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爱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10下)
师爱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长兴镇新民小学:肖万民
[摘要]学生是火种,教师是点燃火种的人;火种需要教师用师爱去点燃。师爱是一种力量——它能填平师生之间的代沟并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师爱是一种方法——它能解决一切疑难并使教育成为艺术;师爱是一种尊重——它能给予学生自信、激情、力量;师爱是一种博大——它的境界是严厉而不乏亲切严格而不乏宽容;师爱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师爱是学生成材的摇篮。
关键词:师爱
塑造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前途,一头挑着千家万户的希望和幸福。一个孩子的进步与徘徊,常常维系着一个家庭的欢乐与痛苦。教师肩负着光荣的使命:有事业的延续,有理想的传递,有社会的信任,有家长的寄托。教师就是从爱出发,没有爱,教师的阳光就无法照射进学生的心灵。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培养人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
一、师爱是好教师的基本条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师爱有别于父母对子女的本能之爱,也不同于朋友之间的友爱,这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师爱中蕴藏着更多的社会内容,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师情操。
曾经有人问当代教育家李镇西:“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李镇西言简意赅回答道:“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话虽然简短,其内涵却极其丰富。回顾教育界的现状:有的教师高高在上,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有的教师则心态不平衡,漠视教育事业;有的则是表面关心学生„„而真正做到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的教师又有几人?那么试问素质教育又怎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认为,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因为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着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准则与秩序是很难
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对违纪者以必要的惩罚。凡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爱。
二、以人格魅力塑造学生。
自古以来,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正则德高,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求学生做个好学生,自己必须做个好教师。要靠自身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热忱的劳动态度,高尚的社会道德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书育人过程中最直接,最深厚,最长久的力量。
教师爱学生,需甘愿付出,不断自我勉励,以奉献为乐,不把付出和成绩成为炫耀的资本和索取的筹码。一个把给予当作快乐的人,他的心态总是满足的,平衡的,向上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应从自我做起,随时表现出良好的公德及正义善良的个性,热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随俗沉浮,以彬彬有礼的言语,落落大方的举止来感染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
教师爱学生,要尊重学生,做个宽容和善解人意的教师。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有个性,有思想,有追求的主体,更是一个和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完整的社会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理解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在教书时,要及时反馈,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相长”。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位置来观察,分析和认识问题,推心置腹地教诲,用尊重他人的行为影响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允许错误的学生讲“条件”,给学生留有改错的余地。上课发生的问题,尽可能放在课后处理,公共场合发生的问题,尽可能事后解决。我认为只有选择适当的场合,恰当的方法,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学生在头脑中与你的谈话产生共鸣,消除他反抗,对立心理。宽容应该因时而施,因人而异,因事而别。
三、师爱的具体体现。
1、师爱表现为对学生的了解和鼓励。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善于了解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到有的放失,是师爱的具体表现。青少年是发展中的人,身心各个方面都还不成熟,所以在他们的身上,总有一些积极因素,同时也有一些消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利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来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2、要尊重、相信和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绝不能伤害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二是指教师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主要有三层涵义:其一是指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和力量;其二是指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愿意接受美好的东西,都愿做一个好学生;其三是指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和集体的关怀教育下,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人。理解是指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有困难向教师求助时,当学生有委屈向教师诉说时,当学生犯了错误请求教师谅解时……这正是学生向教师敞开心扉的时机,正是需要教师理解、需要教师关怀爱护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理解、关怀和爱护学生,师生之间也应有“理解万岁”。
3、严格要求是师爱的特殊表现。
严师出高徒,严格要求也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责任感的体现,严中有爱,严就是爱。当然,对学生严格要求,并不是越严越好,班主任应该掌握一定的分寸,严而得当,并且还要严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一分严格掺入九分感情之蜜,这样的甘露才能滋润幼苗的健康成长。
总之,作为教师应带着责任心,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尊重之心,宽容之心走近学生,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真实的爱将导致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因此师爱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第二篇:用师爱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用师爱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对学生施以“仁爱”,做到“诲人不倦”,我国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因此,我们可以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学生有诚心,有爱心,有真心,才能换取学生的热心,赢得学生的信心。
绝大多数教师都对他们的学生怀着一腔赤诚的爱,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师爱。师爱是无私的,教师把自己的爱洒向他的所有的学生。教师的这种爱往往是通过对学生的严格教育来体现的。有道是:“教不严,师之惰。”通常,学生不理解教师的这份爱,仅仅把这看成是教师对他们的一种单纯的管理教育,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他们的束缚限制,显得非常被动,学生很容易产生对抗心理。那样的话,不管教师花费多少时间,付出多少努力,都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师爱,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呢?
一、人格上尊重学生
从心理角度看,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已经基本成熟,但还有待完善。他们特别重视人格的尊严,对自尊心方面的问题特别敏感,而且自尊心非常脆弱,所以,教师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是让学生理解师爱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不注意这一点,无论你对他们的爱多么深,多么切,他们也无法理解。
勿庸置疑,老师批评学生,也是师爱的一种体现。但如果老师动辄公开批评或训斥学生,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不但不理解,不接受这份爱,反而会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我曾经为严肃考风公开批评了一位作弊的学生。由于批评时没有注意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他的自尊心,结果,不仅这位同学,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以各种方式对我表示不满。他们不能理解老师对他们的爱。
另有一例则相反。有一次我班的晚睡纪律很差,严重影响本班及其他班同学的休息,晚睡分被扣至零。这一次,我让他们以宿舍为单位分组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我没有批评他们一句,效果却出奇地好。同学们的纪律有了很大的改观,我班的凝聚力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事后有学生在周记中写道:“感谢老师为我们想出了这样一个集体自我批评教育的好方式。”学生真正理解了师爱。 在运用批评法时,应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批评的方式。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以下方式:
1、“夹在赞美中的小批评”。这是一种与表扬相结合的批评。
2、个别批评。这种方式较好地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理。
3、对事不对人的批评。这种方式既可给学生留情面,又可使学生产生压力,催其醒悟,且使其他学生引以为戒。
4、暗示批评。以暗示为手段,语言上表达多为提醒、启迪之类。
5、启发批评。在批评学生时要点到即止,适时沉默,启发其自我认识。
6、反推批评。有时学生还不能认识其缺点和错误,批评时可以其错误观点为假设前提,一步步推导出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使其错误观点不能自圆其说,恍然大悟。
7、直接批评。对于某些常推诿责任,事后矢口否认的学生,则应当场、当事、当时直接批评,使其无言以对,不得不承认错误。
第二、批评的艺术。学生是否心服口服接受教师的批评,跟教师的批评艺术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应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1、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不同性质的错误,说话要有事实和根据,否定一切是不利于学生错误和缺点的转化的。只有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和缺点,才能使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化消极为积极。
2、充分发扬民主。
这就是要让人说话,允许犯错误的学生申辩。师生之间应处于平等地位,说话要推心置腹,以诚相见,不能一棍子打死人或者不让人说话。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应做到情理交融,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信赖的,以此为前提使学生懂得错误的性质及其危害性,再引导学生向先进模范人物及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达到教育的目的。
班里的四位同学曾经利用自修时间去打篮球,事后我不仅严肃地批评了他们违纪违规的行为,而且在班里进行不点名的对事不对人的教育,要求同学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绝对不让此类事件再度发生。
二、感情上关心学生
从感情上来说,每一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是人之常情。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老师关心学生,可以让学生在感情上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这是让学生理解师爱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关心学生,不仅仅是指学生生病时送水送药,更多的是了解学生,乃至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苦痛,排解他们的忧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关注他们的生活,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他们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如学习遇到困难,由于家庭成员的纠纷而终日焦虑不安,实习后对自己的成绩不满而感到忧虑,等等。老师要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使学生切实地、具体地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在感情上拉近师生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学生对老师所要求的会自觉地、积极地做好。
期中考后的家长会上有位家长向我诉苦,说他的女儿回家从不理他们夫妻俩,问其原因也不肯告之。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学生玩时,我故意问到她家里的情况,起先只说了些不痛不痒的情况。后来问及她周末回去做些什么时,她哭了。原来她有很多事情想不通,在校觉得同学看不起她,而在家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所以回家总不说话。心理负担很重,甚至有些自闭了。经过几次的谈话、引导,在班级里也引导学生与她交朋友,父母也对症下药,让这个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同学和父母是爱她的,不是多余的。现在她经常会找我谈心,有问题也会来要建议。在她眼里我俨然是位可信的知己了。
三、工作中信任学生
老师信任学生,是师爱的一种很深刻的表现,是让学生理解师爱的最有效的方法。信任是心与心的直接交流,无需语言解释,学生能心领神会,并在学生内心产生巨大的动力。即使是一个很顽劣的学生,如果老师肯信任他,让他去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他也会做得非常出色。而且,在信任他的这段时间内,他违反纪律的现象要少得多,甚至有可能完全改掉自己的缺点。
例如我班的一位男生,因打牌、抽烟、喝酒,放鞭炮等严重违纪行为屡次被学校大会点名批评。他自己都认为学校把他看死了,但我仍信任他,委以他重任。他喜欢体育运动,运动素质也不错,我让他带动班上的同学展开体育训练。他得到老师的信任,深知老师对他的爱。因此,他的训练和学习都异常地刻苦。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我班成为全校一流的体育强班。他的学习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并获得了奖学金。他的打牌、抽烟、喝酒的坏习惯也逐渐改掉了。他变成了一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四、要对学生耐心细致,善于换位思考
如果我们有耐心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那么很多事情就会顺利解决,否则欲速则不达。记得有一次下课后,有位成绩优秀的学生匆匆跑来对我说:老师,这道题我还不理解,不知道如何解决。我当时很生气,上课讲了又讲,竟然还有这样的事发生!于是非常生硬地对她说:不知道,问你自己吧,我讲很多遍了。正当我为她因不听话受到教训而窃喜时,接下来的事情却让我非常不安,我发现这个平时与我关系较“铁”的学生再也不理我了,就连上课回答问题也是有气无力。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做法。于是我约她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在聊天中,我向她承认了自己粗暴的态度是不对的,以求得她的谅解,结果她也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如今我们又成“铁哥”了。由此可见,只有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努力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体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这样学生才会信赖你,向你敞开心扉,教师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爱是互相的,学生在理解了老师的爱之后,也会以爱回报教师。他们回报的方式就是尽量少让老师为他们操心,自己尽可能地按老师的要求管束自己的言行。这样,学生原来被动地由教师管理教育而变为自我管理教育了,而且表现得相当主动积极。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教育效果却大大提高了。
第三篇:爱——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
爱——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
杨宪立
十五里园中学
爱——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
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文选》,使我颇受启发。细想如今踏上工作岗位,已有七个年头。从走上讲台那一刻,我就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让“爱满班级,情满校园”。在班级工作和教学工作中,我正是朝着这一目标努力着,在教育工作岗位上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献,用这段人生最美的青春年华谱写一曲青年班主任的奉献之歌。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显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班主任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是搞好班级工作和教育好学生的前提与保证。那么班主任怎样才能提高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个人威信呢?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善于感情投资,用真诚的爱心支起班主任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今天试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
一、班主任的爱心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基础
班主任的爱心是班主任工作的源动力,没有爱心的管理将不会成功。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教育更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教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
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班主任的教导和要求,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生面对班主任教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严惩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种感情上的相悖,怎能教育好学生?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由班主任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
内容上表现在班主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班主任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甚至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评价。
因此,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的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班主任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班主任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份量。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啊!
二、班主任要选择爱的方式。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仅有爱心还不够,还必须注重爱的方式。正确的爱必须建立在真诚而炽热的情感、智慧、思想、情操的基础之上。爱是一门艺术,稍有不慎便会陷入爱的误区。班主任只有施行恰当的爱的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必须科学合理,要把握好“爱”与“严”的分寸。一方面,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不能成为一种猫和老鼠的关系,有的教师认为爱就是严厉,坚信“棍棒之下出高徒”的论调,主张采取强制、管束、呵斥、体罚等方式教育学生。当然,严格并非错误,但过分严格的教育方式却让人不敢恭维,它存在着多种心理的和伦理的缺陷,也和时代的主体教育精神相违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教师的功能地位不再是纯粹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形象也不应该还是传统的板着面孔的师道尊严,他更应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等等。班主任对学生一味地严格,表面上看,学生非常听话,甚至做得很好,但时间长了,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等不良情绪,对学生的心理也造成了极大的压抑,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者唯唯诺诺,缺乏自信和主见;或者性格乖戾,烦躁不安。甚至导致学生厌学、逃学、辍学等。正如魏书生所言:“严格要求是不是非要横眉怒目不可呢?大可不必。好的教师总是循循善诱,平易近人,使人敬畏。”另一方面,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也不能过分亲密。有的班主任与学生嘻嘻哈哈,甚至勾肩搭背,称兄道弟,其关系可谓
融洽,但这种“打成一片”的现象并不十分合理,它拉近的是师生的物理距离,但心理距离未必能拉近。
师生关系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学阶段正是一个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但也是一个自制力较差,是非概念不清楚的危险阶段。这个时候,班主任应该及时地引导并教育他们,既要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感,又要向他们提出种种严格要求,督促他们去实行。如果师生之间过分亲密和放纵,就会缺少原则及为师的尊严,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力就会荡然无存。学生认为反正我和班主任关系好,我不做、不听,班主任又不会怎样,因此导致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不执行,必然无法形成良好的班风。
总之,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应该注意分寸,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师生之间要融洽但不自由、要有距离但不隔阂,既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又不至于造成不良后果,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必须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
教育家加里宁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无数双精细、审视的孩子的眼睛时时注视着你。因此,班主任情感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逃不开学生那双明亮的眼睛。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老师关心自己,重视自己,有的学生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自己,故意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的、甚至极端的事情。从这方面来说,班主任的爱必须公正、公平,让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片温暖的阳光。世界伟大的心理学家席莱说:“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同样的,我们也极害怕别人的漠视和指责。”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那些娇嫩而脆弱的小学生呢?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班上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的权利,班主任对他们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个人好恶的原因而产生情感倾斜。如果一位班主任偏爱部分优秀生,必然会强化他们的自负心理,从而养成他们只能接受表扬而不能接受批评、经受不起挫折的脆弱心理;同时又会引发和加剧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与逆反心理,班主任对他们越冷漠、越粗暴,他们受伤害的程度越深,同班主任对着干的劲头也就越大。长期下去,势必严重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反之,如果班主任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个班集体就会充满了真诚、友善、活泼、上进的气氛。要真正公平地爱学生,必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
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同时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不能幻想用一个截然统一的标尺去衡量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平等地对待有差异的个性,平等地看待在某些方面发展程度不同的受教育者。《学记》中有句名言:教育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其含义是,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长处,恰如其分地表扬,使其对自己对未来都充满信心。班主任不一定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学习成绩优异,但可以培养每一个学生在其它方面素质好,如品德优秀、能吃苦耐劳、愿意学有所长,为社会尽心尽力等。因为,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尖端的科技人才,出色的管理干部,能干的政府官员等,更需要大量的平凡的劳动者。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要因势利导,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兴趣,培养合格加特长的高素质人才。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成功欲望,只要教育得法,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是可以造就的,绝不可因为成绩的好坏或其他原因而漠视部分学生或偏爱部分学生。
(三)、班主任的爱要让学生感知到,不能外冷内热。
有些班主任爱学生,但表现出外冷内热。变得像“暖水瓶”一样,内心似火而貌似冰霜。他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但为了维护所谓的威信,在学生面前总是过于严肃,不苟言笑,从不“失态”。这种“暖水瓶型”的爱学生,往往难以让学生感悟,师生情感难以交流,结果学生对班主任是“敬而远之”。所以作为班主任必须明的学生毕竟是孩子,虽然具备了对他们的爱心,但板着脸去教育,学生还是难以感受到爱,从而不敢接近你、信任你,这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爱意。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言传情、以目传情、以手传情。比如在和学生谈话结束时,摸摸他的头或拍拍他的肩膀,再说句鼓励的话,足以让学生心花怒放,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千万不要吝啬微笑,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每一个爱心的举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栽树栽根,育人育心。班主任在班级中既是学生的大家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只有用爱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爱戴和信任,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第四篇:尊重,架起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尊重,架起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当今,世界之争日趋激烈,而这样的竞争完全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又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成败,一项重要因素在于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可以拉近师生心理的距离,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教师工作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保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新型竞争人才的本源。
如何和谐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尊重学生是架起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美国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著名的“感动人的三个原则”中,“满足他人的„重要感‟”是其中的原则之一。在卡耐基看来,“人类的性情中最强烈的是渴望受人认同的情绪”,“这是深撼人心,燃烧人心的炙热情绪。能够适当地满足他人的此种渴望是非常难的,但是一旦做到,便能立刻虏获人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是最接近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当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会产生自信的体验和成功的愉悦,进而认识自己的价值所在。也曾有学者对4415名初一到高三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喜欢教师的第一条品质是尊重、热爱、同情学生。既然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师,如果教师不能做到这一点,势必受到学生的种种排斥,其教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育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学生在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最渴求的需要就是被尊重的需要。每一位教师应当明白:尊重学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及其尊严和价值的具体要求,并不是新的教育观点或理念,许多著名教育学家都曾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那些被称作“教育的主体”的学生似乎并没有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往往从扭曲的“善意”出发,凭着自己的想象任意塑造学生,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或对自身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进行反思,甚至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歧视学习困难的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给教师队伍的形象和教育事业带来消极影响。实际存在着的忽视学生“尊重”需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违背了教育“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基本原则。那么怎样做才叫尊重学生呢?笔者认为:
一、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同于工人生产的产品,也不同于农民种植的农作物。作为人就有人格,而每一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作为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作一个人来对待,尊重和支持他的最高贵的品质,尽力促进他们的发展”。但做教师的往往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容易形成盲目自尊,采用“长者”的姿态,无视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进行压服,必然会在师生之间出现对立的现象,导致心理隔阂,引起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从而增强拒绝接受教育影响的抗药性。所以,教师应该明确师生是价值平等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二、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
学生是社会中的个体,是个体就有个性。教育就是要张扬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特长,而不能铸成千人一面。长期以来,教师头戴“传道、授业、解惑”的圣者光环,以“绝对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完全包办或直接告诉学生这样那样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窒息性氛围中慢慢地衰退和磨灭,正如有人戏言的那样,“学生进校门时是问号,出校门时是句号”。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只能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或解决问题的一些可供选择的思路,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这种非指导性的帮助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独立和自尊,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三、尊重学生就是对学生抱以积极的期待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就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和错误,而且还可能会反复甚至多次反复地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一定要学会容忍,多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要轻则呵斥重则体罚,甚至一棍子打死,赶出学校,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利。尊重学生就要求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把学生看“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并对学生达成目标持积极乐观态度,在这种良性期待和积极暗示的心理氛围下,学生受强烈的自尊心的驱使,一定会努力进取,完善自我,完成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良性循环。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揭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力地说明这一点。
四、尊重学生就是对学生一视同仁
正如一棵树上没有相同的叶子一样,学生的发展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有些学生天资聪慧,后天勤奋,发展较快;有些学生顽固不化,恶习难改,发展迟缓,尊重学生就要求教师不管学生怎样,对学生一视同仁,无条件的从整体上接纳学生,给予关注。现实生活中教师喜欢所谓的好学生,对之倾注了无数的心血,这无可厚非,但却把那些迫切需要教师更多关注的所谓的后进生弃之一旁,甚至歧视打击,蔑视他们的发展潜力,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得这些本有可能有所发展的学生每况愈下。真正的尊重要求教师全面的无条件的关注每一个学生,注意发现那些不循规蹈矩或有学习困难的同学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加以保护,使他们抬起头来做人,逐步改善自我,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
五、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统一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我的基本原则(我认为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基本原则,也是所有苏维埃教师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实在说,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正因为我们向他提出了要求,正因为他完成了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尊重他。”可见严格要求学生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是衡量这种尊重的尺度。这两者是以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尊重表现在严格要求之中,严格要求本质上是尊重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认真把握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没有要求的尊重,更反对没有尊重的要求,因为前者很可能导致无原则的迁就和放纵,后者则可能出现过分的限制和不人道的苛求,影响学生的发展。
新的时代,新的时期,新的要求,教师要想对学生有效的实施教育,必须要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桥梁就是尊重。笔者在此呼吁:老师,请尊重您的学生!
第五篇:爱让师生关系更和谐
爱,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一 对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解
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二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案例 1 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事件:1 今年刚开始任课的时候,上课常有学生迟到,强调了多次,效果也不见好转。周一第一节学校召开教研组长会,因为散会时间晚,我第二节有课却迟到了,进教室后,我第一句话就郑重启事的说:“对不起同学们,因为开会我来晚了,向大家道歉”,听了这几句话,那几个爱迟到的同学立即低下了头。2 去年班内有一个学生李慧成绩较差,有点自卑,不敢问老师和同学,我就主动的走到她身边,询问她的学习情况,给她补课,从生活上关心她。半年以后, 李慧不但成绩有了进步,而且性格也变的开朗了。在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上。李慧充满感情的说,一首小诗送给田老师:干妈干妈我爱你,就象老鼠爱大米,愿你幸福又美丽,心想事成永远伴随着你。那个时刻,我感到非常的感动,感觉到了做一名教师的幸福。
体会:教师要想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形成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学生觉得老师好伟大,对老师有好感,才愿意亲近老师,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可能建立起来。要加强个别辅导、教育,促使每一个学生不断进步。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以自己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去影响学生,学生从而才能爱戴老师。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在行为上做学生的模范。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也该遵守时间;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就要及时批改作业;要求学生热爱劳动,老师也要付诸行动;甚至老师自己有了过失时,也要勇于承认错误„„,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了,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在学生面前,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语言上,做到谈吐文雅,幽默风趣,感情真挚,条理性强;行为上,要举止庄重、大方,表情丰富,富有感染力。在妆扮上,要大方得体,恰如其分,不能花枝招展或不修边幅。事实证明,有良好外在形象的教师,是能够把学生吸引到自己身边的。
感悟: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所谓“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要懂得欣赏学生,要学会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事件:我们班王浩同学可以说是有名的双差生,我刚开始上课时,他每节课不但不听,而且还闹出动静,和别的同学说话,一节课我说他多少次,丝毫不起作用,他反而变本加厉,越发不可收拾,我一筹莫展。偶然的机会,在现场会之前的大扫除中,王浩积极主动,一招一式都是那么认真和投入,不是班主任的我忍不住在班上表扬了他,没想到,从那之后,王浩上课再也没有乱过,不但遵守纪律,课下还主动和我打招呼呢。
体会: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差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多少人认同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欣赏的愿望,每个人都有被人接纳的需求,差生更需要老师的欣赏与肯定。要学会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感悟:真诚地欣赏学生的长处,赞美学生的优秀品质,就一定能够很好的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带领学生一起进步。要懂得尊重学生,批评的方式也要讲究艺术。
事件:那一天我上自习发现张博正在给他前面的同学梳头,火一下子就上来了,喊道:你出去,到楼下办公室等我。等我上完自习,他真的还在等我,这时的我已经冷静下来了。决定改批评为做思想工作。我画了一张图,一个点代表张博,一个点在右上方,代表班内最好的学生,一个点右下方代表班内最差的,向上的路是上坡,费力且距离长,向下的路是下坡,且距离短,你走哪一条?张博思索之后,选择了上坡路,我让他在最高点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郑重的将这张纸连同梳子锁进办公桌,并且约定,年终时,我们一块来看结果。第二天上课,张博就主动的和全班第一名做同桌了。
体会: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感悟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学生才能更理解你,信任你,才能更愿意接近你,师生关系才能越来越融洽。愿每一为教师都能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4 要关爱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事件:上一级我教的毕业生中,有一个叫李琪的女同学。十一长假回来后,我发现她的头发总是披散者,还时不时的经常用手摸一摸,眼看着就开始分心。头发显然刚刚做了拉直,恰逢班主任是个男老师,不太合适做这个工作,我就找了一个自习时间,走到她身边悄悄的说了这样几句话
老师:李琪,你的头发这么直,刚做的? 李琪:不是(她否认了,脸却红了。)
老师:什么时候拉直的?(我没有生气,继续问)李琪:国庆节的时候。(她承认了)
老师:拉直不是三天以后就可以扎起来吗?现在都一个多星期了,能扎了。(她看我是内行,很信服的点了点头。)
老师:(我又继续说道)其实拉直和烫发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高温,都会损害发质,只不过作出来的形状不一样,你肯定不愿烫发,十八岁以前烫发更不好,头发更容易受损,实在喜欢,也要等到十八岁以后。
第二天我再见到她时,又成了高高的马尾辫了。望着她的背影,我在想,如果我直接说,你把头发扎起来,效果又会怎样呢?
体会:“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教育,不能忽视细节。教师本来就是在学生心尖上行走的人,稍有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一个生命。关注每一个细节,就是关爱每一个生命。关注细节,研究细节,善待细节,我们才能将教育做到极致。要懂得倾听。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作为一个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换位思考,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难处,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烦恼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时候,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增加老师的亲和力,学会倾听。这样学生们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
感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们着想,他们也会与你一样,关爱实施和换位思考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只要我们心中有爱,相信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