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主体协同问题研究(精选)

时间:2019-05-14 06:1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主体协同问题研究(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主体协同问题研究(精选)》。

第一篇: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主体协同问题研究(精选)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主体协同问题研究

摘要:实现主体协同是成功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路径,基于农业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流程与内容,借鉴协同学的相关理论,构建服务主体协同供给模型。通过明确主体协同的内外部驱动因素,研究各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定位、协同模式等,明确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协同机理,促进主体间协同,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体协同

引言

“十三五”规划文件蕴含新意,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用多种形式发挥多元主体的服务作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按照“主体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服务专业化”要求,加快构建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主体协同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体系整体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要路径。因此,明确主体协同问题有助于政府把握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实施方式和操作重点,加快实施进程,提升建设水平。

1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协同模型

借鉴协同学的相关理论,基于农业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流程与内容,构建服务主体协同供给模型。一方面,着重对政府公共部门、市场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科研教育单位和其他社会服务组织五大类服务供给主体进行系统分析,探索不同供给主体在体系中的角色与功能,结合对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研究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主体协同机理,如何实现角色协同与功能协同;另一方面,研究如何创新服务供给模式,围绕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应增加哪些服务内容,以提升整体的服务供给水平,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主体协同模型如图1所示。

2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协同的驱动因素

2.1主体协同的内部驱动因素

2016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现代产业链、供应链的经营管理思想引入农业产业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方向,将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联合起来,更好的满足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加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与利润空间,让农民实惠,从而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因此,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必将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粘合剂”,三产之间涉及的不同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其他中介机构等,必须通过社会化服务机构来实现这些经营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可以看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农民、农产品推向市场,市场引领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协同的根本因素,同时,服务主体自身的组织化程度、管理水平等条件影响着协同的效果。

2.2主体协同的外部驱动因素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协同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与驱动。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通过制度推动、财政支持、物资供应、体制改革等方式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创造条件。80年代初,在政府提倡发展农业的背景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政府利用原有组织资源发展新的服务组织,推动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需求呈现个性化、分散化的特征,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需要多元主体来实现,因此,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逐渐多样化、丰富化的特征,这些因素促使着服务主体之间寻求更多的合作,通过主体协同增强服务能力。最后,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普及与运用,加大了服务主体之间协同的机会与可能,同时,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说,信息共享的成本被极大降低,各主体间信息对称,协同效应才能得以体现。

3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协同机理

3.1角色与功能定位

借助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协同模型可以看出,在农业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主体提供社会化服务内容,即政府公共部门、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科研教育机构,以及其他服务组织。

首先,政府公共部门主要承担的是引导与支持的角色,把握区域内农业发展的整体方向,与多种农业经营主体保持联系,了解农业经营的具体情况,提供农业发展相关信息,从供需的角度看待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调节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的供求平衡。此外,还有一些政府公共部门在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社会化服务,如人才培养、搭建信息沟通平台等方面。其次,专业合作组织是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力量,他们介于政府与农业经营主体之间,自主决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他们多为区域性服务机构,从总体来说,为当地的各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综合化、多要素的社会化服务内容;从个性来说,他们的服务内容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专业化特征。第三,农业龙头企业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属于较为特殊的一类服务提供主体。从本质上来说,农业龙头企业的主要角色任务是发展农业产业,在农业产业链条上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因此,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这些龙头企业必须与不同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发生联系,例如,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因经营所需,自然具备了一些社会化服务职能。最后,科研教育机构及其他服务组织的社会化服务职能更为专业,即集中于教育、培训领域,也包括融资等方面的信息沟通与服务等。他们在整个服务体系中补漏补缺,使得社会化服务体系更为完善。

3.2协同模式

服务主体的协同模式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与做法。例如,政府农业服务部门协同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模式,代表国家有德国和加拿大。该模式主体为政府及其相关农业服务部门,通过自上而下的垂直关系,从国家到地方形成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同,提供公益性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再如,政府与民间企业联合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主体包括政府、农民合作组织、私营企业等,其中,政府起到的辅助作用,农民合作组织或企业起主要作用,协同提供相关服务,以法国、荷兰等国为代表。在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包括了政府、高校、企业三大主体,三者协同合作,针对农场实现教育、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服务内容的一体化供应。而在日本、韩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引入了“农民协会”这一主体机构,政府或引导甚至强制性的要求农民加入协会,由协会提供多方面如技术、培训、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内容。

4结语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主体协同供给模型,通过明确服务主体角色定位、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夯实协同基础,通过强化协同驱动因素、优化协同机制、加强协同管理加强主体协同,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探讨提升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整体水平与运行效率的有效路径,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体系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促进“三农”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第二篇: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形势下,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紧迫任务。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与框架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由农业部门和各涉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组成。

农业部门:包括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农业行政部门。

涉及农业的部门:包括科技、教育、发改、财政、金融、商务、工商、税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卫生、民政、工业与信息化、广电、交通、电力、环境保护、动植物检疫、食品与药品监督等相关部门。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框架农业社会化服务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多个领域。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由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体系、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等八个方面构成。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由于组成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各个子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能和服务内容不同,其运行机制也有所区别。

公益性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党中央把农业摆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背景下,农业科技服务的公益性特征,使之成为各部门服务农业的重点领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既有相对独立的农业科研体系、农业教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同时又融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各个领域。由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业务分别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各部门关心支持农业,对于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出现了各部门自成体系、重复建设、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加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的组织领导作用,科技教育单位的科技支撑作用。

分层次管理的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一是主要由政府或国有企业投资建设的大中型项目,如乡村公路、电力、大中型水利设施、渔港等与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由相关行业部门直接管理或政府委托有关单位维护管理和服务,列入财政预算支撑运行;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经营性项目,一般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二是小型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以租赁、承包经营为主。如小型水库、排灌站、渠道管理维护、大型农机具等农业设施,一般是政府出资,或政府出资与农民投工、出资相结合兴建或购置,具有公益性性质。这些设施不由管理者实行有偿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实施监督管理。三是分散到户的农业基础设施,实行自主经营管理,有偿服务。如国家补贴购置的农机具、农村沼气设施、农业设施设备等,由使用者自行管理,企业或各种服务组织提供有偿服务,政府部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有条件的地方,村集体可建立服务站点,为农业基础设施提供有偿服务。

政府扶持的经营性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除公益性科技服务外,耕地、播种、灌溉、防治病虫害、收割等大量的生产服务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完成。这些市场化生产服务,也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如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帮助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服务的组织规模和效益等等。

政事分设的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体系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政策、行政监管和宏观指导等职能,把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农村集体“三资”和财务管理、农村产权交易、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等业务性工作,由事业单位或企业承担。

市场化为主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就要增加农村商品流通的渠道,发挥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并增强农户与经销商谈判的能力和在市场交易中的话语权,提高整个体系的活力和效率。

金融机构为主体信用合作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银行资金实力雄厚,重点发放额度较大的项目贷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比较困难,资金实力不强,重点经营小额贷款;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重点为合作社成员解决小额资金互助问题。通过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分工和合作,满足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社会化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呈现出农村信息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渠道社会化的趋势。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国家政策信息、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等的选择性获取,正在从单纯的被动接受型,向手机、网络互动型转变。

政府主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服务体系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面参与管理、认证、检测等社会化服务,实行委托制度或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和快速处理并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全方位构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服务体系。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加强农业基础和维护农民利益作为出发点,从建设现代农业的全局出发做好这项工作。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定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农业社会化服务既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什么都“统”的办法,也不能把政府应尽的责任推给企业和社会,真正把“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到实处。

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加强部门协调和监督检查农业部门要努力打破部门、地域、行业、单位界限,不争部门权力,不搞部门利益,只要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利、对广大农民有利的事,都要主动入位、主动配合、主动尽责、主动落实,联合集合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三农”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既需要明晰部门职责,也需要加强政府部门之间以及相关业务、技术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整合公共资源,提高利用效率;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把权力与责任紧密联系起来,实行责任追究,督促有关部门和个人把权力当作责任。

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和经营自主权我国农村改革的许多经验是由农民创造的,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同样需要挖掘和提高来自基层的实践成果,对基层的探索要尊重农民的利益和创造精神。

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不要认为政府扶持的项目有关部门就可以代替农民做主。要遇事换位思考,属于农民自己决定的事情,政府不要包办代替,让农民自己做主,切实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第三篇: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不仅需要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以拓展经营形式,更需要建立一套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加快建立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应有之义。

为什么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早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指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项伟大事业,对于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健全双层经营体制,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小康目标,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时至今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之配套:

一是因为在家庭经营规模较小,农业劳动力又呈现低质化、老龄化、妇女化的趋势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二是因为在农业市场化、国家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农业服务供给既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又存在政府失灵问题,建立适应农业新阶段特征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三是因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必然要求一个覆盖全程、形式多样、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支撑。

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全国各地在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来看,各种创新模式也不断涌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根据供给主体、服务性质和服务内容的差异,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应呈现如下架构:

(一)根据供给主体分类

实践表明,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明显的主要有七类供给主体:一是依托政府涉农部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二是农口以外部门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三是村集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五是龙头企业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六是不同民间服务主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七是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二)根据服务性质分类

从上述各供给主体的经济和社会特征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然具有公益性服务主体与经营性服务主体相结合的特征。这也符合农业服务供给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存的特点:政府失灵的地方,用经营性服务来补充;市场失灵的地方,用公益性服务来补充。此外,由于一些经营性服务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公益性支持,所以具有半经营半公益的性质,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三)根据服务内容分类

从供给方来看,不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所提供的农业服务有所不同。就种植业而言:政府起着较大作用的服务项目为提供水利设施服务;村集体是提供水利设施服务、灌溉服务;合作组织是农产品储存、打药技术指导;龙头企业是收购与销售服务、加工、包装和运输服务;科研单位是购买农药、良种和化肥的服务。就畜牧业而言:政府在养殖业各环节单项服务的提供中占比重较大的是畜禽防疫、饲养技术;村集体是畜禽产品的运输和加工服务;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是饲养技术的提供、畜禽的销售、畜禽的治病及优良种畜禽提供等。

从农户需求角度来看,研究发现农户对综合性社会化服务需求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技术信息、价格信息、政策法律信息、信用等级证明、贷款担保、介绍贷款渠道、组织集体贷款和组织外出打工。农户对种植业单项社会化服务需求的顺序分别为:购买化肥、购买良种、购买农药、灌溉服务、收购与销售服务、水利设施提供服务、购买农机、机耕服务、播种服务、打药的技术指导服务、施肥服务、租用农机、大宗农作物收割服务、农作物采摘服务、大宗农作物脱粒服务、农机修理、运输、农产品包装服务、农产品储存服务、农产品加工服务。农户对养殖业单项社会化服务需求顺序分别为:畜禽防疫、畜禽治病、畜禽销售、饲养技术、优良种畜禽提供、饲料供应服务、屠宰服务、畜禽产品运输和加工服务。

可见,无论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有着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之分,所以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时要注意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的协调发展。

十八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就是要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多样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强化农业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变为相互联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具体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要围绕十八大提出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展开,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业生产性服务、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形成长效机制。

二是主体建设。就政府主体而言,要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其中,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之一。无论是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管理体制创新,还是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健全、村级服务点建立、高素质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的培养,都需要在县级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此外,还要认识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两个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配套;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配套反过来又会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

三是市场建设。市场机制是除政府之外的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为此,一要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加快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网络建设,建设以绿色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为龙头的农副产品流通网络,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农村流通现代化中的作用;二要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减免运销环节收费,长期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三要保障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严厉惩治坑农害农行为。

第四篇: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黄锡富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由社会上各类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不少方面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就抓住了当前影响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对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的高低,而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又决定着农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成了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方式。这种生产经营方式虽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但生产规模小、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产品交易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纳入社会大生产的轨道,实现与大市场相衔接,最好办法就是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践表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大幅度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分散的一家一户式的经营状态不利于科技投入、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实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引导,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形成适度规模化生产。同时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具有管理民主的特点和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从而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划和行业的界限,在最大范围内整合生产要素,实现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聚合分散的农村生产力,使农业和农村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但农业特别是粮食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既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更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藏、运输业,实现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使农业发展成为高效益的产业。这有赖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地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生产经营中,不断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从我区的情况看,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把握以下方面:

一、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区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有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根据当地的条件、需要和可能,由点到面,由低水平服务到高水平服务,由单项服务到综合服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应从农民最需要、对生产发展作用最大的单项服务起步,逐步向多项服务、系列化服务发展,重点放在较为薄弱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产前、产后的流通服务上。同时,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二、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农业服务体系

建立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证我区农业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是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必然选择。要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县(市)农技推广中心和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推行村级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加快完善植物保护体系,形成以省级为中心、县级为骨干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快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农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加快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强化涉农部门之间农业基础信息实时交换和共享,形成服务便捷、功能完善的农业网站体系。

三、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涉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地在探索和建设服务体系中,必须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或由经济技术部门牵头,实行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化,以供销社和商业部门为依托,实行农商合作;或通过简政放权强化乡镇服务功能,组建系列化、多功能的综合服务组织;或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服务范围,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的单项服务组织;或把科技推广作为突破口,实行由政府组织、科技为主、物资配套的“政、技、物”三结合的集团承包;或把培育市场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村集贸市场,逐步形成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流通服务体系。总之,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及农业生产发展的服务形式都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其发展。

四、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是提升农村经济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而农业产业化需要有龙头企业的牵引,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来建设。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完善信贷担保、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和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集中力量培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实现双赢。

五、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各种专业和批发市场。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形成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形成辐射力强的市场网络。支持农村流通企业建设高质量配送中心,增加配送品种,扩大配送范围,提高配送效率。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第五篇: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文章力图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出发,探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农业 社会化服务 三农 新农村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充分表明了中央在深刻分析我国农业的现状后,将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今后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相继建立了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科教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商业、金融组织。几十年来,这些机构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农业服务网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初步建成了以各级农业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农科教培训中心为基地,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农民科技培训、农产品质量监管及农业信息、流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全国县乡两级有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推广机构15.1万个;乡镇水利站3.6万个;乡级林业工作站3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8万个;农业产业化组织15万个,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万多个;以及数百万个科技示范户或示范场。全国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地、县、乡、村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意义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由专业经济部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服务实体组成的综合服务系统,主要包括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农民的合作服务体系和公司的经营性服务体系。从国内外经验看,通过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满足了农、林、牧、渔等产业发展中产前、产中、产后过程的各类需求,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其主要意义体现在:

(一)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分散经营”切实保障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收益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在“统”的方面做得相对不足,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这一经营制度也暴露出了一些弱点,“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的问题尤为突出,农业生产队统一服务的功能明显滞后,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较好地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办起来不经济的事,强化了集体的功能,真正实现有统有分、统分结合,有利于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二)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助于减小农民承受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我国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产品交易成本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相当突出,不少农民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市场的迅速变动中往往容易遭受很大损失。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生产经营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变为千家万户相互联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幅度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三)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往往受限于家庭的需求以及其自身的经济能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农业机械变得无足轻重或者是没有必要,小农经济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会出现较大矛盾,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也十分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市场的开发,会导致生产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全面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变得遥不可及。

三、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取得一定成效,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政府、社区、公司、农协等几个方面的服务渠道,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现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现有的乡镇农技推广网络缺乏财力支撑,机制不活,新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无法完全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服务的需求。农村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尚没有完全到位,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尚未取得全面突破,对农村、农民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长期以来,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是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或责任状)和上级布置的中心任务,是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等行政命令来落实,针对性、适应性都不强。

(二)民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目前,为农业提供服务的主要是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方位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要求。民办服务组织特别是各专业协会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应有的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组织机构与服务功能不健全,经营行为不规范,普遍缺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与动力。还有一些合作组织仍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和农民建立产销联营关系为主,这种合作模式,虽然实现了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但对于农民来说,由于和龙头企业的地位并不对的,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另外,从规模化经营的角度看,民间农业社会化组织规模普遍较小,整体实力不强,跨地区合作少,覆盖面窄,带动力弱。

(三)一些基层政府在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中缺乏准确的定位

在目前的工作中,一些县、乡两级政府存在着“虚位”、“越位”、“错位”的现象。“虚位”,由于缺乏足够的财力,在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农业提供充足的公共用品、基础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工作不到位,仍习惯于一般号召的工作作风,开开会、发发文,布置一下工作,提出些措施要求的方式,并未把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工作措施乏力。“越位”,存在过度推动,对服务体系建设“揠苗助长”,不是循序渐进的支持、帮助其发展壮大,有的习惯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干预服务组织内部事务。“错位”,仍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惯性,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分工不清,习惯于数量管理、项目管理而不是规则管理,习惯于直接的纵向控制而不是间接的横向协调。

(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费投入与保障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财政比较困难,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十分有限。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直接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进一步加剧了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导致乡镇机构运转更加困难,无力为农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于经费短缺,农业新技术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大多数农业科技人员得不到基本学习培训的机会,技术知识得不到新的补充,开展综合服务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此外,农村信用社资金只能满足农户的简单生产和一般生活需要,无法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服务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四、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深化改革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条件,通过建立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有利于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完善。同时,可以有效地把各种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等注入家庭经营之中,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总体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进而促进农业实现集约化经营。各级政府需要充分认识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加强指导,做好协调,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各级农业部门是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必须有正确的定位。一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转变行政职能,要抓整体规划、引导性政策的制定、农业执法等宏观调控职能,把一些微观服务职能如技术指导等剥离出去,努力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公平合理和有序的政策与法制环境。二是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要强化服务职能。许多涉农部门和机构都可以改造成为农业服务部门,重点抓好技术攻关、技术咨询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繁育、推广等服务工作,不再接受委托执法和社会管理等行政职能。

(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政府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基础上,加大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倾斜的比重,并逐步建立起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目前政府农业投入的重点应该是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为此,可以考虑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中央财政应保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发展有必要的资金支持。二是通过立法完善农业投入体制,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将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投入农业基础设施。三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利用率,保障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四是制定财税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并帮助各类经济主体建立各种农业专业公司,由它们组成覆盖农业生产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农业服务部门,为广大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通过这种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这些专业公司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运作,实行有偿服务。

(三)营造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良好发展环境

创造环境,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一是舆论环境。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辟专栏、开设专题等,扩大宣传,大力营造关心、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舆论氛围;同时,各级政府要广泛树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经纪人典型,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确立他们的社会地位。二是政策环境。在新型的合作组织发展的初始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会很多,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尤其是要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扶持资金。三是社会服务环境。工商、民政、税务、交通、银行等部门都要为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四是要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要积极创造条件,成立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开办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加大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业科技成果、农村综合信息、科技人才、农业资源、农业企业、农业政策、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同时,要加快农村服务信息点和农村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尽早实现县乡联网,并逐步联网到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便更好地为农户生产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指导农民尽量做到“以需定产”,帮助加工企业做到“以求定供”。五是加强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打破了农业生产资料专营的体制,需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产品由长期短缺转变为基本自给、丰年有余,需要建立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面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需要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形成新型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六是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保险业要深刻认识农业保险面临的形势,推动农业保险工作上台阶上水平,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遵守惠农政策公开、承保情况公开、理赔结果公开、服务标准公开、监管要求公开和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的“五公开、三到户”服务规范,确保国家农业保险的惠农政策得以有效落实。只有不断提升保险公司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将有关支农惠农强农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四)多种形式实现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现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创办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经济中介服务组织为主要形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以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经营等为主要形式的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已经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生产者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效衔接的中介,是农村社会化服务创新的主要形式。在发展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时要做好十个相结合:一是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去确定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式和方向;二是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相结合,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把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农民联结起来,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三是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相结合,通过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的引导,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四是同当地绿色、特色经济相结合,把绿色、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五是同解决农副产品卖难相结合,围绕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六是同开发当地资源相结合,通过社会化服务中心的作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七是同农民增收致富需要相结合,把农民的需要作为创办合作经济组织的重点;八是同培育当地主导产业,壮大龙头企业相结合,通过“龙头”带动,形成有地方特色并具强大活力的新产业链;九是同推进“三农裂变”相结合,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十是同基层农技改革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技体系的合作优势和网络优势,在农村起到引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兆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外借鉴和基本思路[J].当代经济研究,2002(08)

【2】 卢良恕,孙君茂.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工程科学,2004(01)【3】 王洋,郭翔宇.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博弈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0(14)【4】 王国敏.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9(05)

下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主体协同问题研究(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主体协同问题研究(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农业主体(最终定稿)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谁来种地问题凸现,培育壮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的农业经营......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本站推荐)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作者:孔祥智 徐珍源 史冰清 摘要: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时至今日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社会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在实践......

    基于SWOT分析的财政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财政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关于湖南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楚国良(湘潭市委党校,湖南湘潭 411000) 摘要:近年来我......

    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翟富根 【摘要】当前,我国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其固有的局限性已经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必须根据当前农村现实情况,构建一个与我国现......

    浙江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5篇)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浙政办发〔2013〕9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帮助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根......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总结

    河畔镇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总结2013年4月上旬,我镇按照《**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选择河畔、两迎水、中滩、冯堡、车川五村......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研究

    目 录 摘要 ·············································· (1)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经营现状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 2017年06月12日08:38 农产品期货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