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有企业如何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助推作用
国有企业如何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助推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安全生产都提升到新的高度,从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观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具有特殊的地位,这决定了其党风廉政建设和安全生产在社会上的特殊影响力。那么,如何将国有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好党风廉政建设这一利器,实现为安全生产助力加油的目的,作为一名在国企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普通党员,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发挥党风廉政教育作用。党风廉政教育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其目的在于对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意识、观念作风进行正向引导,而这也恰好是安全生产工作所需要的。众所周知,人在安全生产诸要素中是最重要的一个,对安全生产影响最为直接、最为重大。在国有企业干部职工队伍中,党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多数领导干部岗位人员都属于党员,如何依靠并发挥这一人群对安全生产的推动作用,对搞好国有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风廉政教育,能够引导国有企业广大党员干部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净化党风,改进作风,增强纪律观念、法治观念和规矩意识,能够为国有企业安全生产创造一个廉洁、公正、高效的大环境,从而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切实增强做好岗位安全生产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廉政勤政,立足本职工作,积极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责任担当,履职尽责,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执行力,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安全生产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发挥党风廉政监督作用。党风廉政建设不仅有着党的纪律检查的职责,还拥有行政监察的重要职能。因此,国有企业各级纪检委员会、纪检部门或者基层党组织中纪检委员除了要承担着维护党章、党规、党纪的重要职责,还应当充分发挥对安全生产的监督作用,积极参与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参加对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组织对安全生产领域违纪违规行为进行查处,自觉监督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各项安全生产法规及企业制度是否落到实处。国有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如果只是在经济或者作风方面出现了违纪行为,造成的后果往往是破坏了党风、党规,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断送了个人的政治生命,但是一旦在安全生产领域出现违纪违规行为,后果往往非常严重,轻则会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损失,重则危及广大企业职工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青岛“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等等,这一系列惨痛事故的背后,多多少少都会查处一批违法违纪、失职渎职的国有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因此,国有企业应当充分依靠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职能,加大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约束,提高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带头落实制度的自律意识,促进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各级人员积极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
三、发挥党风廉政问责惩处作用。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实行问责制,惩处违纪问题,从而起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这一手段对安全生产来说同样适用、同样有效。纵观国有企业发生的各类责任性生产安全事故,在分析原因时,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责任不落实、组织管理漏洞往往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何以出现这一状况,笔者以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深层次根源就是问责惩处机制不健全。安全生产切忌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松。从这一点来看,安全生产需要借助党风廉政的问责惩处作用。当责任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时,纪检监察部门必须要启动问责程序,严肃惩处事故责任人,这不仅是事故追责,更是警示他人。同时,纪检监察部门还应当重点关注安全生产领域的违纪违规线索,严格依纪依规查处各类党员领导干部在安全生产中的失职渎职行为,确保安全生产领域内风清气正。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形势、大环境下,安全生产领域亦需要坚持重典治乱,只有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安全生产上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精神状态,才能使其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规范权力运作,认真履职尽责,全力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稳定好转。
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安全生产亦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国有企业要争做党风廉政建设和安全生产的排头兵,就必须牢牢把握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利时机,围绕中心工作,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不断探索研究如何依靠党风廉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国有企业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向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齐,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政治担当,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坚决守住廉洁和安全这两条底线。
第二篇:发挥女工作用 助推企业发展
女职工征文
发挥女工作用
助推企业发展
由于石油管道施工企业有其特殊性,很多一线作业场所都不适合女工工作,因此,大部分女职工工作在机关、后勤等工作岗位。她们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同样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为企业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何发挥女职工的特殊作用,使广大女工树立起高度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为企业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笔者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女工作用分析
女工是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安全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女工一般不在一线参加施工作业,加之女工一般比男工心细认真、安全意识强,所以女工“三违”和人身事故比男职工少得多。另外,女工还对于帮助丈夫搞好安全生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对活跃矿区文化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女职工是文体娱乐活动的主力军。比如:节日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等。因为有了女工,企业才显得更加富有生机。
3、女工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因素。在工作中,有女工的地方,就会有欢歌笑语,就会给人带来一种相对轻松的工作情绪,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和谐生活的建设中,女工更能发挥其独到的作用。八小时以外,女职工主要承担家庭事务,和同事、朋友、邻居之间的交流、走动,对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家庭和谐的生活氛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女工作用发挥现状和不足
1、企业的特殊性限制了女工作用的发挥。由于石油管道施工生产在野外,很多一线作业场所都不适合女工工作,因此限制了女职工作用的发挥。
2、个别单位对女工的不重视限制了女工作用的发挥。一些单位对女职工关心、重视不够,如:在减人提效、干部的选拔任用、入党、评优等方面有重男轻女的倾向等,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女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女工积极性的发挥。
3、部分女工自身素质低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一些女工只爱干清闲、舒适的工作,缺乏责任心、事业心,从主观上限制了女工作用的发挥。
三、充分发挥女工作用,助推企业和谐发展
1、建立有利于女工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要把女工工作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建立健全女工工作制度,并抓好贯彻实施,真正发挥好女工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结合企业实际,搭建有利于女工建功立业的平台,如争当“三八红旗手”、争做“优秀女工”、“巾帼文明示范岗”等活动,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在平日的紧张工作中,除关心女职工的工作、学习外,还要高度重视女职工的身心健康,特别关怀一线工作的女性职工,如建立健康档案、跟踪治疗等;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举办各种培训班,配合开展各类保健和心理讲座,促进女性职工树立科学的自我保健意识。
2、着力提高女工素质。女职工要在企业发展中有所作为,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自身素质。一是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是熟练掌握本专业、本岗位的各种技能和知识,努力成为具备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三是不断拓展知识面,增长自己的才干,善于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研究、解决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3、大胆探索,开创女工工作新局面。企业党政工组织要深入调查和研究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女工群体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要求,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地创新运行机制,增强女工工作的实效性;企业女工组织应当抓住机遇,积极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需求,创立新的运行机制,寻求企业发展与女工工作的有效结合点,创造实现女工价值的平台,形成新的工作模式。
总之,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女工的作用,尤其要让女工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必须要健全和完善工会女工组织,夯实自身建设的基础,深入了解和把握女工工作面临的新变化和新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女工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女工真正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新型群体,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发挥“四个作用”,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发挥“四个作用”,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湖南建华精密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张伟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有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新时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给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使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受到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中央指出,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越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越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负责人的示范表率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国有企业现代化建设发展迅猛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虽然采取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人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刻,忽视党的建设,党建工作被弱化和边缘化;有的企业党的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滞后于企业改革发展,党建工作缺乏活力;有的企业党组织不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行使党管干部职能缺乏有效途径,对企业领导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监管不到位;有的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能力素质不够强,在适应科学发展上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企业党务工作者选拔难、安心难、后继乏人;有的企业基层党组织设置不到位,活动不正常,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发挥“四个作用”,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意义
1、是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提升企业凝聚力的内在要求。发挥好“四个作用”有利于协调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提升企业科学发展的凝聚力。这是因为:一是国有企业党组织加强对国有 1
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执行国家方针政策的监督,可以更好地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保障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二是通过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可以更好地调动国有企业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党员牢固树立主体意识,在生产经营中作标杆,当表率,带动全体职工增强主人翁意识,共同为企业发展群策群力。三是通过创新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增强党建工作的活力,使党组织的活动真正为企业所需要,党员所欢迎、职工所拥护,成为凝聚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
2、是发挥独特政治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国有企业党组织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具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和价值追求、健全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严明的组织纪律和优良的作风,这是西方国家任何企业都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在促进企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建设先进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软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发挥党组织独特优势,加强对企业党员的宣传教育,用党的思想理论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影响和凝聚广大企业职工,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3、是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大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构建和谐企业、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在国有企业的重要体现。国有企业中的各级党组织是党的执政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作用发挥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
三、如何发挥好 “四个作用”,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一)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1、从制度上保证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必须把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纳入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工作规范之中,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妥善处理党组织与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关系,形成党组织与公司治理结构职责明确、有机融合,运转协调的新型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和完善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实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与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有机结合。
2、搞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一是要抓好理论武装,提高政治业务素质。领导班子要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进企业、进头脑工作,使其成为指导企业科学发展的思路,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动力。二是要以经营业绩为导向,强化领导班子经营管理能力,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掌握市场规律,推进技术创新,及时解决企业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要突出以人为本,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和谐企业的能力。班子成员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之间要加强沟通,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切实维护班子团结。四是要加强作风建设,塑造自身良好形象。要增强群众观念、公仆意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完善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机制。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是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重要职责,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途径。一是明确企业党组织参与决策的内容。企业党组织对涉及企业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以及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等,认真研究讨论,提出意见建议。二是提高党组织参与决策的能力水平,完善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的程序。决策前,董事长、总经理与党委书记应充分沟通,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形成共识,党委会或党政联席会议应进行集体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决策 3
时,进入董事会、经理层的党委成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使党组织的意图得到尊重和体现。决策后,党组织要发动党员团结带领职工,保证各项决策顺利实施。
4、发挥选人用人的主导作用。国有企业党组织要主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用人有机结合,组织考察推荐与市场化选聘有机结合,加强党组织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积极探索在选人用人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认真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政策,在确定用人标准、研究推荐人选、完善考核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培养后备人才等方面严格把关,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效调动种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1、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健全基层组织。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党员分布发生的重大变化,适时调整和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保证企业的业务开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设置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围绕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大胆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符合企业实际和党建工作新路子,注意借鉴和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党建工作。如: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有效载体,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使党建工作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坚持和完善党建工作一系列制度
2、建立准入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队伍纯洁。党支部要制定具体措施,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日常教育、培养和跟踪考察工作,严格组织程序,严把“入口关”。把思想上入党作为考察的重点,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党支部要完善组织生活制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组织机制。同时,要重视和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不断完善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能,确保队伍 4
纯洁。
3、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党支部要建立好学习教育机制,有计划地开展党员素质优化工程,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培训。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用党的理想激励自己,用党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转化为自身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要坚持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构建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党支部要贯彻落实有关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措施,要围绕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大力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增强持续发展的软实力。注重把个人目标、自身价值与团队目标、共同价值结合起来,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形成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的新型劳动关系,使单位在和谐的环境中完成生产经营任务,使企业在和谐氛围中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三)发挥党员负责人的示范表率作用
1、做坚定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的表率。党员负责人要做先进性的代表,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表率,就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要努力把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紧密结合起来,把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和追求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就要坚持不懈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党员群众不断增强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做勤于学习、学以致用的表率。党员负责人担负着抓班子带 5
队伍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学习,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信仰、信念和信心问题,努力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实效。要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坚持学与用、知与行的高度统一,以良好学风引导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学之愈透,懂之愈深,信之愈笃,用之愈活。
3、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表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共产党人必备的品质,是知与行,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要做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表率,必须牢牢把握攻坚克难这个关键。党组织负责人首先要敢于攻坚克难,要直面国有企业党建中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牵涉面广、存在时间长、社会影响大的问题,要以“不破难题不罢休”的决心,以“啃硬骨头”的韧劲,主动介入,努力破解。其次要善于攻坚克难。国有企业党建目前基本上都存在头绪纷乱、处理棘手的情况,要在难题面前闯关越坎,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潜心思考、合理运用正确方法,通过调研分析、问计于民、协调相关部门,整合各方力量,共同破解难题。
4、做老老实实做事,干干净净做人的表率。一要加强修养、提升境界,要常怀学习之心,常于学习之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做到心中有民,一切为民,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二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法制意识,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要坚持原则不让步,按章办事,依法作为。三要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要按照“八条禁止五十二条不准”的要求,明晰个人与朋友的情感线,划清公权与私利的警戒线,不踩纪律与法规的高压线,主动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范工作圈,管住活动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工作上的带头人。
(四)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说到底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党员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进行。广大党员要时刻牢记党的性质、宗旨、目标,加强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主动关心、帮助群众,了解群众所急所需,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种困难。
2、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体现在立足岗位创一流业绩上,这就要求广大党员要立足本职,积极进取、多做贡献,像敬重生命一样敬重自己的职业,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开拓创新,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在企业改革、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敢于牺牲,无私奉献。要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想问题、作决定、办事情的根本依据,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企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要时敢于牺牲个人利益。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到职工群众意见多、困难多的地方去,倾听职工群众呼声,体察职工群众情绪,关心职工群众疾苦,解决职工群众困难,真正做到履职尽责,无私奉献。
联系地址: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建华精密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政工部 联系电话:0746-6731177 *** 邮政碥码:425024
第四篇:如何发挥国有企业基层工会作用
如何发挥国有企业基层工会作用
随着中石化改革的不断的深入,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基本建立,基层工会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基层工会要适应形势、发挥作用,就要明确应该重点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理清思路,找准位置,服务大局,把握方向,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贯穿一条思想主线 ——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基层工会是工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基层的实践者。为此,一定要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头等政治任务来抓,在深入学习领会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推动工作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把科学发展观穿到工作的全过程。要科学地观察当前新形势的特点给工会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基层工会组织变化规律,把握基层工会工作规律,抓住规律,迎难而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容,拓宽工作领域,改进工作方式,在创新中形成新思路,在改革中求得新突破,在发展中开创新局面,在各项具体工作中体现新举措。
抓住一个根本任务 ——为全面建设和谐企业而奋斗 基层工会是团结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为实现全面建设和谐企业目标而奋斗的直接组织者。因此,把广大职工群众
团结和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积极为全面建设和谐企业贡献力量,是基层工会组织的根本任务。基层工会一定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稳定这个中心,来思考和安排工作,广泛发动和组织干部职工群众,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和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活动,持续形成学赶先进的热潮,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和谐企业的奋斗目标上来,更好地发挥基层工会应用的作用。
掌握一条关键方法 —— 人才素质的培养
提高基层工会组织人员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基层服务。基层工会工作人员要学以致用,把所学理论知识融入,渗透到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基层员工的技能水平、技能素质,基层工会组织应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组织好基层工会工作,不断开创基层工会工作的新局面。通过送培及定期的各种学习来不断提高基层工会组织的业务水平,使基层工会组织得到长足发展。
突出一个基本职责 ——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基层工会根植于职工群众之中,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具体维护者。工会突出维护职能是工会性质所决定的。为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武器,以鲜明的职工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身份,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基本职责来履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原则,敢于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同时,要讲究艺术,善于维护,只要是有利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方式、方法、手段都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适应维权的需要。
依托一个重要载体 ——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基层工会实践在工会运动的第一线,是 “ 职工之家 ” 的主要创建者。基层工会一定要充分利用建设职工之家这个开展工作的有效载体,把基层工会工作全面带动起来。一是抓住根本,立足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找准建家在搞活企业中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这样才有地位、有作为;二是抓住中心,着眼于全面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从基层工会来说,要把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和工作上水平作为中心任务来抓,把建会、建制、建家结合起来,全面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创造第一流的工作、第一流的业绩,推动工会运动的发展;三是抓住核心,密切与职工群众的联系,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四是抓住本质,实现工会组织的群众化、民主化;五是抓住关键,致力于提高工会工作整体水平。一定要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去思考和安排建家工作,在基层工会各方面工作中全面发挥作用。在“新”字上求突破,努力做到内容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保证工会重点工作的落实;形式新,适合基层的实际和会员的意愿,不断创造新形式,为建家注入活力;在“深”字上求发展,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强对基层工会工作理论和建家理论的研究,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推动建家更有深度,更深入人心;在“实”字上求效果,改进作风,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效果取信于职工群众。
发挥一项重要职能——宣传企业文化
基层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基层工会不但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而且可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基层工会应积极主动地将文化活动纳入到自己工作当中,有目标、有步骤、有秩序地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第一,工会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努力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重视人的价值,开发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工会应努力扩大民主管理的渠道,利用职工代表大会、职工论坛等方式,营造一个广大职工都各尽所能、各遂其志、各展其力、齐心协力为企业发展而奋斗的生动局面。
第二,工会应进一步加强职工教育工作,打造高层次企业文化。国有企业职工素质和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素质的职工群体必然会产生高层次的企业文化。为此,工会一是要协助和配合党政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要加强
对职工的岗位技能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职工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工会要进一步搞好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文体活动是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方式,也是工会工作的传统。工会开展文化体育活动要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考虑到职工群体不断变化的具体需求,以及企业改革过程中职工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企业自身软、硬件情况,把准职工的心理脉搏,在形式上和内涵上不断创新、拓展,打造一个拥有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文化建设平台。
在当前成品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发挥石化企业基层工会作用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工会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勇于实践,为企业改革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对发挥国有企业监事会作用的法律思考(定稿)
对发挥国有企业监事会作用的法律思考
来源:中国人大网 作者: 日期:2010-05-12 我来说两句(0条)
2000年中央决定向国有企业派驻监事会以来,国有企业经营活动日益规范,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乱投资乱担保等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事件明显减少,资产安全得到较好的保障,实现了保值增值。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在国有资产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不仅坚持了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还赋予了国有企业监事会新的职责,对发挥国有企业监事会(以下简称监事会)作用提出更高的要求。贯彻、落实《公司法》的要求,既要充分认识监事会的成绩,坚定信念,不断推进,也要深刻认识监事会发挥作用中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一些问题可能凸现和发展起来,不仅难以落实新《公司法》的要求,还可能对在中央强势推动下建立起来的、行之有效的监事会制度产生不利影响。
当前,影响和制约监事会更好发挥作用的问题主要有:人们对监事会地位作用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落实监事会制度,发挥监事会作用的法律意识还有待加强;与《公司法》相配套的一些法规和制度还不健全,使监事会制度在具体落实中缺乏可操作性的依据;现行一些对发挥监事会作用有重要影响的监管制度、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有鉴于国有企业监事会的重要性,本文试图就落实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监事会的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加强对市场经济作为法制经济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们自觉落实监事会制度的法律意识
监事会制度能不能得到很好落实,能不能长久地发挥作用,首先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态度。国有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和经营者在某种程度上还习惯于行政的管理和监督方式,对依照规则、依靠机制管理和监督需要一个认识和适应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民主与法制的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推进,特别是监事会制度的实践,政府管理部门和经营者对依照市场规则和依靠机制管理和监督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依法治理公司的意识有所加强,工作逐步适应。但是旧的观念和习惯依然还有影响,一些人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习惯于行政管理方式,习惯于上级对下级的行政监督和制约方式,对依照市场规则、依靠机制的监督制约还不完全习惯。
新的《公司法》进一步强化了监事会监督职责,使监事会由事后监督转向了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监督,由“背后”报告转向当面进行质询、提出建议和纠正要求,更加强调了依法治理,强调了机制监督。这些变化,在增加了监事会与经营者沟通交流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监事会与经营者发生矛盾的机会,要求国资管理部门(以下称国资监管机构)、监事会和经营者都要进一步转变旧的观念和习惯,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客观要求上,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高度,认识、理解监事会制度,提高依法履职、依法监督、依法接受监督的法律意识。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宣传教育: 1.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是一种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制度。市场经济初期,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为一体,所有者即是经营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初期的企业“所有制”形式受到了严重挑战:一是个体所有者的资金不足以适应日益扩大的规模经济的要求,有必要组织起来;二是财产所有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难以完全胜任日趋复杂、社会化的经营管理工作,企业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才管理。一种能够集中社会各方资金,委托专门人才进行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形式——公司制应运而生。公司制的出现,大大加快了资金聚集的速度,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这种企业所有制形式,也使财产的所有者失去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把经营管理权委托给了聘请的经营者,由经营者代理行使,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2.监事会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维护出资人权益的重要制度安排。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出资人实现了资产的委托经营。从法律的角度上讲,出资人和受托经营者具有利益上的一致性,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利益上的不完全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出资人“通常是希望公司利益的最大化,而代表股东经营业务的经营者却并不是为公司利益最大化,他们可能是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比如个人在经理市场上身价的最大增加”等,“在一些时候,可能还会做出一些吃里爬外的事情”。对此,出资人就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和制约,以维护自身利益。法人治理结构,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建立的,是一种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公司治理,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就是约束经理的'招'”。监事会制度就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出资人对经营者监督的机制或称制度安排。
新《公司法》在总结国内外公司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在保证经营者经营管理权的同时,赋予了国有资产出资人两个方面的监督权:一个是通过行使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对经营者直接监督;另一个是派出监事会,作为法人治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对经营者的日常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监事会监督的最大贡献在于,解决了出资人对经营者监督的一个重大难题——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好地克服了“导致管理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治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是出资人监督不可缺少的手段。
3.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出资人监督经营者履职都要依法行事。市场经济是一种民主的、自由的经济,任何市场主体都有权自由运用和处分自己的财产,代理人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代理权。但这种民主和自由不是放任的、随心所欲的,是在尊重他人利益和自由基础上的,是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承担一定义务的。例如,交换要遵循诚实、信用的规则,竞争要遵循公正、平等的规则,代理要在授权范围内尽勤勉、善良之义务。没有规则,财产所有者的权利就难以保证,经济就会发生混乱,社会就会出现不稳定。要使市场的规则在社会中得到普遍的遵守,除了有赖于人们对这些规则的认识和觉悟,还必须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因为经济利益有着巨大的诱惑,往往会使一些人不顾规则的存在,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法律可以通过对违法者的惩罚等强制方法,保证规则被遵守,为财产所有者提供一个公平、稳定、有序的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实际上就是经济法制化的过程,是一场深刻的法制革命。落实监事会制度、发挥监事会作用,是经济法制化的要求,国资监管机构和经营者都要树立起法律的意识,监事会要依法进行监督,这样才能保证经营者的权利不受干涉,同时尽到法律赋予监事会的职责;经营者要依法履行职责、自觉接受监督,这样才能保证出资人监督权的有效行使,保证出资人的财产利益不受侵犯。
二、加强与落实《公司法》规定的监事会制度有关的配套法律、制度建设
《公司法》在制定时充分考虑了在实施中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但《公司法》毕竟着眼于一般性规定,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有自己的特点,在落实《公司法》有关规定时会遇到一些特殊问题。充分认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是落实监事会制度规定、发挥好监事会作用的重要条件。从当前情况看,这些问题,主要有:一是一般有限公司的出资人职责是由财产所有者直接承担,即直接行使权利、承担责任,而国有(独资)企业是由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政府及其特设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下同)履行出资人职责,即由机构间接行使出资人权利(包括监督权)、承担责任,不与个人利益直接发生关系,这必然对权利行使的责任意识产生影响二是一般有限公司,每一个股东会只对应一个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责,而国有资产的监管机构要对应几十个甚至百余个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责,很难像一般有限公司股东会那样行使全部出资人职责,要将出资人的一部分权利授权给经营者,这就使国有企业经营者比一般有限公司经营者拥有更大权力,出资人对经营者监督的责任和意义也就更加重大。三是一般有限公司,只有一个主体履行出资人职责,即只有股东会履行出资人职责,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无论是法律规定还是现实的制度,国资监管机构都不是唯一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企业的一些重大问题需要政府决定;一些重要经营管理人员的任命要由上级有关部门参与考察、决定;政府的审计、财政部门履行对国有企业的审计职责;掌握投资权的政府部门也对国有企业资产的使用和经营者的任用有着重大影响。加强对各方关系的协调,成为行使出资人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四是新《公司法》确定的监事会制度与《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衔接问题。《条例》是关于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专门法规,是当前国有企业监事会履行职责的主要依据。它继承了政府向国有企业派出稽察特派员时的一些做法,对监事会的职责定位和履职要求都与新《公司法》有较大差距。落实新《公司法》的要求,必须依照《公司法》精神对《条例》进行修改,使条例和《公司法》统一起来,为监事会履职提供统一规则,否则《公司法》就会被搁置起来。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应当重点加强以下法规和制度建设工作:(一)量化出资人代表职责,建立责任制
依据法律,只有出资人代表才有权决定企业国有资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因此,出资人代表特别是国资监管机构能否积极履行出资人职责,是监事会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落实监事会制度、发挥监事会作用,必须把出资人对监督权的行使和监事会监督权的行使紧密结合起来,把出资人对问题的处理与监事会揭示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由于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利是由机构行使,有时还是一种多机构的共同行为,不把出资人的职责量化到具体部门、岗位,不建立起必要的责任制,仅凭出资人代表有关机构或人员的觉悟,在实践中就容易产生出资人职责不到位问题。近年来,一些给国有资产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就是经营者违规经营,被监事会揭示出后,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关机构未能及时进行处理,甚至有的几经揭示仍未能及时处理,使问题由小做大,最终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应当通过设立有关法规、制度,加快对出资人代表职责的量化,建立责任制。要注意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明确行使出资人权利各机构和岗位职责。既要明确政府的职责,也要明确授权监管机构的职责,还要明确对国有企业资产处置、经营管理人员任命和其他经营行为有重大影响机构的职责,并落实到机构内部职能部门和岗位,制订出行为准则。如对监事会揭示的问题,由哪个部门受理,如何进行处理,什么时间完成,者D应做出具体规定。二是实现责权统一。没有权利自然无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有了权利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则难以积极、公正、有效地履行出资人职责。凡是享有出资人权利的部门和人员,就应履行与其权利相适应的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制度上规范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和人员的行为,保证出资人职责到位。三是加强监督考核。建立由各级人大对政府,政府对国资监管机构(有关机构)以及监管机构对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监督、考核机制,对该作为而不作为,或不依照规定标准、程序作为,给国有资产造成损失的,应当追究责任,促使出资人代表机构及人员积极履行出资人职责。四是建立科学的集体决策机制。依照规定,出资人的权利应当由出资人代表机构行使,但实际上一些监管事项,往往主要由监管机构的职能部门、甚至是工作人员决定,实际工作中就有“部门负责人专政”的说法。这种情况下的决策,难以避免受到获取信息不完整、个人能力水平有限、甚至个人情绪的影响,难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应当建立起会议决策、审批制度,具体的会议形式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由监管机构内部有关业务部门组成联席会议,由监管机构负责人主持,适用于常规事项的决策;第二种是监管机构负责人组成的办公会议,这种形式可以相对集中监管工作多方面信息,决策的层次、水平也较高,适用于一些重要事项决策:第三种是聘请有关方面专家参与,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再由联席会议或办公会讨论决策,这种形式适用于风险性较大、需要较强专业知识的重大事项。(二)科学划分出资人与经营者的职权
如前所述,国有企业出资人需将一部分权利让渡给经营者,《公司法》对此也做出了规定。但经营者具体行使哪些出资人权利,必须要由出资人代表以公司章程或其他规范性文件做出规定。否则,就容易出现出资人越位或缺位的现象。
在实践中,中央和各地国资监管机构,都对经营者的授权做出了一些规定,在加强国资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规定不够系统化、规范化。有的只就某一方面事权做出规定,没有做出系统、全面的划分,如只对企业投资权做出规定;有的只是以对重大事项监督形式,对经营者某些权力的行使做出规定;有的虽然规定事项较全,但这些规定分散在不同的规范性文件中,没有形成系统的、专门的制度。二是规定不够明确。如对经营者的投资行为,国资监管机构到底管到什么程度,有的要求企业报送投资计划,但没有明确是否进行审批;有的要求明确投资计划只进行备案,但在其他制度中又要求重大投资计划要经过批准;有的对什么是重大投资没有详细列明。这样,在实际监管中就容易出现职责不清的漏洞,发生问题不好明确责任。三是规定不尽科学。一些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应作为出资人审批事项,但在一些规定中却作为备案事项。如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企业改制重组中的资产处置、对外担保、土地开发等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但又不可逆转的事项应设定为审批事项,不宜只做备案要求,或完全放权给企业。四是对一些事项规定有遗漏。如关联交易、同业竞业是极易发生侵害国有资产和产生腐败现象的事项,为此,《公司法》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与本公司交易或从本公司谋取商业机会、竞业经营等行为做出了严格限制,规定要经股东会同意或在公司章程中做出规定。但在一些监管规定中,对这些问题缺乏具体要求,不利于经营者依法依规经营,不利于出资人的监督。
(三)做好《条例》的修订工作
《条例》与《公司法》对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规定,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不同:一是《公司法》规定只对经营者个人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条例》还要求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督;二是《公司法》规定对经营者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要提出纠正要求,《条例》则要求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只向出资人报告,不得向企业透露检查报告内容;三是《公司法》规定监事可以列席董事会议,并对决议事项提出质询或者建议,《条例》则要求监事会不参与、不干预经营决策和管理活动;四是《公司法》没有赋予监事会向银行、工商等部门了解,隋况的权利,《条例》则赋予了监事会这方面的权利。
修改《条例》,要依据《公司法》精神,并紧密结合监事会工作实际。应明确以下观点和制度:
1.加强对经营者个人履职行为的监督。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讲,监事会是企业内部的制衡机制,它不能对企业实施监督,只能通过对经营者个人行为的监督,督促经营者依法履行职责,进而实现企业合法经营的目的。二是从实践上讲,企业发生的任何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行为,都不是企业行为,即便是董事会集体做出的决定,也是经营者个人行为所致,特别是受主要负责人行为的影响只有加强对个人行为的监督,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才能落实责任,强化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三是企业是一个社会责任主体,对社会主体监督是政府和社会监督部门的职责。
2.应当规定履行提出质询、建议、纠正要求和罢免的职权。赋予监事会上述职权,一是监事会加强过程监督的需要。《条例》规定只看不说、背后报告的做法,适应于稽察特派员时代事后监督和检查历史性问题的职责要求。《公司法》确立的监事会制度,把监事会作为法人治理结构的组成部分,重在当期监督、过程监督,无论对财务的检查和对董事、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的监督,都具有当期性、即时性。监事会对董事会所议事项应该质询而不提出质询,就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可以提出建议而不提出建议,统统都上报给国资监管机构,就很可能使问题堆积在监管机构,错过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二是经营者改进工作的要求。实际上,绝大部分企业经营者愿意就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听取监事会意见,加强与监事会进行沟通。因为这样做,经营者可以比较及时地发现问题,主动改进工作,争取更好的经营业绩。监事会在监督检查中,就经常遇到一些经营者提出这方面的要求。适应经营者的要求,监事会近年来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注意采取多种形式与经营者进行沟通,将检查中发现的管理性问题及时反馈给经营者,帮助经营者加强管理。在《条例》中明确上述职权,就把监事会的自发行为变为了规范行为,使监事会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监事会行使上述权利,不能干扰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权,必须遵循一定的条件和程序:一是提出纠正要求、罢免建议,必须是针对董事、高管人员的违法违规、不履行出资人规定和损害国有资产的行为,对经营决策和各项管理是否科学、能否取得效益不得干预。对有重大风险的经营活动,也以及时报告为主,不能直接提出肯定或否定意见。二是提出纠正要求,除为一般性问题,或在紧急情况下外,应经监事会会议讨论并以相对多数通过提出罢免建议,应经监事会会议讨论并以绝对多数通过后,向国资监管机构提出:提出质询和建议,虽然《公司法》规定列席会议监事可以提出,但由于监事会是监管机构派出人员组成,一般监事的资历和水平难以行使此项权利,应由监事会主席或主席授权监事行使为妥。三是在行使方式上,除董事会议上的质询和建议可以口头提出,并由会议做出记录外,其余职权都应书面行使。这样做,既是为了规范,也是为了有案可查。
3.应坚持赋予监事会向银行、审计、工商、财政等部门了解情况的权利,并增加对违规会计师事务所提出处罚建议的权利。监事会是出资人代表派驻企业的专门监督机构,它监督的是国家资产的安全,代表和维护的是国家利益,应当赋予它一定的公权,即通过一定的国家渠道获取信息、进行监督。这不仅是监督工作的需要,也是由于上述机构都在履行对国有资产监督的职责,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支持。赋予监事会上述权利,有利于各种监督成果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监督资源的整合,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和监督质量。
(四)规范监事会职责与外部董事职责的关系
当前,从央企到地方国有企业都在推行外部董事制度,但对外部董事制度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国务院国资监管机构也只是出台了内部规定,各地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目前的一些做法看,以下几点是共同的:外部董事与监事会同属国资监管机构派出,薪酬收入均不与企业效益发生联系,与企业保持相对的独立。但二者的职责有着本质区别。按照国务院国监管机构的有关规定,外部董事职责主要有五项:对经理人员进行经营业绩考核;决定经理人员的薪酬;选聘经理人员;行使对重要子企业的国有股东权利;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上述规定看,外部董事履行的是经营管理职能,而不是监督职能,监事会与外部董事的关系应当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对外部董事和监事会的这种定位,应当是比较科学的,维护了法人治理结构的完整和统一,加强了出资人在企业的代表地位。
对外部董事的监督,除因外部董事职责与内部董事不同形成的监督内容差异外,没有标准的不同,监事会应当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履行对外部董事的监督职责。国资监管机构应尽快制定关于外部董事的任职资格、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制度,既为外部董事提供依法履行职务的依据,也为监事会监督外部董事履职提供标准和依据。
(五)协调监事会监督与国资监管机构、政府审计和财政部门监督的关系
除监事会外,国资监管机构、政府审计、财政等机构都有权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现实中常常会出现重复审计的情况,有时在一个企业同时出现三四个部门审计。而且由于各监督机构对企业情况了解不同,审计内容、要求不同,审计结果往往有较大差异。这种情况,不仅浪费了监督资源,增加了企业负担,而且难以对企业经营活动做出统一的判断。应当通过立法或制度建设,加强对各监督部门的协调工作,建立起以国资监管机构年终审计为基础,以监事会日常监督为主体,其他监督为补充的监督协调机制。凡能够利用或纳入国资监管机构年终审计的,能够通过监事会日常监督检查、专项调查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再重复审计。
三、加强与发挥监事会作用相关现行制度的落实与完善工作,为落实现行《公司法》的要求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一)落实好董事会制度
董事会制度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经理层的监督制约机构,也是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责的对象。随着《公司法》的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不少国有企业已经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没有真正在多少国有企业建立起来。特别是董事会制度建设,与外派监事会制度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董事会制度。现实中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按照企业法注册,根本没有设立董事会,实行的是总经理负责制;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按照《公司法》注册,名义上也建立了董事会,但只有董事长一人,或是董事人数过少,形不成会议。二是董事会制度运作不规范。实践中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会前对董事不尽通知义务,会上董事不能充分发表意见,或以其他方式代替董事会议,形不成真正的集体决策机制;另一种情况是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不分,董事、经理在人事上高度重叠,董事会经常讨论决定属于经理职责范围内的事项,甚至董事会和经理办公会经常合二为一。
上述情况,不仅严重地限制和削弱了董事会的作用,也给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责造成了困难。首先,监事会监督对象出现空缺。依据《公司法》,监事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监督董事的履职行为,没有董事会或董事会不健全,自然就无法对董事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其次,加重了监事会的监督责任。依照《公司法》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董事会负责对经理层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在没有董事会或者董事会不健全的情况下,经营班子既要履行董事会职责又要履行经理层职责。这样法人治理结构中设计的对经理监督职责,就不得不由监事会承担,监事会就要承担起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双重监督职责。最后,加大了监事会监督的难度。董事职责不明确,不能保证董事在会议上充分发表意见、行使职权,就使监事会对董事、经理的监督缺少了标准和依据,对董事和经理人员的履职行为难以做出评价和判断。例如,在公司不尽通知义务的情况下,对董事在董事会上发表的不符合出资人意志的意见,能否追究其不尽职的责任,就很难判断。再如,在职责不清的情况下,董事干预经理职责范围内事项,或者经理参与决策董事会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出现了失误是否承担责任,都没有依据。
落实董事会制度,首先要健全董事会机构,各国资监管机构要把健全监管企业的董事会机构,放在重要工作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董事会机构建设,配齐配全董事会人员。在董事会机构建设中,要注意尽量减少董事与经理的交叉任职,严格区别董事会与经理层的职责,使董事会真正依照《公司法》负起对企业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和对经理层的监督职责。其次是健全工作制度,不仅要对董事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而且要提出履职的标准和程序,对不认真出席董事会议,不认真贯彻出资人的指示、规定,在董事会议上多次不发表意见,或不能保障董事按规定程序履行职责的情况,都应做出承担责任的规定。对担任各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的董事职责,应当在各委员会的规则中做出特别规定。最后是加强对董事履职的考核,要改变以对企业的总体考核代替对董事个体考核的做法,改变不管董事能力高低、贡献大小,一律按照企业主要负责人一定百分比取酬的做法。要加强对董事个人履职情况的考核,根据董事在企业决策和管理中的表现确定薪酬,把董事对企业的贡献与薪酬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董事的责任感,激励董事更加积极、勤勉履职。在对董事的考核中,注意听取监事会意见,把国资监管机构对董事的考核与监事会对董事的监督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提高监管水平。(二)坚持监事会外派制度
《公司法》规定,监事由国资监管机构派出,近年来监事会制度的实践证明,实行监事外派制度,是监事会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有效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行监事外派制度,切断了监事会和企业经营者在经济利益和人事管理方面的联系,解决了内设监事会难以发挥作用的种种问题,并制定了“六要六不”工作纪律,实行了定期轮换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监事会的独立性,为监事会独立履行职责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要长久、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认真坚持并不断完善外派制度。在坚持现有各种制度和做法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监事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实行监事由监管机构外派,从组织人事角度解决了监事会的独立性问题,还要从监事的能力上解决独立履职问题,使监事具备独立履行职务所需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实施独立监督。监督与被监督是一对矛盾,如果监督者缺乏与经营者对话的能力,就难以深入了解经营活动,协调各方关系,获取相应信息,对经营者的履职行为做出客观判断,及时揭示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实现专业化建设,一是要对专职监事的任职资历有一定的要求。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一般都具有较丰富的阅历,在目前还存在着行政级别观念的情况下,监事的人选要考虑企业的接纳,人选不仅要了解企业,熟悉经营管理,而且要有相应的机关管理或企业工作经历,要有与经营者进行对话的能力和资历。现实中,一个科级的公务员监事去和一个相当于省部级干部的经营者交流沟通,不仅存在着知识和经验上的差距,而且双方还会存在某种心理障碍,不利于监事履行职责。要求相应级别的公务员担任监事,在这里并非完全是级别对等的概念,而是能力对等和相互尊重的体现。因为级别也是一个公务员能力和资历的重要体现。二是要有一定的综合素质。监事会监督涉及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需要处理好监督与被监督的矛盾,要求监事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要懂得企业财务、经营管理制度、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出资人的要求、规定,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协调与沟通能力、文字能力。现实中,监事大多具有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素质,有的专业素质还比较高,但在综合素质方面,主要是靠监事会成员的能力互补。这种情况不适应对监事单独履职的要求,要通过建立岗前培训和在岗业务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监事的综合素质。要把业务培训作为考核监事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坚持轮岗制度。所谓轮岗,是指对监事会所监督企业的轮换。现行《条例》规定,监事会成员每届任期三年,监事会主席和专职监事不得在同一企业连任,这即为轮岗制度。监事在同一企业任职时间过长,难免会产生人际关系上的情感问题,对一些问题会形成固有看法,影响对监督事项的判断和提出。坚持定期轮换所监督企业,有利于监事会克服感情因素的干扰和主观认识的束缚,客观公正地监督和评价经营者的行为,对保持监事会的独立性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坚持轮岗制度会加重监管机构和监事会的工作,如监管机构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监事要重新熟悉企业情况,重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但正因为一切要重新开始,才能使监事从感情上到认识上并不带任何框框地看待问题。坚持此项制度,重要的就在于不怕麻烦,坚持三年一次的调整工作。
3.坚持人员交流制度。人员交流制度,主要是指监事会成员与企业和党政机关人员的交流制度。一个人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虽然具有情况熟、人员熟的优势,但也有局限性,不利于开阔工作思路,不利于培养队伍。坚持人员交流制度,使监事会的人员流动起来,不仅使监事有更广阔的发展环境,监事会也才能不断吸纳需要的人才,保持队伍活力,提高队伍素质。交流的渠道和方法:一是通过竞聘、选调等方式,从国有企业和党政机关选拔一些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适合从事监事会工作的人员,充实到监事会队伍;二是由监事会向企业或党政机关输送、交流一批适合到企业或党政机关任职的监事。交流人员到党政机关和企业,不仅可以为监事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也可为企业和党政机关充实一批经过监督岗位锻炼、善于发现问题、有着较强法纪观念的管理者,促进企业和机关加强管理。监事可以到企业担任外部董事,也可以到党政机关的监督部门或经济管理部门担任管理工作。
4.落实津贴制度。监事津贴是监事会执行“六要六不”纪律,保证监事会独立性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实行公务员规范工资收入后,一些地方取消了监事工作津贴,这种不利于对监事的严格要求,应当实事求是地解决工作津贴问题。
(三)落实重大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好责任追究制度,对及时解决监事会揭示出的问题,维护国资监管工作的权威性,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个分重要,也是保证监事会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措施。目前,不少地方国资监管机构都制定了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但现实中真正对重大经营决策失误进行责任追究的并不多,责任追究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究其原因,一是出资人的责任制落实不够,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讲过,此处不再赘述。二是制度本身不够完善,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制度只规定了企业经营者应当履行的义务,没有对违反义务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如何承担责任做出具体规定。如只规定“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企业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对“有关规定”是什么,既没有说明,也没有注明,在实践中就很难执行。有的制度虽然对承担责任的含义、标准,对责任的调查核实、处理方式等都做出了规定,但没有提出启动程序。如有的制度对企业经营重大决策失误责任的追究,就只是规定“国资委发现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失误,由监事会”等部门进行调查核实,依照“工作报告和初步处理意见”“做出最终处理意见的决定”。但对发现重大失误和提出调查的责任部门没有规定,在实践中往往就因无人启动责任追究程序,使责任追究制度落空。
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除了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使责任追究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还要和国资监管机构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只有把责任追究制度纳入监管机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并作为考核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才能督促责任部门认真履行责任追究制度,使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