究和协调,有利于发挥我国科技人员数量世界第一的优势,做大做强我国科技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几十年来,我国行业共性技术沉积减少,研发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一些行业跨越发展的瓶颈。而当前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和推进,更需要统筹协调产业技术研发工作。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也需要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加强技术支撑。这些都要求适时建立相应管理协调机构,有必要成立产业技术司,推进相关工作。在科技人才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更加需要加强科技人才工作处工作,统筹协调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有利环境。
综上所述,我认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新科技革命孕育和兴起的重要机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发挥科技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吸取学习了各种教训和启示后,并且加以改进和利用,我相信,中国会更加强大、富强。最终屹立在世界之巅,引领科技发展的步伐。
第三篇: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一、2006年科技发展情况
2006年,贵阳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科学技术大会精神,结合建设大贵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不断深化科技工作改革,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达到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开好头、起好步的要求。并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一)科教兴市工作
2006年6月份召开的全市科学技术大会,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在会上,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决定》,发布了《贵阳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0年)》,下发了《实施贵阳市“十一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大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确立了“合作创新、重点转化、率先突破、引领跨越”的工作总方针,形成了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1810科技行动”,即建设具有贵阳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八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实施资源与环境保护、高新技术产业化、循环经济、先进制造业、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金筑英才、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学技术普及等十大科技工程,并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定了促进科技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自主创新已从科技发展的一般战略上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成为贵阳市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科普工作向纵深推进。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科普法和科普条例,启动了“贵阳林城”专题科普馆、“三小工程”科普教育基地、国防教育科普基地等一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推动贵阳科普信息网、推进电子科普画廊建设,完善市科普信息网站硬件和软件。成功举办中国西部制造业发展战略高层论坛暨第5届e工程及数字企业国际学术会议、南方城市科技计划暨创新型城市建设研讨会、“第六届全国(贵阳)科技教育创新作品展评会”、“航天航空技术”的报告会等。组织开展了“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开展“第二十五届青少年科技活动月”、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参加第二十一届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获优秀科技竞赛项目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三名,科学幻想绘画二等奖二名。组织参加2006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锦标赛,获得ECO-ST级冠军。三是加强了学会组织建设,促进学会管理规范化,提升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四是依托“农业技术专家咨询团” 开展“急约即到”服务,积极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实施“金桥工程”项目,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方式,培育新型农民,为基层服务。组织农业技术专家编印了《贵州地区茄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贵州地区辣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两种实用技术小册子,五种关于消防、花卉盆栽、禽流感防治、老年病预防、糖尿病预防的科普小册子。完成了《黄金梨栽培管理技术》、《杨梅栽培管理技术》、《樱桃栽培管理技术》、《肉牛饲养管理技术》、《肉兔的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5个农村远程教育课件的开发。
加快培养科技教育专业人才。贵阳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设了学制三年的科学技术教育专业,开展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术培训,认真做好对外交流,对外派遣研修生工作,推荐赴美国、香港等国家(地区)学习交流、考察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科技项目组织与实施
2006年共安排科技三项费7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1 %。实施市级科技项目243个(软课题除外),年新增产值6.89亿元。高新技术和优势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加快新材料科技攻关,低成本太阳能多晶硅、铜基无银电接触材料、高分子蛋白调节因子、共混改性聚丙烯管材、高强度陶粒支撑剂等开发获得成功,高性能电解铜箔、优质中空钢等实现产业化。加快新药新品种研发,实施了注射用DNC冻干粉针、KR滴丸、伏格列波糖原料药、茵黄软胶囊等新药新剂型的开发。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先后在林泉电机厂、万顺堂制药、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公司、贵州力源液压公司、卓讯科技开发公司、永江仪表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了ERP、CAD等制造业信息化改造。以循环经济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磷煤铝等资源优势产业的升级换代,实施了公交车油改气、电厂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市政路灯绿色照明、空气压缩机节能控制装制、煤矿废水处理自动加药、电石渣保温隔热材料、工业粉煤灰陶粒、餐厨垃圾的再生利用等一批生态型科技项目。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加强。组织实施了“氟牙症发病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血清中催乳素和雌三醇的临床研究”、“艾灸治疗高血压病与C反应蛋白、白介素-
6、白介素-10的相关性研究”等基础研究项目,开展了“贵阳市食品生产企业HACCP的培训与认证及示范企业的建设”项目,在江南大学举办了“贵阳市食品企业管理人员HACCP认证培训及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班。
产学研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之间的技术合作。以贵州大学、贵阳学院、贵州财经学院、贵阳医学院等高校为依托,实施了一大批产学研项目,重点抓好与贵州大学的合作,认真落实市政府与贵州大学的全面合作协议,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4个,其中工业类10个、农业类6个、软课题1个、大学生创新资金项目7个,一批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得到攻克。
(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成了贵阳·中国地质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贵阳民族药研究室、贵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阳电子信息平台等四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四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围绕铝工业、磷化工、煤化工等资源型产业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加速科技自主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立了贵州省软件评测中心;实施中药新品种研发项目6个,并为6家企业提供中药品种保护等服务;向汽车零部件行业、制药行业的300余家企业提供了软件外包以及多种信息化应用服务,形成了初步的应用规模。
(四)启动并建成了一批科技基础设施
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启动。贵阳科技大厦软硬件环境进一步完善,引进培育孵化作用明显发挥。春晖博士园新入园高新华南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威霖软件公司、贵州艾迪威软件有限公司等3家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企业,贵阳软件园二期基地正式入驻,引进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一批年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正在培育之中。贵阳药用资源博物馆2006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已接待各类参观考察2万人次。
(五)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增强
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首次认定了贵阳市公交新能源、贵阳市数控线切割、贵阳市节能技术应用等17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006年承担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22项。同时,大力支持林泉电机厂技术中心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现已获得批准。
(六)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不断强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育开发,围绕花卉、水果、蔬菜、畜禽等城郊型特色农业,实施了花卉平台及组培车间建设、葡萄设施栽培二次挂果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杂交水稻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大面积示范推广、甜椒新品种的扩大推广示范、安第斯亚果引种试验等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项目。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精神,积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组织实施了“便捷熟食无害化、洁净化食品研发生产应用”、“牛初乳的开发应用及其产品的研制”等8个龙头企业项目。在乌当区羊昌镇羊昌村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深入抓好农村科技扶贫工作,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
(七)科技奖励取得重大突破
完成科技成果鉴定验收70项。按照《贵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对省、市有关部门、单位推荐的科技项目进行了认真的评审,产生了2006年贵阳市科学技术奖共48项。首次评出了特等奖一项,填补了无特等奖的空白,评出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8项。首次设立了最高科技创新奖,对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给予50万元重奖。对获2005贵阳市最高科技创新奖的汇通华城楼宇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表彰奖励,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八)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县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不断加强,区域科技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新建了小河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建成的县级生产力达到7家,全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顺利通过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试点建设评估。全年开展咨询服务500多次,其中开展管理咨询200多次、技术咨询完200多次、其他咨询100多次,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9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4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8多项。贵阳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新增担保项目5项,新增贷款担保金额2000万元,新增投资项目3个,投资金额355万元,并出资1000万元成立了贵州天信担保有限公司。
(九)科技项目管理进一步加强
下发了《关于加强科技项目管理的通知》,对项目申报单位资质、项目论证评估标准、项目评估原则等进行明确界定,实行项目立项公示制度。试行项目招投标制,提出了贵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贵阳市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贵阳市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指标体系研究、贵阳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科技支撑战略研究等4个软课题项目作为重点项目,面向全国招标,先后有14家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单位参加投标,实现了科技项目管理的一大突破。
二、2007年科技发展展望
2007年贵阳市坚持“合作创新、重点转化、率先突破、引领跨越”的总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切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造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技术、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突出抓好合作创新与成果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为建设创新贵阳、实力贵阳、和谐贵阳而努力奋斗。
(一)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市级重点科技项目100个,其中高新技术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50个,年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重点扶持“低成本太阳能多晶硅项目”完成20吨太阳能多晶硅技术攻关,“生物调节因子产业化攻关项目” 完成100克生物调节因子生产,“神经生长因子产业化攻关项目”完成20万支的生产,抓好回转窑生产高强度陶粒支撑剂和玻璃黑体浆料产业化生产。深入推进以磷煤化工为重点的循环经济进程,继续支持黄磷制甲酸的技术攻关,启动1至2家“半水法”制黄磷的技术改造示范,支持中化开磷集团磷渣切块和轻质墙体材料实现规模化生产。抓好公交车油改气技术的应用推广和“双燃料发动机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快一批新药新剂型的开发,加大指纹图谱、超临届提取等高新技术在现代中药研发生产中的应用。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贵阳国家农业园区及乌当、白云、花溪3个示范园区为龙头,以10个“三农”专家服务中心等为载体,以农畜新品种选育、引进为重点,加强适用生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项目30个,解决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以HACCP体系认证为切入点,加强食品生产龙头企业的标准体系建设,完成5家企业的HACCP体系认证,实施2个以上特色食品的开发。继续抓好新农村示范点工作,推进农业科技信息化进程,启动12个农村信息化试点建设。
3.切实加强社会发展科技支撑。围绕生态与环境质量、污水和垃圾处理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建立城市园林绿化监测体系。加大重大疾病、地方病防治及流行性传染病、重大动物疫病等预警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力度,提升预防和应对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产安全等突发事件的技术水平,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二)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1.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新建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5家以上,建立高分子生物材料、多晶硅、激光产业和乳品研发等4个公共技术产业化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启动5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
2.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知识创新力能。深化与贵州大学的合作,建立贵州大学贵阳研究院,启动建设贵阳市成果转化基地,启动与中科院、南京药科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中医学院的合作。
3.提高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市、县两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络,对科技风险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助推我市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活跃技术市场,年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金额增长20%以上。
4.抓好基地平台建设。做好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建设的各项协调服务,进一步完善贵阳科技大厦孵化平台功能,做好引进开发工作,引进软件研发机构和软件企业30家,充分发挥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引领、支撑功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创新活力动力
一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评价机制和资源分配机制。继续做好科技项目公开招投标工作,不断充实科技专家库,逐步完善项目绩效考评机制。二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支持经营性改制单位与大公司、大集团实行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增强造血能力。稳定支持公益类科研单位的发展。三是加强科技立法工作,制定《贵阳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设置科学合理的科技经费科目。四是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与实施知识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名牌战略有机地结合。加快建立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鼓励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
(四)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创新队伍
抓好科技评价奖励工作,完成科技成果鉴定验收60项,抓好市最高科技创新奖和科学技术奖的评选表彰工作,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引进一批国内优秀人才,培养市级专业技术带头人60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扎实做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第四篇:科技局科学技术发展工作总结
科技局科学技术发展工作总结
201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科技和地震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转变作风,强化服务,努力开创科技管理和防震减灾工作新局面。
一、强化科技项目成果管理,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
我局坚持把科技项目作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围绕县域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筛选关键性、有科技含量的技术项目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不定期到各项目单位对项目实施进度、资金到位使用等情况进行督查,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
一是组织有关企业实施了“杏核开口关键技术研究”、“食用菌无菌隧道接菌技术开发”、“小米胚芽油生物萃取技术开发”、“葡萄籽油精深加工技术开发与应用”、“止退防锈防松螺母开发”等科技计划项目。为促进我县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局从XX市农林科学院林果所和XX市农科院果树所引进杏树新品种15个,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杨庄窠乡下平油村杏扁园进行了杏树新品种嫁接。
“杏核开口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由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与河北科技大学合作实施。项目通过研究杏核开口加工的关键技术,研制一种能够对杏核做自动开口加工的设备,以实现对“龙王帽”、“优一”等多品种杏核的自动开口加工,使其能够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同时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通过试验研究,开发出针对不同个体特征杏核进行无差别化开口加工的的关键技术,完成了样机设计和必要的实验验证,并制作3台样机在我县加工企业试用,项目已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软件著作权登记。
二是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加强专利资助保护,提升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积极宣传鼓励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支持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2015年,新增河北农苍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家口张杂谷配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26家。帮助企业和个人申报省市专利申请资助128项(次),资助金额20.5万元。协助丽远紧固件有限公司首次以专利权作价增资扩股的形式,成功为企业增加注册资本200万元,申请省知识产权经费扶持20万元,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加强农业技术普及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为加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加农业主导产业科技含量。一是强化农业新品种示范推广。围绕玉米、谷子、马铃薯、蔬菜、仁用杏、中药材等产业,组织引进、示范推广一批农牧业新品种,加快农业良种化进程。二是加快农业实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大力推广设施农业、旱作农业、节水灌溉、间作套种、标准化栽培、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加工等科技成果,不断提XX县域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依靠科技推进特色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三、强化科普宣传培训工作,增强全民科技素质素质
XX县直25个部门完成了2014本级科普统计工作。配合县直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教工作。一是认真落实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三区”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工作,依托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选派2名农业技术人员河北省“三区”科技人员培训班,并参加了乐亭、抚宁、昌黎、青龙等地的实训实践活动,既全面地掌握了农业新政策、科技知识、新技术,又提升了个人工作能力和服务基层能力,为今后服务“三农”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宣传工作,在科技信息网开辟了健康饮食和安全用药专栏,围绕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县工作宣传食品药品安全科普知识,努力营造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良好氛围。三是组织技术骨干利用深入乡村,通过举办农民培训班、广播讲座、科普展览、印发技术资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开展全民科普宣传和农民技术培训活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累计完成农民技术培训12.2万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的科技素质。在蔚州镇、西合营等乡镇人员集中的地方,出动移动电子屏宣传车2天,循环播放防震避震和地震科普知识视频16场次,发放《地震知识漫画》单页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明白纸3000余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及防震常识选编》手册300本,《地震应急知识手册》90本,赠阅《地震报》30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600人次,提高了公众的防震避震意识。
四、抓好科技信息平台建设,提升科技网路服务效率
抓好科技信息网站建设,充分发挥网站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平台作用,围绕部门职能,对网站栏目内容保障工作进行认真维护和管理,丰富网站内容,加大宣传展示力度,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全面更新,促进了我县农村科技信息化工作的开展。2015年,科技信息网共更新各类信息290余条。
五、强化地震应急日常监管,提高防震减灾应急能力
重点完成了“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建设,配备了计算机,投影仪等相关设备,将抗震救灾组织机构图等图文材料上墙展示,保障在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指挥工作。根据暖泉、宋家庄等宏观点的浅井水位和动物观测手段,编写月会商报告6份,为上级地震部门及时了解我县区域的地震动态提供依据。
第五篇:辨证法论文--再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自然辨证法概论论文
再论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刘玉林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甘肃 兰州730050)
指导老师:扬 莉
[摘要]: 社会科学的发展依托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成果,社会科学的发展推动和指引科学技术的发展路线。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本质上是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本文在界定科学技术发展人文环境的基础上,阐述了人文环境对科技发展的种种影响,以及人文环境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人文环境;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成为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等等诸方面,都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科学无论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一方面,科学系统具有特定的文化功能,对文化系统产生明显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科学系统又受着文化系统的制约,以文化系统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正如林德伯格所说:“科学事业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犹如人类所有的创造,科学理论也是文化的产物;而文化在形成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的内容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历史研究揭示得格外清晰砌”[2]。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在于揭示自然界发展运动规律,在于提出新的假说,创建新的理论,这一切都要依靠科学工作者的能动才能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帮助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方法启示,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繁荣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文环境的重要方面。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在本质上是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3]。本文将从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以及人文环境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1.什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所谓人文环境,首先是指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拥有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于外在的人文景观,更重要的是指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里包括人们的行为方式、道德准则、自然辨证法概论论文
对人对事的态度及社会风尚,作为高校良好的人文环境包括健康的校园文化、优良的学风、自由的学术氛围、深厚的学术与文化的积淀,这也是我在这里所要着重强调的。这些看似外在的因素,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转化成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内在动因。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5]:
(1)人文学科的发展状况。广义的人文学科是指对社会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史学、法学、伦理学、文艺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的繁荣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起了解放思想的巨大作用。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无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如何获得极大的丰富,人们也同样不能忽视伦理、道德、审美、艺术、哲学、意识形态等人文科学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支柱性地位。
(2)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是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括。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互动的。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民族文化传统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科学传统的形成,特别是通过影响科学传统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世界图像的形成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
(3)社会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所具有意义的认识,即人们对于事物的好与错、可行与不可行等的认识。它在人们头脑中起着认识向主观意向、向决策观念转化的中介作用,并最终决定着人们的实际行动。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宏观导向作用集中地体现于国家的科技政策之中,微观的导向作用则体现于科学家个人的价值观之中。
(4)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及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创造能力的大小,能在某些意想不到的方面激起创造热情和灵感。而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的高低又决定着科学技术工作者人文素养的高低。
上述四个方面[5]
[4]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2.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1 人文学科的繁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从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来看,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至少需要具备三种基本张力;社会张力、文化张力和科学张力。开放性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和科学结构,就构成了这三种张力产生的基本因素。就开放性的文化结构而言,必然表现为人文诸学科,如哲学、文学、法学、语言学、伦理学等的蓬勃发展和对外来文化的广泛吸纳,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张力,这种文化张力与社
自然辨证法概论论文
会张力、科学张力一道就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文化动力及其内在动力,人文诸学科的普遍繁茂就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人文环境之一。人文学科的普遍繁茂,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扫清障碍,起到解放思想的巨大作用。近代科学的孕育,是在文艺复兴运动扫清各种思想障碍的基础上完成的。文艺复兴运动把宗教神学所编织的僧侣主义、信仰主义、禁欲主义这些束缚近代科学发展的思想网罗冲击得百孔千疮,从而使被作为婢女的科学获得最初的思想解放科学技术的孕育、产生和发展都需要扫清思想障碍,特别需要哲学的繁荣和昌盛为其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生机勃勃的哲学之树必然会结出丰硕的科学技术之果。反之,哲学的贫困,也难以提供科学技术生长的沃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因哲学的贫困而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人文学科的繁茂必然会促进科学技术的昌盛。
2.2 民族文化传统对科学传统的影响
民族文化传统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科学传统的形成,特别是通过影响科学传统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世界图象的形成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在科学的历史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而各具特色的科学传统,这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科学传统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科学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崇尚人伦关系的处理,是君臣父子,江山社稷;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重历史经验、轻逻辑推理。这种民族文化传统就直接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传统在顺应自然基础上的重实用、轻理论、重历史、轻逻辑,重整体功能、轻内部结构的特点。这种科学传统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尚能促进科学的发展,但却无法促使近代科学的诞生。明清以来,中国曾有三次孕育、产生近代科学的机缘,但都由于民族文化传统所直接决定的科学传统缺乏近代科学精神而丧失掉。希腊人崇尚理性,把智力放在首位,以探索自然的奥秘,追求科学的真理为人生的最大乐趣。他们把思想、知识凌驾于信仰之上,把逻辑和科学凌驾于权势、迷信之上。与希腊的这种民族文化传统相适应,产生了自由探索、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善于理论概括、量的抽象、理论化和体系化的研究艺术等科学传统。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使希腊科学传统得到了恢复和张扬,怀疑精神、冒险精神、求实精神和理性精神得到最大限度地阐扬,近代科学不可避免地孕育、产生于欧洲。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民族文化传统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打上了自己深深的烙印,特别是对科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任何民族文化传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历史发展,随着新的文化形态的涌现,随着外来文化的融入,民族文化传统总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改变。事实上,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互动的。我们相信,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在当代,当它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之后,必将朝着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
自然辨证法概论论文 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在未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巨大作用。2.3 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所具有意义的认识,即人们对于事物的好与错、可望与不可望、可行与不可行等的认识。它在人们头脑中起着认识向主观意向、向决策观念转化的中介作用,并最终决定着人们的实际行动。社会价值观念对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人类活动起着导向作用。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宏观导向作用集中地体现于国家的科技政策之中,微观的导向作用则体现于科学家个人的价值观之中。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这并不是科学技术本身的错,科学技术本身是无所谓善恶的,用它造福人类,那是价值观念的善;用它毁灭人类,那是价值观念的恶。因此,体现价值观念的科技政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战后,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国家基金会法案,旨在通过国家基金会资助基础科学的研究。这一法案的通过它为美国科学技术的长盛不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80 年代初,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政策,这对日本在短时期内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日本的技术和工业的发展越来越缺乏后劲,恐怕与此不无关系;中国在80 年代中后期,相继制定“863 计划”和“火炬计划”,这对中国的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863 计划”说到底只是一个高新技术的“追踪计划”,如不及时调整,恐难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潮流,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是异常深刻并值得我们制定科技政策的人深思的。
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科学家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除了对科学的热爱之外,还有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功利观。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科学家个人的研究旨趣。这种研究旨趣可能使一些人获得名垂青史的发现,而使另一些人虽经百折而终无所获;一些人生前就能享受到发现带给自己的喜悦和功成名就的幸福,而另一些人只有在死后才能享有如此殊荣,生前却历尽艰辛与屈辱。2.4 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技工作者个人的思维方式,如较高的人文素养可以使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另外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质状况及对科学技术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思维方式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现已得到世界各国科学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普遍认同,即使在西方,一些有名望的科学哲学和科技史专家也承认这一点。譬如,英国物理学家、科学社会学创始人贝尔纳就曾写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认识科学在历史上的地位至关重要。如果没
自然辨证法概论论文
有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可能还只是关于宇宙以及控制宇宙的有效秘诀这类有趣的资料的不断堆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P.莫兰地说,“直至到了今天,恩格斯的这部著作(《自然辩证法》——引者注)对于认识思维范畴的辩证关系和运用辩证法来探讨自然科学的各种问题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可见,思维方式对于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来说是何等重要。而思维方式的形成和转变又同每个人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哲学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个通晓历史和哲学的科学家和一个对历史和哲学不甚了解的科技人员,他们的创造能力是不一样的。通晓历史和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在进行本学科研究时,特别是在思维通道受阻时,他就能不囿于本学科的限制,而具有开阔的视野,善于进行类比和联想,从而突破思维障碍,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众所周知,年青的爱因斯坦在1902 年曾和哈比希特、索洛文组成了仅有三个成员的“奥林匹亚科学院”,正是在这所奇特的“科学院”中,爱因斯坦通过学习科学大师和哲学大师们的著作,通过热烈的自由讨论,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为尔后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创造准备了必不可少的哲学思想与科学思想基础。
早在十多年前就曾经有人提出,我们能否贡献出几个爱因斯坦? 这是十分深刻的。爱因斯坦具有较高的哲学素养和音乐素养,可以说正是哲学素养和音乐素养,促使他成为世界大师级的科学家。
一般而言,世界大师级的科学家应该既是科学家,又是哲学家,诸如牛顿、笛卡尔、莱布尼兹、马赫、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人。在我国则缺少这类科学家,即缺少集科学家、哲学家于一身的巨匠。其实,我国涉足于哲学领域的科学家并不在少数,但他们是在在本专业、本学科领域再也无所建树后才涉足哲学领域的,而一旦涉足哲学领域,他们就几乎切断了与科学界的联系,再也不去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因而,他们无法成为科学巨匠,也不能为后来者树立榜样。因此,要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造就爱因斯坦式的世界级科学家,就必须提高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哲学素养。而我国科技工作者人文素养和哲学素养的提高,还有赖于全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全民族人文素养和哲学素养的提高。
3.人文环境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3.1 人文环境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美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科技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美国文化的积极方向是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创业胆识和宽容失败。“二战”后至今,尽管不断受到来自工业化国家的挑战,但美国仍在主要高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由此观之,文化环境起着潜在的、深层次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良好的人文环境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自然辨证法概论论文
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是先进文化的核心部分。一个有利于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文化环境一定能够为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3.3 科技工作者培养创新思想需要文化环境的创新。
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创新能力是科技发展的最直接动力。这种创新能力的形成,除与自身的科学素质有关外,文化素质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3.4 文化环境创新为科技的发展获得了人道方向。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力,使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开始显现。为了找回科学的人性,使科学人文化,必须对它们加以引导和制约。文化环境便为科技发展规范了人道方向。对科学方案进行人道主义鉴定,对新工艺进行道德评价,对科学研究进行伦理调节,对科学技术的使用进行人道规范,这些都是文化对科技行为调控的准则。[6]
4.如何改善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
4.1 培植适宜于科学生根和发育的价值观念。
在不利于科学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科学不容易结出能够再生的果实。科学能够顺利地发展,必须社会文化环境与它融合。科学真正能够良好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把追求真理当作基本价值的社会文化环境。只有唯真时尚成了一个社会文化中大多数知识分子坚持的态度,科学的发展才会得到真正广大的支持。
4.2 强化人文涵养对科学工作者的积极影响。
科学工作者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个性特征、人文学识等对其科学创造活动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科学工作者的意志、毅力、兴趣、激情和信念是其科学研究的动力之源。诚实、无私、公正、宽容、协作等品质是科学创造的必要前提。4.3 发挥正确自然观的导向作用。
为了持久而广泛地促进科学造福于人类,减少和避免科学的应用给人类带来危害,必须纠正各种有碍于科学造福于人类的自然观和价值观。一是要用以人为本,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科学的应用促进自然良性循环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长期协调发展。二是要从对功利与非功利和物质与精神等问题的辩证思考出发,引导科学的合理应用,既避免近代以来功利主义一味追求科学的物质功效的片面性,又克服当代新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的空想性。[7]
5.对构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的几点思考
5.1 构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必须培育风险意识。
科技的发展随时可能遇到技术、市场、财务、管理等多种风险,所以科技工作者需要有“入虎
自然辨证法概论论文
穴”的勇气和魄力,直面各种风险。构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培育风险意识,应该宣传成功个人的创新事例。
5.2 构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必须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工业化以来人类工具理性的膨胀和人文精神的萎缩所造成的当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与失衡,是工业文明的病根之所在。对此,人们提出了两条基本的途径以促进这两种文化的统一:一是用人文文化唤起科学的人文精神,重建科技理性;另一条途径是借科学发展的自身逻辑使科学从根本上人文化。[8]
5.3 构建创新的文化环境,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建立新型的人文教育模式。
我国国民人文素质不高已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知识的贫乏,人文意识的不足,人文精神的失落,使科技发展的前沿所提出的大量人文社会方面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崭新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建立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必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行创新。[9]5.4 构建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原创性与拿来主义的关系。我们要学会利用市场经济机制来获得知识和成果,但作为科技政策的基点,更要突出原创性科研活动,强化原始创新。我们既反对非理性的民族狂热性,也应摒弃低迷沉沦的民族自卑心理。一个国家或科技经济实体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努力探求原始性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10-11]
(2)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关系。在现代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因素和制度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科技界在谈科技创新时,容易出现重技术轻制度、重专业轻管理的倾向。相对于科技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完成制度变革的变量更多、作用更大。
(3)个人创新和集体创新的关系。科技创新离不开人的智慧的充分发挥,也不排斥个人的重要作用。但在大科学时代,现代科研活动和创新实践更多的是团队协作的结果。时代欢迎创新方面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宽容态度,呼唤带领团队创新成功的帅才、将才和领导人才。
总之,面对新世纪新的文化环境和高科技发展的主题,我们全社会应该重视和关注。对此,我们都应自觉地担负起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的历史重任。
自然辨证法概论论文
参考文献
[1] 梅森,自然科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杜,1980,I [2] 马伯莲,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历史考察与喇释.理论学刊[J]’2004,3 [3] 孟建伟,论高科技的人文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J],2010,3 [4] 粟月.人文环境对人才素质的提高与科技进步的作用[J].中国校园文学·教研版, 2009,(6)[5] 傅正华.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M].科学学研究, 1999, 17(1): 35-43 [6] 杨伟.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交流研讨,2010(10): 124-125 [7] 朱晓刚.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因素[J].科学决策,2005(5)
[8] 朱耀垠.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统一的基本途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11)[9] 王玲.论科技创新的文化推动力环境[J].理论与实践,2002(11)[10] 刘译.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动[J].社会科学,2003(2)
[11] 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