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课堂教学(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2 23:3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析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课堂教学(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析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课堂教学(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试析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课堂教学(写写帮整理)

内容摘要:

论文摘要: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新领域,是基于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的形成因素,揭示教育系统的内部规律,进而指明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在当前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学的时代背景下,旨在结合生态学规律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启示,探究优化信息化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新领域,是基于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的形成因素,揭示教育系统的内部规律,进而指明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在当前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学的时代背景下,旨在结合生态学规律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启示,探究优化信息化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论文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课堂生态系统;信息技术

信息化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实施路径,也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生态学观念在教育学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也曾用生态学的规律和原理来分析、研究教育学系统中的各类问题。教育学和生态学融合的结果使产生了教育生态学这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它的出现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当今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层整合,完善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一目标。本文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解释和分析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实际教学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一、生态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生态学与教育学的融合形成了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由此定义为交叉学科。而在教育系统中,课堂是它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教育生态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形成了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领域——课堂生态学。它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规律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从而对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优化。

1.生态学规律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态规律研究,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解释课堂教学现象的成因,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学生知识增长最大化的方法。那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学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认为:一个成熟的系统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要素才能增加稳定性;必须有优势的要素主导才有发展的潜力。可以得出,应该改变以往陈旧死板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设计多元共生的教学内容,积极吸收符合时代和社会进步趋势的先进知识,充分地融合社会环境中的经济、科技、价值观等多元化知识,为课堂教学这个微观生态系统创造多元化知识环境。“多元化和主导性兼顾”给人们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的启示是教学虽以教材为本,但应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在现实教学中要敢于脱离教材的局限,引入新理论和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把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引入教学,传授多元化知识可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知识需求,但鼓励多元化知识融入课堂并不是让教师弃用教材,还是要让教师认识到教材知识的主导作用、课本知识体系较为系统的优点,是有助于学生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的。

2.生态学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统一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会表现出协同与竞争、一致与矛盾、平衡与失调等状态。课堂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多个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当这些生态因子之间融洽和谐发展,课堂生态就达到一种平衡;当其中一些因子改变而打破原有平衡,则必须引起其他因子的调整,甚至是系统的调整来适应这种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生态学联系、动态、平衡、和谐的基本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师生关系的全新定位都属于教学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改变,保持平衡的对应方法就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系统重归平衡的生态因子,是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和办法。教师使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互动性教学方式、开放式地教学授课,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继续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途径。这种在方法层面的创新,其目的就是创造开放的、积极的、动态的课堂,使学生真正乐于学习,并能从中获益,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3.生态学规律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课堂生态中既有进行教和学活动的生物环境——教师和学生,也有非生物环境——课程、教室环境等。无论生物环境还是非生物环境,每个构成该生态系统的因子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只有这些因子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谐共处才是教育领域努力追寻的理想状态——共生关系。那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必然也该确立共生的观念,以求课堂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为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能源,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师生间的关系对整个课堂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突出,师生间也应该建立共生的生态意识。师生关系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并逐步稳定的一种人际关系,近似等同于教育学的关系。如果师生间的关系是机械的“教-学”关系,那会让学生丧失对知识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师主导一切使得教育生态系统面临失衡的危机。生态学的“反馈原理”说明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当两因子之间作用相互放大,彼此促进,系统会朝正方向增长;当相互作用互相抵消,彼此抑制,系统会稳定现状或者徘徊不前。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系统中的生物因子,也是占主导地位的因子,两者应该有合理的生态位。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平等中的首席”,完成应有任务:组织、引导和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应该提炼自身的人格修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转变旧有的教学意识,成为学生的榜样、向导、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尊重。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子,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助、和谐共生的关系是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平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二篇: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课堂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新领域,是基于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的形成因素,揭示教育系统的内部规律,进而指明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在当前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学的时代背景下,旨在结合生态学规律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启示,探究优化信息化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论文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课堂生态系统;信息技术

信息化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实施路径,也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生态学观念在教育学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也曾用生态学的规律和原理来分析、研究教育学系统中的各类问题。教育学和生态学融合的结果使产生了教育生态学这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它的出现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当今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层整合,完善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一目标。本文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解释和分析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实际教学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一、生态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生态学与教育学的融合形成了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由此定义为交叉学科。而在教育系统中,课堂是它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教育生态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形成了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领域——课堂生态学。它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规律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从而对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优化。

1.生态学规律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态规律研究,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解释课堂教学现象的成因,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学生知识增长最大化的方法。那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学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认为:一个成熟的系统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要素才能增加稳定性;必须有优势的要素主导才有发展的潜力。可以得出,应该改变以往陈旧死板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设计多元共生的教学内容,积极吸收符合时代和社会进步趋势的先进知识,充分地融合社会环境中的经济、科技、价值观等多元化知识,为课堂教学这个微观生态系统创造多元化知识环境。“多元化和主导性兼顾”给人们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的启示是教学虽以教材为本,但应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在现实教学中要敢于脱离教材的局限,引入新理论和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把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引入教学,传授多元化知识可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知识需求,但鼓励多元化知识融入课堂并不是让教师弃用教材,还是要让教师认识到教材知识的主导作用、课本知识体系较为系统的优点,是有助于学生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的。

2.生态学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统一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会表现出协同与竞争、一致与矛盾、平衡与失调等状态。课堂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多个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当这些生态因子之间融洽和谐发展,课堂生态就达到一种平衡;当其中一些因子改变而打破原有平衡,则必须引起其他因子的调整,甚至是系统的调整来适应这种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生态学联系、动态、平衡、和谐的基本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师生关系的全新定位都属于教学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改变,保持平衡的对应方法就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系统重归平衡的生态因子,是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和办法。教师使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互动性教学方式、开放式地教学授课,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继续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途径。这种在方法层面的创新,其目的就是创造开放的、积极的、动态的课堂,使学生真正乐于学习,并能从中获益,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3.生态学规律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课堂生态中既有进行教和学活动的生物环境——教师和学生,也有非生物环境——课程、教室环境等。无论生物环境还是非生物环境,每个构成该生态系统的因子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只有这些因子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谐共处才是教育领域努力追寻的理想状态——共生关系。那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必然也该确立共生的观念,以求课堂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为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能源,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师生间的关系对整个课堂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突出,师生间也应该建立共生的生态意识。师生关系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并逐步稳定的一种人际关系,近似等同于教育学的关系。如果师生间的关系是机械的“教-学”关系,那会让学生丧失对知识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师主导一切使得教育生态系统面临失衡的危机。生态学的“反馈原理”说明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当两因子之间作用相互放大,彼此促进,系统会朝正方向增长;当相互作用互相抵消,彼此抑制,系统会稳定现状或者徘徊不前。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系统中的生物因子,也是占主导地位的因子,两者应该有合理的生态位。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平等中的首席”,完成应有任务:组织、引导和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应该提炼自身的人格修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转变旧有的教学意识,成为学生的榜样、向导、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尊重。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子,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助、和谐共生的关系是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平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生态学规律在信息化课堂中的体现

1.生态位原理与信息技术滥用

生态位原理是指系统中每个因子(或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地位和功能。与生态位原理相反的是使资源无法共生的竞争排斥原理。从课堂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每种教学手段和工具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自己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不可被取代也不能被消除,它们共同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客观上讲,就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如幻灯片)都应占有一席之地,切不可因为大力宣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地位。如果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使信息技术使用过于泛化,不仅会造成教师教学的懒惰行为,也会让学生接收知识的节奏过快而没有反应和思考的时间。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避免造成偏激的教学局面。

2.信息技术的竞争和协同进化规律

生态学的观点告诉人们,每当某个生态系统中出现一个新的物种后,这个物种就会和该系统中原有物种以及整个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比如新旧物种对生存资源的竞争,或者原有物种之间争夺新的物种而发生竞争。结合生态学进化论的观点,竞争的最终后果是协同进化。这就是生态学中的竞争与协同进化规律。

在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外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竞争。竞争既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只要是为共同利益,彼此促进和鼓励,积极进取带来效益的都是良性竞争;只要是相互压制、彼此破坏的往往是恶性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机制存在于多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间的竞争以及不同信息技术形式间的竞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进入,就产生了课堂中新旧技术,即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如果实施不恰当,新旧技术竞争不当的情况下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竞争的同时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就能给课堂带来正面影响。不同的信息技术形式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目的是为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多占有一席之地。长此以往,技术竞争的结果必定是优胜劣汰。决定的关键在于技术是否合适教学,是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信息化课堂的平衡与失调规律

因为课堂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开放的生态系统,新事物的加入会打破这种生态系统的平衡。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教学是一种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迁移,系统内部的稳定机制就会发挥作用来达到新的平衡,如自身适应、协作共生等方式,让系统最终回归到新的平衡。这种变化会引起课堂结构、教学效果的平衡与失调。

首先,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相当于新物种进入课堂,改变了原本课堂结构,成为课堂生态的一个新因子,教师和学生会因为不熟悉而无法驾驭,也造成了信息技术在引进初期是无法得到教师的正确应用,这就使之前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信息技术课堂流于形式,毫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课堂的失衡状态,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使教师能力提高、态度转变,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其次,在新物质新能量的输入与教学效果之间也有在平衡和失调彼此转换的状态。能量和物质输入与人才培养的输出表现失衡时,就要提高整合策略,使整合效果不断提高,让二者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不是生态循环的终点。新的平衡又会在新的技术或新的理念制度的进入下失调,再经系统中各因子的相互作用达到下一个平衡的状态。

三、基于生态学规律优化信息课堂教学

1.尊重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

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无论生物因子还是非生物因子,都在为共同构建和谐生态起作用。若要维持平衡,哪一种也不能取代其他而独占鳌头。生态位的问题存在于整个教育生态中,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来看,尽管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不同信息技术之间呈现出竞争态势,但每种新技术与传统教学工具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地位,并不是一定要以其中一方消失为代价。切不可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而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工具,也不能因为不接受新技术而排斥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手段。因此,在信息化课堂中应该合理而有效地分配使用教学方法。

2.处理好信息技术间的竞争关系

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不同信息技术的竞争问题,其结果可能有良性的也可能有恶性的。为了处理好技术竞争的关系,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应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技术理念,以最有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为目标,真正对信息化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推进不同技术间的协同共进、技术共存。在正确的指导下,这种良性竞争和相互帮助将不断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展开。

3.处理好平衡与失调的关系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课堂生态系统会出现失衡,在教学部门和教师等的共同努力下课堂可以逐渐回归到一个新的平衡。新的平衡会因为技术间的磨合、地位的改变或者新的信息技术的进入而再次失衡,由此课堂生态系统就在平衡与失调之间循环往复,这将贯穿于整合过程的始终。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学研究人员应该明确信息技术进课堂的这种“平衡与失调”规律,理性有效地处理课堂的失衡状态。这也是信息化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是确保教育技术用到实处的关键。

第三篇: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探析论文

摘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设计工程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积极创建绿色城市与生态风景园林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运用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切实有效提升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水平,进而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水平。本文分析生态学视野下的园林,列举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主要类型,并探讨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关键词:生态学;风景园林设计;植物群落

生态学下风景园林设计是当前我国园林建设的一种新型发展思路和趋势,能够把生态学的概念完全融入到其中,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下的重要产物之一。在有效保护环境与保护地球家园的浪潮之中,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出现恰似一股清风,已成为园林设计发展的发展方向。它对园林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切切实实地把生态效益摆在首要位置来抓,并结合其所具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有效维护与改进生态环境作为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目标,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一、生态学视野下的园林

就生态学体系而言,园林所具有的生态性应当切实满足以下三个不同层面上的标准:(1)从宏观尺度来说,其生态过程、能源和物质之使用能够促进全世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实施;(2)从中观尺度来说的,其环境的建构应符合生态化之原则,生态环境系统具备鲜明的地域性、多元化和合理化等特点,具备自我演替开发的能力;(3)从微观尺度来说,其具体空间与实体形象应全面考虑和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个体上的彼此互动关系,这样一来就能唤起现代人对生态意象所产生的文化体验和美学感受。所以,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所牵涉的诸多生态学分支中含有人类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

二、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主要类型

1.人工自然植物群落

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使用植物来创设出人工自然形式生态,从而有效保护当地环境,做到减灾、防灾,并保持当地植物的生态平衡。要更加合理地使用土地,让各个行业和光、气、水等相关环境条件之间能组成一个结构丰富、功能齐全而且稳定的人工型植物群落,推动各类物质在这一人工植物群落中得到全面地良性循环运用。这样一来,能量也能够得到多层次的全面利用,进而产生出高效而又和谐的现代生态循环系统。

2.生态功能植物群落

主要是指合理配置植物,从而形成相应的形态结构,运用植物的分泌物与其所具有的挥发性物质,实现增进人体健康与防治各类疾病的目的。比如,香樟、玉兰和含笑等植物就能够挥发出富含杀菌成分的芳香油类,并对以上植物实施科学配置,能够形成综合效应,在风景园林中的步道边等处种植此类植物,能够有效发挥保健与预防疾病之作用。抗逆性植物群落通常体现为能够净化空气与防尘,进而较好地保障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因为如今的城市大气之中含有数千种污染物,立足于合理地配置抗逆性植物,即可发挥吸附灰尘以及过滤等作用,而且也可通过生理化学反应来吸收空气之中的各类污染物。

3.生态经济植物群落

这一植物群落能够让现代人在优美的风景园林环境之中得到丰富的知识,激发现代人热爱自然与珍惜环境的良好生态意识,并让人们在观察与学习自然的进程中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价值。要在不同的条件下创建人工生态经济植物群落,发展具备良好经济价值的乔类、灌类、药类、草类植物和苗圃基地等,不仅能够有效满足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而且还能得到相应的社会效益。

4.人文景观植物群落

特定文化情境要求植物种植与配置一定要与环境保持和谐,从而创建出和谐的文化情境。比如历史遗址、纪念园林和寺庙等,在此条件之下的植物群落配置要和建筑材料、形式与色彩等保持一致。不同类别的植物材料,其组合形式和布局通常都会形成不一样的景观成效。比如,松与柏的相互结合种植,能够形成庄严而又肃穆的效果;在疏林草地中不规则地种植颜色丰富的花丛能够给人们以轻松、明朗的感觉。

三、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1.切实保护已有的各类生态系统

在如今的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工程设计者们均应意识到,不管设计地多么合理,人工创建的生态系统一直难以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提并论,尤其是无法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所以,风景园林设计者们应结合本地的实际状况,保护与利用目前的自然生态系统,并合理运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类自然要素,以求尽量减少出现人工雕琢类痕迹,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和谐的园林意境。比如,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当中基本保持了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人工对其的影响非常小,园林中的生态体系十分丰富与稳定。实际上,如果刻意改变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不但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出现反作用。只有以目前的生态系统为基础加以保护与完善,才能真正设计出具备自然风格的现代风景园林,从而促进所在区域的和谐发展。

2.精心选择地方性植物

通常状况下,除了极少数的植物品种之外,植物对土壤和气候等具有较为固定的要求,不同类别的植物间具有大量无法预测的因素。所以,为切实减少植物物种入侵和不同植物彼此间的制约关系,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选择地方性的植物。以上植物在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之中,已基本适应了本区域内的基本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成活率比较高,而且运输成本也比较低,而且对本区域之中的自然生态体系具备了优异的自然平衡调节能力,能很好地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

3.高度重视植物的合理配置

在选择植物时,不但要优先挑选地方性植物,而且还应切实了解到不同类别植物对光照、水分、温度和地形等方面的需求与适应力,通过科学合理地实施植物选择与搭配,有效避免产生一样生态位植物之间的不良竞争,形成一个系统功能较为健全、种群保持稳定、结构科学合理的复合型植物群落结构。与此同时,还应当切实保障生物所具有的多样性,切实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今,大量风景园林设计中在选择植物时,为加强管理,通常均会选择单一性植物,这样就能有效控制园林养护与管理的成本,然而在遭遇到特定的病害之后,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所以,要从风景园林的审美性和生态系统具有的稳定性加以考虑,应当注重植物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保障植物的多样性,并在风景园林中模拟出齐全完整的生态体系,进一步提高风景园林的效益。

4.不断加大土壤和水的设计力度

土壤是保障各类植物生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还应当高度关注如何设计土壤,保障土壤具有足够的肥力和保水性。一般来说,在设计园林时需要全方位分析土壤,置换或处理污染土壤或不适合土壤,以保障土壤能全面满足植物的实际生长需求。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处理水主要集中于清洁水质、实现地表水循环、污水处置和水资源节约利用等多个方面。可运用大型植物和基质,净化污水。在加快植物生长的基础上,能够拓展绿化的面积,形成良性的生态情境。

四、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前景

如今,传统意义上的风景园林设计学已愈来愈无法适应实际状况。为切实保持今后风景园林设计学的活力,必须引入现代生态学理念,让风景园林设计变得更为全面。笔者认为,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主要有以下三大发展趋势。首先,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尺度会具有更大的一致性。这就意味在时间与空间上一定要与社会、行政与管理过程中有关的过程应保持尺度上的一致性。因为景观处在生态系统上,大量土地的利用和自然的保护,只有在风景园林的框架下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全球变化具有的影响在风景园林的尺度上也变得愈来愈重要,所以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下的景观生态研究就变得非常重要。其次,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会具有更好的整体性。景观类科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风景园林生态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决策学和设计规划管理等多个不同学科。如今,人类对包括风景园林在内的地球景观所造成的干扰越来越严重,所面临的问题也变得复杂起来。要想切实解决以上问题,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和别的涵盖公共管理学在内的诸多学科在风景园林的尺度上与生态学紧密合作。虽然风景园林生态学也有部分一般性的原理,然而怎样才能够在真实存在的景观中使用上述原理还不够清晰。与此同时,因为具体的风景园林管理必须得到多个不同部门的协调配合,大量景观模型主要还是滞留于理论水平上,急需把传统意义上的风景园林生态学和别的涵盖整体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等诸多学科进行牢固联结。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风景园林设计生态学中的技术研究成果与信息在总体空间规划、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实效性。同时,提升风景园林生态学在综合评价各类规划与管理实践中的效用。最后,生态学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设计会具备更强的合作性和交流性。也就是说,决策者、风景园林研究者与风景园林的实际使用者,相互间应切实保持密切的合作和交流。相关各方间的合作应高度重视风景园林生态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并尽快拿出相应的对策,尽可能避免关注次要性问题,并要使用最为实用的方式方法。风景园林设计者们应善于运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提出其自身的观点,并运用生动活泼、简明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广大公众和决策者们。要实施多个方面的合作交流,不仅风景园林生态设计者们彼此之间要沟通交流,而且风景园林生态设计者们还应当和别的学科研究者们交流。与此同时,还应当强化风景园林生态设计者们和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们进行平等交流,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升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质量。

五、结语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国的持续深化,绿色风景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受此影响,风景园林设计也受到了极大关注。在当前的生态学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合理运用生态学理念,有效提升风景园林设计的水平和生态效益,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城市建设,从而让中国设计能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士太.景观生态学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0).[2]李贵福.浅议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房地产导刊,2013(4).[3]李小萍.浅析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学的应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3(6).[4]刘强.生态学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门窗,2014(1).[5]朱华.生态学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5(3).[6]沈灵之.生态学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房地产导刊,2015(10).

第四篇: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文章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也在不断改革.目前,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英语教学,提高了大学的教学水平.本文就从利用生态学教学系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失衡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其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关键词】

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0引言

目前,课堂教学成了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的主要学习部分.这多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问题成为教育部门研究的主要科目,经过不断研究与实践,发现了生态失衡成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需进一步解决该问题,才能促进大学英语的教学.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失衡的因素.课堂教学中生态主体与环境的失衡

在教育生态理念中指出在教育生态主体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周围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如果有利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其超常发挥的作用,相反,如果受到了不得环境的影响,刚会严重阻碍其个体的的发展.目前,自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以来,学习英语教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成了学校的主体和主流,造成了学校英语班级拥挤的现象,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空间环境大大超过了生态主体的承受力,影响了教育群体最适度的人群.这种不适当的密度问题,对其发挥产生的很大的影响,造成了学生生态主体与心理压力的增加,进而出现了课堂秣主体与环境的失衡,影响了英语教学水平.应试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失衡问题

近几年,伴随着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发展模式,课堂教学变成了只为考试为目的学习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其知识点与命题点的教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育,忽略了其教育过程中其真正存在的意义,也忽略了学生的的语言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另外,应试教育模式的的现象,给学生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考试成绩成了学生的学习的主要目的,这种问题的发生,严重阻碍了以生命个体为发展方向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失衡问题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都是以老师为主来进行整个教学的过程,学生只是个客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聆听的角色,整个的教学课堂成为了以老师的演讲台或着表演舞台,而对于学生只是接收知识和背诵知识,成为一种强制性的教育学习.因此,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导致了课室教学中缺乏生机与活力的现象,阻碍了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而形成了教育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失衡问题.课堂教学中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失衡问题

目前,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学只注重课堂内的教学,完全将之处于封闭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其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毫无联系,虽然,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各级学习,然后通过了四.六级的英语考试,但是,其在社会中的交流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社会上根本就不会利用英语与其交谈,这就造成了,长期努力学习积累的知识,却运用不到实际当中,这种不良现象的发生,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挥,造成了其心理的压力.因此,导致了课内与课之间的失衡,阻碍了学生的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构建平衡的生态化英语课堂策略研究

转化大班环境限制因子促进学生生态主体学习的非限制因子.一般来讲在教育生态环境下,大部分的生态因子都变成了限制的因子,作为英语课堂来讲,其最佳的扩招规模都控制在10几名学生为最好,但是,对于目前的高校来讲,大规模的进行招生,这种状况成了英语教学课堂的限制因子.因此只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创造条件,排除这些限制因子的影响,进而能够合理的引导其发挥能动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来说,在大班的教学过程中,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老师可以采取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在小组中进行竞争,互助,制造比较安全的心理环境和比较有耐度的生态环境,以此来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了紧张害怕等情绪的发生,构建民主的学习环境,以一种自由.开放的心态投入到中.以此来发挥大班英语教学中限制因子的能动作用,让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环境的关系更为平衡,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确定生态化课堂的教学目标

目前,在教学生态学中看来,课堂是学生主要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不断成长的场所,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平台.所以,只有平衡的生态性课堂教学才能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知识的传授,以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减少其学习带来的压力,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打破应试教育对其发展的不利影响,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进而激发其英语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促进教学事业的发展.构建主体交往相互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生态学中,我们通常把学生的个体认为是最基本和最活跃的,如果在课堂当中没有了学生那也就没了课堂生态.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在平等.民主的关系下教学,而教学过程不再是单向的师生关系,而是一起共同学习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和谐共进,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探索中.组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情景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自主探索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在学习与体验中思考,进而发展.因此,这种师与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实现了教育事业中教与学的和谐.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在生态系统理论中,指出任何的事物都要与外部的信息交换,才能得到生存与发展.花盆式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完全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所以,将外语教学带到生态系统中,打破原有的课堂局限性是非常关键的.把课堂带到社会,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以此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结语:由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合理的解决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失衡问题,才能进一步消除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进而才能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参考文献】

[1]张伟.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生态化物理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5).[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0.[3]关文信.课堂教学监控生态话的关键因素[J].教育探索,2003,(8).[4]关文信.西方教育生态学理论对课堂教学监控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1).【作者简介】

阮明翰,男,籍贯海南省东方市,职务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2010级英语一班)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五篇: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游戏研究

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游戏研究

一、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1.对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

1979年布朗芬布伦纳在其所著的《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提出了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核心理念—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真实自然的环境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主要源泉,人的心理也是处在生态环境中,人的发展离不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他的理论中,生态指的是有机体或个人正在经历着的、变化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生态系统则是指儿童生物学属性的气质和性情与儿童发展的诸多环境因素的结合体。这个环境是各种层次、不同性质的环境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既具有中心,又向四处扩散的网络。这个生态系统从里到外包括微观(小)系统(miCr0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宏观(大)系统(maCr。System)。每个层次的系统都和上下级系统相互包含、交互作用。

(1)微观系统(小系统)从儿童发展生态模型图来看,位于同心圆最内层的家长、教师以及与儿童最为密切接触的其他人员构成了微观系统。这个系统包含儿童与他当前所在环境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在这个系统中,布朗芬布伦纳用“双向影响”来描述儿童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这种双向影响对儿童的影响是最大的,微观系统之外的系统也会对内层系统产生影响。`布朗芬布伦纳将微观系统定义为“发展着的个体在特定客观环境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范式。在微观系统中不仅存在着典型的双人关系,还存在三人、四人甚至多人的关系。微观系统的这三个主要特征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与制约,整合在统一的微观系统中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

(2)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是由发展中的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景之间的相互关系。中间系统不是一个实在的环境,而是由儿童发展所在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构成。对于幼儿来说,家园联系、家庭与社区的联系、幼儿园与社区联系等就是儿童发展所在的中间系统。

(3)外系统

外系统是指发展的个体不直接主动参与的,但却影响或受其中所发生地一切所影响的一个或多个环境。`这个系统是通过影响儿童所在的微观系统来对儿童发展产生作用。例如父母的工作单位、教师的家庭等。6虽然儿童没有直接加入到这些外系统中,但是儿童却能感觉到它们作用于微观系统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4)宏观系统(大系统)宏观系统是指各种较低层次的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外系统在内的生态系统在整个文化或亚文化水平上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一致性,以及与此相联系并成为其基础的信念系统或意识形态,包括价值观、习俗、法律等。

(5)时间系统

时间系统是指环境中的事件并不是始终按照某种固定的方式影响发展中的个体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对个体发展影响的性质与程度也会发生变化。这种时间上的变化可以是外部的,比如父母的去世;也可以是内部的,比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环境的变化会有不同的反应。

二、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儿园游戏理论的启示

(一)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的活动、角色、人际关系样式是影响幼儿园游戏 开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发展生态学强调的环境不是纯粹的客观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客观环境中个体体验到的心理环境。也就是说只有被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客观环境才对个体产生影响,倘若个体没有体验到客观环境,便不能与客观环境发生互动,环境也不能对个体产生影响。可见,“体验”是微观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环境与个体发生联系的必要条件。幼儿园游戏是在幼儿园这一具有特殊物理、物质特征的场所中,幼儿主动参与并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所体验到的不是外显的活动过程,而是对游戏活动、参与游戏的多种角色,以及这些角色间形成的人际关系结构的体验,这些才是影响幼儿游戏的直接因素,对游戏中幼儿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二)幼儿园游戏是具有内容、结构、过程的社会性活动

`从人类发展生态学微观系统理论的活动视角来考察幼儿园游戏,我们发现,有意义的幼儿园游戏具有丰富的活动内容,多层次的活动结构与前后延续的活动过程,同时,因为游戏是置于幼儿园这一聚集了众多社会人的场所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通过与教师、同伴的互动,获得社会性情感与技能的发展。

(三)幼儿园游戏活动主体与游戏环境之间互动共生

人类发展生态学强调:发展着的人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并时刻重新构建其所在环境的动态的实体,环境有其影响作用,需要与发展的主体相互适应,因此,人与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是双向的,呈现一种互动的关系。人通过对环境的改造而对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人要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人与环境间便形成了互动共生的联系。布朗芬布伦纳认为“有大量时间与儿童直接接触和发生互动”是微观系统对人产生影响的必要条件,舍此,就没有微观系统而言。

在幼儿园游戏中,幼儿作为游戏活动的主体与教师、同伴之间进行互动,同时,幼儿也在不断与其体验到的心理环境发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想象或者实际重构对游戏空间进行改造,改造后的空间促使幼儿更积极地去适应新的环境;通过与教师的信息交流实现能量的流动,当能量流向幼儿时,幼儿得到发展;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系,进而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游戏中幼儿的发展是在幼儿与游戏环境的互动共生中得以实现的。

(四)幼儿园游戏的有效开展需要活动主体多元的角色定位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角色是活动参与者进行人际关系的行为起点,是包含了活动和人际关系的有机整体。角色在影响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人经常有机会承担多种角色,并参与各种角色活动,会更有利于他的发展。幼儿园游戏活动主体多元的角色定位,就是说参与游戏活动的教师与幼儿不仅仅是单一的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身份,同时还承担了更多的角色任务。多元的角色定位意味着主体在游戏活动中被期望的角色行为更为复杂,游戏主体的发展空间更为广大。另外,多元的角色定位还有利于民主平等的游戏氛围的建立,使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更为有效。

三、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儿园游戏实践的启示

(一)创设良好的幼儿园游戏生态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主观体验

良好的幼儿园游戏生态的创设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主观体验,幼儿的已有经验个别差异等都是影响幼儿主观体验的因素,教师在游戏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中都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教师不能单凭经验与个人喜好来决定游戏活动,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幼儿的需要。具体来说充分考虑幼儿的主观体验要做到: 1.准备游戏计划前要先分析幼儿。教师只有在充分分析幼儿的基础上,才能 为幼儿设计出更为适宜幼儿发展的游戏活动。

2.教师要养成随时进行教学思考的习惯。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游戏环境与幼

儿之间在不断互动,教师要随时关注幼儿的行为与情绪,通过思考,及时为幼儿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幼儿园游戏应在时间上得到延伸,在空间上得到扩展

经验的迁移不仅体现在时间前后的影响上,还体现在不同活动空间经验的迁移。人类发展生态学克分子活动理论强调在活动过程中如果个体能调用其他活动空间中的经验,个体能够更积极地改变或丰富已有的经验结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幼儿园游戏在空间上的扩展,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思维的扩展来实现对其他空间经验的调用,还可以与幼儿共同对实际空间进行改造与重构来实现空间的扩展与改变。

(三)应鼓励幼儿园游戏活动主体间展开积极对话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双向互动”是人与环境之间发生联系最重要的特征。活动主体间的联系是幼儿园游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活动主体之间展开积极对话,建立积极地情感联系以及和谐的游戏氛围,活动主体与游戏环境才能更好地互动共生,发挥正向影响。因此,应该鼓励幼儿园游戏活动主体间展开积极对话。教师要掌握提问技巧,擅长启发幼儿,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来接纳、欣赏幼儿,充分理解幼儿,耐心地倾听与等待,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游戏需求,更好地支持幼儿游戏。同时,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与信任感,鼓励幼儿与同伴之间展开积极的交流与合作,与同伴主动交往,这样才能让幼儿与环境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促进幼儿更好的进行游戏。

(四)教师应该树立多元的角色观,为幼儿提供体验不同角色的机会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强调多元的角色定位更有利于促进游戏活动主体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树立多元的角色观,不把自己看作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绝对中心与权威,而是将自己融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作为幼儿游戏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支持者、甚至是学习者。同时,不再只将幼儿作为幼儿园游戏活动任务的执行者,而是赋予幼儿更多的游戏权利,让他们成为游戏的决策者、参与者、探索者、评价者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幼儿才成为幼儿园游戏真正的主人,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下载试析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课堂教学(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析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课堂教学(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学思潮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新思路论文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培养的主要渠道。从本世纪早期推出的行为主义教育,历经了建构主义理论,直至生态思维,是一个渐变的探索过程。生态主义教育学融认知学......

    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重视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数学课程建构,以及信息化环境对数学课程的影响,并探索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课堂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课堂教学 过去的教育理念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培养了大批的一级劳动者。如今,教育理念要转型步入信息化时代,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满足每个孩子个性化发......

    《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

    一,写出外国文学名著二十部。(20%) 《安娜卡列宁娜》《老人与海》《红与黑》《呼啸山庄》《基督山伯》 《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威尼斯商人......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能利用图书......

    论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

    2010年军事学研究生创新论坛征文 论信息化视野下政工人才信息能力的培养 刘 斌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200433) 摘要:信息能力是信息时代创造型人才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课堂教学信息化考核制度

    课堂教学信息化考核制度(试行稿) 为充分调动全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性,改革“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根教鞭”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做到在单位时间内......

    信息化课堂教学案例

    信息化课堂教学案例信息化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组织和推动的作用。要求教师创设一个能够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感知学习内容、获得更强成就感的学习环境。现以中职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