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4 14:1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社会实践能力是指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其发展特点,总结现实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误区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社会实践能力 内涵 培养误区 对策

Abstract:Social practice ability is necessary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ensure the individual of the smooth use of his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With the deepe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basic education reform, the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of students call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Based on the content of the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of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it, this article sums up actual misunderstandings in bringing up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reasons, thus making some suggestions.Key words:Social practice ability content training mistakes strategy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实践能力”业已成为基础教育理论界研究的又一热点。但是就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而言,关于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从近年的理论研究来看,当前我国对实践能力的结构要素及培养模式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主流学术群体对此并未投入足够的关注。而在实践领域,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都很明确地说明一个事实:为选拔服务的应试教育和学科化知识教育仍然是各级学校系统的主旋律。这样一种现状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和我国教育改革对实践能力的重视非常不相称。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从对社会实践能力的认识上着手,科学、全面的认识社会实践能力这一概念的内涵、结构和发展特点。

一、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

(一)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

关于实践能力含义的研究很丰富,但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在此介绍较为普遍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含义。

实践,是在认识指导下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其中,对小学生而言,解决问题主要是指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基础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基本实际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

依此,实践能力就是顺利解决以上问题的能力,即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

就其内部结构而言,实践能力包含着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

1.实践动机

实践动机是指由实践目标或实践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者内部动力。泰勒(Taylor, J.A.)等人研究发现,适度的动机有助于提高完成工作任务的效率。实践动机主要由实践兴趣、实践的成就动机和实践压力构成。实践兴趣一旦形成,个体就会对实践活动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实践兴趣也会随着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不断被加

以强化。实践的成就动机是个体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实践压力指客观环境对个体施加的参与实践的要求,它迫使个体从事实践活动。实践压力具有一定的外在性和情境性,它不是个体内在的心理需要,但却可以转化成个体内在的实践动机。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小学课堂上,教师已经开始渐渐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激趣导学成为教师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只有调动起学生心中的兴趣,学习实践才有开端。

2.一般实践能力因素

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包括个体在实践中的基本生理和心理机能,它不指向解决具体问题,但却影响个体问题解决的效果,构成个体实践能力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平衡、不间断发展状态,其发展水平与人的身心成熟紧密相关,即随着个体身心发展,一般实践能力因素逐渐达到高峰水平,随着个体身心衰退,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发展迟缓甚至下降。

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包含下列内容:问题情境的感知,即获得周边世界第一手信息;机体运动,即个体的意识能够支配自身肢体顺利完成相应的动作;交流,指理解或洞察和传递语言和非语言信息。言语或非言语讯号表达的丰富性和适恰性是判定一般交流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工具的使用指的是个体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运用日常生活中常用工具(如钳子、剪子、锤子等)的规则、技能、技巧等。

3.专项实践能力因素

专项实践能力因素指个体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专项技能。它建立在一般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如短跑中的起跑技术、修电灯中使用电笔的技能等。任何一项具体任务的解决都包含某些专项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的形成是一个练习至熟练的过程,它是一种可观察的典型操作曲线,要求学习者具有恒心和毅力。专项实践能力因素的获得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生式的习得;第二阶段,产生式联结的加强;第三阶段,自动化。

4.情境实践能力因素

情境实践能力因素是指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实践者根据自身能力和具体情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恰当地决定行动路线并付诸实现的能力要素。当实践者面临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时,在综合考虑自身(包括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基础、专项实践能力水平)和环境条件的匹配关系后,做出行动决定并具体实施的能力要素。

(二)实践能力的发展特点

1.实践能力发展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完成

哲学上说,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力作为人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以实践为来源,以实践为发展动力,以实践为检验其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种实践,既包括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也包括主体的自身实际。

上文说到,实践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整合已有知识、运用储备知识,才能逐渐形成有个性特点的看待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通过一个个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失败,个体才能不断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而自身实际,则是主体认识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个体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要尊重实践主体的本身条件,从实际出发,为学生主体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空间;同时也要给予学生方向性的引导和策略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自身条件的弱势之处,不断自我整合、超越自我。

实践是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但不是单一仅有的方法。小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同于成人,其自我目标性还不高,需要教师进行实践中的叙述性讲解。总之,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实践主体自身的基础条件,如身体、智力、知识等,也离不开必要的教育和其它社会资源。否则,个体只能在自然状态下低水平发展,而失去实践能力发展的社会意义。

2.实践能力与个体身心发展、生活经验、环境协调发展

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综合影响的过程。个体的身体发育水平、健康状况、心智水平、生活经验、教育和一般社会环境,构成了实践能力的成长资源。对个体而言,这些要素是一个总体,以一定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个体通过实践活动与环境不断地交互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基本能力,积累经验,建立经验系统和策略系统,实践能力就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

3.实践能力整体性循环式上升发展 实践能力由动力系统、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具体情境中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四要素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是个体在实践中的基本机能,是实践能力的基础。一般实践能力在特定的程序性知识的组织下形成专项实践能力。一定的专项实践能力和一般实践能力在程序性知识和策略系统的整合下,构成解决相对复杂的情境性问题的综合能力。动力系统则伴随着所有有意义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虽然实践能力以整体性循环式上升的方式发展,但就个体而言,受年龄、阅历、知识结构、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实践能力四要素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不平衡的。一般表现为特定要素居于优势地位。实践能力的不平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年龄和身心特征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或者说不同学校层级的学生)表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总体趋势,即在特定的年龄段或学校层级,学生总体表现出特定要素强势发展的特征;二是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实践能力结构中优势要素的差异,尤其是在同龄和同级学校的学生之间。这种对个体而言的实践能力结构的不平衡发展,既是个体实践能力水平的个性化表现,又是个体间实践能力特征差异的根本原因。

二、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误区及其原因

(一)重视创新能力,忽视实践能力 作为新课程改革同样提出的两个重点,实践能力培养的受重视程度显然远远低于创新能力。在理论研究领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相关课题充斥了大小刊物。但当创新成为时代的热点的时候,当整个社会都走在创新的大路上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一下我们的脚下,创新之路走得再远,实践依然是其踏踏实实的脚印。可以说,一切的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实践,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创新始于实践;实践能力是学生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体现;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提高需要实践和实践能力的支撑。所以实践能力的培养绝不容忽视。

总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不可分割,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应该与创新能力培养相互关联,才能收到实效。

(二)有活动课程,但没有能够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中提出的一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改革措施,在教育部的统一规定下,各地小学都在学校课程中明确加上了这样一门新课程。按照预期,该课程的开设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但是几年的实施效果表明,其实施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笔者根据自己的调研,总结一下几点:

1.在对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认识上存在问题。很多教育者将社会时间能力的培养理解为一项课程,或者说将新课改中心增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做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同义词,认为只要开设了综合时间活动课程就等于完成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的课程目标,是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性意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提出的一项策略。不能正确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等于完成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都是不正确的认识。

2.课程内容。现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内容源于生活,并且很多由师生自己把握决定,这样在实施过程就存在很大的差距,甚至很多教师因为嫌麻烦或者根本没有能力按要求实施课程,取消或缩短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只保留了形式上的活动。所以教师领悟的课程、实际运作的课程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理想课程和标准课程的既定目标

3.社会支持不足。主要讲两个方面,一是应试教育的背景,我们看到的情况往往是先要应试成绩,再要能力。这样学校教育自然是先着力于应试教育,各种实践活动只要达到标准课时就结束。这样的态度根本不可能保证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二是教育投入不足。实践活动,尤其是校外实践活动需要资金,没有充足资金保证的活动课程只能是简化再简化,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三)内容界定模糊,导致培养方向和方法的偏差 1.误以为社会实践能力等于智商

实践能力与认识能力有一定的关系,智商是学习潜力的一种测验指标,它与人的认识能力同样也有一定的关联,但智商高并不意味着个体实践能力强。智商是就个体学业智力或学业能力倾向而言的,实践能力则是就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潜能而言。个体在学业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却不一定能顺利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反之亦然。也就是说,智商并不能够作为解决问题能力的唯一判断指标。人的实践能力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共同构成的。认识问题的能力仅仅是构成解决问题能力一种必要的前提(况且智商仅构成认识问题能力的一部分)。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将实践能力等同于智商,就往往会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来,以为成绩好的学生实践能力就强,既模糊了课程的评价标准,也模糊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标准,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误以为社会实践能力等于技能 此误区的表现极为普遍,很多学校设立的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单纯的手工课,这本质上就是将实践能力等同于技能训练。这不仅仅是课程要求认识的偏差,更是对实践能力内涵认识的偏差。

首先要承认,专项技能是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实践能力的四大结构中叶提到,任何一项具体任务的解决都包含某些专项实践能力因素。

但实践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困难情境的能力,这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经进行了阐述。实践能力的展示是情境性的,那么实践能力的培养必然也是情境性的。所谓情境性,具体说来就是有动机、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因素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

3.误以为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等于校外活动 这是对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式的误解,其错误原因有二,一是上面提到的将社会实践能力等同于活动性的课程或者技能课程,认为活动就是培养了实践能力,尤其认为培养实践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校外活动。二是对学校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价值的轻视。很多研究都指出,学科教学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只要在学科课堂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体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能自然发展,这也是近年来社会实践培养模式的新的探究方向。

这样说来,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等于校外活动的确是错误的。

三、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对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有了详细的了解,以及分析了现在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误区及其原因之后,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几点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对策

(一)以实践能力的结构为依据,探究多样化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上文详细分析了实践能力的基本内涵,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应当以此为依据展开。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机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关注学生生理和心理素

质综合协调发展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解决真实问题的要求和条件,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对培养模式的探究还要结合地区、学校、课程、学生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合理的进行整合,探索适合本校、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身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目标,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但是其本身的意义何在,实现程度如何,却缺乏一个清晰可行的评价标准,这也是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此认识不清的重要原因。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怎样的评价目标呢?首先就其内容而言,社会实践能力有四大结构,科学的评价标准正应该以此为依据,保证层次完整清晰;其次就其发展特点而言,实践能力的发展呈整体循环式上升趋势,所以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应当呈整体循环式上升的趋势,要考虑到评价对象的整体性,也要考虑到评价对象的发展性;就评价的性质而言,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应该是过程性的评价而非终结性的评价。

按年级制订清晰的分类目标和可供实际操作的评价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目标,并将其落实到每一种教育活动和每一门课程之中。

(三)加强教师关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观念和技能的针对性培训

在实质性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基础性和长远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十分重视对各级教师的培训,但仍显针对性不强。在前文的归因分析中,笔者多处提到教师能力及态度对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造成的扼制,可见教师培训将是提高效率、达成目标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正如社会实践能力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内容,针对教师的培训也应当是一个体系健全、内容全面、着眼能力、注重观念的科学培训体系。为此,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机构都应做出具有可操作意义的实质性安排。参考文献 [1]杨莉娟:《当前我国小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调查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12期。[2]褚国庆:《农村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上海教育》2010年第10期。[3]马长军:《谁让孩子做恶梦?》 《中国教育报》2003年02月11日 [4]刘三朵、张冬胜:《论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结构》,《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9期。[5]陆丽萍:《实践应用 感受多彩的现实世界——“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标准及分析》,《河北教育》2004年第11期。[6]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7]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教育科学》2005年第1期。[8]傅维利、马治国:《论“两种教育制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教育科学》2004年第6期。[9]许青:《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策略初探》,《科教论坛》2004年第12期。[10]茹茉莉:《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的5种模式》,《教育论文》2002年第8期。[11]傅维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12期。[12]陈广娟:《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战线》请补充2009年第31期。

[13] Kazeem, Kolawole.An intergrated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nigeria.College Student Journal,2011(1).

第二篇:论如何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论如何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观察顺序,教会他们观察要抓住特点,还要传授观察的方法和总结观察的结果。

【关键词】:观察能力 培养

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呢?

首先就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观察情境。心理学上讲,有新异性的东西,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有新异性的观察情境。如在课堂上抱进去一只小白兔,在某节作文课上,带他们去看看校园的一角等等。这些有新异性的事物,必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的情境,不仅可以在校内,更要应该在校外。参观工厂、菜市场,采访办厂能人、创业明星,慰问孤寡老人,欣赏家乡风景,看看家乡的特产„„

其次教师要有正确的引导。同样一件事物,有的同学感兴趣。有的同学不感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有一次,学校组织去野炊,地点是附近的一座小山。学生一听,意见很大。因为差不多每年都去那个地方野炊,学生太熟悉了,已没有多大兴趣。这时就需要老师的有利引导。

我对孩子们说:“这次上山,除了野炊,还有一个最大的任务就是去找一找,山上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差不多年年去,应该很熟悉了,所以这次我们就去看看山上哪些地方、景物或者树木和去年不一样了,看谁找的最多?”这样学生观察的兴趣大增,很好地完成了观察的任务,当然,作文写得也是有声有色。

二、观察要抓住特点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特点,才能真正认识事物,也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比如说,小乌龟翻身就有它的特点,它先是伸出头颈朝地上一顶,四脚一划,然后硬壳一弓,身子便翻过来了。又如长在墙上的爬山虎的脚就与众不同,它是嫩红色的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样,长在茎上。小乌龟翻身的样子,爬山虎的脚,便是它们各自的特点。只有观察时抓住了特点,作文时才能写得逼真。

三、传授学生观察的方法,总结观察结果

明确了目的,那接下来就是进行具体观察了,观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包含着许多方式方法,像比较常用的有直接观察、对比观察、解剖观察以及根据不同的顺序去观察,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需要利用不同的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下也要求我们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观察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一定要总结观察的结果,如果忽略的这一个环节,那观察往往是会停留在表面的,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与提高,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到底观察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或者有哪些地方还存在着疑问需要老师指导的,这也是真正达到了观察的目的。

总之,练笔先练眼。只有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学会观察的方法,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才能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这就等于拿到了走进作文宫殿的钥匙,学生才能在作文宫殿里遨游一番,用手中的笔写出一篇篇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文章。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目前已经是人们获取知识、建构能力的基本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效材料、归纳阅读方法、逐步提升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文中将具体阐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顺利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

课前设计阅读任务

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主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习参与数学探究,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要想让小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就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题可解。为此,教师可在课前设计数学阅读任务,围绕课堂重难点知识引导学生整理数学材料,自主阅读数学知识的起源、发展,丰富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数学概念。如此,可让学生积累有效预习经验,也能直接改善学生在课

堂上的学习行为。

在问题解决中组织阅读

有人认为,要想促使小学生会学数学,那么就必须组织丰富多元的问题解决活动,由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促使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解题活动通常会伴随着丰富的数学阅读活动,小学生需要自主阅读题目条件、分析设问方向,并由此猜想问题答

案,然后围绕问题整理数学资料,展开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从而顺利解题。因此,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组织数学阅读指导活动,让学生主动摄入有效的数学知识素材,效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比如在“快乐的家园”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要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在数学课上自主参与问题解决活动,我设计了多个练习题。第一道练习题写出“3”这个数字,然后让学生观察几组图画,按照“3”去划掉多余的图形。第二道练习题则是学生根据数字去补充图形的数量,本身便是考查学生对数字的认读能力,可以直接锻炼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因此在数学课上,我组织学生认真阅读题目条件,让学生根据审题结论去填充、删减图形,由此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读数。另外,我还会在数学课上编写一些应用题,用此类题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以绘本资源组织拓展阅读

在课外拓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从而顺利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其中,为了确保小学生能够在课外自主阅读数学绘本,教师要利用数学绘本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为了促使学生在课外自主参与数学阅读活动,我每天都会让学生阅读一个数学绘本,如《首先有一个苹果》《爸爸,我要月亮》《让谁先吃好呢?》《裘裘和皮皮》《会吐银子的石头》等。这些数学绘本中

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道理,只要小学生能够理清故事的主要线索与内容,有效更新知识结构,内化更多的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为了及时检测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益,我还会不定期组织数学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通过绘本阅读所积累的数学知识、最喜欢的数学阅读绘本故事,以便让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相关问题,同时也能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组织数学阅读教学指导活动可以直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顺利实现有意义学习。为此,教师便要在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教学环节丰富数学阅读活动,根据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整理数学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

第四篇: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

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

梨园小学:江宇

如今,全面推行均衡教育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应试教育基本被取缔,学生们,能够较轻松地学习,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及家长已没有了考试升学的压力,部分孩子对待学习开始松懈,连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拒绝,该完成的作业不做,该听的课不听,真担心进入中学后该何去何从?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还是在思想品德修养中,都要求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律能力。那么,什么是自律呢?自律:是指自我约束。与他律(指接受他人约束)相对。所谓“律”,即约束之意也。约束,今人又常称“监督”。因此,自律,也可以说就是同体即自我的检查监督;他律,就是异体,即接受他人的检查和监督。自律能力是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又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1.通过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儿童入学后,面临着全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科目和要求、新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同时,与幼儿园相比较,小学对儿童提出了更多的约束,要求儿童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及各具特色的校规等。

如要求儿童按时到校、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发言要举手、上课时不讲小话、不搞小动作等。上述这些外部的要求和影响属于“他律”的范畴,而这正是小学生自律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这些外部的影响和要求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其内部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种道德信念且表现在一定的行为中的时候,在学生身上才开始形成自律的能力。这就是说,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必须通过并利用“他律”来进行。他律是基础手段,而自律是结果、是目的。对小学生进行他律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够自律,是为了使他律转化为自律。而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其在校的时间主要是在课堂中度过,并且无论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是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等都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来完成的。因此,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他律因素来进行。这里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有效地利用各种课堂常规和课堂纪律来培养小学生的自制力,从而发展其自律能力。

2.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处于学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但由于受其身心各方面品质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还缺乏约束自己的能力,其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也较低。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无论在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在道德行为的养成上都主要是在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他们的行为也往往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指导,即儿童主要是通过他律来接受教育的。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及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主体意识也日益觉醒,有一种逐渐摆脱教师和家长的约束而趋于自主自力的倾向。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开始形成和发展,这为小学生自律能力的产生奠定了客观的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其年龄特征制约的。虽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但它却是我们提出教育措施和方法的依据。因此,如何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成为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关键。

3.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社会角色的心理特征是复杂多样的,他既是父母的代理者、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监督者、集体的组织者,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而且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更是自己的榜样。加之,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未成熟性和依赖性及其强烈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巨大示范作用。教师总是作为一个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学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学习和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如果一名教师具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等优秀品质,无疑有助于学生相应品质的培养。正如一名外国著名教育家所说的,思想只能通过思想来培养,品德也只能通过品德来培养,“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要求教师严于律己。通过教师的榜样影响学生并形成他们的自律能力是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4.通过锻炼儿童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儿童自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其年龄特征制约的,其中儿童意志品质的发展与自律能力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这两种心理品质有诸多相同的成分。如他们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在一定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并且都与克服一定的困难相联系。具体讲,儿童意志的锻炼和培养是形成他们自律能力的基础。通过锻炼意志品质,使他们养成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自制力),而自制力是自律能力内部构成要素的核心,这样儿童自律能力才能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因此,通过小学生意志的锻炼来培养其自律能力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下面几方面锻炼和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①教育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②培养小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习惯;③从平时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培养其意志;④要有意识地使小学生在困难的环境中得到锻炼。

5.启发小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自律能力从本质上讲,是个体出乎内心意愿的一种行为。从学生自律能力形成过程的心理机制来看,它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①外部的影响和要求(他律);②有选择性地接受外部的影响,并把这些外部影响和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的道德需要;③在内部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④学生根据已确立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调节和控制,即在行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道德自律能力。

在上述四个阶段中都贯穿着学生内部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自己来审视自己、支配自己、约束自己,并以此来调节、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惟有如此,小学生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

第五篇: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

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 ————小课题研究规划

主题: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在当今教育,语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明白,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实验假设

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

5.“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四年级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半年)1.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4月)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2.实验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

(5月)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执教一堂汇报课。

(6月)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7月)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2012年8、9月)进行实验后测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课题验收。

七、形成的成果 通过近半年的研究,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了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增强了他们作文的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

下载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初探(范文模版)

    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初探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等都需要计算活动的参与,......

    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家长都比较溺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有的父母更甚,孩子住校了,家长担心他们的生活不能自......

    浅谈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多年的数学教学,让我在对如......

    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

    如何培养小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献县大陈庄小学孙德君 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中,听力既是英语的基本技能之一,又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小学英语教学中有一条原则,就是听......

    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初探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加对文章内容、语言文字、主题意境的理解,积累大......

    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

    小学生如何培养数学提问能力 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大力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各种渠道和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尝试,乐于探索和掌握数学......

    如何培养小学生识字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识字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