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聚焦于人-人力资源领先战略》读后感
《聚焦于人—人力资源领先战略》读后感
1542045 田由
内容概要: 本书由9章构成
1人力资源领先战略:先人后事 2人才选择第一标准:先公后私 3培养值得培养的人和能力 4减少薪酬七大浪费 5股权是金条 6走向团队绩效 7塑造双高企业文化 8企业家成为人力资源高手 9从一开始就选择卓越
选择这部分内容原因:
从全书内容来看,前3章体现的是战略思想,后6章体现的是战术思想,TED有一期课程谈到苹果公司为什么营销会做得这么好,原因是它一直贯彻这样的解决问题方式:why>how>what,why就是使用怎样的战略,what是使用怎样的战术,那么战略一定是高于战术的,虽然战术搞砸了也很恐怖。所以我也想主要介绍本书的战略思想,即前三章。
第一章:人力资源领先战略:先人后事
本章小结(home message):
现在的时代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企业未来取得长期而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聚焦于人,充分发挥“人”这一个体的作用,以此来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人才战略是企业最高战略,人力资源领先战略是企业战略中的第一竞争战略。优先投入和发展人力资源时任何一个企业发展效率最大化的最优路径。
思考:书中在介绍第一章时主要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谷歌每年要处理100—300万份简历,从中筛选最优秀的人才,而且,每位面试者均由5位面试官(不论职位大小)面试,5人意见同等重要,这就体现了世界最优秀的科技公司对于人才的重视,而且保证了最大程度的公平,在制度上杜绝了走后门。第二个故事讲的是阿里巴巴刚创业时的18罗汉有15位留下并且担任重要高管职位,空降的高管往往阵亡,这从侧面说明人力资源的培养最好是自己有一套体系,培养与公司价值观相符的人才,这样才能实现更长久的双赢。而且,书中提到的人才盘点9宫格也很实用,把员工分成失败者、待提升者、问题员工、中坚力量和核心员工。个人看法:从文艺复习以来,西方社会就开始强调人性,强调人的重要性。现代商业发展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大公司非常重视人才的发展,比如苹果、谷歌、华为等等。而且,从心理学出发,心理学最强调的就是如何以人为中心,研究如何最大程度激发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心理学所强调观点的内核和现代商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内核是一致的,如何找到最好的人才并且发挥他最大的作用。不过,后面的两章所介绍的观点就可能与心理学的观点有点背道而驰。
第二章:人才选择第一标准:先公后私
本章小结(home message):
农夫种子理论:选人才就像选种子,员工的绩效水平往往在人才选择就已经确定了。先公后私是优秀企业所共同咨询的人才选择标准,而且是第一标准。先公后私的人自动自发地表现出两大行为特征:利他、心怀远大目标。先公后私是人才选择的第一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
思考:这一章大谈特谈忠诚和荣誉,还讲了一个很煽情的爱国故事《把信送给加西亚》,讲的是一个美国大兵凭借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完成了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意思是如果没有大公无私和爱国主义他是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这说明了公司在人力资源战略中的首要目标是保证招来的人要忠诚且富有荣誉感的。
个人看法:确实,不得不承认,要保证一个公司的正常运转确实需要大多数员工的忠诚和荣誉感,这在一个公司的上升期是完全没问题的。不过,如果我们看看诺基亚的例子就知道,在洛基亚晚期时,不能不说它的员工依然是完全贯彻公司的战略,但是结果呢?而且,本书很强调先公后私,并且有些吹嘘只有这类人才能帮助公司走得更远,确实,大部分情况如此。但是,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剥削”,一个人对公司的荣誉感更多体现在对公司价值观的认同,在公司的上升期,价值观一致大家双赢是件好事;但在公司的下降期,可能就是公司的战略出了问题,大家目标不一致,而且也不能改变公司的战略,那这时候强调先公后私就是一种道德绑架了。
说个很好玩的事,锤子公司CEO老罗(虽然锤子公司不见得是什么成功的大公司,暂且举一举它的例子)说当初在招工业设计总监李剑叶的时候,什么都谈好了,两人包括和公司的价值观都很合,但当时老李没有马上答应。老罗就敞开心扉和老李聊,聊了很久,老李不好意思地说,把工资再涨20%我就一定能来。所以,我觉得刻意要员工忠诚和荣誉不是一个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只要公司的价值观以及给的钱和应聘者所期望的相切合,忠诚和荣誉就能水到渠成,也能实现双赢。
第三章:培养值得培养的人和能力
本章小结(home message): 企业家们在“摘果子”的同时,也要大力“种树”。人才培养是最经济、最可靠的人才获取方式。
人才选择是人才培养的前提,所以企业要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首先要重视培养对象的选择。
思考:本章援引了皇马和巴萨的例子,两只球队都是西甲顶级球队,巴萨球员的主要获取方式是建立自己的青训系统,而皇马的主要获取方式是高价引进,结果导致巴萨的建队成本比皇马少一半,两者的总价值却不分上下。这就从侧面说明人才培养是最经济的人才获取方式,而且本章还介绍了华为训战结合的人才培养特点,这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把实战作为人才的试金石,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去培养人才。
个人看法:对于公司来说,值得培养的人才是很重要,毕竟扶不起的阿斗谁都不想要。但从心理学和教育的观点出发,由于我爸妈本身也是老师,我一直坚信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书中说,重点培养20%的核心员工,再去培养70%的中坚力量,这些我都认同,但它说放弃最后10%的问题员工,这我是不认同的。而且本书花了大量的力气来论证这一点,无非说很多伟大的公司老总后来意识到要是能早点把这部分人踢出公司就能获得更大的利润。
我们来做个假设,假如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足够完美,能准确无误地把这10%的人踢出去,那么,是不是剩下的70%的人会有人掉入这10%,假设足够完美,公司的状况会变成大家效率越来越高,同时也会内部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最后结果却有可能适得其反,大家很有可能会由于竞争带来的压力而损害效率。我觉得看看华为公司就知道,华为的价值观里一直有奋斗这个词,华为也是这么做的,据我所知,在华为工作虽然高薪却是心力憔悴,而且到达一定年龄公司就会清退你,说句不好听的话,这不是卸磨杀驴是什么?虽然,华为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势头很足,但是比之苹果、谷歌为改变世界而生的价值观,一下子高下立见,而且后者不会采用压榨员工的方式,如果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当市场完全自由竞争时,人才更愿意去往更具保障的公司。
举个例子,当年中国火箭为了发射得更远,一个年轻人提出减少燃料而不是增加原料的意见,后来被钱学森采纳也证明有效。我可能会觉得只要保证这10%的人不会太离谱,在公司没有话语权而且工资是最低的群体,反而对于公司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同时,针对这些员工的培训和转化也是必要的,只要方法得当,转化没有病入膏肓的人的成本总是比再招一个人成本低的。
第二篇:成本领先战略案例
成本领先战略案例
案例主题】沃尔玛的成本领先战略 【开 发 者】RCTI 【案例正文】
美国沃尔玛连锁店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商,2002年沃尔玛全球营业收入高达2198.12亿美元,荣登世界500强企业的冠军宝座。沃尔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成功运用了成本领先战略并予以正确实施。沃尔玛的经营策略是“天天平价,始终如一”,即所有商品(非一种或若干种商品)、在所有地区(非一个或一些地区)、常年(非一时或一段时间)以最低价格销售。为做到这点,沃尔玛在采购、存货、销售和运输等各个商品流通环节,采取各种措施将流通成本降至行业最低,把商品价格保持在最低价格线上。沃尔玛降低成本的具体举措如下:
第一,将物流循环链条作为成本领先战略实施的载体。
(1)直接向工厂统一购货和协助供应商减低成本,以降低购货成本。
沃尔玛采取直接购货、统一购货和协助供应商降低成本三者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完整的全球化适销品类的大批量采购,形成了低成本采购优势。
1)直接向工厂购货。零售市场的很多企业为规避经营风险而采取代销的经营方式,沃尔玛却实施直接买断购货,并对货款结算采取固定时间、决不拖延的做法(沃尔玛的平均“应付期”为29天,竞争对手凯玛特则需45天)。这种购货方式虽然要冒一定的风险,却能保护供应商的利益,这大大激发了供应商与沃尔玛建立业务的积极性,赢取了供应商的信赖,保证沃尔玛能以最优惠的价格进货,大大降低了购货成本。据沃尔玛自己统计,实行向生产厂家直接购货的策略使采购成本降低了2%-6%。
2)统一购货。沃尔玛采取中央采购制度,尽量由总部实行统一进货,特别是那些在全球范围内销售的高知名度商品,如可口可乐、柯达胶卷等,沃尔玛一般对1年销售的商品一次性地签订采购合同。由于数量巨大,沃尔玛获得的价格优惠远远高于同行。3)协助供应商减低产品成本。沃尔玛通过强制供应商实现最低成本来提高收益率,如对供应商的劳动力成本、生产场所、存货控制及管理工作进行质询和记录,迫使其进行流程再造和提高价格性能比,使供应商同沃尔玛共同致力于降低产品成本及供应链的运作成本。
(2)建立高效运转的物流配送中心,保持低成本存货。
为解决各店铺分散订货、存货及补货所带来的高昂的库存成本代价,沃尔玛采取建立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集中配送商品的方式。为提高效率,配送中心内部实行完全自动化,所有货物都在激光传送带上运入和运出,平均每个配送中心可同时为30辆卡车装货,可为送货的供应商提供135个车位。配送中心的高效运转使得商品在配送中心的时间很短,一般不会超过48小时。通过建立配送中心,沃尔玛大大提高了库存周转率,缩短了商品储存时间,避免了公司在正常库存条件下由各店铺设置仓库所付出的较高成本。在沃尔玛各店铺销售的商品中,87%左右的商品由配送中心提供,库存成本比正常情况下降低50%。
(3)建立自有车队,有效地降低运输成本。
运输环节是整个物流链条中最昂贵的部分,沃尔玛采取了自建车队的方法,并辅之全球定位的高技术管理手段,保证车队处在一种准确、高效、快速、满负荷的状态。这一方面减少了不可控的、成本较高的中间环节和车辆供应商对运输环节的中间盘剥,另一方面保证了沃尔玛对配送中与和各店铺之间的运输掌握主控权,将货等车、店等货等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保证配送中心发货与各店铺收货的平滑、无重叠衔接,把流通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
第二,利用发达的高技术信息处理系统作为战略实施的基本保障。
沃尔玛开发了高技术信息处理系统来处理物流链条循环的各个点,实现了点与点之间光滑、平稳、无重叠的衔接,使点与点之间的衔接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
第三,对日常经费进行严格控制。沃尔玛对于行政费用的控制非常严格。在行业平均水平为5%的情况下,沃尔玛整个公司的管理费用仅占销售额的2%,这2%的销售额用于支付公司所有的采购费用、一般管理成本、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的工资。为维持低成本的日常管理,沃尔玛在各个细小的环节上都实施节俭措施,如办公室不配置昂贵的办公用品和豪华装饰、店铺装修尽量简洁、商品采用大包装、减少广告开支、鼓励员工为节省开支出谋划策等。另外,沃尔玛的高层管理人员也一贯保持节俭作风,即使是总裁也不例外。首任总裁萨姆与公司的经理们出差,经常几人同住一间房,平时开一辆二手车,坐飞机也只坐经济舱。沃尔玛一直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将费用支出与经营收入比率保持在行业最低水平,使其在日常管理方面获得竞争对手无法抗衡的低成本管理优势。
哇哈哈
2007-2008年,尽管深受达能达能并购事件的困扰,宗庆后领导的娃哈哈,用业绩向世人证明他非凡的经营能力:年集团营业额超250亿元(可口可乐在中国仅销180亿元),自1998年以来,娃哈哈已经连续10年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雄居中国食品饮料行业首位。2008年一季度,娃哈哈饮料销量增长更是高达41%,远远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
品牌世家:http://www.xiexiebang.com
娃哈哈曾经的主要竞争对手,完全由达能控股经营的乐百氏早已成昨日黄花,日薄西山;曾因差异化营销而被业界津津乐道的养生堂无生无息,增长乏力;娃哈哈仍然风华正茂,业绩高歌猛进,原因到底何在?
娃哈哈为什么能够成功?而且连续20年持续的成功?除了公认的当家人宗庆后的这个“尖峰”核心竞争力外,各路专家学者还从各自的研究领域,纷纷提出娃哈哈的“渠道制胜”“广告制胜”“品牌制胜”“跟进策略制胜”等模式,从特定的角度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
这些策略能够获得短期的,局部的成功,但难以持续长期的整体的成功,只有战略才能够决定一个企业长期持续的成功!
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认为,娃哈哈能够获得持续的成功的核心奥秘在于―――坚持不懈的实施总成本领先竞争战略!
企业的竞争战略归纳为总成本领先,差异化竞争及焦点集中竞争战略三种,企业及学术业界最为重视的是集中化及差异化竞争战略,或许是总成本领先的战略模式过于简单,专家学者对总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案例研究以及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谈到总成本领先战略,业界老生常谈将格兰仕作为经典案例。其实,在娃哈哈持续20年快速增长的众多成功基因中,在适当坚持区域差异、传播诉求差异等适当差异化营销的基本前提之下,20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总成本领先战略,是娃哈哈持续成功关键因素中的关键,核心中的核心。
在食品饮料产业,娃哈哈的广告费投放最大,主要产品的单价明显低于主要竞争对手,但是利润却是人家的好多倍――这是不是个悖论?
一般而言,如果广告量大,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产品的价格按理应比较贵,如果不贵,那利润应该不多才是;如果单价低,那就走“渠道推力”路线,投广告岂不要大亏?总成本领先战略,让娃哈哈做到了广告、低价和利润的有机统一。
无论从价值链理论中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到辅助性价值活动(财务管理、人力成本、行政管理等),还是从财务损益表中的销售(营销)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成本角度,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时刻,娃哈哈人都不知不觉中贯彻实施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迄今为止,所有公开或半公开的娃哈哈研究案例中,很少提到这一点,包括娃哈哈公司自身也未必意识到。
大道无形,娃哈哈的总成本领先核心竞争优势是在点点滴滴,潜移默化中悄然铸就。
一、“总成本领先战略”根植于企业精神
就如一个人活着需要有精神一样,一个企业也必须有自己的精神,企业精神体现着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是上至企业战略、策略规划,下至日常经营运作执行的准则。
校办工厂出身的娃哈哈,一直秉承“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十六字方针,指引着上至总裁,下至普通员工的所作所为,而其中前两个成语““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则是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形象表述。与一些仅仅停留在口号阶段的企业不同,娃哈哈的“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十六字企业精神深深印入每一个员工的脑海中,心灵里,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上。
位居中国百大富豪前列的企业领袖宗庆后先生本人是身体力行十六字方针的典范,更是“艰苦奋斗”的典范,比如:坐飞机能坐经济舱绝不坐头等舱;平均两三天一篇的销售通报大部分写在废纸的背面;一日三餐吃食堂;中餐往往是腐乳、咸菜仅仅几元钱;身上的衣服都是几
十、几百元的,奢侈品牌几乎与他无缘…….“跟我做”,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员工,尤其是在宗先生高度集权的组织里,每一个员工要有所发展,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必须遵循艰苦创业的企业精神。
以下关于“艰苦奋斗”的解释摘自《娃哈哈销售管理手册》中的企业文化篇:
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是符合时代精神的一种价值观…..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创业时期,娃哈哈公司也仍处在创业时期,远没有到止橹享乐的时候。因此,艰苦奋斗就是创业精神的一种最主要精神,具备了这种精神,就意味着具备了一种百折不挠,顽强搏击的坚韧斗志,一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一种不怕牺牲,忘我奉献的不懈追求,一种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一种常怀忧患,居安思危的清醒态度,一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尚节操。一个具备了这种精神的企业,才会是一个能够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朝着远大目标奋勇前进的企业;一个具备了这种精神的企业,才会是一个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万劫不灭,不断发展的企业;一个具备了这种精神的企业,才会是一个不贪恋一时享受,不断谋求更大作为的企业……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决定了娃哈哈全体员工勤俭节约的态度与习惯,也决定了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有了扎实的理念前提与基础。
二、企业价值链活动处处体现着娃哈哈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价值链理论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非常有效的工具,它通过对企业组织活动各个环节的分析,详细精确的判断出企业各种组织活动中存在成本或者差异化的优势与劣势。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要获得根本性竞争优势,则必须在成本控制方面优于主要竞争对手;或者在研发、营销、产品等方面塑造差异化,以差异化获取竞争优势;或者是在部分环节注重成本控制,在部分环节注重差异化。
在营销业界,养生堂是成功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典型代表,无论是一个产品,一个新品类的市场细分,还是包装、设计、定价,还是品牌发展,广告诉求,公关策划,养生堂的差异化竞争战略令管理业界肃然起敬。
然而,差异化的代价也非常昂贵,往往会失去了成本领先优势。差异化与成本领先几乎就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两者难以兼而得之。
战略及营销的无穷奥妙,在于把握其中得度,两者兼得自然最为理想,但如果企业能力实在有限,则应该极力打造成本领先或差异化其中一个,同时兼顾另一个。
养生堂虽然以“差异化”赢得业内专家得齐声喝彩,并被《销售与市场》杂志评为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十佳企业”之一,然而因为其总裁钟睒睒先生不计成本,近乎疯狂的“差异化”战略,该公司近几年的净利润却不及同城以总成本领先战略为核心兼顾适当差异化战略的娃哈哈的十分之一。
娃哈哈的总成本领先主要来自以下企业价值链活动中的六个方面。
(一)娃哈哈生产制造中的低成本
追求生产设备高效化,追求后向一体化,追求规模出效益,最大限度降低生产原材料成本。
饮料属于“设备制造型”产业,换言之,饮料的生产设备的性能既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又决定了生产数量上的效率。在生产设备投资方面,为确保一流品质,娃哈哈不惜血本全面引进来自欧美的反渗透设备、注塑机、制盖机等一流设备。表面看来,巨资引进,成本昂贵,但仔细分析,一流设备的生产效率更高,单位成本更低,只要有市场需求,确保生产设备满负荷高效率运转,分摊到每瓶饮料的设备折旧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瓶装水业是典型的规模出效益的行业。以娃哈哈纯净水生产线为例,每条生产线生产能力为2万瓶/小时,如果20多小时满负荷生产,以半年180天计,可生产7200多万瓶纯净水;每条生产线假设总投入为2000万元,以十年直线折旧法计,则为100万元/半年,每瓶水的折旧分摊成本仅仅为:100万元/7200万瓶=0.01元。反过来,一些国产设备仅仅投入几十几百万元,但年销量也仅几十几百万瓶,则每瓶水的折旧分摊成本远远高于娃哈哈。
同样,娃哈哈系列饮料的塑料瓶、瓶盖等包装材料等多自己投资生产,打造价值链优势,大量交易内部化,最大限度降低了采购成本。比如,一个瓶盖,娃哈哈自己生产不到0.1元,而竞争对手外部采购成本则需0.12,甚至0.15元,别小看小小2分钱,5分钱的差距,正是这些一点一滴积累了娃哈哈的成本制造优势。
可口可乐、养生堂等公司往往一本正经的遵循社会分工――外部采购原则,这些公司高层私下不得不承认:在成本制造上的确难以与娃哈哈匹敌。
“除了原材料,其它一切娃哈哈都能自己造”,这种坚持自己一条龙生产制造的经营模式,似乎与现在流行的OEM轻资产运营模式大相径庭。但是,要真正打造制造成本优势,要真正控制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后向一体化,追求规模效益,是娃哈哈等坚决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塑造核心竞争优势的大企业不得不走的道路。
生产管理上实施成本倒追法,最大限度节约生产管理成本
“发挥艰苦奋斗、勤俭治厂精神,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厘钱活动,厉行节约,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以上成本节约的标语在娃哈哈生产管理系统内频繁出现。
娃哈哈所特有的“二级管理,三极核算”以及“将成本控制量化到每个员工”近乎苛刻的成本控制制度,自始而终,坚持至今。这对一个中国效益最好、最知名、最富有的饮料企业集团而言,非常非常的不容易,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的企业精神,没有“总成本领先”的核心战略,如此苛刻的生产成本管理怎么可能坚持到现在,坚持到未来?
在生产领域,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的成本控制案例举不胜举,娃哈哈每年都要评“成本管理”之类创新奖。以娃哈哈八宝粥为例:
娃哈哈八宝粥罐头每年产量达到三四亿罐,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作为速食食品,它食用简便、携带方便,易于储藏,所以深受消费者尤其是出行者所青睐。罐头最顶端有一个塑料盖,它的功能主要就是为了搁置小勺子,并保证干净卫生,让出行者方便食用。
小小的塑料盖里有没有可节约成本的地方?娃哈哈发现,很多竞品的塑料盖克重都比自己的轻,而且因为自己的盖子重,有些硬,不易开启,盖身也有多余的地方,不仅影响外观,还浪费材料。
娃哈哈相关部门为此进行了一个个难题的攻关,四个多月的时间,成效就出来了。
去除塑料盖多余成分,改变内置勺子形状,现在每只塑盖减轻了1克多,可节约成本0.012元左右,一年下来就可节省近400万元的费用。此外,变轻变软的塑料盖,启盖性也大为改善,不再会划伤手指。
(二)、配送成本控制
饮料的产业特性,决定了配送的相对高成本。为根本性解决产品的配送成本和速度问题,早在十年前,娃哈哈就高瞻远瞩的提出“销地产”战略,即在每个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直接设生产分厂,就地就近生产。每个生产基地的配送范围控制在500公里以内。
自1994年到涪陵设分厂开始,至2008年春,娃哈哈已有120多个生产基地均匀分布在全国各省。在饮料业内,娃哈哈花了十余年时间率先完成了生产力的全国布局。其生产基地的数量是顶新,统一饮料基地的5-10倍,也远远超过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中国瓶装厂的数量。
“销地产”是娃哈哈成本领先战略中的关键战略。如此众多贴近消费市场的分厂所带来的配送成本优势,许多竞争对手短期内根本无法追赶。几年前,风头正劲的农夫山泉主要因为受制基地数量和配送成本的制约,失去了快速追赶娃哈哈的大好时机。
在产品配送的具体政策上,娃哈哈也严格控制成本,有时候甚至以牺牲配送速度为代价。比如,娃哈哈的省内汽车配送必须以整车为单位,火车运输必须以整车皮为组合单位,至少以十吨车为起运单位,公司拒绝任何理由的火车汽车零担运输要求(因为同样重量下,零担价格比整车的高出不少)。
“在公司流程再造信息化过程中,娃哈哈花了3个月自己写了厚厚的一本需求分析报告。其中,娃哈哈提出的最大需求,是„优化配送网络降低成本‟”。
在产品配送的调度支持上,娃哈哈的调度配送部门率先导入了国际一流的SAP 软件系统,以便与进一步控制运输成本,提高效率;而其它一些广为流行的OA、CRM等管理软件,娃哈哈却可能认为暂时没有必要而没有系统导入,由此可见该公司对物流配送的重视程度。
根据笔者的综合推算,娃哈哈的产品单位配送成本比主要竞争对手节约20%以上。
最佳答案
成本领先战略据我所知,比较成功的是格兰仕微波炉 差异化战略比较成功的应该是喜之郎和贝因美
格兰仕前身是梁庆德在1979年成立的广东顺德桂洲羽绒厂。1991年,格兰仕最高决策层普遍认为,羽绒服装及其他制品的出口前景不佳,并达成共识:从现行业转移到一个成长性更好的行业。经过市场调查,初步选定家电业为新的经营领域(格兰仕所在地广东顺德及其周围地区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进一步地,格兰仕选定小家电为主攻方向(当时,大家电的竞争较为激烈);最后确定微波炉为进入小家电行业的主导产品(当时,国内微波炉市场刚开始发育,生产企业只有4家,其市场几乎被外国产品垄断)。
1993年,格兰仕试产微波炉1万台,开始从纺织业为主转向家电制造业主为。自1995年至今,格兰仕微波炉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居第1位,且大大超过国际产业、学术界确定的垄断线(30%),达到60%以上,1998年5月市场占有率达到73.5%。格兰仕频频使用价格策略在市场上获得了领导地位。1996年到2000年,格兰仕先后5次大幅度降价,每次降价幅度均在20%以上,每次都使市场占有率总体提高10%以上。
格兰仕集团在微波炉及其他小家电产品市场上采取的是成本领先战略。格兰仕的规模经济首先表现在生产规模上。据分析,100万台是车间工厂微波炉生产的经济规模,格兰仕在1996年就达到了这个规模,其后,每年以两倍于上一年的速度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到2000年底,格兰仕微波炉生产规模达到 1200万台,是全球第2位企业的两倍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成为格兰仕成本领先战略的重要环节。格兰仕规模每上一个台阶,价格就大幅下调。当自己的规模达到125万台时,就把出厂价定在规模为8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此时,格兰仕还有利润,而规模低于80万台的企业,多生产一台就多亏一台。除非对手能形成显著的品质技术差异,在某一较细小的利基市场获得微薄赢利,但同样的技术来源又连年亏损的对手又怎么搞出差异来?当规模达到300万台时,格兰仕又把出厂价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线以下,使对手缺乏追赶上其规模的机会。格兰仕这样做目的是要构成行业壁垒,要摧毁竞争对手的信心,将散兵游勇的小企业淘汰出局。格兰仕虽然利润极薄,但是凭借着价格构筑了自己的经营安全防线。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市场上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低成本领先战略是其发展壮大的战略组合中的重要—环。
关于差异化战略的几点,希望帮到你
三、产品成份及包装的差异化
贝因美率先在国产婴儿奶粉中添加“DHA+AA”营养成份,与普通配方奶粉相比,构成明显的品质差异化。“DHA+AA”的合理配比,能更加促进宝宝智力和视力的发育,此营养配比是目标顾客购买奶粉的重要动机。同时,贝因美在奶粉包装形态上寻求新的突破,将有封口拉链的立袋作为袋装奶粉的包装,因为封口拉链包装,卫生、安全,还能更防潮;并且立袋正面面积大,有利于终端陈列面的抢占,陈列醒目,有利于顾客眼球的吸引;更重要的是市场上,竞品奶粉尚无一采用立袋包装,能突显产品包装的与众不同。
四、重点销售区域的差异化
贝因美将重点销售区域锁定在二、三线城市和乡镇,一方面这些区域地方偏远,为外资品牌所忽视,另一方面这正是贝因美大量 “两低一高”目标顾客的所在地。
五、市场推广的差异化
在终端促销方面,贝因美公司系统运用了在保健品业已经盛行的导购策略。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开展育婴讲座和爱婴工程,大量赞助全国多胞胎家庭和儿童福利院,争取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潜移默化树立品牌形象。
总之,在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引领下,基于目标顾客差异化,国产高档奶粉定位差异化,婴儿专用奶粉定位专业化,产品成分和包装差异化,销售区域选择差异化、终端导购和品牌推广的差异化,贝因美婴儿奶粉上市后,销量一路攀升。如今,贝因美已经是浙江省国产婴儿奶粉的第一品牌,在许多地区销量已经和多美滋、惠氏等外资品牌并驾齐驱。目前,公司的总营业额已达近3亿元,正朝大中型企业迈进。
以上成长初期的贝因美案例中,贝因美是典型的市场补缺者,该公司系统运用了产品补缺进入战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利基细分市场,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为进一步的差异化竞争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一般而言,作为企业的目标利基市场,应具备以下特征:
1、有足够的市场潜力和购买力。
2、利润有增长的潜力。
3、对主要竞争者不具有吸引力。
4、企业拥有占有此补缺基点的资源和能力。
5、企业既有的信誉足以对抗竞争者。
贝因美米粉、磨牙饼干、奶伴葡萄糖等产品非常符合目标利基市场的特征,取得相对的成功在意料之中,但是这种靠敏锐商机,靠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力所带动的销量是短期的,是不稳定的,因为产品填补进入战略的竞争壁垒低,容易被模仿,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如今信息传播迅速,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年代,要保持产品本身的长期差异化,要独占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利润的细分利基市场,越来越难。例如贝因美的磨牙饼干和奶伴葡萄糖独占了市场数年后,地方跟随者品牌蜂拥而来,纷纷蚕食贝因美产品的市场,贝因美磨牙饼干和奶伴葡萄糖的市场份额在不断下降。
战略是针对未来全面而长期的谋划,企业的未来取决于是否拥有有核心竞争力特征的战略。差异化竞争战略,特别是塑造独一无二消费认知的品牌差异化战略,则具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特征,应该是渡过生存期,希望进一步做强做大的消费品企业的战略选择。
一般而言,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包括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差异化:产品实体差异化(也即产品填补进入战略),渠道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人员差异化,市场/品牌定位差异化。其中市场定位的差异化又包括产品/品牌特色定位、品牌情感和自我实现利益定位、品牌类别定位、特定使用者定位、对抗竞争者定位等差异化,无论是哪一个定位,最终是希望成就一个内涵丰富、有明确核心价值的强势品牌。
贝因美婴儿奶粉的案例则是充分运用了产品实体差异化,渠道差异化、市场定位差异化,尤其在品牌定位的差异化方面,定位于“婴幼儿专用奶粉,中国宝宝第二餐”,高屋建瓴,深谋远虑,无形中拔高了品牌地位,铸起一道比较厚实的品牌壁垒
第三篇:成本领先战略案例
成本领先战略案例
2007-2008年,尽管深受达能达能并购事件的困扰,宗庆后领导的娃哈哈,用业绩向世人证明他非凡的经营能力:年集团营业额超250亿元(可口可乐在中国仅销180亿元),自1998年以来,娃哈哈已经连续10年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雄居中国食品饮料行业首位。2008年一季度,娃哈哈饮料销量增长更是高达41%,远远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
品牌世家:http://.cn
娃哈哈曾经的主要竞争对手,完全由达能控股经营的乐百氏早已成昨日黄花,日薄西山;曾因差异化营销而被业界津津乐道的养生堂无生无息,增长乏力;娃哈哈仍然风华正茂,业绩高歌猛进,原因到底何在?
娃哈哈为什么能够成功?而且连续20年持续的成功?除了公认的当家人宗庆后的这个“尖峰”核心竞争力外,各路专家学者还从各自的研究领域,纷纷提出娃哈哈的“渠道制胜”“广告制胜”“品牌制胜”“跟进策略制胜”等模式,从特定的角度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
这些策略能够获得短期的,局部的成功,但难以持续长期的整体的成功,只有战略才能够决定一个企业长期持续的成功!
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认为,娃哈哈能够获得持续的成功的核心奥秘在于―――坚持不懈的实施总成本领先竞争战略!
企业的竞争战略归纳为总成本领先,差异化竞争及焦点集中竞争战略三种,企业及学术业界最为重视的是集中化及差异化竞争战略,或许是总成本领先的战略模式过于简单,专家学者对总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案例研究以及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谈到总成本领先战略,业界老生常谈将格兰仕作为经典案例。其实,在娃哈哈持续20年快速增长的众多成功基因中,在适当坚持区域差异、传播诉求差异等适当差异化营销的基本前提之下,20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总成本领先战略,是娃哈哈持续成功关键因素中的关键,核心中的核心。
在食品饮料产业,娃哈哈的广告费投放最大,主要产品的单价明显低于主要竞争对手,但是利润却是人家的好多倍――这是不是个悖论?
一般而言,如果广告量大,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产品的价格按理应比较贵,如果不贵,那利润应该不多才是;如果单价低,那就走“渠道推力”路线,投广告岂不要大亏?总成本领先战略,让娃哈哈做到了广告、低价和利润的有机统一。
无论从价值链理论中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到辅助性价值活动(财务管理、人力成本、行政管理等),还是从财务损益表中的销售(营销)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成本角度,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时刻,娃哈哈人都不知不觉中贯彻实施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迄今为止,所有公开或半公开的娃哈哈研究案例中,很少提到这一点,包括娃哈哈公司自身也未必意识到。
大道无形,娃哈哈的总成本领先核心竞争优势是在点点滴滴,潜移默化中悄然铸就。
一、“总成本领先战略”根植于企业精神
就如一个人活着需要有精神一样,一个企业也必须有自己的精神,企业精神体现着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是上至企业战略、策略规划,下至日常经营运作执行的准则。
校办工厂出身的娃哈哈,一直秉承“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十六字方针,指引着上至总裁,下至普通员工的所作所为,而其中前两个成语““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则是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形象表述。与一些仅仅停留在口号阶段的企业不同,娃哈哈的“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十六字企业精神深深印入每一个员工的脑海中,心灵里,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上。
位居中国百大富豪前列的企业领袖宗庆后先生本人是身体力行十六字方针的典范,更是“艰苦奋斗”的典范,比如:坐飞机能坐经济舱绝不坐头等舱;平均两三天一篇的销售通报大部分写在废纸的背面;一日三餐吃食堂;中餐往往是腐乳、咸菜仅仅几元钱;身上的衣服都是几
十、几百元的,奢侈品牌几乎与他无缘…….“跟我做”,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员工,尤其是在宗先生高度集权的组织里,每一个员工要有所发展,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必须遵循艰苦创业的企业精神。
以下关于“艰苦奋斗”的解释摘自《娃哈哈销售管理手册》中的企业文化篇:
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是符合时代精神的一种价值观…..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创业时期,娃哈哈公司也仍处在创业时期,远没有到止橹享乐的时候。因此,艰苦奋斗就是创业精神的一种最主要精神,具备了这种精神,就意味着具备了一种百折不挠,顽强搏击的坚韧斗志,一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一种不怕牺牲,忘我奉献的不懈追求,一种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一种常怀忧患,居安思危的清醒态度,一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尚节操。一个具备了这种精神的企业,才会是一个能够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朝着远大目标奋勇前进的企业;一个具备了这种精神的企业,才会是一个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万劫不灭,不断发展的企业;一个具备了这种精神的企业,才会是一个不贪恋一时享受,不断谋求更大作为的企业……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决定了娃哈哈全体员工勤俭节约的态度与习惯,也决定了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有了扎实的理念前提与基础。
二、企业价值链活动处处体现着娃哈哈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价值链理论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非常有效的工具,它通过对企业组织活动各个环节的分析,详细精确的判断出企业各种组织活动中存在成本或者差异化的优势与劣势。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要获得根本性竞争优势,则必须在成本控制方面优于主要竞争对手;或者在研发、营销、产品等方面塑造差异化,以差异化获取竞争优势;或者是在部分环节注重成本控制,在部分环节注重差异化。
在营销业界,养生堂是成功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典型代表,无论是一个产品,一个新品类的市场细分,还是包装、设计、定价,还是品牌发展,广告诉求,公关策划,养生堂的差异化竞争战略令管理业界肃然起敬。
然而,差异化的代价也非常昂贵,往往会失去了成本领先优势。差异化与成本领先几乎就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两者难以兼而得之。
战略及营销的无穷奥妙,在于把握其中得度,两者兼得自然最为理想,但如果企业能力实在有限,则应该极力打造成本领先或差异化其中一个,同时兼顾另一个。
养生堂虽然以“差异化”赢得业内专家得齐声喝彩,并被《销售与市场》杂志评为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十佳企业”之一,然而因为其总裁钟睒睒先生不计成本,近乎疯狂的“差异化”战略,该公司近几年的净利润却不及同城以总成本领先战略为核心兼顾适当差异化战略的娃哈哈的十分之一。
娃哈哈的总成本领先主要来自以下企业价值链活动中的六个方面。
(一)娃哈哈生产制造中的低成本
追求生产设备高效化,追求后向一体化,追求规模出效益,最大限度降低生产原材料成本。
饮料属于“设备制造型”产业,换言之,饮料的生产设备的性能既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又决定了生产数量上的效率。在生产设备投资方面,为确保一流品质,娃哈哈不惜血本全面引进来自欧美的反渗透设备、注塑机、制盖机等一流设备。表面看来,巨资引进,成本昂贵,但仔细分析,一流设备的生产效率更高,单位成本更低,只要有市场需求,确保生产设备满负荷高效率运转,分摊到每瓶饮料的设备折旧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瓶装水业是典型的规模出效益的行业。以娃哈哈纯净水生产线为例,每条生产线生产能力为2万瓶/小时,如果20多小时满负荷生产,以半年180天计,可生产7200多万瓶纯净水;每条生产线假设总投入为2000万元,以十年直线折旧法计,则为100万元/半年,每瓶水的折旧分摊成本仅仅为:100万元/7200万瓶=0.01元。反过来,一些国产设备仅仅投入几十几百万元,但年销量也仅几十几百万瓶,则每瓶水的折旧分摊成本远远高于娃哈哈。
同样,娃哈哈系列饮料的塑料瓶、瓶盖等包装材料等多自己投资生产,打造价值链优势,大量交易内部化,最大限度降低了采购成本。比如,一个瓶盖,娃哈哈自己生产不到0.1元,而竞争对手外部采购成本则需0.12,甚至0.15元,别小看小小2分钱,5分钱的差距,正是这些一点一滴积累了娃哈哈的成本制造优势。
可口可乐、养生堂等公司往往一本正经的遵循社会分工――外部采购原则,这些公司高层私下不得不承认:在成本制造上的确难以与娃哈哈匹敌。
“除了原材料,其它一切娃哈哈都能自己造”,这种坚持自己一条龙生产制造的经营模式,似乎与现在流行的OEM轻资产运营模式大相径庭。但是,要真正打造制造成本优势,要真正控制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后向一体化,追求规模效益,是娃哈哈等坚决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塑造核心竞争优势的大企业不得不走的道路。
生产管理上实施成本倒追法,最大限度节约生产管理成本
“发挥艰苦奋斗、勤俭治厂精神,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厘钱活动,厉行节约,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以上成本节约的标语在娃哈哈生产管理系统内频繁出现。
娃哈哈所特有的“二级管理,三极核算”以及“将成本控制量化到每个员工”近乎苛刻的成本控制制度,自始而终,坚持至今。这对一个中国效益最好、最知名、最富有的饮料企业集团而言,非常非常的不容易,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的企业精神,没有“总成本领先”的核心战略,如此苛刻的生产成本管理怎么可能坚持到现在,坚持到未来?
在生产领域,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的成本控制案例举不胜举,娃哈哈每年都要评“成本管理”之类创新奖。以娃哈哈八宝粥为例:
娃哈哈八宝粥罐头每年产量达到三四亿罐,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作为速食食品,它食用简便、携带方便,易于储藏,所以深受消费者尤其是出行者所青睐。罐头最顶端有一个塑料盖,它的功能主要就是为了搁置小勺子,并保证干净卫生,让出行者方便食用。
小小的塑料盖里有没有可节约成本的地方?娃哈哈发现,很多竞品的塑料盖克重都比自己的轻,而且因为自己的盖子重,有些硬,不易开启,盖身也有多余的地方,不仅影响外观,还浪费材料。
娃哈哈相关部门为此进行了一个个难题的攻关,四个多月的时间,成效就出来了。
去除塑料盖多余成分,改变内置勺子形状,现在每只塑盖减轻了1克多,可节约成本0.012元左右,一年下来就可节省近400万元的费用。此外,变轻变软的塑料盖,启盖性也大为改善,不再会划伤手指。
(二)、配送成本控制
饮料的产业特性,决定了配送的相对高成本。为根本性解决产品的配送成本和速度问题,早在十年前,娃哈哈就高瞻远瞩的提出“销地产”战略,即在每个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直接设生产分厂,就地就近生产。每个生产基地的配送范围控制在500公里以内。
自1994年到涪陵设分厂开始,至2008年春,娃哈哈已有120多个生产基地均匀分布在全国各省。在饮料业内,娃哈哈花了十余年时间率先完成了生产力的全国布局。其生产基地的数量是顶新,统一饮料基地的5-10倍,也远远超过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中国瓶
装厂的数量。
“销地产”是娃哈哈成本领先战略中的关键战略。如此众多贴近消费市场的分厂所带来的配送成本优势,许多竞争对手短期内根本无法追赶。几年前,风头正劲的农夫山泉主要因为受制基地数量和配送成本的制约,失去了快速追赶娃哈哈的大好时机。
在产品配送的具体政策上,娃哈哈也严格控制成本,有时候甚至以牺牲配送速度为代价。比如,娃哈哈的省内汽车配送必须以整车为单位,火车运输必须以整车皮为组合单位,至少以十吨车为起运单位,公司拒绝任何理由的火车汽车零担运输要求(因为同样重量下,零担价格比整车的高出不少)。
“在公司流程再造信息化过程中,娃哈哈花了3个月自己写了厚厚的一本需求分析报告。其中,娃哈哈提出的最大需求,是„优化配送网络降低成本‟”。
在产品配送的调度支持上,娃哈哈的调度配送部门率先导入了国际一流的SAP 软件系统,以便与进一步控制运输成本,提高效率;而其它一些广为流行的OA、CRM等管理软件,娃哈哈却可能认为暂时没有必要而没有系统导入,由此可见该公司对物流配送的重视程度。
根据笔者的综合推算,娃哈哈的产品单位配送成本比主要竞争对手节约20%以上。
最佳答案
成本领先战略据我所知,比较成功的是格兰仕微波炉
差异化战略比较成功的应该是喜之郎和贝因美
格兰仕前身是梁庆德在1979年成立的广东顺德桂洲羽绒厂。1991年,格兰仕最高决策层普遍认为,羽绒服装及其他制品的出口前景不佳,并达成共识:从现行业转移到一个成长性更好的行业。经过市场调查,初步选定家电业为新的经营领域(格兰仕所在地广东顺德及其周围地区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进一步地,格兰仕选定小家电为主攻方向(当时,大家电的竞争较为激烈);最后确定微波炉为进入小家电行业的主导产品(当时,国内微波炉市场刚开始发育,生产企业只有4家,其市场几乎被外国产品垄断)。
1993年,格兰仕试产微波炉1万台,开始从纺织业为主转向家电制造业主为。自1995年至今,格兰仕微波炉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居第1位,且大大超过国际产业、学术界确定的垄断线(30%),达到60%以上,1998年5月市场占有率达到73.5%。格兰仕频频使用价格策略在市场上获得了领导地位。1996年到2000年,格兰仕先后5次大幅度降价,每次降价幅度均在20%以上,每次都使市场占有率总体提高10%以上。
格兰仕集团在微波炉及其他小家电产品市场上采取的是成本领先战略。格兰仕的规模经济首先表现在生产规模上。据分析,100万台是车间工厂微波炉生产的经济规模,格兰仕在1996年就达到了这个规模,其后,每年以两倍于上一年的速度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到2000年底,格兰仕微波炉生产规模达到 1200万台,是全球第2位企业的两倍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成为格兰仕成本领先战略的重要环节。格兰仕规模每上一个台阶,价格就大幅下调。当自己的规模达到125万台时,就把
出厂价定在规模为8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此时,格兰仕还有利润,而规模低于80万台的企业,多生产一台就多亏一台。除非对手能形成显著的品质技术差异,在某一较细小的利基市场获得微薄赢利,但同样的技术来源又连年亏损的对手又怎么搞出差异来?当规模达到300万台时,格兰仕又把出厂价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线以下,使对手缺乏追赶上其规模的机会。格兰仕这样做目的是要构成行业壁垒,要摧毁竞争对手的信心,将散兵游勇的小企业淘汰出局。格兰仕虽然利润极薄,但是凭借着价格构筑了自己的经营安全防线。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市场上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低成本领先战略是其发展壮大的战略组合中的重要—环。
关于差异化战略的几点,希望帮到你
第四篇: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就是指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分析,在制定企业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并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活动来实现企业目标和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过程。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核心,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指导方针。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提升竞争优势而制定的长远目标,以及与目标相适应的行为计划。只有当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时,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的组织绩效,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他们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哲学、政策、项目、实践和过程,认为每个部分都是一种“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同时又是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沃尔里奇则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角色”的概念,认为当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从传统的“成本中心”变成企业的“利润中心”。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也处于不断的转型中,正经历由传统的“职能事务性”向“职能战略性”的转变。
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的战略需要有系统地联系,表现在以下几点:
企业的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相互依存的:第一,企业战略是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人力资源战略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信息。人力资源战略在为企业决策提供内部信息方面,主要提供人力资源的供需状况、素质、工作绩效与改进、培训与开发的效果等相关的人力资源信息。而在为企业决策提供外部信息方面,主要提供劳动力供给状况、竞争对手所采用的激励方式或薪酬体系以及关于劳动关系管理的法律法规等相关信息。第三,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有效保障。如: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培训企业所需的人才;在企业的兼并重组等企业变革中,保留核心员工;在企业中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等。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应该与企业战略的相互匹配:第一,将人力资源与商业需求策略联系起来。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和“顾客价值”,二者缺一不可。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经营战略,并采用与之相配合的人力资源战略。第二,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匹配。在现实管理过程中,企业战略是动态发展的,它会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目标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员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人力资源战略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配合,针对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第五篇:人力资源战略
1.2.1 人力资源战略的定义及分类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学者舒勒和沃克认为,人力资源战略是程序和活动的集合,它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和直线管理部门的努力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以此来提高企业目前和未来的绩效及维持企业竞争优势。人力资源战略包括三个层次。战略层次:着眼点是企业的整体效益和长远利益,它重视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分析,充分考虑员工的愿望,在企业运营中处于决策地位。该层次活动在企业管理中处于高层,其相关活动包括:指定人力资源战略的目标和总体规划。战术层次:重点从决策层转移到具体政策的指定上,在这一层次,人力资源战略的目标和总体规划将细化为一系列实施措施,如设计招聘程序、绩效考核计划等,其中任何一项措施都应遵循战略层次制定的纲要和方向。操作层次:这一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直接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具体服务的基层人员接触,实施管理层次的具体的内容。同时,应对人力资源战略的实施过程进行控制、监督、分析、评价,并找出不足的方面给予适当调整,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根据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力资源战略可分为三种:诱引战略、投资战略和参与战略。
(1)诱引战略
这种战略主要通过丰厚的薪酬去引诱和培养人才,从而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常用的薪酬制度包括利润分享计划、奖励政策、绩效奖酬、附加福利等。由于薪酬较高,人工成本势必增加。为了控制人工成本,企业在实行高薪酬的诱引战略时,往往要严格控制员工数量,所吸引的也通常是技能高度专业化的员工,招聘和培训的费用相对较低,管理上则采取以单纯利益交换为基础的严密的科学管理模式。
(2)投资战略
这种战略主要是通过聘用数量较多的员工,形成一个备用人才库,以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并储备多种专业技能人才。这种战略注重员工的开发和培训,注意培育良好的劳动关系。在这方面,管理人员担负了较重的责任,确保员工得到所需的资源、培训和支持。采取投资战略的企业目的是要与员工建立长期的工作关系,故企业十分重视员工,视员工为投资对象,使员工感到有较高的工作保障。
(3)参与战略
这种战略谋求员工有较大的决策参与机会和权力,使员工在工作中友自主权,管理人员更像教练一样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帮助。采取这种战略的战略的企业很注重团队建设、自我管理和授权管理。企业在对员工的培训上也比较重视员工的沟通技巧、解决问题的方法、团队工作等。
史戴斯和顿菲认为人力资源战略可能因企业变革的程度不同而采取四种战略: 家长式战略、发展式战略、任务式战略、转型式战略(表1-1)。
(1)家长式人力资源战略
这种人力资源主要运用于避免变革,寻求稳定的企业,主要特点:集中控制人事的管理、强调秩序和一致性、硬性的内部任免制度、重视操作与监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奖惩和协议、注重规范的组织结构和方法。
(2)发展式人力资源战略
当企业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经营环境时,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企业采用渐进式的变革和发展式人力资源战略,其主要特点:注重发展个人和团队、尽量从内部招募、大规模的发展和培训计划、运用“内在激励”多于“外在激励”、优先考虑企业的总体发展、强调企业的整体文化、重视绩效管理。
(3)任务式人力资源战略
这种企业面对的是局部变革,战略的制定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指令方式。这种单位在战略推行上有较大的自主权,但要对本单位的效益负责,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依赖于有效的管理制度,主要特点:非常注意业绩和绩效管理、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再计划和工作常规检查、注意物质奖励、同时进行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招聘、开展正规的技能培训、有正规程序处理劳动关系和问题、重视战略事业单位的组织文化。
(4)转型式人力资源战略
当企业已完全不能再适应经营环境而陷入危机时,全面变革急不可待,企业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没有时间让员工较大范围地参与决策,彻底的变革有可能触及相当一部分员工的利益而不可能得到员工的普遍支持,企业只能采取强制高压式的管理方法,包括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人事的重大改变,创立新的结构、领导和文化。主要特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重大变革、职务进行全面调整、进行裁员、调整员工队伍的结构、缩减开支、从外招聘骨干人员、对内部人员进行团队训练,建立新的“理念”和“文化”、建立适应经营环境的新的人力资源系统和机制。
(1)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
“战略”一词与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间并不长,“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egy”,其含义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乔尔·罗斯(Joel Ross)和迈克尔·卡米(Michael kami)说:“没有战略企业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样只会在原地转圈,又像个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企业战略一词得到广泛应用是自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H.L Ansoff)著《企业战略论》一书问世后,企业经营学中才开始用“企业战略”一词,而且从那时起,“战略”一词还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领域。
企业战略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可以分为企业经营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销售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等。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职能部门战略之一,是为了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在人力资源方面采用的战略。它确定了一个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将如何进行人员管理,是为管理变化而制定的一种方向性的行动计划。它提供了一种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企业行动思路,即在变化的环境中将重点放在对人的管理上。同时,人力资源战略为管理人员就重点次序、活动、时间以及资源分配等开展讨论并达成一致提供了依据,有助于确定、调动和指引所有的人力资源活动都围绕企业具有最直接影响的问题展开。
人力资源战略就是说明与人有关的企业问题的方向性规划,它们是由管理人员以与其他战略相同的方式指定和推行的职能管理战略。同企业其他战略一样人力资源战略也包括四个阶段,即人力资源环境分析、人力资源战略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实施和人力资源战略控制与评估。
人力资源战略的侧重点在于:如何贯彻企业的宗旨;人力资源的机会与威胁分析;人力资源内在条件分析;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要求;确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点、战略阶段和主要战略措施。
人力资源战略与总体战略的区别是:
①总体战略是有关企业全局发展的、整体性的、长期的战略规划,它对整个企业的长期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人力资源战略则着眼于企业中人力资源局部性的战略问题,它所影响的只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问题,并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总体战略的实现。
②总体战略形成的主要参与者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参与者则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经理。
(2)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
“人力资源”的概念是由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和其他所有资源相比较而言,唯一的区别就是管理的对象是人”,他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当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能力和想象力”。彼得·德鲁克关于“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舒勒(Schuler)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采用一系列管理活动来保证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社会和企业的利益。
德斯勒(Dessler)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管理的一个新的名称,是为了完成管理工作中涉及人或人事方面的任务所需要掌握的各种概念和技术。
英国管理主义学派代表者斯托瑞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是用来显示管理人合法性的一种不同的方法,而不是作为工具或手段的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Devam Fambrum&Tichy,1981)一文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诞生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将延续多年的普通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关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层出不穷:1994年,Lada & wilson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依赖于组织内部独特的背景,系统内部各种管理手段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有着很强的因果关系模糊性,因此,不同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难以借鉴。wright等学者区分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之间的区别,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能轻易地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复制,并不构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人力资源才有可能成为竞争优势的资源。
1996年,管理学术杂志(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和产业关系杂志(Industrial Relations)以及1997年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将战略管理领域以管理为基础的观点采纳和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为人力资源战略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思路。1998年,Barney &Wright认为只有既提供价值且稀缺、又难以模仿的资源才能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并且只有当企业有组织地开发和维护这种资源时,竞争优
势才能得以保持。人力资源具有以上特征,因此它最有可能成为持续性的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
1999年,LePak & Sneu依赖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发展出一种人力资源战略性机构理论,其主要观点是:认为组织内部每个员工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和战略价值有很大的不同,并且把二者分别作为横、纵坐标发展成一个矩阵来说明每种不同的人力资本所对应的不同的雇佣关系以及管理手段。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什么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含义却较为明确,具体包括:①将人力资源看着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②强调通过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及具体实践,可以达到获取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③强调获取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能够与企业总体战略垂直匹配,并能在内部其他职能战略间水平匹配;④强调所有的人力资源活动皆为一个目的,即达到企业战略目标。
对于人力资源战略,James W·Walker认为: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基本的人力资源问题:组织如何能保证拥有适当类别和数量的人员,并将他们适当地组织起来,对他们实施有效地管理,满足企业的要求;制定并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就是根据变化的环境分析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并为满足这些需求而设计出必要的活动并加以实施。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战略研究现状
“战略”一词,我国自古就有这一概念,是指战争全局的筹划。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说,人应当有长期打算,这“打算”实质上就是战略问题。例如“习起翦之兵书,用关张之战略”(唐·郑数)、“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唐·唐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便是世界著名的战略杰作。毛泽东同志深刻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将“战略”一词引入经济学。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发起定期举办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讨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正式使用了战略一词,并明确提出了我国到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和一系列战略措施。80年代以来,我国掀起一股“战略热”,各大中型企业也都在研究和制订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其范围之广,人数之多,不仅在我国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国内战略研究专家对企业战略的定义归纳为: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对生产经营和持续与稳定发展中重大问题进行的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的谋划与决策。
总体来说,企业战略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全面分析而制定的较长时期的、总体性的谋划。
(2)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即处在劳动年龄的,己直接投入建设和尚未投入建设的人口的能力。人力资源数量构成人力的最基本的方面包括体力和智力。如果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则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方面。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①是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体;
②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的特征;
③人力资源具有可开发性。
关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目前国内学术界有很多种定义,但被人普遍接受的定义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基本任务是吸引、保留、开发、激励组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其目的在于维系和提高生产力,促成组织目标的实现,使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
(3)传统的人事管理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由传统人事管理发展而来,深受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和国家法律及政府政策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对人力资源这种特殊的经济性和社会性资源进行管理而存在,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传统的人事管理范畴,它的直接作用就是为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资源而制定各种计划和方针政策,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对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定义为:为了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对人力资源各种部署和活动进行战略化规划和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了企业通过人来达到组织目标的各个方面。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的注意力集中在:改变结构和文化,组织效率和业绩,特殊能力的开发以及管理变革,它的目的是通过确保组织获取具有良好技能和知识的员工,使组织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形成组织的战略能力。依靠人们实现战略目标和依靠核心人力资源去建立竞争优势。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结合产物,是将企业战略管理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传统人事管理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由以下标准来衡量:
①高工作效率;
②高员工满意度;
③适度的人力成本。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管理职能与传统人事管理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人力资源管理开始进入组织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和策略与组织战略相契合。“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得以体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和潜能被充分发挥,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归纳人们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识,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我们把企业发展战略定义为: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结果,同时又是制订企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管理过程,管理人员通过不断推进的活动过程实施战略,包括组织设
计、确定人员配置需求、配备人员、进行能力开发、提高工作绩效、评价工作绩效等。
哈弗大学的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1980)一书中提出,一个企业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产品的“独特性”和“顾客价值”,若二者缺一,企业就很难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为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以下三大基本竞争战略,主要为: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别化战略、市场焦点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类型主要分为:成长战略、维持战略、收缩战略和重组战略。结合CN公司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内外部环境,公司的未来的发展战略选择了集中式成长战略与纵向整合式成长战略结合的方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机遇下,不断扩大市场,抓住发展机会,在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精耕细作,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上下游产业延伸,逐步的涉入广播通讯行业的内容提供业务领域。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中的职能战略中的一种,企业的任何战略的目标完成,都离不开其人力资源战略的配合。人力资源战略也必须与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发展战略和文化战略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用。根据奎因的研究,企业的基本经营战略与企业文化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可以有下述配合方式(如表所示)
表3-4企业基本经营战略与企业文化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