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共5篇)

时间:2019-05-14 06:2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第一篇: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一、新疆问题(西北边疆)

1、阿古柏入侵新疆

2、沙俄侵占伊犁

3、“海防”“塞防”之争

4、左宗棠收复新疆

5、伊犁交涉和签约问题

二、日、美侵略台湾 我国西北边疆危机的同时。日、美侵略者又在我国东南、东南海疆挑衅。

1、“罗佛号事件”与美国侵略台湾

美国侵略台湾蓄谋已久,从40年末以来先后几次窥测台湾。1867年更是利用“罗佛号事件”发起对台湾的武装进犯。罗佛号是一艘美船的名号,1867年,该船在台湾南部的琅 峤(今恒春)附近触礁沉没,船上的十余人被当地高山族人所杀,这就是所谓“罗佛号事件”。事后,美国焊然派其海军军官贝尔率舰队进行武装进犯,舰长马肯基率陆战队180人在琅峤登陆,高山族人民奋起抵抗,打死了马肯基,打退了美军的进。因为当时美国还受海军力量及其他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便与刚走上扩张道路的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勾结起来共同侵略台湾。

2、“琉球船民事件”与日美联合侵台,日本吞并琉球和控制朝鲜

1871年11月,我国邻邦琉球有渔船因遭大风飘流至台湾,五十多个船员被当地高山族人误杀,剩下来的12人由中国政府送回国,这就是所谓“琉球船民事件”,这一问题本来纯属中国和疏球之间的问题,与日本毫不相干,但是日本为了找侵华借口,就直接插手这一事件,大做文章。

三、“马嘉理事件”和《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英国侵略中国西南边疆

1、“马嘉理案”(滇案)和《中英烟台条约》

所谓“马嘉理案”是英国在我国云南制造的边境事件。英国为去云南扩张势力,阴谋修建从缅甸仰光到我国云南思茅地区的铁路。1874年,英国上校军官柏朗率领武装探路队“近二百人,企图由缅甸进入中国云南,英国驻北京使馆派职员马嘉理前往迎接。1875年2月,马嘉理一行由缅甸闯入云南,“不先行知会地方官,遂行入境”,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今腾冲),引起了腾越地区人民激奋,杀死了马嘉理,并把柏郎率领的探路军赶归回缅甸,英国利用这一事件,强迫清政府于1875年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

此约扩大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很多特权。此外英日侵略者又获得哪些新的权益呢?第一,增开四口;第二,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第三,取得更大的商务特权;第四,得以侵入我国的云南、西藏地区。

四、英国和沙俄侵略中国西藏地区

1、英国侵略中国西藏

2、沙俄对西藏的颠覆侵略活动 第二节

中法战争

一、法国侵略越南和黑旗军的抗法活动

二、中法战争前后统治集团内部状况

面对着法国侵略越南和我国西南边疆的严重局面,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分歧。主战派是顽固派官僚和清流派人物,一些则是地方疆吏了,如两江总督刘坤一,驻法公使曾纪泽,筹办福州海防大臣左宗棠,两广总督张之洞等,属抗战派。而主和派以李鸿章为代表。而总的来说,对抗战是不积极的,是妥协的,越南曾两次派使向清政府求援。李鸿章作为主和派代表人物,他从保存淮军和北洋海军的实力出发,总是找借口为主和张本。在7月中旬,清廷把李鸿章调回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任。张树声回两广总督本任。张树声是主战的,他奏请清廷采取对策,以保护中越的宗藩关系,建议清政府令曾经泽与法国交涉,并遍告各国,同时建议备战。12月旬,清政府派员前往越南宣布“天朝威德”,一时清政府又倾向主战,通过外交途径通知法国,山西等地驻有中国军队,要求法国慎重从事。法国不予理睬,于当月,孤拔率军攻山西,清军将领,云南巡抚先期逃亡兴化,黑旗军血战三天,毙战300余人,最后山西失陷,这样,中法战争就以此时法国进攻山西的中国驻军为标志而正式爆发。

三、中法战争的经过

1、战争的第一阶段(1883.12-1884.5)这一阶段,战场主要是在越南境内。把1883年12月法国军队进攻驻扎在越南山西的清军作为中法战争正式开始的标志的。

2、战争的第二阶段(1884.6-188.5)这一阶段是中法战争的典型阶段,战事在中国和越南两处同时进行,步骤大致如下: ①北黎冲突(观音桥事件)②基隆之战③马尾之战④沪尾之战⑤镇海之战(甬江之战)⑥镇南关大捷⑦订立《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新约》,《李巴条约》)

四、中法战争结局的历史教训

中法战争的结局可以一句话概括,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为什么这样呢?这个事实很明显,战争第一阶段战事不太典型,就说第二阶段吧,几个战役除去马尾之战等外,其他战役基本是中国胜利的,特别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镇南关战役„„

主要历史教训和影响:

第一,更典型的充分地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政府根本不能取得抗击外国侵略的胜利。在此之前,历经的与外国侵略者较量的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固然在于清朝的腐败,但作为战争的直接结局是清朝方面失败了,军事上的失败导致被迫就范,还似乎有点扯赖,而中法战争呢,从军事上说都是中国得到了胜利的结局。这胜利,是广大爱国军民基于通过两次鸦片法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对外国侵略者认识深化和仇恨增强,奋勇战斗,抵抗外国侵略的结果。但是,广大爱国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却被清政府用来化为乞和的本钱,在它的罪恶之手下,完全给葬送掉了。不管军事上是败是胜,在清政府的主持下,战争的最后结局总是清朝方面失败告终。这促使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开展。

第二,在清政府腐败面目更充分显露的同时,由外国侵略造成的亡国灭种的威胁也进一步摆在中华民族面前,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反侵略斗争,就成为维护中华民生存的迫切任务。事实上中法战争以后,群众性的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开展,成为当时反侵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早期维新派为代表的先进阶级力量,更深入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第三节

中日甲午战争

在中法战争十年之后,发生了中日战争,这次战争的时限是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历时大约8个月。因为战争爆发的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是甲午年,故史称“甲午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作为日本在19世纪90年代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其宏观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及其在东方角逐的国际条件看:从19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讲边疆危机时我们提过),到甲午战争之前,已经接近于过渡的最后完成(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的标志是1898年的美西战争,1899-1902年的英布战争和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具有五大经济特征,其中之一,是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之二,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到甲午战前,垄断组织已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基本取得了统治地位。为了输出“过剩资本”,它们对殖民地的要求更为迫切。此外列强已把非洲、澳洲和亚洲一半以上的土地宰割完毕,只剩下中国、波斯、土耳其等国当处在未被某一国帝国主义独占的半殖民地位。一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也在内,还有美国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领土,对中国这块肥肉虎视眈眈,对中国和它外围的邻国角逐激烈。列强各国在侵略中国问题上,他们是互相争夺,互相勾结。沙皇俄国为了把中国东北和朝鲜控制在自己手里,正在准备大肆进行侵略扩张,它对日本是警惕的,但为了使日本能在它同英国争夺远东的斗争中站到自己方面来,又拉拢日本,默认日本向中国进攻。英国在长江流域,华南各省扩张势力范围,为此不愿日本发动战争,但又要利用日本牵制沙俄南下,基于此又希望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法国则想利用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把其他各国的注意力引向中国北方,以利于他自己在中国西南各省肆意扩张。德国希望利用日本发起的战争,自己坐收渔人之利。美国正在太平洋上开拓殖民地,它早就与日本联合起来对中国进行侵略,这次又想借日本对华战争进行共同分赃。总之,日本当时发动对华战争,适应了资本主义世界接近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

2、从日本发展的特点看:日本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到它发动甲午战争的时候已历二十多年的时间,它通过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开始出现。但是,明治维新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主义道路出现的,大量封建因素保留了下来。特别突出的是明治维新时的许多封建领主和武士,后来转化为资本家,其中一些人还身兼国家高级官吏,他们本身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同时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国家是以经营军事工业为主导带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这种资本主义,随着天皇制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而发展起来,具有疯狂的掠夺性。具体到对华关系上,明确维新以后,它就制定了所谓“大陆政策”,即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国,第三期灭亡满蒙,征服支那(中国)全土,进而征服亚洲和世界(这个改革是1927年7月25日,日本内阁总理兼外务大臣田中义一给裕仁天皇的枢密奏折中透露出来)。1885年日本提出了一个以十年为期的扩军计划。1887年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更是制订了《征讨清国策》具体规划了侵华步骤。此外,日本资本主义危机的发生对它动侵略战争更起到了推助作用。日本也同样不能逃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惩罚,1890年,日本开始出现经济危机,主要生产指标下降,对外贸易也很不景气,财政赤字大大增加。经济危机的爆发,促进了政治危机的到来,当年日本就爆发了全国农民起义,此后,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接连不断。为了摆脱困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日本更是在发动对华战争上寻找出路。而这时,它已具备了比较雄厚的军事实力。到甲午战争前,日本已建立起一支拥有六万多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并拥有排水量七万二千多吨的海军舰只,总吨位大大超过了北洋海军舰只。

3、从中国的情况看。中国当时为列强所争相吞噬,都不是被某个资本主义国家独占的完全殖民地,而是半殖民地。中国与日本仅一海之隔。从地理上便于日本侵略。中国地大物博,是块肥肉,故成为日本猎取的主要目标(系与日本相邻的朝鲜,是满足不了日本胃口的)。

三、战争的爆发及其经过、结局

1、战争的爆发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是以朝鲜问题为前导的。

2、战争经过

① 丰岛海度

日本点燃战火

时间:1894.7.25,地点:丰岛附近海面.清政府雇佣英舰高升号运兵增援朝鲜牙山,并派济远、广乙、操江三舰护送,航期被日本间谍侦知,日本即派舰队在半岛海面集结,在25日晨济远等舰驶抵丰岛海面时,即发动突然袭击,广乙号遭重创后撞海滩焚毁,操江被掳,济远管带方伯谦临阵命舰队逃脱,水手怒发炮还击。高升号被击沉,船上近千名清兵罹难。即所谓高升号之事件。至此,日本不宣而战,以偷袭方式,正式挑起战争。半岛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一仗,也是第一次海战。

②牙山之役,清朝被迫宣战.牙山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第一次陆战,此战之后清军看到求战求和已不可能,被迫于8月1日对日宣战,日本也同日对中国宣战。

③平壤之战,清军败退国内.经牙山之战,驻朝清军都退至平壤。这里也就成为日军选择的决战场所。④黄海海战,清方失制海权.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下令北洋舰队固守威海卫军港(北洋海军的两大基地之一,另一为旅顺),北洋海军从此失去了制海权。

⑤辽东遭劫,人民浴血抗敌日军在取得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的胜利之后,基本上实现了占领朝鲜和控制制海权的第一期作战计划。

⑥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覆没.威海卫战役以清失败告终,同时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也至此覆灭。

⑦湘军“东征”,一触全线崩溃.上面一些战役吉主要动用的是淮军,因其屡败,从1895年1月起,起用湘军“东征”,出动六万人,驻扎山海关内外以两江总督、湘系要员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其人是主战的,而今真正奉命抗敌,亦是大不顶事,同样是一触即溃。3月里,几天之内接连失去关外诸军据点,全线瓦解。这次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出兵几乎是无声无息地迅速失败了。

⑧马关谈判,丧权辱国签约清政府以慈禧、李鸿章为首主张议和,并不是到最后军事上走投无路之时才开始,而是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他们苟且求和的态度,是造成甲午战争中国方面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于4月17日在马关条约上签字。至此,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结束。

四、《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①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③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⑤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次年,又据有关规定,订立通商行船条约,日本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从当时看,这对于列强来说已不典型和重要,因为列强绝多国家军已获得此权,不过后起效法而已,故可在马关条约中不论]

影响: 《马关条约》是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也是继《南京条约》之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的影响无论对中国还是远东地区来说都是极其深远的。

首先,《马关条约》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从而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比如:

条约规定割地,使中国失去了大片战略要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南京条约》割香港岛,《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皆属偏远地方,现在割及大块设省地区,不仅使台湾沦为日寇的殖民地,而且拱手把满族贵族“根本所关”的辽东半岛割给日本。这是继沙俄吞并中国大片领土后,又一次对中国领土的大掠夺,直接助长了列强分割中国领土的野心,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信号。条约规定的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超过历次战争的赔款数目。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还大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外债,使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四个口岸的通商通航,又使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从浙江到四川,全部都向帝国主义开放,更加便利了它们直接掠夺那里的资源和倾销商品。列强扩大商品倾销,1898年中国进口货总值比1894年增加了29.3%。同一时期,列强也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土货出口总值增加了19.4%。至于《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臣民在华投资设厂的规定,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战前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还不算“合法”,现在却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先后享有这项新的特权。他们在中国“合法”地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直接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工业的压迫,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条约规定中国承认日本完全控制朝鲜。吞并朝鲜,大大扩张了领土。同时割占我国富庶的宝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的欲望。而且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日本四年多的财政总收入(当时日本每年的财政总收入是八千万日元),为日本扩充海、陆军,投资于重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提供了巨额资金,使它迅速挤进世界强国之林,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且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第三,促使中华民族觉醒,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的一页。《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促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并从更高的层次上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大门,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同时,《马关条约》签订后,为了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日趋严重。尽管从短近的眼光来看,此条约对中国似乎只是灾难和屈辱;但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斗争,于是出现了两股平行向前发展的社会运动:一是以资产阶级上层领导的维新运动,另一是以北方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反帝斗争。两股爱国社会运动交错出现,从而推动了近代历史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帝国主义时期。它不仅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改变了远东的局势,而且促使中华民族觉醒,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五、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留给我们的教训

当时中国拥有陆军约95万,海军军舰71艘,4亿人口的大清帝国,却被一个只有29万军队,20几艘军舰(其中有9艘在修理)区区岛国打败,这是为什么?落后挨打,腐朽必败。

1、清朝的经济衰退,落后是要挨打的。

2、政治昏暗,吏治腐败。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忙于争权夺利,根本不顾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和以西太后为首的后党明争暗斗,帝党主战,要在战争中削弱后党的势力。后党主和,要保存自己的实力。1888年,在国家财政万分艰难的情况下,光绪为了举行婚礼,耗资500万两白银,西太后为贪图享乐,下令修建南海、中海、北海和颐和园,共耗资1600万两白银。国库空虚,难以支付,只好挪用海军经费,甲午战争前10年,共挪用海军经费1098万两,故从1888—1894年,北洋海军未添置一艘军舰。

清朝政界妒贤嫉能,有献身精神的人被打下去;无能之辈青云直上,虚报战功,弄虚作假,结党营私,惟利是图,贪官污吏,巧取豪夺,横征暴敛,贪污走私。后评清朝官吏“三只手”,连贪带贿,腐败透顶。

3、前线失败的一个原因是有一支“战无不败的海陆军”其表现:(1)指挥系统腐化,选帅无力,懦夫庸才充斥高层指挥系统。

(2)武器装备极为落后。甲午战争中,清军仍以大刀长矛为主。虽有洋枪洋炮,武器种类和规格不一致,枪炮不通用,子弹也不对号。

(3)

不可能动员和依靠广大的民众进行抵抗。

甲午战争,迄今已经100多年,在当今和平发展与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回顾这段国难痛史,总结历史教训,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警惕帝国主义战争狂。在当今国际,一片和平友好的形势下,还要看到世界动荡的一面,千万不能和平麻痹,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意味着分割世界”,在帝国主义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过去的是历史,历史是有连续性的。在当今国际和平与发展的形势下,日本内阁官员参拜靖国神社,追悼阵亡者集会,篡改教科书,否定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反对国会通过谢罪案等等,都告诉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亚太等地上空还有战争魔影笼罩着,一定要警钟长鸣,绝不允许历史的悲剧重演。第二,增强我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第三,加强党政建设和国防建设。

六、中国人民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

《马关条约》规定中日割让台湾给日本,引起举国共愤。

首先在主战派官员中引起强烈反对,帝党分子,侍读学士文廷式带头呼吁严惩卖国贼李鸿章以及战败失职的逃将,接着一些御史和疆臣(如两江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谭钟麟、山东巡抚李秉衙等诸多人)、一些中小官吏也上书条陈,抨击卖国行径,以康有为首的著名的“公车上书”即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复习思考题:

1、十九世纪后半期中国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2、海防、塞防之争是怎么回事?

2、中法、中日战争清朝失败的原因。

3、左宗棠、冯子材的评价。

4、《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5、名词概念:“马嘉理事件”

《中俄伊犁条约》

黑旗军

第二篇:中法战争1

中法战争—越南上空的三色旗(1)

总序

公元1884-1885年,欧亚两个大国间发生了一场举世皆惊的武装冲突。经历了普法之战奇耻大辱的法国,想要在对外政策上展现强硬态度,重拾大国信心。而正经历着洋务运动变革,在军事近代化道路上已经迈开步伐的中国,也颇有自信地认为在对外事务上完全可以采取强硬态度。两个都并不愿在外交问题上主动退步的国家,围绕越南问题,糊里糊涂地打了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

2008年末-2009年初,我陆续在《现代舰船》杂志连载发表了史话性长篇著作《中法海战》,全书纵览中法战争中的政治、外交、军事领域,以海战为重点,大量引用中、法双方档案资料,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再看这场战争。现在经过一定程度的修订扩充,将在blog上陆续连载,全文登出。

多事之秋

越南位于印度支那半岛(现代称中南半岛),古称安南、交趾等。上自春秋时代,越南就已经有了与中国互通往来的历史,此后的岁月里,越南曾数度被并入中国版图,也曾屡次被册封为中华属国。到了清朝,则是与朝鲜地位类似,服中华衣冠,每四年朝贡一次的重要外藩。然而清朝末年,中越之间的传统宗藩关系,开始受到外力挑战。

被称为大航海时代的15世纪,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历经艰险,找到了从欧洲通往印度的航道,揭开西力东渐巨变时代的大幕。紧邻印度的越南国土上,欧洲人的身影出现得越发频繁,传教、通商、探险……不一而足,较宗主国更为强势的欧洲文化,逐渐对越南大地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越南爆发的西山叛乱,使得路易十六获得了极佳的干涉越南内政的机会。然而接踵而至法国爆发大革命,路易十六人头落地,控制越南的计划也在革命的**中一度销声匿迹。

曾派教士百多禄向法国求助的越南国王阮福映,画中身着的西洋服饰,可见当时越南宫廷受法国等

西洋文化的影响。

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越南发生规模空前的西山叛乱,西山叛军狂飚突进,与黎氏王朝争夺政权,保王派官军一败涂地。乾隆帝应援派出中国军队前往支援,结果也是兵败如山倒,无济于事,乾隆甚至竟册封了西山叛乱首领为越南国王。在此恶劣情势压迫下,保王军的实际统帅,黎氏国王的外甥阮福映问计于在越南传教的法国教士百多禄(Pigneau de Béhaine),决定委托百多禄回国帮助向法王路易十六搬救兵,为表亲法诚意,阮福映将长子送往法国充当人质。1787年,法越两国签署凡尔赛条约,约定法国派远征军帮助越南平乱,作为回报,越南割让昆仑岛和沱灢(岘港)给法国。虽然法越条约签署未久,在大革命的号角声中,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人头落地,导致法越凡尔赛条约事实上无法履行,但是法国对越南土地的注意力,却就此生根。

大革命过去的若干年里,法国政局一乱再乱,革命党、保皇党,共和国、帝国,你方唱罢我登场,拿破仑帝国的问世,又挑起了欧洲大战的狂澜。法国国内民生苦不堪言,对外开拓殖民地的计划,更是无力顾及。这种混乱局面,随着1852年拿破仑三世复辟成功,法兰西第二帝国问世,才稍稍告一段落。仿佛法国政府天生不甘太平,自己的国内问题刚刚初步解决,就立刻着手向外张牙舞爪,除了参与针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其另一个重要的目标则是越南。

路易十六时代,由于内乱而错失占领越南领土的大好机会,拿破仑三世决定自己要重新夺回来,以此作为在印度支那站稳脚跟,与英国争夺殖民地和海外利益的重要一招,同时也是展示自己姓氏独特价值的大好机会。1858年,法国将刚刚在中国参加完二次鸦片战争的远征军大批调往越南,借口法国传教士屡屡在越南遇害,越南政府未能做出合理赔偿,而且不接受法国要求开放口岸的提议,于是从沿海港口沱灢开始,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此时的越南国王阮福时不愿听任法国摆布,调兵遣将,反击入侵,炽烈的战火蔓延越南各地,四年后处处败北的越南阮氏王朝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将南部的嘉定(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定祥、边和三省(越南的省份数量看似繁多,但每个省辖地并不大)及昆仑岛割让给法国,开放沱灢、吧剌、广安三个沿海通商口岸。旋后,对此并不满足的法国,又以邻近的永隆、安江、河仙三省“匪盗”横行,越南政府剿匪不力为由,自行出兵予以占领。最后将上述越南六省全部并入法国版图,成为交趾支那殖民地,设总督进行管理。为了巩固占领,法国驻亚洲海军也在中国、日本海支队(Division Navale des Mes de Chine et du Japon)以及大溪地兵站(Station Locale de Tahiti)外,新成立了驻在越南的南圻支队(Division Naval de la Cochinchine)。红白蓝三色旗开始在越南上空飘扬。

法国报纸上刊载的铜版画,身着海军礼服的安邺。铜版画收藏:陈悦

红 河

交趾支那殖民政府成立时,各级的行政官员主要由法军的军官充任。西贡附近的堤岸市,也迎来了一位走马上任的法国行政官。形容清瘦的海军上尉安邺(Marie Joseph François Garnier),1835年7月25日出生于法国中部城市圣艾蒂安(Saint Etienne)的一个陆军军官家庭。书卷气十足的外表之内,却跳动着一颗充满冒险精神的心灵,1856年,不顾全家的反对,陆军的儿子安邺投入了海军的怀抱。就读布列斯特海军学校毕业后,安邺立刻获得了工作,进入当时人才奇缺的法兰西海军,并随远征军到达中国,参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后来入侵越南的战争。交趾支那总督府成立后,以文气见长的安邺被委任为西贡近郊的堤岸市行政官。法国从越南攫取殖民地,根层的目的无非是想借助这片土地赚到更多的利益。当时,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正处在对太平天国、捻军等各地起义军镇压的战争中,洋务运动事业也在萌芽待发状态,全国对西洋军械、机器等物资的需求极为旺盛,对华贸易成了列强的重要盈利之道。然而,以越南为基地,除了交通险阻的陆地外,如果想要利用便捷的海上交通,与中国建立贸易,则必须借助英国的殖民地香港作为中转站,而且得绕印度支那半岛,途经马六甲海峡。与其走长途,还要被英国从中剥削一道,不如直接寻找其他更便利的途径。19世纪60年代,从越南境内寻找一条通往中国的水路,犹如是一股淘金热潮,成了法国地理学家、探险家、商人们热衷的活动。

1866年,充满冒险精神的安邺,也跻身这一探险领域,成了法国交趾支那探险队的队长,也因为此,这个法国人之后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

安邺带着法国探险队,披荆斩棘,沿越南境内几条和中国相通的河流进行勘查。首先证明无法沿澜沧江-湄公河直接通航中国,安邺们的目光聚焦在一条更为特殊的河流。红河,中国境内称元江,是一条连接越南和中国云南,而且注入大海的河流。“法国使节的首领主张以东京的江(红河)的流域为出海口。由此道路,云南的出产可以到达海边,再向法属西贡的海口运输。”安邺沿红河一路进入中国境内,到达了当时正被杜文秀回民起义军占领的大理城,证明了通过红河进入中国完全可行,而且亲眼目睹了红河上实际早已有中国商船往来航行的情况。这一重要发现,后来随《两世界杂志》等媒体公布,安邺很快成了欧洲著名的地理探险家。

探险队离开大理后,沿中国长江流域东行,准备先到达中国东南沿海,再转道返回越南,以对中国境内的地理再作一番刺探了解。探险队途经湖北汉口时,安邺结识了一位热心的听众,当时正在湖广一带寻找商机的法国商人堵布益(Jean Dupuis),听到红河大发现的故事后显得十分兴奋。当然,堵布益对这一问题的热心,没有丝毫的地理学上的因素,而是出于一个商人天然的敏感。

1856年,与中国东南激烈的太平天国战争遥相呼应,西南边陲云南突发回民起义,起义军攻陷大理,宣布遥奉太平天国。清政府对西南回民起义的镇压,一直持续到1870年代,仍然未有任何收获,连年的战争,清政府对近代化军火需求迫切,云南战场充满了军火商赚钱的商机。当时,如果从东南沿海的上海等通商口岸通过陆路运送军火往云南,路途艰险遥远,加上沿途各省治安情况好坏不一,耗费时间而且安全得不到切实保证。当听到从越南直航云南的红河航道被发现,堵布益立刻产生了一个念头,即从越南沿红河运入军火到云南贩卖,再从云南装运矿产返回越南运回法国,一来一往必定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重利趋使下,堵布益立刻将设想付诸实践。首先打通了中国官场关节,与云南巡抚岑毓英、提督马如龙签订军火购销协议。然后以此作为自己是云南政府代言人的凭证,寻找法国政府对其上溯红河活动的支持。得到红河航道这一大发现的法国政府,当时也正在盘算如何开发利用这条处在交趾支那殖民地辖区之外的黄金航道,堵布益的活动无疑可以当作一次有益的实验,法国政府乐观其成,对堵布益的申请即刻予以批准,但着重声明仅仅只是表示支持,并不代表法国政府也卷入这次行动。

拿到中法双重许可证后,孱弱的越南政府就已经完全不在堵布益眼中,一支旨在进行红河运输探险的队伍开始组建起来。鉴于红河航道处于交趾支那殖民地之外的越南北方,为保证航行安全,堵布益于1872年通过上海的德商泰来洋行,买到了两艘英国海军“青花鱼”级(Albacore)炮艇,“甲虫”(Cockchafer)和“商行”(Firm)号,购得后重新在上海法国工部局登记,分别更名为“红江”(即红河)和“老街”,以此作为运输队的护卫。另外获得了一艘名为“山西”的轮船和一艘中国帆船,用作运输船。同时招募了由27名欧洲人,125名中国、越南、菲律宾等亚洲人组成的雇佣军,某些资料显示,其中还包括云南提督派出的中国军人。1872年10月,堵布益的船队满载包括德商泰来洋行托运的军火在内的大批战争物资启航,从海防进入红河,经过越南旧都河内,沿江上驶。本就对法国强行租借交趾支那心存愤愤的越南政府,看到飘扬着三色旗的船队居然大摇大摆在自己的辖区内行动,而且不缴纳任何税厘,又要从北方重要城市河内穿城而过,自然而然地提出抗议,认为此举违反了法越之前签署的条约。但是堵布益依然我行我素,成功于当年底到达云南,为通商方便,堵布益还自说自话,在并非对外通商城市的河内设立了办事处和货栈。1873年春天,堵布益从云南返回河内,突然发现他在河内的一些亚裔雇员被越南政府抓捕,遂于当地越南官员发生冲突,做出了绑架越南官员,焚烧越南政府告示的过激举动,红河航线在越南人的抗议声中,依旧如故运行着。对越南官员的警告,堵布益的回复是“如果你想阻拦我的路,我会用机关炮把你们全部杀光。如果你让我通过,我们将会是最好的朋友。”

按照领事裁判原则,越南境内的法国人即使做了无法无天的举动,也轮不到越南官员来处理。愤怒的越南政府向法国交趾支那总督及占领军总司令杜白蕾(Dupré)海军少将提出抗议,要求其立刻管束堵布益的活动。交趾支那总督经请示法国海军和殖民地部后,派红河航道的发现者安邺,率一支包括炮艇“蝎子”(Scorpion)、“爱斯兵哥尔”(Espingole)和50名官兵的队伍,前往河内。明面上,法国人是要着手调查、处理这一纠纷,而私下里,法国政府通过堵布益的实践活动,已经看到红河航道存在的巨大经济潜力,准备“用武力取得保证和占领河内和沿海的一个据点。”想要将红河航道也纳入法国的势力范围。

1873年11月5日下午,安邺率领的“宪兵”在堵布益的欢迎下到达河内。令越南政府始料未及的是,到达之后,安邺即在城内四处发布告示,宣布自己的目的是“驱逐海贼”,而丝毫不提堵布益。对此,越南河内巡抚贴出告示宣布抗议,“(安邺之唯一任务)乃在审判并驱逐堵布益,非以干预国家之事(干涉越南内政)。”安邺立刻回击,与越南人展开告示大战:“这城的巡抚刚刚发表一张宣言给民众,歪曲了我任务的性质”,称自己的使命只是调节纠纷,而非驱逐堵布益,言下之意是来迫使越南政府默认堵布益行动的。同时提出了包括“红江将被保留专作法国与中国船只航行之用”等5条约款,强迫越南政府接受。当得知越南政府拒绝约文后,安邺决定付诸武力,由此不难看出,法国殖民政府派安邺赴河内的真实目的。1873年11月20日天色破晓后,安邺率领法军和堵布益的雇佣军共180人,向河内城里的越南军队发起进攻,让人咋舌不已的是,7000多越军面对100多对手,只是稍做抵抗就都作鸟兽散。10时,法军没有付出任何伤亡代价,就轻松地控制了河内,河内巡抚阮知方被俘后绝食自杀。

站在河内城高高的城头,安邺心头不断涌起无比的自豪感,感觉自己已是法兰西的英雄。控制河内后,100多法军和雇佣兵继续四面出击,越南军队闻风而逃,北部的海阳、宁平、南定等红河沿岸省份相继陷落。不过,此时不可一世的安邺未能意识到,他的举动实际已经触动了一支以黑色旗帜作为标志象征的军队的利益,越南北方茂密的热带丛林里,一只黑色的丛林虎被触怒了,他真正的对手即将到来。

第三篇:甲午中日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含课件)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实验学校 范立辉 龙潭缸窑中学 赵伟华 132200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

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

家统一。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

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

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7月,丰岛战役。

牙山战役。

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

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

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

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

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小结]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略)。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

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探究]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结合本课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在动态出现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字幕中结束本课。

第四篇:甲午中日战争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爱国官兵应用抗日。难点:《马关条约》是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

一、爱国官兵英勇抗日

生阅读17页有关日本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25日凌晨,日本舰队对中国军舰发动袭击,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1894年7月,丰岛战役。牙山战役。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2、黄海海战: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和阅读广场中日军司令对我军官兵英勇无畏战斗精神的敬畏(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李鸿章一味强调“避敌保船”,结果日本轻易控制了制海权。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用《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揭露日军罪行的纪录。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从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3、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及会场图片,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哪些严重危害?(多媒体播放)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四、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阅读书上21页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时局图》请学生回答:熊,虎,鹰,三色旗,蛤蟆,日分别代表什么国家?答分别代表俄国,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课堂练习:书上22页参与园地 课堂小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五篇: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7月,丰岛战役。

牙山战役。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日本控制了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小结]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略)。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探究]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结合本课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在动态出现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字幕中结束本课。

下载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甲午中日战争

    天朝的腐败——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根源 班级:国关八班 姓名:何梦仙 学号:20201202080019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有感 摘要 : 多媒体辅助《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适时导趣、导学、导疑、导法和导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课程标准〗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计划[最终定稿]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计划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 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学生分析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

    甲午中日战争演讲稿

    物理学院 祁培文 学号:20*** 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同学们,还记得120年前吗?那一年我们虽然不在这个世界里,但是那一年在我......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让学生思考:战争爆发的背景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概括? 2、教师明确: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