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知识梳理

时间:2019-05-14 07:0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术鉴赏知识梳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术鉴赏知识梳理》。

第一篇:美术鉴赏知识梳理

美术学科知识梳理(人美版小学1—6册)

第一册

• 《爵士》 马蒂斯 法国 • 《蓝天》 康定斯基 俄罗斯 • 《戏鱼》 张芝兰 农民画 • 《天坛祈年殿》 • 《母与子》 潘常旺 • 《洗澡》卡萨特

• 《母亲保护她的女儿》 珂勒惠制 德国 • 《猴妈妈和宝宝》 毕加索 西班牙 • 《欢乐柱》 田世信 • 《花狮子》 张芝兰 第二册

• 《冬日婴戏图》 佚名 宋 • 《自画像》 徐悲鸿 • 《春如线》 吴冠中 • 《听雨图》 韩羽 • 《百世多吉》 齐白石 • 《扑枣图》 佚名 宋 • 《艰苦岁月》 潘鹤

• 《在反扫荡的日子里》 宋韧 肖峰 • 《花篮图》 李嵩 宋 第三册

• 《连年有余》 清

• 《日神羽人画像砖》 东汉 • 《菩提树》 杰斯艾伦 美国 • 《玉舞人》 汉

•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 • 《印度舞》 叶浅予 • 《新疆舞》黄胄

• 《舞台上的舞者》 德加 法国 • 《豆花蜻蜓图》 徐熙 宋

• 《坐在柳条上的朵拉马尔》 毕加索 西班牙 第四册

• 《热带飓风和虎》 卢梭 法国

• 《鸟翅上滴下露珠,唤醒了眠于蛛网暗影中的罗丽莎》• 《葵花园》 克里姆特 奥地利 • 《铜奔马》 东汉 • 《浅塘渡牛图》 李可染

• 《坐虎》 陕西凤翔 • 《鸡》 张仃

• 《金面罩人头像》 商后期 三星堆文化 • 《写生珍禽图》 黄荃 五代

米罗 西班牙 • 《黄杨梅竹笔筒》 清

• 《粉彩人物笔筒》 清 • 《象牙黑漆地雕梅花》 清 • 《白杨树》 莫奈 法国 • 《和平鸽》 齐白石 第五册

• 《夏邦蒂埃夫人和孩子们》 雷诺阿 法国 • 《老寿星》 汤子博 面塑 • 《剥玉米》 孙佃珍 • 《向日葵》 梵高 荷兰 • 《山湖远望》 东山魁夷 日本 • 《向陶鬶》 新石器时代 • 《端阳婴戏图》 苏焯 宋 • 《欢天喜地》 佚名

• 《在战斗中成长》 秦大虎 张定钊 • 《翻身奴隶的儿女》 于月川 • 《冬天的阳光》 王今标 • 《格尔尼卡》毕加索 • 《吴家作坊》 吴冠中 第六册

•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北宋 • 《放牧图》 砖画 魏晋 • 《黄河逆流》 马远 南宋 • 《八十七神仙卷》 唐 • 《女像》 马蒂斯 法国

• 《两个青年农民》 毕加索 西班牙 • 《海景》 琼坎 荷兰 • 敦煌320窟壁画 唐 • 《挟盾武士俑》 北朝 • 《觅》 张桂铭 • 《池塘》 莫奈 法国 美术鉴赏知识 • 在1—6册中

• 国外

• 康定斯基 出现1次 • 马蒂斯 出现2次 • 毕加索 出现4次 • 国家

• 法国出现 5次 德加 卢梭 莫奈(两次)雷诺阿

• 梵高出现1次 • 印象派 出现5次

• 重点关注:印象派艺术特色 及代表人物 莫奈 梵高 • 通常出现的题型:作品赏析 名词解释 连线 等 • 国内 • 齐白石出现2次 • 吴冠中出现2次 • 徐悲鸿出现1次 • 莫高窟出现1次 • 张芝兰出现2次 • 年代

• 新石器时期2次 • 汉代出现3次 • 唐代出现2次 • 宋代绘画出现6次

• 重点关注:宋代绘画特点 代表人物及作品

• 通常出现的题型:填空 选择 作品赏析 如《清明上河图》 农民画 年画 雕塑 黑陶 等 美术鉴赏知识(7—12册)第七册

《生命花树》 剪纸 甘肃

《早春之路》 东山魁夷 日本(第五册出现过)《夏》 列维坦 俄国 《金秋》 林风眠

《冬猎》 勃鲁盖尔 尼德兰(搞明白该国家)《红色的房间》 马蒂斯 法国(在1—6册曾出现两次)《尼斯的英格兰散步大道》 杜菲 法国 《水》 福田平八郎 日本 《安第斯织物》 秘鲁

《约瑟芬.贝克》 亚历山大 考尔德 美国 《未来世界》 王晓明

《青瓷羊形烛台》 东晋 《青花描红龙纹盘》 清 《黑釉三彩马》 唐 《银莲花》 杜菲 法国

《蓝花瓶》 塞尚 法国(首次出现)《写生玉簪》 林椿 宋 《露气》 潘天寿 《粉彩百花图瓶》 清 《荔枝蜜蜂》 齐白石 《秋光》 郭怡?

《春》 阿奇姆博多 意大利 《老牛和小牛》 常振芳

《马亨港湾》 威廉 荷兰 第八册

《鸢尾花》 梵高 荷兰(第五册第一次出现)《君子兰》 赖少其 《在激流中前进》杜键 《一湾江水碧》 白雪石 《双耳四系漩涡彩陶罐》 新石器时代

《唐三彩马》 唐(第七册出现过黒釉三彩马)《马头》 汉 《立马》 汉

《舞马衔杯纹银壶》 唐 《瑞马雄风》 张昌 《紫藤鹦鹉》 王雪涛 《五彩鱼藻纹盘》 清 《山间蜜糖果》 王文举 农民画 《磨谷谷》 罗小平农民画

《猴吸烟》 张芝兰 农民画(1—6册)已经出现了2次)《舞龙》 陈泉泓 农民画 《金鸡展翅》 朱光莲 农民画 《自画像》1 梵高 荷兰 《自画像》2 梵高 荷兰

《吃马铃薯的人》(又名食薯者)梵高 荷兰 《阿尔的吊桥》 梵高 荷兰 《星月夜》 梵高 荷兰

《向日葵》 梵高 荷兰(梵 高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全面掌握)《京剧戏曲人物》 关良 第九册

《帕特农神庙》 古希腊 《张卿子像图轴》 曾鲸 明

《白求恩》 潘鹤(第二册第一次出现)《藏族女孩》 李焕民 《青年歌手》 靳尚谊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 毕加索 西班牙(1—6册出现4次)《女孩》 丁聪 《陕北人物》 刘文西

《米德尔哈尔尼斯的道路》 霍贝玛 荷兰 《北京颐和园长廊》

《溪山行旅图》 范宽 宋 《维鲁维斯的人》 达 芬奇 意大利 《巴黎圣母院》 法国 《猫头鹰》 黄永玉 《农家乐》 古干

《敦煌420窟天宫栏墙东披飞天》 隋代 《巩县石窟寺5窟天井飞天》 北魏 《龙门莲花洞南壁下层龛》 北魏 《敦煌285窟龛内飞天二身》 西魏 《敦煌285窟南壁上方伎乐飞天》 西魏 《敦煌320窟双飞天》 唐 《敦煌209窟双飞天》 唐 《敦煌285窟南壁上方伎乐飞天》 西魏 《船》 米夏 法国

《白夜光》 东山魁夷 日本(第三次出现)《折线纹彩陶杯》 新石器时代 《象牙雕夔?杯 商 《玉云形杯》 唐 《大禾人面铜方鼎》 商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新石器时代 《东方红 太阳升》 牛文 《大眼睛》 谢海龙 教师作品 略

《蒙娜丽莎》 达 芬奇 意大利 《未来世界》 王晓明(第七册出现过)《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 意大利 《佚名》 佚名 美国 《自画像》 梵高 荷兰 《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 塞尚 荷兰 宋雨桂作品 略 第十册

《着衣母婴卧像》 亨利 摩尔 英国 《群虾》 齐白石 《竹楼荷塘》 齐白石 《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 《荷花蜻蜓》 齐白石 齐白石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点 《金鱼》

《戴帽的女人》 马蒂斯 法国 《蓝衣女人》 马蒂斯 法国 《常春藤与花》 马蒂斯 法国 《王者之悲》 马蒂斯 法国 《小鹦鹉与美人鱼》 马蒂斯 法国 《文斯礼拜堂彩色玻璃》 马蒂斯 法国

《两个中国香炉》 门采尔 德国(首次出现)《林中之路》 马尔克 德国 《百老汇的爵士音乐》 蒙德里安 荷兰 《查灵克罗斯大桥》 安德烈 德兰 法国 《牛头》 毕加索 西班牙 《吉他》 毕加索 西班牙 《柳桥独步》 齐白石 《吴中山水图》 沈周 明 《菊花》 吴昌硕 清

《小鸟》 林风眠(第七册出现)《早春》 孙其峰 《卢舍那佛头像》(龙门石窟奉先寺)唐 《人首翼牛》 亚述(今伊朗附近)

《摩西》 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至此三杰全部出现)《圣堂》 罗丹 法国(首次出现)《女人坐像》 亨利 摩尔 英国

《红蓝黑》 亚历山大 考尔德 美国 《下楼梯的女人》 杜尚 德国 寺庙 略

《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下午》 修拉 法国 《曾侯乙墓编钟》 战国

《古根海姆美术馆》 法兰克 盖里 加拿大 《原子球》 昂德雷 瓦特凯恩 比利时 《三彩骆驼载舞俑》 唐 教师作品 略 第十一册

《人民和总理在一起》 周思聪 《故宫建筑》 略

《泰姬陵》 印度 《科隆大教堂》 德国 《蓬皮杜艺术中心》 法国 《里昂国际机场》 法国 《金茂大厦》(以上可出连线题)

《啊Q像》 蒋兆和 《齐白石》 王子武 《观鱼图》 程十发 《白蛇传》 叶浅予

《我和我的村庄》 夏加尔 俄国 《鸟的变化图案》 蜡染 《门神》 年画 《鸡冠花》 庞薰琹 《睡莲》 莫奈 《红土地》 李成忠 《顾盼》 周彦生 《草原小姐妹》 刘 林 《敦煌莫高窟》 甘肃 《承德避暑山庄》 河北 《颐和园》 北京 《乐山大佛》 四川 《黄山》 安徽 《泰山十八盘》 山东 《武陵源》 湖南 《黄龙》 四川 《九寨沟》 四川 《土楼》 福建 《老宅门》(四合院)北京 《吊脚楼》 重庆 《凤翔的马》 陕西 《惠山泥人大阿福》 江苏 《面花》 山西 《泥咕咕》 河南 家乡艺术略 第十二册

《哪吒闹海》 张仃

《阿布辛拜勒神庙前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塑》 埃及 《拉斯科岩洞壁画》 法国 《比萨斜塔》 意大利 《圣瓦西里教堂》 俄罗斯 《巨石阵》 英国 《法隆寺》 日本 《吴哥窟》 柬埔寨 《金字塔》 埃及 《毛阿伊石像》 智利

《大堡礁》 澳大利亚 《“巨人之路”海岸》 英国 《盖奥拉德奥国家公园的越冬鸟群》 印度 《罗斯格拉西亚雷斯冰川国家公园莫雷诺冰川》 阿根廷 《乌卢鲁国家公园的艾尔斯巨石》 澳大利亚 《萨加玛塔峰》 尼泊尔 《维多利亚瀑布》 津巴布韦 《乞力马扎罗山国家公园基博峰》 坦桑尼亚 《马埃谷地自然保护区》 塞舌尔 《加兰巴国家公园》 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美国(以上可出连线题)

《闹天宫》 刘继卣 《乐园之梦》 丁绍光 《凤》 李永平《耱地》 常振芳 《老子出关》 王和举

《莫斯科的英国人》 马列维奇 《比利牛斯山之城》 马格利特 《查理 苏里耶》 汉斯 赫尔拜因 《持扇少女》 毕加索 《陕北老石匠》 刘文西 《海静潮初落》 冯兆平

俄国 比利时 德国 西班牙 《北京天坛祈年殿内景》

《尼斯海边装饰柱》 法国 《敦煌275窟九色鹿本生》 北魏 《拉手娃娃》 山西 《抓髻娃娃》 山西 《苗族组长的百鸟衣》 贵州 《牛首龙纹》 贵州 《苗族妇女的盛装》 贵州 《苗装上的蝴蝶》 贵州 外国:

马蒂斯单独作品出现一次。作为独立内容出现一次 杜菲 出现两次 塞尚 出现两次 修拉 出现一次

梵高 单独作品出现两次 作为独立内容出现一次 文艺复兴三杰分别出现一次 亨利 摩尔 作品出现两次 毕加索 出现四次 东山魁夷 出现2次

重点关注: 马蒂斯 毕加索 梵高 亨利 摩尔 塞尚 古希腊 古埃及 及文化、自然遗产 国内:

林风眠出现两次 农民画出现了5次以上 敦煌莫高窟 单幅出现一次。作为独立内容出现一次 齐白石单独作品出现两次 作为独立内容出现一次 唐三彩出现三次

重点关注:齐白石 敦煌莫高窟 农民画 唐三彩 文化遗产 张仃 周思聪等

美术学科知识梳理 人美版小学1—6册

一、教材梳理——从工具材料上分 • 泥塑(泥、橡皮泥 面)第一册 泥巴真听话 第二册 太阳

第三册 动物乐园 新颖的泥名片 泥条头像 第四册 和妈妈在一起 第五册 民间面塑 捏泥巴 第六册 一张奇特的脸 • 变废为宝

第一册 巧用纸餐具 枯枝变成美丽的花

第二册 钓鱼 第四册 纸盒变家具

二、教材梳理——从学科知识上分 • 色彩

第一册 看谁涂得更好看 认一认、玩一玩 第二册 春天的色彩

第五册 红色的画 黄色和蓝色的画 第六册 橙色的画 绿色和紫色的画 • 剪纸(撕 剪)

第一册 让大家认识我 剪剪撕撕画画贴贴 五彩路 多彩的拉花 漂亮的建筑 第二册 漂亮的瓶子 狮子大王 可爱的动物 花的世界

第三册 小花饰 百变团花 小扇子 第四册 头饰设计 第六册 吉祥图案 • 线条

第一册 奇妙的绳彩美丽的花

第二册 我们身边的线条 第三册 会变得线条 第四册 绘画游戏

第六册 画中的线条 会动的线条 • 电脑美术

第五册 电脑美术——一个新伙伴

第六册 电脑美术——模板帮我们作画

三、教材梳理——从学习领域上分(略)

四、教材梳理——从表现内容上分(略)美术学科知识梳理 人美版小学7—12册 色彩

第七册——四季的色彩 生活中的暖色 生活中的冷色 第八册——严艳丽的大公鸡 第九册——色彩的色相 色彩的明度 第十册——色彩的对比 让色彩动起来

第十一册——色彩的调和 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第十二册——装饰色彩 电脑美术

第七册——神奇的画笔 神奇的电脑幽默画肖像 第八册——你追我赶 第九册——有趣的人像 第十册——巧用卡通形象 第十一册——漫画肖像 国画

第七册——画水果 娇艳的花 第八册——用彩墨画鸟 用彩墨画鱼 第九册——动物的脸 有趣的汉字 第十册——山水画 花鸟画 第十一册——有特点的脸 戏曲人物 第十二册——画故事 泥塑

第七册——泥玩具 第八册——别致的小花瓶 第九册——有人脸的器物 第十册——雕塑之美 第十一册——故事里的人 第十二册——发现老房子之美 线描

第七册——快乐的人 自行车局部写生 第八册——植物写生 第九册——画人像 飞天

第十册——精细的描写 在快乐的节日里 第十一册——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 第十二册——奇思妙想 连环画(动画片)

第十册——卡通—动起来的漫画 第十二册——动画片的今与昔 后记: 整套教材

显性线索——掌握知识技能(四大领域逐渐递进)

隐性的线索——人文关怀:个人——伙伴——集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从第一册的《让大家认识我》——第二册《冬日婴戏图》——第三册《我们来跳舞》„„直至最后的第十二册《我的成长记录》

7—12册共有144课 与1—6册在数量上基本持平,从出现的名家名作、建筑、景观、文化遗产数量上来看有了明显地增加,要求教师的眼界更宽阔、知识更丰富。特别是出现了文化遗产、人物专题介绍等具体内容,这也让我们的学习准备更具有指向性。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前后的内容是相互照应的,但也会出现部分内容的重复,如王晓明《未来世界》同一幅画前后出现了两次;梵(凡)高前后的写法也不一致等一些有趣的小问题。

第二篇:美术鉴赏知识教案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一、导入

提问:

1、鉴赏=欣赏?

(引导学生看书)

2、美术=艺术?

讲解:

1、假设有这么两个人评价同一幅作品:

甲说:“这幅作品我不懂得欣赏”。

乙说:“这幅美术作品我鉴赏不了”。这两句话和这两个人的身份有什么实质性上的区别?

(甲外行,乙具备这一专业知识。“欣赏”强调一个“赏”,表示看,可以是走马观花似的;

“鉴赏”则强调一个“鉴”字,有鉴别之意,要对美术作品和美术形式进行评价。)

2、美术、艺术:源于古罗马拉丁文“art”,都指自然造化的人工艺术,即通过手工制作的

一种艺术。包括文学、音乐和戏剧等等。之后中国文艺界、教育界才把“美术”和“艺术”

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艺术包含美术,美术只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艺术还包括音乐、戏曲、影视、文学、杂技等。

二、新授

有人说:美术姓美,也有人认为美术姓术。这其中的争论也历来为教育专家所关注,从美术的符号语言来说,他是姓术,因为他是运用点、线、面、色彩来表述的一门学科。从

鉴赏的角度来分析,美术应该姓美,因为美术形象的本身就是通过美术家或作者经过提炼加

工的生活原型,这些形象是通过审美的提炼加工成具有美感的形象。

(让同学们说说哪种说法比较正确引出美术的真正定义)

1、美术的定义: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 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美术的范畴: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在中国还包括书法和篆 ............... 刻。

a、绘画: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如油画、国画、素描、水彩等。)

b、雕塑: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或

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

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如石膏像、木雕等。)

c、工艺美术:也叫实用美术,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如陶瓷、刺绣、编织等)

d、建筑艺术:是以建筑的工程技术为基础的一种造型艺术。

3、用“眼高手低”引入美术鉴赏的重要性。(结合学生观展等进行讲解)

4、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结合课文图例说出作品的年代、内容以及艺术表现形式。............

第一幅:《放牧》 ....

艺术形式:雕刻岩画:岩石,这自然界的基本要素,从远古时代起,它就不断地被人类

使用着,作为劳动工具,作为日常用品,也所为生的和死的住所。岩石,同时也是世界

上最早的画布,先民们在岩石上刻划和涂绘,来描绘人类的自身生活,以及他们的想象

和愿望,这就是岩画。

年代:古代

内容:对动物的各种基本形状和人手掌的描写,表达出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

第二幅:《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 ............

作品描绘了宴请宾客、歌舞声乐、采桑、狩猎、交战(水战、陆战)等场景,请在图中一一

找出。

第三幅:《人物驭龙帛图》(提问三个问题:a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气宇轩昂的男 ........

子、龙舟、鹭鸟、鱼、华盖)b构图上有何特点?(饱满)c根据男子的动作猜测他想

做什么?(手中持一缰绳,牵引着龙,可能是驾龙升天成仙。)d该帛画用什么造型手

法?(主要是单线勾描,仅在局部渲染或施色。)

第四幅:《奔马》介绍该作品的历史背景、构图用笔特点。

5、简单介绍“六法”理论(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原则)..

气韵生动——气质,作品的精神内涵(作品和作品的形象有生动的气度、具有生命力。)

应物象形——形象(指描绘的形象要形似)

骨法用笔——用笔(指用笔力度)

随类赋彩——色彩(指色彩要与所画的物象相似。对色彩感觉稍作介绍。)

经营位置——构图(作品要注意构图,作品中各物件的安排要合理美观)

传移摹写——临摹(临摹即可学习基本功,也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结合唐高祖临死

前要求《兰亭序》作为陪葬说明。)

三、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

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四、布置作业

书后练习(六大类: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即即即即即即

美术也不例外,表现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随着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而演变。)

第三篇: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11、山水诗、田园诗。山水诗模山范水,见山水精神,歌赞祖国大好河山,抒发个人胸襟抱负;田园诗写村居田园生活,透露出隐逸思想,抒发闲适心态。二者都要即景即事抒情,都讲究情景交融,情在景中。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

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注意:

1、古典诗歌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感情的,因而分析感情不能离开形象(意象)和意境空谈;分析概括的依据——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分析概括的七个角度——人、事、景、物(以上从属于“写作内容”角度)、情、理、趣(以上从属于“写作目的”角度)。

2、对诗歌作品的观点和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更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评价的原则——辩证分析,实事求是。①不能拔高②不能曲解。

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可模式化,不能随便套用一些现成的词语,使评价不中肯,似是而非。

(三)、了解这类题目的的提问方式和答题模式

这一部分的答题要根据所问回答,有几个问要答出几点来。答题模式:

1、问题:这首诗有人这样评价,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回答:第一步先要回答同不同意,第二步说出自己的理由和观点,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自己的观点正确性。

2、问题:请归纳出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并说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首先回答出你理解出来的诗歌内容(逐句理解,相同的归并),然后回答具体思想感情的类别。当然还有其他的问法。

二、关于诗歌的形象(意象)和意境

(一)熟悉常说的意象、意境概念: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开阔苍凉等。

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等。

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等。繁复一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

(二)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

1、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典故

(1)斑竹 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 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 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 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5)采薇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6)长亭 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的代称。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 重阳有登高习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不还。”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0)梦蝶 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21)青鸟 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

(22)三径 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东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23)桑榆 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4)射天狼 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5)双鲤 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后因此将其比作书信。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双鱼”同义。唐李白《赠汉阳

(26)黍离 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27)商女 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很,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8)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

(29)阳关 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30)折柳 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并折柳枝相赠。后指送别。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1)折腰 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2、常用意象含义

杨柳 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杨花 象征离散

梧桐 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木叶 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梅花 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 纯净洁白 兰花 象征高洁、美好

菊花 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竹 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桃花 形容美女的容颜 牡丹 表现富贵、美好

松柏 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绿叶 表现希望、活力

黄叶 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禾黍 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②表现荒凉、偏僻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 花落 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

黄粱 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花开 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 鸳鸯 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鸿雁 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 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 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表

杜鹃 哀怨、悲伤、凄凉

燕 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

猴猿 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 鹰 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鱼 表现自由、闲适

乌鸦 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例如: 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题菊花(唐)黄 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三、关于诗歌的语言

(一)明确古诗中常见语言的风格特点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二)、了解诗歌语言的结构特点:

(1)语序颠倒。典型的比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排为“欲目穷千里”,是为了对偶的需要。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可以重新组合为:“ 夕鸟藏(于)梨花”、“小树花传香”、“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将这些诗句重新还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诗人特定环境中的思索,美丽景象中的情趣。(2)叠词、拟声词。①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②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三)了解一些常规问法和答题模式

1、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运用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分析关键词句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模式: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3、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关于诗歌表达技巧

(一)、了解表达技巧的分类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1、修辞手法

常用的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设问、对偶、双关、顶真等

易混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2、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等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3、其他表现手法

1、赋、比、兴(创作方法)

2、寄托、讽喻、联想、想象、铺陈、象征、含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小中见大等

3、首句标目、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总分结合、开门见山、层层深入、伏笔照应、过渡铺垫、承上启下等(篇章结构)

(二)、理解表达技巧方面的相关术语

1、熟悉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

“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0)、对比 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1)、叠词 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12)、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中的“东西”、“左右” 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 兼及“明月”和“关”。

(13)、双关 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4)、倒装 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为

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0)、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11)、意象组合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2)、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13)、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4)、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5)、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

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了解常见的 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三)、了解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和答题模式

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等。

答题思路: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具体的何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法,写出了(某种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或效果。

第四篇: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一)——意象

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由此可将诗歌中的形象分为四类:(一)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二)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

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准确理解修饰词。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效夕阳图。

常见的意象

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于潜僧旅筠轩》)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经论道。

3、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如:

诗词鉴赏第1页(共7页)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情。”“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起。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5、菊——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6、大雁——春秋迁徙——思乡之情。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故乡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寒塘》)。鸿雁传书。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作为送书信的使者。

7、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哀怨、思归)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诗人在逆境中对人生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所以在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的啼鸣,让人感到其境颇为清远,其情颇为恬适。

8、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9、斜阳——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游子思妇善用夕阳抒他们的情思。如范仲淹:“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茫的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

诗词鉴赏第2页(共7页)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诗)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怀古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为现实背景,感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物是人非。

10、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二)——答题技巧

(一)炼字技巧: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二)表达技巧的内容: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

诗词鉴赏第3页(共7页)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

诗词鉴赏第4页(共7页)的效果。

3、表现手法:

(1)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

诗词鉴赏第5页(共7页)的效果。

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2)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联想和想象――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诗词鉴赏第6页(共7页)(4)、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三、解题方法——答题指津: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和方法:(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诗词鉴赏第7页(共7页)

第五篇: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美术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2)认识美术欣赏的意义、作用及其学习方法。

2、情感目标:

激发、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教学重点:

美术的特点和主要功能。课

型:

概述课、新授课。教

法:

讲解法、引导式教学等。学

法:

“听、看、想、讲”相结合。教学过程:江苏省震泽中学 钟立胜

一、组织教学:

1、自我介绍。(让我们一起将高中美术进行到底)

2、高中美术课的特点:

小学、初中美术课注重操作,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高中美术课的重点是艺术鉴赏课,提高鉴赏能力。

3、课程安排:

高一:中国美术欣赏

高二:外国美术欣赏

二、展开教学:

“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到美术,你想到什么?” —— 学生回答。(旨在了解学生对美术的了解程度。)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出美术的分类: —— 按制作方法:绘画、雕塑、建筑、工艺。—— 按作用功能:

纯美术:绘画、雕塑

实用美术:建筑、工艺

美术自身的特点:江苏省震泽中学 钟立胜(1)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可视的艺术形象。

独特的艺术语言: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空间、构图等。(2)艺术形象的创造借助物质材料的运用。

①齐白石的虾 —— 生宣纸水墨容易渗透,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②古希腊的雕塑《维纳斯》—— 洁白无暇的大理石。③物质材料 —— 建筑、工艺品、现代工业产品。

(3)由于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不同,中西方美术存在着不同:

中国的传统美术,从强调形神兼备,逐渐发展到以抒发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意为主,主要运用以线造型的手法,在绘画中表现色彩和时间、空间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传统美术,崇尚写实,主要运用以明暗造型的手法,具有欣赏人体美的艺术传统。

定义“美术”:

—— 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等手段,创造出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美术的主要功能:(1)教育功能;(2)认识功能;(3)审美功能;(4)娱乐功能。

纠正(大众)审美的误区:

——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树立良好的审美习惯: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

——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 “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德·歌德)

美术欣赏能扩展我们的知识面,它不是单一学科的,它需要其它学科知识相辅助:

—— 水彩的由来;(地理)

黄经分割点的运用;(数学)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文学)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创作背景;(历史)

印象派绘画光学、色彩学知识的运用;(物理)

解剖学;(医学)

透视学;(几何)

宗教;(宗教学)

„„ 美术欣赏的作用: —— 提高人的艺术素养;

陶冶人的思想情操;

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

三、小结:江苏省震泽中学 钟立胜

人类历史是漫长的,美术星空是丰富而绮丽的,在以后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到美术殿堂中,穿越时空隧道,去欣赏、领略、感受人类历史上优秀的美术作品。

美术每发展一步,都是人们不断创造所取得的,有了创新,才有美术的前进,人类的发展。

四、课堂讨论、作业布置: “如果我来上高中美术课„„”

五、教学后记:

1.引导学生认识到鉴赏除了需要“经验”之外,还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门道”通过学习与实践才能达到。在教学中,根据教材中的实例进行分析,确信“知识”的价值。只有在这一课学习中为学生树立了这一价值观,以后的学习鉴赏活动,才能学得有意思、有效率,才能掌握鉴赏的能力。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九年义务教育中美术学习的经历与经验,“温故而知新”。要善于启发学生回顾初中的学习内容、熟悉的作品。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习惯,帮助学生获得鉴赏活动的乐趣和成功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鉴赏活动的认识。从而了解与确立鉴赏活动的意义及价值。如能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则更好。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一课。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范围、性质,美术各门类的特点和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

(2)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典型分析,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尽量做到每课教学能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美术观点、美术规律。重在理解、贯通,养成独立分析能力,而不在于记住个别结论。

(3)学生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美术现象,结合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包括作著录、绘示意图、做统计、调查报告等),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概略地了解美术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的门类,懂得进行美术鉴赏应具备哪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受到审美教育。

二、学生分析:大部分同学初中根本没上过美术课,对美术课早已麻木,失去兴趣。不了解其对健康心理的塑造和个人素质的完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幅经典绘画直观的形象和蕴涵的丰富哲理会影响人的一生。

三、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 术范畴,建立“大美术” 观念。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培养学习兴趣,掌握鉴赏方法

五、教学难点: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六、教学方法:激趣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

提问:

1.鉴赏=欣赏?(引导学生看书)

2.美术=艺术?

讲解:

1.假设有这么两个人评价同一幅作品:

甲说:“这幅作品我不懂得欣赏”。

乙说:“这幅美术作品我鉴赏不了”。这两句话和这两个人的身份有什么实质性上的区别?

(甲外行,乙具备这一专业知识。“欣赏”强调一个“赏”,表示看,可以是走马观花似的;“鉴赏”则强调一个“鉴”字,有鉴别之意,要对美术作品和美术形式进行评价。)

2.美术、艺术:源于古罗马拉丁文“art”,都指自然造化的人工艺术,即通过手工制作的一种艺术。包括文学、音乐和戏剧等等。之后中国文艺界、教育界才把“美术”和“艺术”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艺术包含美术,美术只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艺术还包括音乐、戏曲、影视、文学、杂技等。

二)、新授

1.有人说:美术姓美,也有人认为美术姓术。这其中的争论也历来为教育专家所关注,从美术的符号语言来说,他是姓术,因为他是运用点、线、面、色彩来表述的一门学科。从鉴赏的角度来分析,美术应该姓美,因为美术形象的本身就是通过美术家或作者经过提炼加工的生活原型,这些形象是通过审美的提炼加工成具有美感的形象。(让同学们说说哪种说法比较正确引出美术的真正定义)

美术的定义: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美术的范畴: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在中国还包括书法和篆刻。

A.绘画: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如油画、国画、素描、水彩等。)

B.雕塑: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如石膏像、木雕等。)

C.工艺美术:也叫实用美术,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如陶瓷、刺绣、编织等)

D.建筑艺术:是以建筑的工程技术为基础的一种造型艺术。

用“眼高手低”引入美术鉴赏的重要性。(结合学生观展等进行讲解)

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结合课文图例说出作品的年代、内容以及艺术表现形式。

三)、艺术欣赏活动中所要涉及到的几个因素

影响欣赏活动的第一个因素就是──感觉。

必须有后面的一个重要因素的支持,这就是──知识。

第一点:为美术范围之内的知识。

第二点:为美术范围之外的知识。

还需要第三个重要的因素的参与,那就是──情感与想象。

思想与观念──这是影响艺术欣赏活动的第四个因素。

第五个因素为──评述

第一幅:《放牧》

艺术形式:雕刻岩画:岩石,这自然界的基本要素,从远古时代起,它就不断地被人类使用着,作为劳动工具,作为日常用品,也所为生的和死的住所。岩石,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画布,先民们在岩石上刻划和涂绘,来描绘人类的自身生活,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这就是岩画。

年代:古代

内容:对动物的各种基本形状和人手掌的描写,表达出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

第二幅:《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

作品描绘了宴请宾客、歌舞声乐、采桑、狩猎、交战(水战、陆战)等场景,请在图中一一找出。

第三幅:《人物驭龙帛图》(提问三个问题:a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气宇轩昂的男子、龙舟、鹭鸟、鱼、华盖)b构图上有何特点?(饱满)c根据男子的动作猜测他想做什么?(手中持一缰绳,牵引着龙,可能是驾龙升天成仙。)d该帛画用什么造型手法?(主要是单线勾描,仅在局部渲染或施色。)

第四幅:《奔马》介绍该作品的历史背景、构图用笔特点。

简单介绍“六法”理论(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原则)

气韵生动-即-气质,作品的精神内涵(作品和作品的形象有生动的气度、具有生命力。)

应物象形-即-形象(指描绘的形象要形似)

骨法用笔-即-用笔(指用笔力度)

随类赋彩-即-色彩(指色彩要与所画的物象相似。对色彩感觉稍作介绍。)

经营位置-即-构图(作品要注意构图,作品中各物件的安排要合理美观)

传移摹写-即-临摹(临摹即可学习基本功,也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结合唐高祖临死前要求《兰亭序》作为陪葬说明。)

四)、课堂总结: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五)、作业:书后练习(六大类: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也不例外,表现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随着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而演变。)

下载美术鉴赏知识梳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术鉴赏知识梳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教案

    课题一:《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一、课前组织 安排学生就坐,稳定学生情绪,作好上课准备。 二、自我介绍、本学期对美术课堂的要求和美术的学习方法 1、自我介绍 2、新学期的要求......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教案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1个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一下美术鉴赏的对象、范围。 2、了解欣赏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 法进行鉴赏练习......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说课稿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说课稿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一课。作为普通高中阶段......

    美术鉴赏

    微软中国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中西方山水话对比》 微软用户 2014/6/11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1303 姓名:蒋妍 指导老师:李雅娟 [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心得体会 姓名:李炳程 学号:2015011379 专业:经管应用经济学 本学期有幸学习了张景鸿老师的美术鉴赏这门课,我深感提高了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提高了大学生的......

    美术鉴赏

    1、敦煌石窟为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敦煌是 _____莫高窟_____ 、 _____榆林窟_____ 、_____西千佛洞_____ 的综合体,是国内______最大____ 的石窟群,其中最主要的 ___佛教艺术......

    美术鉴赏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课・心得体会 记得高中的朋友,她学绘画(素描)时,就觉得要是哪天能为自己的母亲也描一幅画那应该很不错吧!不过,没有机会学习,所以好像是不可能了,至少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