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列宁的革命精神践行列宁的崇高品格

时间:2019-05-14 06:1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弘扬列宁的革命精神践行列宁的崇高品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弘扬列宁的革命精神践行列宁的崇高品格》。

第一篇:弘扬列宁的革命精神践行列宁的崇高品格

弘扬列宁的革命精神 践行列宁的崇高品格——纪念列宁诞辰140周年

季正矩

今年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列宁诞辰140周年。纵观列宁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中不仅仅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不朽的革命精神、崇高的革命品格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弘扬。

一、学习列宁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和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坚定为了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仰

马克思在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曾经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 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恩格斯晚年在回顾他和马克思从事理论研究的情况时明确指出: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我们有义务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观点,但是,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是: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使德国无产阶级相信我们的信念是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把美好的理想和信念建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大基石之上,避免了乌托邦的空想,从而使共产主义成为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坚定信念。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列宁忠实地践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号召。

列宁天资聪慧,多才多艺,学习成绩一直出类拔萃。作为全优生,他中学毕业荣获金质奖章。“乌里扬诺夫非常有天赋,一贯勤奋,品格端正。在各个年级都是出类拔萃的学 生,发展水平和操行方面最合格的学生。”如果想过平稳的日子,列宁一定能成为出色的律师或者哲学家。但是,面对沙皇专制统治和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列宁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一生中,列宁将近有20年是在监狱、流放地和国外政治流亡中渡过的,过着长期艰苦的生活。十月革命胜利后,还遭到了三次谋杀,可谓历经磨难,但最终都化险为夷。在凶险、复杂、严酷的斗争环境中,革命队伍中的一些人退却了,一些人变节了,一些人落伍了,一些人停滞不前了。在千锤百炼中,列宁脱颖而出,成长为引领革命潮流的英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千辛万苦和千难万险,他始终怀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步步向胜利的目标迈进。苏联剧变的历史证明,没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没有顽强的革命意志,就会在急剧的历史转折点或者关键时刻顶不住历史风浪的颠簸和冲刷。列宁时代的革命者面临的前景往往是逮捕、坐牢、苦役甚至牺牲,若能从监狱逃出,不是转入地下隐姓埋名,就是流亡国外,而后来革命胜利后摆在持大学文凭和口讲良心的入党人面前的则是另外一种景象。如果把理想抛到九霄云外,把权力看得高于一切,就会导致理想权力化、职责特权化、公仆官僚化、权力商品化,导致信仰、信念、信心动摇。

二、学习列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列宁始终十分强调,布尔什维克党必须牢固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列宁指出,为寻找马克思主义,俄国进步思想界用了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经历了闻所未闻的痛苦和牺牲,表现了空前未有的革命英雄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神去探索、学习和实验,经受了失望,进行了验证,参照了欧洲的经验,真是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2]。所以,列宁与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同时,列宁也反对教条地、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这至少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对前人积累的积极成果的发展;二是他们毕生都在发展和完善自己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理论;三是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理论视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列宁强调,马克思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否则,“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 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即可能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所以,“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 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3]

在与列宁同时代的革命家中,不乏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非常高的人,但这些人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般理论或者个别论述,使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脱离。尽管这些人的理论论述很深刻,逻辑很严密,内容很精致,但是在实践中却行不通。对于列宁的革命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他们往往指责列宁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则恰恰说明了他们自己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结论。譬如,针对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等人对于十月革命的指责,列宁指出:第二国际和俄国的“学理主义者”在理论上过于“学究气”,把唯物史观、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看成简单划一的历史模式,对于“常态”和“一般”的了解,极其死板,极其陕隘,虽然他们都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却迂腐到极点,不懂得“实践的辩证法”。

列宁在落后的俄国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把唯物辩证法具体化,创造性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在探索俄国革命道路上,运用辩证法阐明了革命前途和物质前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革命与战争、一般道路与特殊途径、战略与策略、斗争与妥协、前进与后退等问题的辩证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揭示了俄国革命的特殊道路。

以列宁的革命理论为例。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革命理论,在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性、坚持把俄国革命的命运同世界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马克思的革命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有一个发展过程,而且带有明显的俄国性和实践性。列宁在1915年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1916年的《论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初步提出了“一国胜利论”,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在这一时期,列宁强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否是在俄国首先发生革命仍不明确,仍坚持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提出经济技术落后的俄国可以在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首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走向社会主义,从而引发西方革命。十月革命前后,列宁虽然认为俄国无产阶级可以在一国夺取政权,但同时 认为没有欧洲革命,一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才提出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前,俄国一国的无产阶级政权能够生存下去,并认真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国胜利论”是在世界革命理论指导下,强调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特别是俄国率先夺取政权后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等必需条件的道路,是落后国家通向社会主义的一种可行的选择,这显然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发展。

列宁常引用这样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探索和 开拓中创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是因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4]。十月革命胜利后,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即在俄国这样一个十分落后的小农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和进行社会主义大厦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曾提出了一系列光辉论断,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也有一些构想。但是这些设想和论断的提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现实状况为主要蓝本得出的结论,尽管马克思预测到新社会诞生时将有长久的阵痛,但新社会在马克思那里毕竟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只有“经过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5]。同时,这些设想和论断不是也不可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详尽计划和具体方案。特别是对于经济文化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被战争破坏得满目疮痍的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更是“新奇得多,特殊得多,复杂得多”。在现成的书本中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需要“集体的经验”和“千百万人的经验”。[6]对此,列宁曾形象而确切地把探索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比喻成“攀登一座还没有勘察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在这里既没有车辆,也没有道路,什么也没有,根本没有什么早经试验合格的东西!”[7]因此,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探索以及晚年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深邃的思考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宝贵财富。

三、学习列宁勤恳学习和工作、为崇高事业而鞠躬尽瘁的精神

无论是身陷监狱,还是在西伯利亚流放地以及侨居国外,列宁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和理论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宁开始全面研究帝国主义问题。当时列宁流亡国外,但他克服了困难,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阅读了大量材料,并作了大量摘录。据统计,他为此而参阅的俄、德、英、法等国的书籍达148种,载于各种期刊的论文达232篇,涉及世界各国关于帝国主义时期的经济、技术、政治、外交、工人运动、殖民地问题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著作,所作的摘录、纲要、札记和表格共20个笔记本,65万字。1914年7—11月,列宁为撰写《卡尔·马克思》一文中的《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节,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并作了不少笔记。1914年11月完成《卡尔·马克思》一文后,他继续进行哲学研究。列宁读了近万页的数十种哲学著作,来构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在阅读这些著作时,列宁作了许多带有注释和评论的摘录,并独立写了部分片断,共有8个笔记本,其中有著名的《谈谈辩证法问题》、《辩证法的要素》等,后来这些笔记经过整理成为列宁《哲学笔记》一书的主要部分。哲学笔记所涉猎的问题十分广泛,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史、自然哲学等方面的问题,中心内容是唯物辩证法。1917年“七月事变”发生后,列宁被迫转入地下,住在拉兹利夫湖对岸的一个“割草”的窝棚里,还写下了《国家与革命》。

革命胜利后,列宁的写字台的左右两边是两个可以旋转的书架,在一个书架上放着一些党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材料,如“工农政府法令汇编”、参考书、字典。在另一个书架上放着一些放公文和日常工作所必需的文件的卷宗夹,还把一些打算在最近几天阅读的书籍放在这个书架上。在写字台后面的两个书架上放着俄国和外国报纸的成套合订本,在窗旁的一个书架上放着本月的俄文报纸。在办公室里,挨着全部空闲的墙壁都放着书柜,柜里藏有约2000本书。列宁的一部分藏书放在人民委员会接待室旁边的一个房间里。他的全部书籍、杂志和其他出版物共有10000册以上,其中有1000多本是英、法、德和其他文字的。

苏维埃政权初创时期,列宁工作极为繁忙和紧张,如出席或主持各种会议,制定革命战略和策略,领导对敌斗争,平衡各种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搭建各种机构新班子等,往往不分白天黑夜,作息没有规律。克鲁普斯卡娅曾回忆说:列宁超负荷地操劳,常常深夜才回到家里,在床上也睡不安宁,有时又起来给某个人打电话,下达一些命令,“最后即使睡着了,做梦也在谈工作”[8]。

在列宁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极端复杂而险恶的斗争环境,奔波、流亡的艰苦生活,长年累月的紧张和劳累,以及1918年遇刺留下的创伤,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在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酝酿、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列宁的工作更加繁忙,日理万机。仅1921年一年所写的文献就达2000多件。其中,在1921年2月写了大约60件信和其他文献,3月是70多件,4月和5月分别超过100件,6月是174件,7月是155件,而休假期间的8月则是187件,9月是183件(包括打电报和其他指示)。当时工人群众挨饥受饿的困苦境况也使列宁的心情很抑郁,这愈加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8月9日,列宁在给高尔基的信中承认:“累得精疲力尽”。

四、学习列宁在威信与权力面前,谦虚谨慎、廉洁奉公、关心群众疾苦的品格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作为苏俄党和国家领导人,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不搞特殊化,和群众同甘共苦,关心百姓疾苦,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伟大领袖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品格。

1917年底,列宁和各部的人民委员一样每月领500卢布的工资,低于高级专家和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当时二等秘书的工资是550卢布。办公厅主任擅自把列宁的工资提高到每月800卢布。列宁知道后,坚辞不受。

1918年3月11日,列宁全家迁往莫斯科,住在四间简陋的房子里。房子里仅放了床、书桌、书架、椅子、餐桌等几样生活必需品。因当时木柴供应十分紧张,房内取火得不到保证,显得很冷,但列宁宁肯挨冻,也不愿意搞特殊化。食品供应也是如此,经常缺糖、茶、米,肉和黄油更不用提了。人民委员会食堂通常在早上给列宁送来一杯茶、一块糖和一块黑面包,有时加一块干酪或一点奶油。中午一般是稀汤、黍米粥。出于对列宁的敬仰、关心和拥护,从各地捎来、送来或寄来的包裹很多,列宁在表示谢意的同时,不给自己留任何东西,总是把物品转送给学校或保育院的孩子们。列宁穿衣也很俭朴和随便,两套旧西服轮换着穿,战友们和工作人员劝他做套新西服,他一直不肯。列宁平常最大的休息方式就是在克里姆林宫散步,以及在休假日和家人到莫斯科郊外去,在那里呆上几个小时,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在可能的情况下,列宁和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附近的街上遛达,放松一下身心,但不允许警卫跟从。

每天要求列宁接见的人很多、很杂,请示和要求也五花八门。1919年初,列宁把星期五定为“上访农民接待日”。当时正值斑疹伤寒到处流行,列宁亲自接待的首批农民来自全国各地,共52人。在接待室,列宁一一问清了每个人的名字和单位、上访的原因和要求,并一一作了耐心、详细的解释和回答,谈话持续5个多小时,最后农民们满意而去。其中一位农民高兴地说:“我们现在有一个英明的指挥者了!农民的道理他也懂!”从1920年底,列宁就开始酝酿经济政策的调整,他把来信和建议看作反映农民情绪的“晴雨表”,认为这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永远读不到的“文件”。因为这样可以了解到农民的呼声、愿望和“许多合理的想法”。列宁号召同官僚主义作斗争。他认为:“我们所有经济机构的一切工作中最大的毛病就是官僚主义。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9]“对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10]

列宁虽然很忙,但他时刻不忘干部、群众疾苦,十分注意同志们的身体、生活状况。鉴于国家计委负责人克尔日札诺夫斯基和克拉辛异常疲累,1918年列宁在给俄共中央组织局的信中,希望组织局作出一个强制性决定,要他们进行一个月的治疗和休息。因为他们“几乎累垮了”,对他们的身体“必须进行刻不容缓的修理”。[11]

列宁十分重视改善科学家和专业工作者的工作生活条件。1918年列宁批准建立了一个“科学院口粮”委员会,从国家粮食储备中挤出一部分粮食供给一万多名科学家和艺术家,提高他们的工资和补助,建立若干休养所和疗养院,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列宁曾十几次检查给予著名生物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院士的补助发放情况。

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坚决反对搞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不论在会议上或报刊上,列宁都不允许对他个人或他的功绩作出任何颂扬或夸张的决定。1920年4月5日,在克里姆林宫召开的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许多代表提出庆祝列宁50岁生日。列宁当即表示反对。

列宁在党和国家政权中有崇高的威信,但他十分注意发扬民主。当然,党内民主是有前提、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遵守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必须执行党中央下达的指示。因为“党处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联合起来的、十分强大的敌人包围之中”。而国内敌对势力的反抗、暴动也此起彼伏。但在全党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的条件下,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所以,十月革命胜利后,尽管政治险象环生,党与国家“经历了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灾难、贫困、牺牲”。但是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中央委员会依然按时召开,党内民主依然生气勃勃。十月革命后至列宁逝世前,俄共(布)共召开了6次全国代表大会、5次全国代表会议、45次中央全会。在77个月中,党的最高机关召开了这么多次会议,集体决策党政、军队、国家大事,实现了党代表大会对中央委员会及各级 党组织的监察。例如,1918年5月14—17日,俄共莫斯科区域局举行党代表会议讨论目前形势。莫斯科党的负责人洛莫夫代表“左派共产主义”作主报告,他猛烈批评党的内外政策。随后列宁作副报告,驳斥了“左派共产主义者”的种种错误观点。会议对两个报告进行了讨论,最后以42∶9通过了以列宁的报告为基础的决议。在党中央重大决策发生难以解决的意见分歧时,列宁不是以势压人,个人专断,向人民隐瞒真相,而是把真实情况直接告诉党员、人民,照多数人的意见办事。1920年9月,列宁在俄共(布)九大上提出要“创办报刊(争论专页等)来更经常、更广泛地批评党的错误和开展党内各种批评”。俄共十大召开之前,中央委员会的一种不定期出版物《争论专页》就开始出版,同时还出专门文集。它在历次党代会召开之前的争论时期,都一再出版。列宁十分宽容那些曾经激烈反对过自己的革命同志,并与之亲密合作共事。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李可夫、米柳亭等人都曾经激烈地反对过列宁,但是他们后来都成为党政要人。恩格斯当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曾指出,马克思“可能有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12]!对列宁来讲,也是如此。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7页。

[2][10]《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182页,第626页。

[3]《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第274—275页。

[4]《列宁全集》第2版第18卷第144页。

[5][6]《列宁全集》第2版第34卷第281页,第355页。

[7]《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第447—448页。

[8]《回忆列宁》第1卷第619页。

[9]《列宁全集》第2版第52卷第300页。

[10]《列宁文稿》第9卷第33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6页。

[作者简介]季正矩,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河南大学、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文慧]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第二篇:列宁名言

列宁名言

1、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是慢性自杀。

2、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变会变成错误。

3、必须有勇气正视无情的真理。

4、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完全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5、贻误时机或张惶失措,就等于丧失一切。

6、党的任务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而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往往是对细节的干涉。

7、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8、科学的宗旨就是提供宇宙的真正写真。

9、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10、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

11、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12、只要在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变会变成错误。

13、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14、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担负。

15、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16、欺骗的友谊是痛苦的创伤,虚伪的同情是锐利的毒箭。

17、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精神以及同全世界劳动者的团结一致,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马克思认为理论的符合于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

18、只有当全体居民都参加管理工作时,才能彻底进行反官僚主义的斗争,才能完全战胜官僚主义。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

19、不用相当的独立功夫,不论在哪个严重的问题上都不能找出真理;谁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

20、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

21、学习,学习,再学习!学,然后知不足。

22、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积极肯干和忠心耿耿的人即使只有两三个,也比十个朝气沉沉的人强。

23、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24、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

25、在历史急剧转变的关头,往往连先进的政党也会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不能理解新的局势而复旧的口号,这些口号在昨天是正确的,但在今天已经失去任何意义。

26、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27、患难识朋友。

28、贫农特别吃没有文化的亏,特别需要受教育。——列宁名言

29、友谊建立在同志中,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中。

30、当前的任务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要挖掘矿石,提炼生铁,铸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及与这一世界观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纯钢。

31、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切。——列宁名言

32、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33、免难识朋友。

34、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

35、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第三篇:列宁读后感

《列宁传》读后感 《列宁传》这本书是普拉东、米哈伊洛维奇、凯尔任采夫写的,作者在这本书中叙述了列宁为俄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战斗一生,并且着重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布尔什维克党,为反对沙皇制度、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进行的斗争。就本书的结构来看,本书分为两部分,以世界大战的开始所划分,也是分为两个阶段来讲述列宁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的传奇历程,本书的结构紧凑,为详细的了解列宁的事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领袖和导师,对世界历史和俄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列宁的那种对无产阶级的执着追求和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我们的启示将是我们生活的罗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

列宁的一生布满坎坷,在曲折的道路上他孜孜不倦的为俄国的革命奋斗着,他把为共产主义胜利的伟大事业所具备的坚决性和不屈不挠与不妥协的精神教给了工人和集体农民,在全世界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他把俄国推向了历史的前页,使俄国的被压迫者看到了希望,在他去世后,讣告说过一段对他的评价“列宁活在每一个诚实工人的心里,列宁活在每一个贫苦农民的心里,列宁活在千万殖民地奴隶中间;列宁活在敌人营垒对列宁主义共产主义和布尔什为主意的憎恨里。”这段话真实的反映出了列宁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列宁的生活很简朴,为他人服务是他一生的格言,不让他自己要别人伺候,而要自己照顾自己——他遵守这条法律知道他生命的最后一日。列宁第三次严重发病后,无情的病魔使列宁右半身完全瘫痪并剥夺了他的说话能力和工作能力。列宁感到极端痛苦,竭力进行挣扎。至此,列宁的政治生命基本结束。一位看护他的教授记载道:“情况确是悲壮的。这个人,这个曾经用他的言语使群众激动兴奋,曾经在辩论中说服战士并使领袖坚强起来的人,使全世界都对他的话起了这样那样反应的这个人,现在却连最简单最原始的概念都表示不出来了”。列宁在病榻上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还是不忘革命,他忍着痛苦,吃力的口授了最后的几篇文章,留给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们最有价值的遗嘱。

虽是领导,可是列宁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和善而谦逊的态度,他的温和使人们更加容易与他接近也更加愿意与他交流,高尔基曾说“我从没有见过谁能笑得像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那样有感染力。看到他像那样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对巨大社会变革的必然性看得如此清楚,感觉的如此深刻的人,一个毫不妥协、毫不容情的憎恨资本主义世界的人,竟会笑得像个孩子,直到流出了眼泪,直到笑得喘不过气来,是觉得奇怪的。一个人能笑得这样,必定有最健全最健康的心灵。”可见列宁的亲切在众人心中的影响非同小可,相信他之所以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与他的慈祥和善是分不开的,这也为他更好的接近群众,更好的领导革命奠定了基础。

列宁似乎继承了他父亲的坚强和勤奋以及母亲的亲切、刚毅,他的仔细、周密使他的每一个计划都能在一定时间内很好的完成。在被监禁在狱室里,列宁还是有条不紊的照常工作,他利用狱中图书馆的便利,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并且继续指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那有规律的生活和生活作息安排并没有使他在铁窗之中消褪健康,正如他母亲所说“他在狱中健康增进了,而且变得异常愉快”。想必列宁的不骄不躁的心态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我想这也是他领导革命成功的一个强势。

列宁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可是他并没有为此而屈服,他依旧凭着惊人的毅力领导了俄国革命,并把革命带向了正确的道路,最终为俄国人民带来了新生的曙光。在网络上有人以此来评价列宁(在列宁去世后): 你永不停止心灵中的渴望,

你热爱祖国,像正在热恋的人一样,

你向她献出了自己的劳动、希望和思想,

你使许多纯朴的心都屈服于她。

你呼唤人们走向新的生活, 

然而,死神过早地降临到你的头上,

它夺去了你手中预言的笔杆。

一盏多么光亮的智慧的明灯熄灭了!

一颗多么伟大的心灵停止了跳动!人们为列宁的失去而叹息,这位伟人最终让自己的名字和人们对他的想念留了下来,他的灵魂依旧存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与品质依旧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列宁的生活背景已经过去了,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里,伟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探索着、跋涉着,即使面临死亡的危险,他们也不会有丝毫退缩。着眼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我想最主要的也是探索和上进,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和谐。未雨绸缪,在这个知识与经济结合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挑战,人才林立的局面下,我们不得不通过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各个方面的层次,才能有一席之地,可是在正真意义上来说,现在的青年却没有了先人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勇气,相反却出现了啃老族、攀比热??,“成都富豪子弟豪车大聚会”等等事例枚不胜举,让人们瞠目结舌。贫富差距的扩大新一代的观念大有变化,而父母们培养子女的方式也不得不让人惊叹,在搞不清溺爱与爱的同时助长了孩子们歪曲的心理,使孩子们从小就滋长了不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此我想通过关于青少年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与列宁的生活做对比,找出我们社会的一大危机根源,从而来达到警示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吸毒人群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竟高达77%,而且他们初次吸毒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16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更是数以万计。吸毒人群的低龄化正在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纠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引起的:(1)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作用是可见一斑的。

(3)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腐败的教育体制,现在学校教学似乎把法制教育只是作为形式,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文化市场上的“黄色污染”,在教育体制中的“灰色地域”,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都显而易见的出现在教育领域。

通过这些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领域,而最大的原因我不得不说是青少年很差的自律能力,与列宁相比就是非常逊色的了,想想列宁在那样混乱的环境中都没有随流而走,而是由衷的只选择了自己所认准的那条道路,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也给历史抹上了金色的一笔。

这仅仅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方面,随着世界格局的多元化,我感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多元化的,面对这些问题有时候感觉真是“多彩”!时代的发展倒助长了人们腐败的思想,人们没有毅力可谈,自律也挂不着边,这些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我想,列宁生活的时代危险重重,困难当道,而列宁却没有为此而退却,相反他却以惊人的毅力走完了他所想要的人生历程。在人们理想歪曲化的今天,似乎要培养出列宁的那种高品质已是难上加难,人们正在为所谓的潮流所冲昏头脑,为所谓的时髦所醉心,对理想的追求似乎是望而却步,感觉那是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这便是寄生虫生长的心理前曲,也是社会蛀虫成长的前奏。

在这样的社会下,时代的步伐已快的容不下我们半点犹豫,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已经是迫不及待的事情,我想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提高效率,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的面对现实,提高自己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不断汲取前人的经历和各种优良品质,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时时反省自己,不断改变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我们的社会将会另显迷人的风采。篇二:《列宁》读后感

意识对人类有着重要的作用

——读《列宁》有感

《列宁》是由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兼传记作家路易斯·费希尔创作的传记。是一本将列宁形象真实可信、生动鲜活地刻画在读者眼前的著作。本书既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来书写和评判列宁。同时也超越了国别的界限,站在历史和人性的高度,全面、真实、详尽地诠释了列宁伟大的一生,并对其鲜为人知的一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我想也只有美国人才能比较全面和客观的撰写一个俄国人的生平,因为从文化上来说,都属于西方阵营,是托克维尔预言过的主宰世界的两个大国,彼此间又分庭抗礼几十年,所以没有比一个美国人笔下的列宁更为真实和相对客观了。

《列宁》自出版以来即获得世界范围的广泛好评,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好的列宁传记版本,并被誉为传记文学中“划时代的巨著”。本书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史料完整,表述准确。作者路易斯·费希尔是有名的列宁研究专家,为撰写本书搜集并掌握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经过40余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创作出这部记述列宁一生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生活情况的长篇巨著。

列宁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这是英国演员本金斯利在谈到自己扮演列宁的体会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因此,列宁的一生基本上就是一个职业革命者和政治家的生涯,他的生活是政治,是流亡和办报,是开会和演讲,做指示和阅读,列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说说,而是真正做到每天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必须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够眼高手低,光说不做,只有自己以身作则了才能为人民群众做出带头作用、榜样。列宁还认为:需要把一些单独的人锻炼成一支军队,需要把一些单独的职员组织成一个政府。任何人和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犹如滴水石穿,把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是坚不可摧,没有人能够动摇。

列宁的早期生活占据了非常少的篇幅,百分之九十的篇幅是介绍1918年到他去世时候的生涯。完全集中于他的对内对外政策,作为一个政党的领袖和国家的首脑来写,因此阅读本书需要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在书中,你能看到的是一个冷静的国家首脑,而不是一个传奇。通过列宁对于个人感情的控制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明白了意识能动性作用的重要性。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列宁通过对自己的情感控制,不随便动怒于人,不随便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于什么事情能用平常心态去应对,这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告诉我们对以任何事情,都不要看的太重,凡事都要保持好的心态,才能游刃有余。

本书作者笔下的列宁具有英雄造就时势的观点,断言假如没有列宁本人就无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建立。无论这样说会不会过于武断,都可以看出列宁自身的果断和魄力。沙皇和克仑斯基的垮台是由于战争的失败造成的整个国家的瘫痪和混乱,而混乱的时代正是需要一个铁碗专制的人物来控制局势和重建秩序,那本质并不是意识形态的胜利而是谁有强力的手段谁胜利。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列宁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登上了历史舞台,如果列宁本身没有这个意识的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一系列成就。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本书中所介绍的很多章节,都透露了列宁当时所面临的一种尴尬境地,他所信奉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他被迫的采取的违反正统理论的实用主义做法,如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与德国的和约,显示的是与其理想和宣传相反的行为。

人的意识是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作者认为列宁是有两个心的,一是作为思考者,一是作为行动者,而且两下并不冲突。其实列宁不过是把目的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已,手段是他所不在乎的,他说过,不怕弄脏自己的手,不要怜悯而是要敲打人们的脑门,人们生活在地狱里却不自知。列宁在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自我意识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篇三:列宁著作读后感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列宁在1917年8-9月份写成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国家与革命”,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几十年来,我对这篇文章的观点都是全盘接受的。我认为列宁在此文中的主要观点有: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2、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在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

3、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

4、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5、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对于那时可能出现的“个别人捣乱”的现象,可以通过文明人劝解打架的办法解决,不必要采取镇压(即法律)的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近百年的历史演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矛盾已经与列宁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同。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地重新认识有关国家的问题,将可能不利于我们正确利用国家机器,保证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认为起码有两个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一个是关于国家的功能的命运;另一个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管理模式。

一、关于国家的功能和命运:

1、国家是否具有对内和对外的双重功能?

列宁在他的文章中所谈到的关于国家的功能,主要是指国家在解决国内的阶级矛盾时所发挥的作用。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无产阶级的压迫和俄国苏维埃政权对反革命集团的镇压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家的对外功能则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无论是当时的法西斯联盟还是反法西斯联盟,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形成的,并不是以某个阶级的国际联合对付另一个阶级的国际联合。换句话说,是国家利益之间的对抗,而不是阶级利益的对抗主导了这场世界大战。可见,国家不仅具有阶级压迫的功能,而且也具有抵御外来干涉的对外功能。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他们都没能经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影响最广泛的战争,因而不可能就国家的对外功能有深刻的研究和认识。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注意研究和发挥国家的对外功能和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我们对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缺乏认识,因此对国家功能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例如在国际交往中,过分强调了以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划线,忽视了国家的对外功能与对内功能的差异性。比如说我们过去就没有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会对外扩张;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会发生摩擦甚至战争。又比如,我们过去总对与资本主义世界打交道百倍警惕,迟迟不敢对外敞开国 门。事实证明,国家间的矛盾与国内的阶级矛盾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并决定了国家的对外和对内功能的不同。因此,仅仅重视研究国家的某一方面功能是不够的,这将导致我们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出现偏差。

2、国家是否具有调节国际间冲突的功能?

“二战”之后,联合国诞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逐步成为了调节和解决国际间冲突(包括贸易冲突)、维护世界正常秩序的国际机构。联合国是以国家为成员构成的,并通过国际法规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善待,必须成为这个国际大家庭的一员,我国加入two,也是这个道理。在我国申请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由于我们的认识不够,没有积极要求同时恢复我国在gatt(关税总协定)中的成员国地位,结果使我国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经过了十几年的艰苦谈判,我们才得以进入wto。可见,不重视发挥国家在调节国际关系方面的作用,就会付出代价。

3、国家是否也是解决民族矛盾的产物和工具?

在历史上,犹太民族曾遭受过多次“灭顶之灾”,仅在“二战”中就有600万犹太人在纳粹的大屠杀中丧生,占当时全球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一。由于犹太人自身的努力和国际社会的同情,联合国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为建立以色列国扫清了道路,然而也为巴以之间的“拉锯战”埋下了祸根(目前巴以之间的问题最终也要用分立两个独立国家的办法解决)。以色列国的建立 使犹太人有了自己的祖国,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无家可归的历史,并为永久保持犹太民族的特性和利益提供了保障。可见,国家也是解决民族矛盾的产物和工具,它具有包涵和延续人类不同民族特性和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

又比如,国家为捍卫民族利益所发挥的作用也生动地体现在我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时期。当时蒋介石面对日本人的侵略,却打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张、杨两位爱国将领出于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而掀起了全国人民共同抗日的高潮。为了民族利益,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与过去“围剿”过自己的国民党军队一起,携手抗日。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功能与民族利益之间的超乎意识形态的紧密关系。

现在少数“台独”份子还在试图把台湾从中国的版图中分割出去,全然不顾中华民族的利益自古以来就是以中国的统一为保障的这一历史事实。对于这些分裂祖国的小丑,中国人民是不会允许他们走得太远的。

4、国家是否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

国家还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国家通常具备比较完整的国家机器,如边界、海关、军队、警察、监狱等“硬件”;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家还具备了卫星、雷达、电子屏障、检疫、网络安全等“软件”。现在人类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艾滋病、疯牛病、毒品、难民流、网络病毒、生化武器的威胁,如果没有国家机器的保护,任何地方产生的“瘟疫”都将会畅通无阻、很快蔓延到全世界。可见,保持合理的国家格局和边界,对遏制人为的、或自然界的灾难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5、国家真的会“消亡”吗? 综上所述,国家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国家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细胞,它不仅具有解决阶级矛盾的功能,而且对于调解世界各地区和民族的纷争、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阶级的划分和阶级斗争已不像一百年前那样分明和尖锐,而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和激化,贫富之间的差距又进一步加深了民族与地区间矛盾的程度。因此,仅仅把是否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作为“国家消亡”的唯一条件,显然已不符合今天的情况。我甚至认为,即使是到达了完全消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无阶级社会,民族与宗教的差异和矛盾也可能仍然存在。民族和宗教是先于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可能导致阶级的消灭,但并不会导致民族与宗教的消灭。因此,国家对于调解民族与宗教矛盾的社会功能将会长期存在。

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半个多世纪,我们都认为我国已经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是否因此就可以削弱国家机器的作用呢?恰恰相反,随着改革开放和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我国现在的社会秩序不是在好转,而是在恶化。腐败问题、造假问题、走私问题、篇四:列宁《论我国革命》读书笔记

列宁《论我国革命》读书笔记 研1024班 1005041188 通过1922年12月1日,列宁的病情急剧恶化,右臂和右腿不能活动。他清楚的意识到病情的危险,决定把他认为的“最重要的”的想法和考虑口述出来。他以“完全拒绝治疗”的“最后通牒”迫使医生允许他口述。在这样的情况下,列宁从12月23日岛1923年3月2日一共口授八篇著作。其中《论我国革命》是在1923年1月17日口授的。

《论我国革命》这篇文章是一篇对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错误观点的批判。在文章中,列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重新思索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论证了不发达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在《论我国革命》这篇文章中,列宁主要说了三点内容。首先,就是他对于苏汉诺夫的错误观点的批判。他批判了国内的小资产阶级对于革命的曲解。文章中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出他们是些怯懦的改良主义者,惟恐离开资产阶级一步,更怕跟资产阶级决裂,同时又用满不在乎的空谈和大话来掩饰自己的怯懦。”列宁强烈的批判了这些人对于那种以“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作为唯一的论据,来否定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

由于长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不能搞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严重争论的。他们认为俄国的农业强于工业,而工业的普及范围还很低,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俄国在民主革命之后,必须“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有当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成熟起来”之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些人认为,列宁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经济条件的分析,他们就认为经济落后是俄国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总的来说,就是按照他们的观点,一个国家必须要向西欧的经济发达国家那样,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了,工人无产阶级成了全人口的多数并且成熟起来了,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并且他们还认为,只有这样的看问题,才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自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迂腐到了极点,在文章中,列宁旗帜鲜明的说到:“他们到目前为止只看到过资本主 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道路。因此,他们不能想象到,这条道路只有作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作某些修正(从世界历史的总进程来看,这种修正是微不足道的),才能当作榜样。” 苏汉诺夫这些人并不真正的懂得了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列宁认为,苏汉诺夫他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并不是讲究的从实际出发,而是公式化的考虑问题,这种方法在本质上就是错误的。苏汉诺夫的观点在于“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言外之意就是俄国没有客观的经济前提,不该搞十月革命,搞了,就是违反规律的,以此来反对已经胜利了的无产阶级革命。

然后列宁反驳了这一观点正面的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和特殊性。俄国的十月革命是“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因此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特殊性。但是这些特殊性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路线,又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列宁断言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这就是说,俄国革命体现出的新特点是无产阶级革命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而一般性又在特殊性之中。因此,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从这个观点看,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完全合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我们知道在在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在这样的一个国家怎样发展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说过,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但是,“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这种情况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就表现得更加明显。正因为如此,仅仅根据某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去分析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已经不够了。“因为个别国家和个别民族的经济已经不是独立自在的单位,已经变成所谓世界经济的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因为整个体系已经成熟到发生革命的程度,这个体系中存在着工业不够发达的国家并不能成为革命的不可克服的障碍”。也正因为如此,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使得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有可能突破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当时的俄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

文中,列宁尖锐地指出:“既然特殊的环境把俄国卷入了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使俄国有条件实现象马克思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在1856年谈到普鲁士时曾作为一种可

能的前途提出来的‘农民战争’同工人运动的联合,那该怎么办呢?”“既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那又该怎么办呢?”列宁的意思是很清楚的:“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发展文明;而不应当坐失历史机遇,照走西欧国家的固定道路,去容忍已经把工农群众逼入绝境的资本主义制度,待到俄国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之后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说明了列宁认为俄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和必然性。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它应当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这个一般规律和总的路线没有也不会改变。俄国所改变的,只是它的发展顺序而已。俄国不像西欧国家那样,首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生产力充分发展起来、使社会文化水平提高起来,而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抓住历史机遇,发动社会主义革命,而后利用这个革命所创造的条件,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使生产力充分发展起来、使社会文化水平提高起来,从而使社会主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

总总之上的列宁的观点都是表明,要善于抓住革命的有利时机,首先夺取政权。于此同时,并不否认客观经济前提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列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也贯彻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的时期,他及时的提出了把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内部管理和发展生产上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这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导俄国建设的又一次的理论突破。

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所阐明的观点,对于正确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有帮助的。

近代以来,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对于中国来说,像西欧国家那样,首先使资本主义生产高度发达起来,而后再进一步考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列强决不容许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这样会丧失它们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并在国际上增加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中国共产党只能从中国实际出发,首先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创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而后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仍然有一个“向何处去”的问题,即究竟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验,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将要结束的时候,1952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

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到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政策,30年的历史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在列宁《论我国革命》一文中阐明的思想,对于我们坚定对中国社会主义选择的正确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全面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都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

总结《论我国革命》这篇文章,从开篇到结尾都谈到苏汉诺夫们的阶级特性和思想特点。这些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改良主义者怯懦地惟恐离开资产阶级一步,更怕跟资产阶级决裂,认为资产阶级关系是不可逾越的极限。他们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道路,对社会革命格格不入,视为畏途。列宁通过种种辩论,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彻底的反驳了他们的教条化观点。

在列宁看来,世界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这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对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可以先夺取政权再进行国家建设,俄国如此,中国也是如此。列宁用毕生的理论和实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要与时俱进。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是有深远影响和开创意义的。篇五:马克思列宁主义读后感

马克思列宁主义读后感(1)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

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第四篇:列宁简介

列宁简介

列宁(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笔名。列宁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列宁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始人,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也被世人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关于列宁受诚实教育的故事

列宁从小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经常弄坏家里的东西。他八岁那年,有一次母亲带着他到阿尼亚姑妈家中做客。活泼好动的小列宁一不留神,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但是,谁也没有看见。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而小列宁因为在生人家里害怕,怕说出实话会会遭到不大熟悉的姑妈的责备,所以他也跟着大家大声回答:“不——是——我!”然而,母亲看他的表情,已经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母亲并没有马上指责小列宁,而是在以后的三个月中给儿子讲各种各样的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的良心深处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

终于有一天,小列宁承认了自己所做的错事并且在妈妈的帮助下,给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

几天后,小列宁收到了阿尼亚姑妈寄来的回信,在信中,她不但表示原谅小列宁,还称赞小列宁是个诚实的好孩子。小列宁得到原谅后,十分高兴,又像以前一样过着快乐的日子。他还悄悄地对妈妈说:“做诚实的人真好,不用受良心的谴责。”妈妈看着儿子会心的笑了。

小列宁的诚实正是“信用”的一种表现,社会上虽然有很多不诚实的例子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我想至少诚实会让人的心理平静,那些以欺骗别人而获取利益的人肯定内心都会不安的,他们会担心什么时候被人举报,什么时候警察会突然出现在门口.我想这便是我们俗话中常提到的一句:损人不利己。

列宁吸烟的故事

列宁上大学时开始吸烟。列宁的母亲是医生的女儿,她懂得吸烟的害处。她对儿子吸烟上了瘾感到很伤脑筋,曾多次叫列宁戒除这一不良嗜好。开始,列宁面对着母亲的劝告只是微笑着说:“妈妈,我是健康的,吸这点烟不可能造成多大的危害。”母亲疼爱儿子,她想了许多办法叫儿子戒烟,可都没有效果。后来,她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

有一次,母亲对列宁说:“孩子,我们是靠你父亲的抚恤金过日子,抚恤金是不多的,每一样多余的花费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生活。你吸烟虽然花费不多,但日久天长,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假如你不吸烟,那对家庭生活是有好处的。”那时,俄国的纸烟并不贵,母亲是为了叫列宁不吸烟才这样说。

列宁听到母亲的话,很受感动。他对母亲说:“好好,您说的这些过去我没有考虑到。好!从今天开始,我不吸烟了。”列宁说完,把口袋里的烟掏出来放在桌子上,不再摸它了。

第五篇:列宁读后感

列宁读后感

《列宁传》这本书是普拉东、米哈伊洛维奇、凯尔任采夫写的,作者在这本书中叙述了列宁为俄-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战斗一生,并且着重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布尔什维克党,为反对沙皇制度、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进行的斗争,列宁读后感。就本书的结构来看,本书分为两部分,以世界大战的开始所划分,也是分为两个阶段来讲述列宁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的传奇历程,本书的结构紧凑,为详细的了解列宁的事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领袖和导师,对世界历史和俄-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列宁的那种对无产阶级的执着追求和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我们的启示将是我们生活的罗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

列宁的一生布满坎坷,在曲折的道路上他孜孜不倦的为俄-国的革命奋斗着,他把为共-产主义胜利的伟大事业所具备的坚决性和不屈不挠与不妥协的精神教给了工人和集体农民,在全世界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他把俄-国推向了历史的前页,使俄-国的被压迫者看到了希望,在他去世后,讣告说过一段对他的评价“列宁活在每一个诚实工人的心里,列宁活在每一个贫苦农民的心里,列宁活在千万殖民地奴隶中间;列宁活在敌人营垒对列宁主义共-产主义和布尔什为主意的憎恨里。”这段话真实的反映出了列宁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列宁的生活很简朴,为他人服务是他一生的格言,不让他自己要别人伺候,而要自己照顾自己——他遵守这条法律知道他生命的最后一日。列宁第三次严重发病后,无情的病魔使列宁右半身完全瘫痪并剥夺了他的说话能力和工作能力。列宁感到极端痛苦,竭力进行挣扎。至此,列宁的政治生命基本结束。一位看护他的教授记载道:“情况确是悲壮的。这个人,这个曾经用他的言语使群众激动兴奋,曾经在辩论中说服战士并使领袖坚强起来的人,使全世界都对他的话起了这样那样反应的这个人,现在却连最简单最原始的概念都表示不出来了”。列宁在病榻上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还是不忘革命,他忍着痛苦,吃力的口授了最后的几篇文章,留给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们最有价值的遗嘱。

虽是领导,可是列宁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和善而谦逊的态度,他的温和使人们更加容易与他接近也更加愿意与他交流,高尔基曾说“我从没有见过谁能笑得像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那样有感染力。看到他像那样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对巨大社会变革的必然性看得如此清楚,感觉的如此深刻的人,一个毫不妥协、毫不容情的憎恨资本主义世界的人,竟会笑得像个孩子,直到流出了眼泪,直到笑得喘不过气来,是觉得奇怪的。一个人能笑得这样,必定有最健全最健康的心灵。”可见列宁的亲切在众人心中的影响非同小可,相信他之所以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与他的慈祥和善是分不开的,这也为他更好的接近群众,更好的领导革命奠定了基矗

列宁似乎继承了他父亲的坚强和勤奋以及母亲的亲切、刚毅,他的仔细、周密使他的每一个计划都能在一定时间内很好的完成。在被监禁在狱室里,列宁还是有条不紊的照常工作,他利用狱中图书馆的便利,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并且继续指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那有规律的生活和生活作息安排并没有使他在铁窗之中消褪健康,正如他母亲所说“他在狱中健康增进了,而且变得异常愉快”。想必列宁的不骄不躁的心态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我想这也是他领导革命成功的一个强势。

列宁在整个革命的历程中还展现出了他那博大的胸襟,对普列汉诺夫的欣赏他一直都没有动摇过,尽管普列汉诺夫确实放弃了与他的合作而背叛革命走上了支持资产阶级的道路,可是列宁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他的能力和身上的品质,他依旧再次对普列汉诺夫进行了邀请,可惜,这次的邀请却失败了,想必这给列宁和其他革命者带给了遗憾。

列宁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可是他并没有为此而屈服,他依旧凭着惊人的毅力领导了俄-国革命,并把革命带向了正确的道路,最终为俄-国人民带来了新生的曙光。在网络上有人以此来评价列宁(在列宁去世后):

历史的帷幕一层一层地拉上了,一个充满革命、创新、剑气的激荡人心的伟大时代慢慢地虚掩在时间的隧道之中,读后感《列宁读后感》。列宁――俄罗斯人民伟大儿子、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虽然长眠了,但他那经天纬地的不朽业绩、博大精深的光辉思想、富有磁性魅力的伟大人格,不仅被凝铸成一座座历史丰碑而永垂千古,而且成为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社会主义运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寻求正义、自由、平等、真理和解放的永不衰竭的源泉。正像1895年列宁曾引用父亲伊里亚生前所喜爱的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一首诗来悼念革命导师恩格斯一样,这首诗也成了人们怀念他的一段“悼文”:

你永不停止心灵中的渴望,

你热爱祖国,像正在热恋的人一样,

你向她献出了自己的劳动、希望和思想,

你使许多纯朴的心都屈服于她。

你呼唤人们走向新的生活,

…………

然而,死神过早地降临到你的头上,

它夺去了你手中预言的笔杆。

一盏多么光亮的智慧的明灯熄灭了!

一颗多么伟大的心灵停止了跳动!

人们为列宁的失去而叹息,这位伟人最终让自己的名字和人们对他的想念留了下来,他的灵魂依旧存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与品质依旧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列宁的生活背景已经过去了,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里,伟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探索着、跋涉着,即使面临死亡的危险,他们也不会有丝毫退缩。着眼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我想最主要的也是探索和上进,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和-谐。未雨绸缪,在这个知识与经济结合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挑战,人才林立的局面下,我们不得不通过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各个方面的层次,才能有一席之地,可是在正真意义上来说,现在的青年却没有了先人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勇气,相反却出现了啃老族、攀比热……,“成都富豪子弟豪车大聚会”等等事例枚不胜举,让人们瞠目结舌。贫富差距的扩大新一代的观念大有变化,而父母们培养子女的方式也不得不让人惊叹,在搞不清溺爱与爱的同时助长了孩子们歪曲的心理,使孩子们从小就滋长了不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此我想通过关于青少年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与列宁的生活做对比,找出我们社会的一大危机根源,从而来达到警示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吸毒人群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竟高达77%,而且他们初次吸毒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16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更是数以万计。吸毒人群的低龄化正在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纠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引起的:

(1)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作用是可见一斑的。

(3)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腐-败的教育体制,现在学校教学似乎把法制教育只是作为形式,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文化市场上的“黄色污染”,在教育体制中的“灰色地域”,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都显而易见的出现在教育领域。

通过这些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领域,而最大的原因我不得不说是青少年很差的自律能力,与列宁相比就是非常逊色的了,想想列宁在那样混乱的环境中都没有随流而走,而是由衷的只选择了自己所认准的那条道路,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也给历史抹上了金色的一笔。

这仅仅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方面,随着世界格局的多元化,我感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多元化的,面对这些问题有时候感觉真是“多彩”!时代的发展倒助长了人们腐-败的思想,人们没有毅力可谈,自律也挂不着边,这些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我想,列宁生活的时代危险重重,困难当道,而列宁却没有为此而退却,相反他却以惊人的毅力走完了他所想要的人生历程。在人们理想歪曲化的今天,似乎要培养出列宁的那种高品质已是难上加难,人们正在为所谓的潮流所冲昏头脑,为所谓的时髦所醉心,对理想的追求似乎是望而却步,感觉那是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这便是寄生虫生长的心理前曲,也是社会蛀虫成长的前奏。

在这样的社会下,时代的步伐已快的容不下我们半点犹豫,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已经是迫不及待的事情,我想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提高效率,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的面对现实,提高自己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不断汲取前人的经历和各种优良品质,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时时反省自己,不断改变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我们的社会将会另显迷人的风采。

下载弘扬列宁的革命精神践行列宁的崇高品格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弘扬列宁的革命精神践行列宁的崇高品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列宁名言参考

    列宁名言1、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2、要学会游泳,就必须先下水。3、科学的宗旨就是提供宇宙的真正写真。4、学习,学习,再学习!学,然后......

    《列宁》读后感

    意识对人类有着重要的作用 ——读《列宁》有感 《列宁》是由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兼传记作家路易斯·费希尔创作的传记。是一本将列宁形象真实可信、生动鲜活地刻画在读者眼前的......

    读列宁有感

    读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有感 《谈谈辩证法问题》写于1915年,1925年首次发表在《布尔什维克》杂志第5、6期合刊上,后编入《哲学笔记》。这是列宁对1914—1915年研究哲学问题......

    列宁学习方法五篇范文

    关于列宁《淡淡辩证法问题》的学习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写于1915年,是列宁哲学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

    列宁的故事

    列宁的故事:戒烟 列宁是从17岁时学会吸烟的。他的母亲玛丽娜十分担心他的健康,因为列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身体并不十分结实,就劝他戒烟。母亲对列宁列举了吸烟对身体有害的种种......

    《再见列宁》观后感

    《再见列宁》观后感在片头的开头,还在童年时期的主人公阿历克斯看到电视里的偶像,民主德国第一个航天员西格蒙·金在太空船里拿出了两个玩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个玩偶造型来......

    再见列宁影评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战败,根据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中英、美、法、苏四国的协议,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四个战胜国占领,并且合组一个最高管理单位盟国......

    列宁小时候(5篇材料)

    列宁小时候——斗鹅 列宁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不到五岁就识字了。上学前,他就成了图书馆的小读者啦!因为家里的书和杂志已经不够他读了。 有一天,他正兴冲冲地捧着刚借来的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