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局布局中的地位和意义
一、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以民为本;
2、市场经济;
3、共同富裕;
4、中华文化;
5、民主政治。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还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我们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什么?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必须转变法治理念,从以法治民、以权治民转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权。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二、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局布局中的地位和意义。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 布局,是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科 学发展观的内涵,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 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出我们党对制约 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关键问题的深刻认识。长期以来存在的发展方式粗放和 唯GDP论英雄等现象,已使资源环境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制约瓶颈。固守 片面发展观和错误政绩观,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党的十七大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以来,各地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领域仍存在一些 急需克服的深层次问题。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打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发 展方式。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处于粗放发展阶段,经济总量虽位列世界第二,但产业水平总体上较低,污染排放多,对环境破坏大。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 式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 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构筑统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制度 体系。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做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的出台,使经济社会建设逐步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然而,当前在发展决策、政绩考核、民生改善等方面,仍有一些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 题需要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决 策机制,把环境、资源等生态因素纳入决策考虑范畴。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估体系,把生态建 设、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范围。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营造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的文化氛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经济的健康高效,离不开制度的科 学完备,也离不开文化的凝聚与弘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继承和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倡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培养生态伦理,弘扬生态文 化,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形成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改善民生的社会 保障。近年来,由水、空气、重金属、化学品污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地区 污染排放大大超过环境容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 境问题,发动公众广泛参与,妥善解决环境问题,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五大建设之间具有普遍联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搞好五大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是生态 环境良好的社会。当前,我们应全面理解“五位一体”内在联系,从全局出发,自觉按照科 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就要从战略层 面,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搞好顶层设计;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来进行谋划;从环境的角度,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质量标准。人民不仅要富裕的生活、富强的中国,还要美丽的家园、美丽的中国。“五位一体”总 体布局,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们有理 由相信,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蓝天、碧水、青山的美丽中国将不再遥远。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的重大意义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党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民主法制的健全、文化艺术的繁荣、社会的和谐稳定、生态环境的优美等,五者相辅相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时代召唤、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的结果,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略更加完善、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发展道路更加广阔,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为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放眼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水平。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第二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与建构途径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
重要地位与建构途径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视域下,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五位一体
生态文明
建构途径
对策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①,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②,这充分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就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③,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休布局中重要地位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互为条件彼此形成内在互动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④。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转型的方向之一
我国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的下降;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载《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② 赵伟宁:《谈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理论地位和实践意义》,《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3、4页。
③ 方世南:《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学习论坛》,2013年1月,第48页。④ 吴瑾菩,祝黄河:《“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1期,第157页。
升级,鼓励无污染的新兴行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为资源立法,建立完备的环境保护体制,明确各方面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义务,有效地管理环境①。
2.设立生态文明管理科研机构,确保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前的环保部门的职能有限,难以从源头上控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要确保以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一是要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承担生态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决策。二是要积极稳妥地发展民间生态环保组织,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使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信息知情权。三是要创办能够指导生态规划和发展的科研院所,专门负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是要加快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由工业文明的黑色产业结构向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结构的根本转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着力推进能源经济结构由高碳黑色能源结构向低碳与无碳绿色能源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由工业文明的最高代价生态外生模式,向生态文明的最低代价生态内生模式的根本转变;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4.确立生态文明规章制度,完备环境保护体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首先是建立完善的有助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并使之能够得到贯彻落实;二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三是建立完善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机制,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的知识与理念,使生态文明的理念走进每一个人的内心,并转化为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
(二)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才会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才会拥有源头活水,发展成果才会真正惠及人民。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资源环境的保护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更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转变、深刻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 ① 陈忠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布局系统性特征的几点思考》,《生产力研究》,2013年第8期,第1页。
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对森林的破坏①。三是提高了环境保护的决策水平。在可预见的未来,通过网络可以实现濒危物种保护的个性化管理。例如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将能够将每一株濒危植物精确定位,并遥测其生长情况;通过视频和遥感对自然保护区实现精细化管理等等。随着现代网络接入大数据时代,研究者将有可能开展大规模的模拟分析,监测物种个体的实时分布、分析种群的基因流、植被的演替过程、监测生态系统的能流,模拟分析大气污染物与水体污染物的扩散,从而提升环境保护的整体决策水平。
2.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西方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例如德国注重环境教育,为资源立法提供法律保障,发展环保产业,超额完成国际环境条约的义务;日本把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严密立法明确责任主体,采用综合性的调整机制促进国民循环型生活方式的建立;美国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治理环境工作注重多元的区域规划,保护大面积国家森林公园和恢复森林②;其他国家如法国禁止采挖原煤、北欧国家积极推行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等举措,这些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积极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结语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小康社会建设的系统整体性,用统筹协调的方法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整体进步。与此同时,必须在探索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政治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发展规律以及这些规律的交互作用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进步,通过政府主导、全民参与、转变观念,探寻生态文明的建构之路。
① 欧阳娟:《论文化建设在美丽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2月,第2页。
② 包双叶:《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逻辑原点》,《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第24页。
第三篇:浅谈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选)
浅谈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润芝
摘要:目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不足,农村人口城镇化速度缓慢;各地区之间的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城市化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在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小城镇承担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
中国城市化
农村城市化
城乡利益冲突
中国的城市化实质上是一场对传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小城镇的发展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担单着重要的角色。
(一)小城镇的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城市化需要对中国城乡空间格局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增加城市空间的比例,减少农村空间的比例,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而中地域辽阔,各地的农村分布零零散散,基于其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地理环境,它们不可能转变为城市;这些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成本特别高,在可行的选择上,这些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只能向小城镇大批地转移,而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小城镇充当了我国城市化的主力军。有学者统计,从2009年到2011年,全国城市话水平由24.36%提高到48%,其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对全国城市化总体贡献率超过98%。中新网昆明2月3日电(赵书勇)“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0%,人均GDP达到262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3.0”,这是云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刚刚公布的《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提出的规划目标。
据悉,该规划第一阶段为2009-2012年,为编制规划、试点时期;2013年-2020年全面推进阶段。根据规划,到2020年,云南省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人均GDP达到262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3.0,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接近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据规划要求,云南将在十年内打破行政区划,以昆明为中心,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思路,形成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加快蒙自、个旧、开远、弥勒、建水、文山、砚山等市(县)建设和发展打造蒙开个城市群;以普洱、景谷、宁洱、景洪、勐海等市(县、区)为重点打造普宁景城市群;以大理、祥云、弥渡、宾川等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打造大理城市群;以建设保山、腾冲、潞西、瑞丽等市(县)为重点打造保腾潞瑞城市群。另外,规划提出,要加强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抓好230个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其中,三农服务型中心小城镇130个,旅游型、工业型、口岸型等重点特色小城镇100个。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为1:3.31;而云南的城乡收入比则为1:4.27,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325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103元,相差10147元。云南城乡差距明显大于全国。城乡差距过大已成为云南当地政府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该规划的提出可视为当地政府解决这个问题的实际性行动之一。
(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是农村城市化的一个台阶
在改革开放前,政策一直是限制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长期的城乡分割和城市工业通过价格“剪刀差”对农业的剥夺,造成了广大农村的贫穷落后,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城乡人民之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这些差异使得农村与城市形成了差异巨大的两大社会集团。直到今天,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的改变。
中国的城市化离不开农村城市化,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当前大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之后,很难融入城市社会,这除了政策的影响之外,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也难以适应工作和生活方式。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发展小城镇为他们对自身的改造提供了时间和机会。小城镇作为农村城市化的台阶,在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实践里得到了证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小城镇迅速成长和壮大,最终跨入城市的行列。例如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小乡镇新安所镇,新安所镇位于红河州州府蒙自县城东南部,距县城5公里,是一个汉、彝、苗、壮等民族的聚居地,素有“千年古镇”和“中国石榴之乡”的美誉,也是国家建设部命名的全国500个重点小城镇之一,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生态乡镇和旅游小镇。新安所的小城镇建设提前了10年。从1995年被建设部列为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新安所集镇新区共开发利用土地283亩,累计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一个西南地区最大的石榴交易市场、城镇主次干道10条,新安所的小集镇面积达到了3平方公里,早在2000年,这个乡镇就完成了他们1995年制定的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镇里的集镇规划已经开始第二轮修编蒙自石榴的成熟期比全国其它石榴产区要早两个月,抓住商机打时间差,每年蒙自石榴上市季节,新安所石榴专业市场都能吸引来自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以及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俄罗斯等国的客商前来收购。去年,石榴上市的季节来自国内28个省区和6个周边国家的1000多客商,早早就把新安所镇回归路、文承街两旁的商铺一租而空,镇里每天石榴交易量最高达到了1200多吨,平均也在500至700吨。新安所镇石榴产业的红火,不但使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找到了突破口,果农走上了增收致富路,也带动了小城镇建设和运输业、包装业、旅游业、餐饮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依托石榴产业,一个繁荣的小城镇,正在石榴花海中长大。新安所镇。走进镇里的石榴市场一条街,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人气很旺,街口一座高大的牌坊已经建好,今年的石榴节这座牌坊将成为新安所的标志性建筑。
(三)小城镇的发展是平衡城乡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 建国后近30年的城乡分割体制,造成了城市和农村成为了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城市化的推进,必然会打破城市居民独占工业化和城市文明成果的利益格局,不仅可能改变城市居民既有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而且也将动摇他们长期所拥有的优越地位。虽然城市人口在数量上远小于农村人口,但他们控制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影响着政法的决策,因此,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方面男友更大作为。在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上,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一直强调“避免对大中城市造成巨大冲击和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但是,改革开放后城乡壁垒有所松动,政府已不能发挥以往那样的控制作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小城镇实际上是城乡利益互相冲突和妥协,政府与农民进行合作博弈的结果。
发展小城镇,使得农村人口流向传统体制外的小城镇,将农村的劳动力消化在大中城市化系统外。这种结果对城市居民、农村人口以及政府来说都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对城市居民来说,农村人口流向小城镇,对他们的利益没有任何的损害;对于农民而言,进入小城镇从一定程度上分享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利益,并且有可能改变有可能改变农民身份;对于政府来说,避免了农村人口涌向大中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由农民自己建成了一座座准城市。蒙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要走的城市化之路,不可能“闭门造城”,不可能在传统农业经济的原野上,建造一座“孤独”的城市,忽略“三农”的发展,农村就会成为蒙自“造城运动”后面一条甩不掉的巨大尾巴。城市化是一个农民进城的过程,农民变市民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是一个连接都市与田野的重要节点。在蒙自过去的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一直是一大制约因素,除县城等几个中心小城镇外,蒙自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城镇化体系尚不完善,以乡镇为中心的区域小镇建设滞后,导致小城镇聚集和辐射功能弱,特色不明显,很大程度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发展,延缓了蒙自城市化的进程。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蒙自提出了以县城为中心,建立互为支撑的县域城镇体系,促进产业要素合理流动,增强中心城市的内聚力、辐射力、带动力、竞争力的构想。
(四)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城市体制的改革
城市化意味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对旧有城市结构和体制的变革,包括城市居民户籍制度、就有制度、福利制度和企业经营制度、城市建设制度。由于我国旧的传统体制在大中城市中根深蒂固,这些制度的变革相当困难,而小城镇在传统的体制之外发展起来,基本不触动原有的城市体制,有推动了城市体制改革的进程。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制度创新,如“自理口粮”户籍制度改革、农民集资建城的实践等,大大的改变了传统体制下有政府包办一切的城市化模式,是后来大中城市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城市建设投资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正是由于乡镇企业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在进行国有改革的同时,国家的经济还能够实现高速增长。同理,正是因为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才在保证大城市完善设施和功能,进行体制改革和结构转换的同时,实现了最近2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高。
蒙自是云南5大经济干道——昆河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中国通往东盟国际大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利用境内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继蒙自矿冶入驻后,2004年,总投资14.2亿元的红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进入蒙自县雨过铺镇红河工业园区。红钢2003年11月奠基,仅用了一年时间便建成投产,红钢在蒙自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红钢速度”这家企业的入驻,每年可实现产值35亿元,解决2500人的就业问题。继打造矿冶支柱产业后,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基地,加快以生物医药、生物农药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蒙自引进云南英茂红河制药有限公司,对生物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引进云南建元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在蒙自建立印楝加工厂,形成带动红河州8万亩印楝基地的龙头企业。建设轻工建材基地,鼓励优势企业对老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收购、兼并、重组,优化蒙自县传统轻工和建材行业的资本结构和管理结构,让老企业重新焕发生机。2005年,蒙自用好国家政策终结了蒙自丝绸厂、蒙自外贸公司破产案,完成了蒙自彩印厂、五交化公司的破产清算工作,成功实施了昆明克林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对蒙自恒翔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兼并整合,顺利推进云南999电池公司的改革。老企业有进有退,新企业不断加盟,由浙江温州华强包装厂与云南红磷化工联合创办的股份制企业云南红华包装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入驻蒙自经济开发区,目前该企业投资2500万元,建设的年产7500万条袋流水线是全国最先进的特大型编织代流水线,其产值可达一亿元,年利税可达600多万元。通过产业支撑逐步建立起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特点突出的农业产业化型、工矿型、商贸型、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是蒙自“十一五”小城镇规划的梦想。按照“一个中心、一条轴线、三个层次”规划安排建设体系,加快构筑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城市框架,蒙自将以县城为中心,以公路交通网为轴线,把新安所、草坝、芷村、鸣鹫、冷泉发展为一级乡镇;把老寨、水田、期路白、西北勒发展为二级乡镇;以产业链为纽带开成三级城镇网络布局体系。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业”的路子,蒙自将形成特色产业支撑特色乡镇,特色乡镇聚集农业人口,农民进城参与城镇建设的,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的格局。今天,在蒙自坝子一座座正在兴起的小城镇,将成为未来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周围的卫星城,将成为上承接中心城市辐射,下带动农村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着力点。大工业推波助澜,为蒙自城市经济构筑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小城镇的兴起,使蒙自城镇化节节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得以突破,传统农业经济与现代化大城市成功实现对接。最近揭晓的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中,蒙自在全国300个县(市)中,入围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
从一个农业大县走来,实现经济大突围的蒙自,今天在审视自己时,多了一份自信与沉着。在蒙自今天的加速度中,有一股强大不容忽视的推力,那就是来自这片土地自生生长的坚毅力量。参考文献:
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
赵秀玲等。中国乡村城市化概论。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王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定量比较。云南: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
第四篇:审计监督在“五位一体”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审计监督在“五位一体”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湖北省团风县审计局 李先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这一战略决策对审计监督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视角下,审计监督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审计作用从哪些途径去实现?这是每个审计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审计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五位一体”总布局对审计监督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报告在论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中,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新要求。“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新要求,就是对审计监督的新要求。具体可以表述为以下五个方面:
1、通过审计监督,推进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
2、通过审计监督,推进权力制约与协调,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3、通过审计监督,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4、通过审计监督,推进群众至上原则,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5、通过审计监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逐步强化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审计监督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地位 十八大报告把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升到“政治建设”的高度来论述,把审计监督从“经济监督”提升到“权力运行监督”的高度来论述。这两个提升的论述,本身就明确了审计监督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审计监督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是由“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性和审计监督的职能所决定的。审计监督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审计,预防 “五位一体”总布局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审计监督凭借自身的威慑作用及独立、客观、公正、超脱、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诸多优势,通过督促有关方面健全制度、完善体制、规范机制,抑制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病害”,及时预防和预警“五位一体”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审计监督对审计对象来说就是一种威慑,对违规行为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和预警作用。同时,审计监督通过及时跟进、密切关注整个经济社会运行安全,能够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感知风险,通过提前发出警报,防止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防止违法违规意念转化为违法违规行为,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
2、通过审计,揭示“五位一体”总布局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机制扭曲和管理漏洞。
审计监督通过检查各项治理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反映真实情况,揭示存在的问题,纠正对规则、秩序和决策的背离与偏差,促进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通过查错纠弊,审计通过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损失浪费、奢侈铺张、不合理利用资源、污染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主法治等行为,依法对这些行为进行惩戒;通过揭示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机制扭曲和管理漏洞,排除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利益干扰,促进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
3、通过审计,抵御和消除“五位一体”总布局实施过程中的消极因素。
“五位一体”总布局运行的相关信息,是制定宏观政策和评判宏观政策效果的依据。审计机关以其独立的地位,全面完整地采集和提供相关信息,既包括微观经济单位,也包括行业领域的相关信息,为相应的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翔实、客观、全面、可靠的经济社会运行数据信息。在获取信息过程中,不仅是查明情况、揭示问题,还针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微观到宏观、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表象到实质,进行深层次分析、揭示和反映,调动积极因素,防止消极因素入侵整个经济社会系统,促进改革体制、健全法治、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提高“五位一体”总布局运行的质量和绩效。
预防、揭示和抵御三种表现方式,统一于审计监督实践之中,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健康运行这个中心来进行。其中,揭示是基础,不揭示就不能进行抵御和预防;抵御是重点,不抵御就不会形成威慑,问题就不会得到纠正,预防也就无从谈起;预防是目的,预防是为了确保“五位一体”总布局做到万无一失,健康有序运行。
三、审计监督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作用
审计监督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作用,就是严肃财经纪律,规范经济秩序,营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保障国家意志的实现,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大量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活动,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各项决策提供第一手鲜活资料。
审计机关是国家综合性监督的职能部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经常的、大量的、具体的对微观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审计监督,能够真实完整地掌握宏观决策执行情况的第一手鲜活资料,大量的审计成果,实际上就是宏观决策执行情况的真实写照。通过对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弊端,提出意见和建议,作为宏观决策制定修改的依据,为制定、执行和完善宏观决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2.通过查处违纪违规问题,监督“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各项政策、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
在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各项政策、法规、制度过程中,审计机关可以发现和纠正各项政策、法规、制度执行不力和使用不当等问题,揭露并制止微观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促进国家“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政策、法规、制度落实到位,促使微观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目标良好有序地运行,从而促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健康运行与协调发展。
3.通过审计信息的综合分析运用,追踪反馈“五位一体”总布局有关政策、法规、制度的运行效果。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与比例协调,政治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必然呈现出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审计机关通过对宏观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调查,检查监督“五位一体”总布局政策和措施的贯彻执行结果,以及贯彻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国家有关机关反馈,促进国家“五位一体”总布局相关政策措施的改进与完善。
四、审计作用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实现途径 审计作用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实现途径,要以“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心,围绕“五大建设”,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实施情况,对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进展,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对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监督。
1、增强宏观意识,搞好审计调查,着力反映“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深层次问题。审计机关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认识审计工作在新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准确定位审计职能,把审计监督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上,通过分析和建议,为党和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
开展审计调查,是为“五大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对事关宏观大局、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对党政领导比较重视的热点问题,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难点问题进行审计调查,提出有建设性的审计调查报告;另一方面根据“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对政治、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和制约的问题进行审计调查,发挥审计监督超前的预测和指导作用。
2、改变审计方式,创新审计理念,强化对“五位一体”总布局有重大影响事项的审计监督。
创新审计理念,必须跳出传统审计和微观审计的方式,积极探索现代审计、宏观审计和绩效审计。预防要做到前置性,前移审计关口,对重大项目或政策实施,从一开始就介入跟踪,适时提出对策建议,避免放马后炮;揭示要坚持准确性,既要有敏感性,更要有判断力,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对全局对未来有根本性影响和重大危害的问题;抵御要突出建设性,既要促进查出问题的整改,还要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标本兼治的审计建议,使审计成果转化为依法治理的推动力。
围绕经济建设,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加大完善市场体制、转变发展方式、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审计监督,重点关注财政金融运行、地方政府性债务、金融机构内部治理和监管、国有资产安全和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等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促进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和宏观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可靠的宏观决策信息。
围绕政治建设,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重点关注掌管重要部门、重要岗位、重要资金的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反腐力度,促进政府机构和官员依法行使权力,促进权力运行公平化、公开化、规范化,促进权力与责任相匹配。
围绕文化建设,关注文化改革进程的审计监督,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分析和反映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促进提高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保障文化强国的目标实现。
围绕社会建设,探索城乡社会保障体制的审计监督,特别是要加大基础教育、培训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险等专项资金的审计,以责任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将常规审计和绩效审计紧密结合,注重揭示和反映政策、制度和管理中的问题、漏洞,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促进国家改善和创新社会管理。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国土矿产资源、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和环境保护、农业和农村开发等方面的审计监督,揭示和反映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政策目标未实现的问题,纠正严重影响和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查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挤占挪用国家环保资金等方面的问题,促进资源开发格局的优化,促进提高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促进生态文明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3、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审计结果公开透明度,提高审计监督权威性。
加大审计的执法力度,要在审深审透、查清问题的基础上,依据政策,严格执法,使那些问题较多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受到处罚,杜绝屡查屡犯。要利用各种媒体途径,公开审计结果,建立问责制度。通过利用审计结果,对社会产生警示作用,增强审计执行力,提高审计公信力。当前中国欠缺的不是“如何审计”,而是审计结果“如何公开”;在审计公开化进程的同时,如何建立事前介入和事后问责的审计制度,已成为审计机关和社会公众寄予共同期望的发展方向。
第五篇:浅谈零售终端建设在卷烟销售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零售终端建设在卷烟销售中的地位和
作用
摘要: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式下,文章简述了零售终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全国网建工作会议精神和近几年的落实情况,对零售户终端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初步的阐述,就五个方面讲述了零售终端建设在“口碑”传播中的优势,就五个方面讲述了如何让零售终端成为卷烟销售的前沿阵地。关键词:零售终端建设 地位 作用
一个品牌如何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快速占领市场,形成品牌效应,展现企业的形象和实力,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除了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企业战略部署工作之外,销售终端建设就是现在工作的重点,特别是作为特殊商品的卷烟,零售终端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卷烟销售的整体工作。就这一问题,我们不止一次的进行研究和探讨,在实际工作当中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相关的认识做一些个人观点上的阐述。
一、卷烟零售终端建设的背景
随着人类对健康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自身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下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烟草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当下无疑成为焦点,加之2005年8月28日,我国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批准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决议,这标志着《公约》将于2005年11月28日在中国境内生效。《公约》对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的规定十分的严格和具体,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第十九条规定“禁止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播放、刊登烟草制品广告”。这无疑把本就不多的卷烟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堵得更死,使高质量、低毒害的产品以及相关的信息难以传递到消费者。这种限制,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已经知名的国际品牌,但对新品牌的培育、发展、壮大却成了重重阻碍,特别是对我国卷烟通过广告、促销等方式提高知名度,扩大在国际市场份额的努力将变大异常困难。
在如此的背景条件下,如何在受限的情况下提高卷烟销量、提升卷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何向消费者传递卷烟卷烟的相关的信息?如何提高卷烟企业的社会形象?如何让中式卷烟品牌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无不是每一位烟草人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我们认为,强化广大卷烟零售户对卷烟的宣传推介能力,提高卷烟零售户的素质和卷烟的相关知识,提升卷烟零售户的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能力是应对当前大环境的唯一方法。换句话说,如何搞好卷烟零售终端建设,使其
发挥窗口作用、信息平台作用和前沿阵地作用才是应对当前国际及社会形势的关键。
二、卷烟零售终端在卷烟销售工作当中的优势 在众多的传播方式当中,口碑传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也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唯一的一种提高卷烟品牌知名度、提升卷烟销售水平的方法。
(一)卷烟零售终端是连接企业与卷烟消费者的纽带。众所周知,商品从生产到销售,广大零售户是关键。广大消费者的数量同广大零售户数量相比,零售户的数量占比较小,但是,作为零售户却掌握着众多的销售信息,哪一类商品在本区域畅销,同类商品消费者易于接受的品牌有哪些,广大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建议和建议以及综合评价是什么,等等,诸多这些问题,零售户最有发言权,在买卖中得到的信息资料,通过零售户反映到企业,更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
作为特殊商品的卷烟,在当今消费大环境下,如何搞好品牌培育,如何持续改进自身的工作作风,如何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卷烟零售户是连接烟草商业企业和烟草消费者的关键,卷烟零售终端建设是连接企业与卷烟消费者的纽带。
(二)卷烟零售终端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企业的社会形象,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社会
公信力等方面,这些方面除了通过社会公益性活动等形式展示以外,更直接更靠近广大消费者的展示形式就是零售终端。
“方寸之地,更显无限风光”,作为卷烟销售,利用零售终端张贴、悬挂宣传资料,通过零售户的宣传推介企业商品的同时提升企业形象,是最廉价最直观也是有效的方式,是烟草企业树立社会形象、应对国际社会压力的最实际的工作方法之一。
(三)卷烟零售终端是卷烟销售的末端,同时,是卷烟销售信息反馈的第一线。
零售终端具有双重身份,从整个销售环节上看,零售终端是销售工作的末端,是最后环节,商品通过零售户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对商品的意见和建议则可以工作零售户及时反馈给企业公司,所以,从信息反馈上看,零售终端是收集反馈的第一线。
(四)卷烟零售终端是卷烟品牌文化的宣讲者和推进器。
如何将商品推荐给消费者,用什么样的方式向消费者宣传推荐,零售户最了解,特别是对定点消费的消费者,零售户最有发言权,虽然部分零售户不了解高深的销售理论但是他们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都揣摩出一套自己的有效的经营办法,主要加以引导就会上升到理论层面,推广开来,让广
大的零售户成为卷烟品牌的宣讲者,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同样,能够更好更快的成为新进品牌进入市场的推进器,缩短导入期,尽快成为卷烟品牌的新生力量,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
(五)卷烟零售终端是企业管理的延伸。
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靠企业本身的基础管理能力,更好的体现企业能力的是零售户的管理,它是企业管理的外延,同时,代表了企业在广大零售户心目中的分量,是企业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具体体现之一,发动零售户成为自觉维护企业形象的社会力量是企业在社会以及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组织管理保障。
三、加强终端建设,让零售终端成为卷烟销售的前沿阵地。
要落实全国网建工作会议国家局领对全国网建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把销售终端建设好,让建设好的零售终端切实发挥作用,达到“卷烟上水平”的总体要求,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一)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式要转变工作人员思想观念。
以上我们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式,全体行业内人员,要充分认清形势,潜心研究,把宣传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零售终端建设上来,把零售终端建设作为突破当前复杂形式
突破口,发动广大零售户在消费者当中的强大宣传攻势,推荐品牌,做大做强品牌,达到品牌培育的目的。
(二)讲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式转变零售户思想观念。将社会因素和国际因素及时通过工作人员以各种渠道,有条理的宣讲给终端零售户,要让零售户有压力同时更有动力,转变零售户只知动手取货不知动嘴讲话、守店看货的木讷经营模式,让零售户动起来,主动介绍商品,介绍品牌,充分发挥零售户的能动性。
(三)授人以渔,教会终端零售户经营之道。教授零售户经营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提升方案。一是让零售户指导如何陈列卷烟,才能让自己的货物动销快,销售档次高,赚钱多。二是教会零售户如何观察消费者的言行举止,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实施不同的引导策略。三是教会零售户制定自己的销售计划,知道如何卖烟,卖什么烟,如何计算自己的利润,以及合理库存等。四是教会零售户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具有独家特色的经营手段,提炼形成自身的店面文化,提升店面的软形象。
(四)塑造品牌形象,提升零售终端硬实力。有脑子还不完备,同时,还要有身子。消费者都有享受购物乐趣的思想,如何让消费者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购物的乐趣,这不仅仅是软形象上要下功夫,同时,要在店面的硬件设施上下功夫。所以打造统一的店面形象,培养个性化的
经营理念,铸就意义深远的服务品牌文化是当前搞好卷烟零售终端建设的当务之急。一是制作统一的服务品牌形象店。以公司服务品牌建设为契机,总体形成有效的装饰外部形象,统一服务理念,形成“口碑”。二是注重室内的装饰装修,形成以公司服务品牌为依托的个性化店面经营理念的装饰,展示个性店面的经营思想。三是应全国网络终端建设的要求,尝试建设新型的多功能终端,注重文化与体验的结合,口述向可视化转变。四是将卷烟经营场所,开发成不同阶层人士的聚居区。
(五)做好规范诚信经营,提高零售终端对突发以及违规实践的抵御能力。
似乎“经商谋利,天经地义。”但是,谋取不义之财,靠不正当经营或者违法经营谋取暴力,既违反商业道德又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必将受到国家机关的严厉制裁。所以,法制建设在终端建设当中同样重要。倡导规范经营,诚信经营,让零售户懂得违法犯罪的危害性,自觉抵御违法现象的发生是关键。
总之,卷烟零售终端建设在整个卷烟销售环节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搞好卷烟零售终端建设是培育品牌、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和基本保证,是落实“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力行动。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