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两岸关系现状与未来展望概要
当前两岸关系现状与未来展望
[内容摘要 ] 新中国成立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两岸同胞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两 蒋时期, 两岸关系经历了从严重对抗到逐渐缓和;李登辉、陈水扁上台后, 两岸关系严重倒 退,濒于战争的边缘。两岸人民渴望和平。2008年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在国共两党共 同努力下, 两岸关系出现重大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大的战略转折期。两岸直 接三通基本实现, 两岸各项交往交流发展迅速, 且不断取得新突破。未来几年, 两岸关系的 和平和稳定应该能够得到保证,两岸的交流能够进一步得到发展,两岸关系将进一步密切, 这是势不可当的潮流。
[关键词 ] 两岸关系 海峡两岸 政治 未来
由于大陆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个中国”原则在国际上更加稳固,“台 独”空间逐步被压缩。当然我们也要看到, 美日等一些反华势力仍然在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制 造一些障碍。美国和日本把台海作为共同关切的地区, 实际上是加紧对两岸关系的干预。美 国也鼓动日本更加深入地介入台海形势, 台湾当局借助目前中日关系困难的局面, 试图“拉 日保台”。日本右翼势力也蠢蠢欲动, 加紧对“台独”势力的支持。但是, 由于“一个中国” 原则是国际关系的普通主张, 而且随着祖国大陆的不断发展, 使美台关系、日台关系很难有 大的发展。
两岸要实现统一, 一方面要消除两岸同胞的一些感情隔阂, 让两岸同胞感情融洽达到一 定程度。第二, 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也要得到一定的整合。第三, 祖国大陆本身的发展也到 了一定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 统一能促进两岸同胞共同繁荣和发展的时候, 统一就水到渠 成了。[1] 2008年 , 在 ECFA 签署后,随着对 ECFA 的落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就已经开始进入新 阶段。这一阶段将不会如进程的开局、起步阶段那样, 有着那么多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 但 对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进程, 却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而对于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最 终目标,甚至意义和影响更为重大。
在新阶段中, 将巩固、深化开局和起步阶段已经实现的突破,即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扩 大两岸文化教育合作, 以及更广泛地进行两岸各界的大交流。与此同时, 在新阶段中, 将逐 渐触及处理两岸关系中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困难问题,主要是政治、安全范畴的相关问题, 这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新的蓬勃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新阶段的出现是必然的, 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自身的发展变化逻辑决定的。虽然一 些因素对新阶段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它们既不可能决定新阶段的出 现, 更不可能改变新阶段是开局、起步阶段之后,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更加深化的阶段这 一基本定位。
例如, 刚结束的台湾岛内五个城市的选举, 反映了国民党、民进党政治实力的消长变化, 对未来的两岸关系及其变化将有所影响。但这种影响必然是有限的, 既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进入新阶段的决定性因素,更不可能导致进程出现逆转。
在经历了开局、起步阶段两岸关系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后,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在新阶 段的“相对有所减缓”, 给必要的一系列相关调整提供了机会和空间。这对于整个进程的持 续、稳定发展是必须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阶段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将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2] 2008年 5月以来,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都是两岸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新阶段,处理、解决更深层次、更困难的问题,无疑更需要两岸的共同努力。
首先, 两岸都必须始终坚持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和平发展的基本立场。
其次,两岸都必须深刻认识到,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给予”,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只有在充分兼顾两岸利益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地和平发展。
再有, 两岸之间发生矛盾和摩擦时, 必须坚持通过及时通气、平等协商等途径予以处理、解决,而不应试图通过扩大事态、以施加压力的方式来解决。
要进一步深化两岸和平发展的态势, 就必须以物质利益、经济利益为基础, 由低政治性 向高政治性拓展, 全面构建包括政治、军事和文化诸多层面在内的两岸共同利益, 其核心则 在于大陆应进一步全面发展、壮大自己的综合实力,真正做到“以实力说话、以文明来说 服”,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两岸最终统一。[3] 这几年, 两岸的经贸关系这样快速地发展, 这样规模越来越大, 这是在一个双方所接受 的一个基础上进行的, 也就是说这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往来是两岸同胞之间互惠互利的一个活 动,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 这也是为什么两岸经贸关系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现在的问题就是 说不要再制造一些人为的障碍, 比如说 “ 大中华经济圈 ” 也好, 当然我们现在不提倡这种提法, 但是两岸经贸进一步发展, 归根结蒂还应该是建立在一个我们之间的, 同胞之间问题的基础 之上, 有了这个基础, 也就是说, 有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可以期待两岸经贸关系会迈出更大 的步伐,发展会更快、更好。[4] 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以来, 交流日益频繁, 成果丰硕。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长 期复杂的历史过程。未来一段时期内, 两岸关系将从热络的大发展进入到一个相对摩擦多一 些、雷区多一些的状态,这是向正常交往的自然过渡。这一历史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 其发展必然是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5]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切身利益, 是 两岸同胞共同的强烈愿望。这一进程可能出现起伏、曲折,但决不会中止。
[参考文献 ] [1]杨毅周.访谈 :台湾问题专家杨毅周谈当前两岸关系及展望.中国台湾网.2005.12 [2]郭震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进入新阶段.瞭望.2011.01 [3]倪永杰.台湾政局及两岸关系: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报.2010.08
[4]许世铨.新世纪 新起点--未来两岸关系展望.海峡两岸.2001.1 [5]姚小敏.回望 2009两 岸关系:峰回路 转进入战 略转折期.人民网-人民日 报海外 版.2009.12
第二篇:两岸关系现状与展望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国际社会也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国、共内战和美国的介入,1949年以后两岸一直处分离状态,两岸治权统一成为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一件大事。50多年的两岸关系有两大重要变化,一是两岸人民由老死不相往来发展到相对自由的交往,二是台湾当局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转变为否认“一个中国”原则。21世纪的今天,两岸人民往来十分频繁,两岸经济与文化趋向融合,虽突破了诸多政治僵局,但很多政治难题仍然存在,但是我们坚信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终将归于祖**亲的怀抱。
一、两岸关系现状观察
现状由历史发展而来,解读现状必须从历史开始。胡锦涛是这样描述的:“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这是对两岸关系现状的客观解说,也是实行维持两岸关系现状政策的基础。
事实上,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共识。
据台湾媒体报道,岛内有关方面最近曾就两岸关系进行
108项民调,主张两岸维持现状的占64.9—,肯定两岸关系目前缓和趋向的占52.2—。两者,一是对两岸维持现状的肯定,一是对当前缓和趋向的认可。
从目前看,各方在“一个中国”问题上,至少表面上是比较一致的。中国政府是最坚定的,不会有任何退让;美国政府也一再重申坚守“一个中国”政策;现台湾当局,既承认“九二共识”,也坚持说它是“一中宪法”,两者本质上都是认同“一个中国”的。但实质上要求确实不同的。
台湾方面要求的现状,是“不统、不独、不武”;美国方面要求的是“不统、不独、不战”; 两者基本上一致。而中国大陆方面要求的,则必须是 “一个中国”。因为,两岸虽然还未统一,但“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并无任何改变。还有,两岸实行的也是不同的社会制度,因而,“一国两制”实际上也是两岸的现状。尽管民进党千方百计把“一国两制”污名化、妖魔化,但就是无法驳倒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总之一句话,我的两岸“现状观”,就是要把两岸“客观存在”的现状,也就是“一国两制”,转化为“主观认同”,即通过两岸平等协商,使之共识化,合法化,完善化,正常化,从而使两岸关系持续的和平发展和共创两岸人民的永久福祉。
三、两岸关系未来展望
多年来两岸各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强,随着两岸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往来,两岸人民更加的相亲相爱,两岸关系趋向融合。
在一个有关海峡两岸问题的学术会议上,中国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辛旗,就两岸关系未来发展与他进行了交谈。
海峡两岸的对话不仅仅是学术对话,更是历史的对话、民心的对话、未来的对话”。辛旗先生做专题发言“登高望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所谓“历史的对话”就是两岸在中华民族近代史悲情方面要有设身处地的体谅;所谓“民心的对话”就是相互理解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以民为本,遂民所愿;所谓“未来的对话”就是根据两岸现状,寻找实现现代化和国家统一的交集点,保证稳健、和平地推进这一进程。
辛旗先生说,“天下太平”是中国历代追求的政治理想,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和平统一,和平是根本,和平是百年大计,和平统一应当成为两岸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而维护统一首先要推心置腹地理解中国这一丰厚的历史、现实、文化、政治多面向的观念,承认各地中国人取得的正面成就,无论政治观念的差异有多大,祖国大陆和台湾取得的成就都是中国人的成就,都是中国人的经验。
最后,我坚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只要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两岸关系终将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台湾问题一定能够早日解决。
第三篇:海峡两岸关系现状概要
海峡两岸关系现状
1949年以前的两岸关系较为单纯,无非是一般的国内关系(如台湾清治时期与台湾战后时期初期或一般国际关系(如台湾荷西殖民时期、台湾日治时期。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海峡两岸一直处于对峙的特殊分立分治状态,今日的海峡两岸关系通常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1997年与1999年,香港与澳门分别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台湾与港澳两地的关系,亦可纳入广义的两岸关系,但狭义上排除在外。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一直牵涉亚太区域情势,乃至世界强权的策略布局与全球安全。两岸关系亦始终在发展、变动: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复原时期、冷战时期、苏联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治下的中国大陆持续发展并逐渐崛起,中华民国亦经历经济飞跃成长与政治民主化及台湾本土化运动,台湾人的主体意识加强,当今的两岸关系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之一。同一期间,国际政治中多数国家因“一个中国”问题,较少承认中华民国政府而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然而中华民国依然有效统治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实际统治权从未及于台澎金马,故台湾问题及其解决仍然是两岸之间以及国际政治上的难题。
今日海峡两岸关系的互动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两岸的双边贸易方面,2011年台湾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出口1240.5亿美元,进口452.8亿美元,顺差达787.7亿美元,是长期以来台湾的最大贸易出口和顺差地区,占了台湾全年贸易出口的40%。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前景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干涉和台独分子的有意挑唆,使台湾至今仍然和大陆处于既不统一,又不分裂的局面。台湾问题是目前中央政府最核心的问题,大陆政府要发展并壮大,必须解决好台湾问题。对于大陆政府来说,无论是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还是从经济政治角度都必须把台湾统一。
中国现在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在亚洲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的加大,这更增加了美国从经济上遏制中国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台湾问题成为了美国最后的一张底牌。反观中国大陆,由于要高速的发展经济,那么必然和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建立经贸往来。并要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影响,而在这个时候很多国家,特别是亲美国家,就会首先提出台湾问题,并以此要挟中国,中国政府往往为了这些国家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个陈诺,而不得不牺牲很多利益,这也就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巨大软肋。所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必须解决好台湾问题。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由于近年,台湾加速了台独的进程,国内要求解决台湾问题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并且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论调也越来越高,近期的民意调查显示,有八成以上的大陆居民认为该武力收复台湾,几乎所有的民众认为应该尽早收复台湾。政府不可能忽视民众的呼声。大陆政府要维护自己的统治,是国内安定也就必须处理好台湾问题。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政府,要加强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必须在台湾问题上做出强硬的态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威信。
台湾能否回归,决定权并不只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政府,更是要看当今世界的格局,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台湾问题的干涉。虽然目前的局势不太乐观,但我们要相信这种局面只是暂时的,随着中国大陆的发展,势必要打破这种格局。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陆还是要加强两岸之间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事。从目前台湾问题的走势来看,由于中国大陆的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台湾经济的萎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台湾必须要与大陆合作才有出路,另外,美国在东亚影响力由于中国的崛起大大减弱,美国也认识到必须和大陆政府搞好关系。大陆也是亚洲地区最大的市场,美国不愿意失去这样一个世界的市场,美国就相对放松了台湾问题。这样有利于大陆对于台湾的控制,使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砝码加中。国民党和亲民党这些台湾岛内的在野党为了自己的利益, 他们支持大陆的统一,在去年和今年,国民党和亲名党先后几次来大陆访问,并与共产党进行了多次接触。虽然其目的并非单纯的想维护国家统一,但是这是大陆政府对于台湾问题的又多了不轻的砝码。
总之,伴随着台湾新领导人的上任,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三通政策的推出,让相隔多年的两岸亲人能够重新相见;国民党、亲民党等访问大陆,使两岸关系更加明朗;两岸的交流频繁、联系的日益密切,使台湾人民对大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当然,在两岸关系不断好转的过程中,少数台独思想严重的当权派和国际反华势力不断阻挠,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和平统一。随着2008年台湾入联公投的失败和陈水扁案的爆发,再到马英九的成功上任,有效地打击了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但西方国家的对台军售,特别是美国的对台军售,成为了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国两制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香港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回归大陆,并且保持了经济的快速,香港成功的抵御了金融风暴,由于一国两制的贯彻,使香港政府依然能够保持其在亚洲的经济中心位置,在1999年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使一国两制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并且为世界其他国家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提供了一个新的出路。可能有人会说香港和澳门问题能够用一国两制问题解决,那是因为香港和澳门同胞他们都深深的把自己作为中国人来看,他们的文化并没有和中国分开,所以统一以后并没有太多的问题,而台湾,由于台湾政府的台独教育形成了文化上的隔阂,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也是形统而意不统。这个问题,有个台湾的李敖说得非常好,日本在台湾有50年的统治,在这期间不断实行奴化和去中国化的教育,而当台湾收复以后,不到十年间这种影响就消失了。大陆和台湾本是同根生,血浓于水,股子里面还是中国儿女的情怀,我相信,当台湾回归大陆以后,这种思想也就会很快一扫而空。一国两制可以在香港澳门实行,那么也可以在台湾施行。
展望未来,尽管受到各方面的阻挠与干涉,但两岸交流合作深化趋势不可逆转,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将逐步建立和完善。1.两岸经济合作将进一步提升;2.两岸文教交流将迈上新阶段;3.两岸政治性议题短期内难有突破;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错综复杂的两岸关系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一一解决的。但只要两岸同胞紧紧把握和平发展的主题,就能开创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实现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何认识海峡两岸关系
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两岸关系显现新的进展机会的配景下,如何严谨归纳表面劳绩,主动供职于故国融合大业。科学发展观是安宁发展两岸关系的根蒂辅导想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激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要左右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科学的天下观和举措论阐明中国百姓党和台湾地域政党政事的本质状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议中国出路、运道的时期已经历去,国民党外乡化的趋向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创立一种新式合营关系的能够性,从而同意可行的对台战略,确实把这种可能造成实际。专家指出,两岸同族应携起手来,共同创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事势。党的十七大讲述建议“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的结论彰显了以人工本的理念,凸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旨,呈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切内涵,也剖明了党的对台政策的联贯性。这一论断要求兼顾统筹纠合主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同胞与分化“台独”实力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社会精英交流与普遍公共交流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经贸文明等各规模、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完毕两岸关系全面协调可继续上前发展,做到行稳致远。“和平发展”应该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团结。当前两岸关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从新“在朝”往后,台湾形象产生了巨大积极的转折,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岸关系在短短几个月内走过了从“融冰”到“雨过晴和”
再到“春暖花开”的进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杰出的发展势头。党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资历了差异发展阶段,30年的实践证实,这一方针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确切途径和根本基础。认真精密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敬服台湾人民的愿望,维护台湾人民的根本长处,领导台湾主灾民意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宗旨改造,为两岸最终统一构建通俗的民众基础,加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这是实现祖国所有统一必必要告竣的工作。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们共同的心
愿,沟通才能够增进互信,合作才能够达成双赢,两岸同胞的福祉关系于两岸的和平发展,两岸的协商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为大陆和台湾的共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当前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和前景展望
笔记:
(一)1、两岸关系发展的特点
①2008年5月,“三通”实现,中国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
②两岸交流全面化,和平发展酝酿新突破(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各省领导赴台交流),目前,这种交流呈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发展的态势。
③两岸沟通平台多样化,双方互信逐渐增强。
④推进了两岸制度化协商。
⑤两岸携手合作,共度时艰,在世界上率先走出金融危机。
变化原因: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两岸关系的改善符合俄两岸同胞乃至全世界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两岸双方都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一个中国)达成一致,取得共识,并在这一共识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互信,取得了良好的互动。
2、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原理。
①大陆形成对台新思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②马英九大陆政策总体上有利于两岸和平发展。
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大意见:
①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增进政治互信。
②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③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④加强人员来往,扩大各界交流。
⑤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⑥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马英九提出:务实、理性、开放
------------正式现实,积累互信,求同存异,续传双赢
------------重新定位两岸关系
------------认同中华民族文化,主张加强两岸文化交流
-----------推出多项开放两岸交流的举措
----------主张采取务实、弹性的“活路外交”
3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经验
-----------坚持先易后难,先经后政
-----------遵循平等协商,善意沟通
----------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处理事关两岸同胞切身i利益的问题,重点关注有利于两岸互利
互赢的领域
(二)问题:
1、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阻拦两岸关系发展
2、两岸政治互信不足制约两岸关系纵深发展
3、台湾部分对大陆仍有较深忧虑,对两岸关系重大政治问题看法比较混乱
4、美“以台制华”战略不会轻易改变
(三)前景展望:
1、两岸交流合作将进一步提升
2、两岸政治性一体短期内难有突破,暂时维持现状符合各方利益
3、“台独”活动空间将受到挤压,但要警惕
4、美对台组织的两面性将会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造成不利影响
5、战争可以避免,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6、和平可期,统一有望,但任重道远
后记: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邓小平
启示与展望: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 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
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 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
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 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
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 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
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
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另一
方面,我们要继 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主义现 代化国家。
只有踏踏实实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我们才能有效地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
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统一国 家的认同,为
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并做好准备。
第五篇:生物化工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生物化工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一、国内外生物化工现状
生物化工是利用生物体(酶、微生物、细胞及细胞组织)结合化学和工程系原理进行化学品的加工或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如环境治理)。生物化工有时又称为生物加工过程,生物化工生产的产品有以下几类:精细化学品如维生素、色素等;生物材料如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壳聚糖及手性化合物等;医药及生物制剂如青霉素、头孢、干扰素等;农用化学品如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等;功能性食品及食品、饲料添加剂。
目前全球已拥有年销售额大于10亿美元的生物技术产品数10个。到本世纪末,全球生物化工工业产品销售额可达1000亿美元。仅美国从事生物技术制品生产的公司约1300多家,其中较大的生物制药公司有225家,年工业投资达350亿美元。90年代初,日本生 物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5%以上,计划至2005年,生物技术创造的产值将是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左右。
生物化工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主要在医药、农业及保健食品领域,但是生物化工在化学品的制备中发展是最快的,每年以18%的速度发展,许多过去以化学法生产的化学品如丙烯酰胺等都开始采用生物法生产,可见生物化工在化学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国外生物化工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
1.生物化工成为国外著名化学公司争夺的热点
生物技术从医药领域逐渐向化工领域转移,使传统的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学工业发生变化,向条件温和、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生物加工过程转移。如传统化学法合成的丙烯酰胺已在日本实现了生物法合成工业化,成本和产品纯度都优于化学法合成的丙烯酰胺。又如杜邦公司开发的生物法合成乙醛酸转化率和选择性都达到100%,明显优于化学合成法。许多著名的老牌化学工业公司已变成了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大公司,如美国的孟山都公司,1997年由生物技术生产的销售额已占其总销售额的70%以上。就连老牌的杜邦公司在2001年宣称该公司2002年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占其公司总销售额的20%。
2.生物催化合成已成为化学品合成的支拄之一
利用生物催化(酶、微生物等催化)合成化学品不但具有条件温和、转化率高的优点,而且可以合成手性化合物及高分子。手性化合物是国外目前生物技术的主要生产产品。应用手性技术最多的是制药领域,包括手性药物制剂、手性原料和手性中间体。乙醛酸是合成香兰素和许多中间体的重要原科,乙醛酸目前主要采用化学法生产,工艺路线有乙二醛氧化法、氯乙酸氧化法及草酸电解法等,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其中草酸电解法由于反应条件较温和,转化率高,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厂家采用。化学法工艺的主要问题是反应条件苛刻(240℃),乙醛酸转化率低,仅60%—80%,环境污柒严重。由于转化率低,分离纯化工艺复杂,一般乙醛酸产品纯度仅40%,而90%纯度的乙醛酸价格比40%纯度的乙醛酸高5—6倍。1995年日本天野制药公司申请了第一个双酶法生产乙醛酸的工艺。其专利采用乙醇酸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首先乙醇酸氧化酶将乙醇酸转化为乙醛酸过氧化物,过氧化氢酶可将乙醇酸氧化产生的过氧化氢分解,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乙醛酸的转化率(达100%),大大地简化了分离纯化工艺。1995年底美国杜邦公司申请了基因工程酶方法生产乙醛酸的专利,乙醛酸的转化率达100%。
3.利用生物技术生产有特殊功能、性能、用途或环境友好的化工新材料,是化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它具有原料来源广、制备简单、质量好及环境污染少等优点,特别是利用生物技术可生产一些化学法无法生产或生产成本高或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新型材料,如丙烯酰胺、长链二元酸或壳聚糖等。目前国外许多大公司如杜邦、孟山都在生物新材料上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以预见生物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不但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环境治理及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化学法由丙烯腈合成的丙烯酰胺,转化率仅为97%—98%。由化学法合成的丙烯酰胺聚合生成的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很难超过1200万。而采用生物法即采用丙烯腈水合酶催化合成,丙烯酰胺转化率达99.99%以上,比化学法成本低10%以上。由于丙烯酰胺纯度高,聚合生成的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可达到2000万,可成功用于油田三次采油。生物法自80年代在日本实现了生物法合成工业化,成本和产品纯度都优于化学法合成的丙烯酰胺。我国在2000年实现了万吨级生物法丙烯酰胺的工业化,目前我国生物法合成的聚丙烯酰胺能力已达10万吨,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单甘油酯是一种重要的表面活性剂,目前主要为以天然油脂的甘油解反应的化学法生
产,该工艺在高温(高于200℃)下,以碱为催化剂催化油脂与甘油反应,产物为单甘酯和二甘酯(各占45%)。化学法工艺有以下缺点:需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能源消耗大;高温导致油脂的降解,产生深褐色和焦糊味;需要分子精馏分离单甘酯和二甘酯。国外如日本及德国在90年代开发了酶法生产单甘酯新工艺,单甘酯产率达80%,目前已达到生产规模。生物酶法生产单甘酯比化学法的专一性高,简化了后提取工艺,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国内在酶固定化和酶反应器开发上进行了工作,单甘醒的转化率达76%。
传统的高分子都是用化学聚合方法进行的,近几年,开始采用生物方法生产功能高分子,特别是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生产。许多生物功能材料如多糖都是由生物发酵法生产的,如透明质酸、黄原胶等目前都已实现了发酵法生产。
利用酶法生产的氨基酸有很多,如天门冬氨酸是生物化工技术在石油化工中应用的又一个成功例子,比化学法具有明显的优点。如利用顺酐和宫马酸等为原料经化学法生产天门冬氨酸转化率仅为80%—85%,而采用酶法生产,天门冬氨酸的转化率可达90%以上。我国目前天门冬氨酸产量已达7000t左右,90%以上采用酶法合成。以生物法合成的天门年氨酸可以合成高分子量的聚天门冬氨酸(10万以上)。
4.传统的发酵工业巳由基因重组酶种取代或改良
许多传统的发酵工程产品如柠檬酸、青霍素等都已开始采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改造,大大地提高了产量。在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生物技术产品中,医药生物技术产品占75%左右。
二、我国生物化工现状与差距
1.现状
我国的生物技术在7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已经走过20年左右的历程。国内许多研究单位也相继开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的研究,为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阶段,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全面学习、跟踪国外;发展水平以基因工程为例,还处于“国外元件,国内组装”的阶段。1986年以后这10多年是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七五”开始连续3个五年计划,生物技术都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从1986年开始生物技术被列入国家高技术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重点支持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研究;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又支持建立一批生物技术的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我国已形成了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化工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上、中、下游结合,门类齐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的体系。
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在生物技术产业中占有相当地位,而且发展速度很快,生物化工在生物技术产业销售额的比重由1985年的38%提高到1996年的68.3%,而此期间生物化工的科技开发投入远低于其他生物技术的科技开发投入,由次可见,生物化工是一个投入产出比高,潜力大、显示度高的新兴产业。
2.我国与国外生物化工行业的主要差距
(1)生物化工技术科技开发投入少,技术队伍相对薄弱
生物技术是一个高科技开发投入的技术,我国“九五”期间全国的生物技术科研开发投入仅4亿元,从事生物技术科研开发的人员不到1万人,因此与发达国家比差距较大,而且主要的科研经费都用在基因工程等上游研究开发,在生物化工开发上投入较少。生物化工技术是投入产出比高、显示度大的的高新技术,如我国柠檬酸和丙烯酰胺的生物法合成都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呐,而实际的科研开发费用并不大。生物化工可显著提高医药和轻化工的技术水平,而且对于新兴产业的形成,城乡居民的就业,特别是提高农业产品产量和质量及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
(2)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生物技术主要集中在医药和食品领域,而食品领域又集中在几个传统产品如柠檬酸、味精等。我国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但生物技术产品种类和产量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
酶工程和新型酶制剂的开发是生物技术的重要部分,在提高轻化工产品质量,改善人们生活水平上有重要意义。如日本、欧洲和美国加酶洗涤剂占洗涤剂产量的95%、90%和65%,而我国仅占70%。国外许多传统的化学有机合成已被酶催化代替,如脂肪酶酶法生产单甘油酯比化学法生产单甘油醋具有明显的优点,利用酶法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手性化合物是国内外酶工程的发展方向,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用于有机合成的脂肪酶。又如我国生产的配合和混合饲科已达4500万t,但国内尚无商品化的饲科用酶如桓酸酶
(3)缺乏相配套的生物技术设备
我国生物化工生物技术产业化的例子并不多,虽然科研体制和市场开发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缺乏相配套的工艺的工业化放大和装备的国产化问题。我国目前轻化工生物技术的装备如大型反应器、层析装置、大型离心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如果不加以解决,这个问题将成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瓶颈之一,因此必须解决生物技术产
业化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关键设备,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生物技术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
(4)缺乏综合利用与请洁工艺观念,浪费及污染严重
我国传统发酵工业如柠檬酸发酵、青霉素发酵缺乏综合利用,产生许多废物和废水。国外如日本,在清洁工艺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开发了许多清洁工艺,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降低了消耗,同时减少了废水排放。
三、生物化工主要产品的研究进展
1.生物法化学品
酶催化或微生物转化由于具有专一性高,条件温和的特点而成为化学合成的重要支柱。由于化学生产中酶的新用途不断开发,促使工业用酶需求量增长,据Freedonia集团公司预测,美国工业用酶和专用酶的市场将以10%以上的增长率扩大,另据FrostSuilivan公司报道,欧洲工业用酶的市场预计到2003将增加至9.065亿美元,年增长达10%,工业用酶将在下一世纪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工业,医药农药工业,食品业等方面。已工业化的酶法合成有类固酵及甾醇合成、类萜合成、生物碱合成、半合成抗生素合成、有机酸类合成、糖的转化、药用多肽及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类合成、核苷酸类合成、胶合成及日用化学品合成等。
(1)有机酸和氨基酸
采用生物催化合成的有机酸有: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乳酸、衣康酸和丙酸等。国外在90年代实现了生物合成上述有机酸的工业化,如乙醛酸的生产,美国杜邦和日本公司都已实现了酶法转化,转化率和选择性都是100%。我国的柠檬酸产量已达到世界第二,但其他酸产量较少,乙醛酸还是化学法生产,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是70%和65%。再如苹果酸也建立了酶法的工业化装置,但由于和国外水平差距较大,而处于半停产状态。我国在有机酸的酶法合成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如1999年底建立了固定化细胞生产酒石酸(江苏常州,100t/a)和丙酸(广西南宁,1000t/a)的装置。酒石酸和丙酸的酶法合成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L—乳酸生产已具有相当规模(生产能力达3000t左右)。
利用酶法生产的氨基酸有很多如天门冬氨酸、苯丙氨酸等。我国在发酵法生产谷氨酰胺技术已取得重要突破,目前山东大学已完成中试,可望几年内实现工业化。我国其他主要品种氨基酸如赖氨酸等依然依靠进口或化学法合成。
(2)手性化合物
酶催化剂将化学合成的前体、潜手性化合物或外消旋衍生物转化成单一光学活性产物,这些手性化合物可作为医药、农药、香料、功能性材科的前体,中间体或终产物在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手性化合物是利用生物催化剂(酶)的生物合成与拆分不仅加快化学合成所需的手性源问题,还可以减少化学合成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无效对映体,称为“绿色合成“。酶法或多酶系统催化(微生物转化)反应已经应用于药物、食品添加剂等工业化的生产合成中,将在手性化合物、药物、功能生物高分子、非天然化合物、精细化学品及其中间体等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德国BASF公司研究的酶法可生产旋光性胺、氨基醇、醇和环氧化合物,用脂酶催化拆分外消旋混合物,产品收率高,对映异构体纯度高。
我国手性药物中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和氨基酸占相当大数量,但大多采用传统的拆分方法。在70年代后期开始生物合成手性化合物的研究,目前己实现L—天冬氨酸、L—苹果酸的工业化,对L—乳酸、D—苯甘氨酸、D—对经基甘氨酸、L—苯丙氨酸、L—色氨酸的不对称合成和(s)—布洛芬的酶法拆分都取得了很好结果,但手性技术的开发亟待加强,目前仍存在缺少创新和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与世界手性工业的发展有较大差距。
(3)化工产品
利用生物法生产丙烯酰胺是生物化工在化工产品生产中应用最成功的例子。
发酵法生产甘油是我国无锡轻工大学最早开发而且在国际上技术领先的一项生物化工技术,我国目前的生物法甘油生产能力己达1000t以上。但发酵法甘油和化学法甘油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近年来由于石油原料的降价,使我国生物法生产甘油受到中击。
利用石油原料,如十二烷烃酶催化合成长链二元酸是我国生物技术用于石油化工的一大突破,己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和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分别建立了年产200t二元酸的工业化装置,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功能性食品及添加剂
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功能性食品(如低聚糖、食品添加剂)是近年来生物技术发展的热点。生产的低聚糖有多种,如低聚果糖、低聚麦芽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和壳低聚糖等。我国的低聚糖己初具规模,年产量己达5万t以上,但品质不全。
生物发酵法可以生产许多维生素,如B2,B12,Vc,Vd等。我国Vc生产能力己达2万t以上。B2和B12都己工业化。Vd目前依然依靠进口,经过“九五“攻关己建立了年产0.8tVd的工业装置,可望1—2年内解决Vd主要进口的局面。
(5)生物高分子新材料
聚羟基丁酸酯(PHB)和聚经基丁酸—经基戊酸(PHBV)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英国ICI己建立了百吨级的工业化装置。我国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在发酵法生产PHB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完成了有关的中试工作,但目前生产成本太高。
壳聚糖在医药、食品和化工中有重要用途,目前国内外都是采用以虾壳为原料生产,因原科有限,成本高,而且质量不稳定。日本旭硝子公司开展了发酵法壳聚糖的研究。国内北京化工大学己建立了年产250t的发酵法生产壳聚糖工业化装置,为发酵法生产壳聚糖的工业化莫定了基础。
聚乳酸是目前国外工业化成功的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美国公司和D0W公司成立了联合公司,己建立了年产1.6万t的聚乳酸装置。我国目前由于高纯度的L—乳酸尚未工业化,对我国聚L—乳酸工业化产生了不良影响。我国一些单位开展了聚乳酸的研究,目前主要处于小试阶段。
聚天门冬氨酸是一种优良的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可用于水处理剂、吸水树脂及农用化学品。目前国外大公司如美国的东大公司、德国的拜耳公司都己建立了干吨级聚天门冬氨酸的装置,而且不断地扩展。国内也有单位开展有关的研究,目前基本处在小试阶段,但由于我国天门冬氨酸的产量和顺酐的产量较大,因此实现聚天门冬氨酸的工业化是很有希望的。
(6)油脂化学品
利用酶进行油脂化学品的加工,改善油脂的种类和品质是生物技术的一个研究方向。如单甘油酯的酶法合成,转化率可达90%以上,而传统化学法只有50%左右。又如可可酯的生产,采用酶法合成可大大降低成本,国外利用酶法合成的可可酯己进入市场。我国华东理工大学在可可酯的酶法合成、北京化工大学在单甘油酯的酶法合成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主要在中试研究,离工业化还有差距。
2.环境生物技术
(1)有毒物质的生物降解
废水和土壤中石油的降解国外己实现了工业化,而且己成功地用于海上泄漏石油的处理。我国目前己完成中试。有毒物质如苯酚、卤代烃特别是卤代芳香烃的降解是污水治理的一大难题。目前国外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并且建立了中试装置。国内刚刚开始有关的研究,在有关染料废水的生物降解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建立了有关的中试装置。
(2)微生物脱硫
煤和石油中的硫是导致空气污染(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化学法脱硫效率较低,而且对有机硫效果不明显。国内生物脱硫目前主要处在研究阶段,有些单位如山东大学已获得了脱硫高效茵种。
(3)生物法去除或回收重金属离子
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和回收是国内外一大难题。国外在利用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离子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如南非已建立了利用生物法提取黄金的中试装置,德国生物技术研究所(GBF)建立生物法脱除废水中 中试装置,目前已连续运转1年多。法国和俄罗斯都进行了有关的研究。国内在利用生物法治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建立一些中试装置,北京化工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条年处理量1万t皮革厂含铬废水的工业装置已投入运行(山东曲阜),但目前离真正工业化普及仍有一定距离。
四、提高我国生物化工水平的建议
1.强调创新和传统产么改造相结合自主研究和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跟踪和创新并举。优先支持、鼓励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逐步形成一批生物化工的优势产品,为生物化工技术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的化工技术,建立新型生物化工产业,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提高学科交叉,提高我国的生物化工装备能力
我国目前生物化工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当然我国机械加工和机电一体化水平与国外有一定差距,但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科交叉少,不同学科沟通少。因此培养一批具有生物、化工和机电等综合能力的新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人才十分必要。又如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仅靠生物化工专业的人是不够的,若能组织多学科的攻关,实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产业化是完全可能的。
3.广泛吸收资金,加大生物化工的科技开发投入
生物化工是高科技开发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这种高科技投入,并不是完全来自政府,相当一部分来自民间,特别是通过风险投资和股票上市,筹措资金加快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在资金筹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日本提倡的模式是产、学、研、宫、资相结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里宫是指政府,资是指融资和银行;生物化工是基于生物转化生产化学品的高技术,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条件温和、选择性高和污染小的特点,是现代绿色化学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生物化工是21世纪化学工业最富
生命力的技术。生物化工对于促进化学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化学工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