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1、是生态发展的客观需要。
2、是实现生态和谐的重要手段。
3、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
4、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
第二篇:如何促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更新时间:2014-10-29 22:10 来源: 作者: 阅读:1945 网友评论0条
摘要: 另外,加快环境立法进程,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绿色企业支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污染防治技术的科研和应用,保护绿色生产的知识产权,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环境资源法。明确生产企业对生产的产品的回收义务,如借鉴日本3R做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于10月在北京召开,会议将研究讨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议题。怎样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环保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四中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必将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环境保护部政法司会同政研中心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就“依法治国与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议题进行探讨。
环境保护部政法司司长李庆瑞表示,如何在环保领域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如何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经济增长模式绿色转型,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这些重大议题,环保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做好筹划,及早准备,为迎接四中全会召开和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奠定思想基础。
参会的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围绕如何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意见。
正确认识环境法治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
“法”的对立面是按潜规则办事、按长官意识办事
“依法治国的法是统称。其对立面不是政策,政策是明规则,也属于法的一部分。依法治国中的‘法’的对立面应是按潜规则办事、按长官意识办事。”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说。依法治国中强调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就是下一步推进环境法治建设的方向。
环境的公益性决定了必须要通过立法去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决定了需要严格的法制去改善;环保的基础性决定了只有通过严明的政策法规,才能约束其他领域。
“环境法被视为部门管理法,得不到必要的尊重和敬畏,执行中缺乏地方政府和其他部门的配合,这种状况必须纠正。只有通过环境法调整资源开发等行为,强化对地方政府和产业主管部门的制约,才能提高环境法治意识,改善环境执法处境。” 清华大学教授王明远说。他提出,法治要从工具和手段,上升为价值和目的。
夏光指出,从成效角度讲,环保部门非常重视相关法律,法治思维比较强。但我国环境法治还远未达到“价值和目的”的地位,甚至作为“工具和手段”都仍存在一些问题。
对我国环境法治的现状,夏光概括为:缺、短、小。
“缺”是指法治领域的立法相当缺乏,尤其按照党中央改革要求,很多没有变成法律法规。
“乱”是指执法乱象多,包括执法不作为、乱作为、背黑锅等,总体评价环保系统的公信力不是很强。
“小”是指司法系统在环保中的作用小,司法资源有限,导致法院不愿受理案子,参与环保积极性低。
华北环保督查中心副处长刘传义则认为,在目前的法治环境下,主要困难是环境执法难、不到位。一是环境执法说的多做的少,很多环境执法机构还是参公单位,执法制约多。二是自身问题多,人员素质不够。
在环保领域践行依法治国方略,要理顺法与政策的关系,软法硬法都要落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珂建议,借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环境基本国策立法具有特殊地位,主要管政府,各州法律法规都要服从它。
环境立法要既“硬”且“良”
专业化、综合化的环境法需要大量授权立法及配套立法
环境法呈现高度专业化、综合化特点,包括行政管理、民事侵权、国际合作等方面内容,需要大量授权立法及配套立法。
要在依法治国的战略中推进法治建设,夏光认为,首先要明确未来环境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用法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要一方面坚持环境优先、保护优先,一方面坚持经济和环境协调,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认为,依法治国,要完全依法办事,解决以权压法、以人代法。在环境法方面,要改变环境法是软法的现象。在过去几年中,环境刑事犯罪责任追究获得了很大进步,未来要使环境法更加硬起来。
他建议,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将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制度都纳入其中,之后制定其他法律时,都要考虑此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由环保部门协同其他部门参与立法。在这个法律下,应包括自然资源法、生态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三大法律。具体的立法需围绕完善这些体系,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综合性的立法,另一条是具体法律的制定。如自然保护区法、湿地保护法,化学品管理法、电磁辐射管理法、生态损害补偿修复法、民事环境损害赔偿法(包括健康损害)、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法等。
周珂则认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首先必须落实“保护优先”原则。我国生态保护主要借鉴俄罗斯,生态法与自然资源法是一体两面,自然资源法注重开发利用,生态法强调保护优先,用生态保护对冲资源利用的负面效应。保护优先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在生态保护领域,尤其是资源开发利用都应当适用这一原则。
二是要明确地方政府环境责任,要从管理法向责任法转变。过去的《环保法》是管理法,主体是管理者与相对人,修订后的《环保法》向责任法转变,突出规定政府责任,这需要逐步落实。
刘传义结合基层执法经验强调,环境立法要注重配套细则规定。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罗丽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和单项法的衔接修改。
判断环境合法的标准,离不开时间空间背景。同一行为,在北京属于违法,在甘肃可能属于合法。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胡静和刘传义都提醒,要给予地方环境立法充足的空间。
除了制定新法,对于不合时宜的旧法也应当及时进行排查和清理。北京市环保局法规处调研员相华林提出,清理、修订和《环保法》不相符的政策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他建议可以借鉴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做法,从国家层面发通知,要求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对本部门本级政府的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定期提交清理报告。
环境执法要“按章不按长”
执法者以法律为依据,而不是按领导意志办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推动环境法治建设,不只是立法的问题。环境执法要有独立性,才能保证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法治而不是人治。
法治有两方面涵义:一是法律正当,立法是良法;二是法律至上,即法律说了算。环境独立执法,即执法者以法律为依据,而不是按领导意志办,“按章不按长”。张居正说:“车之不前也,马不力也,不策马而策车,何益?” 执法者有积极性,才可以激活法律。
胡静认为,调动环境执法人员的积极性,需要职业保障,即严格执法不需要付出个人代价。
王灿发则建议,建立独立的执法监督机制,如制定环境督查条例、设立独立执法机构,监督各个环保部门。“应强调独立环境监管和执法,环保部门可以不是独立的上下体制,但是执法和监管可以垂直管理。”王灿发说。
胡静同时提出,环境行政要合法合理。环境保护的行动方案,要有上位法依据,设立的目标要现实,标准要基于现有经济技术条件,让企业跳一跳摸得着,否则实施不力会牺牲法的尊严。
另外,环境执法应当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艳芳提醒,随着公民权利意识增强,行政决定没有法律依据、不依照法律程序,可能被认为不公平甚至寻租,环保部门可能因此成为被告。
对于环境执法的方式创新与改革,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夏光建议,增强执法力量,形成强势环保状态,增加社会公众的力量,让人民群众成为耳目。
胡静也建议,公众参与执法要放开。环境保护有三方主体,政府(环保部门)、企业和个人。政府与个人联手,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让个人充当环保部门的耳目,允许个人提出环境公益诉讼,对执法有好处。
罗丽建议,对于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政府责任等制度的落实,要增强法律强制性,避免流于形式。
李艳芳建议,环境执法部门要与检察院、法院相配合。如意大利最高行政法院首要职责是为政府提供行政咨询,协助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环境司法要发挥制约监督作用
环境执法要与司法相衔接,强化对政府的约束
司法支持、加强、补充行政执法,并在某些方面发挥制约监督作用。“环境执法要与司法相衔接,应强化环境审判、推进公益诉讼,包括行政诉讼,强化对政府的约束。”王明远说。
日本司法制度在环境法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针对民事赔偿建立了迅速救济机制,当地居民通过行政诉讼对道路、火电等建设行为进行合法性监督,值得借鉴。
这种司法能动性的发挥对于监督、制约环境执法很有效果。胡静说,法院实行能动司法,不是法官主动找案子,而是加强司法审查,不仅审查行政决定的合法性,而且审查其合理性。能动司法还影响了立法和行政,如日本法院通过公害审判推动了环境损害赔偿立法,我国环境法庭通过发布禁止令介入了环境执法。环境法庭专业能力加强后,甚至可能开展对环评、排污许可决定的合理性审查。
除此之外,环境案件的受理也应该受到重视。王灿发和相华林都强调,要明确法院对案件的受理范围,大力推动司法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用法治方式推进绿色转型
经济增长模式也要符合环境基础法的要求
目前,一些地方还存在盲目投资、产能过剩、盲目开发、填海挖山等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发展方式,某些地方政府领导的决策行为仍需对其进行约束。
相华林提出,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严格约束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严格进行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逐步推进政策环评,彻底扭转GDP至上意识,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另外,加快环境立法进程,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绿色企业支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污染防治技术的科研和应用,保护绿色生产的知识产权,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环境资源法。明确生产企业对生产的产品的回收义务,如借鉴日本3R做法。
第三篇: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简答[模版]
1.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简答)第一,生态文明是高于迄今为止的其他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第二,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和谐。第三,生态文明要求维护生态安全。第四,生态文明要求经济与生态资源协调发展。第五,生态文明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第六,生态文明要求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和伦理道德。2.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简答)
(一)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
(二)有助于解决我国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三)有助于根治环境危机的痼疾
(四)有助于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3、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对策?
(一)加快制度建设
‘
(二)努力培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尽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口总量与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人口分布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这些都会对我国未来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巨大挑战。
15.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简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6.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简答)
答:
1、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2、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4、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5、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17、简述低碳经济的概念。(简答)答: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18、影响雾霾的因素有很多,起主要作用的有哪些?
1、大气相对湿度2风速3温差4气压5降水6日照强度7大气运动8地理位置
19、美国的大气污染防治经验有哪些?
1.制定相关法律。2.完善监测体系。3.实行区域联动。4.优化产业结构。5.调整煤炭消费结构。6.控制汽车尾气。7.推进公众参与。
20.治理水体污染的对策有哪些?(简答)
答:(1)用法律手段根治工业污染源。(2)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标准。(3)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完善污水处理系统。(4)利用经济杠杆,推动污水资源化。(5)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21.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简答)
(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有利于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三)符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五)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2、黄爱宝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政府研究》一书中,将前我国政府生态管理困境总结为哪些方面?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讲稿-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5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课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千年前,中国人在这广袤的土地上创造出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同样在这片土地上,中国人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现代化的工业文明,而且只用了几十年,令世界瞩目令世人惊叹。
现在,中国GDP超10万亿美元,是日本GDP的2倍。
高铁2万公里,占世界6成。
钢铁产量,世界16亿吨,中国占8亿吨。
中国高速公路12万公里,占世界的52%,力压美国占世界第一。
全世界都在为中国式发展鼓掌叫好。可是,只有我们真真正正生活在中国的子民知道,这繁华的背后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已变得如此珍贵。
国内污染影响整个世界;中国紧邻化工企业的癌症村;污染物让粮食镉的含量全部超标,中国已经有八百万英亩的土地被重金属严重污染。中国正在成为最大电子垃圾倾倒场;垃圾焚烧炉的不合理设计污染大气;即将遭遇核冬天般的极寒天气;日益严峻的淡水危机;藻类大爆发;把石油焦当燃料;空气污染严重,死亡人数惊人。
基于此现状,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一切都在提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
西藏自治区普兰县野生动物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五年来这里有3万多头牛羊退出,肥沃的水草地,现在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多年罕见的黑颈鹤来这里筑巢了。今年,又有100多只黑颈鹤在这里安了家。我们予以尊重,予以生存领土。自然休养、生态补偿,用更加尊重自然规律的保护方法,守护着这片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和国际水源地。目前,中国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已经从五年前的553个增加到602个,全国性的湿地保护体系初见规模。
生命永续的奇迹正在这里不断发生。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和自然相处,就是顺从与适应的关系,我们无法改变自然,却可以循着它的规律行走,大禹治水,采取了疏而不堵,动物在地震之前,也是成群结队地迁徙。
人类和大自然比力量是很小的,但是我们可以顺应自然的力量,只要我们好好保护。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典范,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生态工程”。高围塘低作堰顺应山势水势,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它是古代成都人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长汀县,由于过度砍伐,这个曾经繁华富庶之地,变成了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贫困地区,这一切,让当时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忧心忡忡,为了治理长汀的水土流失,习近平五下长汀走山村,访农户,摸实情,谋对策,长汀人大规模治山治水的大幕也就此拉开,在长汀一次次摸索和实验下,终于找到了先种草给地表降温,草种活之后再种树的方法,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治理,长汀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168.2亩,实现了从荒山到绿洲到生态家园的改变。由此可见,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的国家。
生态兴则文明兴,这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清晰判断和生动实践。
--长白山珲春的森林里,东北豹这种极度濒危的大型猫科动物的身影,又频繁出现。
秦岭山脉,300多只野生大熊猫在这里生活,人们在这里发现了目前全球唯一一只野生棕色大熊猫。
美丽的南海,全球存活率不足千分之一的小海龟,被悉心呵护。长达半年的喂养可以让它们免受天敌侵害,之后回归大海。
藏羚羊曾一度遭到捕猎,最严重的时候数量从100万只下降到7万只,现在这里已经恢复到20多万只。
这五年,中国85%的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绿色,让生命跳动。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巴音布鲁克草原上,曾一度面临退化危机的草场正在变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对大自然友善相待,这碧海蓝天、洁净沙滩,就是它给予的最好回报与馈赠。
从2013年开始,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密度向污染宣战。“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接连出台,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PM2.5浓度下降了33%。长三角PM2.5浓度下降了31.3%,珠三角下降了31.9%,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从3个增加到了84个,2016年全国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78.8%。建设美丽中国,还要向高能耗、高污染宣战。
仅2016年,中国就退出钢铁产能6500万吨,退出煤炭产能2.9亿吨。更多的企业,在依靠创新驱动引领绿色发展的激励下,展开了生产流程的绿色再造。
在山东,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第一条筒子纱智能染色线正在调试。它能将每吨纱的用水量从过去的130吨压减到80吨。2016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12年下降了23.9%。
福建的无毒无害电镀技术消灭了任何有害烟尘。这项被国外垄断了二十年的技术,已经被中国攻克。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还在建设。它们产生的电能每天能够满足一个中型城市一年的用电需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节能和新能源利用第一大国。2016年,水电、风电、核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所占比重已达19.7%。
为了人民的福祉,为了民族的未来。
中央坚定的意志和决心,化作一次次行动。中央环保督查组进驻31个省市区,问责人数已超万人。
今天的中国人,对祖先休养生息的辩证法则,给出了新的诠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朴素的道理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
今天,让我们感到自豪的,不再是GDP的增长,而是这些能反映出我们的生态环境正逐步变好的数据。
人类正在从生态危机中觉醒,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这个选择应该是所有人类成员应有的公德和文化自觉。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同时,良好的政治建设会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相应的指导和保障。取与舍之间起最重要的意义是平衡社会的方方面面,决不能为了经济牺牲环境,而必需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平衡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所在。最后,用总书记的一句话结束本次讲课,“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谢谢大家。
第五篇: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内具有共同指导作用的重要治国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真正实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与其他国家协同努力。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挑战固然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十八大宣示的“五位一体”是什么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作为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告中出现了一些“新提法”,“五位一体”便是其中之一。“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一起抓,并列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成为一体”。这一重要政治表述,透露出重大政治信号,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