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4 05:2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论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

2010年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论坛征文

论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

刘 斌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200433)

摘要:信息能力是信息时代创造型人才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如何培养和提高政治人才的信息能力,已成为面向21世纪的我军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本文在信息化视野下论述了政工人才以信息能力为中心的培育需求,构建了以课程设置为重点的信息能力教学培养体系,明晰了以联训机制为手段的信息能力培养权责,完善了以政策制度为保证的信息能力要素保障。

关键词:信息化 政工人才 信息能力

On the view of informationized, the information ability training of political work talents

Liu Bin(the Shanghai Branch of PLA Nang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Shanghai, China)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ability is the fundamental quality of creative talents in information era.How to train and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ability of Political work talents, have become the strategic problem for PLA in the 21th century.On the view of informationized, this article discuss training requirement of political work talents around the information ability,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education training put course offered above everything else, clear the training right and responsibility of information ability by the means of combined training regulations, improve the guarantee of key element of information ability by policy and system.Key words: informationized;Political work talents;information ability

人才培养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保证。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提出要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推动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培养高素质新型政工人才已成为我军人才战略工程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加大信息化政工人才培养力度,才能适应政治工作信息化的新要求。政工信息化人才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系统一体的全局观念、开放的世界眼光、复合的知识结构、现代科技素质尤其是信息素养、思维和能力。而政工人才的信息能力培养则是信息化政工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一、以能力培育为中心,明确政工人才信息能力需求

增强政工人才的信息素质,以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既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我认为,政工干部提高信息素质要努力提高四个能力。

(一)培育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加强信息技术素养,努力学习信息知识,包括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认知和方法,了解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工作原理及其发展趋势;在捕捉采集信息的方式上,应该做到,及时从大众传媒中获取信息、及时从微机网络中查找信息、及时从人员交往中获取信息、及时从工作实践中掌握信息;要具备较强的外语、计算机、2010年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论坛征文

信息网络技术,善于应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载体获取和处理信息。

(二)培育甄别信息的能力。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分析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具有很强的信息鉴别能力,善于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中,正确区别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关键信息与一般信息;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慧眼识珠的本领,挑选出有用的精品信息,排除无用的“垃圾”信息,从而优化信息环境,切实创造出有利于官兵健康成长的信息环境。

(三)培育驾驭信息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谋划决策咨询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指挥管理能力;熟练掌握处理信息的程序以及分发、传递的各种方法,高效地处理和使用信息;掌握信息作战有关理论,能够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政治工作,特别是能熟练地使用指挥自动化系统进行政治工作作战指挥,开展网上“三战”。

(四)培育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努力做到“九会”:会操作计算机和外设,会使用公文处理系统,会收发电子邮件,会使用网络查询资料,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页,会网上组织教育,会通过网络做思想工作,会运用网上视频系统开展文化活动,会运用野战无线局域网实施指挥;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军队政治工作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指挥中心等进行建设和管理能力。

二、以课程设置为重点,构建政工人才信息能力教学体系

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生成不仅需要在宏观上进行总体设计,而且需要在微观上有效开展;不仅需要部队搞好人才的岗位锻炼和任职使用,而且需要院校形成适应政工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培训体系和相互衔接的教学内容。

(一)注重课程科学设计。适应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的需要,要精心设置新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突出主干、加强基础、强化实践的课程设计思路,打破各单位、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课程整体结构的有机融合和重新组合。要因人而异,优化课程;突出个性发展,实施有差异教育,实现差异培养对象的共同发展。要知行合一,互为佐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二者相互结合,达成理论与实践互为佐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要打牢基础,发展个性;既要定位于作战实际需求,为培养对象任职和继续学习深造打下基础,又要考虑培养对象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对象后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就当前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育的课程设置来说,应着力构建目标聚焦、层次配置、模块组合、轮辐向心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二)着力创新教学手段。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采取开放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以实践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要实行“小班化专题研究式教学”,努力使基础理论课教学过程,成为强化学院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训练过程,以适应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在授课方式上要增大决策咨询、案例分析、岗位模拟、联教联训、综合演练等多种教学形式的比重。着力把“应用理论课”打造成一岗位任职需要为牵引的“能力培养课”。要大力发展网络教学,利用各级院校现有通信网、计算机网、数据链及仿真网络系统,构建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科学编配教学力量。培养政工人才信息化能力,关键是要有一支结构合理、混合编成的高质量教员队伍。努力培养一支基本素质信息化、能够始终站在军事变革前沿的教员队伍。积极抓好现有教员队伍专业信息素质的继续培养工作,吸收信息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充实教学一线。要扩大教员外延,优化教员构成,打破只在院校编制内才算正式教员的传统认识,多渠道并举,让专家型人才为我所用。重视把院校教员放到信息化建设一线锻炼,加强院校与部队的双向代职和交流任职工作,安排教员到部队进行课题式调研,掌握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增强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2010年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论坛征文

(四)信息化的教学保障。先进的教学保障手段和设施,是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要重视院校教育保障手段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提升教学保障资源的信息化水平。要加强政治工作模拟系统建设,集中精力开发各类应用软件,依靠这些平台对政工人才进行政治决策、方案评估、情况预测和应急处理等课目的能力培训,提供近似实战的训练环境,提高运用政治工作的能力。要建立完整、先进的大型开放式网络教育系统平台,及时对校园网技术进行升级,加强现代远程教育控制中心、多媒体教室、虚拟实验室、教学站点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建好多种政工网络课件库、素材库和试题库,用网络联通院校之间的数字图书馆,进一步丰富网上教育资源。

三、以联训机制为手段,明晰政工人才信息能力联培权责

科学制定联训机制是提高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目标、落实内容、督促教学、检验效果的有力举措。

(一)培训目标统筹细化。我军现行的三级培训,尽管安排了一些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内容,但层次不够分明,内容不够系统,培养目标不够细化,应根据现实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创新教学手段,将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目标分解细化。要区分层次、分级分阶段实施,避免交叉、断档、重复等现象。初级培训主要是掌握政工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打牢政治人才的政治思想素质;中级培训要全面系统的掌握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理论,提高运用操作能力;高级培训要突出培养政工人才的信息决策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二)课程内容立体有序。培训内容是培养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载体,应以信息素养为指向,以岗位需求为牵引,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合理设置。在纵向上,要层次清楚。战术层次,重点进行信息知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战役层次,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政工信息指挥系统、中级干部政工训练系统等课程的学习和操作。战略层次,主要安排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爆发的信息战的经典案例分析、国际局势、国际安全等课程的学习。各个层次的培训内容既要衔接有序,又要避免交叉重复。在横向上,要突出重点。初级院校负责信息能力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培训,在生长军官步人军营的起始阶段,就要向他们灌输政工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和文化。中级院校负责在信息化背景下政工人才的信息能力训练。高级院校要组建专门的政工信息人才培养机构,对培养对象进行集成培养,实现培训内容上的军种融合、指技合一。

(三)教学过程全程评价。教学评价作为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质量保证的一道最关键的盾牌,必须作为人才培养链条中的关键一环,抓全、抓细、抓实。教学过程全程评价应同时关注到教员、学员和机关,把计划评价与随机评价、评价教学现状与评价发展潜力、在校学员评价与毕业学员跟踪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结论科学、准确。为此,要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创新评估方法、建立长期跟踪问效机制。要建立院校教学培训过程指标,从培训过程看,主要包括培训组织与管理、培训内容设置与标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督导等等。评估过程中,主要看这些指标与培养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目标要求、特点规律等内在指标的一致性程度。

(四)综合要素分级联考。培养和选拔合格的信息化政工人才,既要制定严格的能力标准,也要采取科学的考核方法,实施各级各类培养机构分级联考。可借鉴外军的成功经验,制定和颁发《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训考核标准》,对各级各类信息化政工人才经过相应的级别培训后应达到的标准作出细化、刚性的规定,为考评提供基本依据。要建立联合考核机制,各级各类院校和培养机构对政工信息化人才进行联合考核,实施综合考评。要坚持考查和考核相结合,结合平时工作考查政工指挥人员的政治素质、工作实绩、组织指挥能力,通过考核了解政工人才的信息化作战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心理承受和应变能力。要坚持定期考核与随机考核相结合,特别是结合重大综合演习活动,进行全方位考查考核。

2010年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论坛征文

四、以政策制度为保证,完善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要素保障

政工人才信息能力教育培养体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多种要素进行保障,才能确保其有效、顺畅地运行。

(一)加快政策制定步伐,完善制度保障。政策制度建设是确保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必须克服以往存在的“措施先行、政策滞后”的弊端,实现制度建设与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相携而进。要严格招生制度,确保把最具潜质的人才推荐到院校。要严格认证制度,尽快出台《信息化条件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资格认证标准》,提高信息化政工人才的毕业门槛,明确规定,只有拿到《资格认证书》的毕业学员,才有资格进入岗位任职。要严格使用制度,确保人尽其才、训用一致、精确定位,防止因使用不当而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实现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工作的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二)增加投入力度,提供硬件保障。可在各院校原有的文献检索课基础上,增加部分人力、物力的投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突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三要素,进一步增加计算机检索内容,并推出具有军事人才信息能力培养特色的系列教材。建立全院信息检索中心,建设好各院校图书馆局域网,并尽快形成地区性、全军性、全国性信息工联网,积极加入因特网,配备必要的终端设备,切实提供学员实习条件与机会。通过实践,真正实现信息能力培养的目标。

(三)加强教学体系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建议教务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兼顾信息能力培养目标,切实将全方位、全过程、系列化的信息能力培养体系纳入院校教学体系。在全体教员、学员中普及计算机信息处理知识和技能,在专业教学组织中充实有关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在图书馆中设置信息资源应用专职教学机构,配备专业教员,以发挥图书馆在信息能力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把信息能力培养目标的评估纳入整个院校教育目标的评估体系。最后,建立这样一种教育机制,只能提供信息能力培养的途径,能否达到目的,最终还取决于教育对象的认识。因此,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务必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培养自己信息能力的学习与实践活动。

(四)盘活各方资源,加强联合保障。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一所院校难以完成,需要协调多方力量,盘活多种资源通过联合培育共同打造。一要发挥军队院校培养政工人才的“主渠道”作用。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应该注重提高其综合能力素质,从“知识型教育”转到“能力型教育”上来,不断增强其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能力。二要探索院校、部队、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政工人才的模式。政工人才信息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院校只能为政工人才提供基础的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训练,其知识能力的发展提高,还要依靠部队教育训练和科研机构的实践锻炼。三是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政工信息化人才。要与地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双向交流,大力开展开放式教育,吸纳有志于国防事业和具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信息技术特长的青年到部队中来,通过系统的政治工作业务培训和岗位实践锻炼,使其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与政治工作能力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具有信息化优势的新型政工干部,成为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波.努力提高政治干部的信息能力 【J】.广州:政治指导员,2006:8 【2】沈国权、罗剑明.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2006.【3】陈岸然.联合作战政治工作【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4】杨保明、朱宁、马立峰.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C】.石家庄:海潮出版社,2008.2010年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论坛征文

姓名:刘斌

专业:军队政治工作学

院系: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政工系

个人简介:刘斌,男,1979年9月6日出生.山西省交城县人,汉族.现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政工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军队干部管理与人才培养. 联系电话:0531-813850(军线)

***(手机)leon001@163.com(民网)

通讯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2575号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政工系学员四队 邮编:200433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下高校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

教育信息化下高校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

[摘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是指大学生自主搜集、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在教育资源中对相关信息的选择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对信息资源的解读、分析能力,以及课内收获向课外实践即生产劳动转化的能力。以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理念为指导,以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提升为目的,贯彻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分析与选择能力、信息利用与转化能力、信息交流与创新能力的“信息能力”内涵,从信息环境营造、信息课程体系建设、信息资源保障等方面入手,探索高校对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全面覆盖,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悄然来临,信息服务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展开与应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信息化是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为目标,借助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现代电子技术,在教育思想,教育环境,教育模式,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层面开展的信息化建设与改革。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培养具有良好素养及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摆在当今教育工作者面前新的任务与挑战。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教育带来了丰富的资源。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广泛应用产生了大量的教育信息。针对受教育主体的信息搜集整理、选择提炼、加工研究、应用交流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信息能力是指个体对信息分析和处理的一种能力。具体表现为信息的选择能力、分析能力、利用能力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即指大学生自主搜集、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在教育资源中对教育信息及内容的选择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对信息资源的解读、分析能力,以及课内收获向课外实践即生产劳动转化的能力。

二、营造高校信息环境,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以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理念为指导,以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提升为目的,贯彻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分析与选择能力、信息利用与转化能力、信息交流与创新能力的“信息能力”内涵,从信息环境营造、信息课程体系建设、信息资源保障等方面入手,探索高校对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搭建信息利用平台,形成多样化的信息体验方式;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平台等的信息载体功能;利用社会信息服务机构平台,共享相关信息资源与服务。以高校课外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实习实训、第二课堂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科学研究活动等建构多样化的信息体验方式,营造高校良好的信息体验环境。借助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台、微信、微博等媒介,营造高校全媒体传播环境。大学生通过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参与媒体信息传播等工作,增加自身信息接收的数量,提升自身信息选择、加工、运用的能力。高校图书馆通过扩展信息资源,增加信息服务功能,组建高校图书馆联盟,加强和社会信息服务

机构业务合作、人才交流等途径实现与社会信息服务机构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而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营造高校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

三、加大信息能力类课程的建设,逐渐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为目的,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在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及电子信息检索技能提升中的作用。实现文献检索与电子信息检索的创新融合,对公共基础课———《文献检索与利用》进行课程改革研究。首先,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尝试阶段教育、由浅入深的层级教育内容。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讲授电子信息检索方法,提升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根据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讲授信息搜集、整合的技能与方法。其次,随着教学内容的调整有针对性的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高校公选课在提升学生信息选择及分析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高校公选课存在着的系统规划缺乏,课程内容设置较为随意,课程数量不能满足学生选修需求等问题,公选课的信息功能并未充分彰显。因此,借助教育信息技术,创新高校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发挥公选课在提升学生的信息选择及分析能力上的作用是必要的。首先,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 MOOC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并有效利用与转化。超星尔雅通识课程是由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 MOOC平台上的课程资源。超星尔雅通识课程体系涵盖多学科领域,汇集中外名师,授课内容丰富。充实、完善了公选课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内容,扩展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涉猎的学科领域,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积淀。课程以网络视频的形式展开,并附有作业、考试、讨论等环节,实现了选课、考试的一体化。由于超星尔雅通识课与公选课课程性质及课程相关要求一定程度的吻合,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已将超星尔雅 MOOC 引入公选课课程体系中去。笔者针对自身所在学校的学生就超星尔雅通识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制定《尔雅通识课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对学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了解尔雅通识课程情况、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课程资源相关方面完善的建议等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借助 MOOC平台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二是平台课程课时较多,知识点零碎;三是授课形式单一,课堂教学氛围淡化;四是网络不稳定,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持。针对学生在学习超星尔雅通识课过程中及技术平台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寻找应对策略,进而使课程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最大化彰显。其次,明确大学生在 SPOC 资源开发中的角色,挖掘大学生在 SPOC 资源开发中的能动性,发挥大学生在 SPOC 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信息选择分析能力。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公选课有选课人数限制,针对课程性质对选课者进行准入条件限制,具有相对完整的课程申报及学生初选、补退选流程。因此,公选课具有 SPOC“小规模限制性”等特质,为接下来的具体课程开发及设置提供了便利。大学生在 SPOC 资源开发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既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及课程效果的反馈者,因此,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在 SPOC 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四、充分发挥

高校图书馆信息库职能,为学生信息搜集、整合、利用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与信息保障加强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库建设。全面引入电子信息资源,形成文献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融合互通的信息资源库。电子信息资源是以数据形式呈现出来的资源形式,诸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字报纸、网络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检索方式多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借阅的时空限制,为读者提供了便利。文献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融合互通的信息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师生的信息需求。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树立移动图书馆、个人图书馆的办馆理念。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开设面向大学生的信息订制服务,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填写信息预订单,并通过平台在线传送。学生在预约时间内收到渠道多元、分类详细的相关信息。彰显电子信息资源平台的免费下载、阅读、借阅、互动等功能,提升大学生信息获得的效率。成立图书馆新媒体运行工作室,专门负责馆藏信息资源的推送与传播,包括推送馆藏信息更新动态,挖掘新媒体推送功能,创新新媒体推送形式,实现校园媒体与图书馆新媒体运营团队的资源共享、实时互动等工作内容,使馆藏信息资源第一时间推送到广大师生面前。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者自主挖掘信息资源、有效分辨虚假信息;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知识,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自觉抵制不健康信息的侵蚀;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电子检索、计算机应用、自媒体功能学习模式开发等方面的技能;形成信息利用与转化意识,进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实施,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从信息环境营造、信息课程体系建设、信息资源保障等方面入手,探索高校对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信息能力强的学生不仅是信息化教育的受益者,同时又是教育信息化的参与者与创新者。信息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有效掌握信息的时效性、时空性等特点,对信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捕捉能力,在信息利用与转化的过程中更具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将成为创新高校信息化教育理念,拓宽信息化教育思路,丰富信息化教育内容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有助于提高教育信息化质量,推进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Z].2012-03-13.

[2]石长顺,景义新.全媒体的概念构建与历史演进[J].编辑之友,2013(5):51-54.

[3]刘艳红.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现状比较与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1(2):102-105.

[4]马玉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4(4):60-61.

[5]李海鹰.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十大趋势[J].现

代情报,2004(2):75-76.

作者:刘维维 单位:中原工学院

第三篇:1国际视野下创新人才的培养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国际视野下创新人才的培养

周满生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周满生。今天跟大家探讨的题目是《国际视野下新人才的培养》。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创新人才怎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今天要讲的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想讲一下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背景和相关政策。第二个想谈一下就是21世纪人才要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质,从国际上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第三个,我想讲一下就是创造力培养的实践,包括理论方面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来的一些探讨,就是来自于国内外的经验。最后我想总结一下从中外比较的角度来谈一下就是国外培养创新能力给我们哪些启示和借鉴?通过中外的比较,我们能从中吸取到哪些经验,有什么教训。

一、培养创新人才的背景与政策

那么,谈到背景的问题,这几年学术界也好,包括教育理论和实践界谈论得比较多的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老先生在生前多次跟温家宝总理谈到这个问题,就是说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造性的人才?钱学森本人的这段话是这样说的:“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是钱老的原话。围绕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那么国内科学界也好、科技界也好、教育界也好都在探讨这个问题。

这里边我想讲一下就是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莱文谈的一些观点。因为我们知道,从1902年开始,在教育部的主持下召开了四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召开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目的就是请国外、国内一流的大学来共同探讨教育领域里边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推动国际中外的高等学校的国际交流,同时为改进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包括体制,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思想等等方面来提供参考借鉴。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都在北京举行,第三届是在上海的浦东。第四界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是在南京来举办的,是在去年5月份在南京举办的。来自国内100所985、211的大学校长出席了这次论坛。特别是我们请了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校长,包括耶鲁大学、包括斯坦福大学、包括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美国的、英国的牛津、剑桥,包括像俄罗斯德莫斯科大学,法国的一些著名大学的校长来共同探讨这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其中主要议题就是怎么来培养创新人才。

耶鲁大学的莱文校长是第三次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做演讲,他和前两次演讲共同的事情就是特别倡导美国的通识教育。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要取得成功,需要什么呢?有三点是中国的教育和科技需要加以进一步强调和重视的。

第一个我们大家都知道是反复强调的,需要建立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因为基础科学是所有应用技术的源泉。

第二方面是要有足够的财政支持,政府和市场能够支持高风险的原创性的企业。我们知道现再大的科技发明创新往往是产生在哪里呢?就是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我们都知道像苹果、微软一些大的科研成果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在这些跨公司的研发中心产生的。这里边需要投入巨资,通过大学和企业的密切合作,特别是政府的支持,那么来进行这种有风险的原创性的研究,因为这些原创性的发明创造往往要经过许多次的科学实验,通过孵化器的转变通过再申请专利产生产品,然后不断地对产品来进行改造那么最后投向市场,像这样的话,这种原创性的研究是投资非常巨大的,必须要政府给予足够的支持。

第三个问题发展通识教育认为什么呢?那么,涉及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了,他认为,同美国相比,中国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认为是有缺陷的,关键在哪呢?就是认为我们的课程体系,我们的教学法在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是欠缺的,有必要来参考学习,这是美国的通识教育的模式。

通识教育模式不是今天就提出来的,较早要追溯到40年代的时候,我们知道美国的一个著名的教育家,他叫康南特,他在1945年的时候就提出了通识教育有四大目标:第一个是要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能力。第二个是培养学生有效的沟通能力。第三个要培养学生恰当的判断能力。第四个是对价值的认识能力。那么这个就是说目的主要是能够培养一个经过对问题要有慎重积极科学的全面的思考,能够作出独立自主判断的这样的学生。

那么,经过60年来的演变,这个四大目标就发生了变化,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现在全球越来越进入一个多极化、全球化的时代,看任何问题都要有全球化的眼光,不仅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包括信息化和各方面的推动要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来看问题。

第二个通识教育特别强调的是什么呢?就是要传统经典的“博雅”教育成分。那么强调对古典的像伯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哲学经典理论的传授,特别要强调的是什么呢?要学古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典语言像拉丁语等等。那么现在通识教育不仅仅要学习这些经典,特别是要什么呢?是要关注现实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像涉及到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像水资源等等这些都是很现实综合里面的问题。第三个就是叫做强调科学教育,那么这个科学,现代科学是涉及到四个方面,现在英文有一个词叫Stem,这个S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英文的科学science,“T”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英文的技术,technology,“E”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的是工程engineering,“M”就是指的英文的数学,是mathematics,把这四个字的字头合起来,STEM那就是什么呢?现代的这个通识教育要强调科学教育,第四个特别重要的是什么呢?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的价值观念。那么这个多元他认为就是多元的培养学生的多元批判性的价值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那么,美国哈弗大学有一项研究,经过长期的追踪调查发现,同通识教育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有四个发展阶段。这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叫什么呢?叫二元论的阶段。就是学生从中学进入高等教育的学期,往往在中学的这种受的教育,往往把事情截然分成好、坏、正确和错误两类,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简单分成好与坏,正确与错误这两类,就是把任何的事物要不然是对的,要不然就是错的,就是非黑即白的判断方式。

第二种方式是在经过了一段的学习之后,第二年叫多元论的阶段。就是说认识到一个问题可以找到多种的解决方法,事情无所谓好坏错正,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但是他认为包括解题也好,包括看问题也好,你们可能也从多个角度从不同的价值体系来看这个问题,我们经常看到大学生的辩论,这么多年来给你一个命题,你可以从正方角度来回答,也可以从反方角度,这样是什么呢?就是训练学生从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一个问题,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的时候叫相对主义的阶段,学生经过两年左右的理论学习和独立思维判断的逐渐养成了,就认识到判断事物的对错好坏一定要有一定的条件,而且一定要有一定的标准,这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那么,你看问题一定就是要基于一定的哲学观、世界观这个基础上来看问题。

第四个阶段叫付诸行动的阶段。学生能够自己对事物好坏正错的理解来判断,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努力追求。在这个基础上,无论在科学事物也好,无论在社会科学发展经济等等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的思维判断的过程,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奋斗目标,甚至终身的为这些目标进行努力奋斗,努力追求,形成一个追求,不断地认识真理,发现真理来追求真理的这么一个过程。

那么这里边莱文就多次提到,中国的本科教育包括很多欧洲的大学认为是缺乏两个关键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因素,这是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第一个是什么呢?其认为我们的教学的学科的设立和学生选择课程的视角往往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他认为绝大多数亚洲大学和包括欧洲大学在内,把本科是作为一个专业教育,学生在18岁的时候,一入校就往往选择了自己的终身的职业。比如说我一下子进入了工程、化学工程、电子工程、机电工程,那么我的学科的这个基础就围绕着这些专业来学习,很少去学习别的东西。当然现在学科发展了,很多的过去单一的学科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已经变成了跨学科、多学科的知识了。另外他提出来就是说,中国的教学法是一个生搬硬套的方式,学生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学习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不去开发人的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毕业生的思维狭窄。

对比起来,他们认为这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学生,在前两年会选择各种各样的学科,然后再选择一个主课来进行学习。包括我们发现他们研究生大学,学生可能进入了工程系,可能进入了大的这个学科领域里边,但是,他有多样的选择余地,多学科的选择余地。我们看学生在教学计划的指导和这个老师、导师的指导下来选课,这种选课那么他可能一学期选3-5门课,在听了两门课以后,他觉得这门学科不太适合自己,他也有可能把这门课去掉,因为你要教就把它给取消掉,然后再选学别的课。而且他们学生选课是比较广的,当然是围绕着他专业的主干,但是他选课的范围是多学科的,通过多个学科的接触,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视角。跨学科的广度能够使毕业生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新的问题。当然传统的学科设置是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实习等等,过去我们大学的课程传统的课程是这么来设置的,现在当然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对发展通识教育的问题,在第四界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就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当然强调通识教育不仅包括我刚才讲的这些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敦大学这些校长,包括牛津的、剑桥的,他们也都强调了你要培养学生,你要发展通识教育,当然他们的方法不同。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他们和美国的哈弗和耶鲁这些模式有共性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他们更强调对学生的像哈弗,像牛津剑桥他们强调导师制,那么通过设立导师制来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那么我们很多的中方的大学校长在谈到这个问题上,他们认为就是: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必须有文化、社会的适应性,通识教育在美国具有悠久历史,在中国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具有中国特色,需要移植和改革。

中国这些年来在很多大学也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实验,强调宽口径、多渠道地来培养人才,特别是要打好学生的大学一两年阶段宽厚的基础。比方南京大学搞了像“三三制模式”。通过三个培养阶段,第一个叫做大类培养,第二个是专业培养,第三个是多元培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养,另外他是通过三条的发展路径,那么一条路径叫专业学术类的、第二个叫跨专业学术类的,第三个是就业创业类的,学生可以根据这三种不同的路径来自己选择一条发展途径。当然这也是一种通识教育的探索,在中国的很多大学,比方说北京大学举办的元培班;浙江大学举办的竺可桢学院,像科技大学举办的少年班都是强调这个多种人才、多种不同途径的培养人才这个模式的实验。

中方大学校长还特别的谈到这么一个问题,就是说,大学是不能千校一面,必须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发展特色,要形成学校的特色,学校要进行分类。通识教育可能更适合于研究型大学,而对于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和一般的四年制本科院校还是应该以就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因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定位。

大家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也是非常认可的就是什么呢?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高等教育,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要着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需要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者对于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他们讲到就是说,现在顶级大学的考试不会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事实,而是让学生去解决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的问题,分析一个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同时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是去考知识点,而是考学生的自我探究的这个进行议论或者辩论的能力,去分析一个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同时去表达自个的观点。

这里边就涉及到什么问题呢?教师教学风格的转变,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维,让学生挑战彼此,挑战教师,采取互动的方法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我们都知道不是单向的,是双向的,不仅是通过课堂内的教学,包括课下的,包括通过ICT技术各种方法来进行互动的教学来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维。

当然就是谈到这个通识教育的培养,这里边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比方说,我们中国的大学学科的设立往往是从本科生阶段是授予学位,像法律、商业、医学、工程,这些都是法学士、商学士、医学士、工程学士,本科生士是培养专业人才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而美国研究型大学更多的是专业性的人才,是在研究生阶段来培养,他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位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美国始终是第一的研究生培养的大国。

从总量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提高得非常快。我们的在学人数根据去年的统计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就是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了3150万,是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的大国,当然不是强国,这个不是强国体现在哪呢?当然,一方面主要是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如果从研究生培养的规模来讲的话,我们现在的研究生在学的总人数大概是150万,美国是200多万,美国还是第一的研究生培养大国,这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什么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呢?他们培养专业型人才是通过研究生阶段来培养的,而且特别是什么呢?就是改变教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是非常困难的,考试制度是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中国的考试的内容是比较专业化的。美国的考试往往大家都看到ICT、ACT,GRE这些考试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的能力。

我们就下一步就谈到我们今天的这个核心的议题,就是怎么来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问题。刚才探讨的是高等教育里边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大学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大家对这个问题是有质疑的。研究表明,创造力不是只有少数人才具备的特殊才能,而是绝大多数人都拥有的潜能,通过教育为人才的创造力培养奠定基础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创新型人才主要当然他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有一个塑造的过程,打基础的过程,在工作岗位逐渐地来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不少国家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并将其提升到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我们看近些年来,很多国家在它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里面都强调了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去年7月,中国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全球性的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上,颁布了我们国家2010-2020年的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不仅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发展方针、保障措施,特别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改革方案。其中第一个就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当然还有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生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那么当这里边都是围绕着怎么来培养人才来这个最根本性的这个体制来进行改革的。

在规划纲要里边提出来,创新人才培养要着重在三个方面,特别在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方面,第一个是要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制度不是为少数学生、个别学生来服务的,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国际有一个概念,有一个理念叫“Education for all students”,就是教育为了全体学生。第二个就是要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三个是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外,我们要树立系统培养的观念,就是说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不仅要从基础教育做起,而且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的培养体制。

第二个在规划纲要里边就提出来,培养人才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因材施教。

第三个创新人才培养是离不开培养人才的环境,这里边就特别涉及到如何来革我们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人才评价的制度。社会选用人才的制度为人才培养来创造一个更良好的环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境。

大家都知道,去年的5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也颁布关于人才培养的十年发展规划,里边特别提到人才培养不光是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面临着任务,还包括人才的使用、人才的回归,吸引人才,怎么为人才不断地成长来设计更加良好的科研环境、教育环境等等。

那么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就是我们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里对这个人才提出的一个总体的发展的目标。

二、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关注点

第二个问题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关注点是什么?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各国都非常强调要培养21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的素质,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标准。因为,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尤其在当今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这种转型,对人才的结构、层次和内涵等放民的规定已发生了很多的变化。那么,各国都在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那么来探讨21世纪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怎么来制定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来落实培养21世纪的人才。

这里边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就是亚太经合组织从21世纪初就不断探讨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他们专门的成立了一个21世纪人才培养的委员会来探讨21世纪人才所需要哪些最基本的技能。那么2004年,APEC召开了第三次亚太经合组织的教育部长会议。2008年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了第四次亚太经合组织教育部长会议都在连续地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这个秘鲁召开的第四次APEC教育部长会议的宣言,他提到什么呢?说当今教育培养的人才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才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经济体一致认为,为什么它用各经济体呢?因为这里边涉及到我们国家的台湾、香港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成员,因为它是我们中国叫做地区,所以在这里边它用的是经济体,一致认为21世纪每个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包括什么?第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二个创新能力,第三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个,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五个团队合作的能力,第六个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他认为是最核心的能力和技能包括上述的能力。

为了获取这些能力,就必须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整合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和转变学习观念。为了应对21世纪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社会的严峻挑战,APEC确立了教育领域的四个优先重点领域:第一个是什么呢?就是数学与科学教育,第二个是语言特别是外语学习,第三个是职业和技术教育。第四个是信息通讯技术和那么这四个优先重点领域确定之后必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须还要进行整体性的教育体制改革。APEC就对这四个领域的重点和行动实证研究和比较教育政策的研究。这里边就提到了,不仅我们看就是刚才APEC强调要培养能力和基本技能,近些年来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OECD组织,包括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现在的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哪些的核心素养和基础能力。

(一)六种核心素养和能力

那么我们总结从不少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来看,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受到了高度的重视。那么,这六个方面第一个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和科学素养。第二个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三个是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第四个是利用现代信息通讯的技能。第五个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第六个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这六个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就要扎实的打好基础。

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学生数学的科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刚才我们说APEC亚太经合组织里边他们对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来进行了分析比较,他们认为说东方的国家包括什么呢?中国包括中国的香港、台湾、澳门都在内以及新加坡、韩国、日本这些东方国家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是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成绩,重视进行大量的训练。这是东方国家在数学科学这些方面它特别重视两基,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那么西方国家包括什么呢?因为APEC它主要是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认为它的学习是学生和教学是强调学习的过程,重视兴趣和个性,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是东西方经济体的差距。

在现实中,东方经济体成员在数学与科学学习的基础和成绩比较好,而西方经济体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较明显的特色。那么,我们通过这个他们的比较之后,那么东西方都认识到要充分认识到各自的优势,那么西方的经济体强烈意识到需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普遍提升学生的数学和科学能力,而东方经济体那么深刻感到需要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包括质疑的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这里边双方都感到了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需要相互的学习和相互的来借鉴。

那么我们也知道,去年的12月,OECD进行学生学习质量方面的考试、测试,叫做这方面的考试,一共有68个国家,包括全世界的大多数的这个西方国家和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都参加了学生对科学、数学和语言能力方面的测试。中国的上海5100名学生在这个测试中独占鳌头,不仅大大地超过了68个国家测试的平均成绩,而且特别得它的平均成绩比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美国中学生参加的学生测试的能力要高100分,70多分,在美国和整个西方都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在这个问题上探讨上,共同的也认为什么呢?中国的学生特别强调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但是他们也共同地就是谈到这个问题,就是中国的教育那么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内陆地区和发达地区发展得非常不均衡,在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上海学生的测试成绩不能够完全代表整个中国学生的成绩。另外强调中国的学生非常得注重打好基础,但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这个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还是有很大的缺陷。那么在这个关于成绩和学习结果的甚至教育政策方面的探讨,一直到现在还在延续,那么对很多西方国家认识到对这个问题给他们敲醒了警钟,他们认识到中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一样,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从我们自身的来讲,我们确实是感到了,我们的学生在基本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特别是这个独立的思考能力方面、判断能力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欠缺。

第二个就是涉及到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不少国家的教育在21世纪人才培养中重点关注的方面,越是科技发展的今天,人文素质的培养显得越重要,因为人才的理科素质与人文素质从来是相得益彰而非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这里据个典型案例:以色列。以色列在教授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人格素养的养成。以色列当然它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之中,那么由于同中东、同阿拉伯国家长期以来的相互的敌视,那么以色列在这种夹缝中他是非常注重学生的爱国思想、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那么在他们国民的人格素质中,树立爱国思想、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特别重要。那么,在中等教育毕业之后,学生必须先履行保卫国家的公民义务,那么就是说你高中毕业后必须先要去服兵役,那么其他国家当然也有,像韩国、新加坡都有学生有这个服兵役的义务,但是以色列这些是中等教育毕业只有首先是要去服兵役,经过军旅生涯的这种磨炼,学生的爱国思想、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牢固地树立,那么并且融入了他的人格素质之中,所以以色列的大学生具有非常强的纪律意识和资质能力,从一个侧面他体现了他的整体人格的素养。

第三个除了数学、科学、人文素养很重要的,现代国际上是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大家都意识到国际合作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于是各国纷纷致力于建立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培养人才的国际理解能力。像日本、韩国很多国家的课程的教学大纲中都把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在中小学的教程中也都加强了这个学生国际能力理解力这方面的相关知识。那么,当然加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是离不开外语能力的提高。

第四个,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和知识技能这方面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培养。因为利用现代信息通讯的技能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能力,对国民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平等和公众的参与、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都起着重要作用。培养人才的现代信息通讯方面的技能已成为不少国家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手段。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韩国。韩国从上个世纪末就特别强调对学生信息通讯技能的培养,那么,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像《信息化促进基本法》、《ICT建设三年计划》、《ICT应用于中小学教学计划》、《ICT教育发展五年计划》,使韩国最终完成了对所有中小学ICT教育的普及和相关设施的建设。而且,他们不光是这个强调这个素养,它是把它ICT知识它把它分成素养教育和活用教育两方面,所以我们看各种教育各级会议上,一个是韩国,一个是新加坡,往往是作为信息技术,包括加强管理者,教育的学习技术技能的培养,怎么把ICT通过对知识的整合,现代通讯化技术垄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怎么来调调ICT校园的建设,ICT平台的建设,新加坡和韩国这两个方面都有很多的经验。

第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创作里不是只有少数人所具备的特殊才能,那么需要而是绝大多数人都必须拥有的潜能,关键是你怎么能通过科学的教育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我后边会是从这7个方面来讲培养学生这个创造性潜能核心的要素。

多年来,国内外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可将其核心要素归纳为以下方面:(1)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2)为学生构建知识基础;(3)让学生学会问题发现;(4)培养创新型教师;(5)改革课堂教学;(6)训练思维方法;(7)改革学生评价方式。这七个方面我们在咱们讲的第三部分会详细地说。

在讲这个,再回到注重学生基本技能能力培养的方面,还有一个就是怎么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的能力和技能。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才的主要价值都必须通过就业市场来体现,学生是不是具备适应就业的各方面的能力就成为检验教育是否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一个重要的尺度。在培养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国家在本世纪初的时候,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方案,这些年来,在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今年,又召开了创业创新的技能的高端的研讨会,那么,这些方面很多学校像哈尔滨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南大学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多的方面,今天由于时间关系这方面不展开了。

(二)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标准

第二方面我想讲的是什么?在强调培养学生基本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素养方面还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强调什么呢?一定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标准。我们发现,很多国家都在制定新的中小学的教学标准,学习计划、指导大纲。日本的文部省,在2008年2月的时候就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学标准和学习指导大纲,从2009年春天就开始实行新的教学大纲。

法国国民教育部在2006年7月11日政令中推出了界定共同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法令——共同基石法令,从7个方面对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应该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制定了具体标准,并规定了评估方式,这七个方面包括法语、数学、人文、外语、信息技术、社会交往和公民意识、独立自主和主动进取精神。

俄罗斯2008年开始在中小学逐步推行新的普通教育标准。计划从2008年9月1日起在初小(1-4年级)实施新的教育大纲,2009年9月1日开始推广到高小和初中(5-9年级),2010年高中部分(10-11年级)也将实施新教学大纲。新标准与老标准的不同之处在于:原有的教育标准注重于规定学生应掌握多少知识(最低知识量),而新教育标准则主要注重对人的能力的培养。新教育标准将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道德及其所掌握的学科及知识的要求。

(三)注重发挥教育在拔尖人才和社会急需人才方面的作用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什么呢?不光要培养所有学生的基本的素养,现在越来越重视发挥教育在拔尖人才和社会急需人才方面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像韩国、日本在七八十年代以来,就特别强调教育均衡的发展,就是他们非常在注重教育质量的同时,特别强调教育的公平,那么韩国在70年代的时候,他们推行一个叫做教育平等化的这么一种运动,首先在小学,然后在初中,然后在高中来强调教育的平等化,就是说那么制定了基本的教育质量、教学标准,然后教育主管部门就根据这个标准来配置资源,设立划一的实验室、操场、教室来均衡的来配备这个教师和校长,而且在同一学期,不同的学期实行校长和教师的流动,首先是在海岛、在偏远地区来实行教育平等化。我们现在看,我们到日本和韩国,当然不说像法国这些国家,欧洲国家,那么学校的基本设计、框架设计及学校的结构,课程基本都是同一的,那么这个里面它当然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方面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韩国特别要认识的是现代培养人才太单一,模式相同是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他们近年来也开始了强调精英教育、英才教育。

2006年6月,韩国以总统令的形式颁布了修订的《英才教育振兴法实施令》。致力于打破原来平均划一的教育体系,立足高中阶段,大力加强精英教育,力求通过自主化、多样化的办学模式而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我们国家因为当时在70年代末,在结束后是同经济部分先富起来,我们也比较强调就是办重点学校、办示范性的学校,因为资源有限。随着经济的共同发展,使个别人先富起来那么到共同富裕,我们在教育上相应的转变就强调要兼顾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特别把公平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上,强调消除东西部发展,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异,和不平衡。在强调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在教育资源配置,包括物质投入和老师、校长的配置方面强调教育均衡发展,但是我们想一定要兼顾到拔尖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我们还再简单讲一下以色列,以色列国家虽然小,但是它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非常强调,理念是什么呢?就是刚才我们说的,重视学生的国际视野的培养,注重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业评价,强调学生学术民主,强调人文精神,所以以色列虽然国家不大,但是它拔尖人才的培养那么确实是被世界所在意。

那么我们再简单地说一下,在某些精英方面的人才,那么有些国家是各有特色。举一个例子是印度。那么印度的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既强调高端,也强调一切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致力于通过高等教育培养IT领域的拔尖人才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印度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参照,建起了6个“印度理工学院”。这些学院从印度各地招收最优秀的学生,聘请世界各国知名学者授课,其毕业生质量堪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媲美。这些毕业生逐渐成为缔造印度IT产业大厦的精英。今天,正是因为这些学院的拔尖人才支撑着软件产业的大厦。

印度软件产业的成功,在于:第一,政府对软件人才培养给予战略上的重视;第二,注重合理的人才结构;第三,强调培训机构专业化。

那么我刚才说出了韩国,像日本,日本就是近年来也开始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培养这个制造技术工作者,培养支援事业人才项目,通过地区、企业的联合,在试验、学习与课堂的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的开发与实施。包括什么呢?服务领域、商业、信息、管理等综合知识的这种高效的创新型人才他们给予高度重视。

再比如西欧国家的瑞士,瑞士自然资源是非常匮乏的,它立国主要是依靠人力资源开发来成为最发达的国家。瑞士始终强调教育和培训是立国之本,特别是以工作环境合为一体的职业技术教育,使得瑞士成为年轻人失业率最低的欧洲国家。我们知道,只有在少数国家像德国、瑞士、奥地利、瑞典这些国家是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不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这个国家。

瑞士的职业技术教育一直是保持着“双元制”的基本模式,而且在企业的师傅带徒弟这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个环节上,那么在黑样中层的职业技术这方面的技能人才占了大量的时间,那么有利的保证了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特别另一点的就是瑞士特别强调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尤其是行业协会的和教育机构的合作是非常的密切。那么这个是我们讲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包括多个领域,包括实用人才、拔尖人才、实用技能型人才都是什么呢?那么,这些都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非常主要的组成部分。

三、创造力培养实践:来自国内外的经验

下面,我们就侧重讲怎么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国内外的经验主要是哪些方面。我刚才说了,我们从七个方面来介于介绍和剖析。

(一)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

第一个就是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定要从小抓起。我们国家和国际都进行了一些重要的研究,实践研究,像我们国家心理学林崇德教授通过他近20年来的研究,他认为,幼儿就有创新能力的萌芽,主要是表现在哪两方面呢?一个是好奇心,第二个是创造性想象,是他们创新力形式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孩子就是他的好奇心特别重,特别爱提问题,实际上这个是创造性思维一个很典型的表现。小学生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性想象日益发展起来。中学生的创造力更多地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境所激发,超越了虚幻的色彩。因为小学生往往他很多都是从头脑中爆发出来的这种想象,而中学生的创造力就表现更为成熟性、主动性和有意性,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新的问题。林崇德教授就认为,到了17岁,青少年的科学创造能力趋于定型。17岁是什么?高中二年级,高中三年级,这个时候特别就是从小学到高中这个阶段,对青少年的科学创造能力的形成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在我国教育界存在的一种偏颇观点是:认为中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打好基础,创造力的培养是大学阶段、研究生阶段的任务。而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大这一阶段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力度,如果等到定型以后再进行培养,提高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二)为学生构建知识基础

第二个,培养学生创造力就一定是打基础,构建基础知识。学生必须学习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很有益的。我刚才讲到,中西方相互借鉴,他们就特别,就是说现在越来越加强学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生两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学习。那么,我们国家刚才讲的也是优势所在是什么呢?我们始终强调为学生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基础。

(三)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第三个就是让学生学会发展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学会如何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教导学生感兴趣地探索,让学生成为成功的问题的发现者,那么学校是一个学生提问题、解答问题的地方,而不是一个仅仅回答问题的地方。不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而要让他们善于提问题,而且让他们回答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历史和实践表明,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新,无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这一方面的名言非常多我们就不去说了,是不是。我们课程教学的目标,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

举个例子,美国数学教师理事会他们搞了一个叫课程评估标准,他认为中小学生的数学教育要达到什么目标,首先他们认为就是说我数学第一我要让学生重视数学,因为现代社会数学是很多科学的基础,必须要重视数学。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对解决数学有自信心,所以我们看现在西方国家很多它的数学、它的科学课不难,中学觉得学生一到那比我们低二三个年级,为什么呢?他就是说,让学生的从基本它不是给他很专业的这个解体方面的能力,他就是说让学生对解体他有自信心,他们要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通过学习数学来进行数学交流,来学会数学推理,而就是说把它作为一个基础的方法来交给学生,那么这是他们数学达到的目标,而不是说让他们去,那么一下子就进入了很深的数学知识方面的学习,那么让学生那么可能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时候就出现分号了,有些人认为,唉呀,这个数学太难了,我不是学数学的料,所以说数学教育它的目标是什么呢?让学生重视数学,要对解题有自信心,成为数学问题的、发展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是数学目的的目标。

(四)培养创新型教师

第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离不开我们必须要有一批创新型的教师。在心理学界有一个心理学家叫罗森塔尔,这个罗森塔尔提出了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皮格马利翁” 效应是什么呢?就是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期望是被学生起点和发展过程中,不要给学生过高的台阶,一定是要让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去关怀影响学生的发展。那么,这里边就是说,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另外,我们知道耶鲁大学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他一个就是说发展学生创造潜能有12条策略,其中一条策略就是讲,教师的态度对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有非常重要的作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用。教师既可以促进学生的早性潜能,像现实性转化,也可能阻碍学生的发展。

日本的一个教育学家叫恩田彰,他认为就是说提出一个观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该具备有七条:首先教师要有创造性。第二,教师要有求知欲。第三就是说一定要形成创造性的班集体。这个小的环境里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个小的环境里面第四个很重要的就是什么要有宽容的理解和温暖的气氛。第五个是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态度,教师和孩子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来解决问题。第六个,这个环境非常得宽松,一种非常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且这个学习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各方面来形成的一种环境。第七个就是创造性的评价。

所谓创造性的教师应该说是怎么样的呢?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而且把它积极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且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我们看现在美国最新的改革里边,就是特别鼓励教师把新的跨学科的成果及时地转换到教学的手段里边去,像心理科学的、组织科学的,这种很多跨科学的研究和科学方式,科学思维运用到新的教学法里边。

(五)改革课堂教学

第五个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肯定是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决定着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程度。如果教师采取说教式授课方式、大量运用封闭式问题、强调记忆和背诵,那么无疑会极大地扼杀学生的创造力。相反,如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问题、自由地表达思想,而且把错误(因为学生的思考他主动地探索是肯定了他的思维方法可能会出现,单一的或者出现不正确的这种错误)同样地视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地会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创造力。

我们这里再简单举个例子,就是法国的从做中学,美国的科学数学十分强调孩子自己建构知识,学习的主题主要由学生提出,实验的过程同样由学生尽可能地独立完成。法国强调,就是说错误是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错误往往能够起到建设性的作用,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的自我更正,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发现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成为法国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这个方法叫从做中学,我们的前任教育部的副部韦钰,他也是工程院的院士,就在他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中特别的倡导法国的从做中学,在不少省市和地区做了和法国的科学家、教学学家共同来做从做中学的科学实验,也取得了很良好的效果。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六)训练思维方法

第六个,培养创造性思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训练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为此世界各国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中,致力于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基本方法以及一些创造技能,如类比思维、等效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逆向思维、头脑风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些方法。

因为像头脑风暴,这个在很多的大学生、中学生里边让大家坐在一个小教室里面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每个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来进行观点方面的交锋,那么这种叫头脑风暴,很短的时间里面大家通过不同考虑问题的方式来共同寻求这个解决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像这些都属于什么呢?就是这个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训练他们表达方法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来培养塑造学生的职能品质。

(七)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第七个方面就是刚才讲的要改革学生的评价方式。我们现在更多的现代检验学生用的是什么方法呢?叫标准化考试,这种考卷,大家是通过选择ABC,对答案进行作出选择。这种标准化方式使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思考和想象;测试是基于对事实性知识的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对低水平知识的记忆和重复,使教学成为对填空、多项选择等考试题目的机械训练,我们现在很多社会举办的补习班就是让学生重复做题,拿各种试题来应对应试教育,现在是遭多了教育者的批喷和抨击。现在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欧洲国家,像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很少或已经不用这些类型的考试来检查高标准教育的质量。因为这样的考试仅仅检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向学生提出思维上的挑战,没有空间展示个人对问题的分析、推理与解决,更不能反映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做什么。所以我们看多现在越来越多的考试,那么除了这个多项选择等一部分内容,更多的是就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行测试,包括现在的美国的GRE这些考试也是,不光是原来早期的那种仅仅强调多项选择这些方面的考试。

美国在2000年初的时候,曾经进行了一项Gallup的民意测验,只有13%的公众相信标准化考试是最获得测验学生成绩的方式,而85%的公众认为,标准化考试与教师设计的测试二者的组合,或者学生表现的档案袋与其它一些学术能力证明的组合,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最优选择。就是说一定要通过多样化的测试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四、中外比较:启示与借鉴

最后我想简单说一下的就是中外比较,上面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关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所谓的一些探索,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得到什么样的借鉴。

我国学生的基础知识确实比较扎实,逻辑思维能力比较高,尤其在各种各样的竞赛中能取得好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学生“记”的多,“思”的少;做题多,分析少;注重知识教学,忽视思维方法的训练;强调复杂、繁琐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需要、兴趣、选择、判断等问题。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我们是还是受制于长期的、传统的考试为本、功能为本的考试目的的这种束缚,我们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基本上还是一考定终身。学校教育的是完整的学生,评价的也应该是学生的完整表现。因此,评价应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上来。

1999年5月的时候,杨振宁从北京师范大学作了一场讲座,这个讲座叫“科技与大学”的学术报告,而且同学生进行了对话,他讲,他说,中国的教育哲学与西方的教育哲学大不相同,西方培养的学生兴趣广泛、勇敢、自信、有创劲、傲慢、自大,培养方式是非连续的、跳跃的,而中国培养的学生则知识面窄、胆怯、缺乏自信、消极、谦逊、有礼貌,培养方式是连续的、按部就班的。杨振宁1999年这个讲话,今天我们来看我们还是没有太大根本性的改变。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教育方式,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创造力培养,它强调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思维技能,而不是突出对知识的记忆。我们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孩子哪怕是在小学的二三年级,老师设定一个命题让学生回去自己去找答案,你到图书馆,你让你自己去查书,你自己去进行问家长,你自己去到社会上做一些简单的调查,那么这个里边是什么呢?就是强调学生自主思维能力,而不是老师给你一个固定的作文的模式、答题的模式,这个是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养成。还有一点,我想这个是涉及到教育体制的问题,我们确实是多年来大有同的中央集权的这种教育体制,我们有我们国家的特点,我们有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我们有我们的培养人才的基本的模式。而美国是地方分权的教育地方体制,当然它的特点就是灵活性、多样性,它是存在着一定弊端的。

但是我们反过来看,它确实是为创造性的教育策略和课程的多样化是留有相当的空间,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鼓励创造力的应用。那么在教育教学环境中,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创造性的,甚至是怪异的想法,美国教师给予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情景,老师可能坐在桌子上,然后提问题,学生就回答问题,而教师不轻易地否定和肯定某种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复,而是积极的诱导,让学生之间展开辩论,而这种方法那么大家认识到国内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确实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很重要的基础。

我们应当综合东西方教育的优点,特别要吸收西方教育的长处,尊重青少年的个性,激发学生宽广的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涉猎知识,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勇于打破旧框框,勇于创造。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认识活动凸显出来,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还要强调什么呢?就是创造力的培养是来自教学,而且要来自长期的这种教学实践活动。那么我们往往有时候就是说,我们开了一个这个课外的爱好班、兴趣班,课外的某种活动来说是培养创造力,或者有些人认为,唉呀,创造力的培养和现有的教学环境和现有的教学计划不一样,是令起炉灶的新的一种教育方式,实际上这个因为创造力的培养是来自于中小学教育的常规的教学环境中,关键是你的教师有没有意识到,刚才讲要有创造性的教学环境,要有创造性的教师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不是悬空的也不是来自于某某星期几下午进行的某类课外教学活动,它是必须要来自整个的教学实践过程。

那么,综观国外对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实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设计创造课程和训练创造技能来培养;二是将创造力培养贯穿于学科教学中。创造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受着知识、智力、动机、认知方式、人格特点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同时受着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学校环境等都会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那么,最后我想我还是要回归到我们的纲要上来,就是2010-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总结出来的说,我们要强调抓几个方面:

第一个注重学思结合。鼓励学生大胆置疑,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第二个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特别要强调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生的实践课程和科学实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优势。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也不能完全用同一的模式,同一的,刚才讲到某些国家注重英才教育的,这也是我们国家过去强调重点班、重点学生的这个某些的优势所在,但是这里面要用科学的、循序渐进的不能拔苗助长的这种培养方式来强调因材施教。

我们需要以跨文化的比较为视角,深入了解国外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提升我国青少年创造力提供可靠的依据。还要帮助学生确立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把学习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我想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的一个过程,那么在学习、研究和中外比较中,我们来更好地来探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环境、氛围进行体制的改革,培养学生机制的改革,使我们的培养学生的这个方面能够在培养创造力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

谢谢大家!

第四篇:论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论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杜国香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西安

摘要:随着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入推广,英语信息化教学已逐步进入了以应用信息技术带动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新时期,信息化教学模式使得外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权威向多元化和复合化转变,对大学英语教师能力素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对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的能力素养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统领的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和教育教学的网络环境已逐渐形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便捷的技术平台。网络自主学习、慕课、微课以及其他多种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模式由此而产生,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面对新时期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发展,广大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的趋势,有效应用信息化技术,从而带动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的转变将是新时期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信息化英语教学的特点,探究了大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及发展,以期有效推进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

一、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概念

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是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将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与大学英语课

[1]程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和要素的安排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工具,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通过把计算机及网络工具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进行探究自主式学习。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目的在于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自主化

[2]信息化教学是建立在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因此,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创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根据自身个体特点,兴趣及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从而进行自主的建构学习。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角色由传统的主导者、管理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服务者。

(二)以互联网为依托,教学资源共享化 信息时代的教学资源不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互联网的条件下,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学生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丰富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形成了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的超媒体学科教材,以交互、虚拟和非线性的特点以及动态图、音乐、影视视频、网页资源链接、课堂录像等手段从感官上增强了教材的教、学性能,在内容形式和检索应用上,形成了一个自由与共享的语言环境,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终端获取互联网中存在的真实、自然、鲜活的网络语言资源,无障碍地实现与他人的语言情境交际。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平等地共享着互联网教学资源。

(三)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教学个性化

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实施多样化教学手段的技术平台,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针对不同学生自身英语水平差异,设计可调控的教学环节与活动,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选择性或全开放性自主学习。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而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发展。

(四)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工具,教学管理自动化

随着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整合,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以及作业批改网站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教师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工具进行学习任务分配、学习问题分析、学习效果评测等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如在课堂上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针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分配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实时监管和跟踪调查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时发送评价信息。教学管理的实施更为便捷。

三、大学英语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信息化教学的关键不是教学过程中使用了何种信息技术,而是使用这种技术后带来的教学效果。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并有效应用直接关乎整个信息化教学的成败。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重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从而确定合理的自我发展方向,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变观念,加强信息意识

传统的一书一桌一黑板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面临信息化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深入整合,广大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彻底摈弃仅向现实具体事物索要知识信息的老旧观念,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工具的使用放到首位,保持开放的教学态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克服自身的局限,顺应信息爆炸的时代发展,从而把大量的知识信息科学、快速、有效的传输给学生。

(二)、挑战自我,提高信息及网络技术 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主要应用的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英语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会使用基本的信息工具、多媒体工具,能够对相关的技术工具进行常规的技术调试与操作;学会基本的信息汇总、信息统计、信息整合、信息编辑等;学会制作音频、视频等影音资料;学会制作网页、课件;学会开通博客和使用博客;学会使用QQ、微信、Skype等国内外即时聊天、通信工具;学会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发布信息、传输信息和收集信息,以便与学习者进行信息交流。

(三)、扎根英语,夯实英语专业知识

信息时代具有信息激增、知识激增的特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英语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新时代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相当的外语习得理论知识

[3]和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面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夯实语言基本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掌握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了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在不断进步中求生存与稳定。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进一步深入发展,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着对其原有角色的巨大冲击和挑战。教育技术永远不可能取代教师。但懂教育技术的教师无疑将淘汰不懂教育技术的教师。英语教师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与能力的发展。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应积加强网络教学意识,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和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4]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成为勤于思考,勇于实践,锐意改革又敢于创新的研究型教师,从而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实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翠萍, 刘鸣放 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及其培养 [J].外语界,2006(4)(57-62).[2] 高惠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常态化探究: 基于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实证研究 [J].中国电化教育, 2013(2):(83-88).[3] 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4] Mills Dennis W.Understanding Classroom Role Relation [ M].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5] 陈坚林.大学英语网络化教学的理论内涵及其应用分析[ J].外语电化教学.2004,(6):46-50.

第五篇: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课堂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新领域,是基于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的形成因素,揭示教育系统的内部规律,进而指明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在当前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学的时代背景下,旨在结合生态学规律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启示,探究优化信息化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论文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课堂生态系统;信息技术

信息化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实施路径,也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生态学观念在教育学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也曾用生态学的规律和原理来分析、研究教育学系统中的各类问题。教育学和生态学融合的结果使产生了教育生态学这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它的出现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当今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层整合,完善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一目标。本文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解释和分析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实际教学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一、生态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生态学与教育学的融合形成了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由此定义为交叉学科。而在教育系统中,课堂是它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教育生态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形成了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领域——课堂生态学。它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规律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从而对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优化。

1.生态学规律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态规律研究,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解释课堂教学现象的成因,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学生知识增长最大化的方法。那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学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认为:一个成熟的系统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要素才能增加稳定性;必须有优势的要素主导才有发展的潜力。可以得出,应该改变以往陈旧死板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设计多元共生的教学内容,积极吸收符合时代和社会进步趋势的先进知识,充分地融合社会环境中的经济、科技、价值观等多元化知识,为课堂教学这个微观生态系统创造多元化知识环境。“多元化和主导性兼顾”给人们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的启示是教学虽以教材为本,但应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在现实教学中要敢于脱离教材的局限,引入新理论和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把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引入教学,传授多元化知识可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知识需求,但鼓励多元化知识融入课堂并不是让教师弃用教材,还是要让教师认识到教材知识的主导作用、课本知识体系较为系统的优点,是有助于学生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的。

2.生态学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统一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会表现出协同与竞争、一致与矛盾、平衡与失调等状态。课堂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多个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当这些生态因子之间融洽和谐发展,课堂生态就达到一种平衡;当其中一些因子改变而打破原有平衡,则必须引起其他因子的调整,甚至是系统的调整来适应这种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生态学联系、动态、平衡、和谐的基本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师生关系的全新定位都属于教学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改变,保持平衡的对应方法就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系统重归平衡的生态因子,是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和办法。教师使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互动性教学方式、开放式地教学授课,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继续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途径。这种在方法层面的创新,其目的就是创造开放的、积极的、动态的课堂,使学生真正乐于学习,并能从中获益,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3.生态学规律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课堂生态中既有进行教和学活动的生物环境——教师和学生,也有非生物环境——课程、教室环境等。无论生物环境还是非生物环境,每个构成该生态系统的因子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只有这些因子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谐共处才是教育领域努力追寻的理想状态——共生关系。那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必然也该确立共生的观念,以求课堂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为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能源,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师生间的关系对整个课堂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突出,师生间也应该建立共生的生态意识。师生关系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并逐步稳定的一种人际关系,近似等同于教育学的关系。如果师生间的关系是机械的“教-学”关系,那会让学生丧失对知识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师主导一切使得教育生态系统面临失衡的危机。生态学的“反馈原理”说明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当两因子之间作用相互放大,彼此促进,系统会朝正方向增长;当相互作用互相抵消,彼此抑制,系统会稳定现状或者徘徊不前。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系统中的生物因子,也是占主导地位的因子,两者应该有合理的生态位。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平等中的首席”,完成应有任务:组织、引导和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应该提炼自身的人格修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转变旧有的教学意识,成为学生的榜样、向导、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尊重。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子,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助、和谐共生的关系是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平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生态学规律在信息化课堂中的体现

1.生态位原理与信息技术滥用

生态位原理是指系统中每个因子(或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地位和功能。与生态位原理相反的是使资源无法共生的竞争排斥原理。从课堂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每种教学手段和工具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自己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不可被取代也不能被消除,它们共同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客观上讲,就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如幻灯片)都应占有一席之地,切不可因为大力宣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地位。如果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使信息技术使用过于泛化,不仅会造成教师教学的懒惰行为,也会让学生接收知识的节奏过快而没有反应和思考的时间。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避免造成偏激的教学局面。

2.信息技术的竞争和协同进化规律

生态学的观点告诉人们,每当某个生态系统中出现一个新的物种后,这个物种就会和该系统中原有物种以及整个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比如新旧物种对生存资源的竞争,或者原有物种之间争夺新的物种而发生竞争。结合生态学进化论的观点,竞争的最终后果是协同进化。这就是生态学中的竞争与协同进化规律。

在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外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竞争。竞争既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只要是为共同利益,彼此促进和鼓励,积极进取带来效益的都是良性竞争;只要是相互压制、彼此破坏的往往是恶性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机制存在于多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间的竞争以及不同信息技术形式间的竞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进入,就产生了课堂中新旧技术,即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如果实施不恰当,新旧技术竞争不当的情况下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竞争的同时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就能给课堂带来正面影响。不同的信息技术形式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目的是为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多占有一席之地。长此以往,技术竞争的结果必定是优胜劣汰。决定的关键在于技术是否合适教学,是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信息化课堂的平衡与失调规律

因为课堂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开放的生态系统,新事物的加入会打破这种生态系统的平衡。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教学是一种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迁移,系统内部的稳定机制就会发挥作用来达到新的平衡,如自身适应、协作共生等方式,让系统最终回归到新的平衡。这种变化会引起课堂结构、教学效果的平衡与失调。

首先,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相当于新物种进入课堂,改变了原本课堂结构,成为课堂生态的一个新因子,教师和学生会因为不熟悉而无法驾驭,也造成了信息技术在引进初期是无法得到教师的正确应用,这就使之前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信息技术课堂流于形式,毫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课堂的失衡状态,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使教师能力提高、态度转变,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其次,在新物质新能量的输入与教学效果之间也有在平衡和失调彼此转换的状态。能量和物质输入与人才培养的输出表现失衡时,就要提高整合策略,使整合效果不断提高,让二者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不是生态循环的终点。新的平衡又会在新的技术或新的理念制度的进入下失调,再经系统中各因子的相互作用达到下一个平衡的状态。

三、基于生态学规律优化信息课堂教学

1.尊重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

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无论生物因子还是非生物因子,都在为共同构建和谐生态起作用。若要维持平衡,哪一种也不能取代其他而独占鳌头。生态位的问题存在于整个教育生态中,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来看,尽管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不同信息技术之间呈现出竞争态势,但每种新技术与传统教学工具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地位,并不是一定要以其中一方消失为代价。切不可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而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工具,也不能因为不接受新技术而排斥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手段。因此,在信息化课堂中应该合理而有效地分配使用教学方法。

2.处理好信息技术间的竞争关系

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不同信息技术的竞争问题,其结果可能有良性的也可能有恶性的。为了处理好技术竞争的关系,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应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技术理念,以最有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为目标,真正对信息化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推进不同技术间的协同共进、技术共存。在正确的指导下,这种良性竞争和相互帮助将不断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展开。

3.处理好平衡与失调的关系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课堂生态系统会出现失衡,在教学部门和教师等的共同努力下课堂可以逐渐回归到一个新的平衡。新的平衡会因为技术间的磨合、地位的改变或者新的信息技术的进入而再次失衡,由此课堂生态系统就在平衡与失调之间循环往复,这将贯穿于整合过程的始终。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学研究人员应该明确信息技术进课堂的这种“平衡与失调”规律,理性有效地处理课堂的失衡状态。这也是信息化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是确保教育技术用到实处的关键。

下载论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析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课堂教学(写写帮整理)

    内容摘要:论文摘要: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新领域,是基于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的形成因素,揭示教育系统的内部规律,进而指明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在当前大力提倡信息......

    论企业人才的培养

    论企业人才的培养——浅谈铁军人才建设的当务之急摘要: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有正确的战略、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富有职业......

    论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文学研究

    论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文学研究2011年11月23日,应我校陈改玲教授的邀请,由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张宽博士主讲的《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文学研究》讲座在浙江理工大学举行,文传学院11......

    建设信息化校园培养高素质人才

    建设信息化校园 培养高素质人才 淄博一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论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翻译的过程,即理解与表达入手,深入探 讨了学生翻译过程中应理解什么及如何表达的问题。学生应 从英汉语言差异、英汉思维差异及英汉文化差异三个方面理 解原文.并要......

    论能力培养与道德素质

    论能力培养与道德素质 古人云:“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一毫之拂,即勃然怒;一事之违,即忿然发,是无涵养之力,薄福之人也。。”意思是说,人必须容忍,德行才会大;必必须有忍耐性,事......

    论当前环境下如何培养金融人才发挥正能量

    论当前环境下如何培养金融人才发挥正能量 摘 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是各国都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各国之间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关键。下面在介绍金......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能力培养(共5篇)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当前教育事业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