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求是文章:坚定党的历史自信
求是文章:坚定党的历史自信
坚定党的历史自信 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时期 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期
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发出学习党的历史的号召,并用很大篇幅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又多次引述历史、分析历史,特别是今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历程。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历史感深厚、时代感鲜明的重要讲话,我们应当在坚定对党的历史自信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党的历史自信源于对历史事实的尊重
自信源于党90多年来不懈的探索奋斗。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实现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过程极为艰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许多仁人志士接受过诸多“主义”、“思想”,尝试过各种救国救民道路,但都失败了。直到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90多年来,从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时期,到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奋斗和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几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接力探索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全可以说,我们党90多年历史,实质上就是几代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探索史、奋斗史,这是我们赖以自豪和自信的历史事实。
自信源于党90多年来巨大的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正处于“政党林立”的时期,全国约有300多个政党和类似于政党的政治团体。在此前后,各种组织、各种政党都登台了,也大都谢幕了,有的甚至成了人民的对立面。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对国家、民族和人民作出的贡献是任何政治力量所不能比拟的。翻开近现代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其他政治力量都没有能够挽救中国社会的沉沦,国家与民族历经屈辱和苦难。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的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今天,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日益上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抚今追昔,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民族复兴的丰功伟绩充满着自信。
自信源于党90多年来形成的独特优势。在90多年的奋斗探索中,我们党形成了多方面的独特优势。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把这种独特优势概括为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法宝。正是这些优势的形成和坚持,才使我们党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篇章。抚今追昔,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创造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独特优势、始终保持和不断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充满自信。90多年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一个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境和逆境考验,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是一个为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并作出最大牺牲和巨大贡献的党。
二、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就要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独特优势
坚定党的历史自信,要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9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保持了指导思想的旺盛生命力。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理论素质;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努力回答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坚定党的历史自信,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9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贯彻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从政治上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政治优势是多方面的,如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党的领导、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如一的艰苦奋斗精神、严明的纪律,等等。其中,坚定崇高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对此,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辩证关系,这是我们党对理想信念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就要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在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同时,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把远大理想落实到脚踏实地的本职工作上,满怀信心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坚定党的历史自信,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9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和完善党的组织方式,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切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从组织上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党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了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的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使全党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组织动员力。到2011年底,党员达到8260.2万名,基层组织达到402.7万个。在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我们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组织得那么科学严密,这是巨大的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就要充分运用党的组织资源,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把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好,把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进一步发挥好,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坚定党的历史自信,要充分发挥党的制度优势。90多年来,我们党把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不断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和增强党的创造活力,从制度上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正确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反映、体现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利益与愿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制定和执行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也是党领导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设计安排的根本指导原则。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同时,我们党还锲而不舍地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对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就要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这些制度优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坚定党的历史自信,要充分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9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使党的工作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利益和要求,形成了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党就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可以说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就要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受住“四个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团结带领人民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要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切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始终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之中。
三、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就要更加自觉地认识、把握和运用党的历史
面向未来,我们要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坚定对党的历史自信的基础上,科学地认识、把握与运用党的历史。
要用真挚的感情学习和宣传党的历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满怀敬意地学习和宣传党的历史,这是牢固树立党的历史自信的基本要求。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宣传党的历史,关键在于求真、求实、求深。求真,就是要真学、真懂、真用。要反复学习党中央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中央关于党史问题的一系列重要结论,要原原本本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党史基本著作,明了党的历史的基本走向、主要脉络和重要关节点,并把自己从党的历史的学习中所获得的智慧和力量切实运用到工作中去。求实,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党的历史,讲成绩,不虚构,不夸大;讲问题,不回避,不渲染。求实,还要努力讲求学习党史的实际效果。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选择学习内容,突出学习重点,坚持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努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求深,就是要在探索历史规律上下功夫,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上下功夫,在了然于胸、运用自如上下功夫,把学习党史典籍作为自己的习惯,绝不浅尝辄止,使自己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在理想信念上有新增强,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有新进步,进一步筑牢党的历史自信的基础。
要用高度的责任感爱护和珍惜党的历史。爱护和珍惜党的历史,是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情感基础。如同人的尊严需要自己维护那样,党的历史也需要每一个共产党员去爱护、去珍惜。爱护和珍惜党的历史,就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清醒认识和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和干扰。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要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攻击的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历史,侵蚀的是党和国家赖以存在的历史根基。坚决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就要通过深入学习和理直气壮宣传党的历史,通过有针对性的正本清源,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认识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认识党的历史不愧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
要用发展的眼光总结和运用党的历史。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先后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这些都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正是这种总结,为新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新的探索奠定了深厚基础,同时也为坚定党的历史自信注入了新的能量。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就要科学总结和自觉运用党的历史,运用党史帮助人们牢记过去、把握现在、开辟未来,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更好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的庄严历史责任!(《求是》 作者:欧阳淞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第二篇:《求是》文章
《求是》文章——大部制改革: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
《求是》杂志2013年第1期刊登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署名文章:《大部制改革: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全文如下: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作为这一改革的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探索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力创新行政管理理念,转变职能,有力保障了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
在改革实践中,我们从基础抓起,坚持在“六个注重”上狠下功夫。
注重科学优化机构设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整合优化内设机构。将过去由十几个部门分管的行业,综合设置为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4个管理大司局,推进管理职能的有机整合。根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设置主要负责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军民结合、信息化推进等机构。兼顾信息通信网络发展、管理和安全保障的现实需要,设置主要负责通信发展、电信管理、通信保障、信息安全协调等机构。
注重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认真履行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以及指导行业发展的职责。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提出了工业转型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通信业转型发展等战略举措,狠抓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攻克“三网融合”、淘汰落后产能等难点。
注重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坚持把转变职能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微观干预,精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注重增强行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全局性。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行业管理的新途径,强化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行业自律管理,努力为行业发展创造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改进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支持受惠面广和公益性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发布等公共服务,健全行业服务体系。
注重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坚持权责一致原则,建立健全部门间协同配合机制,加强重大问题会商和沟通。充分利用跨部门合作机制,有效推动一批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的工作,促进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的衔接配套。加强部省战略合作,与23个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规划衔接、项目推进和信息沟通,确保相关政策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促进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
注重完善行业管理体系。坚持发挥和利用好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统一高效融合的工业和信息化管理体系。按照相互沟通、协同配合的思路,完善司局职责分工,理顺工作流程。发挥地方贴近基层贴近行业的优势,依托和支持地方主管部门开展行业管理。始终把行业协会作为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支
撑,建立健全购买服务、政策征询、信息交流等机制。发挥部属事业单位和高校在决策咨询、人才培训、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注重加强机关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培训、双向挂职交流、竞争上岗、关键业绩指标考核等形式,改善干部队伍素质和结构,适应履职需要。加强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培育机关文化,提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
大部门制改革不仅精简了机构,更重要的在于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工业通信业与信息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快步前行。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环境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内在要求,及时提出工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战略思路;针对一段时期内工业行业管理分散的情况,着力建立工业和信息化规划体系,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协调,不断夯实行业管理基础;着眼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局,及时提出重点产业振兴改造、工业结构调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重大政策建议并组织实施。2008—2011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制造业规模跃居全球首位,201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5%,“十一五”期间工业领域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增长了50.1%。有力夯实了工业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地位,信息化作为现代化战略举措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加快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抓好技术改造、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和集聚发展等关键环节,坚决打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业节能减排等攻坚战。“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6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从2005年的32.7%下降到2010年的30.3%,钢铁、汽车等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中西部工业占比分别提高了2.1和3.7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层次稳步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26%和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7%和15%,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切实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关键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推动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启动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生物、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加强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工作,4年多来共复审2.4万项标龄超过5年的行业标准,制定完成近万项标准,基本扭转了长期存在的标准滞后局面,积极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TD-LTE-A(时分双工模式增强型长期演进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为国际标准。
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和军民融合。我们积极探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军民融合的路径。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集成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0%。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切入点,推动信息技术在商务、物流、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活力。不断完善两化融合工作与服务体系,健全两化融合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初步建成,国防科技工业民品产值占比超过75%。
全力推动通信业健康发展。我们坚持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提升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覆盖能力和技术水平,努力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行业监管模式,不断推动行业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果。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农村地区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35亿户,其中移动用户达到10.52亿户,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64亿户,互联网网民达到5.38亿人。电信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市场格局持续改善,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信息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有力维护了基础网络、工业控制系统、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保障了用户信息安全,净化了网络环境,提升了网上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支撑。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重点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狠抓工业产品质量工作,组织开展质量品牌年活动,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建立区域性、行业性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坚决查处电信行业恶性竞争、阻碍互联互通、资费违规等行为,2008—2011年电信服务综合资费水平累计下降30%左右,老百姓得到了真正实惠。
三
总的看来,大部门体制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力推进,才能突破制约,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
促进科学发展是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大部门体制改革是在以往政府机构改革基础上的深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目标的关键步骤,是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保障的战略举措。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大部门体制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着力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为促进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体制保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关键。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加大,必须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扩大共识为动力,寻求改革的新进展新突破。一方面,要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积极探索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式;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改革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坚持用改革的方法解决改革中碰到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核心。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必须牢牢把握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着力推进管理创新,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加强自我管理和行业自律,更加注重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和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人才队伍等基础建设,提高行业管理能力。
加强协调配合是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保障。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经验总结和国外做法借鉴,搞好顶层设计,促进大部门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衔接配套。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学设计、分步实施、由简入难、逐步深化,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巩固与拓展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成果。文章来源:移动通信
http://
第三篇:2012年第七期《求是》文章精选
2012年第七期《求是》文章精选
深入开展新形势下学雷锋活动 努力当好雷锋精神传人
雷锋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全军蓬勃开展,长盛不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作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战略部署。胡锦涛主席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号召全军要深入开展新形势下学雷锋活动。全军和武警部队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胡主席的决策指示,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更高的标准要求,深入开展新形势下学雷锋活动,在弘扬雷锋精神、当好雷锋传人上努力走在前列。
一、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总需要伟大的精神来凝聚前进的力量,需要一批优秀人物来引领社会风尚。雷锋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火热实践中孕育出来的先进模范。雷锋精神是历经几代人传承和丰富发展的高尚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了我们党的先进本色,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必将为更好地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力量,推进党、国家和军队事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宝贵精神财富。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归根结底就在于始终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雷锋是党和人民的忠诚战士,他以实际行动模范践行了党的性质和宗旨;雷锋精神生动诠释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丰富内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为我们党加强先进性建设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要成功应对和经受各种考验、化解和战胜各种危险,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护,实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迫切需要解决好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这个重大课题。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对于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永葆政治本色,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雷锋精神闪耀着道德光辉,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精神力量。雷锋这样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战士,能够赢得亿万人民长久的崇高敬意,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人;学雷锋这样一个群众性实践活动,能够在中华大地沧桑巨变的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很重要的是雷锋身上闪烁着永恒的道德光辉,展现了社会主义崭新道德的强大力量。现在,我国社会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也出现一些突出问题,人民群众从心底里呼唤真善美,呼唤雷锋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促进和推动作用。
我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更要坚持不懈地弘扬雷锋精神。军队的形象同党和国家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努力走在前列、当好排头兵,历来是党和人民对军队的要求。近50年来,我军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不懈地开展学雷锋活动,不断发扬光大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代官兵健康成长,有力促进了部队建设发展。雷锋精神和雷锋这个光辉榜样深刻影响了几代官兵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已经深深溶入人民军队的血脉。我军在学雷锋活动中创造的丰富经验、涌现的一批又一批先进群体和模范人物,为各个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弘扬雷锋精神,是人民军队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当前,我军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军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担负的使命任务更加繁重,特别是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对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从雷锋精神中汲取战胜矛盾困难、推动事业发展的精神营养。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利于激励广大官兵以雷锋为榜样,大力弘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把人生追求融入党和军队建设事业,积极投身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履行历史使命的伟大实践,真正做到忠诚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
二、深刻把握军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雷锋精神具有永恒的、强大的生命力。新形势下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代条件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中央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当前开展学雷锋活动,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明确了新形势下学雷锋活动的努力方向和基本要求。军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必须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在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实践中弘扬雷锋精神,为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一是着眼铸魂育人学雷锋,大力弘扬雷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精神,更加坚定自觉地高举旗帜、听党指挥。雷锋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党无比忠诚,对党的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把个人的一切都奉献给党和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是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最高政治要求。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关系人民军队性质和宗旨,关系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长治久安。军队弘扬雷锋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习雷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宝贵的政治品格,坚定不移地听党的话、跟党走。要把雷锋事迹、雷锋精神作为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宝贵资源,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学习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导官兵进一步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忠诚党的事业的坚定举旗人、合格接班人。
二是紧贴使命任务学雷锋,大力弘扬雷锋敬业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激发官兵爱军精武、建功军营的内在动力。雷锋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雷锋这种对事业无比热爱、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学习孜孜以求的精神,集中体现了革命军人的职业操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亿万人民团结奋斗、敬业奉献;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有效履行历史使命,需要广大官兵埋头苦干、锐意进取。我们要像雷锋那样,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强化使命意识,以正在做的工作和本职岗位为基本实践平台,以实际行动履职尽责,真正做到“接过雷锋的枪”。深入贯彻胡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加快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全军部队当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要把开展学雷锋活动与推进转变结合起来,大兴学习之风,大兴军事训练热潮,更加刻苦地学信息化、钻信息化、干信息化,深入研究解决军事斗争准备的重难点问题,不断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三是结合加强部队思想道德建设学雷锋,大力弘扬雷锋热爱集体、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精神,培育官兵高尚的道德情操。雷锋克己奉公,公而忘私,视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本色,始终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对待同志就像“春天般的温暖”。这种高尚品德,是雷锋精神最感染人激励人的地方。人民军队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面对官兵成分结构发生的变化,更加需要弘扬雷锋的可贵品质,引导官兵不断端正价值追求,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我们必须紧贴军队实际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官兵像雷锋那样从点滴入手、小事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尊干爱兵教育,引导官兵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培养情同手足、亲如兄弟的革命情谊,巩固和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勤俭建军、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永葆革命军人本色。
四是坚持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中学雷锋,大力弘扬雷锋学人民爱人民为人民的精神,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本质所在。雷锋有句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他“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的誓言。我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坚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是由我军性质宗旨决定的,也是军队学雷锋的重要任务和鲜明特色。全军部队要坚持学人民、爱人民、为人民,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继续发扬我军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坚决完成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踊跃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创建活动,深入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同时,扎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关工作,为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应有贡献。
三、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军队学雷锋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取得更大成效
雷锋是在党的哺育下,经过军队这所“大学校”培养锻炼起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部署要求,把学雷锋活动作为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培育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重要内容和实际举措,加强组织领导,以更高的标准、更自觉的行动,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学雷锋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一是深入抓好雷锋精神的学习教育和宣传。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同雷锋精神,是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首要环节。组织部队深入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指示和论述,充分认清学雷锋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握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尤其要教育引导青年官兵走近雷锋,熟悉雷锋,了解雷锋的成长经历和感人事迹,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官兵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加大舆论宣传和引导力度,通过开展理论研讨、文艺创演、宣传报道等多种形式,营造学习雷锋的浓厚氛围。不断总结学雷锋经验,树立学雷锋典型,广泛开展学习“当代雷锋”郭明义、“做雷锋式好战士”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二是建立健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学雷锋活动重在实践、贵在坚持,需要有效的制度机制作保证。各级党委机关要把开展学雷锋活动摆上重要位置,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治机关牵头,其他各部门积极配合,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坚持把学雷锋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战备训练和教育管理,与学习型党团组织建设、基层“双争”评比、创先争优和官兵学习成才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学雷锋经常有活动、工作不间断。现在,弘扬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军营内外的雷锋班组、雷锋岗哨、雷锋学校、雷锋街道,以及雷锋歌曲、雷锋雕像、雷锋影视剧等,滋养着人们心灵,引领着社会风尚。注重把弘扬雷锋精神融入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之中,纳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官兵弘扬雷锋精神的文化自觉。
三是不断改进创新学雷锋活动的内容形式。这是学雷锋活动常抓常新、保持生机活力的内在要求。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和青年官兵特点,注重把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落实以人为本建军治军理念、加快部队信息化建设等新任务新要求,融入学雷锋活动。进一步拓展学雷锋活动的领域,多做那些科技帮扶、文化帮扶、智力帮扶以及法律援助、心理服务等群众欢迎的实事好事。充分借助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用先进手段传播先进思想,增强学雷锋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积极与地方开展学雷锋共建共育,学习借鉴地方的好思想好经验,进一步扩大学雷锋活动的效应。
四是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学雷锋活动要取得扎实成效,党员干部必须模范带头。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以雷锋为“镜子”,经常打扫思想上的灰尘,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改造,切实端正人品官德。像雷锋那样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对待事业和工作,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打赢。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加强学习锻炼,刻苦钻研本职工作,提高履行职责使命的实际能力。自觉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作风,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作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
正视道德问题 加强道德建设
——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
在中华民族的血管里,道德的血液已经奔涌流淌了五千年。充分肯定中国当前道德状况的主流积极、进步、向善,决不意味着任由各种严重存在的败德现象泛滥成灾,而是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去治理和根除这些败德现象。中国人民有足够的道德阅历、道德勇气、道德能力,解决自己的道德问题,完善自己的道德体系,主宰自己的道德命运。
一、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道德发展变化
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正视这一点,是我们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的必要前提。
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巨变,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都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道德都得到尊重。道德最基本的功能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在道德视野内,最根本的利益关系的变革,是个人正当利益获得了重新评价和肯定。道德在调节利益关系方面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根据在这里,道德也因面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自身出现了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
中国将发展阶段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找到了真实客观的历史方位。这对道德发展变化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社会成员道德觉悟和道德境界的多样性与层次性,认识到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与层次性。这也就要求社会在倡导和进行道德导向时,必须考虑人们价值取向的实际状况,既强调道德的先进性,也照顾道德的广泛性,既追求道德的应然性,也满足道德的实然性。这种变化使道德建设从过去的“天上”回到了“人间”,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大大提升。这种变化带来的一个客观结果,是使多元、多样、多变的道德规范日渐活跃,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适应性和弹性也由此增大,道德舆论环境也更加宽松。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当代中国最具基础性的社会变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对更加多元多样的利益主体,对市场、利润、商品、货币、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作出道德上的新阐释。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更加务实,道德对人们在合理合法基础上追求更多的个人利益,更多的商品、货币(金钱),更高水平的消费、享受等观念及行为作出正当性的肯定和维护。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等价交换、利润至上、消费主义、嫌贫爱富等市场经济法则在人们精神领域的泛化,尤其要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人们思想道德的腐蚀。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是中国社会实现的又一历史性变革。对外开放使中国门户大开,在呼吸到新鲜空气的同时,苍蝇蚊子也进来了。一个加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一个链接了互联网的国家,再也不可能关起门来搞道德建设。一方面,中国可以在同世界各国交流交往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借鉴别国优秀的道德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配置资本、科技、技术标准和贸易规则的同时,也会“配置”其所谓的“普遍伦理”和“普世价值”,当今中国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多样、多变,既有深刻的国内根源,也有深刻的国际背景。
二、新形势下道德问题的产生机理
毫无疑问,道德问题的主观成因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处在大体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处在相同的制度、体制之下,同样经受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同样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人们的道德境界、道德表现却差异甚大?“物必自腐而蛆生”,差就差在内因。少数官员贪污腐败,是因为他们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滑坡,而这是最致命的滑坡;一些企业和商人诚信缺失,是因为他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是因为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在作祟。这印证了一句话: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在人类历史的本源意义上,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因此,分析道德问题的客观成因,对于我们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1.为什么官员腐败问题易发多发?
少数官员贪污腐败,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权钱交易易发多发,而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从这些年我国贪污腐败易发多发的时段、领域、人群来分析,一个基本规律是,贪腐现象严重的地方,往往是权力与市场的结合部,是新旧体制机制转轨的结合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配置资源的权力展开的寻租博弈,是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基本特征。而所谓寻租,最直接的表象,就是权钱交易。这样的寻租或权钱交易现象,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很难发生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简单、利益主体单一,全国的企业就像一个个生产车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如何销售、利润如何分配、工资如何确定,等等,并不由企业自己决定,生产要素的配置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按照计划指令执行。在这样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缺乏寻租的根据,也难有寻租的可能,各级政府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管制是简便而高效的。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的经济结构日益复杂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同所有制企业所形成的不同市场主体,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全流程展开竞争,其激烈程度,被形容为“市场如战场”。如果市场经济发育完善,体制机制比较健全,那么利益主体主要通过市场获得资源,政府应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维护市场竞争的公正、透明,从而使权力寻租现象大大减少。然而,由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着诸多的不健全不完善,给权力与市场之间留下了许多空隙,权力可以通过这些空隙进入市场,金钱也可以通过这些空隙获得权力。正是所谓的“审批经济”,导致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中,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现象突出。该由政府管的,一些职能部门不作为,有权不用;不该由政府管的,一些职能部门乱作为,有权乱用。这些不作为和乱作为反映的正是制度上的缺陷,它为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为一些败德的官员提供了贪污腐败的客观条件。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这些年,我国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个基本思路,正是从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上,封堵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源头。实际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土地的“招拍挂”制度,工程项目的公开招投标制度等,就大大提高了那些败德之徒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难度和风险。
2.为什么商业诚信缺失问题易发多发?
商业诚信缺失问题易发多发,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大大提升,生产、流通、消费时间延长、环节增多、层次叠加等密切相关。
在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是在一种简单状态下进行的,生产的产品以单一的农产品和品种有限的工业制成品为主;交换的手段要么是直接的以物易物,要么是即时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消费的物品是人们可以直接判定成分质量的产品。在这样的经济活动条件下,即便是恶意欺诈也很难得逞,因为每一个交易人都是有效的诚信监督者。简单的经济活动,造就了直接的信用监督机制和纯朴的诚信道德。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的情形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生产环节看,人们原来直接从田地里收获食用的庄稼,现在往往只是现代化大工厂流水线上的原材料,食品加工业产出的商品五花八门,把超市的货架摆得琳琅满目。从交换环节看,原来直接的以物易物和即时交易行为,被越来越多的间接订货方式所替代,支票结算、信用卡结算成为基本的结账方式,期货交易、网络交易等成为新型的时空分离的交易方式。从消费环节看,过去,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只有一步之遥;现在,不仅粮食蔬菜水果的生产可能被施以各种化肥和农药,而且还要经过复杂的加工环节,消费者个人很难有能力检测餐桌上的食物是否“绿色”和“有机”,更检测不出“地沟油”和“瘦肉精”。在这样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可以制假贩假的链条全方位延伸,诚信缺失的风险空前放大,信用监督的职责,根本无法由交易的当事者独立完成,更不可能由消费者个人独自担当。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体系,就没有市场经济;信用体系有多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有多完善。而建立、完善和维护信用体系,不仅需要有专门的监管机构,还需要统筹银行、商务、海关、税务、工商、质检、工业、农业、保险、统计等很多部门,共建共享质量信用信息平台,以有效防范和惩处诚信缺失者。显然,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还需要足够的时间。
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面临商业诚信缺失问题的困扰。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但严重的商业欺诈事件仍然层出不穷。从美国安然公司、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的假账丑闻,到震惊世界的麦道夫诈骗案,这一系列恶性案例表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远非完美无缺。而其金融信用欺诈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严重危害自身,而且祸害全世界。3.为什么公德失范问题易发多发?
一些社会成员的公德失范,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以往调节“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受到削弱,而调节“陌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
在“熟人社会”,人们对自己的处境是比较了解和信任的,在作道德选择时,道德价值观不会出现大的混乱,比较容易拥有道德自信和勇气;而在“陌生人社会”,人们往往需要对新的道德处境进行分析判断,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在作道德选择时,自信心和勇气都可能大打折扣。有一种现象很值得研究: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德失范现象,绝大多数不是发生在“熟人”之间,而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人们照样会为亲朋好友“两肋插刀”,但面对陷入困境的“陌生人”,往往退避三舍。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公德水平普遍滑坡了,而更应该说,一些国人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道德价值观产生了纠结,陷入了道德选择的困惑。
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研究:中国的“80后”、“90后”及现在的中小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总体上似乎要好于更年长的人。他们更快地适应着“陌生人社会”的公德规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过马路走斑马线、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在滚动电梯上靠右站、遵守银行和邮局的一米线规则——这些“小节”的变化,反映的正是中国道德进步的大趋势。
三、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共建我们的道德家园
在对各种败德现象同声谴责的批评声中,我们听到的是对加强道德建设、改善道德环境、治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强烈呼唤。对道德问题,既要回答“怎么看”,更要思考“怎么办”。
1.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在行动上加大力度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告诫全党:“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他反复向全党和全体人民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教育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初,江泽民同志就严肃指出:“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他强调,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因此,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分析腐败的思想道德根源时,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些人认为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是‘细节问题’,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小题大做。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有害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他强调,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反腐倡廉抓源头的一个重点。他向全党和全社会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把思想道德的建设任务,提升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国际国内的教训一再证明,道德败坏了,一定会反过来损害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三鹿奶粉”事件,不仅彻底毁掉了一个著名的企业,而且伤害了全行业,伤害了相关地区,甚至伤害了国家形象。这样的教训,可以促使人们进一步认清新形势下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正视和治理各类道德问题,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在思想上进一步觉醒起来,决不能对道德建设有丝毫的轻视和懈怠;就是要在行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没有道德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就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道德建设上,要做实功而不要务虚名,要日积月累而不能急功近利。要真正把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绩考核指标,纳入干部奖惩评价体系。
2.让法制建设成为道德建设的坚强后盾 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使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是加强道德建设、有效治理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
道德主要依靠良心的自觉发挥作用。人的良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良心形成的过程,就是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良心就是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这个过程中,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会受到肯定和奖励,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会受到否定和相应程度的惩罚,人们在激励与约束相辅相成的机制中经受着道德磨练。这一过程表明,道德良心仅仅靠正面的肯定和奖励是不可能健全成熟的,而是一定要有相应的否定和惩戒机制,才能促使人们形成“趋善避恶”的条件反射并养成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健全成熟的道德良心。这就是说,道德良心既是“奖励”出来的,也是“惩罚”出来的。
道德需要终身学习和修养。儿童道德良心形成的过程,与成人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心机理是一致的。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更多的利益诱惑和欲望冲动,面对新旧道德规范的碰撞激荡,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新的道德良心的养成,既要靠学习教育、靠舆论引导,更要靠制度强制,包括靠法律惩处的“威慑”。人们往往只看到发达国家公共秩序良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发达国家社会公德背后的法律支撑,当闯红灯、乱停车、随地吐痰等轻微违法行为的代价都高昂到承受不起时,人们自然就会变得更加“有道德”。中国自从实行“醉驾入刑”以来,酒后驾车的人数陡然下降。这是道德觉悟提高了,还是惩戒机制奏效了?答案显然是:双赢!因为法律本身也具有思想教育的力量,可以促使人们将道德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并通过正确行为的反复强化、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矫正,逐渐使遵守道德规范成为一种不再需要外部监督和意志努力的自觉行为。治乱当用重典,治理当前的道德突出问题,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作用。
3.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能只当旁观者;都应该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
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现象值得人们反思。比如,一些人一面抱怨“人心不古”、“人情冷漠”,一面又提醒家人“出门少管闲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面抱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一面又对廉价仿冒名牌趋之若鹜;一面抱怨公共秩序混乱,一面又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逆行闯红灯,等等。这种相互矛盾、“双重标准”的心态,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正是当前道德问题突出的温床和土壤。
强调道德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强调道德建设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事事可为。每个公民都负有道德建设的责任,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道德建设的成就人人有一份功劳,道德领域的问题人人有一份责任。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德行能够折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我们理想的道德家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古训所揭示的道德哲理,在今天,依然是激励每一个国人立德向善的大智慧。一个具有五千年道德文明史的伟大国度,一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继续涌动的,依然是波澜壮阔、大浪淘沙、奔腾向前的道德主流。
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
和制度的约束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并要求全党同志牢记历史使命,“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这“四个考验”、“四个危险”、“三个不”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是向全党发出的警世之言,把新时期党的建设引入一个新境界,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吉林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关键在于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结合吉林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着力在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上下功夫。
一、党的凝聚力,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是党富有生命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根本保证
党的凝聚力既表现为党对党员和群众的吸引力,也表现为党员和群众对党的向心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就是要坚持共同思想基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坚持共同奋斗目标,使推动振兴发展成为全体党员和群众的自觉行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就是要坚持统一意志,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使各级党组织始终成为党领导事业发展的坚强核心,广大党员成为推动发展的先锋模范,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
增强党的凝聚力,一要强化党的意识。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党所处环境的深刻变化,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进步。二要自觉维护大局。时刻保持政治敏感性和敏锐性,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切实保证政令畅通,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创造性地把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落到实处。三要肩负起执政责任。要增强执政意识,关注党的前途命运,把党的意志和主张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之中,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四要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人民群众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五要重视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吉林实际,以农村基层组织固本强基、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党员创业带富“三项工程”和城市基层组织有一个好书记、有一支专职队伍、有一处标准场所、有一笔固定经费、有一套运行机制,着力创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五有一创工程”,深入开展“三帮扶”活动,以及在边境地区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为载体,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关心关爱基层组织,支持基层党员干部立足实际开展工作,不断开创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
二、政府的公信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前提,是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基本保障
政府的公信力,既表现为各级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也表现为政府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一定意义上讲,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党的执政形象、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就是要贯彻落实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创新和改进政府各方面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把各项职责履行好、各项事业发展好,以为民赢公信、以公正建公信、以高效树公信、以公开促公信、以廉洁保公信,以良好的执政形象和工作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信任和真心支持。
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要坚持依法行政。大力加强政府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完善法规体系,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法办事,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断促进政府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整合工作资源,优化工作流程,完善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办事提速、管理提效、服务提质。二要坚持公开透明。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政府重大决策必须经过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和公众参与,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以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为重点,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健全信息发布机制,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使自觉接受法律和制度的约束、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三要坚持权责统一。进一步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切实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严肃查处失职渎职和违法行政行为,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四要坚持廉洁从政。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加快建设具有吉林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高各级干部拒腐防变能力,严惩腐败分子,以清正廉洁的形象取信于民。
三、干部的执行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是推动事业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
干部的执行力,既表现为正确领会和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也表现为有效组织和动员群众抓落实的能力。真正把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部署落到实处,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关键要通过各级干部真抓实干,把美好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增强干部的执行力,就是要大力加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能力和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把精力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把心思用在改善民生上,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实上,不断增强谋划发展、统筹发展、推动发展、优化发展的本领,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增强干部的执行力,一要进一步强化忠诚履责意识。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带领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弘扬创新、公正、包容、守法、诚信等价值取向。做到“胸中始终有大局、心里时刻有群众”,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叫真、敢于碰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开创事业新局面。二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敏于发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及时发现可能影响全局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敢于正视问题,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矛盾和困难,坚决防止躲事、怕事、拿事不当事。善于解决问题,认真分析产生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化解矛盾和问题的措施办法,在克服困难、战胜挑战中推动事业不断进步、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三要切实做好结合文章。把中央精神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切实找准推进工作的着力点、政策措施的切入点、改革创新的关键点,用创新的思维和办法推动工作。四要努力形成正确导向。坚持凭实绩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让那些肯干事、能成事、不惹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有回报,不让老实肯干的吃亏、诺诺连声的占先、投机钻营的得利,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大力倡导务实作风,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营造比学赶超、奋发向上、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
四、制度的约束力,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是确保党的各项事业顺利推进、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制度的约束力,既表现为对行为的规范和管束力量,也表现为对行为的引导和激励力量。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就是要坚持用制度规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行为、用制度治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用制度推广取得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保证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使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增强制度的约束力,一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围绕现有制度做好立、改、废、释等工作,着力填补“制度空白”和“制度漏洞”,推动各项制度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切实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要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坚持从实际出发,及时把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规章制度,推动制度建设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促进各项制度更加科学管用。三要严格执行制度。增强干部制度意识,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规则,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切实把各项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四要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肃查处违法违纪和违反制度的行为。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制度、带头执行制度、带头维护制度,切实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形成崇尚制度、执行制度的良好风气。
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根本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以人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党和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关键是与时俱进、推动创新、改进作风、真抓实干,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凝聚智慧力量、赢得群众信任、推动事业发展。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最近,中央政治局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行第32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做好就业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深入分析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工作要求,为做好新时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进一步增强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面加大就业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失业风险有效控制的目标。
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始终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变为就业拉动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转变为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使促进就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部进程,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稳增长,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破解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大意义,持之以恒地推动落实。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将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在总体布局上,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要素配置上,更加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在目标导向上,更加注重将促进就业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参与当地经济结构调整方案的制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拓展就业新领域,在产业转移和调整中实现就业稳定增长,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中实现劳动力平稳过渡和转移。要加强就业政策与有关经济政策的协调,与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就业评估机制,建立就业岗位增加、人力资源配置、从业人员培训相衔接的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机制。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使就业成为政府考核体系的重要指标,用制度确保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
二、不断拓宽就业领域,积极推动实现劳动者多渠道就业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增强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支持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多渠道就业是实现社会更加充分就业的现实路径。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就业任务,面临很大压力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满足劳动者多层次的就业需求。
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战略。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不断开发就业新领域,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广开服务业就业渠道,注重发展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及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着力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在发展资本密集、高技术制造业的同时,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保持稳中有升。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挖掘第一产业就业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更好发挥中小微型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中小微型企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体。推动落实完善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扶持,缓解融资难题,改善行政管理,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增加更多就业岗位。全面落实鼓励中小微型企业吸纳就业的税收减免和金融扶持政策,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健全稳定灵活就业的政策措施,支持劳动者在小型微型企业就业、临时性就业以及其他形式的灵活就业。
大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是激发创新活力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要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环境,提高创业成功率,延长企业存活期。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激发各类群体的创业动力,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引导各地将促进创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创业有更广阔的领域、更旺盛的活力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发展家庭服务业等其他形式的就业方式。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等家庭服务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其他家庭服务业态,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财税、金融等方面为企业开办、融资、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家庭服务企业发展。加快制定相应的劳动用工政策及劳动标准,规范对从事家庭服务人员的管理,维护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突出抓好重点人群就业,统筹推进城乡和区域就业协调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切实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解决好高校毕业生、进城农民工以及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
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这是重中之重。要继续将高校毕业生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统筹实施好“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精心组织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活动,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广泛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和实名制就业服务活动,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将就业困难人员全部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实行就业援助对象实名制动态管理。实施分类帮扶,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就业援助。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引导鼓励企业吸纳援助对象,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好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原则,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和稳定就业。适应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为农业富余劳动力开辟更多的生产和就业门路,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落实完善创业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四、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不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为劳动者免费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是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职责,是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承担着组织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的重要职能,要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水平,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要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强市场监管,完善信息发布制度,规范市场主体和中介机构运行,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强化就业失业管理,完善服务功能,规范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就业信息监测平台,不断完善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提高就业服务效率。
加强职业培训制度和能力建设。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技术型、应用型劳动者。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需要,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强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快培养一批技艺精湛、技能高超的高技能人才。
加强失业预防和调控。加快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加强预警预测,防范和缓解失业风险。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及时监测企业岗位变化情况。鼓励企业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规范企业规模裁员行为。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特别是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积极稳妥推进集体协商,不断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继续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推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指导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加强人文关怀,畅通劳动者诉求表达渠道。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作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这是一付切中时弊、发人深省的清醒剂,可以澄清思想,端正方向,指引正确的发展道路。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农业、工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货币金融体系长足发展,整个经济体日益金融化。但金融资本激增并走向虚拟化,必然会带来一些国家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形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头重脚轻”的不稳定结构。
上世纪中后期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经济越来越具有“金融依赖”性,即实体产业的活力和创新力不足,国际竞争力减弱,经济增长日益依赖于金融运作,依赖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而采用“刺激”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是货币本位的腐蚀和财政纪律的松弛,放纵虚拟经济泛滥以应对实体产业乏力的窘境。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至今难以摆脱经济衰退的产业根源,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失衡。极度膨胀的金融系统因失去对实体经济的信心而崩溃坍塌,而拯救方式又不得不是饮鸩止渴式的金融“宽松”,至今难见尽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的高度“金融依赖”性,不可避免地对开放的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实际上,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金融依赖”苗头。例如,通过银行和股市从民间汲取资金支持企业盲目扩张,一些企业依靠金融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等非主营投资来获利,社会资源越来越多地流向虚拟经济领域,资产金融化和资产价格泡沫化现象显现。于是,社会投机气氛较浓,“一夜暴富”的资本神话创造了令人羡慕的财富英雄,实体产业发展却越来越失去脚踏实地的耐心和根基。
中国在金融体制改革尚不充分和金融深化程度不高的条件下,出现的“金融依赖”现象和苗头,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导致中国经济产生不适当的“去实业化”和“去制造业”现象,进而扭曲实体经济与金融活动的关系。金融活动本应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和支持实体产业发展的,如果颠倒为实体产业反而成为金融活动的投资投机“标的物”,最终将削弱整个经济的长期竞争力和增长的基础。
二、实体经济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人类的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具有真实意义的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实体经济。最初,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有用物质,这类经济活动称为第一产业。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第一产业产品由于需求弹性较小,其增长率相对较低,因而在社会总产出中的比重将逐步下降。
在第一产业基础上,人类将自然物质加工制造成各种产品,这类经济活动称为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以及水电供应等,其中最主要部分是制造业。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大,可以广泛运用科学与技术发明,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产出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单位产出的价格下降。人类社会经济增长和财富增长最快的时期便出现在工业化时代。
除第一、第二产业之外的经济活动称为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类是直接服务业,即以人的体力和技能直接提供服务。这类服务活动的劳动生产率通常难以持续提高,其单位产出价格趋向上升。第二类是工业化服务业,即以工业技术为支撑的服务经济活动。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持续进步,这类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会提高,单位产出价格也可能下降。第三类是金融服务业,即以货币金融运作为对象的经济活动。其性质本应是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但也可以自我扩张和衍生膨胀,并使第一、第二产业产品金融化。
上述第一类服务业通常称为“传统服务业”,第二类和第三类服务业统称为“现代服务业”。广义的实体经济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直接服务业和工业化服务业。在工业化时期,实体经济的核心和主体部分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这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经济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会不断提高,这是水到渠成的。因为,一方面,在更发达工业基础上,工业化服务业将加快增长;另一方面,工业产品的价格下降和服务业价格的上涨,也会使以现价计算的第三产业比重出现显著提高。但在现阶段,如果不顾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将经济增长的期望过度寄托于服务业是不现实的,寄希望于虚拟经济的激剧扩张则更是充满风险的。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第三产业的构成部分,金融业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合理限度内是具有真实增长意义的,其提供的服务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但超过一定的限度,金融业自我扩展和衍生膨胀,并推动实体经济的产品和资产过度金融化,将形成巨大的虚拟经济“泡沫”,成为吸纳社会资源的引力“黑洞”,终将会危及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导致巨大的金融风险。
三、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必须依靠发达的实体经济 发展实体经济的意义不容置疑。但问题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一些产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还有进一步发展工业的需要和空间吗?其实,现实国情告诉我们,中国工业发展还有迫切的需要和巨大的空间,亟待构筑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
首先,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建设任务仍很繁重。例如,我国广大农村的建设水平和基础设施不仅同发达国家有天壤之别,而且同国内城市相比也是差距甚远。因此,中国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巨大,必须以大规模工业品生产和供应为前提。也就是说,城市化必须以加速工业化为基础。
其次,中国要解决所面临的所有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都必须依靠发达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先进的工业技术水平。人们常常批评工业增长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问题。其实,如果没有工业发展,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将更加严重,而且根本没有解决的条件。因此,只有依靠更发达的工业体系和更先进的工业技术,中国才能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
再次,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有发达的工业基础和工业体系。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产业载体,不仅本身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最重要领域,而且第一、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也必须以工业的技术创新和运用为基础。现代农业实质上就是以工业化为基础对科技的大规模运用。
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是实体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即使是服务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必须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和技术条件。所以,中国要想形成新的产业门类和发展未来的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就必须依赖于先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
四、实体产业必须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全方位现代化
“十二五”时期,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作为其主体的工业,肩负着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但要认识到,中国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一些产业领域的变革,而且是全方位的产业现代化。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在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实践中,不能把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别绝对化。将高新技术注入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这是一些具有坚实实体经济基础的发达国家的重要成功经验。
产业技术高低有两种含义,一是不同行业的物质性质决定的技术含量高低;二是在同一产业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别。绝不要以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就一定是高附加值的,而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就一定是低附加值的。各类产业都有产业链的低端和高端环节,从低端向高端产业链提升,各产业都有发展空间。即使是在产业低端环节,只要产品做得更精致、更具有品牌声誉,也可以拥有强大竞争力。因此,产业和产业链的“低级”或“高级”不是绝对的,各类产业中都可以拥有精湛的技术、技能、工艺和强大竞争力的企业。
所以说,中国在上述两种产业技术含义上都面临着艰巨的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特别是面对中国的劳动力结构现状,只有高、中、低产业均衡发展,才能使就业状况得到持续改善,而保证就业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本义所在。
五、发展实体经济的关键是完善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窘境: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和人们都认为做实业越来越难。产业间巨大的比较利益差距使人才和资金的流动倾向于选择更具赢利性的虚拟经济投资方向。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我国改革开放选择的路径相关。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渐进式的,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级差式的,因而长期存在差别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在这样的体制环境中,工业发展多年来实行“血拼”式的竞争方式,在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额的代价。在这一过程中,工业领域遇到的很多矛盾与困难,大部分是因其他方面的改革滞后和不配套引起的,这反过来又成为深化工业改革开放的障碍。
从长远看,中国必须适时实现从渐进式改革开放向全面配套改革开放的转变。特别是要尽快改变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工业“单兵突进”,而其他领域滞后的局面,当前需要同步加快各领域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要消除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各种壁垒,尽快形成金融财税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是体制机制问题,只有建立了有利于资源均衡配置的体制机制,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才有希望。
“十二五”时期,中国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关键是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着力重构超越于各种特殊利益的公共决策机制,以避免改革方向发生不合理的利益偏向,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从根本上说,只有在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下,中国依靠市场竞争才会形成有效合理的经济结构,保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长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 五部委相关负责同志答记者问近年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科技部等部委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文化建设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繁荣景象。文化发展的优美乐章是如何共奏的?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这些部委的相关负责同志。
记者:近年来,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推出了哪些重大政策举措?
朱之鑫(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发改委的政策举措包括,一是组织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译制制作能力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能力建设、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等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进了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国家话剧院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牵头组织实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支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在积极参与《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等政策性文件研究制定工作的基础上,将涉及文化产业的有关内容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作为鼓励类项目,并落实相关产业政策;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或上市融资;积极推进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组建;改革创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政府扶持方式,支持培育农村电影放映市场主体;将鼓励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扩大消费信贷,规范市场价格。
张少春(财政部副部长):财政部的政策举措包括,一是财政投入持续快速增长,重点文化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从2005年的597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1543亿元,年均增长20.9%。其中,中央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从2005年的102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316亿元,年均增长25.4%。同时,努力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中央财政文化支出重点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倾斜,支持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共计安排农村文化支出237亿元,其中2010年达到74亿元,是2005年的31.3倍;安排中西部地区文化支出318亿元,2010年达到103亿元,是2005年的8.4倍。二是财政投入方式不断创新,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根据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财政部努力探索财政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新方式,中央财政投入的有效性、激励性和引导性功能不断增强,充分调动了地方和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文化经济政策逐步完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用显著。积极研究制定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政策,从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资产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人员分流安置等多方面出台扶持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帮助转制单位弥补改革成本。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至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2亿元,重点支持转制文化企业发展和骨干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等,同时,对电影、动漫、新闻出版和发行等文化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技术创新,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完善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向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对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和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支出,文化投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
刘士余(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举措包括,一是出台金融扶持政策。2010年3月,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发融资租赁贷款、权利质押贷款等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建立和完善贷款授信模式和利率定价机制,合理确定文化企业贷款的期限和利率;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建立完善财政支持、融资担保、产权保护等多层次配套机制。二是各地结合辖区实际,抓紧出台具体落实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积极会同当地宣传文化部门,抓紧出台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三是积极推动文化企业多元化直接融资。大力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和担保体制机制,努力扩大文化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的规模,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发挥信用评级、信用增进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为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中小文化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便利。四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文化企业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机构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加大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重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
仇鸿(商务部部长助理):商务部的措施包括,一是构建政策支持体系。2006年11月,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2010年2月,会同10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年,会同33个部门发布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文化领域作为“十二五”时期商务部门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领域。二是加强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2010年10月,商务部牵头会同12个部门成立了“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相关工作部际联系机制”,进一步加大了对文化贸易和走出去工作的协调力度。三是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和项目。根据《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每两年认定一次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对符合条件的文化出口企业及海外投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四是建立文化贸易统计制度。商务部根据已有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统计渠道,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界定,探索创建了由核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出口数据构成的文化贸易统计体系。五是加强文化出口促进体系建设。利用“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介绍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信息;主动了解文化出口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去。曹健林(科技部副部长):科技部重点针对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发展趋势,加强了对数字媒体、数字内容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的推动;围绕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加强了对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络、无线通信技术等关键技术与系统和以构筑健康网络环境为目标的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加强了新型电影院、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音响系统、流动演出系统、多功能集成化音响产品以及绿色印刷等相关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同时,还加强了对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激光显示等新型出版、显示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领域中,科技部进一步加强了对以支撑文化产业发展为目标的项目的支持,目前已启动7项。在促进先进技术向文化领域集成应用方面,通过组织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古代建筑保护技术及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重点项目,进一步强化了科技的支撑作用。在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环境建设方面,科技部依托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等园区、基地,加强了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立了部际会商机制。
记者:这些政策举措取得了哪些积极效果?
朱之鑫:一方面,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直播卫星,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农民群众都能够收听收看到40多套广播电视节目;每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乡镇建有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综合文化站,一批代表我国文化发展水平的国家级重点文化设施和各具特色的省级博物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共文化设施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群众可获取的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红色旅游蓬勃发展,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8%。已有31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和香港H股市场上市,增强了大型文化企业的竞争实力。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逐步降低,全国已有民营文艺院团7000多家,民营出版发行、印刷复制企业32万多家,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的良好文化消费习惯正在养成,文化市场日趋繁荣。
刘士余:一是金融支持文化的力度明显加大。据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末,主要金融机构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61亿元,是2008年的2.4倍。二是金融服务文化的组织体系逐步形成。三是适合文化企业需求的信贷产品不断丰富。四是文化产业多元化融资渠道不断拓展。截至2011年末,有39家文化企业发行98只短期融资券,24家企业发行43只中期票据,共计融资1250亿元。
仇鸿:“十一五”期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从102.1亿美元增长到143.9亿美元,年均增长9.0%;我国文化服务进出口从26.6亿美元增长到54.2亿美元,年均增长19.5%。2011年我国文化贸易继续显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98.9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出口186.9亿美元,同比增长22.2%,进口12.1亿美元,同比增长10.4%,贸易顺差174.8亿美元。文化服务进出口77.6亿美元,同比增长36%,顺差5.8亿美元。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和走出去的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曹健林:“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在数字媒体领域攻克并应用了一批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支撑广播电视数字内容服务流程的自主技术应用体系。通过一批关系到下一代互联网等先进通信技术发展的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为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催生新兴文化产业奠定了更好的基础。基本解决了电子图书出版物网络内容服务的关键技术,实现了适合网络内容出版、发行、销售的服务模式和应用系统架构,探索了电子图书网络内容服务体系。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开展的一系列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重大工程和重点工作中,若干制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得以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园区、基地和部际会商机制等创新环境与机制的建立,促进了文化与科技在技术、人才、管理等多方面的交流、互动与融合。
记者:为进一步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下一步还将出台哪些重要的政策举措?
朱之鑫:2011年,中宣部和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主要措施包括: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实施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译制制作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能力建设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读书看报等文化权利,使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切实发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继续实施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文化遗产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有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组织实施红色旅游二期规划,进一步完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拓展红色旅游所承载、弘扬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一是继续将鼓励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研究支持中西部地区城市数字影院建设,拓展文化产品销售流通渠道,推动多样化消费平台建设;扩大消费信贷,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文化消费较快增长。二是积极配合中宣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整顿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作;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规范发展大型主题公园的政策措施;开展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研究,推动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三是继续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鼓励文化企业在境外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张少春:根据中央总体部署和要求,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做好财政支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主要包括:一是加大财政文化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明确各级财政要切实增加文化投入。同时,进一步拓宽文化投入来源渠道,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的投入,逐步增加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支出。二是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加强重点文化领域经费保障。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央、省、市级财政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促进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大幅增加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等,鼓励和引导优秀文化作品创作和人才培养。支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加强海外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加强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促进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是创新财政投入和管理方式,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通过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以奖代补、捐赠配比等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捐赠和兴办文化事业。创新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式,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保费补贴以及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创新财政投入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激励约束和绩效管理机制,把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增加投入的重要依据。四是落实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支持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和重点文艺院团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资产和土地使用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税收等方面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给予有力保障,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按照中央要求将相关扶持政策执行期再延长五年。五是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壮大文化企业整体实力。探索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制定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加强资产管理基础工作,研究制定国有文化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办法等。加强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推动国有文化资产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探索建立主管主办制度与现代企业出资人制度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
刘士余:“十二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完善符合文化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多措并举、共同支持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领域的信贷投入。综合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强“窗口”指导,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
第四篇:重温党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
重温党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
砥砺九十载,幸福亿万人。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好”。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回顾90年党对我们而言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回顾这波澜壮阔的90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奠定了幸福生活的基础,也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
90年来,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是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道路中曲折前进并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的地位、中国历史发展方向和中国社会面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9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顺利举办,无不向世人证明着中国的崛起。
党走过的这90年的辉煌历史,大量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才有光明的前途和未来。”这一点永远都不会改变。
在细数辉煌历史的今天,在感叹美好生活的今天,我们必须牢记,这所有的一切都是90年前我们的革命先辈放弃优越的物质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率领千万劳苦大众赤手托起即将沉沦的中华大地的结果。正是他们坚信“党的事业是正义事业,必有胜利的那一天”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大好局面。有了如此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中才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勇气。今天,时代变了,观念变了,但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不能变。俗话说,理想信念是黑夜里的明灯,是催人奋进的战鼓。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应该牢记历史,聆听前辈的教诲,追寻先人的足迹,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在工作生活中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
我身为一名预备党员,深感骄傲和自豪,今后我将更加脚踏实地、奋发有为地工作,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建党90周年和中共十八大的胜利召开献礼!
最后,值此特殊时刻,由衷的祝愿中国共产党更加强大,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更加殷实富裕!
第五篇:自信文章
自信文章(精选10篇)
自信文章(一):
自信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伴侣,是战胜困难的利剑,是达向梦想彼岸的舟楫。有了它,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有了它,就走上了义无反顾的追求路。
曾几何时,刘邦、项羽目睹秦始皇浩浩荡荡的出游队伍、富丽华美的车帐、八面凛凛的威风,随生雄心万丈的自信:“大丈夫当如此也”,“彼可取而代也”。于是,汉高祖立千秋帝王大业,楚霸王成万古悲壮英雄。诗人李白自信,他发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浩叹,便有壮丽辉煌的诗章千古流传。巴尔扎克自信,放弃家人为他选定的职业,毅然走上创作道路,终有惊天动地的《人间喜剧》彪炳千秋。一代伟人毛泽东更自信,他高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万水千山,披荆斩棘,铸造了共和国的辉煌,带来了亿万人民的幸福……
有了自信,中华民族便有了无数追求成功的动人的故事:“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有了自信,一双脚便能穷尽大漠沙海,脚下就飘起“丝绸之路”,身后就有“丝路花雨”;有了自信,一双手便能雕绘出莫高窟的金碧辉煌,筑起葛洲坝“截断巫山云雨”,托起“神州号”飞船遨游神秘的天宇。自信不是狂妄自大,也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宁信度,勿自信也”形而上学的固执。它是梦想进取中折射出的生命的灵光,是孜孜追求路途中永恒的生命潮汐,是成功碑塔下第一块灵活辩证的基石。
自信吧,朋友!有了自信,才会拥有自我,才会拥有成功,才会拥有辉煌灿烂的人生!
自信文章(二):
自信
自信是人生的一道重要命题,是人的一种品格,一种风度、气质,也是一种自我行为艺术,人生的一道风景。
自信是指人的自信心。相信自我,正确的认识、评价自我,准确的把握、驾驭自我。是一个人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的基本条件。人的一生中,只要生存、生活,就需要拥有自信;而要提高生命的价值,生活的质量,更需要自信。
自信就是要有坚定的梦想、目标,执着的追求,并在任何情景下都不动摇,使之成为自我的精神支柱。用自信充实人生,支撑人生,头脑才能清晰,视野才能广阔,胸怀才能坦荡,前进的道路上就会充满无限光明和期望。
自信就是对自我所从事的事业充满坚定的信心和勇气。相信自我的魄力、魅力、本事。无论前进的道路多么坎坷,任务多么艰巨,不畏缩,不退却,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无论经历多少次失败,都不灰心,不气馁,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直到成功为止。自信需要藐视困难,有战胜一切困难的胆魄和勇气,异常是要敢于冒风险,具有超前意识。
树立自信心,需要首先自我战胜自我。自信心产生于自我,是自我思维意识活动。切记自我给自我出难题,制造苦恼,自我用一条看不见的绳索把自我困住,那样他的自信心就会被自我泯灭了。什么梦想、目标、前途、事业都无从谈起。
人生之苦恼,大都来自于自我,往往不是别人强加于你,并且你自我折磨自我。这种折磨大都来自于心态,心态的不平衡是滋生苦恼的病根。当然这种苦恼离不开名利、欲求。
人生需要不停地奋斗,要应对自然灾害和各种困难的侵扰,可谓步履艰难,需要不懈的努力拼搏,开拓进取。可是只要你心中拥有自信,你的心境就会开朗,你的胸怀就会广阔,就会在困境中坦然应对困境,在苦闷中摈弃苦闷,在烦恼中超脱烦恼。你就会走出雾霾,踏破风雨,登上风光无限的险峰。你就会在山穷水尽时步入柳暗花明。
增强自信心,关键在于拆除心灵的障碍,卸掉心灵的包袱,去掉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惧怕风险,什么都不敢干,什么都不像干的卑却心理。自卑是树立自信心的大敌。一个人不相信自我的人是永远不会干出一番事业来的,只能在失败中叹息。人生最可悲的是不能自我战胜自我。
人生无论事业、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自信。生命中的任何事情,生活中的任何活动,都不能靠别人施舍,必须靠自我的自信去刻苦实践,埋头苦干。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增强自信心,用坚定的自信心支撑自我,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夺取一个个成功。
当然,自信不是自以为是,把自我看出成是一朵花,把别人看成是豆腐渣,高高在上,傲气十足;也不是刚愎自用,唯我独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不是固执己见,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也不是放纵自我,为所欲为;也不是胡干蛮干,没有科学态度。
自信是一种理智,是一种自我陶冶的人生修养,是一种人生的干练与成熟。自信是建立在自我的魄力、魅力、本事基础之上的。“艺高人胆大”,没有本事、水平,没有素养、修养的自信只能是胡干蛮干,一事无成,留下教训和遗憾。
让我们用自信点燃生命的火焰,闪亮生活的完美,谱写事业的辉煌,留下人生闪光的篇章。
自信文章(三):
心中盛开一朵自信的花
以往,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长相平平,家境不是很好,所以她一向很自卑,她走路总是低着头,因为她怕同学会用“犀利的目光”来嘲笑她。直到有一天,女孩看见街上有卖蝴蝶结发夹的,她觉得很漂亮,戴上后,看着镜里自我的样貌变得很漂亮,于是十分的自信,走在路上,还有同班男同学请她喝茶。她觉得蝴蝶结的魅力很大,于是,就问男生:我头上的发夹好看吗?男生说什么发夹啊,头上什么也没有啊,女生连忙道别后就回到那家商店。老板说她走得太匆忙,忘记拿了。这时,女孩才发现,她不需要这个发夹了,因为她的魅力不是因为这个发夹,而是源于自我的自信。
我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自信能够为我们树立一个很好的形象,自信能够让我们变得更欢乐,自信是通往成功的基石。
如果我们拥有自信,我们会活得很阳光,很欢乐。因为自信的人都是进取的,完美的。自信是人们最好的心理医生,能够让自我变得进取向上,乐观勇敢。自信的人总是爱笑,笑容中有对成功的喜悦,对战胜挑战和克服挫折的信心,对完美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自信不是自负,也不是自卑,而是自卑与自负之间的一种进取状态。自卑是缺少自信,自负是太过自信,自我需要一个好的状态,要把握一个度,心中要有一把衡量度的标尺,所以我们要选择自信,避免自卑和自负。
自信能够为我们树立一个很好的形象,乐观,开朗,阳光,微笑,欢乐。这些词是自信的人的标签。自信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自我向上的形象,所以我们会活得更欢乐。
自信的人比平常人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如果我们能够成为自信的人,我想,生活应当会很完美吧。
自信文章(四):
自信
自信是范仲淹被贬后的《岳阳楼记》,而不是楚霸王的乌江自刎;自信是居里夫人的寻镭之路,而不是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连任之途。
岳阳楼上,范仲淹正在把酒言欢。他虽然在政治上失意,惨遭贬谪。尽管如此,但他却不像“迁客骚人”一样,借酒消愁,反而是在岳阳楼上把酒临风,欣赏美景。还挥笔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千古名句。这是自信。范仲淹自我认为自我还有本事回到朝廷,有本事为百姓作主,只是迟早罢了。正因为也有了这种自信,才使他从失败中苏醒过来,重新振作。
乌江边,楚霸王站在那里仰天长叹,随即拔出宝剑,这把以往取下无数首级的剑,如今架在了自我的脖子上。一刹那,血染红了乌江水,威风凛凛的楚霸王倒在宁静的江水中。楚霸王在乌江自刎,使因为他没有自信。他没有自信在失败后振作起来,没信心再去领导江东子弟去打天下。
来到法国,居里夫人为了提取镭,以便测定镭的原子量,向科学证实镭的存在。她终日穿着沾满灰尘和污渍的工作服,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整日与沉静的实验器具在一齐,用和她一般高的铁条搅动冶锅,从堆积如山的沥青矿的废渣中寻觅镭的踪迹。对于一个美丽的女人来说,条件极其艰苦也就罢了,还要进行十分危险的实验,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嘲讽,但她心里却充满自信。她经常对搭档说:“我们应当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最终,她成功了。
走进美国,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很多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会再次获胜。然而,尼克松自我却很不自信,他走不出过去失败的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做出了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后,他阻止调查,推卸职责,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因为他缺乏自信,使他与胜利擦肩而过。
自信是火,点亮梦想的火炬;自信是火炬,照亮通往成功的道路;自信是路,指引走向成功的大门。仅有自信的人才能创造人生的价值,仅有自信的心态才能走向成功,我坚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让我们做一个自信的人吧!
自信文章(五):
做一个自信的你
自信是开启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自信会让你变得欢乐,变得幸福。居里夫人曾说过:“人要有恒心,尤其是要有自信心。”活在当下,做一个自信的你,何乐而不为呢?
做一个自信的你,生活不再平淡,因为你有追求,敢于去拼搏。你的人生将会变得精彩。自信也来源于微笑,当你受到挫折时,微笑含着勇敢;当你受到困难时,微笑带着自信。这是一种乐观自信,也是一种精神,一种永不向困难屈服的精神。也许我们常常在街上看到,一些人总是低着头走,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自信,即使你外表丑陋,总受到别人的歧视,你就不应当选择低下头,既然你来到了这个世上,就应当好好的活下去,做好自我。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珍妮是一个爱低头的小女孩,因为她一向觉得自我长得不够漂亮。一天,她在商店买了只蝴蝶结,店主不断地赞美她,珍妮虽然不信,但很高兴,不由自主地昂起了头,急着想让大家看看自我美丽的蝴蝶结,就连出门与人撞了下都没在意。珍妮带着自信的笑容走进教室,教师拍拍她的肩说:“珍妮,你真漂亮!”这一天,珍妮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必须是蝴蝶结的功劳,回家在镜子前一照,可头上根本没有蝴蝶结,是出商店时被人碰掉了。这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因自信而变漂亮的故事。
自信体现的是一种美,一种精神之美。仅有自我相信自我,肯定自我,才能超越自我。别人能做到的事,没有理由你做不到,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百无一用,只要你善于去发现,才能发现自我的优点,自我的“用武之处”。
自信文章(六):
自信
很多事实证明,自信是大多数有所共同具备的品质,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人们常说,一个人在生活中不怕被别人击倒,他会再次爬起来,最可怕的是自我把自我击倒,他也就再也没有期望了。怎样才能避免“自我把自我击倒”呢?那就需要自尊自信。
自信的人生是永远不会被社会击败的,除了他自我最终精疲力竭,无力拼搏。
自信是人生成功的奠基石,人的成功之路必须踏着自信的石阶步步登高。有了自信,人才能到达自我所期望到达的境界,才能成为自我所期望成为的人,坚持自我所追求的信仰。无论在什么情景下,自信者的格言都是:“我想我能够的,此刻不能够,以后必须会能够的!”
自信不仅仅能改变周围的环境,还能改变自信者自我。
比如,有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心理学家从一班大字生中挑选出一个最愚笨、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并要求她的同学们改变以往对她的看法。在一个风口丽的日子里,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照顾这位姑娘,向她献殷勤,陪她回家,大家以假作真地打心里认定她是位漂亮聪慧的姑娘。结果怎样样呢?不到一年,这位姑娘出落得很好,连她的举止也同前判若两人。她聪明地对人们说:她获得了新生。确实,她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然而在她身上却展现出每一个人都蕴藏的潜质,这种美仅有在我们自我相信自我,周围的所有人也都相信我们、爱护我们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来。
可见,自信能够创造奇迹。
可是,自信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具备的。很多人自信心是很低的,异常经过一番生活折腾,尝到一些生活的苦辣酸甜,有人就自惭形秽起来。还有的人竟然学会如何自我贬低自我,以此来预防生活的失败,他们认为,自信是一种危险的品质,人越自信,就越容易碰钉子,越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所以最好是夹着尾巴过日子。
还有的人,从小就失去了自信,因为大人们总是这样训斥他们:“瞧,你这个笨蛋,傻瓜,窝囊废,将来顶多是个扫大街的!”久而久之,他也就真的认同了这些话,以后稍微碰上个小失败,他就会这样宽慰自我:“反正我从小就是一个笨蛋和窝囊废,怎样能异想天开呢?”
自信文章(七):
自信,让你成功
人生的旅途上处处长满了荆棘,鼓起你的勇气,大步向前。请相信,路是人踏出来的,别说“不行”,自信,让你成功。
谁一生下来便会走路,便会写字?知识靠积累,勇气靠磨练。别再红着脸,腼腆地说:“我不行。”
课堂上,有问题时只管站起来发言,不必紧张,不必害怕。勇敢发表自我的见解,即使未必正确,没有人会讥讽你,即使说的结结巴巴,投向你的,只会是敬佩的目光,同学们只会在心里为你鼓掌。因为你远比只敢在课桌边点点评评、窃窃私语的人了不起。喔,别说“我不行。”一个生活的勇士,是敢于在别人面前展露自我缺点的。
万事总是开头难,义无反顾地应对挑战迈出决定性的第一步,紧之后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别说“我不行。”
运动场上,请迈开步伐去拼搏、奋斗吧,别因身体孱弱而退缩。禁不起波浪的鱼儿永远不能跃出水面;只会躲在安乐窝中的雏鹰终究无法在苍穹中翱翔。不必害怕跌倒,它只会使你的脚步更踏实、矫健;不必担心失败,失败乃是成功之母。通往胜利的路充满着坎坷,爱迪生为发明电灯曾试验过一千多种灯丝,每次失败他从不气馁,当有人嘲笑时,他却自豪的说:“我发现了一千多种物质不适合做灯丝。”这是怎样的勇气和自信啊!朋友,困难在强者面前只能是纸老虎。当你成功时,你就会发觉“这并不难,我行。”
不要让完美的青春在一片“不行”声中蹉跎过去,等到醒悟时,双鬓已斑白。莫让一生碌碌无为,举步踏入长满荆棘也充满阳光的大路,让生命散发光和热。
朋友,请别说“我不行”。自信,会让你更成功。
自信文章(八):
在苦难的日子里,自信像一抹阳光,驱散内心的阴寒;
在欢乐的日子里,自信像一朵娇花,点缀明媚的春色;
在失意的日子里,自信像一缕微风,持平心灵的创伤;
在得意的日子里,自信像一面镜子,提防内心的骄狂。
我们需要自信,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奠基石,是我们信念的支撑点。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超吴。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阴,在万念俱灰这一刻,强烈的求生欲望勃然而发,甘为吴王马前卒,做尽了种种低贱之事而博得吴王的信任。而他在同时又与民躬耕,养精畜锐,最终灭了吴王。诚然,勾践的成功坚韧迎接了大部分光环,但谁又能否认自信的奠基作用呢如果没有自信,勾践怎样可能心生举兵大计呢如果没有自信,勾践真的能够忍受得下去吗然而他真的做到了,他真的消灭了吴王,因为他有击败吴王的信念,更因为他有击败吴王的自信。
我们需要自信。如果没有自信,我们就会比较自我贤能的人心生妒忌,进而心生怨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位多智如妖的人物,而周瑜也不失为江东一大俊杰,然而周瑜却因为诸葛亮功劳高于自我,学识超过自我,智谋胜过自我,就心生怨恨,处处给孔明下套,结果被孔明一一识弄破,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让其心血难平,郁郁而终。正是因为他的不自信,导致他下意识的认为孔明一个不可超越的人物,而无耐地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呼。其实,只要他拿出一点点自信,换个角度想想,把孔明当成他一生奋斗的目标,相信自我必须能够超过他,不是很好吗至少他也能够成就一番功勋吧。
请扬起自信的风帆,不要因山高路远而感叹,不要灰心,因为它是衰弱的化身;不要死心,因为它是失败的化身;要学会拥有自信,因为它是成功的奠基石。
相信自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莫让完美年华付之东流,莫让人生留有悔恨。
人生难免会有些许挫折,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挫折而放弃,不能因为一点点失败而灰心,要相信自我,我们是时代的未来,挫折是上天给我们的磨砺,我们必须会创造出自我的未来。
以自信为帆,迎风远航,目的地就在前方。
自信文章(九):
自信是什么自信是罗盘,帮我们导引方向;自信是什么自信是风帆,载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自信的人生不一般,不一般的人生有自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放荡不羁的自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苦身利人的自信;“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百里”是毛泽东豪情壮志的自信。
正因为自信,陶渊明不为“五斗斗折腰”,写下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诗情画意;正因为自信,勾践“卧薪尝胆”,蓄集力量,才得以复国;正因为自信,屈原投身汨罗江,吟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哀叹息。
没有自信,怎会有曹操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漂亮战役没有自信,怎会有诸葛亮七擒七纵擒孟获没有自信,怎会有刘邦赴项羽独闯鸿门宴
自信是成功之基,时刻告诉自我“我能行”,充满自信,充满斗志,不断前进,不断创造奇迹,不断创造辉煌。
文王自信,拘而演《周易》,仲尼自信,厄而作《春秋》,屈原自信,逐乃赋《离骚》,左丘自信,失明厥《国语》,孙子自信,兵法修列,不韦自信,世传《吕览》,韩非自信,囚秦书《说难》《孤愤》《读》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自信所为作也。
蔺相如有自信,才能将和氏璧完璧归赵;王勃有自信,才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文天祥有自信,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叹。
甘罗因自信,于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8岁得名相;巴金因自信,于是他成为12岁就能背《古文观止》的天才;歌德因自信,于是一部巨着《浮士德》经六十载岁月淘洗最终问世。
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以圆满的完成而告终,源于他们不敢挑战的勇气和不竭的斗志,一份自信体现了一个强者的信心和勇气。
泰戈尔以往说过“没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就不能有创造天才的能量;没有流过血的手指,就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当人生应对暴风雨,我们为什么树立自信呢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一齐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人生的彼岸。
自信文章(十):
自信
怀有一种惆怅之情写下了一个个黑色的字体,但脑海中似乎仍旧一片空白,过去曾拥有过失败,但却总用那份自信去应对,当把那失败抛之脑后时,我忽然间回首发现——从前的路,是那么漫长但却被自信轻易打败!
是的,去留守过去我们的以往拥有,在总结此刻我们充实与当下,你不难发现——应对那一系列的困难与逆境我们都应当怀有那份自信的心。
记得马云叔叔曾说过这样一句令我至今难忘的话语:今日是残忍的,明天是残忍的,后天是美丽的。之所以令我至今难以忘怀,是因为它令我觉得自信的人有权利度过明天,而昏庸的人只会荒废今日,而到了明天他便会像荒废今日似得荒废明天。
应对今日的人是世人,应对昨日的人是愚人,应对明天的人是圣人,然应对后天的人则是仙人!因为现任拥有的则是那超过前三者的自信心。是的,信心,那便是动力的源泉,成功的钥匙呀!
看待今日的自我,虽书写下自信的篇章,但却觉得自我心有意而力不足,想象那九周过后的学业水平测试,是不是应当为自我添加一份应有的自信呢我想那会是必然的!雄鹰的再生需要那破喙的力量,愿我充当那雄鹰又有那份信心击破那老朽的喙,获得那再续的生命,重回那份属于我的广阔的天空,在哪里,尽展我的英姿飒爽。是的--我应当怀有一份属于我的自信!
眼看那黑色的字体将告终,脑海却似乎有些所得,似乎充入了几分充实于后天的自信……
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