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绩效之理论探讨 (专家-陈权)[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06:4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卓越绩效之理论探讨 (专家-陈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卓越绩效之理论探讨 (专家-陈权)》。

第一篇:卓越绩效之理论探讨 (专家-陈权)

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理解把握 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理念

陈权

导语:近年来,“追求卓越”、“卓越绩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卓越绩效模式”等名词术语正成为日益响亮的高频词,“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市长质量奖”等各级政府质量奖正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我们却也发现许多从事卓越绩效模式推广的专业人员、企业老总和社会上的专业咨询公司对卓越绩效模式和政府质量奖的认识存在着诸多困惑和误区:如,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往往把企业规模作为申报政府质量奖的门槛,认为政府质量奖只能授给那些“大块头”企业;一些企业老总认为自身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规模还不到一定的层次,还不能导入卓越绩效模式;一些企业高管认为导入卓越绩效模式会给企业增加更多限制,带来更多的麻烦;一些卓越绩效咨询专家认为企业只要各个方面都做到同行最优就能实现卓越绩效……这些困惑和误区如不尽快解决和澄清,必将影响卓越绩效模式在我国的全面推广实施,必将影响卓越绩效模式的实施效果,最终会使卓越绩效模式、政府质量奖流于形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达不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卓越绩效模式进行探讨,以便更好把握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思想,更好地推动卓越绩效模式在我国的实施。

GB/T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明确提出,卓越绩效模式就是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顾客和其它相关方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该标准是建立在“远见卓识的领导、战略导向、顾客驱动、社会责任、以人为本、合作共赢、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学习改进与创新、系统管理”等9条相互关联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之上的一个管理评价标准。这些基本理念都反映了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求从事卓越绩效模式推广的专业人员、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必须从系统科学角度理解把握卓越绩效模式的基本理念,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获得卓越绩效。

一、远见卓识的领导

卓越绩效模式要求领导者“以前瞻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确立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带领全体员工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系统科学认为,系统内部的不同要素之间如果不分伯仲,一样地起作用,系统就不会形成有序结构,就不会有强大的功能。只有形成少数要素去引导、规范、支配大量其他要素,使它们协同动作,才能形成有序结构,形成强大的功能。在企业这个组织系统中,人力资源是最活跃的因素,在整个组织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领导又是人力资源这个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发挥着主导、支配整个组织的作用,对组织建立应对未来的战略优势,取得长期成功起着“导航”作用,对组织的持 续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基于理解顾客和市场,有效地发挥领导的作用:建立组织的长久使命、激励员工的美好的愿景、共同恪守的价值观,并通过制定方针和目标,明确组织的方向;着眼于未来,创造追求卓越环境,促进组织创新、构筑组织知识和能力,鼓舞全体员工为组织的成功承担责任,为实现组织的使命做出最大的贡献。

二、战略导向

卓越绩效模式强调“以战略统领经营管理活动,获得持续发展和成功”。系统科学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处在特定环境之中的系统,系统特别是社会组织系统必须明确自身在这个环境中存在的目的,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这是系统的目的性原则,它要求系统必须首先确定自身存在的目的或者说要达成的目标,然后从所处的环境出发,根据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自身的战略,运用各种调节手段,达到系统整体最优的目的,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系统导向预定的目标。否则,系统就会被这个环境所淘汰。因此,企业的关键过程、各项活动的目标,必须实现校准和整合,指向卓越的绩效结果。战略正是一个组织在竞争环境中为了全面实现使命和目标而对其主攻方向以及资源进行布臵的总纲。它是组织对未来的筹划,是行动的蓝图和指南,也是协调、整合各项活动和资源的工具。战略本身就是行动的向导,不言自明。行动计划的制定,测量指标设计,资源的选择必须与战略所确定的方向、规定的路线和指定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布臵和展开。

三、顾客驱动 卓越绩效模式强调:“将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期望和偏好作为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及不断创新的动力,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程度”。系统科学认为,任何系统的存在都有其价值。一个系统要想在它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就必须为它所在的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正价值,并尽可能减少负价值。企业系统的正价值就是为顾客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负价值就是消耗环境资源、污染环境。顾客是组织价值、绩效和产品质量的最终判定者。在当代经营环境下,组织依赖于顾客,绩效卓越与否取决于最终为顾客创造的价值,顾客的价值取向驱动着组织的经营活动。组织必须关注顾客的需求和期望,重视为顾客带来产品和服务的特性,以及所有接触顾客的方式,这样做才会得到顾客的满意、偏好和推荐,赢得顾客的驻留和忠诚,拥有更多顾客,实现事业的扩大。组织还要倾听顾客的心声,预计市场的变化,把握技术的发展,把握竞争者的发展,并对顾客和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灵活的反应。

四、社会责任

卓越绩效模式强调:“为组织的决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承担责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系统科学认为,系统与环境互塑共生,一方面环境向系统提供资源,另一方面系统向环境提供产品或服务,同时可能污染并危害环境。环境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有限性、多样性、可变性。不合理的资源消耗将导致环境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减少环境组分的多样性,最终危及 4 系统的生存发展。因此,组织的领导层应该重视公众责任、伦理行为并强调履行公民义务的必要性。在恪守商业伦理和保护公众健康、安全、环境方面,领导者应当成为组织的榜样。组织应在资源许可的条件下,对于重要的公众利益予以重视和支持。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利润,履行对股东的责任,除此之外,还应对成员工、顾客、合作伙伴和社会负有责任。“利润之于企业就像血液之于人一样,人活着不能没有血液,但人活着不是为了血液”。企业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利润,而在于在社会上扮演一个角色,一个良好的社会组织,与利益相关方建立一种良性的、和谐的关系,在整个价值链上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五、以人为本

卓越绩效模式强调:“员工是组织之本,一切管理活动应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中心,促进员工的发展,保障员工的权益,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系统科学认为,系统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但无论是人造系统,还是自然系统,都与人有紧密的联系。人类为实现自身的目的,设计和建造了人造系统;同时人们运用科学力量,认识和改造着自然系统。企业系统是由人主导的,其所处的环境即社会系统也是由人主导的。在系统中,人不仅是系统的活动主体,同时又是系统的服务对象。正是各种不同的人对系统的不同的交互作用,使系统永不停息地变化着。企业组织的成功日益依赖于其全体成员及合作伙伴(也是人)的 5 知识、技能、创造力和动机。人是组织成功的根本,是取得成果的根源。“以人为本”意味着组织必须致力于保障人员的权益,促进人员的发展,致力于全体人员的满意、发展和福祉。组织必须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和价值观,营造信任与和谐的文化,鼓励全员参与,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所有组织成员的全部潜力。组织还必须建立起内部的和外部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创造价值。

六、合作共赢

卓越绩效模式强调:“与顾客、关键的供方及其他相关方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互相为对方创造价值,实现共同发展”。系统科学认为,在同一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不同系统,总体上是互补共生的,或者因相互直接提供功能服务而共生,或者因同处于环境大循环过程、通过中间环节而共生。因此,组织与各个利益相关方应建立相互信任、共享知识的互利合作关系,整合价值创造过程,才能更高效地开展工作,在整个社会价值链上创造和分享更大的价值,实现共同发展。成功的长期合作关系以互惠互利为前提,以诚信为基础,通过公开、充分的双向沟通,明确双方的需要、期望和全部责任,在业务上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共同解决问题,共享知识、创意和资源,不断深化,直到作为一个整体而行动,实现共同发展,达到合作共赢。

七、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 卓越绩效模式强调:“组织的绩效源于过程,体现于结果。因此,既要重视过程,更要关注结果;要通过有效的过程管理,实现卓越的结果”。系统科学认为,任何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受着系统内各个因素的制约,同时还受到外部环境的约束,随着时间、环境及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系统管理要求应随着对象系统的发展而不时修正控制方案,把握关键过程,追求全面结果。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社会系统之间的信息、能量、物质方面的交换和联系日益密切,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的瞬息万变,需求的多样化,使经济环境处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之中。动态性要求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内外环境要素的变化,时刻关注把握关键过程,并及时及时调整相关的管理参量,以保证管理系统的运行适应外界的变化要求,追求全面结果,实现最佳效益。

八、学习、改进与创新

卓越绩效模式强调:“培育学习型组织和个人是组织追求卓越的基础,传承、改进和创新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关键”。系统科学认为,系统只有充分开放、与环境密切联系,与环境有充分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会持久发展。开放不够,系统的生存发展将受影响,严重时将导致解体。对一个企业而言,“开放”是至关重要的,它需要与外界永不间断地进行人、财、物、知识、信息及文化的交流。企业需要从外界采购原料、购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拓展融资渠道、招入优秀人才; 企业必须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流,以增强对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状况的了解;企业还需要与外部进行广泛的知识交流,吸取先进地区的最新科研成果、聘请专家进行讲演、派遣员工到优秀的企业学习培训等,以吸取和引进当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来完善自己;同时企业文化也需要交流与借鉴,才能使企业系统不断引入负熵流,令系统总熵不变,使系统保持有序,增强企业竞争力。强调学习、改进和创新,就是在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将学习、改进和创新作为创造卓越绩效,实现组织持续发展的途径和阶梯。

九、系统管理

卓越绩效模式强调:“将组织视为一个整体,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组织经营管理的统筹规划、协调一致,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系统科学认为,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是各组成要素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呈现出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功能。通俗地表述为“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它要求管理者要依据确定的管理目标,从管理的整体出发把管理要素组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协调并统一管理诸要素的功能,使系统功能产生放大效应,发挥出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现代企业是一个由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基础设施、信息和知识资源等要素组成的复杂大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价值创造系统。卓越绩效模式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将企业经营管理视为一个系统整体,要求高层领导者明确系统发展 方向,关注系统环境,把握关键成功因素,确定发展战略,不仅要注重发挥各个组成要素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调整要素的组织形式,建立合理有序结构,促使管理系统整体功能优化,实现系统整体绩效最大。

(陈权: 管理学硕士,广东省卓越质量品牌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名牌评价专家,广东省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质量奖、广东省政府质量奖专家库专家。)9

第二篇:卓越绩效模式培训课件

培训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卓越绩效模式培训课件,希望对您有帮助。

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就是企业管理的短板,如何来识别企业的短板,做针对性的改善,如果有一种诊断工具来识别的话,那这种诊断工具就是政府质量奖评审准则――卓越绩效模式。

当今世界,正面临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科技化的发展环境,带给企业是面对激烈的竞争,商场如战场,企业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做成基业长青,这是每位企业家们梦寐以求的事,如果说有一种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企业家们的这个梦想,那就是政府质量奖评审准则――卓越绩效模式。

企业家们对自己的管理都有一套,但自己的这一套管理方法是否可以得到同行业的认可,政府的认可,提高自身在业界和社会的形象和地位,也需要通过导入政府质量奖评审准则――卓越绩效模式来检验,通过创政府奖获得对自身管理水平的认可。卓越绩效模式既然这么神奇,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

《卓越绩效模式》源自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准则,该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一套评价标准,企业运用它可以不断评审自身的管理绩效从而迈向卓越,它也是世界级成功企业公认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据美国1990―1999做的一项对比调查:导入卓越绩效模式获奖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大约是标准普尔500指数企业平均水平的4.2倍,这些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是685%,而标准普尔500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仅为163%.中国为了更快的参与世界竞争,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与时俱进,把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评奖标准进行引进、消化和吸收,制定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已经成为全国质量奖的标准,各地方政府质量奖也纷纷以国家质量奖的标准为评审依据,是企业家根据科学发展观发展企业的重大体现。

卓越绩效模式建立在一组相互关联的核心价值观和原则的基础上。核心价值观共有十一条:追求卓越管理;顾客导向的卓越;组织和个人的学习;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应和灵活性;关注未来;促进创新的管理;基于事实的管理;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关注结果和创造价值;系统的观点。这些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也是许多世界级成功企业的经验总结,它贯穿于卓越绩效模式的各项要求之中,应成为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理念和行为准则。

企业作为一个经营组织,其运营体系是围绕组织的业务流程所设立的各管理职能模块组成的,而企业是否能够永续经营,取决于组织那能否正确地做正确的事。企业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从和而来。卓越绩效模式认为,其根源在于高员工契合度。“高绩效工作的焦点在于员工契合度。”。所谓员工契合度就是“员工从感情上和理智上致力于完成工作、使命和愿望的程度。具有高度员工契合度的组织,通常的特点是具有一个高效执行的工作环境,在此环境下,员工被充分调动,为了顾客的利益和组织的成功竭尽全力。”

《卓越绩效准则》的《评分系统》对卓越级企业的评价标准之一是:“基于事实的评价和改进、创新、持续改进,成为了整个公司关键的管理工具;整个公司普遍地呈现出共享、改善和创新的局面。”从这个评价标准看出,持续地学习、创新、变革是卓越企业的关键管理工具,也是卓越企业表现出的最突出的特征。也就是说,卓越企业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企业。

要想做好卓越绩效模式就首先要了解卓越绩效模式的特征

一、更加强调质量对组织绩效的增值和贡献

标准命名为“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表明TQM(全面质量管理)近年来发生了这样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即质量和绩效、质量管理和质量经营的系统整合,旨在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这个重要变化来自于“质量”概念最新的变化:“质量”不再只是表示狭义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且也不再仅仅包含工作质量,“质量”已经成为“追求卓越的经营质量”的代名词。“质量”将以追求“组织的效率最大化和顾客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作为组织一种系统运营的“全面质量”。

二、更加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

把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作为组织质量管理的第一项原则,“组织卓越绩效”把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即顾客感知价值作为关注焦点,反映了当今全球化市场的必然要求。

三、更加强调系统思考和系统整合组织的经营管理过程就是创造顾客价值的过程,为达到更高的顾客价值,就需要系统、协调一致的经营过程。

四、更加强调重视组织文化的作用

无论是追求组织卓越绩效、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宗旨,还是系统思考和整合,都涉及企业经营的价值观。所以必须首先建设符合组织愿景和经营理念的组织文化。

五、更加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制定战略时要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相关因素作为关键因素加以考虑,必须在长短期目标和方向中加以实施,通过长短期目标绩效的评审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的结果加以确认,并为此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

六、更加强调组织的社会责任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是我国25年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经验的总结,是多年来实施ISO9000标准的自然进程和必然结果。

当我们用这种全新的管理哲学去审视卓越绩效模式就会发现,卓越绩效模式和ISO9000、CMMI等不同,它完全跳出了“管理就是规范化”、“人是不可靠的,要靠制度管人”等的传统管理思维,给我们一种对企业管理的全新理解,使我们认识到企业中最宝贵、最具创造性、最有价值的资源不是制度、规范,而是具有情感和理智的员工,一旦让他们在情感和理智上认同公司,全身心投入工作,则企业就充满活力,就不会得大企业病了。非但如此,卓越绩效模式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管理标准、评价体系,企业通过导入、运用卓越绩效模式,并通过不断地自评去纠正和提升,就能一步步地达到卓越的境地。

第三篇:陈敏婷之优秀思想汇报

思想汇报敬爱的党组织: 近些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陈敏婷之优秀思想汇报。但是羞辱和歧视是防止进一步感染、提供恰当医护、援助和治疗以及减轻疾病影响的最大障碍之一。为了使防治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高效,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艾滋病,并对做好预防工作。我们要抛弃羞辱和歧视、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首先,我们要科学认识艾滋病。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1981年在美国首次注射和被确认。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艾滋病,是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这种病毒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其次,我们要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尤为重要。其措施如下:①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②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③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思想汇报《陈敏婷之优秀思想汇报》。④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⑤受艾滋病感染的妇女避免怀孕、哺乳。⑥使用避孕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⑦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最后,我们要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的疾病。美国的艺术家们就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红色的象征世界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她还象征着我们要对不幸运的人民多一份关怀和支持。面对艾滋病患者我们应该:

一、给他精神上的鼓励、让他们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二、让他注意自己的社会行为,防止病毒的传播。

三、明确与艾滋病患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用餐、共用办公文具是不会感染艾滋病。

四、要避免共用牙刷和剃须刀。我们要热爱生命、我们要对生命给予同等的尊重和关怀。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抛开、鄙弃羞辱和歧视,用心关爱生命,用心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此致敬礼陈敏婷临床心理一班2010-12-20

第四篇:管理专家李江涛:《卓越领导之领导力提升》课程简介

《卓越领导之领导力提升》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领导者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入手,引导企业领导者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对培养卓越领导力8个大课题、38个小课题进行逐条讲解,更引入互联网发展的案例,给领导者以“学会做时代企业、与平台合作、与趋势合作”的启发。

课程内容:

一、领导者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一)领导者价值的认识

1、领导是影响人们自动为实现团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

2、领导是人们促使其部属充满信心,满怀热情来完成他们任务的艺术。

3、领导是对组织内群体或个人实行影响的活动过程实现结果。

4、领导是影响一个集体走向目标的能力。

(二)企业发展靠什么? 高效领导(如何高效领导)

(三)卓越领导力架构

(四)领导的起点:管理与领导

二、卓越领导力的培养

(一)设计组织的角色

1、资源型公司战略

2、技术型公司战略

3、技能型公司战略

4、平台型公司战略

5、平台型公司战略

(二)设计组织的架构

1、管理创新

2、战略创新

3、决策艺术

(三)明确领导者十大使命

1、明确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声音。

2、使行动和共同的理念保持一致,为他人树立榜样。

3、展望未来,想象激动人心的各种可能。

4、诉诸共同愿景,感召他人为共同的愿景奋斗。

5、通过追求变化、成长、发展、创新的道路猎寻机会。

6、进行试验与冒险,不断取得小小的成功,从错误中学习。

7、通过强调共同目标和建立信任来促进合作。

8、通过分享权力与自足权来增强他人的实力。

9、通过表彰个人的卓越表现来认可他人的贡献。

10、通过创造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来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

(四)领导者解决十个问题

1、指导我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行为理念是什么?

2、我如何才能最好地为他人做出榜样?

3、在不可意料的情况下我怎样才能形成对未来愿景的看法?

4、我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号召大家向统统的目标前进

5、我如何才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冒险的环境?

6、我如何才能铸造一支团结向上的团队?

7、我怎样才能在分享权力和信息的同时保持人们的可靠性?

8、我怎样做才能把欢乐带给大家?

9、领导他人所需要的自信来自哪里?

10、我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

(五)领导者培养五种能力

1、感召力

2、影响力

3、控制力

4、决断力

5、前瞻力

(六)领导力培养的途径

(七)中国文化下的领导力

(八)总结:领导力的核心

1、以身作则

2、共启愿景 3.挑战现状

4、使众人行

5、激励人心

三、案例分析:如何做一个卓越的领导者

(一)互联网的启示

1、互联网发展的5个阶段

2、做时代企业

(二)做一个把握趋势的领导者

1、与平台合作

2、与趋势合作

四、总结

1、变革领导力6要素

2、全方位管理体系理论模型

第五篇:异域之花:德国物权行为理论概略(精)

异域之花:德国物权行为理论概略 李富成

【学科分类】物权 【写作年份】2006年

【正文】

常:“物权行为”无疑是一朵异域之花,它由世界级的法学大腕萨维尼精心播种和培育,经由萨氏的传人而扎根于德国民法典,并长期盛开于此。它的地域性特征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伟大的比较法学家茨威格特和科茨曾将其誉为“德意志法的表征”。不过,这朵由德意志独特的人文和法律环境所滋养的花,却有着超越地域界限的魅力,可以说,世界上凡是研究法律行为体系和物权变动规则的学者,凡是在德国民法典之后的民法典立法,无不要欣赏和评析它。而且,对大多数的异域学者而言,物权行为的理论价值巨大得堪称绚丽非凡,但理论层面又深刻的犹如那棘手的刺,让人心生向往之情,却又往往不能亲近。

李:别的不说,就我国情况而言,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物权行为虽然源于德国,但我国学界对是否采用它的争论可谓是如火如荼,否定者认定它是一朵“恶之花”,不足为取,肯定者则反其道而行之,着力描述其有利功用。这场争论至今仍然是一桩没有结论的悬案,立场迥异的论述仍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这一状况说明了物权行为理论之花的强大吸引力。我想,有关物权行为理论正当性的争论固然重要,但其前提是先准确描绘该理论的面貌,这个前提可能更为重要,否则,对它进一步的讨论就是无的放矢。

常:的确如此。我注意到有的学者对物权行为理论的分析和论证似乎有点脱离其原来的语境,过分掺杂自己的主观评判,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它的原貌,尽管其中的创造性是不言而喻的,但这种脱离客观事实的做法终究是为了自己预设的特定目的,从而丧失了论证的说理价值。因此,我想我们的对话重点是描述物权行为在德国法中的原貌,尽量不加入自己的价值判断。当然,这要建立在我们对德国法理论的理解基础之上,是否准确和妥当,还要请方家指正。

李:要准确理解物权行为,可能首先要在德国法律行为体系的框架中给其定位。法律行为是德国法发明的概念和规则,它出现在民法典“总则编”之中,涵盖了其他各编中以当事人意思表示决定其法律后果的行为,如“债编”中的合同、“继承编”的遗嘱等。法律行为作为合同、遗嘱等各种具体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充分体现了德国民法典“抽取公因式”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德国民法学理根据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将它分为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负担行为又可以称为债权行为或者债务行为,是指以发生债权债务为内容的法律行为,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处分行为是指直接使某种权利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行为,如设定抵押权的意思表示、转让债权、抛弃所有权等。物权行为意在直接发生物权发生变动,它不产生债权债务内容,属于处分行为。

常:在德国法体系中,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作为法律行为的一种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诚如王泽鉴教授所言:“法律行为上最重要的分类是‘负担行为’及‘处分行为’,二者贯穿整部民法,可称为民法的仁督二脉,必须打通,始能进入民法的殿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何物权行为理论会倍受关注。如果我们将处分行为的标的限定为物权,那么,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分类也可以被替换为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分类。德国民法典的立法者为了表明这两者的区分,在法条用语上就绞尽脑汁,比如,他们用“Vertrag”来表示合同这种债权行为,用“Einigung”表示当事人在合同之外的变动物权的“合意”,这当然是一种物权行为,还用“Auflassung”专门表示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合意。显然,尽管“Vertrag”、“Einigung”、“Auflassung”均为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行为,但不同的术语彰显了它们的不同属性,由此也可见德国人的精细思维!

李:德国法之所以要区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就因为它们存在本质区别:第一,有效物权行为的标的物必须是既有的特定之物,这当然也是物权对客体特定性的要求,债权行为就没有这样的限制,比如,买卖合同的标的物可以不特定。第二,有效物权行为的要件是处分物权之人必须有处分权,否则,就构成无权处分,物权行为就是效力未定;债权行为不受这个条件的制约,比如,房屋出卖人实际并无房屋所有权,但他作为出卖人与买受人之间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不因此丧失法律效力。第三,物权行为要适用公示原则,通过动产交付和不动产登记来表现物权行为的客观存在及其法律效果,债权行为没有公示的要求。正是这三点区别决定了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在理论和制度上不能合为一体,必须各行其道。

常:上述这三点区别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第三点指明了德国物权变动规则的特色。从逻辑发展上看,德国法中基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物权变动规则,一般用下述公式表达:“合同”+“合意”+“公示”=“物权变动”。不过,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合意”和“公示”。比如,德国民法典第873条第1款就规定了不动产物权变动的一般规则,即不动产物权变动需要当事人双方就权利变动成立合意,并将权利变动状况在土地登记簿中予以登记;第929条规定动产所有权转让的一般规则,即动产所有权转让不仅需要当事人双方就权利转让成立合意,所有权人还要将该动产交付受让人。故而,在德国法中,对物权变动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的是物权行为和公示,这和瑞士等其他强调物权公示原则的立法不同,在后者,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是债权行为和公示。

李:这种法律构造够奇特的,它不仅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区分为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还将物权变动的要素分割为这么多的层次,我想,初学德国民法者可能要为此而感到烦恼了。不过,这应该比较符合德意志民族特有的高度抽象思维的一般特性吧。

常:据我所知,德国大学民法学教学经常有这样一道分析题:A到书店买一本书,把书款给了售货员B,B将书交给A,问其中存在几个意思表示?答案为6个,即A、B的买卖合同中包含两个意思表示,A、B移转书本所有权的合意中有两个意思表示,A、B移转书款所有权的合意中有两个意思表示。对初学者来说,这种法律结构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它的确有利于法律人养成精确细致的法律思维。

李:物权行为既然属于法律行为,它也应当适用法律行为的一般理论。具体而言,民法总则中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代理、无权处分等规定,债权编中的合同成立、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格式合同等规定,均可以适用于物权行为。而且,物权行为还分为双方行为和单方行为,前者就是合意,如抵押权设定等,后者的典型表现就是抛弃,即权利主体单方消灭物权的意思表示。

常:这些表明了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一样,构成了德国法律行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上面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问题在于,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态大致有三种:第一,仅有债权行为而无物权行为,其典型表现是不以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合同,如承揽合同、居间合同等;以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合同在没有履行的时候,也属于这种形态。第二,仅有物权行为而无债权行为。这主要表现为不因债权行为而导致物权变动的情形,如动产或者不动产所有权的抛弃。第三,既有债权行为又有物权行为。比如,上面提及的A买书的分析题就属于这种形态。由于在前两种形态中,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没有什么关联,有意义的是第三种情况,其中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具有紧密关联,但在法律制度构造上,它们的关联并非像看上去的那样,它们之间关系在学理上被归纳为区分原则和抽象原则,也就是我国学界通常所谓的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

李:这也是物权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在物权变动时候,德国法一般将权利主体承担的移转标的物所有权等义务的债权行为作为原因行为,将以物权变动为目的的物权行为作为履行行为,它们各自具有独立的意思表示和成立方式,这就是区分原则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物权行为的效力和结果不依赖其原因行为,即债权行为的丧失法律效力不必然导致物权行为当然无效。在这两个原则中,区分原则是界定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的基石,抽象原则在法律行为效力关系上进一步贯彻了这一区分。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瑞士、奥地利等承认了区分原则,但否定抽象原则,而抽象原则也恰恰是物权行为的典型特性,我国学界的争论多围绕此而展开。

常:是的,不理解抽象原则,就等于不理解物权行为。德国学者阿尔茨(Stephanie Aretz)曾在一篇论述抽象原则的论文开篇指出:“目前我们法律学科的学习都以熟知抽象原则为其开端,甚至在睡梦中也能通过关于抽象原则的考试。”由此可知抽象原则在德国民法学理中的重要地位。其实,有关物权行为正当性的争论在德国学界也比较激烈,但基本上都加以认可,认为抽象原则能较好地调整权利变动关系,善意取得制度也不能替代抽象原则。实务界在处理相关案件时,通常也尊重抽象原则。

李:无论如何,从源流来看,物权行为理论和制度是一种德国货,对它的了解和理解,显然不能脱离德国民法典的文本以及相关的学理支持,但也不能忘记它的制度发展过程和实践表现,也许是历史赋予其生命力,而实践又给予其正当性。脱离德国法的背景来认识物权行为,可能就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这一点我们绝对不能忘记。

常:是的,这种立场体现出“同情的理解”,这是认知处于异域文化之事物的恰当方法。说到这里,我们还未提及物权行为的客观表现,它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根据德国法给予“同情理解”吧:第一,在动产物权变动中,物权行为是非要式行为,它没有客观的形式表达,应当是解释出来的;第二,在不涉及所有权的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物权行为也是非要式行为,但只要当事人一方向登记机关提出登记申请,而另一方表达了登记同意,即可认为已经存在物权行为;第三,在不动产所有权转让中,根据德国民法典第925条的规定,物权行为是要式行为,要由当事人向公证人或者在法院和解程序中向法院表示,而且转让人和受让人要同时到场表达意思表示。

李:看来,物权行为的理论意蕴真如黄河之曲,是九转十折呀!要正确完整地理解德国物权行为理论,真是非下一番功夫不可,否则可能就是指鹿为马或者管中窥豹了。我们以上讨论的仅仅涉及到物权行为的若干方面,要真正领略其花之美,我们还要再下功夫、再钻研。正可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下载卓越绩效之理论探讨 (专家-陈权)[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卓越绩效之理论探讨 (专家-陈权)[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