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6年7月21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

时间:2019-05-14 06:2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6年7月21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6年7月21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

第一篇:湖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6年7月21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2号 【发布日期】2006-07-21 【生效日期】2006-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湖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2006年7月21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2006年7月21日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2号公布 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科教兴鄂,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驻鄂部队、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及其他组织,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开展科普工作。

科普事业是公益事业,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支持、广泛参与各类科普活动。

第三条第三条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原则,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对象的接受能力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求实的精神,反对迷信和伪科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科普为名传播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方式和从事其他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

开展科普活动应当保守国家秘密,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

第四条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科普工作,将科普事业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科普事业发展。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的科普工作,解决科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情况和实际需要逐步提高对科普事业的投入水平;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科普工作。科普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克扣、截留、挪用。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科普工作规划,部署科普工作,并开展督促检查,实行政策引导,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科普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各级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协助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各级科学技术协会应当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优势,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

工会、共青团、妇联、社科联等社会团体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所联系群体的实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第七条第七条 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现代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学习,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能力。

第八条第八条 科普工作应当将提高青少年科学技术素养作为重点,在青少年中倡导科学精神,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增强科学实践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当结合教学活动和学生特点,加强对学生的科普教育,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发明、科技制作、科技考察和科技夏(冬)令营等多种形式的校内外科普活动。

第九条第九条 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应当把科普工作纳入其工作计划,组织和支持科技人员、教师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传;有条件的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应当向社会开放。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到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参观,有关单位应当提供方便。

第十条第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鼓励职工学习生产技术和岗位技能,在职工中开展科技培训、技术竞赛和技术革新等活动,推动本单位的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制作公益性科普广告。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支持科普队伍建设,健全科普工作网络。省人民政府应当对民族自治地方和贫困地方的科普工作予以扶持。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农业、科技、教育行政等部门及科学技术协会应当组织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其他涉农单位,开展面向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并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适时开展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定期组织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扶持并发挥重点科技示范户、种植养殖大户等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技、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下乡服务,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科普活动,向农民宣传科学、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当结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社会各界应当支持并参与农村科普工作,鼓励以捐建科普图书室、捐赠科普图书和科普器材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城市居民委员会、社区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应当结合实际,开展以贴近居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活动。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市、州人民政府和有条件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应当建立科普场馆;乡镇、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科普宣传橱窗或者科普活动室等设施。

以政府投资为主建设的科普场馆和设施应当常年对公众开放,对青少年予以优惠和定期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不得改变其用途;开展日常业务活动经费有困难的,同级财政应当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保证其正常运转。

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和其他科普基地,应当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积极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鼓励科普创作和科普研究工作,培养科普创作人才。

新闻出版部门应当加强科普作品的出版工作,影视单位应当加强科普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和放映。出版、发行机构应当对科普作品的出版发行予以扶持和优惠。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应当开设科普宣传专版、专栏和专题节目。

鼓励单位和个人利用互联网站等现代传播媒体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各类媒体免费发布公益性科普广告。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旅游景点、公园、商场、机场、车站、码头、影剧院、体育场馆等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各自的特点,利用相应的场所,面向社会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省人民政府设立科普奖励项目,并将其纳入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范围,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建立科普活动场所,兴办科普事业。

鼓励省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本省设立科普基金或者捐赠财物,资助本省科普事业。对捐赠财物用于科普事业或者投资兴建科普场馆设施的,依照国家规定予以优惠。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依法保护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自主开展科普活动。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依法兴办科普事业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予以支持,提供方便,并依据国家规定给予优惠。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扰乱科普活动或者科普场馆秩序,损坏用于科普活动的设备、设施,或者以科普为名进行有损社会公共利益活动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制止,并给予批评教育,依法责令其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将政府投资为主建设的科普场馆和设施改变用途或者克扣、截留、挪用科普经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和归还;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国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在科普工作中应当履行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附件

附件1

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青春在沃”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申报说明

1.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内;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等;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制作投入较少,且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参赛学生须在作品申报书封面相应作品类别中划“√”。

2.申报参赛的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

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3.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的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参赛作品须由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4.每个学校选送参赛作品总数不超过12件(独立学院单独申报),每人限报1件,其中研究生的作品不超过作品总数的1/2,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超过2件。

5.作品评审采取盲评形式,作品内容中不得出现与作者或所在学校相关的信息。

6.参赛者均应填写《申报书》,各参赛高校须填写作品申报清单。《申报书》与作品分开装订,一式四份,统一用A4纸张打印。《申报书》样本、填写要求及相关文件,届时请登陆挑战杯官网下载。申报作品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7.申报学校要增加作品自查环节,签订承诺书,承诺作品符合“挑战杯”竞赛申报作品的要求,接受竞赛组委会抽查。一旦发现不符合申报要求的作品,将取消参赛资格,该学校不得补报作品。经核实有舞弊、抄袭、作假等情形的作品,从该参赛学校总分中扣除相当于三等奖分值的双倍分数,同时取消该学校参评

集体奖项的资格。

8.本校硕博连读生(直博生)若在竞赛申报日前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按硕士生学历申报作品,若通过,则按博士生学历申报作品。没有实行资格考试制度的学校,按照前两年为硕士、后续为博士学历申报作品。医学等本硕博连读生,按照四年、二年及后续分别对应本、硕、博申报。

9.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由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由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附件2

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青春在沃”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承诺书

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

我单位及参赛团队已充分知晓并自愿接受《关于组织开展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要求,谨作出如下承诺:

本单位及参赛团队保证参加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的所有权为参赛团队所有。如出现侵权行为,由本单位及参赛团队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本单位及参赛团队保证此承诺真实可靠,并履行本承诺。如有违反而导致主办单位损失的,主办单位有权就因此所受到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提出索赔。同时,主办单位保留取消承诺单位及团队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的权利,并有权告知所在学校。

本承诺书自参赛作品推荐单位及参赛团队负责人签字之日起生效。

推荐单位:(加盖单位公章)团队负责人:

年 月 日

附件3

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青春在沃”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

参赛作品参考题

总体要求:参赛学生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重要精神,结合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要求,用建设性的态度和改革发展的眼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典型调查,以小见大,独立思考,了解新情况,反映新问题,体认新实践,研究新经验,深刻认识国情,拓展时代视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理解和把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运用科学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哲学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2.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推进发展改革的典型调查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丰富实践的典型调查

4.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功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意义研究 5.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

6.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典型调查 7.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

8.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

9.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实践和路径创新调查研究

经济类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实践的典型调查研究 2.各地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成功案例调查研究 3.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典型调查

4.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典型调查 5.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设的典型调查研究

6.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的调查研究 7.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多种途径和多类模式典型调查 8.各地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典型与经验调查研究 9.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规模经营形式发展和创新的调查研究

10.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调查研究 11.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的典型调查

12.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13.发挥区位优势、推动老少边贫地区发展的调查研究 14.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和改革的调查研究 15.我国物联网服务业的崛起、发展与创新调查研究

16.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17.各地发展中小微企业的改革创新的举措与经验调查研究 18.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问题的调查研究

19.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的案例调查研究 20.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开拓和模式创新的典型调查 21.活跃和完善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调查研究 22.自主开展技术创新做大做强产业的典型调查 23.各类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4.各地创业园区的布局和发展问题调查研究

25.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典型调查 26.21世纪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 27.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典型调查 28.各地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与创新调查分析 29.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 30.名牌战略案例的典型调查研究

社会学类

1.各地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典型调查研究 2.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3.改善促进民生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典型调查研究 4.推进城市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新举措新经验调查研究 5.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建设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6.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7.新时期民间信仰和风俗问题的调查研究 8.我国当代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单项调查 9.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转变的调查研究 10.我国优化人口素质和结构的实践调查研究

11.各地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调查研究

1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13.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 14.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的调查研究

15.我们社会组织依法自治、发挥作用的改革创新调查研究 16.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 17.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8.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19.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20.社会办医,非盈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21.城市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 22.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23.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4.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25.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

法律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研究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

3.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宪法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4.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 5.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 6.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 7.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 8.中国民事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9.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10.各地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实践调查研究 11.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 12.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13.我国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问题调查研究 14.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改革和建设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 15.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典型调查研究

教育类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调查研究 3.新时期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创新的调查研究

4.新世纪我国大学教育教学发展、创新和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5.各地解决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的举措和经验调查研究 6.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本领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的典型调查

7.学校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的改革与创新调查研究 8.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9.中小学加强和创新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典型调查 10.各类学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和经验调查研究

11.各类学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12.各地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资源差距的举措和经验调查研究

13.国家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举措和成就调查研究 14.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

15.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实践的调查研究

管理类

1.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政府转型、行政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典型调查

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3.电子商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展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 4.创新对新型科技企业管理和服务的调查研究 5.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 6.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7.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调查研究 8.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

9.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问题调查研究 10.企业在创新转型升级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 11.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调查研究

12.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 13.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 14.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5.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和企业家协会)建设新进展、新作用调查研究

16.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 17.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与购买公共服务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18.便民快捷健全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 19.各地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20.反对腐败、建设清廉政府的典型调查

21.各地落实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22.在进一步简政放权改革中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调查研究

23.基层政府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调查研究

第三篇: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3年9月27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3-09-27 【生效日期】2004-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2003年9月27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豫人常(2003)14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指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第三条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及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科普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开展科普工作。

公民有参加科普活动、接受科普教育的权利。

第四条第四条 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科普事业健康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

第六条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科普工作规划,实行政策引导,进行督促检查,推动科普工作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有关的科普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本辖区的科普活动。

第七条第七条 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

第三章 社会责任

第八条第八条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支持和组织参与科普活动。

第九条第九条 各级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应当结合爱国卫生、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与流行病防治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及环境保护等工作,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体育、气象、地震、文物、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各自的工作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相关科普活动。

第十条第十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社科联等社会团体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开展科技发明、科技制作、科技论文撰写、科技考察等科普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科技创新精神。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应当组织和支持科技工作者和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有条件的,应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科普组织,完善科普网络,围绕促进科学生产、文明生活,开展农村科普活动。

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农业技术学校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当结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乡(镇)、村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应当宣传科学、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城镇基层组织及社区应当利用所在地的科技、教育、卫生、旅游等资源,围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宣传和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组织职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技术竞赛等活动,普及与生产经营、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促进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场馆和设施。

鼓励企业制作公益性科普广告和在产品广告中增加相关科普内容。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应当开设科普宣传专版、专栏和专题节目,制作、发布公益性科普广告;影视生产、发行和放映单位应当加强科普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书刊出版、发行单位应当扶持科普书刊的出版、发行;综合性互联网站应当开设科普网页。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青少年宫和其他科普基地,应当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组织或配合中小学校开展青少年课外科普教育活动;在法定节假日和科技活动周期间向青少年减费或免费开放。

科普场所、设施不得被侵占或擅自改作他用。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公园、动物园、旅游景点、影剧院、体育场馆、商场、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

公共宣传栏和城镇户外广告,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普内容。

第四章 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科普组织依法开展科普活动,承担科普项目,有权依法获得资助、捐赠和国家规定从事科普公益事业应当享受的有关优惠。

科普组织应当坚持科学精神,改进科普工作方式,提高科普工作质量,维护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反对和抵制伪科学。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科普工作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对科普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依法创办或参加科普组织;

(三)从事科普研究、创作,依法出版科普书刊,参加学术交流;

(四)申请科普项目和经费;

(五)接受专业技术培训;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科普工作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坚持科学精神,遵守职业道德;

(二)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

(四)反对和抵制伪科学;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及时足额划拨,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

科普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克扣、截留、挪用。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安排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科普工作。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对现有科普设施应当加强利用、改造和维修;有条件的市、县应当建立科技馆;尚无条件建立科普场馆的市、县,可以利用现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等设施开展科普活动,设立科普画廊、橱窗等。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捐赠财产用于科普事业或者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的,依法在划拨土地、减免征收城市建设配套费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出版发行科普类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科普工作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普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科学、教育基金可以设立科普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科普活动。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协会和有关单位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科普工作者完成的科普作品和获得的科普奖励,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作为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之一。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的,由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依照国家科普法律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科普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青海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6年3月30日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

【发布单位】青海省

【发布文号】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9号 【发布日期】2006-03-30 【生效日期】2006-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青海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2006年3月30日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2006年3月30日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9号公布 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实施科教兴青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禁止以科普为名,进行有损社会公共利益,传播迷信、伪科学以及不健康、不文明生活方式的活动。

第三条第三条 科普工作应当注重实效,因地制宜,面向基层,与生产、生活相结合,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便于公民参加的方式进行。科普的内容应当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

第四条第四条 科普的对象为全体公民,重点是公务员、青少年、农牧民和城镇劳动人口。

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科普活动,应当根据其特点和需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运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

第五条第五条 科普是公益事业。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牧)民委员会及其他组织,都有开展科普工作的责任。

第六条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七条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将本地区的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促进科普工作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科普专业队伍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八条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由本级人民政府分管科学技术工作的负责人召集,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科学技术协会等社会团体参加。

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提出科普事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和措施;

(二)审议科普工作工作要点并检查落实情况;

(三)协调本地区和部门间的科普工作;

(四)促进各部门及全社会支持并参与科普工作。

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日常事务由本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

第九条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科普发展规划和计划,并对其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有关的科普工作。

第十条第十条 科学技术协会应当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参与制定科普规划和计划;推进科普网络和组织建设,支持社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开展科普工作;鼓励科技人员进行科普研究和创作;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

第三章 社会责任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当在农村牧区开展下列科普活动:

(一)农牧业生产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提供技术咨询和市场信息服务;

(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

(三)建立科普示范基地和农牧业示范点,引进推广适合当地特点的籽种、畜种和农牧业先进生产技术;

(四)农牧业病虫害防治和生产安全知识的宣传培训;

(五)推广普及太阳能、沼气等能源和节能技术;

(六)进行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知识和科学生育观念等内容的宣传;

(七)适合农村、牧区的其他科普活动。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科技人员应当深入农村牧区,开展科技服务,帮助农牧民掌握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其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支持。

推行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制度。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村(牧)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科普工作,支持并发挥农村牧区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农牧民学习和掌握科学生产、生活的新知识。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内容,通过实验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课以及夏令营等途径,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倡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其他组织面向青少年开放实验室、研究场所、观测站、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等,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城市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应当在本辖区内开展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健康保健、优生优育、安全自救以及再就业职业技能等相关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信等有关单位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开展科普工作。

各类报刊应当开辟科普专栏、专版;电视台、广播电台应当开办科普栏目,播出科普节目,发布公益性科普广告;出版发行单位应当加强科普书籍和科普音像制品的出版和发行;声讯服务台和网站应当提供科普类信息服务;影视生产、发行和放映单位应当加强科普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和放映;图书馆、文化馆(站)、演出团体等文化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各自特点,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国土资源、农牧、林业、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卫生、环保、气象、地震、消防等部门或者单位有关科技知识的展览室(厅)等场所,应当定期举办对外开放日,免费接受公众参观。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应当将科普教育纳入公务员教育培训计划。

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开设现代科技基础知识课程或者举办科技知识专题讲座。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应当以提高职工、青少年和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为重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和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科技馆(宫)、博物馆、青少年校外活动机构和其他科普基地,应当组织科普展览或者科技知识讲座,在节假日免费向社会开放。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公园、广场、商场、车站、机场、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者和医疗机构、体育场馆、影剧院等单位,应当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普宣传。

公共广告栏应当有一定比例的科普宣传内容。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当结合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和岗位技能培训,开展科普活动,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普及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知识。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支持、鼓励科技、教育工作者进行科普作品创作,宣传科学知识,传授科学技术和方法,担任中小学校科普活动的指导教师。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年增加。科普经费的具体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一定经费用于科普工作。

省人民政府应当增加对贫困地区科普经费的投入。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维护和改造现有科普场馆、设施,充分发挥其科普功能。

政府财政投资和社会捐资建设的科普场所、设施应当用于科普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其用途。临时占用科普场所、设施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同意。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从事下列活动,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一)科普场馆开办科普活动取得的门票收入;

(二)科普类图书、报刊、影视作品、音像制品等的制作、出版、发行和放映;

(三)科普设备的生产、销售、进口。

在公共场所设立科普画廊、橱窗及开展科普宣传,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确认后,有关部门应当免予收费。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科普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可以依法获得专项经费资助、活动经费或者申请科普专题项目。

鼓励省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资,建设科普设施,发展科普事业。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科普成果纳入科学技术成果登记和奖励范围。

科普论著、科普成果和科普奖励,可以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依据。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每年五月的第三周为全省科技活动周。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集中开展科普活动,社会各界应当根据科技活动周确定的主题开展科普活动。

各地区、行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时间集中开展科普活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已有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履行法定职责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江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7年9月21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

【发布单位】江西省

【发布文号】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3号 【发布日期】2007-09-21 【生效日期】2007-1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江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2007年9月21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2007年9月21日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3号公布 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实施科教兴赣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组织及其他组织开展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科普,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第三条第三条 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科普事业是本省的长期任务。

第四条第四条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精神,维护科学尊严,反对和抵制伪科学,遏制愚昧、迷信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科普为名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有损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科普工作发展的措施,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科普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审议科普工作规划和计划,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普工作,研究、解决科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的科普活动。

第六条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拟定本行政区域内科普工作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督促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普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有关的科普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 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协会应当推动科普网络和组织建设,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或者联合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和计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

第二章 重点人群科普

第八条第八条 科普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公务员是科普工作的重点人群。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重点人群科普工作,提高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带动全体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第九条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单位加强未成年人科普工作,在未成年人中倡导科学精神,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普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

第十条第十条 中小学校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教学活动和学生特点,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发明、科技竞赛、科技制作、科技考察和科普夏(冬)令营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并利用公共科普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科技活动中心,以及其他科普场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精神。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科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科普网络。

农业、科学技术等有关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应当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帮助、扶持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文化、科学技术、卫生、农业等有关部门应当经常组织开展以文化、科技、卫生、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的下乡服务,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科普活动,向农民宣传、示范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当利用自身优势,结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单位,加强城镇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面向城镇劳动者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科技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在职职工的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的需要,在职工中开展技能培训、技术竞赛和技术革新等活动,提高职工的科学素质和自我发展与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应当将科普教育纳入公务员教育培训计划。

公务员培训机构应当根据科技发展状况和培训对象的需要,开设现代科技基础知识课程或者举办科技知识专题讲座。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各级机关应当组织公务员参与科普活动,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能力。

公务员应当结合本职工作,加强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第三章 社会责任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应当组织和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作品创作和科普宣传;有条件的,应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举办讲座和提供咨询。

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撰写科普文章,编写科普教材和读物。

鼓励大学生、离退休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参加各种科普志愿活动。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应当组织和支持其所属团体,发挥各自优势,在科普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当加强科普组织建设,提高科普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科普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并加强对理论研究的组织和指导,扶持科普作品的研究和创作。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应当加大科学技术传播力度,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

综合类报纸、期刊应当开设科普专栏、专版,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者转播科普节目,制作并免费发布一定数量科普类公益广告;影视生产、发行和放映机构应当加强科普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书刊出版发行机构应当扶持科普书刊的出版、发行;综合性互联网站应当开设科普网页;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应当结合各自特点,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科普场馆应当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通过展览、培训、实验、影视播放、报告、讲座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并不断丰富、更新科普内容。

科普场馆应当将服务项目、开放时间、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的具体规定,通过媒体或者在场馆显著位置进行公告。

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应当常年向公众开放,并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参观实行免费或者优惠。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地震、气象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医疗保健、优生优育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科普工作。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应当根据科普规划和计划,并结合职工、青少年和妇女的特点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当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科普资源丰富的特点,面向公众集中展示高新技术产品和成果。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产品、技术、服务和设施优势,面向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城镇基层组织及社区应当充分利用所在地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资源,结合居民的生产、生活、学习、健康娱乐等需要,通过举办科普讲座、设立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或者科普活动室(站)等方式,开展科普活动。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公园、商场、机场、车站、码头、体育场馆、影剧院等各类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各自特点,在所辖范围内面向公众开展经常性的科普宣传。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和科普日等大型活动期间,社会各界应当根据活动的主题开展科普活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逐年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科普工作。

鼓励省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科普基金、捐赠财产资助科普事业。

科普经费和社会组织、个人资助科普事业的财产,必须用于科普事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克扣、截留、挪用科普财政经费或者贪污、挪用捐赠款物。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科普设施建设。设区的市和有条件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对现有科普场馆、设施应当加强利用、维修和改造。

鼓励省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

有关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的规定,对符合城乡建设规划的新建、扩建科普场馆用地优先给予安排。科普场馆用地不得改作他用。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毁损、侵占科普场馆、设施。

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不得擅自改作他用;政府应当安排运行和维护经费,以保障其正常运行。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科普组织和科普队伍建设,依法维护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和扶持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自主开展科普活动,依法兴办科普事业。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经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定的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活动的有关收入、科普类出版物等,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省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财产用于科普事业或者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科普工作者的科普成果纳入政府科学技术成果登记和奖励范围,并可以作为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和工作业绩考核的依据。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各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协会或者有关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一)认真执行、宣传科普法律法规成绩显著的;

(二)积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成绩显著的;

(三)为发展科普事业捐赠财产或者投资,有突出贡献的;

(四)科普著作、科普成果等产生重大社会效益的;

(五)在科普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以科普为名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有损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扰乱社会秩序或者骗取财物的,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予以制止;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克扣、截留、挪用科普财政经费或者贪污、挪用捐赠款物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擅自将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改作他用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扰乱科普场馆秩序或者毁损、侵占科普场馆、设施的,依法责令其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履行在科普工作中的法定职责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予以批评,并责令改正。

国家工作人员在科普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湖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6年7月21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06年7月21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合集五篇)

    【发布单位】818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02-18 【生效日期】2001-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四十九号) (2005年5月27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防御雷电灾害,保......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

    【发布单位】818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8-04-02 【生效日期】1983-09-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 (1988年9月27日湖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1998年4月2日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

    关于关于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6号)《湖北省合同监督条例》已由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3年11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一百一十七号)《湖北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已由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11年4月2日......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8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周坚卫 各位代表: 我受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

    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04年7月30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B8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4-07-30 【生效日期】2004-07-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