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文学研究

时间:2019-05-13 18:5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文学研究》。

第一篇:论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文学研究

论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文学研究

2011年11月23日,应我校陈改玲教授的邀请,由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张宽博士主讲的《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文学研究》讲座在浙江理工大学举行,文传学院11级新生及辅导员等教师准时到场参加了讲座。

张宽博士以他求学的经历与环境为切入点,将参加讲座的老师与同学逐渐引入了后殖民理论的文学研究中。

首先,张博士讲述了他与后殖民批判的最初接触来源于爱德华·萨伊德的《东方学》。他简述了法国后结构主义关于表述与现实,话语与体式之关系的思考以及追溯了中国形象在西方由褒而贬的转变过程。张博士认为中国的现代性话语不过是欧洲启蒙话语的一个横向移植,中国的全盘西化论者在贬损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时把西方过分浪漫。

其次,张宽博士就中国语境的后殖民批判面对的批判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对中国语境后殖民批判进行了一个再思考。张博士提出,西方的后殖民批判语境特殊,不宜挪到中国的语境中使用,这极易激起民族主义情绪,引发无民族主义情绪的产生。张博士认为,中国现代化话语的权威地位只有在后现代,后殖民的颠覆结构中才能得以维护。这是中国后生应该努力的方向。

最后,在长达半个多小时的互动环节中,文传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改玲教授和一些老师同学不仅对本次讲座的主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向张博士请教了文学研究上的一些问题,张博士都一一给予解答,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

本次讲座旨在通过张博士对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以提高文传学院的师生对后殖民理论的深入认识。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取得圆满成功。

文/魏雪云

第二篇:《后殖民理论》读后感

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后殖民理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书的第一章,作者叙述的是后殖民研究的成就以及现在通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但是,作者重点叙述的还是来自这一领域内外两方面对后殖民理论的指责,主要部分一般都以其论点来排列,这种论点在政治上与占主导地位的新殖民知识体系交织在一起。这类指责总是声称,后殖民理论产生于西方的学术机构,自然而然地就阻止它能够做出激进的有创见的文化分析。为了说明这些论点,作者讲到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对文化与殖民主义之间复杂关系所做的那种固有的`分析模式,以此阐明后殖民理论产生的来龙去脉。在接着的第二、三、四个章节当中,作者同时采用“细读”方法和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作者在这本书当中尽可能地评析有关后殖民理论的著作,弄清他们主要的前提,论点以及相互间的关系。然后,在第五章当中,作者继续对后殖民理论和后殖民批评的其他领域之间新近出现的分歧重新作出评价。其实,在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书籍当中,我们了解到,现在后殖民理论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后殖民批评所遇到的,比如说,如何使不同的后殖民社会组合和利益与其所进行的各种批评实践协调一致,同时又尊重他们的历史文化特性,这样的问题就是他们二者都同时遇到的。所以,在这本书当中,可以看到作者不苟同罗伯特·扬的那种乐观态度,他称赛义德、巴巴和斯皮瓦克等人的著作是“历史著作的新逻各斯”,这些著作的传播会有助于开辟一个勇敢的文化解放的新世界。

其实,“后殖民”概念其内涵不定,近几年来一些评论家已经开始感到焦虑,这一概念可能有内变为一个被任意切割的分析结构的危险。正如作者在书中得出来的结论一样,问题在于“后殖民”这一概念常被变动以适应于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和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所以,很多人就把某些地区,时期,社会的政治构成和文化实践看做真正后殖民是否正确产生了日益热烈甚至是激烈的争论。

其实,在一些学者或者是研究人员来看,现在有不少的研究人员甚至用“后殖民”这一概念来表示一种在政治上介入殖民史和现代新殖民时期强制性现实的基本的共谋模式。关于“后殖民”这一概念,作者持有的是一种比较质疑的态度,以至于在书当中,作者对于这一部分研究的标题都是“质疑后殖民”,因为作者认为,若是后殖民批评先已被主要理解成调解、挑战和思考在国家、国家、种族和文化之间经济、文化以及政治上主宰与从属的关系,那么,它依然可以多少看作是一系列不同的解读实践,因此,作者认为,他所说的那种主从关系显然源于近代欧洲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历史,同样还继续存在于现代的新殖民主义之中。《后殖民理论》这本书当中,主要是纯粹的理论角度来研究和分析了后殖民这一概念的实践,换句话说就是“后殖民理论”这一理论的语境研究,实践分析和政治运用分析等等。这本书当中的一些专业理论术语很多,并且书中的一些文章翻译似乎是直译的,所以,我读起来的时候觉得很多语句还需要读几遍才能理解,特别是其中的一些语句特别的长而且难懂,所以,要说对这本理论书籍有多么深刻的理解,那于我而言就真的不是这样,我只是读懂了一些简单的语言,对于作者在书中想要传递的一些专业深刻的理论道理,恕我才疏学浅,理解起来真的很吃力啊。希望有机会再读的时候,能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吧。

【《后殖民理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1.《后殖民理论》读后感1200字范文

2.关于《后殖民理论》的读书笔记

3.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

4.《大树理论》读后感

5.《终极理论之梦》读后感

6.教育理论的读后感

7.破窗理论的读后感

8.《新主人翁理论》读后感

9.《WTO理论与实务》的读后感

第三篇:后殖民批评理论概念经典总结

“后殖民”(post-colonial)一词原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用来指那些独立后的殖民地国家。所谓“后殖民”并不是什么殖民的终结,而是殖民之后的殖民。“后殖民”和前殖民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殖民”。它不需要刀光剑影,也不需要攻城略地,而是派遣文化作和平使者,使殖民对象向着自己的文化靠拢。这是一种“不战而胜”的殖民方式。后殖民是一种文化侵略主义。

“后殖民主义”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带有鲜明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

“后殖民批评”表现为对其的批判。“后殖民批评理论”作为一种反对派理论,它的研究取向大致有二:一是针对后殖民地,研究其殖民本土化的文化状况,看它的文化话语之书写与运用,即文化实践是如何地被殖民化。二是针对文化宗主国,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和霸权进行历时性的剖析,从中研究它对殖民地文化的态度与方式,并对其充满优越感的文化逻辑进行批判。

操持后殖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亚裔三氏: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芭芭。以他们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流派,是后殖民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支。有学者把他们三人戏称为后殖民理论的“三剑客”。

爱德华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开创了一个探讨殖民话语以及殖民话语理论的时代。

第四篇:消费社会理论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消费社会理论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摘要:随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消费社会”这一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论述。实际上,消费社会已经到来,并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消费行为、消费价值观念。现今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呈现出追求时尚、崇尚名牌、注重身体美学等倾向。本文主要运用消费社会理论,分析大学生这些消费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消费社会,后现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符号

一. 消费社会的产生与特征

(一)消费社会的产生

经历过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向之后,消费的含义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马克思的时代,消费主要表现为对生理的需求和满足,对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而在后现代主义社会里,消费则主要表现为对物的购买和消费,体现为一种“符号消费”,着重点在于对商品的交换价值的使用和消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则不再与如何取得成就相关,而是与如何花钱、如何享受有关。这种花钱与享受即消费文化的特点显然就是伴随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而来的。齐格蒙特.鲍曼认为,后现代性除了代表这种不确定、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的精神状态、思想模式、品味模式和事物状态外,它还代表着一个成熟的社会系统,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以及全新的生活策略,鲍曼将其称为以“消费”为核心的消费者社会。他认为,消费社会展示了新的历史时代的重要特征,这就是消费社会的来临,以及消费者的统治。个体首先和最主要的是作为消费者而非生产者而存在。对消费社会的论述最为出色的则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其关于消费社会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消费社会》一书中。他认为,战后西方社会已经变成一个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所说的“富裕社会”,在这一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已经不再是生产而是消费,而人们所消费的除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相应地对当代社会中的人的异化和文化现象也应该从消费的角度来理解。消费构成了后现代社会的内在逻辑。

(二)消费社会的特征

结合让.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论述以及其他西方学者的观点,消费社会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鼓励消费。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用了整整一章 的篇幅来描写消费社会中物质的极大丰富。“堆积、丰盛显然是给人印象最深的描写特征。” 除了物质生活丰富之外,信用卡和超级市场对鼓励消费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瑞泽尔把信用卡比作是“通往天国的钥匙”。他这样描写人们利用信用卡到超级市场购物的情景:“更令人兴奋甚至令人神奇的是,商品好像完全是免费的。”

第二,个性化。后现代社会是追求个性的社会,而个性的获得就在于自自消费的物品不同于他人消费的物品,这使得“个性”永远与消费物的获得相联系,使个人患上消费“强迫症”,只有将自己的一切置于消费之中,人们才能获得安宁感与实在感。在让.鲍德里亚看来,人们不再把自己的消费定位于外在物品上,而是定位于自身的“自然”存在上,通过将自身的“自然”存在孤立出来,构成 自己膜拜的对象。比如,我们将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孤立出来进行保养,而这种保养的过程表 面看来是对商品的消费,而实际上却正是消费着自己。表面上,我们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个性,而在深层上,当这种身材的保养成为社会的普遍标准时,不保养身材就是没有进入到消费社会的标志,就产生了负罪感。

第三,大众传媒。波德里亚将大众传媒看作是消费社会的支柱。大众传媒的显著特征是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借助高科技来造成信息与影响的“通货膨胀”,成为了“符号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因素。

第四,符号意义的消费。对鲍德里亚来说,现代性是由工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霸权上升带来的工业大生产时代的特征;而后现代,则是工业时代之后的信息社会所带来的符号和代码主导的时代特征。现代性的特征是集中于物的生产,而后现代则集中于符号的消费。消费社会的前提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大,产生了大量物质文化的积累。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生存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追求物的使用价值的需求逐渐饱和,物的功能性不再是吸引人们消费的动力了,即后现代时期的商品价值已不再取决于商品本身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或具有交换价值,而取决于交换体系中作为文化功能的符码。所以,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更多的不是对物品的使用价值有所追求,而是对商品所赋予的符号意义以及符号意义的差异有所追求。现代商品的价值主要不是体现在使用价值上面,而是体现在其作为“符号”所承载的社会意义上。人们对物品的占有,主要不是为了②①它的功能,而是为了它的意义,也就是一套抽象而又相关联的符号价值。后现代社会是—个高度符号化的社会,这个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对商品“符号意义”的占有,并对这种符号意义不断唤起来激发人们的占有欲望,消费社会使得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逐渐隐于幕后,并把商品的“象征意义”或者“符号意义”推向了前台。符号意义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地位、权力、修养、个性、文化趣味、价值观念和信仰等等的区分系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 消费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趋势分析

(一))大学生群体呈现出追求时尚的趋势

一方面,大学生是时尚信息的最先捕捉者。他们关注时尚杂志、时尚网站、娱乐新闻等,并第一时间掌握了最新的时尚资讯。她们对下季服装、鞋帽、背包、甚至发型、妆容了如指掌。所有的流行资讯都逃不脱大学生的视线,他们像熟知 自己的年龄一样熟悉流行风向。不仅如此,标新立异的个性使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细致地研究时尚的变迁和走向。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是时尚潮流的狂热追逐者。他们在与时尚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实践着新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同时也寻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

(二))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崇拜名牌的趋势

一方面,大学生们对“品牌”了如指掌、对“品牌”背后的幸福生活无限神往。LV、Prada的背包、Gucci的手表、Dior、Chanel的香水、Dunhill的套装、Estee Lauder、Anna Sui系列化妆品等。谈起这些奢侈品,大学生们津津乐道。

(三))大学生群体呈现出美丽消费的趋势

处于消费社会中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把对身体的保养和美化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快乐的源泉,他们对身体的关注尤其是对身体外观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男生以高大健硕为傲,身材臃肿、瘦削矮小的男生被嗤之以鼻并认为获取资源相对贫乏。因此大学校园周边的健身俱乐部越来越多。女生以瘦为美,白皙的皮肤、高挑的身材、双眼皮、高鼻梁、小嘴巴被公认为美女,从而获得相对较多的资源。因此,女大学生们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整形美容的行列中。大学校园里花大量金钱进行瘦身、隆鼻、割双眼皮的学生不在少数,整形美容机构的广告频频出现在校园的角落,大学生将成为美容整形业潜在的强大消费群体。除了整形美容,大学生对化妆品的消费也呈现中巨大的消费势头,据统计,大学生对化妆品单品的平均消费能力达到1OO元左右,除了基础的护肤之外,眼霜、防晒霜、美白乳等有针对性的产品需求也在增加;男生护肤和美发用品销售也在不断增长。

三. 消费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大众传媒的全面渗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消极影响

大众传媒为大学生描 绘了梦幻的生活,它用各种方式,把美好生活、高品位、亲情、感官快乐等附着在世俗、日常的商品上,谱写了“消费主义时代的抒情诗”。在这个充满欢乐、幸福、舒适的媒体制造的虚拟世界里,大学生误认为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消费,标榜“我买故我在”。同时大众传媒为大学生呈现了“符号化”的商品,时尚杂志、时尚网站、电视广告等轮番轰炸。大学生迷失在各种符号编织的影像世界里,造成消费心理的畸形发展,商品不论多昂贵,在大学生眼里,为了新潮、刺激,品牌自有它的价值。甚至有时候,与其说是在买产品,不如说是在买品牌。

(二)社会分层的文化转向对大学生消费认同的消极影响

在消费社会,对个人身份、地位的划分越来越摆脱传统的依据,而转向消费方式、生活风格、文化品味等文化资本,这就是社会分层向文化因素的转化。因此,社会分层的文化转向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消费的方向,为了突显自信、品味,为了在消费中寻找自身的价值,大学生们更加注重外在的修饰,重视消费名牌,追求高品味的生活。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物品极大丰富、消费主义盛行的影像世界中,追求优雅的仪态、拥有名牌商品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而体态臃肿、打扮土气则与大学生的社会形象不符。这种新型的等级区分,使大学生尤其是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获得了通过消费建立自信、增加认同的机会。正是消费与社会分层之间干丝万缕的联系,造成了大学生注重名牌服饰,重视外在打扮,追求体面、尊贵的生活方式的消费倾向。

(三)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对大学生美丽消费的消极影响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闻的被美化的真实世界里,装饰与时尚随处可见。它们从个人的外表延伸到城市和公共场所,从经济延伸到生态学。”

③这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它不仅为大学生展示了消解距离的、物质化的、平面化的“美丽”世界,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追求外在美、追求符号价值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重点。生活在恍若艺术环境中的大学生,不自觉地把 自身融入这个虚幻的世界中,关注自己的身体和生活方式,乐此不疲地呵护、打造、形塑自己的身体,希望在审美的世界中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美丽空间。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再一次把周遭世界的美丽当成了衡量自身的标准,他们牢记大众媒体的美丽宣言和扮靓技巧,并不断付诸行动,购买化妆品、护肤品、高档成衣,紧紧跟随时尚的脚步,唯恐被这个美丽的世界所抛弃。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把大学生卷入了一个不断循环往复、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消费美丽的浪潮中。

四. 结语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写到“机器曾是工业社会的标志,摆设则是后工业社会的标志。摆设没有一个严格的意义,但如果我们同意消费物品的特性在于它因其符号功能而相对丧失了客观实用功能,那么摆设恰恰就是物品在消费社会中的真相。” 在当代消费社会中,现代大学生如果可以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观来看待这个社会以及这个社会下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那么在看清真相之后必能给自己减少些空虚的符号与摆设。

④参考文献: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P3 [2][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P317 [3][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P109 [4][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P116

第五篇: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幼儿园主题教学

一、主题教学的内涵

主题教学是当前幼儿园的主导教学方式,它围绕一个主题,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借助于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资源,师生共同建构一系列预设和生成的活动。主题教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形式,它综合了多种学科,使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互相联系,彼此渗透。主题教学是围绕某个具体的主题来组织教学的,它更加符合幼儿的现实生活,更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以主题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幼儿获得整体性、连贯性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

主题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幼儿并与幼儿共同探究的一种教学活动。主题教学主张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探索和思考,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活动就是引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来获得真实感受。幼儿在与同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这种伴随着教学过程而具有的丰富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知和转化行为的基础,也为幼儿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主题教学产生的背景

1.主题教学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1]幼儿园教育与基础教育不同,幼儿园教育包括语言、数学、艺术、体育、健康五大领域,实行五育并重;幼儿教育坚持保育和教育并重,坚持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它不是以知识学习为主要教学目标,而是以游戏活动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课程实施方式不同于中小学的学科课程,因此,幼儿教育在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等方面更灵活。幼儿园各学科教学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如果幼儿园也和小学一样,实施知识传授式的教学,那么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会被扼杀,幼儿也会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主题教学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2.主题教学是针对分科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

传统的学校教育课程是以分科课程的形式设置的,而分科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缺乏联系性,并且远离儿童的生活实际,当儿童面临真实而具体的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主题教学主张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将语言、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内容融为一门跨学科课程,将多学科的内容不断深化,使幼儿对主题有更深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主题教学的实质

1.主题教学的实质是一种探究活动

探究是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态度和方式,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探究的过程是问题解决和创造的过程。幼儿通过探究可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天生具有探究的本能,正是这种本能促使儿童去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探究的范围也更加广阔。主题教学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探究科学世界的平台。

2.主题教学的过程是幼儿认知结构建立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动作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一切知识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认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幼儿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只是观察别人的活动,并不能使幼儿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应该依据主题,给幼儿创设一个适当的教学环境,通过音乐、游戏、体育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来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表达对主题的理解和体验。在主题教学过程中,幼儿不仅对事物进行探究,而且在探究中主动地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对事物的理解。主题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操作、体验、理解的过程,也是幼儿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通过主题教学,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得到了全面、协调的发展。

四、主题教学的基本过程 1.确立主题

主题的确立应该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学科知识。可以以某一领域的内容为主,但并不局限于某个领域的内容,在主题的发展过程中可逐渐涉及语言、科学、音乐等多个学科的内容。主题是开放的,教师可以以提问、讲故事、展示图片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开展主题教学。以教授种子的生长过程为例:首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向幼儿描述种子的生长过程;其次,指导幼儿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不同种子的观察来发现种子的生长过程;最后,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以音乐剧的形式再现种子的成长过程。二是生活事件。在一日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幼儿对某个生活事件或话题感兴趣,教师可以以此为主题设计和组织活动,这种主题可以涉及某个学科,也可以涉及多个学科,这类主题往往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例如,每年十月,幼儿园都要组织秋游。有教师发现幼儿特别喜欢这类活动,如有些幼儿通过捡各种落叶,发现了树叶间的不同,于是她就以“秋天来了”为主题收集相关的材料,把这一主题渗透到教学中,让幼儿在特定的背景中去感受秋天的变化。2.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思维水平、知识经验、兴趣、需要等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设计要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幼儿的整体素质为目的,要强调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要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搜集与主题教学相关的资料,运用更加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机、幻灯片等,来激发幼儿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问题的设计要逐层深入,要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3.活动的内容要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

我们在进行主题教学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更多关注教学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情景创设和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幼儿的认知特点、知识背景。活动的内容要丰富,主题要鲜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扩大和提升他们的经验。幼儿通过自主探究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书本知识的内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以主题教学的方式开展,通常具体的知识内容和常规性的知识更适合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为主题教学选择教学内容时就应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学科中具有核心价值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使幼儿能够掌握该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并理解该领域的知识。4.开展主题教学

首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苏联着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认为,知识是与他人共同建构而成的,幼儿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在与同伴、教师、家长以及周围的社区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要给予幼儿更多的关爱、理解和鼓励。教师要关爱幼儿,欣赏每个幼儿的独特性,欣赏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积极地交流、合作与分享。不同幼儿的家庭背景、个性和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幼儿,对那些聪明好学、积极参与的幼儿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对于不擅长表现的幼儿要多鼓励和表扬,促进所有的幼儿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其次,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儿童的本性,儿童总是喜欢问为什么,喜欢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外界事物,而主题教学能够顺应儿童的这种天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引出所要探索的主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从而为幼儿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多元智能理论对主题教学的启示 1.在教育理念上: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正常个体都具有八种各自独立的智力,个体之间的智力风格迥异,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因此,每个幼儿都可以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幼儿园主题教学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是主题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主题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二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和自主学习是主题教学的出发点;三是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学习氛围,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主题教学的核心和实质。

2.在教师角色上:教师应是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以幼儿为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从培养幼儿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精心选择与幼儿生活相联系的或是他们感兴趣的主题,扮演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个性与认知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来获得对事物的直接经验,达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在主题教学过程中要时时观察幼儿的表现,倾听幼儿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适时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积极主动探究,使幼儿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同时,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幼儿,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幼儿克服困难,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在教学目标上: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的本质是一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个体用以解决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并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幼儿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幼儿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些直接经验对幼儿的发展极为重要,因为这些具体的、形象的、亲身感受的经验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而且也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主题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提出各种想法并尝试用各种办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4.在教学策略上:实施个别化教育

传统教育认为,所有的儿童都应该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教学方式并接受统一的标准化考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儿童具有不同的智力结构,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这种差异性,通过个别化教学来促进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每个幼儿的生活环境、个人经验、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每个幼儿又具有巨大的潜能,他们可塑性强,具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他们渴望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观察和记录、分析和反思,引导幼儿自由、自主地探究,使幼儿在探究中成长,在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鼓励幼儿用讲述、歌唱、舞蹈、游戏等多种方式表达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因此,主题教学是一种个别化教学,这与多元智能理论提倡的个别化教学是一致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主题教学是能够使幼儿多种智力得到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的学习提供多元的切入点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先确定主题,并将这一主题分成一系列具体的课程,同时针对这一主题确定八个智力领域中将要实现的目标。然后,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活动方案等。最后,实施主题教学,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能依据教学计划在不同的智力领域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使不同智力结构的幼儿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也使幼儿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了主题。多元智能理论为幼儿园主题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首先,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让幼儿理解并学以致用;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渗透多学科的知识,使幼儿掌握学科的核心概念;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提倡个别化教育,“通过多元而教”,而主题教学正是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主题教学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补充并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学科课程内容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使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下载论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文学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文学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幼儿园主题教学

    一、主题教学的内涵主题教学是当前幼儿园的主导教学方式,它围绕一个主题,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借助于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资源,师生共同建构一系列预设和生成的活动。主题教学是一......

    论网络视野下的政府形象宣传.

    论网络视野下的政府形象宣传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格局与议程设置方式,使个人信息发布与传播成为现实。面对新的媒体......

    论法治视野下监狱人民警察的角色定位

    摘要:本文试图在法治的视野下来探讨监狱人民警察的角色定位问题。本文认为,监狱人民警察作为特定的社会角色在定位过程中应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良好的从业素质,高度的警察意识。......

    后殖民下翻译的译者主体性论文(精选合集)

    1翻译选材选择什么样的文本去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译者对原作重要性的认识和态度所决定的[17],体现了译者强烈的主题意识.布莱恩弗里尔深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盖尔文化已植根于......

    经济全球化视野下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探析

    经济全球化视野下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探析赵丽摘要:财务管理学在经历了从独立到不断完善的20世纪之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浪潮,必须进行全面创新。本文从财务管......

    马斯洛需求理论视野下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初探

    马斯洛需求理论视野下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初探 摘 要:作文教学作为当前中学语文学科教育中的关键组成,良好的作文教学质量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的有效保证。基于当前......

    交往理论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学本质5则范文

    交往理论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学本质 索长清 但菲 (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是教学论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幼儿园教学的本质与教......

    《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

    一,写出外国文学名著二十部。(20%) 《安娜卡列宁娜》《老人与海》《红与黑》《呼啸山庄》《基督山伯》 《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威尼斯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