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新课标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构 建 和 谐 的 师 生 关 系
[摘要] 在21世纪,我国要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谁赢得了教育,谁就赢得了21世纪”。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将探究什么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正文]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基础是育人,核心是创造,关键在思考,思考创造的前提条件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既是师德的集中反映,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创新教育所必须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社会体系的主要构成因素。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着班级社会气氛,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其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人提出在新课标下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什么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其特有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它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构建师生间民主、平等、融洽、合作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核心,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能充分交流、默契的协调合作与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从而促使学生在身心、智力、非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因此,师生间如果没有民主、平等,“和谐”二字就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说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核心就是民主、平等。
那么,为什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历史的召唤
师生关系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一有师生出现,就出现了师生关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在中国师生关系有着几千年的奴隶和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专制,形成一系列专制制度。教育上也是如此。不管是儒家的“仁”与“礼”还是后来的“三纲五常”,教师被赋予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师道尊严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特别明显的不平等的位置,教师是“道”的代表、“礼”的化身,对学生来说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对教师十分尊崇并无条件地服从,唯“师命”是听,不可以对教师的言行有任何的“不恭和异议”。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领导方式是典型的“专制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一切由教师决定,学生不参与并要绝对服从。教师以社会文化的代表的身份组织教学,因而教学中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而没有选择的余地;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强调奖惩方式的使用,采用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来管教学生;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安分守已并具有健全品格的人,1
传统教育的另一内容是“拷贝”即一个教师可以培养出一打或更多的同样思维同样观念的学生。注重以统一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每一个学生,忽视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要,重群体秩序的维护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难有平等关系的机会,而那些具有“创造力的学生”会被视为异类加以扼杀。民主的、平等的关系没有自由的空间。
二、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时代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育模式,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民主的、平等的管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才能培育出创新型人才。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主体教育。社会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的人材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而传统师生关系强调服从、强调同一的特性会从根本上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竞争意识。在社会的客观要求下,传统的师生关系类型必然要逐步被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发展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新型师生关系所代替。
新的社会背景中学生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逐步增强也促进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在师生关系体系中,学生已不再是完全的被动者,不再心甘情愿地充当“绝对服从”的角色,他们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渴望对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在这种情况下,专制型的领导方式则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师生冲突。新世纪的师生关系也处在一个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的专制型、以教师为中心的特性在当今的师生关系中仍有着很大影响;师生关系中民主型、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特性在不断增加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更符合教育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目前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本质要求
目前,在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后对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一书指出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改变。由过去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关系、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为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当中的一员,当然你还是组织者。
未来的课堂,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程的局面,教师不再
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会被淘汰,但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教学改革将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课程改革改革的重点则是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和谐的关系。把教学本质定位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可以说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此,我国要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要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二十一世纪,社会将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并且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特别是科技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又因为人才的竞争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方面,故而教育面临的是培育创新型人才,因此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的、平等的、和谐和的师生关系,是培育学生创造思维,放飞学生想像力的关键。这些人才将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适应这种挑战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健全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在民主的、和谐的环境中培养出来。
五,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指的“社会”,应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因此师生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千百万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着千百万个家庭关系的和谐,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成长,影响着民族的未来。可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一、要坚持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虽说要构建和谐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但在这个平等团体中,教师是这个团体的领头羊,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要构建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发挥主导地位,教师是决定师生关系好坏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首先转变观念,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的新世纪新型师生关系。首先,要摒弃教师地位高于学生一等的错误观念。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使之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学得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健全的人格和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什么样的教师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楷模,教师心中的“平等”观是构建平等师生关系的前提。其次,要放下“教师权威”的观念,要学会尊重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的观念、行为要靠教师去引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理解学生的心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本着理解学生的宗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另一方面,教师有错,不要放不下架子,应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承认错误。只有这样师生心灵才相通,平等师生关系才有生存的基础。再次教师要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观念。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是接收器。教师不只单用成绩和分数来评价学生,要重视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信念等人所特有的心理品质培养。要关心学生的自由和个性;不仅关心成绩和分数,更要着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要管住学生,更要理解和尊重学生;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更要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本着这种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有了人文基础。教师有了新的人才观,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不会是句空话。
二、扮演好教师的“助手”角色,充当学生的“评判员”,尊重学生。
在师生关系中,理解、支持,比什么都重要。当代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好的越来越多,这些客观现实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等也以往的大有不同,要使他们“乐其道,善其业”,就要先与他们交朋友,成为他们学习的“助手”,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深入地研究他们,真诚地理解他们。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风细语的沟通,加深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其次“师生平等”是教师和所有学生的平等,要做到一视同仁,要平等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均衡的学生;平等对待成绩好与不怎么好的后进生;平等对待男女学生;平等对待个别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平等对待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学生。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时:在上课时平等;课外辅导时平等;在进行各种选拔时平等;成绩公布时平等;在评价学生时平等;在处理学生中偶发的矛盾时平等;三是“尊重学生”。首先,对学生心灵的尊重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具体表现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情绪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抱负和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其次,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具体表现在:不体罚学生;不侮辱谩骂学生;不过度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不随意向家长告状。这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样,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充分的民主,师生间才会有激烈的争论,使用权我们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赋予了实质的内容。
三、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师生交往,是对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你有观点可以提出,我有疑义可以反驳,师生畅所欲言,互动互感,形成一个真正民主的、平等的学习、讨论、互动的共同体。可以说,创设师生关系、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把课程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内涵所在。
四、用“心”教育学生,注意批评艺术
用“爱”去教育学生就是要求我们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诚心、耐心和信心”。“爱心、诚心、耐心和信心”是师生成功关系的法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全心全意的去爱学生,才能博取学生的信赖、爱戴,爱的越深,教育的效果就越大。在教学活动中,难免碰到师生之间的磨擦,特别是发生在后进生身上。这时教师更要心平气和,真心相等,切忌动辄当众批评,挖苦,翻陈年老帐,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教师要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注意批评的艺术,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诚心。对做学生思想工作要有耐心,切忌感情冲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同时要对待每个学生充满信心,让他们都有成就感。批评学生一要提炼批评语言,批评语言要以不伤害被批评者自尊心为前提,同时又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批评语言要有份量,有气势,切中要害,要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要考虑批评对象的承受能力,以不伤害感情为度。二要注意场合,宁小不大。三要含沙射影,以柔克刚。许多人不喜欢听直接的批评,带刺激性的批评就更不愿意接受。教师可以以开玩笑的形式或拐弯抹角的形式进行善意的批评使学生自行惭愧,自讨没趣,从而改正错误。四要作好善后工作,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浸润,以熨平批评可能产生的感情褶皱。总之,只有充分注意到批评的各个细节,才能既教育了学生,又不伤害师生感情,反而加深了师生关系,有利于发展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综上所述,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历史的召唤,是时代的要求,是目前课程改革成功关键,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和谐社会,振兴中华民族的根本途径。要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和素质,我们这些“人类灵魂工程师”,就要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充分认识新型的师生观,以优良的师德去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教好书育好人。
[参考书目]
1、《如何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载《黑龙江教育》,2002年第12期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3、《教育艺术》2003年第1期
4、周宏、高长梅:《教育新概念全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5、《优化师生关系》,载《班主任之友》,2006年第七期
6、《教育艺术》2007年第7期
第二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祥德路小学 吴建
在践行国家、上海市和虹口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我区教育局确立了以“绿色生态化、特色多样化、教育国际化”为抓手的教育转型新思路。为了落实这“三化”的目标,首先把“师生关系”作为改变教师教育观念,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途径。
区教育局提出的“三个课堂”建设,即温馨课堂、情趣课堂和有效课堂,为师生关系的构建上积累了许多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资源,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奠定了较高的起点。2012年5月16日,虹口教育和民进虹口区委联合举办举行的首届白玉兰教学论坛,更是把我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活动推向了高潮。此次论坛的主旨,就是要让教育真正与学生个体融为一体,使教学真正的回归学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作为基层学校,校领导借着“白玉兰论坛”这股东风,组织全体老师认真观摩了论坛的教育录像,组织全体教师从自身谈起,谈如何践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总结出了新型好老师的关键词:有爱、幽默、公平、创新。新型师生关系最看重:爱心。在白玉兰论坛上,我们第一次认识了史金霞老师,一位漂亮、儒雅的高中女教师,也从而拜读了她的著作《不拘一格教语文》和《重建师生关系》。
提到老师,我们往往会和“严肃”联系在一起。说到现在的师生关系,我只能遗憾地说“惨烈”。我们的老师苦口婆心、声色俱厉,每天起早摸黑。可是我们的学生欢迎吗?喜欢吗?它需要我们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好好想想。史金霞老师的这本《重建师生关系》为我们开启了一盏改善师生关系的明灯。史金霞老师在书的自序部分引用了夏丏尊先生的话,给我印象深刻。他说,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书中史金霞老师用了几个关键词来阐述了如何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一个字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一切。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第二个词就是“理解”,了解是理解的延伸。理解这个词,我们每天都挂在嘴上,但我们能够真正做到理解吗?很难。史金霞老师说,孩子很难理解老师,因为孩子没有老师的生活经历,即使想换位思考,也很难给自己定好位;同样地,老师也很难理解学生,因为教师经常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学生。第三个词就是“对话”,沟通是对话的第一块基石。对话指的就是第四种意义的“谈”。要对话,你就必须对他人抱着“绝对尊重”的态度,发自内心深处地尊重他作为一个人的本质价值。对话有两个核心概念:即关系和理解。第四个词就是“尊重”。而尊重,就体现在爱、理解、对话„„的所有环节之中。对于这几个关键词,史老师还举了许多非常生动丰富的实践案例,大家看了以后可以借鉴和运用。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极大的热情去参与;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下面举一个我校教学过程中的例子。小刘老师每天带着希望和喜悦走进教室,可是却总有一个座位空着。课后去班主任那了解情况,原来这位叫平某的学生害怕上学而谎称肚子疼。接下去的一个月中,她断断续续来了加起来不超过一个星期,每次来都哭着进教室,抹着眼泪上课。通过多方了解,才知道她最害怕的是英语。英语课节奏快,又有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内容,她对自己没信心,更害怕老师批评她。根源找到了,就需要对症下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学得好,是英语教学的内涵。抓住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要达到学好的目的,就必须研究、理解、满足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
一、在课堂教学中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多说”,建立“双向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师生关系是“双向型”。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同时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在课堂中形成“双向型”师生关系教师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教师要清楚哪些内容应“少讲”,确保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一味地对教材上给出的教学事例和过程进行一一解释,那么这只能算是一种低效的甚至无效的教学,部分学生常常在教师的讲解、分析中处于被动和漠然的境地中。因此,在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
间内,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利用教材创设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情景,对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内容少讲、对超越学习要求的知识少讲,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来获取知识、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感。
2.其次教师要清楚哪些地方应让学生多提“为什么”,多说“怎么办”
教师的“少讲”是为了让学生“多说”。教师要研究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多说”,怎样让学生“说”,才能保证教学活动过程的和谐发展。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说”为主线,在“精讲”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在教学的主要环节多说。教师可以在几何证明时多说,帮助学生理清几何证明的思维过程及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可以在展示思考过程时多说,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让生生间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在评价反馈环节多说,让学生针对同学的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甚至让学生之间进行辩论,以实现生生间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协作精神,达到建立“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目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留出充分的时间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关爱每一位学生
尊师爱生,这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显著特点,就是说学生应该尊重老师,老师应当爱护学生,这也是建立良好、协调的师生关系的情感基础。大量实践证明,尊师是爱生的结果,爱生是尊师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师真情地投入,一定会得到学生真情的回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赶进度,在教学知识的重点、难点部分时,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这些不起眼的“群众演员”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建立起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
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最能体现自己教学特色的课呈现给学生
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完善,把自己教学过程的魅力展现给学生,流畅工整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简洁明快的上课节奏,声情并茂的内容讲解,生动和谐的师生互动等等,都可能成为教师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要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课堂经常处于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信息化时代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教师就不能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体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要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通过有特色的教学,拉近师生情感上的距离,从而达到彼此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融,这将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三篇: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师生关系的简单分析,从中找出适合我国当前师生关系建设的一些
建议,借此进一步推动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民主;真诚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当今的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作为教育工作的我,尤其是职中的教师,对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困惑。去年我国有几起教师被杀事件,有一起就在和我同一县城的一所初中……我们教师的教育方法也该改革。
现今不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显著的特征之
一。但现实是:一方面我们积极倡导;另一方面学生仍固守本份,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师生关系还没有从"师道尊严"中解脱出来。请看某校的这样一组骇人的数据吧:29.3%的学生被罚过站,18.6%的学生被罚过写作业;一位有15年教龄的教师,在领导和同事的心目中一直是兢兢业业的骨干,而学生的喜欢率却只有9%。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自主能创新吗?这更让我们深切地感觉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多么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民主性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尊重学生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
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在真诚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前提下,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当然,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2011----2012学年)
赵屯小学
四年级二班
吴红英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对那些做作业不主动的学生不是大批特批,而是在布置作业时这样讲,我原来想留五道作业题,但考虑到你们的心情,我就留三道题好了。(实际上他只想留三道),学生一听,马上说:老师,您还是留五道吧。老师说,那好吧,我留五道,如果你做三道,也算你完成作业。结果全班大部分同学做完了五道题。事后,老师大加表扬,这更加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做作业的现象大大减少了。1.确保主体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问题多,学生思考得少。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客。陶行知先生历来主张:"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反对"死教书,教死书;死读书,读死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这也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2.突显个性化
个性化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要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现在教育界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教育个性化不是畸形教育,不是要求学生片面发展。它要求的是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均获得发展。个性化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陶行知深刻地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加强培养发挥创造力",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特别注重这种个性差异,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并且在某些领域、在某些方面能得到充分发展。"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给充分地认识和发挖出来,使每一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使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其意义。3.注重情感性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这就需要教师要用情感去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感情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教
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实事。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有人提出了一个理念:"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可爱的"。我们还应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有可爱之处。即我们不能用学习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看待去学生,而应当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这个原则的大前提就是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对学生的偏见,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师爱,才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应在沟通师生情感方面多做文章。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2011----2012学年)
赵屯小学
三年级一班
牛延英
第四篇:浅谈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浅谈如何构建理想师生关系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人社会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形成的多层次、多性质的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师生关系 特征 构建
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起点。古人云“”系其师信其道。”它深刻而精辟地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叶圣陶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由此可见,教师作为学生的管理者,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推动者,他的每一句 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举动,无不影响着学生和教育教学的效果。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师生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师相学”的关系。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中所说的师生关系;狭义上,师生关系是特指在各种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文所谈的师生关系及理想的师生关系均是狭义的师生关系。当然,师生关系不能脱离“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制约”,是处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的教育结构中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的优化,是建立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基础上的,因此,其具有独特的特征。
首先,尊师爱生,相互配合。尊重师长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要有礼貌,虚心接受教师的指教与批评,尊重师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教师的最大满足。尊重师长,爱护学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其次,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在教育过程中师生要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权利。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以长者自居,自立为绝对管理者、权威,归根到底还是因陈腐观念造成的,这种陈腐的教育观念,扼制教师的民主思想,制约着教师的自身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作用,改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看法。由于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社会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学生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变化,对于师生关系民主化的要求更加强烈。教师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者,成为知识传递的“火炬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力量。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绝对权威,而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虽然分工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所以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处于依附和从属的地位,他的主体性更加突出。
再次,共同创造,教学相长。新课改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教与学,知识不再是单独的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教与学不再是某个人所能完成的活动,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那么怎样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呢?
一. 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建立理想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
教师要想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
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方法、个性特征、身体素质、家庭背景等方面的情况,还要掌握班集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谈心、参加学生活动、走访等形式深入到学生中间去,要以宽容之心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多了解他们想法,及时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他们的思想倾向、习惯、愿望、兴趣、爱好等要表示自己心中有数的尊重,这样,会让自己在教育学生方面省去不少的烦恼。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对学生的认识偏见,做到公正公平的关爱每一个学生,而且还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教育决策,避免了再现一些教育上的失误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
二.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理想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
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摆正心态,可尝试从两方面入手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第一.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扬民主平等。
传统的教育观念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自学性,看不到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基本需要,使学生丢掉了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的愉悦体验,学生的独立个性、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使学生成为了接受知识的机器,师生之间成为对立的关系,所以教师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的角色、地位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在科学真理面前,师生之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民族、平等。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质疑和展示的空间,使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想法得到尊重,这样并不意味着削弱了教师的权力,反而还会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会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发展进步得更快。
第二,热爱尊重学生,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热爱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师德规范,是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反映,它能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高度负责。正可谓是“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该是多么和谐融洽。可是,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仍有个别教师还以能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为荣,把讥讽挖苦作为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将打骂学生作为“治恶压众”的法宝,却不知这些做法给学生带来的心灵创伤是很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一些悲剧的发生,老师和学生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僵化,怎能建立理想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三. 提高教师个人修养是构建理想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
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艺术、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是赢得学生尊重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完善: 不断加强学习研究,使自己更有智慧才干。学生都喜欢有才气的老师,如果老师的知识量丰富,业务水平高就会折服一大批学生,所以在工作之余,教师应该多读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提到:“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书读多了,你的各方面智慧才干就会更突出,你的课堂就会越发的让学生喜欢,你与学生的距离也会越近。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个人偏见和定势。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交往的最直接的“阵地”。教师需要不断地认识到自身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认识等方面的不足,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的思维的火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大脑灵活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被你的课堂迷住。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先做好自己,只有从教师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用自己行为方式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
教育学生。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被关爱、受重视,学生才会热爱教师。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处理好师生之间关系、二两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才会有和谐的学习气氛、积极的学习情绪和和良好的学习心境,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高,感受性灵敏,反应能力强,思维活跃,更易于理解知识,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姜智.师生关系模式与师生关系构建[J].教育评论,1998,(2):25-27.[2] 李德显.师生权利与角色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34-40.
第五篇:论构建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意义
构建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意义
在校园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子,是校园生态的活的创造力。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要素关系圈中最关键的链节之一,它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决定着校园生态的和谐状况及发展水平,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非常紧迫,而且意义重大。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当今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
在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校师生关系在现实条件下面临并呈现出各种新情况需要重新审视与研究。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前喻文化、后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相汇交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传递的价值观念往往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冲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思想更加活跃,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的不和谐越来越明显,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遭受瓦解,时代的发展要求重塑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更注重倡导“以人为本”,更注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表现在课堂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本次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必须把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必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取知识的。因此,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等素质教育要求的平等合作、相互信任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建设现代和谐校园、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日益增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广大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教师因此患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心理障碍,如焦虑心态,嫉妒情绪,神经质、抑郁症和失眠等。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长此以往,教师就会变的更加忧郁、消沉、焦虑、烦躁、愤怒、失望、愁苦而导致心理疾病,教师对其职业就会感到厌恶。这种“负螺旋”态势是校园内部的“隐形炸药包”,将是学校和谐发展的严重障碍和危害。相反,如果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在课堂上给予积极的配合,充分显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教师受到了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就会增强自尊、自信和荣誉感,就会觉得尽管工作很忙很累,报酬也不高,但精神上很充实,心理上很愉悦,我这样做值得,从而减少或消除本来存在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隐疾,促进教师以更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工作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奉献,使教师工作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导致在校学生心理疾患和校园环境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训斥、批评和冷遇,学生就会产生自卑、恐惧、屈辱、焦虑甚至敌视等情绪,加上学生本身的压力也不小,容易患上不良的心理疾病。例如,在教学中,当教师对待学生偏袒不公时,当学生总是受到老师忽视时,学生就会感到痛苦失落,情绪激动,举止冲撞,待人态度生硬,好发脾气,不听劝告,表现为“过度激动症”。当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受到老师讽刺、训斥后,忧虑、失望、愤怒、不满,表现为“激愤症”。再如,在紧张的师生人际关系下,一些学生因为怕分数差受到批评,从而对周围的一切非常敏感,总是提心吊胆,十分紧张,表现为“恐惧症”。相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师生间保持着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就会自尊自信,心情轻松愉快,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就会在精神、心理、价值观以及行为等方面与教师进行合作与交流,在交流与合作中双方共同调节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关系的不断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更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不断调适师生心理状态,促使师生身心和谐,有利于促进现代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宗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把教师看做最信赖和仰慕的人,他们喜欢上这种精彩的课,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他们懂得尊重教师就是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所以他们总会积极配合,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努力学习,努力珍惜和维护这种和谐关系,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批评意见,对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信息,会尽量吸收,不仅避免由于人际关系而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教师教学态度的事件发生,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信赖并且喜爱教师,这对教师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教师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对教育、教学就会更加负责,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想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每节课情绪饱满,激情洋溢,精益求精,并针对学生特点组织和增补内容,择其最适宜的手段和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尽量使教学最优化、最有效,把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通过教学活动体现出来。教师正是用认真的备课和课堂中优雅、亲切的教态,生动优美的语言,准确精练的讲评来博得学生的好感和尊重的,而且不断地从学生的笑脸和进步中得到激励和安慰,思路更为敏捷,教学信息渠道畅通无阻,使教育、教学超水平发挥,提高了教的效果。教育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影响,发现在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反应灵敏,容易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激起感情共鸣,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爱,并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老师所授学科上去,增强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和信任度,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现教育的功能。而学生良好的情绪反应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情绪,二者合理互动,良性循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对老师有反感和抵触情绪,就会心情烦躁,如坐针毡,精力分散,思维消极,反映迟钝,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潜能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人的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源泉。和谐的师生关系恰恰满足了学生对爱与被爱、民主平等、受人尊重、自尊及好奇心等心理需要,同时让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和承认。他们不仅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的营养,而且获得了爱护与支持,尽管学习很艰辛,有时是枯燥无味的、紧张的,学生也会全力以赴地、轻松地、愉快地去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的选择性。学生都喜欢上自己喜爱或崇拜的教师的课,愿意为他们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皮格马利翁效应”又促使学生追随和效法教师,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学习符合教师的标准和期望,借以获取教师的赞许和关心,给他莫大的宠爱和鼓舞,因而努力于该科的学习。我国有关调查也表明:许多学生在大学学的专业大多是中学阶段很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学科兴趣和学习成绩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一致的状态,构成“正反馈”的趋向。
创造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的一种活动,它意味着运用一个人的全部能力和潜力,它需要有宽松的环境和对人的充分地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代的学生民主意识和成就意向强,他们思想解放,少条条框框,不避嫌疑,少盲目服从,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民主权利,希望有个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讨厌专制式的领导方式,喜欢平等的讨论问题,民主的解决问题。和谐师生关系可以让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在这种清新浓郁的民主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记忆更加清晰牢固、想象更加丰富广阔,从而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培养。
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学生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教育与培养。号称“中国基础教育活化石”的教育家吕型伟曾说:“如果孩子能对你讲悄悄话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和谐的师生氛围中,因为相互认知、相互信任和尊重,视教师为知己,则可消除对方的顾虑,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扉,把他的困难与问题在一个轻松和讲理的环境中说出来,从而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发抒和松弛,然后教师就可以对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信其道才愿受其教。师生关系融洽亲密,学生对教师的教导,在感情上才具有相容性;而在不融洽不亲密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容易形成对教师的“逆反心理”,与教师的教导背道而驰。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心灵深处的了解和洞察,及时矫正学生不良动机和行为。
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身教示范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的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性------我们对学生来说,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任何教学都是具有教育性的,教学活动既是传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学生具有道德示范的作用。学生视教师为楷模,他们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在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享受到师爱的温暖和师生友谊的快乐,使他们相信人世间是真诚美好的,从而体验到友爱、尊重、诚实、平等等道德经验。相反,如果学生在师生人际关系中见到的是自私、圆滑、冷漠、虚伪、怀疑,他们就会以为世界是冷酷无情的,从而得到仇恨、势利、自私等道德经验。正如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的关系,才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