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时间:2019-05-14 08:2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篇: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作者: 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 学号:20131990 [关键词]:生态文明;物质基础;哲学基础;迫切性。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自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后,无论是政府是企业还是人民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起生态文明的建设。本文六个部分分别从生态文明的提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成就与经验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来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习近平同志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一,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其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其三,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其四,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其五,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其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更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章节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一)、物质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在解决了最基本温饱问题后,对物质的需求有了越来越高的标准与越来越具体的要求。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就是要实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产业生态文明。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就是要实现节俭、适度、适宜、健康的消费生态文明。而生产与消费方式变革所展现出来的具象化指标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物质基础。

(二)、哲学基础:

如果把物质基础比作生态文明建设的骨架与肉体,那么哲学基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与灵魂。近年来各个理论领域都开展了对建设生态文明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研究了建设生态文明问题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问题。经过较长时间各个学术流派的相互辨证最终归纳出以下五项原理:物质世界及其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但又离不开自然界的;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但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社会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人不是宇宙的中心,但人是评价的中心。

(三)、物质基础和哲学基础的相同点与互异性:

物质基础和哲学基础是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两项基本准则。物质基础是哲学基础的具体体现,哲学基础是物质基础的抽象概念。失去了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失去相应的依凭与指标;失去了哲学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失去相应的动能与意义。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必要性论述):

生态文明是个动态概念也是个时代概念。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当工业文明进入20世纪后半叶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对全球性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大量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

我国的生态形势也十分严峻。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从总体上说,生态文明建设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建立全民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最关键的观点,是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双方,是和谐相处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物,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建立法律和伦理保障。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法律制度是文明的产物,它标示着文明进步的程度,其作用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类的不文明行为,惩罚破坏文明的行为。建立文明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对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是粗放式的,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度的线性发展模式,通过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如今的循环经济要求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生态化的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消费方式。所谓生态消费,又称生态文明消费或绿色文明消费,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适度的、绿色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消费。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成就与经验(可行性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经济初具规模;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生态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其基本经验在于: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正确;“四个建设”协调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和伟大实践。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已经不再属于当今我们讨论的重点。时间已然证明一切,它的可行性毋庸置疑。我们现今该关心的应是其最终的执行力与如今所提出的方针和决策间的关系极其所能达到的最终效果。我国的生态建设道路理该汲取前人的教训,发扬所有的优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走出属于中国的特色化社会主义道路。

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共产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我国共产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作出的战略抉择,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吴雪会,《试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及其基本经验》,陕西,2012.9.24。【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百度百科,生态文明建设,简介。

【5】百度百科,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

【6】杨丽娜、程宏毅、任景明,《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2012.12.24。【7】杨智慧,《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方向》。

第二篇:论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定稿)

论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

摘要: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涵盖立法、决策、治理以及教育、科技、道德等各个方面,涉及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建设,和谐,科学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和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出现的一种前瞻文明。它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共荣共生”,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谋求发展的同时,对于生态环境给予足够重视,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基础层面上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要保护环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或多或少地制约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又是统一的。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给人类自身提供良好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我国经济建设面临两个突出矛盾:一是经济总量扩张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资源生产率相对低下的矛盾;二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以及环境容量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矛盾。如何有效缓解和克服两大矛盾?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经济建设,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的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坚决摒弃“经济逆生态化、生态非经济化”的传统做法,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生态经济化等战略,既做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能够在“人不敌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天人和谐”的螺旋式上升的进程中实现新的飞跃。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应主要把握三点: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二是文明新境界。生态文明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不是物质财富增加而自然受到伤害的文明;

三是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第二,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切实将保护环境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第三,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努力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第四,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五,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

第六,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切实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循环经济就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的目的,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发展循环经济符合中国传统天人调谐的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模式。

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涵盖立法、决策、治理以及教育、科技、道德等各个方面,涉及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绝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也绝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职责,它应当是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事业。

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因此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第三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本文结合十八大报告,分析并论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途径及其意义,明确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大报告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的提出,为努力建设国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需要和自然相协调,需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我们得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地降低在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积极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以此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建设。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也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章,成为党的执政纲领之一。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重点在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根据以上战略目标,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优化GDP核算体系

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应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更多地将生产、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纳入GDP的核算中,如果是环境污染,其所造成的损失要从GDP总量中扣除,从而纠正旧GDP核算方式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误导以及对资源配置的扭曲。国外的一些著名学者也曾提出过国民收入核算的新指标,如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曾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NEW,Net Economic Welfare)。该指标以是否改善了社会福利为出发点对现存GDP进行了调整,其中包括对环境负外部性所造成损失的扣除。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也正在进行,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具体运作中需要克服技术上的难题,如定性指标的量化与数据来源等。

(2)加大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媒体宣传

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还需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因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的是以人为本,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自然适应并满足于人以及人适应自然两者的统一。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面对整个社会,我们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树立友好的“环境即生产力”的理念。尤其面对处于领导位置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因为他们只有具备这一理念才能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坚持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

(3)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我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加快推进从原来的数量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向效益型的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一个低消耗资源的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以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缓和资源的供需矛盾,走资源节约型发展的道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无害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工业、能源、农业、林业和环保产品生产体系。扶持和发展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加快产业升级进程,实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提高自身绿色竞争力。

(4)加强大众生态道德教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生态道德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来源。因此,大力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对于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要树立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还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5)健全相关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

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决策和责任制度,提高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领导力。应考虑改革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任用制度,如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者生态文明建设的问责力度,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绩作为任用干部的依据。同时,有了可以遵从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保驾,环保机关在全社会的管理、执法过程中更加地顺利,民众在生活中才能正确认清破坏生态的现象,从而自觉地监督、举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法律及政策的高度,是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人民未来的长远打击,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确立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章,成为党的执政纲领之一,充分彰显我们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攀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行动,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不懈的努力有目共睹。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这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2)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未来发展及建设的战略基础

生态文明观将指导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生态文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生产力观、价值观及可持续发展观为城镇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同吸引外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从而变被动的生态欠账补救建设为主动、有规划、大规模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将有效地促进城镇经济的高速、健康地发展。

(3)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问题日益浮现在我们面前,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有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的。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生态文明地提出必然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四、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生产、生活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严重。我们应当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采取协调行动,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发达国家利用气候问题来干涉我们的工业化,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强制性地规范人们的生产、消费行为,并利用适当的经济手段、合理的激励机制推进环境资源保护。此外,鼓励环境保护的公众公益活动,对人们进行长期的引导、教育并制定必要的道德标准加以规范。要在人们心目中树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唤起善待生命、关爱生物的道德良知,保护好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任何动植物的基本生存权。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党的执政纲领的高度,说明党中央已经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紧迫的事情。相信在今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少污染,将成为一项全国上下都行动起来的事业。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八大报告[J],2013.[2] 苏征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J].世纪行,2008第1期.[3] 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4] 唐丹丹.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社科纵横,2011第1期.[5] 任保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第四篇: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定稿)

论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工程造价

班级:造价1310

姓名:刘建林

学号:0704131018

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在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到“五位一体”,这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一部署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执政理念的不断完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人民群众新期盼所作出的战略部署。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 2/13

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已经到了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行的阶段;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有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

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下面我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四大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融入的重要性,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做一些简要的介绍.一.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联系。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与生态文明理念,是20世纪以来人类为解决威胁自身持久健康发展的资源和生态 3/13

环境问题,在对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根源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与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概念主要着眼于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强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实践上,二者是相通和统一的,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加快可

持续发展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四大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与政治建设

既是因果关系,又是包容关系。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因此,政治建设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政治建设着力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则着力于处理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政治建设被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容。

(二)与文化建设

既存在交叉关系,又存在重叠关系。一个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都需要处理与解决当代人与当代人、4/13

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又是属于重叠关系。

(三)与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相互支撑的关系。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障民生。生态环境质量是保障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最基本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作为基本民生需求的环境权益就维护得好;公众参与包括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务在内的社会管理的程度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就高。

(四)与经济建设:

简单的说它区别与我们常说的经济发展模式,既属于经济建设的一个子概念又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三 生态文明建设与四大文明建设相互融入的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从战略任务和基本国策的高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来解决生态矛盾,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安全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追求整体文明和整体进步的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建设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构成社会整体文明和整体进步的自然基础。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发展就会失去整体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就没有坚实的根基。生态危机,也必定会引发深刻的政治危机、文化危机和社会危机。因此,经济建设内在地包含着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政治建设必然要求将生态问题视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从生态政治的高度推进制度创新,制订出有 6/13 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保证社会的生态安全,以此推动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文化建设,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使人们牢固地确立生态意识,在科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指导下,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才能在全社会推动“生态理性人”的成长。在社会建设中,也只有明确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互动性、互渗透和互促性关系,才能以生态化的理念推进社会治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建设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反映了人民群众应有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这有机联系的五大权益。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在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的同时,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四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既有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人口压力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偏差等,也有资源环境的约束。前 7/13 者是挑战,也是造成后者的原因。总体上,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直接挑战和压力是资源能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严重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约束。

在生态环境方面,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污染防治稳步推进,污染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重点流域主要污染物污染程度有所减轻,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内城镇供水安全基本得到保证,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基本处于受控状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环保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为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遏制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生态环境在局部有所改善的同时,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我国环境形势呈现出压缩型、叠加型、复合型、祸合型的特点,环境污染正在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从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区向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局地向区域扩散,从江河城市段向流域蔓延,从常规性污染向非常规性污染、有毒有害污染转化,从浅层次向深层次的环境问题演变。老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污染的范围在扩大,污染的程度在加重,污染的风险在加剧,污染的危害在加大,治理的难度在增加。我国 8/13 生态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破坏严重,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例如农业活动、废水排放、大气沉降和垃圾堆放都对土壤环境质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土壤污染表现出源多、量大、面广、持久、毒害性大等特征,并从局部蔓延到区域。截至20世纪末,我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000万公顷,每年因土壤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万吨,因受污染而超标的粮食1200万吨。燃煤、公路交通尾气排放的重金属,垃圾堆存残留的重金属等都会造成土壤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粮食和蔬菜种植影响尤为突出。

此外,环境噪声扰民问题突出,固体废物污染程度加重,水和大气环境形势危急,土壤质量退化,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核与辐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等等都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与挑战。五: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 9/13 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在政策上:

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三)在措施上

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四)在行动上

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11/13 一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

二是加强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门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其他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建设者。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

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针对现阶段的环境污染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不断加大对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理性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环境保护活动。12/13 五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

六是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第五篇: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1、是生态发展的客观需要。

2、是实现生态和谐的重要手段。

3、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

4、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

下载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讲稿-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5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课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千年前,中国人在这广袤的土地上创造出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同样在这......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建设......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主要对策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主要对策 [摘要] 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 涵盖立法、决策、治理以及教育、科技、道德等各个方面,涉及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概念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之后的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概念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之后的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关系论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襄阳发展战略

    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力打造“绿色襄阳”襄阳市环境保护局陈尧各位领导、各位同学: 大家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话题。由于从事环境保护工......

    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答: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应当承认环境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各主体的生态环境权,明确目标导向和标准约束两个功能评价体系且评价体系应具有预防性特征。实践中,生态文明法制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