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我对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高校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实现我国教育目的而开设的一组课程,当然也有其独特的功能。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认识功能和政治功能。
所谓认识功能,是指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围绕其研究对象而展开的揭示其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功能。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掌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懂得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的规律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科学的功能在于揭示客观事物产生发展的规律,学习科学有助于认识客观事物产生规律并用以指导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
所谓政治功能是指在受教育者身上实现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内化和外化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灌输思想、影响思想;二是维护秩序、巩固政权。灌输思想就是把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传授给学生,使其知晓什么思想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影响思想就是使学生选择并认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维护秩序和巩固政权,就是使学生在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的道德,自觉维护社会的各种社会秩序,进而达到巩固国家政权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功能和政治功能是紧密联系、互相作用的。然而在现实当中,人们往往过多地注意或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功能,而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功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依我所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功能相对政治功能而言,更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的功能。这是因为,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接受了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才能使学生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的要求去行事,进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追求的目的。事实上,由于人们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功能,所以,其现实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除了空洞的说教之外(当然不是全部)并未使学生从中学到学以致用的真知。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不应有的一种失误。
据我观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方面,一直存在着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歧和对立。工具理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价值理性则更多的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讲的内容是否有用”的角度看问题。学校往往从工具理性出发,十分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和地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可以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学生在现实压力下往往从价值理性出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对我今后的成才和就业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和关系。因此,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的是不够重视的态度。
现实中,一方面是学校极度重视和反复强调,而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的不甚关心,甚至是“可有可无”。这种巨大的反差说明两种理性是何等的不相一致。欲整合这两种理性的矛盾和冲突,首先学校应该了解受学生的处境、需要以及所承载的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科学的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避免空洞的政治说教,变务虚为务实;其次,应使受教育者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用”之处。只有当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同自己的成才目标和人生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才会从思想深处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把它当成是一种多余的负担。
第二篇:政治理论课浅谈(范文模版)
所谓政治理论课,目的在于向同学们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全面理解和掌握搞笑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思想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们思想上不够重视
很多同学在上大学以后,思想上懈怠。认为只有专业课,英语课才是王道,而把政治理论课当做思想休息的地方。很少有同学能跟得上老师的步调,课堂上应付老师,考试前临时突击,或是熬夜,或是其他更甚的方法,令人不敢恭维。
2.旷课现象严重
总有一种说法“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上课旷课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成为一种主流,你若没有逃课,别人会把你当做异类。尤其是政治理论课,课上会出现大片的空位置。这种现象,不仅扰乱了课堂秩序,而且影响了课程进度。
3.课堂秩序差
我们都亲身经历过,老师在讲台上面说,学生在下面说的情况。不仅仅是说话,聊天、看小说、玩手机、听音乐…...三尺讲台,是老师的领地,除去这个地方,其他的全是我们学生所在的地方,很明显,小小的三尺讲台上老师的声音远不及学生的吵闹。这种情况下,尴尬的是老师,无奈的是在座的认真听讲的学生。这种现象,完全影响了课堂秩序。
4.政治理论课课程枯燥
不能否认,政治理论课上睡觉的同学明显多于其他课程。无疑,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政治理论课只是简简单单的政治课,却很少有同学能听得下去。主要原因就是在同学们眼中,政治理论课没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动魄人心的故事,虽然政治理论课陶冶情操,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学生思想觉悟没那么高。
5.课上学生很少与老师主动沟通
很明显,我们班级上存在这样的问题。不是说老师没给机会,而是给了机会却不知道珍惜,把那珍贵的十几分钟白白浪费。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对于老师给的话题没有兴趣亦或是没有自信站起来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无论是哪种,都明显影响课堂气氛。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纠正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错误观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人树立正确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能够帮助一个人很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2.创新教学方法
抛弃之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启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挑起学生上课的兴趣,使大学更有趣味。或许以下教学方式对教学有帮助:1.兴趣教学。根据学生兴趣所在,适时地改变话题。2.小组讨论。将下节课讲课的内容提前通知,分小组进行研讨。
第三篇:浅谈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
在我国长期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最适合当代中国国情、具有最佳优势的发展道路。近期在政治领域已经形成一致的共识,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然而,要实现人民的利益,是具有一定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因此,我们必然需要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来广泛动员、领导和组织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的,社会的各项事务。对于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其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健全民主法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集中反映在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第三,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的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坎坷路途中,中国有以下几点措施: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制度共同作用,共同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发挥积极的作用,共同为人民群众服务,使我国的政治、经济在不断进步,也使人民的社会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它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一项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做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最后,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能够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也有利于提高民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相信在一步步的改进与努力中,中国将会把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好的为人民
第四篇:政治理论课思考题
一、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2、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3、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4、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简述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1、在传统思想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时代内涵的新概念。建立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
2、深刻反思历史教训,立足国情提出的描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阶段性发展目标的新概念,具有丰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内涵
3、体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概念。
4、富有时代性、开放性的新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小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调整。
三、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实际,试述如何调整经济结构以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答案要点:
1、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构成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经济结构需要考虑不同产业构成的产业结构、地理空间分布的地区结构、不同所有制分布的所有制结构和供需层面考虑的供给与需求结构。
2、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a、产业结构总体格局不合理,三大产业比重不协调,第三产业比重过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b、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各类产业的分散化程度较高,集中度低;企业普遍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生产力未能得到有效的优化组合。c、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
3、调整经济结构的思路:a、总结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教训b、面向全球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与产业调整升级的机会,推动结构的优化C.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经济结构d.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简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条件、内容和意义。
答案要点:
1、条件:第一,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第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第三,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第四,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对发展的核心价值的认识深化(2)对发展目标和道路的认识深化(3)对发展的代际延续原则的认识深化。第五,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2、具体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1)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2)发展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3)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1)要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2)尊重人民群众生命。(3)注重社会公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外。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地理环境决定论与地理环境因素。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3、意义: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是从新的实际出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需要,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本质要求;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和基本内容,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五、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的体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就无法既唱响主旋律,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要;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保证,就无法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才能做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为社会和谐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六、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创新?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中,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科学看待这种区分:第一,有利于制度创新,第二,有利于防止右的思潮的影响;
但是,也存在制度创新不彻底。
2、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从体制创新到制度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体制创新的问题。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江泽民对邓小平体制创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第一,从战略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第二,将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联系起来;第三,并没有将制度与体制进行区分,对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深度有新的认识。
3、胡锦涛对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改革)的认识:第一,将制度创新(改革)上升到中国的命运、社会主义命运的高度。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制度创新(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4、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下的几种关系:①、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与基本制度的关系(性质或方向)②、正确处理好制度创新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外部关系)③、正确处好制度创新内部的协调关系(内部关系)④、处理好人民首创精神与国家推动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动力)。
七、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要点:
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历史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八、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主要理论成果及理论形成的基本规律
答案要点:
1、理论成果: 其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科学把握中国社会基本性质,努力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成功地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历史阶段,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其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在实践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历史阶段的第二次伟大飞跃。
2、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土壤之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基本国情、时代特征的结合点,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之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对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九、试述中国新型大国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形成过程
答案要点:科学内涵:非西方文明大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国,新兴工业大国,新型的工商文明大国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人口规模大国,和平发展的大国,世界贡献、世界责任大国,中国是世界的榜样大国。
形成过程:
1、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伟大开端,打开了近代中国进步的闸门,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2、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思想上的伟大开端;
3、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成为法理上的四大国之一,成为政治上的大国;
4、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中国成为世界新兴大国;
5、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两弹一星”的成功使得中国成为国际核俱乐部成员,挺起了大国的脊梁;
6、70年代末,改革开放使中国富起来,中国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开始成为综合性大国,70年代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尤其是世界经济增长大国;低水平、不发达的大国,这是发展中的问题;
7、2012年,中共18大以后,走向全面发展的大国。
十、后危机时代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答案要点: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第五篇: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教学大纲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意见,结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教学计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群中特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课。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此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进而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我为主要内容,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基层,开展社会调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坚持整合资源,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4、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稳定发展。
三、实践教学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实践过程。通过实践教学,对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
【1】 本原理和方法,认识国情,认识社会,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
1、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和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现状,了解在我国加强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及社会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的法律意识,了解和认识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质特别是人才的思想品德及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以到达对自己成才方向的初步定位,增强大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其他组织形式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通过与农民、工人、科技工作者及社会各类劳动者的广泛接触中,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正确认识社会经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消极的一面,科学地、辩证地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3、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到的知识,以一个确定的社会调查题目或社会实践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比较完整的实践报告,用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观点、方法,辩证地、客观地、历史地、科学地分析和认识社会现实问题,以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锻炼在社会交往中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4、要求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注意安全,依治进行。
四、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
1、实践教学内容
第一,对社会的初步认识和国情考察。通过对农村基层组织、乡镇企业和城市中小企业等的调查及参加一定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情、民情、国情,加深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内容的理解。
第二,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的调查。通过在企业参加具体的岗位劳动或其他形式的实践锻炼中,与农民、工人、科技工作者、社会各种不同类型劳动者广泛的接触,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带来的巨大变化,坚定走中
【2】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三,综合性社会调查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2、社会实践的形式(1)开展社会调查。
(2)组织学生到本市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及一些大型厂矿、乡镇企业、农业示范区学习参观。
(3)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倡导参加志愿者等公益活动。
五、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及成绩考核
1、课时安排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总学时中抽出45学时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主要安排在每年的暑期进行。教师应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结束前结合课程的具体情况,向一、二年级的学生布置在暑假期间的调查任务,指导学生如何对调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或学习心得体会。
2、社会实践考核
社会实践报告属于学生必修学分,学分为2学分。
学生应整理实践资料,并结合实践体会和课程有关内容,写出3000字以上的实践调查报告(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将组织教师对学生的调查报告或实践学习的心得体会及时评阅,并结合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评定实践教学成绩。
3、社会实践考核的奖励机制
六、实践教学的条件保障
1、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人文社科系等单位、部门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促进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
2、建立稳定的思政课实践基地。为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已确定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如:十堰市博物馆、郧阳革命历史纪念馆、郧县 【3】 南化塘革命纪念馆等。
3、切实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将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每年将送一部分教师外出学习深造,也将通过外出考察等途径,增长教师的见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已设有校内实训基地。
5、大力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为使实践教学多样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将购买一批具有教育意义的影音资料,并将和学工部、共青团及学生社团密切联系,介入到大学生在校的各种活动之中,并为其提供咨询和指导。
6、解决好实践教学的经费问题。作为常规的教学活动,学校必须有固定的专项经费投入,我部将做出专门预算。
七、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估指标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使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有标准可依,根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校外实习管理办法》,特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估指标,以指导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分散实习为主,与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密切配合。
2、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指导教师需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具有符合教学基本要求的实习大纲、指导书及必要的参考资料。
4、有科学、规范的实习管理制度及措施。
5、有实习计划和实习教学安排。
6、指导教师严格按实习计划进行,并要求学生记好社会实践笔记和写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7、成绩考核标准
实践教学以学生的表现和态度、能力和水平、组织纪律、任务完成情况、社会调查报告等几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实习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评分标准如下:
优秀:能很好地完成的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社 【4】 会调查报告能对实践调研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待实践教学态度端正,无违纪行为。
良好:达到大纲中规定的主要要求,社会调查报告能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对待实践教学态度端正,无违纪行为。
中等:达到大中规定的要求,社会调查报告能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较全面总结。对待实践教学态度端正,无违纪行为。
及格:态度端正,完成了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能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内容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系统。对待实践教学虽有一般违纪行为,但能深刻认识、及时改正。
不及格: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为不及格:(1)未按规定时间上交社会调查报告和实习手册者;(2)未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
(3)社会调查报告马虎潦草、抄袭或内容有明显错误;(4)未参加实践教学时间超过三分之一以上者;
(5)几个同学合作搞某一调查研究,但报告内容雷同者;(6)有弄虚作假等违纪行为者。
八、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1、实践教学质量意识的强化
结合专题及事例,渗透并树立教师的质量管理意识,让“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观念达成共识,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2、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的三全管理
1)全面性管理:要求对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审美、劳技等方面素质的提高进行全面的评价监控,不仅强调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应包括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所获得的作为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各种综合素质。
2)全员性管理:全体师生都要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中。
3)全程性管理:加强实践教学工作过程的环节性管理,明确实践教学工作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按教学大纲、指导书、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开始之前作好充分准备,教学结束时作好总结,使实践教学质量得到
【5】 监控。
3、实践教学质量的检查践行“四结合”
1)集中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
2)普遍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
3)检查与指导相结合;
4)自检与互查相结合。
4、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达到“三结合”
1)过程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3)与教师学期评价相结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