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54新闻采访写作简答题

时间:2019-05-14 06:4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0654新闻采访写作简答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0654新闻采访写作简答题》。

第一篇:00654新闻采访写作简答题

1.新闻采访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有哪些共性与个性?答:新闻采访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两者的共性是:都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都坚持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弄清事物真相,探求其本质和规律。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作为特殊的调查研究,又有鲜明的个性。①新闻性②突击性③广泛性④灵活性⑤连续性。2.新闻写作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如何用事实说话?答: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则,也是新闻区别于文学,新闻评论等文体最显著的标志。新闻用事实说话,就是根据{用事实来描述事实}具体要求做到,直接陈述事实。不要以抽象概念和议论代替事实报道。实事求是是按新闻本身的逻辑展开新闻。采用第三人称和注明消息来源。3.简述常用的通讯结构方式?答:通讯的材料较多,篇幅也较大。通讯结构方式呈现出多样的,自由的态势力,常用的有,①纵式结构②横式结构③纵横合式结构。4.简述采访的临时准备过程。答:①明确报道思想②选择,了解采访对象③背景材料的收集与分析④特定报道对象的知识准备⑤拟定采访计划。5.简述访问记录的一般要求。答:①记要点②记易忘点③记疑点④记有关原话⑤记典型情景。6.写作工作通讯怎样体现新闻性?答:一是选准特点,选准体题材,二是先声夺人,敲开第一腔,三是客观报道,扩宽路子。7.记者怎样获取新闻线索?答:①上级渠道,从领导机关的文件,简报,通报,领导同志的谈话,报告,批示中获取。②书面渠道,从各部门的工作总结,业务简报,情况反映及群众来信中获取③传播渠道,如互联网,手机短信,爆料电话等④社交渠道,通过广交朋友获取⑤会议渠道,从各种会议中获取线索⑥新闻线人⑦生活渠道,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线索。8.采访提问中,记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答:①问法要多样,开放式,闭合式,诱导式,激发式等提问方式要依据对象,情况的不同交替使用②抓住疑问点,即在采访中指出矛盾,简洁,明确,合理的提问③尽量具体,问题提得具体,不太大,对方就好回答,知道要说什么④倡导讨论式,记者在采访中营造一种舒缓,自然的交谈气氛,可以在讨论中交流看法。9.简述提炼新闻主题的方法。答:新闻的主题寓于事实本身,只有掌握用于写作的事实材料,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深刻认识事实的本质及特点,才能提炼出新闻主题,①从认识事实入手,要抓住事实的本质特征,把握事实的新意及其所蕴含的意义,认识事实并非轻而易举②在比较中鉴别,对新闻事实的历史与现状做比较,对事实的外部联系,即在全局上作比较③注意上下结合,把上头的政策意图同下头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要有宏观意识,全局观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④选好新闻主题角度,从体现政策角度,从说明重大意义角度,从人们普遍关注问题角度,从提倡某种时代精神与风尚发的角度来提炼新闻主题。10.假如你是《人民日报》记者,就上海世博会采访上海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请拟定简要的采访方案。答:①采访目的,了解世博会的组织管理及对上海发展的影响②采访对象,上海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及工作班子③提问提纲要点,一组织世博会的目标,过程,主要收获等,二世博会组织管理所采取的组织,三对世博会管理工作的自我评价,四世博会召开对上海发展产生的影响,五上海市民对世博会召开的评价,六本次世博会组织管理的主要问题,七世博会后对相关项目的打算。11.在采访中,记者怎样才能“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答:①首先应该对面上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形势的发展、社会矛盾的焦点、群众关心的问题有所了解。②从中初步选择报道的方向与单位,再逐步收拢,明确典型。③面和点指的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整体与局部。本做法就是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通事实联系起来。12.为什么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答:第一手资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获得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等。记者发出的报道中,有没有必要和足够的第一手资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卓有成效的采访的重要标志。①第一手资料具有很强的实证性。记者亲自耳闻目睹的事实与别人转述的事实,其分量和价值量是大一样的。它直接关系到事实的权威性和说服力。②第一手资料是记者认识客观事实和检验间接材料的依据。③第一手材料,往往是形象生动的、富有吸引力的。中外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13.消息写作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答:①不同类型消息区别对待。通常非事件性新闻的背景交代要比事件性新闻的多一些。②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制宜。着重看主要读者对象,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③服从新闻表达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引旧意在显新”是交代新闻背景的根本宗旨。④要省而精,简明扼要。应当尽力选择和使用典型的、“多功能的”背景材料。⑤要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背景应当随着表达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需要而灵活安排。14.简述倒金字塔结构的长处.答:使用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点:第一能够让读者最快了解主要的新闻事实,第二便于记者抢发新闻,第三便于编辑快速选稿、分稿、组版与删节。15.消息的结构形式,比较常见的是?答:倒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式结构、悬念式结构、并列式结构、自由式结构。16.时间顺序式结构适合写现场目击记,悬念式结构是把倒金字塔结构与时间顺序式结构结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结构形式。17.倒金字塔结构的适用范围,用倒金字塔结构报道体育消息要注意些什么?。答:①倒金字塔结构通常多用于体育动态消息的写作②有截稿时间限制,尤其是报道晚上的比赛,或者是在有时差的国家及地区报道时,最好用倒金字塔结构③适用于那些需要抢时间的重大赛事结果或成绩报道,以及与体育有关的突发事件的报道④比赛消息⑤有时一场重要的比赛结束后,受众在读报前就已经知道了比赛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报纸的比赛消息不具备时效的优势,因而只需用倒金字塔结构将主要新闻事实加以报道就行了⑥在有些重要的比赛可能需要以组稿的形式加以全面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宜用倒金字塔结构来报道基本的新闻事实,而将其他更具体、更详细的报道留给其他体裁来完成。应当注意的方面:第一提炼新闻重点,第二安排好结构层次,第三写好导语,第四注意垫铺新闻背景。长处是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能够避免倒金字塔结构所存在的程式化、单一化的不足,更好地反映和表现体育运动的特点。不足:篇幅较长,重点不突出,且编辑很难对其进行删节。18.倒金字塔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局限性?要注意哪几点?答:①它是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②它要求把最重要、最新鲜或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消息开端③它的导语一般采用“部分要素导语”④对于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比较简略,每段文字很简练⑤各段之间往往有逻辑上的联系。2答:它对于某些非事件新闻、富有人情味或故事性的新闻就不太适宜了。三答::①要根据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选择确定新闻结构形式②要统筹兼顾,上下贯通③要照顾读者的感受。

第二篇:新闻采访简答题整理

1.新闻采访活动从性质上分有哪些常见形式?试分别阐释。

(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2)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3)交叉采访:即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4)易地采访:即记者到平时分工范围以外的其它地区进行的采访活动。

(5)巡回采访:又叫旅行采访、体验式采访,即按照编辑部的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采访的活动。

(6)隐性采访:即不公开记者的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活动。

2.新闻采访活动从形式上分有哪些常用方式?请列举并适当解释。

(1)个别访问:(2)集体访问:A.开座谈会。

B.记者招待会。(3)现场观察:(4)参加会议:

(5)蹲点:通常用来采访解释性、调查性新闻。重大事件性新闻如果正在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做连续报道,也需要蹲点采访。

(6)查阅资料:A.查阅资料写作综合新闻。B.查阅资料补充新材料。(7)改写:(新闻写作、编辑中详细讲)A.缩节:B.改写:(8)问卷:注重分析。

(9)电话采访:比较方便,但是应该与采访对象事先沟通好。参看《金正昆讲礼仪》视频。(10)网络采访:注重真实性。

3.我国记者按分工不同有哪些基本类型?试归类并加以说明。

1.专业记者: 专门采访报道一条战线或某一部门的记者。如:农业记者、工业记者、文教记者、卫生记者等。2.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

(1)特派记者:因特别采访任务受编辑部派遣的记者。如:邵飘萍、范长江、瞿秋白等。

(2)特约记者:应邀完成特定采写任务的社外工作人员。

包括:地方党委或业务部门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其它大报的负责人;作家等。3.地方记者与机动记者:

(1)地方记者:报纸编辑部派往某地的常驻记者。(数量最多)

如新华日报连云港记者站,新华社山西分社等。

(2)机动记者:类似特派记者,数量最多。多采访突发事件、调查性新闻等。4.驻外记者:受编辑部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如新华社纽约分社记者。也包括从当地招聘的外籍记者。

4.一名合格的记者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职业素养?

一、新闻敏感 P3

(一)含义:即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又称为“新闻鼻”“新闻眼”。1.观察识别能力: 2.预见新闻的能力:

(1)预测事物未来发展;(2)预见可能出现的新闻: 3.去芜存精的能力: 4.挖掘隐含事实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新闻敏感:P4 1.提高政治敏感:即“政治洞察力”。

2.加强受众意识:不怕采访报道“小事”。具有人文主义眼光。P11 3.积累知识经验:丰富自己,才有内容、有思想。4.时刻保持警觉:对突发事件有准备。◆根本途径: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社会责任感 P6 坚决杜绝有意泄密

1.具有政治上的敏感与立场。2.甘冒各种风险:自然界风险、政治风险、战争风险。3.警惕泄密:(1)多请示,多汇报。(2)不抢先。(3)口头也要保密。

三、专业主义精神 P8

(一)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全面、客观、公正、平衡地报道。1.客观报道的含义:

事实选择不带偏见;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不发表评论;努力做到公平、平衡。2.报道实践中往往有偏见。原因:

民族利益;阶级和种族原因;政治原因;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原因。3.如何力争报道客观:

(1)从权威方面获取信息:建立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2)通过议程设置影响舆论:要辟谣而非传谣。(3)适当刊载不同观点:有助于提升媒体公信力。(4)增强现场感: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现场声画。

(二)强调新闻的独立性:记者必须善于且敢于独立思考。1.不同价值取向下的新闻报道:(1)冷战时期: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差异。

(2)中美建交到20世纪80年代末:有意淡化意识形态差异。(3)90年代之后:新一轮偏颇的报道。

(4)新世纪以来渐趋公正独立的报道:仍有立场。

2.如何在表现价值取向和独立公正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用事实说话。

(三)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阿道夫·奥克斯:“报纸应是纯粹的新闻工具,而不是流言蜚语的学校!” 1.假新闻的危害:

(1)有意假造:后果恶劣。(2)非有意:调查不清。

例:《火星人入侵地球 美国上下惊慌万状,一片混乱》

2(3)部分失实:更难把握。

5.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通常有哪些?试阐述。

(1)将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等同。(2)作风浮夸,粗枝大叶:报道政治新闻时常犯。(3)知识不足,真假难辨:要博览群书。(4)道听途说,不经核实。(5)追求生动,细节想像。(6)急功好利,夸大事实。

(7)以偏概全,牵强附会:部分真实不等于整体真实。(8)沽名钓誉,胡编乱造。3.具体要求:

(1)六要素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

(2)细节真实:不排斥用文学艺术手法如描写等提高可信度。

例:《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原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3)资料真实:资料准确,权威性。注意保密。

(4)心理真实:少采访即时性心理活动,可采访阶段性心理活动。——注意现场观察。(5)用语真实: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四、职业道德修养

◆ 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与新闻事实的关系:一切以事实为准。2.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广泛接触,广交朋友。

(1)与采访对象的关系;(2)与受众的关系: 3.与同行之间的关系:(1)单位之间:

A.怎样抢独家新闻:积极竞争,正当竞争。

B.对同行失误的态度问题:正确对待失误,对事不对人。(2)单位内部:整体观念。

6.一名合格的记者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素养?

7.记者的知识修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试分别加以说明。

一、丰富的知识修养 P11

(一)具备丰富知识的实际意义:

1.提高采访活动效率:有效打开采访通道。2.满足读者求知欲:“以知服人。3.提高采写能力: 4.避免犯常识性错误:

(二)知识修养的范围:P12 1.哲学知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2.政治经济学知识:经济报道比重大。3.法律常识:保护自己,保护采访对象。4.新闻学专业知识:

5.其它各科基础知识:回到常识,不犯错误。

(1)知道什么是新事物:

(2)懂得多,才可能写出预测性新闻。

二、健全的心理素养 P13

(一)具备出色的思考能力: 1.特殊的思维方式对记者的重要性:

三、多种技能修养 P15 1.方言土语: 2.外语: 3.摄影录像: 4.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汽车、汽艇、雪橇、直升机、骑马、骆驼„„ 5.现代化通讯:电脑、手机、步话机、发报机„„ 6.野外生存: 7.公关修养:

(1)有信誉:(2)采访前后态度一致。(3)不谋私利: 8.加强体能锻炼:

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条理的工作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专业的写作能力 P10 1.良好的文字功底: 2.探索新的报道形式:

8.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试分别说明。

(一)真实性 “报纸应是纯粹的新闻工具,而不是流言蜚语的学校!”

(二)时间性:树立抢新闻的意识。

1.学习西方的优秀传统。2.注意坚持真实性。3.注意新闻时效范围:避免拖后、冒进、打提前量。

(三)思想性:不仅指政治倾向,也指人类共有的,向上的精神力量与精神导向

怎样坚持写有思想的新闻?

1.首先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2.选择新闻要有独立性:全面、客观、公正、平衡。3.报道新闻要增加可读性。

(1)含蓄有技巧:hide tongue(2)知识说服人:(3)增强趣味性:

(四)用事实说话

1.含义: 即让新闻的思想观点通过事实自然地得以流露。2.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2)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用事实程度超高,可信度越高。说话:寓意于事。注意:不能揠苗助长。

9.不善于用事实说话的现象主要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1)认识上的错误:

A.滥引讲话、条文等。B.用议论代替事实。(2)技巧上的错误:

A.大量平凡的事实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事实。B.只写事实,但未用事实表达思想。10.怎样做到在新闻中用事实说话?试举例说明。(1)精选事实:敏锐的新闻目光。(2)巧述事实:多细节、少议论。

不正确用语:他因跳窗自杀而死 不正确用语:因自窗口跳下而死(3)多做解释:针对术语。

(4)再现场景:包括背景、人物。《我看见历史在爆炸》

11.针对不同人群,新闻具有怎样不同的功能?试从受众、政党政府和媒体自身的角度分别阐述。

(一)对普通受众:故事

1.故事记录的对象:(1)大事件:(2)日常生活: 2.故事对受众的价值:

1)故事能更好地展现事件或现象: 2)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3)方便记录新闻事件: 3.注意事项:“故事化”写作过程中要保证新闻真实性。

(二)对政党政府:话语 1.关于新闻政策:

即各国关于新闻报道的政策界限的规定。

我国尚无新闻法,原计划2010年可出台,结果又搁浅.2.媒体立场与意识形态:

3.媒体话语:既要符合新闻政策,又要保持媒体的独立性,缺一不可。P9 三)对媒体自身:产品 1.面向受众的产品属性:

(1)经济产品:A.内容为王。B.形式为金。(2)精神产品:

2.面向广告商的产品属性:

(1)一次售卖决定二次售卖。(2)二次售卖影响一次售卖。

12.新闻价值主要包含哪些因素?试阐述之。P28

1.时新性:

(1)时间近:即时效性。(2)新鲜感:从内容看。2.重要性:从社会意义层面看。3.接近性:时代、国别、民族。4.显著性:引人注目。

5.趣味性:突出表现在社会新闻中。

6.人情味:重点是在新闻报道中塑造人物形象。P32 13.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1.政府机关发布:◆常见形式:

(1)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2)政府公文、公报、会议纪要等。2.他人提供:

(1)基层通讯员:特约报道员。(2)一般受众:报料。周恩来“到茶馆去”的建议。(3)新闻线人:培养自己的关系网。P50 3.自主发掘:

(1)耳闻目睹:A.闲谈不“闲 P53 B.善于联想。C.对比出新D.关注细节(2)其它媒体:P45-P50(3)查阅资料:

14.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面对哪些情况时,尤其需要记者做好充足的准备?

1.重要人物:

(1)高层:领导、名人、演艺界人士等;(2)典型人物:生平、事迹的概况。2.重大事件:(1)重要会议:(2)重大预知事件:(3)重大突发事件: 3.陌生情况:

(1)陌生问题:了解相关领域知识。(2)陌生地点:包括在国外采访。

15.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各不相同,从表现形式看有哪些常见类型?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又该如何应对,以采访成功?

1.积极配合型:(1)原意谈+善于谈: A.记者较为熟悉的采访对象。

B.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人:要注意真实性。(2)原意谈+不善谈:消除紧张心理,巧妙提问。2.一般协作型: 3.蓄意应付型:不愿谈。

(1)错误、犯罪等行为:查明真相;(2)谦虚、有顾虑:鼓励;(3)战俘、罪犯等:打开心理防范;(4)高傲:平视。

4.特殊群体:新闻发言人。有时积极配合,有时一般协作,有时蓄意应付。★其它采访对象也因事件性质和记者的态度不同而在不同的场合下有表现差异。

16.怎样在采访中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

(一)划定采访范围: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

只访问当事人是不够的,还要访问与当事人有关的人。

(二)选择适宜的访问时机: 1.不适当的访问时机使采访失败:

2.选择时机的方法:(1)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 A.注意指向。B.守信心理。(2)双方事先约定:甚至把提纲给对方,使之有条理。(3)不允许另选时机的处理方法: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

(三)选择合适的场合:

1.非正式场合: 2.采访对象熟悉的场合: 3.能激发采访对象灵感的场合: 4.不易被干扰的场合:

(四)设计得体的仪表:

1.赢得对方注意:2.赢得对方好感:3.原则:得体、大方、适宜。

(五)摆正合理的相互关系:邵飘萍“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1.采访对象的平等交流者:

(1)尊重对方:A.启发式提问:B.注意礼貌:(2)尊重自己:

2.采访对象的质疑者:(1)从常识出发,从常理出发。(2)不要触及采访对象人格的底线。3.公众的代言人:(1)了解受众的关注点。(2)促使采访对象解答受众可能的疑问.17.记者在采访前应进行怎样的准备?

一、平时准备——精神准备 P65 1.平时准备的意义: 2.平时准备的内容:(1)有助于捕捉线索与事实。(1)新闻学专业知识:(2)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的交谈。(2)理论知识:(3)政策知识:(3)有助于提炼深刻的主题。(4)其它领域知识:

二、临时准备——技术准备

(一)明确采访目的:

1.减少采访的盲目性。2.扫除采访对象的不信任感。

(二)搜集采访资料:

1.熟悉新闻事件背景。2.明确是否被报过,报到何种程度。3.了解采访对象的专业领域。4.了解采访地风土人情。

(三)熟悉采访对象:寻找突破口。

(四)准备采访方案:P73(作业)

18.新闻采访常见提问类型有哪些?请按问题涵盖范围、答案确定与否、是否隐含记者态度等不同标准分别进行说明。

一、按问题涵盖范围分:

1.原初性问题:指一个问题引发或改变了话题,将访问引入一个新的内容领域。

这类问题通常是在制定采访计划时设计好的,不应随意更改。2.从属性问题:指为已经开始交谈的话题寻求更多、更详细信息的问题。

这类问题比较灵活,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临时更改,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判定从属性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是:

采访对象回答完全部的从属性问题之后,是否能自然得出原初性问题的答案。例子:原初性:请谈一下文学院迎评工作开展得怎么样了? 从属性:教学方面?教改成果?论文情况?学生工作?学风建设?

从属性:教学方面还可以谈课程设置情况怎样?上课情况?教师进修?学生是否有自主 择课权?„„

二、按答案确定与否分:P96 1.封闭性问题:其限定面较窄,采访对象不易回避,又只能具体作答,又称“限制性提问”。

一般较尖锐、紧凑,适用于深挖某些问题,获取具体材料,以及纠正某些事实和看法。但如果使用不当,会影响访问气氛。

员工们给您提过意见吗?(是/否)您是否同意这些意见?(是/否)

2.开放性问题:P98其限定面较宽,采访对象回答时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和灵活性。一般较缓和、自然,适用于创造和谐的气氛和获取概括性的材料,但容易使谈话松散、空泛。请谈谈你们公司是怎样扭亏为盈的? 3.把开放性问题变得具体化的方法有:

(1)给出一些限定性的要素什么事情让你决定做一名关爱爱滋病孤儿志愿者?(2)适当重复:(我飞快地跑过去。停。)你飞快地跑过去?(3)加强细节:(然后我开始志愿者工作。)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4)及时厘清:您的意思是„„?

三、按是否隐含记者态度分:

1.中性问题:指允许采访对象按自己的意愿答出任何答案的一种问题形式。

一般能得到较为客观、公正的材料,且显示了对采访对象的尊重、信任和希望。

适用于需要全面了解对方意见和情况,或记者本身对事实不想做评价的时候。如:请问您喜欢哪个频道的节目?您抽烟吗?

2.诱导性问题:P103 其本身已经提供了一种或几种答案供采访对象选择。

较容易使采访对象做出符合记者意愿的答案,很难准确反映采访对象的认识和态度。

适用于对采访对象的谈话和态度进行确认或概括的时候。如:你如何反应?你生不生气?

意外是发生在他们离开酒吧之后吗?

你是结婚还是单身?(都不是,我离婚了。)

19.新闻采访常用的提问方法有哪些?请指出并分别说明它们各自适用于哪一类采访对象。

一、正面提问:开门见山法、正问法。P101适用于积极配合型采访对象。1.正面提问的类型:P92(1)陈述引题:提问前铺陈相关资料。好处:

A.表明采访意图。B.提供思考线索。C.限定回答范围。D.提示模糊记忆。E.证实材料真伪。(2)直接提问:事先应有充足准备。2.防止出现的问题:

(1)提问不切题:防止对象只谈条条框框,大而空。(2)提问太直白:易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3)谈话总跑题:礼貌地引回原题。或改题?

二、迂回提问:迂回婉转法、侧问法P102适用于一般协作型采访对象或针对某些敏感问题。

三、追问:步步为营法。P106 适用于各种采访对象。

四、设问:内含结论法。P106适用于一般协作型采访对象。

五、激问:激将法、反问法。P107适用于蓄意应付型采访对象。

六、错问:以误求正法。P108 故意扭曲事实,以激发采访对象说出真相。

★激问和错问都可能造成采访对象的误解,因此在采访结束时,记者必须说明原委,以免留下后遗症。

七、插问:重复法。P109强调或促使采访对象补充关键性事实。

八、借问:委过于人法。P109 ★六种形式与八种方法相结合,随机应变,灵活使用。20.新闻采访提问应注意运用哪些技巧?

1.简洁:“报酬递减率”:提问越长,回答越少,甚至有去无回。

◇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

(1)不用长句。(2)不用倒装句。(3)不用否定语气提问。(4)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5)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2.具体:把一个原初性大问题分成几个从属性小问题。3.间接:有策略,注意分寸。

(1)寓庄于谐:(2)欲抑先扬:(3)分而问之:(4)使用婉语: 4.深刻:有深度,不等于艰深。5.自然:水到渠成。

6.节制:(1)得体、贴切:不问忌讳问题。(2)有分寸:保密观念。7.适度的沉默:

21.运用主持座谈会的方法进行集体采访,应注意哪些问题?

1.精选人员:

(1)具代表性身份:孩子、家长、老师。(2)最好有不同意见的代表:(3)可以并愿意为报道提供材料。

2.严格控制人数:

三、五人——

七、八人,不可超过十人。3.做好会前准备: 4.不可轻易下结论: 5.与个别采访相结合:

22.记者常用观察方式有哪些?试举例说明。并指出其中哪几种方式属于隐性采访。

1.参与性观察:(1)进入式:不公开身份。(2)介入式:公开身份。

2.非参与性观察:

(1)隐匿式:不露面。采访对象不仅不了解记者的身份,甚至根本感觉不到记者的存在。(2)旁观式:露面。如多数体育报道。

注意:其中“进入式”与“隐匿式”属于隐性采访范畴

23.试述隐性采访四种常见方式及隐性采访的应用规范。1.观察式(≈隐匿式)。2.体验式(≈进入式)。3.诱导式。4.偷窃式。

二.隐性采访的应用规范:P141 1.程序正当:在法律法规的许可下进行。(1)必须取得所在媒体的支持。

(2)尽力取得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支持与协助。

2.为了公共利益:所揭示的现象已经侵害了大众利益。P142 3.平衡职业道德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先做人,再做记者。4.显性优先,隐显结合:隐性采访不能成为常态,仅做备选。5.保护记者人身安全:P143 6.规避法律风险:法律看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1)维护国家集体权益:不得泄密,不得妨碍司法。P144(2)维护被采访者权益:

A.保护公民隐私权。B.保护公民肖像权。(3)维护记者自身权益:

A.身份扮演有禁忌。B.不得使用诱导式、偷窃式暗访方法。.注意搜集和保存证据。

C

第三篇:《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上遍

第一章

1.“身入”与“心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对采访来说,“身入”是重要的一步,“心入”是更为重要的一步。只有既“身入”了,又“心入”了,采访才能是“深入”的。

2.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3.新闻背景材料:事件新闻和非事件新闻的发生,新闻人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有它产生的环境、条件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些新闻事实,为了帮助读者、听众更好地理解,需要作些解释和说明。这些原因、条件和解释说明等,都属于新闻的有关背景材料。

4.第一手材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5.采访基点:也叫采访活动的联系点、立脚点。这是记者根据工作需要,选择若干相对稳定的联系点,经常保持联系,并用一定的时间,同那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一批推心置腹的朋友。这样,记者就能了解那里的情况,能够摸准那里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采访基点就成了透视整个社会生活的“窗口”。第二章

1.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这是因为他们外出完成一定的新闻采写任务,也是以记者的身份出现的。

2.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3.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4.机动记者:又称直属记者,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的采写。机动记者平时没有固定的采写任务,哪里需要哪里去,机动灵活,随时待命。

5.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6.驻外记者:是新闻单位派往国外常驻采访的记者。我国的驻外记者在政治水平、业务能力以及外语水平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7.内参: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即使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些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开传播。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第三章

1.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2.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是引导记者进入采访的尚待证实和挖掘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表面性和有待证实的特点。)

3.顿悟性思维:就是脑海中突然闪现出来的某种新念头、新认识、新思想。顿悟,也可以称为一种直觉、一种灵感。4.新闻角度: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的着眼点或侧重点。是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主要是追求报道的新闻价值,好的新闻角度有利于突出新闻价值。报道角度包括采访事实的角度、剖析事实的角度与表达事实的角度。

5.新闻政策: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包括新闻机构的工作原则和编辑方针。

6.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包括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这几个因素。第四章

1.报道思想:是指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2.采访的平时准备:也叫间接准备和广义准备。指的是不以某一次采访活动为目的的经常性准备。3.采访计划:指记者对于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以及找什么人,提什么问题,阅读什么资料,还有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的方法等。

4.采访对象:即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5.特写报道对象:一般是指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物、事件,同时也包括象征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极其丰富的事物。第五章

1.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记者必须学会并善于访问,否则绝对当不好记者。

2.座谈会:又称调查会,是一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经过座谈会是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

3.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这是集体访问的一种。

4.激发式提问:与激将法相似,可通过反问、设问或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

5.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6.心理控制: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记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随之做出的相应的心理应变,还要善于使对方的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里控制”;而且所谓“心理控制”,并不是说记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应当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并表示理解,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取得共鸣。

7.因事件访问:就某一事件而进行的访问,旨在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这类访问的重点是弄清新闻五要素。如事情已有结果,则要弄清新闻六要素。

8.因人物访问:对新闻人物、著名人士的访问,访问的重点是人,往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物的纪实性报道的访问。这类访问要善于抓住人物的人性、善于抓住事实的细节。第六章

1.特殊方式的采访:指一点一点地、临时性的或分工比较稳定的采访有所不同的采访。当然,其中也都含有对访问和观察手段的运用。具体有巡回采访,易地采访、交叉采访、蹲点采访、隐性采访。

2.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3.巡回采访:也叫游动采访或旅行采访,是记者按照预定设计好的线路对沿途与采访主题有关的情况进行的采访。它具有开阔记者眼界、使报道样式活泼等优点,适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题材的报道。

4.易地采访:指记者到本职工作范围以外的地区采访。

5.交叉采访:指记者证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同时交*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这种采访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6.蹲点采访:这是一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采访时间较长的采访方式,蹲点采访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新闻机构根据报道需要,派出记者到一个点里去,进行深入的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有分量的新闻。二是新闻机构派记者参加党政机关统一组织的蹲点工作组,边工作、边采访,点搞完,经验出来了,记者的报道也完成了。

7.观察: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

8.同步观察:就是在事物变动的同时,记者在现场实地进行观察。这样,事物所变动的一切,都在记者的视野之中。9.概览:即“鸟橄法”,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大略的、鸟橄式的全面性观察,抓事物的全貌和轮廓,比较准确、完整。10.观察的位置:指记者在现场观察的角度和观察采访对象的位置。

11.细察:就是通常所说的“细察法”,是对某一事物的某个局部或细节,作重点的、仔细的观察。在一次完整的现场观察中,要将概览和细察有机结合。第七章

1.采访对象的有意注意:指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如排除外来的噪音与周围人的干扰,认真回忆思索,全神贯注叙述事实材料等。

2.采访艺术:是指要采访的思想内容及采访技巧的完美统一。

3.点面结合:这是记者采访的基本技法。它包括多种含义: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局部和整体。采访中的点面结合,就是说记者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遍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和掌握新闻事实的现象、本质及其意义。

4.“自己人效应”律:指当宣传者与受传者在“观点上一致”,“有某种意义上的一切相似性”时,就会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视为知己者,宣传效果也好。

5.采访的“透视”法:也叫抓本质,指要透过客观事物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认清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并实事求是地从中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

6.宣传政策:指善于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

7.报道角度:指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包括采访事实的角度、剖析事实的角度与表达事实的角度。

8.原始心理反应:采访对象和记者初次见面,或者得知记者要来采访,一般都会出现一种心理反应。这种最初的心理反应,称为原始心理反应。下编--第一章:

1.用事实说话: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2.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通称“新闻五要素” 3.笔外功夫:主要指对客观事实的观察、认识和掌握;同时,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形势和社会动向;还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功底。

4.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5.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第二章

1.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事实所体现的中心思想。新闻题材是能充分说明新闻主题的事实材料。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新闻主题的思考,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联系当前的形势、中心工作和实际情况,思考新闻主题的深化问题。二是比较几种主题思想考虑方案的优劣好差,确定最佳方案。

2.新闻选材: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和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新闻选材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极大,因为选材的过程,实质就是组成新闻从而报道新闻的过程,也就是由客观存在至社会传播的过程。

3.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其组成部分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基本成分。

4.新闻素材:指记者在采访和查阅有关材料时收集的可能对报道新闻事实有用的种种材料,包括人证材料、物证材料、口头材料、文字材料、图书材料、数字材料等等。

5.新闻典型: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6.主题角度:新闻常以某一着眼点、侧重点,突出反映事实的内涵。这着眼点、侧重点就是新闻主题的角度。7.广义主题:也就是报道的中心意旨,如告诉受众一个动态信息,就要准确反映外部世界的变动情况,使他们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以期有效地调节受众的思维和行为。

8.狭义主题:通过事实的报道表现某一种思想观点的,称之为狭义主题。第三章

1.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2.模糊语言:人们在日常的社会交际中,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的客观存在。因此,新闻语言也保留有“模糊”的成分,而不必都像科技语言那样非常精确。新闻的模糊语言不是语言含混不清,而是相对于语言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但又不失于确切。

3.精确语言:指确凿无误,不夸张,不走样,更不造假;恰如其分,叙事、状物、写人得当,不可滥用褒贬之词;清楚明白,使人一目了然,可信无疑的语言。

4.文风:文风是指人们在写文章、说话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风尚,是文章或讲话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点的总和。

5.新闻文风:新闻文风是人的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反映,是人们运用新闻报道手段表现的格调、情趣和作风。6.文采:指文章华丽多彩。文采与语言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文采是修饰语言的,基本上是个修辞问题,但又涉及内容。第四章

1.电头: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用电发往外地称“电”,稿件发给当地的称“讯”。

2.一句话新闻:即用一句话表述的新闻(消息),它比简讯更“简”。

2.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3.非事件性新闻: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进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等。

4.经济新闻:指以反映经济活动、经济生活为内容的消息报道。它还可以具体分为工业新闻、农业新闻、财贸新闻、金融新闻、交通新闻等等。

5.社会新闻:指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初会风气的新闻(消息),旨在崇尚伦理道德并与社会上不良现象作斗争,报道内容包括日常新人新事、婚恋与家庭、社会秩序、风土人情及人口、市政、衣食住行。

6.人物新闻:以写人物为主的一种消息。集中反映人物的主要事迹及其晋祠风貌,或只报道人物某种行为、某个侧面;尤其是时效性较强,报道迅速及时。

7.特写式新闻:也称新闻素描、现场新闻或视觉新闻。它首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8.目击新闻: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

9.解释性报道:或称为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释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与其他相关事物的联系。这种消息与深度报道(通讯)有去区别,主要是报道简要、及时,不必讲求深广度,也不一定是重大题材。

10.背景报道:与解释性报道类似,突出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它主要揭示新闻事件的“背景”,即其历史、环境和因果关系,以及事件发生的主客观条件。

11.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

12.平行式组接:强调时间系列的同一,表现同一时间里在不同地点发生的同类新闻事件或事实。

13.综合消息:围绕一个主题思想、从不同侧面概括反映某个事件、问题的全局性情况,或综合报道不同地区、单位具有同类性质又各有特点的多件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特点:1.不受空间的限制 2.由多地、多件新闻事实组成 3.从不同侧面表现共同主题 4.报道面广,声势大的。

14.述评性消息:也叫新闻述评,是一种以述为主,边述边评、夹叙夹议的新闻体裁。类型:形势述评、工作述评、思想述评

特点: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述评结合,夹叙夹议;针对性强,富有思想性。

15.一事一报: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

16.答记者问: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展示有关方面负责人或权威人士回答记者提问的内容的消息体裁。17.工作述评:从典型的新闻事实出发,论述某项工作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提出记者的意见和建议。

18.思想述评:抓住有一定倾向性或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情况,从实际材料中提出问题,加以分析,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提高认识。

19.硬新闻:一般指是重要的公众事件的报道。

20.软新闻:即重要性不如硬新闻,而趣味性浓厚的报道。

21.纯新闻:直截了当的事实报道,不加解释分析,不以文采和材料的有趣取胜的新闻。22.主体新闻:是一篇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事实、内容。

23.“道”:包含客观之道和主观之道两重含义:客观之道,主要指客观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主观之道,指特写阶级、集团的世界观以及路线、方针等。

24.“意”:一指记者通过采访、分析思索活动对客观世界中具体事实的理解和认识。它又包括“情”和“理”两个方面。

25.简讯:包括短讯、快讯简明新闻,它是有三言两语报道事实的一种体裁。特点就是简短。在表现形式上,简讯通常只叙述新闻事实的梗概,不必交代背景材料,几乎不表述新闻事件的具体经过;也可以没有导语,可以不分段。第五章

1.消息结构:消息写作中表达内容和体现新闻主题的谋篇布局,即一条消息组织事实材料、安排层次段落的构思设计。它一般包含突出中心,确定表述次序,处理详略,划分层次段落,考虑呼应和过渡等等。

2.依事适笔:是消息的主体部分按逻辑顺序来写作,即根据事物的内存联系或问题的逻辑关系来组织材料,顺着这个脉络下笔,不受时间顺序的约束。

2.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3.金字塔结构:是按新闻事实发和始末,即依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事实的开始和结束,就是新闻的开头和结尾。它适用二前后时间跨度比较小或者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情节或生动细节的新闻事件,多用于非事件性新闻。

4.散文式结构:指消息写作中适当吸收散文写法。采用散文式结构,消息的开关可以先简笔描绘有关场面、情景、气氛、色彩,或即兴抒发见闻、感触;或引发调动读者的联想,激起读者的兴趣;或设置悬念等;然后,再有节奏地和盘托出新闻事实。

5.地理背景:指关于新闻事实发生地的地理环境特点等背景材料。

6.复合导语:有的消息段落很简短,其导语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段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段组成的导语,称复合导语。“复合导语”的第一自然段称为主导语,其后导语段落,称为次导语,或准导语。

7.人物背景:指关于人物的出身经历、身份职务和性格特点等背景材料。8.社会背景:指关于时代政治背景、国际形势、社会条件等背景材料。

9.晒衣绳式导语:国外对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的贬称。这种新闻诸要素俱全的导语形式,内容繁杂,不易分清主次轻重,段落长,字数多,也容易纷乱。犹如把所有的衣服都晒在一条晒衣绳上,难免给人以沉重、杂乱之感。

10.直接性导语: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它适用于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评述式等。

11.间接性导语: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展地引出新闻的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可分为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等。

12.叙述式导语:即在导语中直截了当地用事实说话,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新鲜事实。13.总结式导语:也称概括式导语,在导语中扼要地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14.评述式导语:也称评论式导语,指着重对新闻事实的分析或解释,进行评论的导语。

15.描写式导语:也称描述式导语,即导语中采用描写的方式,再现生动的事实或现场气氛、情景。

16.引用式导语:即导语中引述新闻人物富有特色、情趣的语言,或是引用成语、典故、故事、诗词、谚语、民谣,以及名人名言等,借以点明新闻主题或衬托新闻事实。

17.对比式导语:指进行今昔、正反、彼此等对比的导语。

18.设问式导语:指从事实中引出使人注目问题的导语,可以说,实际上就是设问修辞手段在导语写作中的运用。19.新闻主体:又称为“新闻躯干”,是一篇消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展开新闻内容、阐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新闻事实主要在主体部分交代和展开。无论哪一篇消息都不能没有主体部分。

20.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新闻背景的分类: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人物背景、事物背景、知识背景、社会背景。

21.历史背景:指关于事物发展、沿革变化,事物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有关的史实、轶事等背景资料。22.事物背景:指关于事物的性质、特征,彼此的联系、对比,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等背景材料。

23.知识背景:指关于专有名词、述语的解释,有关知识的介绍,以及引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材料、民谣、谚语等背景材料。

24.新闻结尾:是指为了深化新闻主题、强化新闻价值或扩大消息的信息容量,记者根据新闻内容,精心设计的消息的收结部分。它通常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相当多的消息可以是表述完新闻事实便戛然而止,而不必特意写结尾。第六章

1.细节:就是事物的具体化、细腻化,细节也能体现情节。大的细节往往具有情节意义,小的情节、具体的情节又常常是细节性的。2.访问记:这是通迅运用较早较多的一种表现形式。访问对象一般是人物,内容或记人物,或记人物介绍的事件。3.巡礼:是一种观光记,参观记,也称“见闻”。对记者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出的感想,一般采用鸟橄式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报道形势、事件、或单位,具有现场感、动态感和亲切感的特点。

4.专访:有专一主题专门对象的访问记。

5.侧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或就某些片断展开描述,以回答受众某些方面关心 和感兴趣的问题。

6.主次:指对作品内容重要程度的认识及布局安排,在表现上常以详略区别。“展开”与否是决定主次的条件。7.印象记事:也叫“描写记事”,篇幅不一定很长,但比较注重文学手法的运用以及与读者的交流,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可读性。

8.小故事:是为一般读者所喜闻乐见、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是压缩了的小通讯,但更多的是线索单

一、情节精干和有故事性的新闻事实表现。

9.情节:新闻的情节,指的是新闻报道在展开中心事件过程中有头有尾、发展变化的事实;这类事实本身比较完整,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示报道对象的面貌以及特征或个性。第七章

1.人物通讯:是以人物报道为中心的一种通讯体裁。它以丰富的内涵,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人物,尤其是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成长历程,展现人物精神风貌,从而起到震撼人心、鼓舞受众的积极作用。

2.事件通讯:重表现事件,主要报道具有一定意义的典型新闻事件,并通过事件的报道或提倡某一精神,或说明某个问题,或给人以某种思考或启迪。特征:它所反映的事件的新闻性和典型意义;报道新闻事件的详尽性;报道面比较广泛,写法也较灵活;在叙事中写人。

3.工作通讯:是一种直接反映和知道实际工作的通讯,既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分析当前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去推动工作。它还可以针对某些尚处在萌芽状态的倾向和现象进行实录或剖析,借以明辨是非,把握趋向,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特点:有很强的指导性;有相当的理论色彩。表现手法:体现新闻性;多用典型材料;多用典型材料;形式多样,运笔灵活。

4.风貌通讯:又称“概貌”通讯。主要指一个地区、一条战线新风貌的通讯报道。写作特点及要求:着力反映变化;描述事物的特征;借景抒情、写出感受;富于知识情趣。第八章

1.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2.人物特写:这是以新闻人物为对象的特写。要求精彩地刻画形象,将人物的行为和精神境界表现出来。3.事件特写:是新闻事件的形象化报道,它抓取事件的关键性场面、典型的情节、富有特征的片断或事件发展的高潮,集中描绘,突出地加以再现。

4.场景特写:摄取新闻事实和新闻景观中富有特征和感人的场面,加以描绘。在这里,特别注意动态描写,注意多用动词,多写动作,讲究视点的变化,多方落墨,有点有染。

5.旅游特写:捕捉旅途见闻中生动的、富有特色的片断加以再现,这种特写有时与场景特写很难区分。

6.报告文学:新闻领域里的报告文学,指用于报道新近事实的新闻和文学相结合的边缘文体。它在写作上讲究新闻性和文学性的双重特色,既要取材完全真实而有意义,又要善于用文学手段表现事实,使事实的报道富有艺术的魅力。

7.采访札记:记者将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摘要记录下来,加以公开报道的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其题材范围较小,着眼点在于交流信息,推动工作。主要作用有:阐明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匡正视听、明辨事非和提醒注意等。

8.工作研究:作为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具有探索性的特点,主要探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包括经验教训、成败得失以及某项具体措施的可行性行为。

9.调查报道:作为调查研究成果形诸文字的书面报道,也是一种新闻边缘文体。它与工作总结、工作通讯相近,不同的是其分析更深刻、理论性更强。它具有信息性、动态性、全面性和具体性等特征。

10.来信:包括读者来信和记者来信,是作者以第一人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的一种报道形式。

第四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当代新闻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写作: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和信息,通过写作制定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全过程。关系: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2.采访质量决定写作质量。

3.对于写作的构思也影响到采访的进行。“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

1.故事是什么? 2.故事如何讲述? 一. 新闻与文学创作:

区别:文学创作:含蓄 主观

新闻写作:直白,客观

1、新闻写作是信息,文学创作是艺术。

2、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

3、新闻写作在进入写作之前必须完成采访,是对采访的来的事实理性选择和真实再现。

4、文学创造则要求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来写作。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二. 1.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新闻写作诗新闻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新闻学板块:新闻业务(采写编评),新闻理论,新闻史 2.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新闻写作决定信息是否传出去。发现——开发——采集——制作——传播(2)。新闻写作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第一章 新闻本源与叙事寓意

一、新闻本源与新闻根据

1、新闻本源: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2)事实胜于雄辩(3)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2、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失实(假新闻):

(1)体制性失实:指某种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影响新闻报道。如:“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大量失实报道。

(2)经济性失实: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强烈作用时造成的新闻失实。

2.新闻根据:

(1)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根据。(2)新闻报道必须新鲜。

A.内容要新。B.提高采写效率“抢新闻”

C.丰富报道手段,形势,“分段报道”广播,电视,网络尤其如此。D.写作中要有明确的时间概念,表明时间“新”。(3)新闻报道要素要完备。

新闻六要素: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 标识性要素:何人,何时,何地。(缺一不可,硬性)

实质性要素:何事,何因,如何。(记者可以表达不同的倾向性和观点)(4)要适当的交代新闻来源。

二.新闻事实与叙事寓意

(“人肉搜索”最初来自猫扑论坛)1.人肉搜索的功能:A核实事件的真实性 B.寻人

C 娱乐或恶搞 D.道德批判。

2.出现的原因:A私人领域公共化。B监督渠道缺少的唯一选择。

C中国社会经历了国家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干预到价值失范和现代性危机的转变。D.后现代的娱乐方式。

3.如何看待和应对网络“人肉搜索”。

A.要有理性自律。B.法治精神。C.公民意识。

媒体审判:媒体因为具有很大的传播影响力,其对案件的预测性报道可能造成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其一,影响舆论,并通过舆论影响法官的独立判案。

其二,就是媒体的不实、不公正报道在法院判决之前和判决之外,直接给案件当事人造成不良的社会评价,或者伤害他们的隐私权 新闻写作中的媒体审判 例:2004马加爵案 责问:客观与平衡 求因:从个体到普遍。

第二章 新闻报道体裁

一、我国新闻报道体裁的分类:

1、按报道分工范围划分:经济新闻,体育新闻,会议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等

2、按报道内容划分:动态新闻,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具备六要素

综合新闻,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多侧面归纳综合报道

3、按篇幅长短划分:一句话新闻,简讯,快讯,短消息、长消息等。

媒体审判:指媒体对司法机关正在办理但尚未定论的民事或刑事等案件的事实和性质,抢先作出大量的带倾向性观点的大量报道

社区报纸:准确提供读者所需的信息。构成社区的三个硬件:银行、教堂、报纸。

二、西方的体裁的分类 1.按传播工具划分:报纸新闻,杂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有线电视新闻,通讯社新闻。

世界上四大通讯社:AP 1982年 美联社

REUTERS 1850年 路透社(英)AFP 1844年 法新社(前身哈瓦斯社)UPI 1907年 合纵国际社(私人)新华社 1931年红色中华通讯社 1937年更名 2.按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范围划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社区报纸。(银行,教堂和报纸是构成社区的基本硬件)

3.按报道内容分:暴力与犯罪新闻,娱乐新闻,天气新闻,讣告等等。

讣告新闻:是对去世者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报道对象可以使达官贵人也可以是平民。在国外,普通小人物的报道占了大部分。

4.按事件的性质的划分:硬新闻,软新闻。

硬新闻:又称“纯消息报道”。指体裁比较严肃的,具有一定时新性的客观事实报道。(有很强的政治性,或者科技性的经济的、军事的、内容比较重大的新闻,表达方式庄重,写法也较为标准,相对变化不多。)如:新闻联播。

软新闻:指人情味味浓,写作手法轻松活拨的社会新闻,在题材上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表现形式上比较活拨,轻松,灵活,多变等。如:《晚间新闻》。

三、从新闻的六要素入手:划分为三大类,每一个实质性要数都可能构成一个报道中心。1.何事:消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

a.动态消息.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

b.综合消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的归纳综合报道

2.何因: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述评报道)3.如何:通讯(详细的展示过程)

第三章 消息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新闻结尾,署名。第一节 消息头

一 定义: 一般的新闻在最开头都可以看到用黑体字标示的就是消息头。

如:“本报讯”或新华社北京电,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讯头:本报讯 本报记者某某

电头: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新闻发布单位+新闻发布地点+新闻发布时间)

(如果是报纸,不管是何家报刊都统一采用“本报讯”)二 为什么有些用“电”有些用“讯”呢?

在报纸新闻中,记者向自己所在的媒体发回稿件,无论是否在出版地,可统用讯头。但在外地用电子手段发稿,也可用电头。通讯社新闻统用电头

三.为什么要有消息头?

1.是消息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是一种文体标识)。2.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知识产权,本报所有)。

本报专电:证明此消息本报版权所有,其他媒体不得抄袭。3.表明消息的来源,以利于读者判断。

4.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的联系起来,便其谨慎对待。四. 为什么要加”据”。

报社对于通讯社的电讯稿无权增补修改,但可以删节。经过删节的消息,必须在消息中标明:据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第二节

新闻导语

1.导语是新闻中消息这种体裁所特有的。2.导语处于文章中的开头部分。

(一般的消息导语就是第一段,也有俩个自然段构成的导语,称之为“复合导语”。虚写+实写)3.与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二、导语的演变

导语作为消息文体的特殊术语,是在消息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的 1.第一代导语

产生过程:1844年,美国,电磁电报

1851年,美联社的前身最先采用电报技术(此前是采用书信)1865年,导语作为正式发端

1880年,开始普遍使用

五要素概念的提出:指出导语要素要将五要素纳入其中。第一代导语,又称“全型导语”,因导入冗长又称“晒衣绳导语”。2.第二代导语

产生过程:(1)广播出现对报纸而言是个大的挑战。

读者的要求短时间内更多的消息。

(2)1954年《纽约时报》提出不要把五要素全纳入要挑选最重要最能激起人兴趣的要素。

第二代导语又称“部分要素式导语”“倒金字塔式导语”。(第二代导语是今天新闻写作的主流)。

3.第三代导语就是没有特点,五花八门,多样化,能起到活跃化的作用。

三、导语的任务

开门见山,尽快的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消息中的消息,快报中的快报)灾难性的新闻,灾情一定要上导语,新闻报道尽量用权威机构或人的括语。1.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导语为全篇定音

导语决定消息的基调,消息的主体部分要按这个基调展开叙述。

四、导语的大致类型

依据选取事实,反应事实的主要特点,导语基本可以归为四大类: 1.概述型导语:以概括的,直接的方式写作的导语。

优点:事实信息最为简洁明了,便于被大众接受。广播电视大多采用此类写好概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增强提炼与概括的能力,提炼新闻事实,忽略背景。(2)。用具体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2.描述型导语

与概述型相比,它的特点是:

消息的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

描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采访中要扑捉有形的画面即使未在现场,采访也应当做到“立体化”,让采访对象间接地为你提供一些情景。

(2)描写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主题,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不能为了

描写而描写)。3.评述型导语。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找相关的,权威的,与记者观点相同额知名人士的观点进行评论。

a.运用直接引语突出新闻事实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内容。b.运用直接引语变换新闻视点,烘托气氛,呈现立体情景。c.间接引语,把别人的话略加整理引出。4.橱窗式导语(一般都是复合型导语)是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

特点:它不是靠议论或描写,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如何标明导语中的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分为: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

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

一对不愿透露姓名或单位名称的新闻提供者予以保密。二因为不少提供消息的人士并非十分重要。

四、导语的修辞技巧

设问:导语以提问的方式开头,主体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展开叙述。拟人:导语中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活”起来。

借用:借用诗词典故,歌曲唱词等,为导语增色,这种写法可使得导语富 有情趣,使消息一开头就有诗情画意,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

对比:在导语中,对俩个极端事物进行比较,造成巨大反差,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

直呼:以第二人称“你”或“您”直呼读者,与读者对话,西方称之为“谈话体”。可以将读者拉近,造成一种亲切的交流的气氛。

排比:以结构相同或语气一致的成排的句式构成导语或导语中的一部分,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导语的气势,使导语带有节奏感。惊警:以惊醒,警戒的语句,唤起读者的注意。第三节 消息躯干

一、新闻躯干要达到两点:

1.解释和深化导语,展开导语,使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

2.对导语事实加以补充(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补足导语中没有出现的新闻要素,提供其他事实以及与事实有关的文化背景。

第四节 新闻背景 一.什么是新闻背景?

狭义的新闻背景指报道中与新闻事实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情况,社会环境等等。

二.新闻背景的意义。

1.对于受众的意义:帮助受众了解他们所不熟悉的东西

帮助受众加深对新闻事实意义的理解,认识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

2.对作者的意义:帮助作者表达他的立场,观点,思想倾向,是作者巧借事实说话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 新闻背景的种类。

1说明性背景材料 2注释性背景材料

3.对比性背景材料。(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对比)

4.提示性背景材料。(一个背景材料与令一个背景材料的对比)

第五节

消息结尾

消息结尾加上一定的新闻背景,可以增添消息的人情味和深度

第六节

消息标题

徐宝璜《新闻学》1.便于阅读。2.引人注意 一 消息标题的分类

1.从结构上分: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

1)单一型标题:即指有一种主标题形式的标题,多数为一行标题,也有少数两行标题,仅主标题就能独立承担标题任务。

2)复合型标题:由两行或三行构成,包含主标题和辅助标题。各部分名称及作用:主题(字号最大)

辅题(包含引题和副题。补充主题,加强气氛)

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上铺题,位于主标题之前,起引出主题的作用。

副题:又称子题,下铺题,位于主题后面,是“后勤部队”。起注释,补充,印证主题的作用。复合标题三种结构方式:a.引题+主题b.主题+辅题

c.引题+主题+辅题

2.从表意程度划分:

1)实标题:指表意实在,具体的标题。

特点:具体标明新闻事实。2)虚标题:即虚化,抽象的标题。

特点:烘托气氛,揭示新闻本质,阐明新闻意义等等。二. 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

1.单一型标题都是实标题。

2.复合型标题中一定有一条是实标题。3.题文相符:

a.标题表现的新闻内容要清楚明白。

b.标题中所概括的新闻事实要与新闻报道的内容完全一致。c.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任意的拔高夸大。4.生动形象。例:标题: 美“立歼”对手 伊“拉克”敌军

第七节 消息的结构形式 一 结构分类

1、倒金字塔型:每个段落都独立成段(方便删节),按照重要性递减排列。

2、时间顺序式:编年体结构

3、并列结构:概述型导语+消息驱干

4、悬念式结构

二 事件性消息和非事件性消息

事件性消息 非事件性消息 时间上:突发性 渐进的

六要素:何人、何地、何时(都不能少)时间地点不具特别意义 内容上:展示一个点,以具体的题材报道 全面的展示事件

三 精确新闻

定义:新闻机构采用民意调查,内容分析以及实地试验等社会科学的研究的方法来报道新闻,使新闻的内容能更精确的反应和解释社会现象。这种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技巧融为一体的新闻报道方法称为精确新闻报道。

四 《华尔街日报》体新闻

定义:报道新闻时,开头往往讲一个与主题有关的人物的故事,以此再引出所有报道的新闻,进而升华主题,使文章由枯燥、抽象变得引人注目,提高人情味和传播效果。双通道传播:理性传播+情感传播

第四章 通讯

一、什么是通讯?

1.定义: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记录深入而又生动形象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

闻体裁。2.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消息:篇幅较短,时效性很强,有消息头、导语等标识,简略单纯,通讯:篇幅较短,时效性较强,无文体标识,内容详细丰富,创造性强

二 通讯的作用

1.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2.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3.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

三 通讯的类型

1.人物通讯:以人物为中心,反映时代的特点、社会的风貌。

以景写人,注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矛盾冲突中写人,借他人之口刻画人物

2.事件通讯:以事件为中心

3.工作通讯:报道工作中的成就,成功的经验,揭示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材的指导性强,理性认识寓于新闻事实。

4.风貌通讯:又叫概貌通讯,抓住特点写出特色。

新闻特写: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表现了的片段进行描写。(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要求:现场感、局部化、可视性

会议新闻 :写作时应抓最有新闻信息的事实加以报道,不计较会议程序和规模问题 多媒体报道

信息形态的种类:视觉类媒体 听觉类媒体 触觉类媒体 多媒体信息必须围绕单一的主题 深度报道

一 什么是深度报道

定义: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信息全面组合,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

《一个自由而负责人的新闻界》

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可以表象真正意义的脉络。二 起源

前身:解释性新闻 美国20世纪30年代 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

要求:What Why background 西方新闻界的三次写作革命

第一次,18世纪中期

从英国的抒情散文体束缚住解放出来形成

顺序记事新闻写作文体

第二次,19世纪中期 讲究导语写作,以倒金字塔结构为框架的报道 第三次,现在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的写作 1.开头

经常采用“聚焦式“结构(写报道有关的个案最为典型的人 或事件的白描,提供个案场景,引起兴趣

2.过渡主题

在个案与社会问题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再点出主旨使报道由个案转到大问题考察分析上去。

3.发展主题

对大问题进行分析报道,所层面透视主题,使之全方位展现

4.意味深长的结尾

考试题型:(10个填空+10个名词解释+4个简答+1个论述+2条导语+一篇倒金字塔式消息)

第五篇:新闻采访写作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第一章:绪论(略)

第二章:新闻采访——新闻报道的基础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二.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的差别:

1.目的的差异性 2.时间的限制性 3.项目的突发性 4.需要的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 6.活动的艰辛性

三.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类?

1.个别采访

2.开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

10.网络采访(方式:直接转载信息;通过Emile等采访;查阅收集资料)四.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类:

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2.突击采访:无事先准备的情况下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

3.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4.巡回采访:也称旅行采访。按照编辑部的指使,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需要,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

5.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6.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的采访活动。可以加强记者间的交流,优势互补。五.新闻题材

1.新闻题材:一般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

2.消息: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它用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洁的文字向受众传播最大量的信息。分为动态消息,即简洁的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和综合消息:即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综合。

3.通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事件的新闻常用体裁。在叙描结合的基础上,可适时,适当使用抒情与议论等表现手法和相关修辞手段,使受众产生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如临其境的深切感受。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人物专访,新闻小故事,特写等。

六.消息与通讯的异同分析:

1.表现对象不同,消息的对象主要是事,通讯表现的主要是人。

2.表现手法不同,消息以叙述为主,讲究简洁明快,通讯则在叙述的基础上,主张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3.人称不同,消息一般用第三人称,记者不出现,通讯一般用第一人称。4.结构布局不同,消息一般是倒金字塔,通讯灵活。5.篇幅长短不同 七.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1.程序上:采访先

2.内在联系上:事实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

3.性质上:采访时认识实际,写作是反映实际,采访决定写作,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4.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

第三章 新闻报道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三个“是”,两个“标志”,三个“有利于”)

三个是:一是使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二是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

三是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一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

二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新闻资源

二是有利于促进接着采访作风深入

三是有利于新闻导向正确 二.新闻报道策划 1 定义:即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最佳效益的谋划。即这是一种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看似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看似零碎与片段的事物,通过系统,思辨的手段及严密的设想和规划,从内涵上把它们联系,贯穿成一体的活动过程 2 分类:

1)报道题材价值呈显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2)报道题材价值呈隐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也称“策划性新闻”,即它是在新闻事实发生之前或事实价值呈隐性状态之际,由记者,编辑主动介入,设计并促成事实价值显露的策划行为。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题材:

1. 战役性,阶段性报道 2. 重大新闻事件报道 3. 人物典型报道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注意事项:

1.选题应准,选位应低,切口应小

2.采访的时间,报道的密集度,时段的分布务必谋划有度 3.谨防过度介入

五.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流程

1.目标锁定制定方案落实措施目标校正

第四章 新闻采访前期活动

一.新闻敏感

1.定义: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也称新闻嗅觉。2.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也称政治敏感或政治洞察力 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

3)迅速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4)迅速判断同意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5)迅速在对事件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遇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3.培养途径

1)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要立足全局看问题 3)要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知识广博助敏感

二.新闻价值的五要素

1.重要性: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特质 2.显著性:指新闻事件和人物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 3.时新性:包括时间性和新鲜性两方面 4.接近性: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

5.趣味性: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三.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的关系

1.新闻政策,即指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什么等等

2.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必须两者兼备才予以报道。四.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即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它是编辑部依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方阵,政策,策略而规定的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的大体框架。五.新闻线索

1.定义: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2.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3.运用新闻线索时的注意事项 1)注意验证,不硬顺藤摸瓜 2)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 3)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 4)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

六.采访的平时准备

1.理论的准备 2.政策的准备 3.情况的准备 4.知识的准备

1)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 2)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3)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七.采访的临时准备

1.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资料

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 3.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采访提纲)4.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八.采访对象前心理的分类 从性质内容分类:

1.先期性心理:指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记者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 2.临访性心理:指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请求后的心理,也称原始心理,主要由受采访者的“新闻位置”和临访心境组成。

从表现形式分:1.积极配合型一般协作型 3.蓄意应付型 九.如何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

1.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让采访对象自己定或者和他一起工作生活片刻)2.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3.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4.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5.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不阿谀奉承,不盛气凌人)6.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

7.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化(强调采访意义,约束神情语态,排除外来干扰,交换活动方式

第五章 新闻采访中期活动

一.提问

1.提问的三种形式 a)正面提

b)侧面探(接近性,相似性,对比性启发引导)

c)反面激: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提问,是采访对象由要我谈转变成我要谈。

两种方式:激问和错问

2.提问的注意事项:1简洁,2具体,3间接,4深刻,5自然,6节制 二.调查座谈的主持

1.效果:节省时间,互相启发,及时验证

2.主持座谈会的注意事项:

1)事先通知对方

2)精心选择参加座谈人员(知情者,持不同意见的人,对新闻工作支持的知情者)3)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三五人和六七人为宜)

4)不要轻易下结论

5)做深入采访捕捉线索的有心人 三.现场观察

1.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具体功能

1)能合适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2)能激发鲜明,生动地表达事物的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3)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的深刻性

4)能为通俗地解释失误提供前提,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5)能使采访对象触景生情,增强认知的可能性

2.现场观察的注意事项:明目地,多请教,抓特点,选地点(明度和视角),善用脑 四.如何积极通过听觉进行有效地采访?

1.悉心闻取线索 2.适时调节音强

3.着力训练听力(专心,虚心,耐心)五.笔记记录采访内容的范围:

1.记要点 2记易忘点 3记疑问点 4记个性化语言 5记观察所得 6记记者联想

笔记注意事项:行与行空白留大写,字迹工整

下载00654新闻采访写作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00654新闻采访写作简答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

    新闻采访与写作

    马航MH370离奇坠南印度洋真相须查清 北京时间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在南印度洋坠机。马航同一天告知该航班乘客的家属,飞机上没有生还者。......

    0986新闻采访写作

    0986]《新闻采访写作》 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 一、填空题 1.根据提供主要事实还是提供新闻事实的背景,采访对象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类。 2.新闻采访本质上......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写作 新闻采访: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访问活动。 特点: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 采访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合集)

    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作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旭6008201039 天津大学生就业难:最大雇主为国企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高校就业迎来寒冬。 本人讯 四月份,高校应届毕业生将......

    新闻采访与写作

    百年中国新闻采访历史发展概述 一、五四时期 二、建国初期 三、改革开放以后 四、网络发展时期 一、五四时期 特征:重视直接采访,派遣驻外采访;采访的内容从经济新闻到社会新闻......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 采访使新闻写作......

    新闻采访和写作[五篇]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