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标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统计指南》(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统计指南》编制组
2015年12月30日
目 录
一、任务来源..............................................................................................................1
二、编制背景和意义..................................................................................................1
三、工作过程..............................................................................................................2 1. 工作小组筹建和任务分工............................................................................2 2. 草案编制与标准立项....................................................................................2 3. 实地调研与标准研讨....................................................................................2
四、编制原则..............................................................................................................3 1. 合理参照国家政策,注重普适性................................................................3 2. 注重服务和实用性........................................................................................3 3. 结构合理........................................................................................................3
五、主要技术内容说明..............................................................................................4 1. 范围................................................................................................................4 2. 术语与定义....................................................................................................4 3. 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统计计算................................................................4 4. 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抽样调查方案........................................................4
六、标准属性建议......................................................................................................5
七、主要参考资料......................................................................................................5
一、任务来源
本标准的制定任务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4年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项目编号“20142188-T-424”,标准名称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统计指南》,项目性质为推荐性标准,主管部门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并归口。该项目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标准起草工作组完成。
《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统计指南》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统计方法与标准研究》项目中要求制定的国家标准之一。该项目于2014年01月立项,项目编号为201410235,旨在为农业标准化相关行业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到2015年,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超过30%”的发展目标提供一整套的统计方法和标准。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统计指南》是该项目目标的一部分,为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年度统计奠定基础。
二、编制背景和意义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实践相统一的结果,其运用简单、统一和协调的原则,制定相应的生产标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全面贯彻实施标准化,并对标准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可以使农业生产和建设获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我国农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以及经济社会发生的显著改变,我国的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日益上升。
统计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生产、技术、科研及管理等各项技术中。IS09000系列标准中就指出:应用统计技术有助于进行测量、描述、分析、解释和建立模型,甚至在数据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实现。但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化理论及其评价体系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建立统一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统计方法,如何科学地评判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工作过程
1.工作小组筹建和任务分工(2014年3月-2014年5月)
为了确保标准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自计划任务下达后,项目首先成立了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参加的标准制订工作组。工作组于2014年5年在厦门召开项目启动会,邀请农业部及质检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会。在启动会上,经过讨论确定本标准的整体框架以及起草的总体要求,并确立标准的五个章节,分别是: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设计抽样方案、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统计计算;最后明确了各家单位的分工及时间进度安排。
2.草案编制与标准立项(2014年5月-2014年8月)
根据项目启动会提出的标准起草的总体要求及标准整体框架,标准起草小组分工明确、协同合作、及时沟通,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知网、国家标准相关网站等途径,系统性地收集并整理了与本标准有关的资料和文献,其主要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内外的标准文本,国内外有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理论研究等多项内容。
标准制定组遵循实用、普适、兼容的原则,重点围绕统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统计模型的建立、抽样方案的设定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计算公式等四大方向,结合当前我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标准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设定。在编制草案过程中,工作组从总体规划、框架确定、再到内容完善,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探讨,并根据每一阶段达成的共识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并最终形成《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统计指南》草案。
形成《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统计指南》国家标准草案后,课题组在2014年8月上报给国家标准委,并通过国家标准委的立项。
3.实地调研与标准研讨(2014年9月-2015年12月)
根据标准起草时间进度安排,2014年10月,标准起草小组在北京召开第二次会议,对草案第一稿逐条逐句地进行讨论,并对部分框架和内容予以调整,并
将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统计计算调整至抽样方案之前。
课题组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05月期间,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召开多次研讨会。会议过程中,参会专家重点对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适用范围、术语与定义,普及率计算公式以及抽样方案的设定进行讨论和修改。专家认为标准中关于统计方法的定义清晰准确,公式和抽样方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2015年11月,项目组在南京召开第三次会议,对标准草案再次进行逐条逐句逐字讨论、修改,并重点选择浙江省、江苏省和厦门市等地区开展实际调研验证。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及相应的反馈意见,标准草案的内容全面细致,所用方法科学准确,从调查方案到标准化普及率的计算都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性。
四、编制原则
1.合理参照国家政策,注重普适性
标准的编制紧密契合“十八大”、“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等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的精神和建设任务,规范地引用文件及各条款内容,并与国家及行业现行政策、法规、规划、标准、意见中的规定和要求相一致和相协调。能够参考国家政策要求、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尽量等同引用;需要综合统筹权衡的,应尽量体现全面性。
2.注重服务和实用性
本标准重点围绕“服务和实用”的主题进行编制,突出统计方法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中的应用,综合考虑各地差异性,提练共性部分,确定标准内容框架和核心技术。
3.结构合理
标准在结构和编写规则上符合新的国家标准化工作导则规定。结构上主要包括目录、前言、范围、术语与定义、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统计计算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统计抽样方案等方面。
五、主要技术内容说明
1.范围
“范围”部分主要规定标准的内容和适用对象。标准的内容主要是采用统计分析计算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方法,包括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统计计算、抽样方案设计、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标准适用于全国农业,包括种植业(含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计算,其它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可参照使用。
2.术语与定义
“术语和定义”部分主要对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及相关的统计术语进行定义。考虑到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三种农业形式的特点,对种植业和渔业采用面积,畜牧业采用头数为单位进行普及率的计算。对于统计术语部分,参考国家标准GB/T 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 第1部分:一般统计术语与用于概率的术语》,对普及率统计计算中涉及到的统计量进行了定义与解释,方便实用工作者使用和查阅。
3.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统计计算
这一部分规定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计算公式,该公式适用于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计算,其它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可参照使用。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三个子行业,该地区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定义为三部分所对应的普及率的加权和。在这一部分分别规定这三个子行业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计算公式,其中种植业和渔业按面积、畜牧业按头(只)数来计算。在权重系数的选取上,定义各子行业前五年生产总值的相对值计算公式,旨在消除各子行业生产总值量级上的差异性。
4.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抽样调查方案
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计算中,需要调查农业标准化项目的个数及具体情况,其中考察指标应符合国家标准《农业标准化生产判定准则》的要求。在统计地区范围较广时,若采取普查的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法经常进行。此时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使选择的样本与真实情况相接近,对
普及率进行科学合理的估计。这一部分规定了抽样调查的目标总体和抽样总体,并规定了抽样框和数据来源,同时规定具体的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方法。最后给出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估计。
六、标准属性建议
建议本标准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发布。
七、主要参考资料
[1] GB/T 3358.1-2009 统计学词汇及符号 第1部分:一般统计术语与用于概率的术语》.2009.[2] 何晓群,刘文卿.应用回归分析(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金勇进,杜子芳,蒋妍.抽样技术(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 洪丽君.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指标设计研究——以厦门市农业为例.中国标准导报,第1期,56-59,2014.[5] 金爱民.农业标准化作用与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6]孙梅花,孙放鸣.加快农业标准化:我国农业新阶段的必然选择[J].理论学习.2012 [7]于冷.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J].中国标准化.2010 [8]张洪程,陆建飞,高辉.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标准化.2010 [9]江东,宋向洪.收获在金秋———福建农业标准化三年工作回顾[J].中国 标准化.2011 [10]沈宝林.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浙江统计.2011 [11]余华,宋永康,林虬,张晓峰.我国农业标准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福建农 业学报.2010
第二篇: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简介
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简介
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行政隶属于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主要致力于打造全国一流科研院所,为政府、社会和广大企业服务,为山东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标准化重大决策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撑,是省内唯一专业从事标准化研究与服务的省级社会公益类科研单位。下设3个技术研究中心、3个技术服务中心、2个实验室,另有2个挂靠学协会、4个投资控股公司,资产总额1.2亿元。现建有全省最大的标准馆,先后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1个省级质检中心。在职人员129名,平均年龄35.3岁,是“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主要从事标准化技术研究与咨询服务、编码技术研究与应用服务、物联网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等工作,现已在物联网、三网融合、海洋生物等战略新兴产业标准化研究与咨询以及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居于行业领先地位。近年来,主要完成包括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863”项目、国家发改委物联网专项等重大项目在内的科技项目83项,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74项,先后获得总局科技兴检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49项次,取得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27项,牵头建成产业联盟/行业协会/标委会9个。
第三篇:中国策划研究院
中国策划研究院
院训:笃守诚信 挑战卓越 策划中国 创新世界
中国策划研究院(CHIANINSITITUTEOFDEVISING)是以策划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机构。服务对象为国内各级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策划咨询业及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关心策划的青年人,服务内容主要有学术研究、刊物出版、专业培训、资质考证和项目策划。
近年来,中国策划研究院分别在国内六大区、近三十省市及近百城市建立了分支机构,组织了一大批实战派与学术派相结合的专家、学者成为中国策划研究的副院长、专家团、研究员与讲师;并与广州大学策划研究所、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等紧密合作,打造中国最大咨询策划平台,创建中国的“兰德”神话。
中国策划研究院与国内外策划咨询业机构及大专院校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也与全国许多省、市特别是区县建立了业务联系,有许多大中企业,包括一批外资企业纷纷利用本平台寻找对口策划专家,提供策划需求,也有数以万计的策划从业人员与中国策划研究院建立了联系。
《中国策划》杂志是中国策划研究院创办的策划界专业杂志,办刊近年来,不断更新,以丰富的经典案例和理论成为中国咨询策划唯一指定性刊物,成为企业家赢得市场的指南,策划人走向辉煌的舞台。
中国策划研究院
高级顾问:艾丰 厉以京
名誉院长:任玉岭
终身院长:余明阳
院长:林力源
执行院长:陈荣彪
执行副院长:申鸿琦
副院长(排名不分先后):陈放 大林梁中国孙德禄 王克 梅雨温元凯 许喜林叶
茂中 张大旗 朱玉童张乐群 尹英杰 张瑞龙 万映辰
第四篇:国家标准
关于高压输电线安全距离国家标准
四、《电力设施保护条例》,1997年9月国务院颁布,是为保障电力生产和建设的顺利进行,维护公共安全而制定的。条例中规定,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的范围为导线边线向外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在一般地区
各级电压导线的边 线延伸距离如下:
1-10千伏5米;
35-110千伏10米;
154-33 0千伏15米;
500千伏20米。
同时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必须经县级以上 地方电力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下列作业或活动:在架空 电力线路保护区内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及打桩、钻探、开挖等作业;起重 机械的任何部位进入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进行施工;小于导线距穿越物体之间的 安全距离,通过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1999年3月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安部颁布。细则中指出,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距架空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基础外缘的下列范围内进行取土、打桩、钻探、开挖或倾倒酸、碱、盐及其他有害化学物品的活动:
(一)35千伏及以下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周围 5米 的区域;
(二)66千伏及以上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周围 10米 的区域。
在杆塔、拉线基础的上述距离范围外进行取土、堆物、打桩、钻探、开挖活动时,必须遵守下列要求:
(一)预留出通往杆塔、拉线基础供巡视和检修人员、车辆通行的道路;
(二)不得影响基础的稳定,如可能引起基础周围土壤、砂石滑坡,进行上述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应当负责修筑护坡加固;
(三)不得损坏电力设施接地装置或改变其埋设深度。
国家标准比国际上的标准低的多。
国家的标准发布时间是十几年以前的,没有与时俱进。
国家标准中所谓安全距离,是人在短期时间内的安全距离,比如说路过的情况。长期居住的情况下,标准是没有的。
第五篇: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招生简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
一、学院概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拥有一大批国家级的著名学者。他们长期从事国家重要政策与战略问题研究,直接参与大量重大决策与核心报告的论证与起草工作,承担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草拟和修改工作,担任着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的政策咨询员和专家顾问。这些专家学者全部任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社科MPA将能够亲耳聆听他们在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深刻体悟。
二、学院风采
▶ 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一所高等学府
▶ 中国大陆最早建立的一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院 ▶ 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各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 目前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8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8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2个专业学位授予点
▶ 博士、硕士生导师千余人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
作为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办好这一特殊的专业学位教育项目,成立了MPA教育中心作为执行机构,具体执行MPA研究生的招生、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工作重点
MPA招生工作——招生宣传、组织生源、面试录取、组织教学; 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安排考试、论文答辩、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工作——教材、案例开发、专业方向开发、方向课程开发、开发各类培训项目; 拓展教学领域——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类培训。
四、优势
MPA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要求课程设置打破一级学科界限,并需要一支政策研究、政策咨询与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复合型师资队伍,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具有的办学条件,使社科MPA在培养公共管理人才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我院举办MPA的六大优势: 第一,学科门类齐全,覆盖面广泛。为MPA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相关学科支撑。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下设6个教学研究部,38个教学系,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相关领域。
第二、科研实力雄厚,教书育人成果显著。其中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8个一级学科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三,师资阵容强大,综合优势明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拥有一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学者担任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500余人,硕士生导师600余人。
第四,广泛的学术交流与高水平的论坛、讲座,为MPA研究生创造了优越的学习氛围。第五,国家智囊团与思想库的独特地位,具有开展MPA教育的天然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着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的研究课题,为MPA教育提供了最前沿、最实用的教学材料。
第六,在与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军队系统的多种合作中,积累了丰富的MPA教育及干部培训经验。我院MPA教育中心已经与解放军总后勤部联合举办了“军师职领导干部国家安全管理专业MPA高级研修班”;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携手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培养社会保障方向及文化产业管理方向MPA研究生。
五、培养方面
我院MPA教育的培养特点
“贴近现实、贴近政策、顶级智囊、权威解读” 我院MPA教育的培养特点
我院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采用弹性学制,学习期限二至四年,学习形式可采取在职攻读、定期集中模式,每次集中25天左右;也可采取周末授课的模式。在此期间修满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可以按照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申请专业学位程序获得公共管理专业学位。
我院MPA教育的课程体系
我院MPA学位课程设置体系包括核心课、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学术活动与社会实践、学位论文五部分。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少于40学分。
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核心课程20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12学分,选修课程6学分。其中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必修课的成绩必须在70分(含70分)以上,选修课程成绩60分(含60分)以上为合格。
论坛与讲座:学员均应参加6次以上的公共管理论坛、相关学术专题讲座或研讨会。社会实践:MPA研究生应围绕专业研究或工作实际进行社会实践。
学位论文:MPA研究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撰写学位论文。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成果,也可以是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
六、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并有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经全国MPA联考合格者。
七、学习费用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我院MPA全部培养费共计3.5万元。培养费用包括学费、书本费、论文答辩费,不含餐饮住宿费用。
【参考文档: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