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茂名市GDP
2010年茂名市GDP1490亿元
生产总值, 省政府, 茂名市, 百分点, 关键词
昨日,记者从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获悉,2010年我市预计(下同)实现生产总值1490亿元,同比增长13.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23911元,增长11.4%;新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4家,是历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大关,达51.95亿元,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1、关键词: 经济结构
过去的一年,我市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市委、市政府贯彻省委、省政府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加快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全省能源物流基地”、“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基地”三大基地,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10年前三季高州、化州、茂南和电白的生产总值增幅在15%以上,信宜和茂港也在14%以上;6个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超过38%(1—11月)。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首次高于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我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现代服务业有新发展。明湖商场、大参林等一批连锁经营企业有新拓展,光华南路形成了新的商业中心圈,一批星级酒店和城市综合体正在兴建中。碧桂园、绿景等知名房地产企业进驻茂名,房地产业从粗放经营向专业开发转变。荣获“国际最佳休闲城市”称号,放鸡岛海上游乐世界和中国第一滩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广东省首批滨海旅游示范景区”,我市作为广东省新兴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格局初步形成。“数字茂名”建设步伐加快,获得“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称号。
2、关键词:城市品位
现有中心城区建设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新修通了双山六路、新福五路和西粤南、中、北路,增强了城市的承载力;加强城市道路及交叉口改造,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打造了一批城市绿化美化精品工程。抓紧编制实施茂名市级绿道网建设规划,森林公园环园绿道已基本建成。加快推进碧桂园二期等项目,茂南西城片区建设步伐加快。积极开展“三旧”改造,市区已启动6个“三旧”改造示范点。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6.6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61.17万人。
滨海新城规划建设全面启动。滨海新城各片区规划编制工作抓紧推进,控规覆盖率达44.8%。目前,滨海新城已动工的项目达28个,总投资100多亿元,2010年已投入24亿多元,滨海新城已成为茂名发展的一方热土。
3、关键词:基础设施
茂名市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营造发展环境、构筑发展平台的战略举措,强力推进交通、水利、港口、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环境大为改善。
交通方面,洛湛铁路建成开通,茂湛铁路茂名段全面开工建设;包茂高速、云茂高速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投资1.1亿元加快推进S281等4条省道改造。“十一五”期间全市初步形成以市区为枢纽,通达省会、周边城市高速或一级公路网,实现了市到县(市、区)100%通一级公路,镇到村100%通水泥硬底化道路。
水利方面,全市19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已有8项工程基本完成;79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有18宗基本完工。“十一五”期间全市建设水利项目近200个,共完成投资37.7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3倍。
港口方面,规划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茂名港总体规划》已获省批复,《茂名博贺新港工业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茂名港博贺新港区的一期供水工程、供电工程、规划展示中心已建成;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2009年突破2000万吨关口,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4、关键词:社会民生
茂名市去年全年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5.1%,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总投入25.56亿元的5所普通高中学校和5所中职学校新建项目顺利推进,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3.73%,比2009年提高了14.11个百分点。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提高。全市80间农村薄弱卫生院已有29间改造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市区廉租房建设实现了3年任务1年完成,基本解决市区2009年前登记在册的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走在全省前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快速有序推进,2010年开工项目81宗,解决34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积极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发动社会各界捐款9400多万元用于扶贫开发;全市240条贫困村已落实“双到”帮扶资金1.8亿元,17393户贫困户的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500元以上,占帮扶户数的45.9%。
5、关键词: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以实施“阳光法治?法治惠民”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圆满完成敏感时期特别是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期间的安保维稳工作。深入开展“粤安10”、“平安亚运十大行动”等严打整治行动,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刑事案件高发势头回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市民弘扬和践行“茂名人精神”,开展道德模范、新闻人物评选,隆重表彰抗灾救灾先进集体和个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抓好舆论宣传,对抗洪抢险救灾以及各类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客观宣传报道,有效发挥了团结、稳定、鼓劲的作用。
6、关键词: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基本完成市、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步伐加快。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工作,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顺利完成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审批项目压减76%。进一步规范清理行政事业收费,全年减少涉及企业收费1.2亿元。加强执法监督,完成“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61.3%集体林地发放了使用权证。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被纳入省的试点。深化财政改革,全市95个市直一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行财务核算集中监管改革和公务卡改革,国库制度改革在市、县(市、区)两级实现全覆盖。深化土地和矿权市场改革,有效地促进了规范管理,增强了地方财力。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引入了世界500强企业美国AP公司和中国500强企业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粤西地区一体化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7、关键词: 党廉建设
去年,我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典型带动全面推进”等经验做法得到省委的充分肯定。在抗洪救灾中,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了锤炼,183名表现优秀的先进分子火线入党。启动党代表任期制工作。深化作风建设提升执行力,出台《茂名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等文件,2010年全市共有121名党政干部受到各种形式的问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以“特聘”方式引进硕士学历以上人才23名,引进国内著名师范院校本科学历以上教师476人。通过公推公选等途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93件,处分违法违纪党员干部241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3人,通过办案挽回经济损失7800多万元。
第二篇:绿色GDP
一、绿色GDP的意义
研究和实施绿色GDP,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绿色GDP有利于科学和全面地评价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准确计量,我们就能知道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发展成就,我们付出了多大的环境代价,从而可以使我们客观和冷静地看待所取得的成就,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环境损失。
第二,绿色GDP可以为干部政绩考核提供新的评价标准。我们对各级干部进行环境保护绩效考核,是为了促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环保考核主要是用若干环境保护指标,以后绿色GDP研究成熟并作为干部考核指标后,可以使干部环保考核更具有科学性。
第三,绿色GDP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绿色GDP是一套公开的指标,通过发布绿色GDP,可以更好地保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同时,公众通过绿色GDP,能直接判断一个地区环境状况的变化,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
第四,绿色GDP有利于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向人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绿色GDP作为关系到一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公共信息,必将促进政府更加关注本地的宏观发展战略,使政府从热衷于具体项目管理转向做好发展规划和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第三篇:绿色GDP 文档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绿色GDP(可持续收入)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只有当全部的资本存量随时间保持不变或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环境污染 可持续收入定义为不会减少总资本水平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对可持续收入的衡量要求对环境资本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流动进行价值评估。可持续收入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衡量可持续收入意味着要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
第四篇:浅谈绿色GDP
浅谈绿色GDP
【关键词】:传统GDP,绿色GDP、资源环境、生态、核算体系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通过简述传统GDP核算体系的缺陷,引出“绿色GDP”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结合中国国情,探讨了“绿色GDP”核算体系,进而分析了当前中国实现“绿色GDP“核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重大意义。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首先要有定义和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一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就研究这套方法。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1]。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但以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也是有局限性的。GDP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正是由于GDP指标的这些局限性,引入了绿色GDP这一新概念。
一、传统GDP的缺陷
1、传统GDP核算体系的缺陷
之所以要提出绿色GDP的概念,是因为传统GDP的核算体系具有一定的缺陷。国民经济的主要核算指标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现行GDP只是单纯地考核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只对经济中那些货币化了的部分进行评价,忽略了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等难以计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只反映正面效应,没反映负面效应[2]。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不断地提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暴露了传统GDP核算体系的根本性缺陷,即它没有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外部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下降和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和谐[3]。经济产出总量增加的过程,必然是自然资源消耗增加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面对我国尚未完全摆脱的粗放型增长,有学者直言不讳:过于单纯注重GDP的增长,必然会进入这样一个怪圈——传统的GDP核算可能助长为追求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
2、盲目追求GDP的危害
我国现行的官员升迁制度中将GDP作为重要指标,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大兴形象工程的现象,这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不利的。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 “晴雨表”,GDP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下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DP,进而形成了“GDP崇拜”症,热衷于基础设施、经济项目的大投入、大建设,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保护、民生福祉为GDP 让路。而统计数据 “注水”,就是“GDP 崇拜”的一个突出表现。GDP 不是万能的,过分崇拜GDP 只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首先,GDP 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注水GDP 不仅损害地方党委政府的公信力,还会直接导致对当地经济走势的盲目乐观,从而影响到决策层的政策制定和把握。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爬坡期,政策的不合理调整会危害到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其次,GDP 和所有统计
指标一样具有局限性,生态环境、就业形势、收入分配状况等内容都很难从中体现。在GDP 大棒指挥下,一些干部难免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唯拉动GDP的工作才干,唯增长GDP 的项目才上,而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做一些无关数据却关乎民生的事情,以致于在经济繁荣的表象下,老百姓并未得到多少真正的实惠。
二、绿色GDP的形成和发展
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认同,人们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从传统意义上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使其能更确切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绿色GDP的概念是1993年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修订《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体系)时,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新的经济核算概念,从GS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生产总值(Sustainable 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SGDP,即绿色GDP。世界银行1997年开始利用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衡量一国(地区)的真实财富。
1、国际上的绿色GDP实践
上世纪90年代初,只有挪威要求在财会年报中披露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采用的计量方法,然而不到10年,许多国家已非常重视绿色GDP的实施,即从GDP中挤出水分—环境污染负债,生态赤字的资源损耗等。
在挪威的自然资源账户中,自然资源被划分为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两大类,构建了包括森林、土地、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等在内的一系列完整的实物资源核算体系。
芬兰按照挪威的自然资源核算模式建立起自己的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其资源环境核算的内容有三项:森林资源核算、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统计和空气排放调查。
法国的自然资源账户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账户,描述并度量了环境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其实物账户类似于挪威的实物账户。
1990年,在联合国支持下,墨西哥将石油、各种用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人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再将这些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
目前,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芬兰、挪威、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测算工作,如:挪威开展了能源核算研究、澳大利亚开展了环保支出核算研究、印度尼西亚开展了森林、石油和土地资源核算研究,等等。而这些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2、中国的绿色GDP实践
2.1绿色GDP在中国提出的背景
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环境压力大的巨大挑战。中国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存在着严重的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的问题。根据《世界资源报告》(2001~2002)提供的资料计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7个工业化国家的5.9倍,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1998)提供的资料计算,中国1995年的能源利用率只有美国的26.9%,日本的11.5%,高收入国家的20.5%,世界平均水平的29.2%,而单位美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美国的5.5倍,日本的13.8倍,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7.9倍,世界平均水平的4.6倍。中国每万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都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万元工业
产值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数倍。中国2003年创造的GDP,按照汇率法计算只占世界GDP的3.8%,但是中国当年消耗的钢材、煤炭和水泥则超过30%以上,这显然也是不成比例的。由于现行的GDP制度没有反映出在产生利润的同时所耗减的环境资源及造成的环境退化和破坏,这也就造成了人们只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利益,甚至为了取得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通过绿色GDP核算,将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恶化这些环境效应货币化,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资源有价,环境有价。
2.2绿色GDP在中国的发展
2004年9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出公报,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其包括四个具体的表式核算框架:环境实物量核算、环境价值量核算、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和经环境调整的绿色GDP核算。
近几年,国家统计局非常重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采取四大措施,以推动我国绿色GDP的研究工作。这四大措施是:建立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理论体系及基本框架;开展和建立环境污染物实物量核算;开展和初步建立环境损失价值量核算,测算经环境损失调整的GDP,即涉及环境降级成本调整的绿色GDP;通过国家和地方试点,总结推广环境核算研究成果[4]。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专门设置了附属账户,如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并制定了核算方案,试编了2000年全国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实物量核算表;与挪威统计局合作,编制了1987、1995和1997年中国能源生产与使用账户,测算了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甲烷、颗粒物等8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黑龙江、重庆市、海南省分别进行了森林、水和工业污染损失等试点工作[5];与国家环保总局合作开展环境核算问题研究,与国家林业局合作开展森林资源核算问题研究,等等。从我国现行GDP的组成上看,其实绿色成分已经纳入其中了。比如在第一产业中,造林面积、竹木采伐量的大小也会对林业增加值产生影响,是可以把林业增加值的大小看成一个反映环境现状的逆向指标;而在第二产业的产值中,价值增加率的高低,也是从侧面反映了原材料和能耗的情况,是资源消耗的一种表达。
三、绿色GDP核算中的困难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竺谈谈绿色GDP,中指出,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
首先,是技术上的。一是矿产能源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价值核算。这些资源的现行市场价格是建立在资源无偿占用,永续不竭基础上的,没有包含资源所有者权益价格、时间调节系数和环境调节系数,资源价格明显偏低;二是环境资源的耗减核算。因生产和生活的消耗及大自然自身的侵蚀,导致环境资源的物质总量的耗减,这些耗减意味着原有的社会财富积累的净减少和未来生产潜力的降低;三是环境资源损失成本的核算。因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耗用或缺乏有效保护措施及因对环境资源的人为污染、破坏导致环境资源质量的日趋恶化,而对整体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潜在经济损失。这些核算实现过程较为复杂,用货币计量都存在一定的技术上的困难。
其次,是观念上的。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它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人总量,它不统计环境污染,不统计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绿色GDP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
除此之外,绿色GDP的核算还存在其它一些困难。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仍然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国际上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尤其是价值量核算和绿色GDP核算,还没有一套公认的可操作性的方法。而且现行的GDP核算已成一种惯性,如立即停止有一定的困难,所以
需要一段过渡时期,在逐步完善其技术的同时,逐步完善其管理和实施效果。
四、发展绿色GDP的意义
绿色GDP有利于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可以为干部政绩考核提供新的评价标准。绿色GDP将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必然激发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种经济主体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积极性,促使其自觉地将经济活动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绿色GDP的建立全面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绿色GDP 始终把经济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不单纯强调经济指标的增长。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把一切有利于人类社会福利增加的经济活动都计入GDP正价值,将所有一切有损于人类社会福利的经济活动都纳入负价值,从而真实客观地反映国民的净福利水平,并以实现人的福利(包括近期和远期,当代与后代)最大化、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为最终目的。
绿色GDP的建立,完善和发展了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有利于建立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相适应的经济核算与分析体系,科学和全面地评价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有利于推动经济学的发展;有利于改革与完善经济核算制度,建立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经济核算制度;有利于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资源资产的产权关系,建立自然资源高效使用、合理补偿和法制化管理制度;还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体的一部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于没有将资源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因而不能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和国民的福利程度,其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缺陷。从绿色GDP的发展态式来看,绿色GDP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是一种必然趋势,虽然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的技术、制度、观念方面的障碍,也没有世界公认的成功体系可以借鉴,但经过努力,许多国家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绿色GDP扣除了现行GDP中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其实施进程中对循环经济的推行,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也起到了督促和监督作用。绿色GDP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与发展,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快绿色GDP的研究与应用,使其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提供重要而科学的数据支持。
因此,克服困难,推行绿色GDP核算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第十二章
[2]李敏翠,侯金柱.发展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J].经济论坛,2004,(18):142.[3]吴优,国民经济核算的新领域—绿色GDP核算[J].中国统计,2004,(6):5.[4]韩林,国家环保总局和统计局将采取四大措施推进绿色GDP研究,中国网,2004.6
[5]邱晓华,中国经济向绿色GDP转变,凤凰网,2009年9.23《新财经》
第五篇:2014年茂名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18日在茂名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茂名市市长李红军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紧紧围绕2015年底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总目标,抢抓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经济运行提速增效,社会建设稳中向好。全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160.2亿元,增长13.2%,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五;人均生产总值达36063元,增长11.9%。
一年来,我们做的主要工作及成效如下:
一、狠抓第一要务,经济发展快中见好。
紧紧扭住加快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凝心聚力,积极作为,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良好势头。
发展速度持续加快。经济增长逐季提速,在2012年增长10.6%基础上,去年一季度增长11.6%,上半年增长12.6%,前三季度增长13.1%,全年增长13.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排位靠前,3项指标居全省第一,2项指标居全省第二。
发展质量有效提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0.3亿元,增长15.6%,非税比重控制在39.6%,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8家,工业增加值529.1亿元,增长17.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1.3亿元,增长2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36元,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704元,增长12.6%。
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0.5亿元,增长54.6%,增速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总量排名比上年上升三位,在粤东西北地区排第四位;工业投资383.8亿元,增长75.9%;民间投资474.1亿元,增长79.1%。进出口总额1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分别增长17.7%和43.3%。人民币贷款余额637.1亿元,增长18.1%。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以交通大会战为重点,推动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全年共完成交通基建投资42.7亿元,增长132.9%。
对外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包茂高速茂名段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便道全部拉通,路基、桥涵、隧道进展较快,完成投资占计划136.3%,创造了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包茂速度”。汕湛高速云浮至湛江段已确定投资主体。茂湛铁路茂名段建成通车。深茂铁路茂名段正进行全线初步设计定测。博贺疏港铁路已成立联合筹备组。湛江机场迁建确定首选场址。
对内交通投资力度加大。环城东路二期、西城西路、悦民路北段建成通车。新港大道南段10.8公里完成路面主体工程,尾段2.7公里已动工建设;新港大道北段完成6公里基层、3公里混凝土路面施工。海洋大道东段、包茂高速茂名东连接线(油城十路)正加紧施工。茂化公路S372线首期工程、山根公路改造项目首期工程已动工建设。S282、S284、S370线道路改造工程共完成投资3380万元,S280线高长二期改造工程开工建设,G207线信宜至高州段路面改造工程已获省发改委批复立项,G325线茂名段改造工程争取补助资金1.27亿元。
环保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河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工建设,白云江高(电白)、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园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万吨,新增建设管网65.6公里。大力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投入资金5325万元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高州市垃圾填埋场建成投用,化州市、滨海新区(电白)垃圾填埋场基本建成,信宜市垃圾填埋场完成土建工程,106个镇(街)建成垃圾转运(压缩)站。
水利电力设施改造加快。全市水利建设完成投资6.3亿元,高州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首期工程完成渠道改造139.6公里,高州水库恢复89.0米正常蓄水位淹没处理项目完成立项。电网固定资产建设完成投资7.5亿元,进一步优化主网架构,那务输变电工程建成投用,消除茂名北部地区大面积停电风险;加强配网改造,农村居民端电压合格率达97.9%,同比提升7.9%。
三、做实发展平台,滨海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创新体制机制,启动博贺湾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和水东湾新城建设,与高新区一起构成新区发展三大实体平台。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三大平台发展迅速拉开了架势、打开了局面。
博贺湾经济区呈现大开发场景。东阁岭征地全面完成,签订征地协议共计6000多亩。粤电煤炭码头项目防波堤已推进900多米,粤电煤炭发电项目正加快场地平整工作。博贺新港区东西防波堤、博贺湾大道开工建设。
高新区开发空间得到极大拓展。西南片区全面启动建设,工业大道和高新大道等路网加快施工。乙烯厂卫生防护距离搬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全年共征地兑款2245亩。新建成项目20个,累计建成和在建项目86个,其中顺丁橡胶项目建成投产,巴斯夫异壬醇项目开工建设,聚丙烯项目进展顺利。高新区获评“2013年中国化工园区20强”。
水东湾新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启动。水东湾综合整治项目全面推进,渔排网箱清理已签订拆除协议99%,拆除56.1%。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项目开工建设。新城重点项目签订征地协议1386亩。投资54.89亿元的水东湾综合整治开发项目完成招标,近期将动工建设。
四、坚持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加快改善。
城市环境进一步优化。完成了光华路升级改造,建成了官渡四路。油城一二三路改造和西粤北路建设项目正抓紧施工。油城七八九路和人民南、北路完成沥青罩面。启动矿业北路改造工程。新增城区绿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摩托车治理取得良好效果。支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校区扩建,完成400多亩征地。全市新增绿道7.5公里。
县域发展进一步加快。县域工业园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新增用地储备3615亩。信宜人民公园、锦江桥、碧水湾大桥,高州“七路一桥一中心”,化州“三江六岸”和“三大出口”,电白“七路一桥一广场”等道路市政设施加快推进。6个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1.5%,县域经济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重要力量。
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农业在大灾之年保持平稳增长。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大宗农产品收购价普遍比上年提高10%以上。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51家,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稳定,连续7次全省抽检合格率100%。新增省级名牌产品12个。创建了一批宜居示范城镇、村庄。全省首个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和政策性育肥猪保险在高州启动。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有效激发。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大幅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市一级共取消271项,下放和委托119项,调整比例达45.8%。深入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规范设置镇级机构,大幅向镇级下放事权,强化了镇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全市综合政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09个镇(街)行政服务中心均建成投用。市县镇三级联动网上办事大厅全面建成。组建统一的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顺利推进市卫生、计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经济功能区体制机制,充分释放经济区发展活力。国企改革深入推进,组建了茂名港集团、交投集团、文化传媒集团。理顺市辖区土地征收、储备和经营机制,推动形成规范统一的土地市场。
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出台《茂名市招商引资管理及奖励暂行办法》,去年全市招商引资竣工、新开工项目累计539个,总投资额601.8亿元。与中海油气电集团签订粤西LNG项目合作协议,引进了中交集团、太平洋建设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资本市场发展取得突破,交投集团发行10亿元企业债券获批,茂名港集团完成8亿元中票发行前期准备工作,东亚银行在茂名市设立分支机构。
地企合作迈上新台阶。与茂名石化公司建立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完成了露天矿区整体移交,合资组建了茂名石化南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与省国资委和省属企业加强对接,与粤电集团合作进一步深化,茂名热电厂7号机组获国家发改委核准。
六、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扎实推进。
民生实事取得新进展。全年民生支出164.5亿元,占全市公共预算支出75.3%。培训农村劳动力4万人,实现转移就业8万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6%。全市养老机构增加床位2538张,增长26.9%。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303套,基本建成2453套。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进展顺利,投入资金6.2亿元,启动对村帮扶项目2307个。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9455户,完成“两不具备”村庄搬迁3037户。积极推进灾后复产重建,全市2784户“全倒户”春节前入住新居。
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推动社保惠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81.2%、99%和98.5%。低保五保救助水平大幅提高,低保城镇和农村月人均补差分别比上年提高116元和35元,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年人均水平分别比上年提高3259元和3012元。在全省率先建立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30元,住院支付比例提高5至15个百分点。全面实现医保“一站式”结算。
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投入18.6亿元推动教育创强,51个创强镇(街)已全部向省申报督导验收。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电白职校与市一职基本完成整合,电白职校新校区已移交茂名卫生学校。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获得省科学技术奖6项,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全市专利申请2530件,专利申请总量居粤西首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惠民成效明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和镇村医疗一体化建设。突出抓好传统节假日体育活动、体育节、南粤幸福周活动和体育“三下乡”,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食品药品监管进一步加强。着力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社会治安大局总体平稳。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平稳。高度重视和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全力稳定低生育水平。民族宗教、统计、物价、国防动员、人防、双拥、气象、地震、残联、红十字、外事、侨务、档案、方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同时,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1件、政协委员提案274件。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政务公开。开展专项效能监察,加大问责力度,全年共问责180人。加大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纠风工作力度,政府执行力明显提升。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决定的116项工作,有109项按期完成,有7项正在稳步推进。对没能按时完成的事项,我们将切实加大推进力度,逐项跟踪落实。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茂名市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茂名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茂名市加快发展面临的交通、土地、资金、人才瓶颈制约仍然突出;地方工业仍然弱小,产业结构单一;地方财力薄弱且收入质量不高;营商环境和执行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城镇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区集聚力、辐射力不强,城市管理水平不高;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2014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当前,茂名市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无论是产业、税收还是投资,都有不少增长点,今年拟投产重点产业项目新增产值近300亿元。同时,茂名市已进入大开发、大建设时期,包茂高速和深茂铁路全面建设,博贺湾经济区、高新区西南片区、市民片区、水东湾新城等多个区域进入投资高峰期,各县(市)城区扩容提质和工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这些有利因素将为全市经济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全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2015年底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总目标,以发展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力促城市扩容提质,办好民生实事,推动茂名振兴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计划。
为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并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完成得更好一些,我们务必抢抓发展机遇,集中精力资源,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加快交通建设,改善区位条件。
推进对外交通高速化。尽快完成包茂高速茂名段征地拆迁收尾工作,路基、桥涵全部完成,路面全面开工。加快推进汕湛高速茂名段、湛江机场迁建和茂名粤西空港物流园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深茂铁路茂名段,征拆工作要在沿线各市中率先完成。配合做好广茂铁路、河茂铁路电气化改造。加快洛湛铁路茂名段沿线站场及进站公路建设,加强沟通协作,提升客货运量。加强物流站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茂名综合客运枢纽和电白技术作业编组站物流中心前期工作。
推进对内交通快速化。加快推进茂化公路、山根公路建设。开工建设G207信宜至高州段路面改造、G325线茂名段路面修复工程。完成包茂高速茂名东连接线(油城十路)、新港大道北段和海洋大道东段建设,力争完成新港大道南段建设。加快开展市民大道(二期)工程、包茂高速茂名东连接线余下6.7公里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开通沈海高速(广湛)鳌头出口。加快推进危桥改造,完成不少于500公里的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任务。
推进港口建设现代化。做好《茂名港总体规划(修编)》报批工作。加快推进粤电煤炭码头和博贺新港区东西防波堤工程。加快广州港、中化码头前期工作,年内开工建设广州港码头项目。加快推进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首期15万吨级)航道工程报批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水东港区3万吨级航道工程。加快推进博贺疏港铁路项目前期工作。着手谋划博贺新港区口岸配套设施建设。
二、着力加快园区建设,力促实业兴茂。
加快博贺湾经济区开发建设。加快博贺湾大道建设。加快推进博贺湾大桥、滨海大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吉达港区石化工业园区1平方公里、博贺临港工业园区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浪漫海岸二期建设,开工建设广东圣浩天然纤维素一体化项目和东达金海岸旅游开发项目。加快粤电煤炭发电项目、粤西LNG项目各项前期工作,开工建设LNG项目陆域形成工程。
继续做大做强高新区。围绕建立国家级高新区目标,按“整体策划,重点推进”思路,加快西南片区开发,突出完善道路网络主骨架,同步建设管廊管线、污水处理、水电消防等重要设施,争取建设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尽快启动芳烃项目,全年力争新开工项目20个。保护好露天矿采矿场和南北排土场林木及矿产资源,加快河西老工业区整体改造。
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扩能增效。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市集中。创新园区投资建设运营模式。探索以“一园多区”等形式推动园区整合。抓好骨干企业培育和发展,支持现有企业增资扩产。支持高州、化州、茂南、茂港、博贺湾经济区申报纳入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加强园区用地保障,全市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不少于15%用于园区项目建设;厉行节约集约用地,设立提高园区投资门槛。
同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稳定粮食生产,力争全年粮食总产145万吨以上。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发展名优特色种植业。大力推动南药产业发展。抓好现代高标准农田和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37.95万亩。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济组织。培育畜牧业名优产品。抓好农产品宣传推介,组织好大宗农产品产销对接会。依托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发展现代农业,力促茂名特色水果上线交易。推进深海网箱养殖和远洋捕捞,巩固渔业大市地位。
三、着力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加快城镇化进程。
起步建设水东湾新城。水东湾新城是茂名未来城市的核心所在。全力做好撤销茂港区、电白县,合并设立电白区各项工作。完成水东湾渔排网箱清理,建设美丽海湾。尽快组建水东湾新城控股集团,启动水东湾综合整治开发项目,动工建设水东湾大桥、海洋公园(一期)。推进市人民医院新城院区项目,年内开工建设。确保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项目9月部分建成投入使用。
同时,加快推进市民片区建设。进一步完善路网,加快市民活动中心、市民公园后续项目和颐年苑等项目建设,大力支持粮油综合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适度推进配套商住项目开发,聚集人气,带旺物流。
加强北组团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完善东北五小区路网,年内动工建设官渡三路、高凉北路(官山路至官渡路段)和文明北路(官渡路至大园路段),加快推进西粤北路建设。完成矿业北路、油城一二三路改造工程。加快高山桥改造工程建设,推进官渡一二路、站前三四路和天桥路沥青罩面改造。切实推进市区水浸黑点整治改造工作。调整增加停车场、农贸市场、垃圾压缩站、公厕等城市配套设施。着手启动茂南新城(站南片区)开发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坚决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整治乱摆乱卖乱停现象。规范户外广告经营管理。
大力推进各县(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认真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我省实施意见,坚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推进城镇化。加快各县(市)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片区开发,提升中心城区承载力。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突出抓好住房、医疗、教育等工作,促进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引导商品房增加中小户型,满足城镇居民多样化需求。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优化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加强宜居城乡建设,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
四、着力推动改革开放,增创发展新优势。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项目。开展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继续深化完善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规范镇级权力运行。全面推开并基本完成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县镇三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升级扩容,逐步将政务网络服务延伸到行政村(居)。拓展公共资源交易范围,建设统一的公共资源网上交易平台。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积极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市本级实行零基预算。盘活财政存量,下大力气清理部门历史沉淀资金。优化财政增量,加强财政性资金使用方向和绩效评估,财政性投资项目严格按核定的投资规模建设。集中有限财力办大事,专项资金50%以上用于重点项目(事项)。提高非税收入政府统筹比例。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保障重点项目前期经费和启动资金。
创新融资模式。完善市属国有企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化资本运作,提高市场化水平。支持交投集团等企业参与政府投资基建项目建设。鼓励茂名港集团、高新开发集团、新城控股集团等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支持有条件经济功能区探索建设一定比例商住项目,解决土地开发和项目投入问题。加强风险防范,充分评估政府性融资项目风险,认真考虑还款来源和还款渠道,努力实现债务平衡。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争取1家以上企业在“新主板”上市。
提升经济开放度。着力推进园区招商、产业招商和反哺工程,力争在农业产业化、临港产业和大型城市综合体引资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抓好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重大外资项目分级协调机制。抓紧市进出境货运车辆检查场后续建设,年内建成营运。支持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密切与外地茂名商会沟通联系。加强矿产资源整合,大力引进有实力投资者。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大型企业功能性机构和区域总部集聚茂名。
五、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生态敏感区环境治理。年内完成全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严格落实高州水库水源和生态保护各项决定事项,突出抓好库区污水处理厂、垃圾站场、生态公益林等工程项目,下大力气清理库区养殖场。加大罗坑水库和鉴江、罗江、袂花江、东干渠、工业河、儒洞河等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建成河东水厂第二条输水管线,强化饮水安全保障。
加强生态屏障和环保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绿化茂名大行动各项工作,突出抓好国省道沿线绿化工程。积极开展南粤水更清行动,建成河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茂南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茂港区、滨海新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铺开15个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积极推进市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示范中心项目建设。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继续抓好白沙河、小东江污染治理。坚决关闭小炼油厂、小砖厂、小皮革厂等污染企业。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的,一律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积极开展保护市区空气质量专项行动。抓好陆源入海排污和近岸海域海水监测。大力加强海岸线保护管理。加快茂名石化炼油厂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安置工作。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大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持园区申报省循环经济示范区。严把环保准入关,重点完成水泥、皮革、造纸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
六、着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和谐茂名。
推进充分就业和全民社保工作。巩固推进就业“双百”工程,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7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3.2万人,转移就业8万人。巩固社保扩面征缴成果,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加大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抓好棚户区改造。做好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和“两不具备”贫困村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抓好底线民生,提升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孤儿保障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和医保筹资标准。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年内全市各类养老床位达到12000张。
大力提高科教文卫体发展水平。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创建41个教育强镇(街),实现教育强镇全覆盖。切实加强职业教育,推动茂名卫生学校创办卫生职业学院。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提高乡村医生队伍医疗技术水平,完善全市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鼓励引导社会资源投资办医,发展民营医院。切实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努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打造地方文化活动品牌,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公园和乡镇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办好市第十二届运动会。切实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切实推进平安茂名建设。推进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集中整治,深化“以民促安”打防体系建设,推进“全城响应和快速反应”系统向郊区乡镇延伸,推进安保点和“平安家居”社会视频规范化建设。规范互联网建设管理,重视网络舆情。广泛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推行信访终结制度,推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要求,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突出抓好油气管道、石油库、危化品运输、道路交通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食品药品安全重点整治。做好国防动员与教育、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市政府将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一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会议决定,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加强同人民政协的联系并向其通报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加强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工作。二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茂名市实施办法,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力打好解决“四风”突出问题攻坚战,建立密切联系群众、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坚持深入现场、深入项目、深入群众,更多地下沉一级开展调查研究和督办工作。发扬“钉钉子”精神,牢牢盯住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反复督促检查,实打实把一件件事做好。三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突出重点抓工作,继续围绕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建设、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依托博贺湾经济区、高新区、水东湾新城“三大平台”,着力突破土地、资金、人才、体制瓶颈。加强和创新督查方式,按照省的部署,启动茂名市督查平台建设,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四是狠抓勤政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要求,最大限度压缩行政经费支出。推进行政审批、“三公”经费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和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重大事项报告核查。加强公务员教育管理和能力建设,努力打造政治坚定、能力过硬、清正廉洁、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展望新的一年,我们满怀信心!让我们团结一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奋力开创茂名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附:名词解释
1.政策性育肥猪保险: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户所投保的生猪因疾病死亡而获得赔偿的一个政策性险种。
2.LNG项目:即LiquefiedNaturalGas,简称LNG,中文名称为液化天然气。
3.扶贫开发“双到”: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4.“两不具备”村庄: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村庄。
5.全倒户:居民住房全部倒塌的家庭。
6.“三下乡”:即将城市的科技、文化和卫生知识带到农村,促进农村科技、文化和卫生的发展。
7.扩容提质:扩大产业、人口、城市等容量,提升产业质量、人口素质、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
8、颐年苑:即市负责建设的公立养老院。
9.零基预算: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
10.“三公”经费: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