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教案3

时间:2019-05-14 07:0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华罗庚教案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华罗庚教案3》。

第一篇:华罗庚教案3

华罗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提要或综述的方法概括作品的内容要点。

2、加强对文章要点的深层理解,提高表述和概括水平。

3、结合单元要求,学习华罗庚先生的伟大人格和自强不息、艰苦拼搏,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层次,把握关键,进行正确的概括。

2、体味传主一生中无数闪光点中的几个,把握作者的主要写作目的。

教具准备

出示华罗庚先生的照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前先检查一下上节课有关对勤俭的思考,积累下面的名言名句

1、君子以俭德辟难。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倡议书

节约用电用水,树立勤俭节约美德

当前,我国一方面面临水电资源短缺的困扰,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严重的水电资源浪费现象。有水当思无水之苦,有电当思无电之痛 …… 如果说干旱是缺水缺电的“天灾”,那么比“天灾”更严重的则是“人祸”。随处可见的人为的浪费水电,也是缺水缺电的重要原因,更是我国水电资源的头号敌人!

今年以来,我校每个月的电费高达七千元左右,水费达七、八千元以上,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如果费用分摊到每个人身上数额将是巨大的。根据电视、报纸等媒体报道,今年我国缺电现象将更加严重,全国将有二十几个省限电,上海也不例外,全国各地都在制定节电措施。

然而,在我们学校经常能看到这种现象:办公室、教室无人灯照开,白天光线充足时灯也全部打开,长明灯随处可见,计算机不关习以为常,空调等大功率电器也经常出现人离照开现象;厕所、公用水龙头等,人走水照流,用水设备坏了无人报告,长流水见惯不惊。

为响应国家节约用电用水等有关号召,降低我学校不必要的开支,使学校得以长久兴旺发展,我们希望全体师生员工:

1、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开始,重树勤俭节约的美德;

2、用完水后,要及时拧紧水龙头;

3、洗物漂洗适度,杜绝不关水和用水长时间冲洗;

4、人走灯灭,人离扇停,光线充足时,不开灯;

5、室内温度30摄氏度以下不开冷空调,10摄氏度以上不开热空调。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罗斯福坐在轮椅上依然左右着当时世界的格局,布伦克特虽然看不见什么东西,但靠着导盲犬坐上了英国教育大臣的位置,海伦•凯勒眼前虽然一片黑暗,但用心灵的光明写出让世人为着震撼的《我的生命》┅┅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同样是一位身残志坚的伟人,他就是让中国数学走向世界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学习顾迈南所写的《华罗庚》这篇课文,全面认识华罗庚的不平凡人生历程与伟大人格魅力。

二、整体理解课文,概括文章要点

1、课前预习。问题布置:(1)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每一位同学最起码找出五处让你为之感动或印象深刻的句子、段落,并加以阐述说明。

2、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然后准备回答相关问题。

(老师提示:大家可从华罗庚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致力于中华的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三个方面中传主所体现的行为、精神面貌、学识、成就来开展讨论)

3、问题展示:

(1)经过讨论大家认为青年的华罗庚是如何走向成功的?试从文章中你认为能体现这一点的相关句子或精彩片段。

学生明确:首先,先要讲的是华罗庚先生写过的一句诗,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诗云: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正好阐明了华先生走向成功的经验总结。爱迪生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勒纳也说过“天才是最强有力的牛,他们一刻不停,一天要工作18小时。” 天才出自勤奋,华罗庚用他的一生演绎了这一点,正因为有他不懈的努力,不懈的追求才能换取功成名就,在数学这块领域上做出卓越贡献。

其次,三个场面。“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的写┅┅”“┅┅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招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的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大家给他个绰号叫罗呆子┅┅”“晚上在昏暗的菜油灯下进行研究工作”。如果讲刚才上面那句话是从大的方面来阐述,那这里截取的是几个生活细节,是从小的方面来讲,但这可以让我们更真切的体会到什么叫做废寝忘食,什么叫做“最强有力的牛”,华罗庚是用心在努力。用心,同学们,相信大家都听过牛顿因为一心扑在学习研究上而错把墨水当开水喝了下去的故事,人家能成功,正因为他们都能专心致志去做好每一件事。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达到忘我之境界,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因为人们最难克服的就是心有杂念,而产生杂念的源头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懒性。用心是一个人克服本身懒性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相关补充:读大学四年里自修了英、法、德文三门外语;要有熊庆来这样的伯乐┅┅

老师提问:这些都不但体现出他的勤,而且也体现出他的一种拼搏精神,那么大家能不能想到古今中外一些努力拼搏,勤奋好学的一些例子呢?

相关链接:宋朝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废纸就堆了两个房间,写到最后自己是“目视昏近,齿牙几无,神识衰耗”;萧绎皇帝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半躺在床上,但他仍坚持学习,即使在闷热的夏天,因为拼命读书最后落得个“肘骨渐现,膝皮尽无”;古时有匡衡“凿壁偷光”车胤裹萤,李密牛角挂书,苏秦引锥刺股,有悬梁苦读的孙敬,还有映雪的孙康,映月的江沁;印度有一位著名的演说家为了练舌头的灵活性,舌头上压块石头不停的做口部运动┅┅

总结:从这些我们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勤奋、拼搏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要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板书:青年华罗庚成功的途径:勤奋 拼搏

(2)文章作者是从不同角度来塑造华罗庚的,刚才我们所讲到的是他的勤奋与拼搏,那课文中还有那些方面的思想品质让你感到由衷的敬佩?

明确:

1、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数学,一种执着的追求。成就事业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勾践能成功正是他复国的执着信念使然。板书:执着追求

2、勇于向权威发起挑战(指出欧洲伟大的数学家瓦尔登和欧•Schleie在1928年确定了一个交换域K上的特殊射群的自同构证明中的一个错误)。勇于挑战。这同样是一种人格魅力所在。板书:勇于挑战

3、他放弃了美国的优越待遇而毅然回国,他回来目的只有一个: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这让我们想起钱学森,他也是冲破重重阻碍,突破美国的层层糖衣炮弹才投身于中国的建设。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有很多两难选择,人很多时候的选择都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本质属性,特别象这种选择。真正的英雄是不管何时何地都把祖国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更是一种人格魅力的所在。板书:祖国利益、集体利益第一位

4、他发现了陈景润,在面对陈景润提出的意见他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如获至宝,直称“这个年轻人真有想法。”试问作为一个赫赫有名的数学家,他能做到这一点是何等的了得。帮助年轻人,鼓励年轻人,包容年轻人,善于发掘年轻人,他让我们由衷的敬佩,这充分体现华罗庚的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正的大家就是能纳百川。远古时尧把位让给舜,舜又把位让给禹,他们都有虚怀若谷的品行,有过人的胆识,这是优良传统,华罗庚做到了。这是另一种惊人的魅力。板书:虚怀若谷

5、他传播、推广优选法与运筹学,把它们运用于农业生产上,使农民伯伯们大受其益。这除了他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外,更重要一点就是我们在读书时要学能为民服务的知识,要做到活学活用,不死读书。我们要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学会“活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要学会把黄金屋搬出来为己用,把颜如玉带回家。这就是活学活用,用知识来利国利民。板书:活学活用

6、最后,引用华先生的一句话“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来概括华先生的一生,不空不松,孜孜不倦,坚持不懈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要学会的也是能做到“不空,不松”,这有很大的难度,但我们应该象朱光潜先生所讲到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到从实而终。板书:从实而终

总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从中深刻的感受到华罗庚先生的个人魅力,这是伟大任务的魅力,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应该以他为榜样,好好学习,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篇:《华罗庚》教案

一、教学目的:了解传记的特点和写法;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学习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材的毅力和献身科学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华罗庚人生经历和精神,传记文体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是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

他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凭自学最终走上清华大学讲坛。他身负残疾,却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他在抗战期间,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却写出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他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大家听了这么多关于华罗庚先生的情况后,不知道大家对华罗庚先生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否对进一步深入了解华罗庚先生感兴趣呢? 2.字词。

华:huā同“花”huà姓,华山huá中华。

引申:令líng狐冲,任rãn盈盈,韦wãi小宝贝 扉页fēi 拙zhuō 叟sǒu 筱xiǎo 瘸quâ 怜悯mǐn 蜚声fēi 金瓯ōu 鹰鹯zhān 褒奖bāo 江畔pàn 矩形jǔ 追溯sù 商榷quâ 兴奋xīng 怠慢dài 3.作者简介。

顾迈南,新华社女记者,是科技新闻工作者,也是科普作家。2002年出版的《中国科普名家名作》收录了顾迈南和她的作品。4.课文分析讲解。

小标题一(1-6)失学前后,热爱痴迷数学(7-10)残疾后,决心献身数学。

(1-5)清华四年,研究数论;英国两年,得出 “华氏定理” 小标题二(6-9)西南联大几年,完成《堆垒素数论》(10-12)访美四年,扩大研究范围(1-6)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

小标题三(7-10)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11-15)致力于数学的实际应用(图为课文结构分析图)⑴前言部分。

结构上是倒叙。引申复习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并叙等。作用:在内容上写华罗庚挑战权威,引起读者的兴趣。

选材上,选择华罗庚自学成材的标志,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同样的,对于这件事情之前、之后的情节发展,读者也有浓厚的兴趣。补充介绍人物:

熊庆来,是华罗庚的老师,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1893-1969,字迪之,云南人。曾经留学比利时、法国,并且在法国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的成果,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被国际上采用并称作熊氏无穷数。熊庆来先生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对于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相当的热心。早年他在东南大学当教授的时候,发现一个叫刘光的学生相当有才华,变经常指导他读书、研究,后来还和另一位教过刘光的教授一起资助他出国留学深造,甚至是卖掉自己身上的衣服给他寄钱。后来这个刘光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后来熊庆来先生来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在学术杂志上看到 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才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70多高龄半身不遂的时候,还抱病指导两个研究生杨乐和张广厚,他们后来都成为很有成就的年轻数学家。

唐培经,是华罗庚的同乡,也是江苏金坛人,后来曾经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1903-1988。从小家庭就很重视他的读书,全力培养他成材。他在东南大学学习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来回家乡担任金坛中学校长,接着到了清华大学担任教员,后来又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当选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会员。抗战爆发以后,他毅然回国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个相当有爱国心的学者。1949年,唐培经先生到了美国,1951年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后来又担任了拉美区域农业统计顾问,直到1969年退休。⑵第一部分。

叙写了华罗庚青少年时期对数学的痴迷,即使遭受失学、身体残疾的不幸也仍然痴心不改,刻苦自学,终于成功的感人事迹。

第一层:介绍华罗庚名字的由来、身世及家庭。

第二层:介绍华罗庚受数学老师王维克的影响而爱上数学。

例子说明华罗庚在数学上的天赋,是为了进而说明为什么那么聪明即勤奋。

诗一:表现要埋头苦干的思想,认为天才是辛苦挣来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智力的不足。说明华罗庚成功的原因。补充人物介绍:

第三层:介绍华罗庚失学后仍然痴迷于数学而刻苦自学。第五段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具体感人地表现出他对数学的痴迷。“罗呆子”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其痴迷的程度。第四层:说华罗庚不幸染病而留下终身残疾。

作用:设置悬念,同时写逆境更能体现华罗庚自学成材的艰苦和努力。第五层:介绍华罗庚决定不一生献给数学。呼应了文章前言部分。小结:文章处处着力刻画华罗庚青年时代自学环境的艰苦(失学、为生计而忙碌、身患残疾、学习的书籍数量极少),事实上是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条件越艰苦,越是说明他自学的努力程度大,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表现出了华罗庚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和刻苦自学的精神。第二课时 ⑶第三部分。

主要介绍了华罗庚 1932进入清华大学到新中国成立这近二使年的时间里,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巨大贡献。第一层:介绍华罗庚进入清华四年,研究数论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蜚声国际;留学英国两年,研究并得出了“华氏定理”。

被破格提拔是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补充人物介绍:

叶企孙,1993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是这样评价他的:“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国物理学最早的组织者之一,为我国物理学研究与理科教育、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898-1977。出生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18毕业清华大学后来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受聘东南大学,后来到了清华大学,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有担任了清华大学理学院第一任院长,成为清华大学的领导核心人物。同时,他也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在解放前,一直是中国科学界实际上的领导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也就是今天的院士。但是,由于解放前的经历,在解放后他渐渐的脱离了中国科学界的核心,在文革中更是受到了牵连和迫害,在1977年悲惨死去。

第二层:介绍华罗庚在西南联大的几年间的艰苦生活,写出了二十多篇论文,完成了《堆垒素数论》的手稿。

诗二:表现对国土受侵略,敌人横行霸道的满腔愤慨,表现强烈的爱国精神。

在昆明生活环境的艰难,即表现其成绩出之不容易,表现他的刻苦,也表现出爱国精神。第三层:写华罗庚应邀到苏联旅行及苏联科学界对他的褒奖、重视。;

第四层:写华罗庚应邀访美四年,扩大了研究范围,受到美国数学家的赞誉。出国的讲话,为其将来的回国做了铺垫。

各方面对他研究成就的评价,侧面表现出他研究成就之大,同时也表现出了以后毅然回国的爱国精神。

小结:文章大量采用了他人对华罗庚的评价,通过评价反衬表现出华罗庚取得成就的巨大。同时,通过华罗庚在国外受到尊敬和研究成果斐然的描写,表现出一个在民族危亡关头依然放弃国外安稳的环境和锦绣前程,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数学家的爱国形象。⑷第四部分。

主要介绍华罗庚在建国后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积极研究、推广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第一层:写华罗庚号召留学生并带领家人回国。

公开信采用了借代、借用、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酣畅淋漓地表现其爱国热情和一颗红彤彤的赤子之心。

第二层:介绍华罗庚非常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科学的青年人。重点介绍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

看信的反应表现出他发现人才的兴奋和喜悦。

第三层:介绍华罗庚传播与推广优选法和运筹学,把数学方法教给群众,去处理实际问题,受到外国同行的可顶。诗三: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兴奋心情,表现了这位科学家把为国为民服务当作乐事的高尚情操。第四层:写华罗庚光荣入党。

诗四:表现华罗庚入党的喜悦心情和对党的耿耿忠心。第五层:写华罗庚自勉自励。自勉的理解(课后思考第一题):

空,即空洞,无所事事;松,即松懈,不思进取。实,一则实干,扎扎实实地做事,活到老干到老,二则要办实事,科学要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小结:文章通过介绍华罗庚在建国后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积极研究推广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表现出了华罗庚的爱国热忱,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用人方法和务实的工作态度。5.课后思考题。第一题,已经解决。第二题,已经解决。第三题:

1910年11月 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30年 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2年 进入清华大学 1937年夏天 由英国回国,在西南联大担任数学教授 1941年 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 1950年2月 从美国动身回国

1957年 出版60万字的《数学导引》

1958年以后 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6.总结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华罗庚的精神

逆境中奋斗的精神;2自学成才的模范作用;爱国精神;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用人方法;务实的工作态度。

7.总结文章写作特色。

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紧凑。表现在小标题上,除了开头外全文用三个小标题统领起来,三个小标题主要是以华罗庚的生平主要事情来拟定的,同时又暗含了青少年、中年和老年这三个时期,概括性很强。

②过渡自然。部分之间,层之间,段之间都有巧妙的过渡。承上启下,很好的连接了文章的内容。

③语言准确、质朴、生动、形象。文章介绍的是数学家,所以文中时间、地点、生平事迹、研究成果、数学专用名词等都用得很准确,科学性很强。在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时候,不惜笔墨,用细节、引用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④大量使用引用这种写作手法。引用名人自己的话语、诗文,也是传记文表现人物真实的一种方法。文中引用了华罗庚的诗歌,以及他的话语,使文章对华罗庚精神世界的剖析更加深刻透彻,使读者能够触摸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

⑤评说的使用。传记主要是叙述介绍人生的生平事迹,如果穿插一些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可以使作品避免单调,增加一些文学色彩,使读者获得启迪和教育。8.回顾总结传记的特色。

①人物与历史背景相结合②真实性与文学性想结合,各种写作手法的应用③语言平实④评说的使用⑤引用的使用。

第三篇:《华罗庚》

《华罗庚》

《华罗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 3.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 2.难点:

(1)

本传记在组织材料上的特点

(2)

理解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的一些话语特别是诗句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感受其高尚品格,汲取人生的教益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语:

同学们,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最大的兴趣又是什么呢?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过:“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他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最大爱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我国数学界的名人华罗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学们知道华罗庚最敢兴趣的事物是什么?(数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华罗庚》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他的人生与数学的不解之缘。(板书:华罗庚)

2.请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本文作者顾迈南,她是新华社女记者,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 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关于她的作品请大家看一下课件。

3.下面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全文,留意一下: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否想象出华罗庚的具体肖像?能否了解到他家庭婚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4.让生回答刚才的问题(不能),那我们主要了解到的是什么?(华罗庚的求学和事业)

5.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板书:一.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大家看看:这是一个什么结构?重心在哪?(定中结构,重心在后)由此我们不仅了解到华罗庚的青年时代是艰辛的,而且还了解到他是自学成材的。那么,他是否从小就自学呢?(不是)如以失学作为界限,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失学前和失学后两部分,失学后的他又遇到了更大的挫折:一场可怕的伤寒症使他双腿残疾了;所以失学后那部分的内容又可以分为残疾前和残疾后两部分。引导学生概刮出他在失学前、残疾前和残疾后这三个阶段的表现以及他对数学的态度。

失学前:初露锋芒(初中妙法解题)深爱数学 失学后:残疾前:艰苦自学(他姐姐华莲青的话)痴迷数学(罗呆子)

残疾后:矢志不渝

献身数学

6.小结:不管条件是怎样地艰辛,也不管命运是如何地坎坷,他对数学都是一往情深、坚贞不二,终于有志者事竟成,他写出了什么?(让生回答)[《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一鸣惊人。那么出名之后,他是否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还是乘胜追击?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第二个小标题《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的具体内容,归纳出:华罗庚去了哪些地方?每个地方他各取得了哪些成就?

7.提问并学生回答:清华大学四年:助理员→助教→教授[“破格”、“迅速”]

剑桥大学两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写了18篇论文]

西南联大七年:〈堆垒素数论〉

访美四年:研究范围扩大[“这期间他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多复变数函数论……“]

小结:通过刚才的归纳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华罗庚看出他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而且 可以看出他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精神。

8.重点分析课文P33页华罗庚在西南联大的艰辛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其爱国精神:(1)

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其生活艰辛的原因[日本列强侵华](2)

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本列强侵华,杀烧抢夺,无恶不作,给我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劫难](3)

分析华罗庚的诗句“寄旅昆明日……”:该诗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金瓯”喻当时国破家亡的现状,“狐虎”、“鹰zhan ”喻日本侵略者,这里把人喻成物,表达的是一种鄙视和不满之情,还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那么这位爱国人士为祖国做了哪些贡献呢?(让生回答)[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个小标题的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概刮出他在这两方面的贡献:

数学研究:典型域、《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 运筹学、优选法

教育事业:关心中学教育事业

[积极提倡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

培养人才 [陈景润、万哲先、王元等出类拔萃] 9.为了数学事业的后继有人,华罗庚除了专心研究,还致力于人才的培养,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他对陈景润的培养:

(1).“华罗庚看了……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而是如获至宝。”[可见华罗庚的虚怀若谷](2).“推荐”、“亲自指导”等词语可见他对人才的爱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因为有了华罗庚,现当代的中国数学研究才能誉满全球。

10.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管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从默默无闻到名誉天下,华罗庚都一如既往地挚爱着数学。对数学的挚爱就如一条线轴贯串着他的一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理解本文所引用到的华罗庚话语 2.分析本文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华罗庚》一文,文章中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讲的是华罗庚的自学,其实自学也是为了后来的研究事业打下基础,第二和第三个小标题的内容概刮起来可以说是他在事业上的成就;所以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华罗庚的事业史。全文通过其事业史这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华罗庚的人生历程,让我们从中了解到华罗庚的精神面貌与高尚品格,以至于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可以说,华罗庚不愧为一位伟人。2.教学过程:

(1)如果在我们教室里挂一句华罗庚的名言,同学们会从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话语中推荐出哪一句呢?(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的能力)

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所挂的名言,归纳出名言的特点 2)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名言的定义:

名言:顾名思义,即为著名的话。一般都是论述精辟、哲理性强,能给人以某种启发或鼓励的话。

3)

让学生自由发挥,推荐自己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1)

P31“神奇妙算古名词……”强调勤奋

2)

P33“寄旅昆明日……”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情怀

3)

P34“我们决不能等待着真正需要科学的时候,在开始研究科学。”重视科学,有高瞻远瞩的精神。此句与P36“向在城市里,今来大地边……”充分体现了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4)

P34“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爱国情怀

5)

P37“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对党的忠诚与热爱 6)

P37“科学的根本是实。”实事求是的精神 7)

P37“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空:空洞、无所事事。松:松懈,不思进取。实:A.实干,扎扎实实做事B.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其进取、求实的作风

4)

小结:刚刚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句子,现在老师也说

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吧!我向同学们推荐的是P37“树老易空……从实以终”,当时华罗庚已处于古稀之年,已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他不自满,仍思进取,这使我想起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的曹操也已到晚年,已在政坛上建立了自己的丰功伟业,但他仍胸怀壮志,正处于英姿焕发时期的我们,是否更应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呢?!3.组织学生讨论:本文在组织材料上以及语言上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一文的区别

总结:1.组织材料上:本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描述华罗庚的事业史来展示一生的历程,而〈“布衣……〉一文则是通过描述孙中山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表现他朴素、淡泊名利等优良品质

2.语言上,由于本文作者为科普作家,使得全文语言平实、叙述精确,使用了大量精确的阿拉伯数字;而〈“布衣……〉一文的作者为传记作家,其行文故事性强,生动有趣。3.布置作业:完成P38的表格

附录板书设计:

华罗庚

一.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失学前:

初露锋芒 深爱数学

↓ 失学后:残疾前:艰苦自学 痴迷数学

残疾后:矢志不渝

献身数学

二.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

清华大学四年:

助理员→助教→教授

剑桥大学两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西南联大七年:〈堆垒素数论〉

访美四年:研究范围扩大

三.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数学研究:典型域、《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

运筹学、优选法

教育事业:关心中学教育事业

[积极提倡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

培养人才 [陈景润、万哲先、王元等出类拔萃] 为了数学事业的后继有人,华罗庚除了专心研究,还致力于人才的培养,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他对陈景润的培养:

1.“华罗庚看了……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而是如获至宝。”[可见华罗庚的虚怀若谷] 2.“推荐”、“亲自指导”等词语可见他对人才的爱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因为有了华罗庚,现当代的中国数学研究才能誉满全球。

总结: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管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从默默无闻到名誉天下,华罗庚都一如既往地挚爱着数学。对数学的挚爱就如一条线轴贯串着他的一生。

数学教育:关心人才 提拔人才

华罗庚与数学的不解之缘

青年

中年

老年

(对数学的热爱就如一条线轴,贯穿着他的一生)

第四篇: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3

在纪念华罗庚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钱运录

(2010年11月12日)

2010年11月13日08: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纪念华罗庚同志诞辰100周年,缅怀他的生平业绩和卓越贡献,学习他的崇高品德,表达对他的无尽追思。

华罗庚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卓越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同志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初中毕业后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后又不幸身患伤寒致使左腿残疾,但他在逆境中奋发努力,刻苦自学数学,青年时代就在数学研究领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1931年到清华大学工作。1936年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深造。1938年回国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赴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1950年,他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把全部精力投入新中国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中。华罗庚同志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学部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副主席等职。1985年6月12日,他应邀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因心脏病突发倒在讲台上,不幸逝世。华罗庚同志的精神和事迹感染、激励和鞭策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努力学习,献身科学,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努力奋斗。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华罗庚同志是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一生留下200多篇学术论文和专著,有的已经成为20世纪数

学的经典著作,其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和“华——王(元)方法”等。由于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华罗庚同志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已经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

华罗庚同志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并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以及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并亲自组织和领导了“双法”的普及推广活动,足迹遍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双法”的推广不仅为节约能源、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普队伍。毛泽东同志对他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1964年和1965年两次写信祝贺和勉励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

华罗庚同志是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早年,他曾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新中国的诞生,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曾写道:“不经过黑暗的人,不知道光明的可贵;不经过严冬酷寒的人,不知道春日的可亲”。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使他更加坚定了跟共产党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强大信念。他不断加强学习,强烈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尽管在以后的经历中遇到许多困难和曲折,但他始终没有动摇对党的信念和追求。197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宿愿。他把入党作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新起点,以“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自励,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奋不顾身地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华罗庚同志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是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1951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中央常委、副主席。他始终牢记参政党的历史使命,积极参加民盟的各种活动,团结带领广大民盟成员,为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创民盟工作的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4月,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积极参加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各项活动,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献计出力。他利用自身广泛的国际影响,在华裔

知识分子中开展大统一、大团结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科学文化交流。

华罗庚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5年了。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是赤诚对党、科教报国的一生,是光荣的、战斗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奉献给科学事业,奉献给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宏伟大业,给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为我国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时代的楷模,为青少年一代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崇高的品德和奋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传承,他未竟的事业,需要我们继续为之奋斗。

我们要学习华罗庚同志为国分忧、为民尽责的坚定信念。华罗庚同志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祖国的”。作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完全可以在国外享受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丰厚的待遇。但是只要祖国需要,他就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把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热爱有机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融入到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之中。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在我国科技事业最前沿,常年奋战在为劳动人民服务的生产第一线,不愧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他坚持运用科学、求实、创新的理念指导科学理论研究,牢牢把握科技工作的正确方向。他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贯彻到领导和组织人民政协和民盟的各项工作中,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是贯穿华罗庚同志一生的不懈追求。

我们要学习华罗庚同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这是华罗庚同志因病致残后的呐喊,更是他敢于与命运搏斗的誓言。他身残志坚,刻苦钻研,百折不挠,率先提出了许多富于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解决了许多关键性难题,为我国数学研究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不管世间风云如何变幻,不管条件如何艰难困苦,他对科学研究的痴迷没有改变,“醉心于科技创新”的信仰没有改变,“重上前线,再试宝刀”的干劲没有改变,历经种种劫难不折其志,经受重重考验不悔其行。即使到了晚年,他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但仍然手不释卷,勤奋研究,组织带领一批又一批青年科学家勇攀科技新高峰。病重住院期间,他仍继续坚持工作,鞠躬尽瘁,直至倒在学术报告的讲坛上,用行动实践了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的追求。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在磨难中顽强拼

搏,是贯穿华罗庚同志一生的伟大精神。

我们要学习华罗庚同志甘当人梯、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华罗庚同志曾说过:“人有两个肩膀,我要让双肩都发挥作用。一肩挑起‘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送到工农群众中去;一肩当作‘人梯’,让年轻一代搭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这是他作为优秀教育家的心声,也是他多年来孜孜不倦为国家和人民甘当伯乐、培育英才的真实写照。为了新中国科学事业的进步,他不计个人名利,从无门户之见,不遗余力地提携后进、培养人才,亲自指导和培养了陈景润、王元、陆启铿、万哲先等一大批数学研究事业的接班人。他亲自撰写科学通俗读物,引导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向科学进军,以使我国科学研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为培养人才甘当人梯,为青少年一代无私奉献,是贯穿华罗庚同志一生的崇高风范。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今天,我们纪念华罗庚同志,就是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继承以华罗庚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华罗庚介绍

人物简介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俗话说得好:“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大数学家华罗庚同志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奠基。

[编辑本段] 往事略集

■早年学习时期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便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当时的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得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得抱着书不放。

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辛酸地说:“那正是我应当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顽强地自学到18岁。1927年秋,和吴筱之结婚。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家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集合》和一本缺页的《微积分》。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在19岁那年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论文。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对这篇文章很重视,他问周围的人说:“这个华罗庚是谁?”,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华罗庚这个人。后来,一位名叫唐培经的清华教员向熊庆来介绍了他的同乡华罗庚的身世。“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啊!应该请他到清华来。”熊庆来听后非常赞赏。这年,华罗庚只有19岁,却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 年成为讲师。1936年,他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不愿为申请学位浪费时间。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从1939年到1941年,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他还积极参加到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之中。《堆垒素数论》后来成为数学经典名著,1947年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文、英文、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搞原子弹,于是选派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赴美考察。9月,华罗庚和李政道,朱光亚等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后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回国建设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感到无比兴奋,克服了来自美国政府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决心偕家人回国。他们一家五人乘船离开美国,1950年2月到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充满了爱国激情,鼓励海外学子回来为新中国服务。3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这封信。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车抵达北京。

华罗庚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接着,他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开始筹建数学研究所。1952年7月,数学所成立,他担任所长。他潜心为新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王元、陆启铿、龚升、陈景润、万哲先等在他的培养下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 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他为培养青少年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从出题、监考、阅卷,都亲自参加,并多次到外地去推广这一活动。他还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中要培养学术空气,开展学术讨论。他发起创建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我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华罗庚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参加新中国的各项社会活动。1953年,他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他作为中国数学家代表,出席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二战后首次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他还出席了亚太和平会议、世界和平理事会。1958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的会议。

195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在继续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他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1964年初,他给毛主席写信,表达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同年3月18日,毛主席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他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亲自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工厂推广和应用“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夏去江汉斗酷暑,冬往松辽傲冰霜”。这就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1965年毛主席再次写信给他,祝贺和勉励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

■文革斗争时期

“文革”开始后,外地推广“双法”的华罗庚被急电召回北京写检查,接受批判。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指示:“统筹方法还是要搞的。”1970年4月,国务院根据周总理的指示,邀请了七个工业部的负责人听华罗庚讲优选法、统筹法。这之后,他凭个人的声誉,到各地借调了得力的人员组建“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小分队”,亲自带领小分队到全国各地去推广“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小分队共去过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所到之处,都掀起了科学实验与实践的群众性活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的工作受到胡耀邦、叶剑英等同志的关心和支持。

1975年他在大兴安岭推广“双法”时,因积劳成疾,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粉碎“四人帮”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作)、《优选学》等专著也相继正式出版了。1979年5月,他在和世界隔绝了10多年以后,到西欧作了七个月的访问,以“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的心愿,把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介绍给国际同行。

■晚年大家时期

1982年11月,他第二次患心肌梗塞症。

1983年10月,他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邀请,赴美作为期一年的讲学活动。在美期间,他赴意大利里亚利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成立大会,并被选为院士;1984年4月,他在华盛顿出席了美国科学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仪式,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1985年4月,他在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华罗庚担任的社会工作很多。他是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于1952年9月加入民盟,1979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他1958年就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1979年6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答邓颖超同志的勉励时他表示:“横刀哪顾头颅白,跃进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

1985年6月3日,他应日本亚洲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赴日本访问。6月12日下午4时,他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向日本数学界作讲演,讲题是《理论数学及其应用》。下午5时15分讲演结束,他在接受献花的那一刹那,身体突然往后一仰,倒在讲坛上,晚10时9分宣布他因患急性心肌梗塞而逝世。

华罗庚一生在数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成就,主要在于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报国之心和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毅然放弃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迎接祖国的黎明;他才能够顶住非议和打击,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成为蜚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

■华罗庚逝世后

华罗庚这位杰出科学家在6月12日去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举行了华罗庚奥数比赛。

■有关华罗庚的句子

当他已是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时,在《从孙子的神气妙算谈起》这本书的扉页他写过一首诗:“神气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神气化易是坦途,易化神气不足提。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下载华罗庚教案3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罗庚教案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家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 【名人简介】华罗庚生卒年(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从小喜欢数学,但因家境不好,只读完初中,便不得不退学......

    华罗庚有感

    读《华罗庚传》有感 说起华罗庚,大家都耳熟能详,他是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然后读完了他的传记之后使我对他有了重新的认识。 华罗庚,1910年11......

    华罗庚名言

    华罗庚名言1、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可能靠运气来创造发明,对一个问题的本质不了解,就是碰上机会也是枉然。入宝山而空手回,原因在此。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

    华罗庚读后感[精选合集]

    《华罗庚》读后感西宁市晓泉小学 六年级(5)班 陈文婷华罗庚 读后感 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

    《华罗庚》读书笔记(范文模版)

    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19XX......

    《华罗庚》读后感

    “读后感” “天才”不是一下子做出来的。华罗庚他既是一位天才,也有了不断的努力才成为伟大的数学家。 华罗庚的人生并不平坦。他父亲40岁才生下他。他从小贪玩、好动,两条......

    华罗庚故事

    大数学家华罗庚 今天11月12日是华罗庚诞辰一百周年,华罗庚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人民的科学家,是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

    华罗庚名言

    ●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 ,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