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前环境下如何培养金融人才发挥正能量
论当前环境下如何培养金融人才发挥正能量
摘 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是各国都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各国之间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关键。下面在介绍金融人才面临国内国外的双重大环境下的出境,以及如何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从而更好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
关键词:金融人才;环境;培养;正能量
一、金融人才国内外面临的环境
近二十年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金融界都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在不断的影响着金融人才的培养以及对他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占的分量极其大,内涵也越来越深刻,相应其领域也日渐扩大,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现代社会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要求,既要有宏观的金融知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要具备现实中对证券投资等具体的操作以及相应的财务管理能力;既会书本知识,也懂得实际操作;既懂理论,又重现实。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对国际经济的巨大贡献,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中国早已不是从前闭关锁国的旧朝,不断的开展对外贸易,已经成为现代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中国也不会忘了与国际各大金融机构间的沟通与合作。由此,中国与世界金融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就要求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国内外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参与其中,并更加完善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二、如何培养金融专业人才
(一)课程体系建设
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货币金融学专业是改革开放后才建立起来的。而这些院校所设置的理论也相应的大部分服务于政府,偏重于宏观金融,宏观经济理论的相关指导和研究。我国现在越来越走向国际市场,经济也变得更加的市场化,因而在此时微观金融理论变得尤其的重要。像是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专业的一些理论与研究,或者课程设置在此时变得尤为的突出,大大小小的各类融资问题,使得金融变得更加的大众化且深入到千家万户,而这些在我们的教学中是缺乏的。
现在来说,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金融学的研究方向大概有两个:一个是将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分支作为宏观金融理论;二则是管理学中的一部分作为微观金融理论,这样可以直接服务于市场和企业,这样结合我国的现状和外国的经验教训,在多变的金融市场下,我国高校的各类金融人才应努力适应市场所带来的挑战。而在一些课程的设置中,各大院校应该及时的将优秀课程更新,淘汰旧课程,努力适应市场的需求,尽量把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成果全部融入于课程之中,而课程体系应该逐步从适应政府的宏观金融理论变为更为大众化的微观金融理论,逐步从银行为重的金融体系转向以市场为首的金融体系。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现在的我国金融教育,都以课堂讲授为主,而形式则是灌输式。而这种教学导致的结果就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样做导致学生对金融的学习兴趣大幅降低,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相应的一些专业知识能力得不到一点提高,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才是无法满足现代市场所需要的,更不用说在现代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中能有自己的位置。而基于此,金融的改革势在必行。
1.案例式教学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金融学的许多学科有着很高的事务性与应用性。案例教学可以针对国内外各种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真正做到让学生们了解金融,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一些存在感,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学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际,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对金融学的兴趣与主动性。客观上也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兴趣。在国外的一些学校的财经类专业中,案例教学被摆在很高的地位,国内的一些学校像法学专业和MBA专业,这些院校也十分普遍的应用起案例教学。因此,金融学应改进教学方式,着重引进案例教学,真正让同学们了解金融。
2.深层强化模拟教学。当今,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而这其中不乏许多在本院校中成绩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当他们走出校园后便会发觉,自己所学的知识似乎无任何用武之处。这一点,也反映在用人单位,一些单位宁可用有工作经验的中专生也不使用刚毕业的大学生。这说明我们现在的金融教育方式理论联系不到实际。基于此,我们应该加强我们高等院校的,金融模拟教学,可以在“证券投资学”、“银行会计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中进行模拟教学,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真正做到学以所用。
3.努力创造实际岗位,真正做到“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指的是努力创造一些机会,让本校的学生能够到一些银行,证券,投资的企业去实习,让同学们的知识可以得到利用,有发挥的余地。对此,学校也应努力创建属于自己的一套实习理论,从而保证实习的质量。所谓“请进来”,由于金融市场的多样化与不确定性,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由于身在校园,教师也无法时时刻刻了解金融市场的一举一动,基于此,学校应该定期的聘请金融专业的相关人士来为学生讲解一些知识,并开展讲座。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可以配合“走出去”,时刻了解金融相关动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三)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还是现代大学制度最终评审和估量一个学生成绩是否优秀的重要衡量标准,但是现在许多同学平时不努力学习,只是到了最后考试前抓紧时间死记硬背,将一学期的知识熔炼于几张复习资料上,但值得讽刺的是这样确实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堪称为了考试而学习。但长此下去是在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基于此,考试方式可以变得多样化:口试,案例分析报告,论文等形式都可以采用。如果是试卷形式的话,也可以多寻求一些主观能动题,减少过多的死记硬背,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三、发挥金融人才正能量
正能量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而金融人才作为新时代的创造者理应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薄力。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开创者与先行者,在金融专业上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相应素质,努力发挥自己的正能量。不应只注重于书本上的相关知识,要把所学理论联系于实际,做到不“死读书”。在这个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还应在平时多关注金融专业的相关动态,做到“知金融,懂金融”。以便时刻了解其发展,到了工作岗位上可以学以致用。
现代化金融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了衡量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相应的高端金融人才也将成为各国之间相互竞争的主角。金融学子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努力学习英语乃至更多的小语种,这样可以在今后与世界高端人才交流中不落下风。同时还应懂得西方金融教学内容和相关运行机制,知己知彼,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占据主动,发挥自己的正能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金融才子。
参考文献
[1]刘世清.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2). [2]李扬等.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杨淑欣等.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3(18).
第二篇: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与金融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否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作者在分析金融人才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人才;环境;培养
一、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
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无论是国内金融活动,还是世界金融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主要表现在:①金融机构中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迅速发展,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制度创新。②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有企业机制转换,促进社会储蓄向投资转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③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企业生产与个人生活消费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日益联系在一起,企业、个人越来越成为金融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④宏观金融调控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我国调控国民经济活动的最重要杠杆之一,同时,金融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也在加大。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要求培养出的金融专业人才既要熟悉宏观金融理论,也要具备金融市场实际操作与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既要懂理论,更要懂实务;既要有知识,更要有能力。
其次是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逐渐成为金融全球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①国外资本流人中国的数量迅速增加。自1993年以来,到去年为止,我国已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首次超过美国。此外,来自国外的间接投资也在迅速增加。②资本外流迅速增加。据统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1998年是1985年的160多倍。同时,由于一部分非法资本外流难以统计,实际资本外流规模远大于此。③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具体表现在:加入 WTO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同时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此外,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逐渐开放,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正不断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金融实践要求高级金融人才要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金融竞争,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与思路
(一)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的货币金融学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课程设置偏重宏观金融理论,偏重于对宏观金融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解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政府部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市场化,目前,微观金融理论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银行、证券、保险等形形色色的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中的微观经营管理问题,许许多多企业(也包括个人等)微观的投资、融资决策问题,不断增加的金融工具的估值和定价问题等,这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少涉及。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学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把宏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二是把微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管理学的一部分,强调直接服务于市场和企业。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努力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及时设置、更新课程,淘汰过时的旧课程,尽量体现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成果,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逐渐从以银行为核心转向以资本市场为核心。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灌输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现代化金融工作的需要,更不用说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1.引进案例式教学。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实践性强、业务性强,适合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种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客观上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兴趣。国外大学财经类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地位十分重要,就是在国内大学的MBA和法律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十分普通。因此,金融专业教育在引进案例教学时应注意借鉴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同时,应意识到,制作金融教学案例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校际间的合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强化模拟教学。目前,许多金融专业大学生毕业后,都有种感觉,觉得学校里学的东西没有什么用。同时,用人单位也反映,大学生不如中专生实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金融教育脱离实际。为此,我校积极探索模拟教学,并取得了
一定的实效。我们在“证券投资学”、“银行会计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中进行模拟教学,效果较好,受到学生欢迎。
3.“走出去,请进来”。所谓“走出去”,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到金融实际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去实习,包括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等金融部门实习。学校应努力探索一套有效的机制以保证实习效果,从而有效地配合学校内的专业学习。
所谓“请进来”是由于金融业的变化非常迅速,由于各种原因,教师难以跟踪最新的金融动态,所以,学校应该定期聘请金融实际部门的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课或办讲座,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握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与趋势,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三)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风,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效果。目前,高校金融学的考试主要以闭卷为主,试题难度较小。许多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依靠考前集中时间的死记硬背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口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写论文形式;有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即使采取闭卷考试的课程,也要增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试题,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等也要构成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等,力求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逐步推广双语教学
实行双语教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是培养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的高级金融人才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学生吸收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实行双语教学,从我校实践看,面临许多困难,一是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二是师资力量问题。在推进双语教学中,首先要加大师资的培养。要有英语水平较高,懂得西方金融学教学内容和经济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同时也精通中国金融活动的教师。这是推进双语教学的关键。其次,是要选好教材。选择英浯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要认真分析和对比国内外同类教材,既要跟踪学科前沿,也要结合中国金融实际和本门课程所需。第三,要充分号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语言基础,在课程的要求上要适度,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刘世清.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2).
[2]李扬等.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丈献出版社,2003.
[3]杨淑欣等.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3(18).
第三篇:新媒体环境下正能量的传递
新媒体环境下正能量的传递
摘要:21世纪,是我国大展拳脚之时,和谐共处的国家发展战略和世界发展趋势的结合,给予新媒体提供了机遇和空间环境。新媒体的发展成为趋势,也将势不可挡,传播正能量是新媒体重大责任,表现出我国公民的主流意识,同时也表现出了我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关键词:新媒体 正能量
一、前言
近日,在报道中央领导看望山区群众的过程中,领导形成尚未结束,新华社记者就通过微博在现场发出简要报道,很好地发挥了移动互联网在克服时间、空间限制方面的优势①。同时也表现出了新媒体在新闻报道和传递正能量方面提高了时效性,对正能量的传递有着不可替代之作用。
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媒体发展呈现多样化。从2001年第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召开到2012年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历时12年之发展,对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据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电脑上网和手机上网网民超过10亿,庞大的数据,是网络发展的结果,很多网友直接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了解社会信息。微博、飞信、微信、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网上团购等都是通过新媒体虚拟结构完成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大众文化和娱乐平台。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网上成为社会大众交流思想的平台,舒展了我国民众的内心世界,对传播国家正能量、民族正能量、文化正能量以及焕发青春正能量②都有着不可替代之作用,同时新媒体也成为传递正能量的主力途径。如:“中国梦”的传递。
二、概念的再认识
(一)新媒体定义
根据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的定义:“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特点③。”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查阅百度百科对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就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是在报纸、广播、电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数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通信网等渠道并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为服务终端,向广大民众提供社会信息及娱乐的方式,如:“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
那么对于什么才是新媒体呢!学术界还没有确切的定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新媒体的发展形势、形态、渠道以及受众群体,本人比较倾向百度百科的解释。新媒体就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以数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为基础,通过服务终端(电脑、手机、数字电视)让社会大众获取社会信息以及生活娱乐的平台。
(二)新媒体的发展
我国新媒体的发展,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新媒体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从我国新媒体发展之态势来看,我国新媒体跟紧世界新媒体发展之潮流,新媒体发展前景总体上是乐观的。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和发展趋势,有必要先了解我国新媒体发展之历程。
我国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1993-1995:首先网络化尝试的是《杭州日报》真正走上互联网媒体的是《神州学人》
1995年10开播演示的《中国贸易报》12月底开通的《中国日报》
1996-1999:主流媒体的网络化发展(人民网,新华网)商业网站涉足网络新闻(新浪,搜狐)地方媒体探索网络发展模式(千龙新闻网,东方网)
2001-至今:各大网站纷纷改革(新华网)网络新闻频频出彩,特别是突发新闻报道及网上直播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认同④。
我国新媒体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电子邮件、MSN、博客、短信、论坛再到今天非常流行的QQ、微博、微信等,传播途径、方式更大众化,多样化⑤,突出了新媒体发展之潮流。为传播正能量起着很大的社会效益。
三、新媒体传递正能量成为主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在众多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技术、互联网领域。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媒体的成功或者转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支持,新媒体表现出了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其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充分反应出新媒体发展是势头。世界新技术的发展从单一技术到智能技术再到生物技术,以美国为主的生物技术将成为世界新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在新技术方面发展起步晚,但其起点高,虽然有众多条件尚未成熟,总体上是好的。根据相关材料总结得出,我国新媒体发展以及初具规模,呈现出几个趋势,第一,新媒体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成熟。第二,新媒体受众群体逐渐普遍化⑥。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已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特别是新媒体受众群体的普遍化。根据中国第三十一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考数据得知,截止201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总达5.64亿,全年新增网民达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提高3.8个百分点。而手机网民规模截止2012年底达4.2亿,较上年增加6440万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人数占比由2011年底的69.3%提升至74.5%⑦。从以上数据得知,我国网民发展走向趋于大众化方向。
“正能量”是属物理学名词,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的潜质,可以使人展现出内在的自我形象,使其充满自信。那么根据社会及网络上关于“正能量“的传播”,可以分析“正能量”的特点,其自信、积极、健康、乐观之内心和外在行为表现,都可以叫做“正能量”。
那么“正能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以及文化的觉醒,说简易点,那就是个人至国家的积极发展观,是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表现出来的内在体现,是推动国家及个人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
新媒体发展大众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正能量也是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体现出来的内在需要,也就是说正能量乃是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那么,新媒体传递正能量成为主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新媒体传递正能量的策略及建议
根据矛盾辩证法,不管什么事情,什么事务,都有双面性,包括正能量。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的过程中,有着很多值得我们肯定的成绩,如“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加强政府的监督”等等,都是新媒体发展的结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在网络盛行的时代,网络功利主义极度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严重挤压理性、信念、积极向上的发展观念,影响着正能量发展。那么对于新媒体及正能量的传播,我们采取什么措施确保通过新媒体有效传播正能量呢?
第一、加强政府对网络的监管,疏导正能量传播途径
政府作为国家的主导力量,政府的行为和正能量的传播都会影响着国家的发展速度。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媒体网络的监管和梳理,保障正能量传播的舒畅,为国家发展打造良好环境。
第二、创新国家、民族的文化心里,打造健康、积极文化内核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内核,文化内核的状态,或者文化内核形式都会影响着公民的行为表现。政府要加强文化的创新和梳理,共同创造和谐而健康积极的文化内核。
第三、新媒体对正能量的传递,需要法治和德治双翼护航。
政府加强法治体系的完善,保障法律体系的完整的同时须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防止不要文件过多执行稀少的状态出现。在加强法治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德道体系的建设,法治属于硬性的标志,道德属于软性的标志,需要共同打造法治和德治的起步发展。第四、加强新媒体体系建设的完善,确保正能量的有效传播。
新媒体作为正能量的传播载体,须保证新媒体相关体系的完整和完善,打好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要完善新媒体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权利与义务的有效执行。
通过以上的策略和建议,主要是针对国家政府相关机构,最后一点就是没个公民,我们应该加强自己的素质教育,提高个人的思想观念及集体意识。
五、结束语
新媒体的发展,致使我国大众公民接受社会信息更有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大范围的普及知识,对提高我国公民素质也起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政府力量与人民力量,加强文化建设,发展现代经济,推动新媒体的更好发展,传播国家发展的正能量,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引用:
【1】王曦.善用新媒体 传播正能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光明日报/2013年/1月/5日/第006版
【2】此文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2013年9月25日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引自光明网《光明日报》
【3】百度百科
【4】匿名、百度文库
【5】将文欢.新媒体时代政府的责任与担当
【6】米娅.新媒体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新传媒网.2012.8.3
【7】第三十一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考
第四篇: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否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作者在分析金融人才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人才;环境;培养
一、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
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无论是国内金融活动,还是世界金融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主要表现在:①金融机构中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迅速发展,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制度创新。②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有企业机制转换,促进社会储蓄向投资转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③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企业生产与个人生活消费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日益联系在一起,企业、个人越来越成为金融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④宏观金融调控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我国调控国民经济活动的最重要杠杆之一,同时,金融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也在加大。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要求培养出的金融专业人才既要熟悉宏观金融理论,也要具备金融市场实际操作与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既要懂理论,更要懂实务;既要有知识,更要有能力。
其次是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逐渐成为金融全球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①国外资本流人中国的数量迅速增加。自1993年以来,到去年为止,我国已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首次超过美国。此外,来自国外的间接投资也在迅速增加。②资本外流迅速增加。据统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1998年是1985年的160多倍。同时,由于一部分非法资本外流难以统计,实际资本外流规模远大于此。③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具体表现在:加入 WTO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同时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此外,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逐渐开放,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正不断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金融实践要求高级金融人才要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金融竞争,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与思路
(一)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的货币金融学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课程设置偏重宏观金融理论,偏重于对宏观金融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解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政府部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市场化,目前,微观金融理论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银行、证券、保险等形形色色的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中的微观经营管理问题,许许多多企业(也包括个人等)微观的投资、融资决策问题,不断增加的金融工具的估值和定价问题等,这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少涉及。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学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把宏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二是把微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管理学的一部分,强调直接服务于市场和企业。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努力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及时设置、更新课程,淘汰过时的旧课程,尽量体现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成果,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逐渐从以银行为核心转向以资本市场为核心。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灌输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现代化金融工作的需要,更不用说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第五篇: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
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1-2-17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否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作者在分析金融人才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人才;环境;培养
一、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
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无论是国内金融活动,还是世界金融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主要表现在:①金融机构中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迅速发展,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制度创新。②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有企业机制转换,促进社会储蓄向投资转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③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企业生产与个人生活消费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日益联系在一起,企业、个人越来越成为金融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④宏观金融调控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我国调控国民经济活动的最重要杠杆之一,同时,金融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也在加大。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要求培养出的金融专业人才既要熟悉宏观金融理论,也要具备金融市场实际操作与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既要懂理论,更要懂实务;既要有知识,更要有能力。
其次是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逐渐成为金融全球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①国外资本流人中国的数量迅速增加。自1993年以来,到去年为止,我国已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首次超过美国。此外,来自国外的间接投资也在迅速增加。②资本外流迅速增加。据统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1998年是1985年的160多倍。同时,由于一部分非法资本外流难以统计,实际资本外流规模远大于此。③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具体表现在:加入 WTO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同时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此外,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逐渐开放,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正不断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金融实践要求高级金融人才要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金融竞争,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与思路
(一)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的货币金融学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课程设置偏重宏观金融理论,偏重于对宏观金融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解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政府部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市场化,目前,微观金融理论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银行、证券、保险等形形色色的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中的微观经营管理问题,许许多多企业(也包括个人等)微观的投资、融资决策问题,不断增
加的金融工具的估值和定价问题等,这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少涉及。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学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把宏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二是把微观金融理论部分作为管理学的一部分,强调直接服务于市场和企业。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努力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及时设置、更新课程,淘汰过时的旧课程,尽量体现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成果,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逐渐从以银行为核心转向以资本市场为核心。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灌输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现代化金融工作的需要,更不用说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1.引进案例式教学。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实践性强、业务性强,适合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种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客观上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兴趣。国外大学财经类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地位十分重要,就是在国内大学的MBA和法律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十分普通。因此,金融专业教育在引进案例教学时应注意借鉴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同时,应意识到,制作金融教学案例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校际间的合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强化模拟教学。目前,许多金融专业大学生毕业后,都有种感觉,觉得学校里学的东西没有什么用。同时,用人单位也反映,大学生不如中专生实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金融教育脱离实际。为此,我校积极探索模拟教学,并取得了
一定的实效。我们在“证券投资学”、“银行会计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中进行模拟教学,效果较好,受到学生欢迎。
3.“走出去,请进来”。所谓“走出去”,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到金融实际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去实习,包括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等金融部门实习。学校应努力探索一套有效的机制以保证实习效果,从而有效地配合学校内的专业学习。
所谓“请进来”是由于金融业的变化非常迅速,由于各种原因,教师难以跟踪最新的金融动态,所以,学校应该定期聘请金融实际部门的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课或办讲座,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握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与趋势,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三)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风,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效果。目前,高校金融学的考试主要以闭卷为主,试题难度较小。许多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依靠考前集中时间的死记硬背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口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写论文形式;有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即使采取闭卷考试的课程,也要增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试题,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等也要构成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等,力求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逐步推广双语教学
实行双语教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是培养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的高级金融人才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学生吸收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实行双语教学,从我校实践看,面临许多困难,一是学生的接受能力问题;二是师资力量问题。在推进双语教学中,首先要加大师资的培养。要有英语水平较高,懂得西方金融学教学内容和经济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同时也精通中国金融活动的教师。这是推进双语教学的关键。其次,是要选好教材。选择英浯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要认真分析和对比国内外同类教材,既要跟踪学科前沿,也要结合中国金融实际和本门课程所需。第三,要充分号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语言基础,在课程的要求上要适度,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刘世清.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2).
[2]李扬等.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丈献出版社,2003.
[3]杨淑欣等.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