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未来更美好
让未来更美好
在经历了一天的媒体日、两天的专业日和七天的公众日之后,2014北京国际车展于4月29日圆满落幕。数据显示,截止到29日中午12时,本届车展共吸引观众85万人次,再度成为展览界的人气王。
“汽车让未来更美好”是2014北京车展的主题。汽车作为人类智慧和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的结晶,延伸了人类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作为全球汽车产业重量级的产品展示、技术交流平台和全球A级车展的重要一员,2014北京车展将集中展示汽车工业在科技研发上的新成就,显示世界汽车工业在开发设计、节能环保、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成果和新突破,体现人类在汽车技术和现代科技应用技术上的巨大潜能和想象力,激发人们对汽车社会美好未来的无限期许和遐想。
衡量一个车展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当然是车,就是要看参展车企是否足够全、参展车辆是否足够多、首发车数量足够多以及车型是否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本次车展共有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企业参展,涵盖了世界上所有跨国车企和主流厂家,共展出整车1134辆,全球首发车118辆,创车展历史之最。其中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辆31台,跨国公司亚洲首发车45台。这些核心数据充分体现出全球汽车企业对北京车展的高度重视和认可。本次车展在参展国家、参展企业、参展品牌和车型以及全球首发车数量等方面都高居全球首位。本届车展还首次开辟了SUV性能动态测试区,丰富了展会的内涵。
除展品档次之外,本次北京车展在许多方面都进一步凸显了一个国际A级车展的品质。
首先,展品的技术含量高,代表了国际最新潮流和最先进水平,真正起到了全球汽车风向标的作用。第二,车展受到全球的高度关注,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第三,自主品牌在车展上不甘落后,与跨国企业同馆争奇斗艳,其展台搭建水平、规模气势、车型阵容都不输给跨国公司。本届车展更有新能源动力应用、安全驾驶、汽车互联等领域的最新技术与产品参展。
第二篇:《让校园更美好》
二年级第三册
第16课《让校园更美好》
丹徒区石马中心小学 肖雪萍
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熟悉学校环境的基础上,了解学校设施的一些基本常识,能为解决学校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关爱集体,关心校园的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去创造美好校园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养成时时处处关注校园、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的行为与习惯。
过程与方法:激励学生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用自己行动让校园更美好活动的乐趣。让学生在校园小调查、金点子行动、小组讨论中,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掌握解决学校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课前校园调查表。
2、课件。
3、爱校大行动表格。
二、教学过程
(一)、校园大扫描
1、师:我们在这所学校学习2年了,学校的名字会写吗?喜欢我们的学校吗,为什么?
生交流、汇报。
2、利用图片,学生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一近教室就感到眼前一亮,咱们小朋友坐得多端正啊!老师刚才还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我们的黑板擦得很干净,是谁擦的?窗户也特别明亮,是哪双勤劳的小手干的?
汇报交流:老师刚才一下子发现了这么多,现在我想跟小朋友们比一比,谁的眼睛亮?前几天,老师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让大家做“小小观察员”去仔细欣赏校园。现在,观察员们一起来谈谈,大家喜欢咱们的校园吗?它美在哪儿?(设计思路:夸夸咱们的校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校园美丽的图片。)教师相机板书:校园真美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空间,提出一个或几个熟悉的话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的图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活的积累提供了最直观的感性材料,校园小调查,可以引导学生多方式、多角度收集资料。)
(二)、校园小调查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咱们小朋友都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一下子看到校园里这么多美好的地方,真是名副其实的观察员啊!(课件出示乐乐猴的话:小小观察员的眼睛真亮啊!可是你们发现了吗?咱们学校里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呢!)
2、师:是啊,咱们的校园很美!可我也常常感觉它有些美中不足,我把自己的发现都拍下来了,大家想看看吗?(出示学生课前拍摄的照片)照片一:两个小朋友擦窗户,边擦边说:“怎么那么脏啊,真难擦!” 照片二:做完早操,学生上楼梯没有秩序,你推我挤,非常危险。照片三:白墙上、绿化带里的动物塑像上有两三个黑黑的脚印。
3、乐乐猴的话:观察员们,你们看到过这些现象吗?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 指名交流自己的发现。
(设计思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放开手脚,通过观看录象片段这种学生乐于参与的方式去熟悉环境、体验生活、感受到问题所在。教师也和学生一起观察交流,对调查时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平等对话。)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把学生平时熟悉的校园生活用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放开手脚,通过拍照、访谈、录像、画漫画等自己乐于参与的方式去熟悉生活环境、体验生活情趣、感受内在价值。教师也和学生一起观察交流,对调查时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平等对话。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三)、金点子行动
1、师:每天生活在校园里,咱们都是心情愉快、朝气蓬勃的,可是看了刚才的情境,大家还开心吗?
2、师:是啊,我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发现了校园中这么多不尽人意的问题,不光如此,现在我们还要努力成为学校的小主人,快点动动脑筋,想想点子,让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好。
3、板书课题:把刚才板书的“校园真美好”改成“让校园更美好”。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播放背景音乐,出示乐乐猴的话:看哪个小组金点子最多?)
4、全班交流。
师:听了大家的金点子,老师真为学校有你们这样的小主人而感到高兴,我会把你们这些金点子转告其他同学和老师,大家也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把这些金点子发扬光大哦!
(设计思路: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在全班交流,大胆交流他们想到的金点子,并且让学生学着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成果,交流时教师要注意积极地去评价。)
(四)、爱校大行动
1、师:相信有了你们这些金点子,我们的校园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大胆地想象,经过努力,美丽的学校会变成怎样呢?
2、全班交流,允许学生大胆描绘美丽的校园。(课件出示乐乐猴的话:谢谢大家,我们的校园更美啦!)
3、师:是啊!只要我们坚持从我做起,从小抓起,时刻关注校园,处处爱护校园,我们的校园就会像乐乐猴说的那样变得更加美好,大家会坚持做好吗?
4、师:那么还等什么,赶紧拿起笔计划一下咱们的爱校大行动吧!课件出示“爱校大行动表格”,请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调查表,播放音乐用心填写。
5、交流:
哪些计划需要向学校汇报,向有关部门提建议,哪些可以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完成?例如:
(1)制作警示标志
学生在纸上画下草图,写上标语,并说出放置或粘贴的位置 乌龟:学我慢慢走——贴在食堂门口 米老鼠:楼梯很滑,请慢慢走——上下楼处 公鸡:爱护花草,人人有责——花圃里 刺猬:千万别碰我——消防栓的玻璃上 自行车:下车推行——校门口(2)红领巾监督岗(课后值勤)
(3)贴标语(课后帮总务处粘贴校园标语)(4)写建议书,课后由班长送至总务处
6、落实行动:
如果学生汇报的爱校行动,可以当堂在教室里实施的,请他马上动手试试看,也可以请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帮忙。不能当堂实施的,就请课后去试试,要注意安全。
(设计思路: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及时积累资源,当堂试试,让学生起来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与激情,并鼓励学生在行动中张扬个性。)
(五)、课后小拓展
1、师:孩子们,你们真的很懂事,能把学校放在心里,处处想着学校,相信你们课后也会坚持自己的爱校大行动,是吗?那么就让我们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努力,把培养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好吧!
2、把爱校行动计划与同学或者家长交流,并一起关注行动的效果,准备好在班队课中交流自己行动的过程,汇报结果。
3、在歌曲“我爱校园”声中结束课堂。
(设计思路:指导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行为能力,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将有利于学生构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板书:
16、让校园更美好
校园真美好——让校园更美好
校园大扫描 校园小调查 金点子行动 爱校大行动 课后小拓展
二、课件制作和使用设想
首先,使用学生自己收集的照片导入。其次,利用课本上的小动物为线索来穿插课件,并配以生动的动画和优美的音乐,来再现情景,这样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三、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 指导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行为能力,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将有利于学生构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本课教学设计总体评价与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有创意地去生活。鼓励他们尽情地展开思维想象,利用自己的智慧积极主动地去改造生活、创造性地美化生活。《让校园更美好》主题活动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培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为更美好的生活献策献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做生活的主人是本次主题活动的目的。活动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心在学校里的所见所闻,并有针对性地结合教育主题发掘好的方面和不足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每位学生都是直接参与者,且都有着各自主见,给每位学生都留出了自主的空间,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此项主题活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体验作为学校主人翁的乐趣,并让学生与同伴合作完成“打造校园新面貌”的实践行动,参与学校的管理,提升自己的品质。只有对生活有了认真、细致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为创造提供本源,从而增强学生创造的自信心。学生结合自己亲历的调查活动提了很多好的建议,在活动中去体验,大胆地实践,此时孩子们的回答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在这里,是生活给予孩子们创造的自信和灵感,是生活给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放飞他们的思维。我们看到的不光是孩子们与校园融为一体,而且孩子们已与生活融于一体。他们在生活中受到了品德教育,在学习中学会了如何过有道德的生活。
第三篇:南城的未来更美好范文
随着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确立的“城市南进、产业东扩”,构筑“一江双城”的城市规划跃然纸上。在规划图上,丽水南城俨然成为了一座比北城更为华美壮丽的新城。站在“十一五”的新起点上,丽水经济开发区的南城开发和产业东扩,在加快发展工业的同时,园区建设将向浙西南中心城市产业功能区提升,园区规模扩大到50平方公里,相当于又建设了一个半左右的丽水城。
瓯江的南边,规划中的南城拔地而起。北边以南明山为界,东边以大梁山为界,西边以丽龙高速公路为界,西北边基本上以瓯江为界,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这个区的城市功能定位在浙西南地区工业发展的集聚中心,工贸业发展、居住环境优越的城市新区,包括产业核心区、城市功能区、体制试验区。
《丽水市南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南城的各项功能配套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布局。其中,工业用地规划布局为高新技术工业片区、七百秧东部工业片区、七百秧中部工业片区、七百秧南部工业片区;居住用地规划布局将主要集中在金丽温高速公路以北的富岭居住组团,居住类型分为普通城市居住区、拆迁安置区、高级生态居住区等;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布局将大致形成两大片区,一个是以七百秧水库北侧的开发区行政中心为核心,形成的面向工业组团的公共设施中心,另一个是结合富岭居住区组团,形成的面向居住的公共服务中心。同时,在整个南城城市功能布局上还配置有商业中心、综合医院、体育中心、国际物流中心、汽车站等大型配套设施。
丽水经济开发区建设规划管理局局长丁勇方告诉记者,在南城的详细规划中将有两个以商业为核心的区块。一个以在建设中的财富广场为中心,一个规划建设在七百秧区块。南城普通城市居住区的房价将比北城更有优势,居住南城的市民可以享受到房子车子一步到位。
第四篇:改革——为过去添光彩,让未来更美好
改革——为过去添光彩,让未来更美好
摘要: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会议选举了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的重要论断。而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就是改革。本文试从改革的背景与困境,改革的依据,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等角度论述改革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
关键字:十八大改革必要性未来
一.引言
中共十八大的召开,提出了不少新观点,但是也有不少原来已有的观点。对于“改革”却争议颇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不要继续改革、怎样改革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希望侧重于十八大提出的观点中“改革”这一方面谈谈继续坚持改革的意义。
二.改革——成长的喜悦与烦恼
1.改革三十年概述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巨大成功,这一消息很快传到各地。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不少地方的农民开始试行包产到组。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率先摘掉了“人民公社”的牌子,挂出了乡人民政府的牌子。
农村出现的改革势头得到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支持。1980年,在中央支持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农村改革的突破性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会议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责任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农业转向国企。
1992年10月,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步入新阶段。
然而,中国社会具有着双重性,改革有着成功的一方面,同时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困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的中国新社会,有一个成长到成熟的过程。
2.改革的喜悦
改革大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的生产力。“改革放松了对农业生产决策者的控制,给企业
①家发挥作用的余地,并鼓励地方政府和私人的生产性活动。”由于社会利益的分化,人们在改革之初对改革非常认同,社会各个群体都拥护改革。最著名的莫过于“小平您好”。1984年,在国庆三十五周年首都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的学生在游行队伍行进中打出横幅——“小平您好”——此画面瞬间传遍世界,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珍贵回忆。“小平您好”实际上就是“改革你好”啊!这是人们发自心底的对改革带来的生产力解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欢呼,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政策的拥护,对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尊敬!特别是在2008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对改革之后的中国发出了“只有中国才能救资本主义”的说法。
3.改革的困境 ①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第100页,安格斯·麦迪森著
然而改革走到今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由于各种群体的分化,人们对改革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部门以低工资雇用工人,而且不提供失业保障和社会福利。国家提供的养老和福利保障是微不足道的,其支出只相当于2005年GDP的0.04%。随后,国家开始对教育实行收费制度。“买房难、上学难、看病难”成为压在百姓身上的新的三座大山。记得《南方周末》上刊登过一篇文章,对这“三难问题”提出了赤裸裸的批判:“房改让腰包掏空,教改让家长发疯,医改让穷人提早送终”。在改革中提出的“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大大加深了普通百姓的承受难
①度。三难直击改革!“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继续改革会不会造成进一步的不平等以致引起社会的**?
第二,学界对立,对改革的取向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由于改革,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小到小贩和城管的战争,上访事件增多,官民关系紧张,大到腐败问题多发,流血事件增多,贫富差距过大,都对改革的继续产生了影响。“精英改革派”提出“国退民进”,要国有经济退出竞争领域,经济私有化。②如果真的走到了以私有制为基础,我国一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就不存在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③
第三,国际问题复杂多变,改革的压力变大。这几年来,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领土争端,中美政治上的变局和紧张局势无不影响着我们进一步正确改革的决心。
4.改革需继续
改革要不要继续?该走哪一条路?在这样艰难的局势下,十八大给出了有力的回答: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环顾十八大的报告,多次提到改革,从政治体制改革到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目标。改革具有两重性,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问题就停滞不前,而要寻找更好的道路,下定决心,坚持改革。
三.改革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提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不能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1.历史上的改革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回顾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的发展都离不开改革。当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矛盾就会凸显,从而呼吁改革。“被称为战国七雄的各国国君,为避免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搏斗中遭到宗族残灭、社稷瓦解的厄运,纷纷变法图强,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④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燕国的乐毅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然而改革需要慎重,如果决策失误,不仅会导致改革的失败,更会引起社会的动荡。西汉王莽的改革就是一个例子。为了克服严重的社会危机,王莽作出了“托古改制”的决策,下令恢复井田制,借以实现“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的理想;通过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确保宗法地主势力的统治和宗法封建贵族的世袭地位;又仿照古代“工商食官”的制度,下令实行“五均六管”。王莽的一系列“复古”决策,严重违反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不仅没有解决西汉所积累的社会矛盾,反而成为农民起义的催化剂。①
②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3页《目前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根本分歧是在哪里?》,韦实,环球视野
③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
④ 《论中国历史上的改革》,2003年9月30日,光明日报
2.改革理论依据
十八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改革有坚持下去的必要性。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进行暴力革命的程度,改革是最佳手段。如果能很好地进行政治体制、经济、文化改革,进而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恩格斯说过,“我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①改革就是用一种新体制代替一种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革除弊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的要求。我国在过去30多年的实践中,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有力的支持。邓小平曾经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事实证明,改革是一项伟大决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才能使中国更好地发展。
3.改革的现实依据
改革发展到今天,引起一些人或集团的利益缺失而遭到反对,或由于道路曲折前途不甚光明,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有斗争精神,坚信新事物定能战胜旧事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要通过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中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国企的改革迟迟停滞、国民收入的分配比例不合理等;政治体制也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如腐败问题突出、官民关系紧张、权力过分集中等。这些都需要在政治体制上进行调整。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现阶段出了问题而放慢了改革的脚步。这是我们利用战略机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目标的要求,也是把握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应对国际社会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要求,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
在思想领域,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想的冲击使得意识形态领域反马克思主义形态也在滋长。胡锦涛在做十八大报告时所说:“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我们的改革,要依据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四.改革的三大方面
在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这三者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是最根本的,只有政治体制改革的实现,权力过分集中问题的解决,腐败问题的解决,才能推动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的良好发展。所以此处笔者希望着重介绍政治体制的改革。
1.政治体制的改革
建设加上改革才能等于发展。为了发展,不仅要发展优良的政治制度,还要减去体制上的弊端。中国整体的政治制度是好的,但是也不能否认其中不尽合理的地方。
1.1政治体制改革背景
从毛泽东时代开始,政治体制中的权力过分集中问题就表现得非常明显。文革之所以产生,不仅仅是毛泽东个人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制度问题。例如,民主集中制宣扬既要民主又要集中,但是实际上我们经常离开民主讲集中。社会可以掌握的自主权经常掌握在国家和政府手中,而国家和政府的权力又往往掌握在执政党手中;地方的自主权力集中到中央;各级领导班子集体领导权力集中到第一把手手中。由此形成的是全社会的权力集中到第一把手手中。这样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如果领导人的决策是对的,那么自然能促进国家社会健康发展;如果讲错了,要搞文革,也无人能够抵挡。我们政治体制的毛病有很多表现,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是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以党代政又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体制上的毛病不利于民主的发展,所以要改革政治体制的弊端。这就是改革政治体制的逻辑前提。维护大框架下改掉弊端之后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制度。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1.2政治体制改革的艰难历程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反复提起,80年代,邓小平根据“文革”教训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竭力主张对具体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主要解决权力过分集中、以党代政的弊端,主张党政职能分开。其中特别强调党政分开,各司其职,党要让政府自己发挥自己的作用,不要包办政府的日常事务。执政党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的发展前景和方向把关,提出宏观的长远的全局性的政治建议。如果党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并且为人民代表接受成为国家意志,这个国家意志就能强制每个公民必须服从;如果每个人民都能围绕国家意志行动,那么执政党就能以正确建议带领着人民前进。这就是领导,是柔性的而不是刚性的。这套理论,毛泽东在1945年就曾提到过。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权不是成天放在嘴上,而是要党推出正确的主张吸引人民,凭人民的认同自觉听从党指挥,这才是民主。党的领导要发挥的第二个方面是党内的廉政建设。打击党内的贪官,反腐败;保持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现在这三大优良作风在不少地方变成“理论联系实惠,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密切联系领导”。所以,党政分开,党管好自己的事情,反而有利于党的领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十三大对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进行梳理和提炼以达到系统化,并且在十三大的报告中空前绝后地大提政治体制改革,充分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的、步骤、内容原则等,并被吸收到政治报告中去。如果社会情况下正常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能够大大推进,甚至能够取消政法委、政府机构中的党组织等。邓小平说:“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要是党政分开及党政只能分开直至功能分开。”
但众所周知,后来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的发生,国际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都不利于共产党执政,整个世界到处是反共的呼声。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重大调整,在有的方面放慢步伐,有的方面停滞不前,有的方面倒退,特别是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毛泽东、邓小平都拥有着极高的权威,类比今天的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不可能再有像毛主席和邓小平那样的极高权威。换言之,今天的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处于一个转型期,经济体制、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最高的权威都处于转型之中,并逐渐转向法理型社会。然而,各个地方和部门的第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依然突出,甚至较之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此以后,中共再不提解决权力过分集中、以党代政的问题,尽管在这之后的党代会上依然会提到政治体制的改革,但是往往都是把矛头引向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只有温家宝前几年大讲政治体制改革,终于点出政治体制改革要重点解决权力绝对化、权力过分集中以及以党代政问题。但是由于积重难返,现在解决这个问题依然很困难。
1.3十八大政治体制改革提法
30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在1986年的评价是:政治体制的改革不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十八大之前的会议中对政治体制的评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放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的加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而到了真正的十八大,却变成了“我们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政治取的重大进展”。我们发现,两次会议的基调不一样。然而十八大报告中还是讲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积极”表明高层有一种紧迫感,一是因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感高度上涨,二是要建立畅通有效的渠道。“稳妥”表明政治体制改革会有阻力,一是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二是一些学者政治家对政治体制改革有过度的疑虑。
我们可以看到,十八大的报告中提出了政改的七个方面的内容,引人关注。1,支持与保证人民通过人大行使国家权力;2,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协商;3,完善基层民主;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5,深化行政体制改革;6,建立健全权力执行与监督机制;7,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虽然报告中提出的还是简单的模棱两可的决策,但是笔者还是希望政府能够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下的重一点,勇于自我动手术,在压力下寻找动力。
42.经济体制的改革
2.1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背景是: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初期对中国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经济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威胁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生存。然而市场经济体制也出现许多问题。“实体经济困难、收入分配不公、内需消费不足、官员腐败等问题逐渐暴露乃至影响民生,引发民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①在这种情势下,十八大要求将“创新驱动”作为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提出指导不同市场济体制改革的“三个平等”的三个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理论,以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四化同步”的新观点,为下一段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前进方向。
2.2国企改革:如何前进
经济体制改革矛盾点很多,笔者试重点介绍国企改革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的侧重点。
首先,坚持国有经济的正确地位不动摇。失去了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就不复存在;所以我们要在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国企改革。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完善公司治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转换企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解决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进一步解决企业办社会、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由于“政企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政企不分仍然存在,所以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②这和上述政治体制的改革类似,都需要从制度上去解决既有问题。依然希望党的决心能够下得大一点,各项政策出台得及时一点,从制度的完善上解决这一问题。
2.3十八大经济体制改革提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3.文化体制的改革
胡锦涛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此处略述。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贯穿整个建设时期的就是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改革。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一定是改革的社会主义社会!
①
② 《十八大后的市场化改革重点——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瞭望》第32页《国企改革:如何稳步前行》,《瞭望》第14页
五.引用及参考书目:
1.《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安格斯·麦迪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目前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根本分歧是在哪里?》 韦实 环球视野
4.《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5.《论中国历史上的改革》2003年9月30日,光明日报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十八大后的市场化改革重点——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瞭望》
8.《国企改革:如何稳步前行》,《瞭望》12月月刊
12月月刊6
第五篇:“畅想未来城市,低碳让生活更美好”
“畅想未来城市,低碳让生活更美好”
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给我们展现世界各国人民对城市发展和美好生活的理解。而围绕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与环保概念和低碳生活是分不开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未来城市发展进程中,更好的面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共建低碳社会,已成为大家共同的努力方向。
为了把更多青少年对未来城市的梦想展示出来,更好的反应出城市的美好生活,在于生活在中的每个人每天的点点累积的理念。我们以世博会为契机,倡议开展青少年环保创意行动,唤起青少年的环保意识,激发青少年对城市未来的畅想,发挥他们的创新才智来创造未来更美好的生活。
二、活动主题:“畅想未来城市,低碳让生活更美好”
三、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上海市科协、上海市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中小学)办公室 主办单位: 中福会少年宫、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
四、活动对象:上海市在校中小学生
五、活动时间
2010年3月——2010年6月
六、活动主要内容
1.旧盒大变身
形式:围绕主题,发挥少年儿童的想象力,从孩子的视角,以生活中废弃物为载体,以创意制作的表现形式来展示低碳的理念和对未来城市生活的畅想。 要求:
1)作品以废旧药盒或药瓶等废弃物为主,汲取艺术的灵感,通过相关的手工制作,展现出一种新的带有艺术性的作品。作品形式不限,可以结合绘画或其他艺术形式。要求结合健康环保,低碳生活或反映世博主题。
2)作品尺寸:底板长、宽在50CM~100CM左右
3)每区县推荐3——5所学校参加,每支参赛队不超过5人。4)现场决赛于2010年5月下旬举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2.创意环保画
形式:健康、低碳生活的理念通过创意画的形式来表达。
要求:作品尺寸为4K大小,绘画种类不限,可以是儿童画、水彩画,仅限个人作品,入围决赛的作品将以环保袋创意手绘的形式呈现。 截稿时间:2010年5月20日
七、具体安排 1、2010年3月 活动推广 2、2010年3-4月 作品制作 3、2010年5月 各区县选拔 4、2010年5月中旬 市级复赛 5、2010年6月 颁奖展示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