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

时间:2019-05-14 07:2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司《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司《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篇:公司《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项目部、**、**:

为了规范公司法律纠纷案件的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控制和救济机制,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和集团公司《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局集团******有限公司章程》、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订本办法,现予印发,望各单位严格遵照执行。

二○**年**月**日

**集团**有限公司 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法律纠纷案件的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控制和救济机制,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和集团公司《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集团**有限公司章程》、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法律纠纷案件是指各类诉讼、仲裁案件和可能引发诉讼、仲裁的各类事件。

第三条 公司及所属项目部、**、**的法律纠纷案件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法律事务部是公司法律纠纷案件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公司所属各单位法律纠纷案件处理的管理、协调、指导、检查、监督等工作。

第五条 法律事务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企业规章制度履行职责,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法律风险提出防范意见,避免或者减少法律纠纷案件的发生。

各单位应当重视法律事务部及其工作人员提出的防范法律风险意见,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消除法律风险。

第二章 工作职责与管理体制

第七条 公司处理法律纠纷案件,由总法律顾问在其职责或法定代表人的授权范围内统一领导;诉讼(仲裁)案件由法律事务部统一管理并协助配合,由项目、分公司经理具体实施并全权负责;非诉讼(仲裁)案件由法律事务部和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处理,有关业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第八条 总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责:

(一)决定处理法律纠纷案件承办人和代理人;

(二)审批法律事务部报送的案件处理方案;

(三)审批法律事务部报送拟选聘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四)统一安排法律纠纷案件处理过程中的其他工作。第九条 法律事务部的工作职责:

(一)协助项目、分公司经理收集整理案件证据材料,协助并指导项目、分公司经理在查明案件基本事实和适用法律的基础上提出初步处理方案;

(二)审核法律纠纷案件初步处理方案,制定并向总法律顾问报送法律纠纷案件正式处理方案;

(三)组织对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处理方案进行论证;

(四)向总法律顾问建议案件承办人和代理人,并对其办理案件的过程进行管理;

(五)对项目、分公司经理提出的选聘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建议进行审核后报总法律顾问进行审批,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六)法律纠纷案件管理、备案、协调等工作;

(七)建立案件卷宗,进行统计分析;

(八)总结法律纠纷案件的经验教训,加强和改进法律风险防范工作;

(九)其它具体工作。

第十条 各单位法律纠纷案件涉及的项目部、分公司经理为法律纠纷案件的具体实施者,工作职责:

(一)收集整理案件证据材料,在查明案件基本事实和适用法律的基础上提出初步处理方案并向法律事务部报送;

(二)及时向法律事务部提交发生或可能发生法律纠纷的信息和有关文件、资料以及纠纷相对人的相关资料等;

(三)在法律事务部的协助指导下,以案件代理人的身份,调查案件事实、收集证据,全程参与法律纠纷案件的办理;

(四)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提出选聘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建议并报法律事务部进行审核;

(五)负责配合法律事务部总结引发法律纠纷案件的经验教训,加强和改进法律风险防范工作;

(六)其他需要参与和配合处理法律纠纷案件的工作。

第三章 法律纠纷案件处理

第十二条 各单位应当重视和完善法律纠纷案件处理程序,保证在充分分析和论证基础上处理法律纠纷案件,实现科学民主决策。

第十三条 法律纠纷案件的处理必须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根本原则,并应遵循以下具体工作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即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二)及时性原则,即法律纠纷案件发生后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三)处理方式灵活多样性原则,即诉讼、仲裁与非诉讼协商等方式相结合,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寻求既有利于解决纠纷又维护企业利益的处理方式;

(四)时机性原则,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需采取诉讼、仲裁手段予以维护的,应综合考虑案件审理、执行等相关因素,注意把握提起诉讼、仲裁的恰当时机;

(五)经济性原则,即权衡诉讼、仲裁成本与收益,进而合理决策;

(六)维护企业信誉和形象原则,即要重视维护企业信誉和形象,特别是经济活动中应尽量避免被诉、被申请仲裁案件的发生,积极采取非诉协商的方式化解被诉、被申请仲裁风险。

第十四条 各单位有关部门收到起诉书、仲裁申请书等法律文书,应当及时转交涉案项目、分公司经理处理,并报送法律事务部。

涉案单位有关部门或非法人单位报送材料包括下列内容:

(一)起诉书、仲裁申请书等法院或仲裁机构送达的法律文书;

(二)基本案情介绍,包括案由、当事人各方、涉案金额、争议的焦点等;

(三)已采取的处理措施和效果;

(四)案件证据资料情况及涉案业务的经办人员对案件事实陈述的书面材料;

(五)具体经办人员及联系方式。第十五条 法律事务部对法律纠纷案件发案情况进行登记,并应当为法律纠纷案件建立专门卷宗,收集、整理和保管案件相关文件资料。

第十六条 法律事务部管理法律纠纷案件时,应当首先拟定案件承办人,并报请总法律顾问审批确定。

法律纠纷案件的办理实行涉案项目、分公司经理负责制,涉案项目、分公司经理为办理案件的第一责任人,案件承办人原则上由涉案项目、分公司经理担任。

案件承办人应全程、亲自参与案件处理,对法律事务部负责并向其汇报工作。

第十七条 案件承办人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提出选聘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建议,并报法律事务部进行审核和总法律顾问审批。

第十八条 法律纠纷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总法律顾问批准可以聘请法律中介机构进行代理。

(一)重大法律纠纷案件;

(二)法律关系比较复杂,双方争议比较大,或者涉外案件;

(三)涉及群体性及系列性,社会影响较大案件;

(四)单位内部有多种不同处理意见;

(五)对审理(执行)地司法环境比较陌生;

(六)受到比较大的外界干扰;

(七)单位内部缺乏案件处理人力资源;

(八)单位法律事务部门认为需要聘请法律中介机构的其他情形。

第十九条 案件承办人可以单独或与法律中介机构相关人员共同接受委托,作为案件代理人,依法履行代理人职责,按照法院或仲裁机构有关通知要求及时提交证据、参加案件审理并办理各种法律手续。

案件代理人必须有一名为单位内部人员,且法律中介机构代理人的代理权限为一般代理。

第二十条 案件承办人和代理人应当及时收集、整理证据等各种涉案资料,办理相关法律文书,向法律事务部提交案件的初步处理方案或代理意见。

法律纠纷案件涉及的单位和部门应当积极协助配合案件承办人和代理人调查案情、收集证据。

第二十一条 法律纠纷案件实行评审制度,即在案件开庭审理前或与对方协商处理前,由法律事务部对案件初步处理方案进行评议、审核,形成案件正式处理方案,报总法律顾问审批。

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处理方案应当由法律事务部组织相关部门,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专家共同对处理方案进行评审。评审的方式为书面评审和会议评审。

案情简单、争议不大、标的额较小的法律纠纷案件的处理方案,可以不进行评审,由法律事务部审核后,报总法律顾问决定。

第二十二条 案件代理人在处理诉讼、仲裁案件时,应重视提起反诉、证据提交、财产保全、证据保全、法律时效确认等重要诉讼权利,以及工程款优先受偿等合法权利的运用。注意权利的程序性、时效性和时机性,保障有效行使;重视被告主体资格的确定、诉讼请求的设计、审判思路的引导等诉讼技巧和方式方法,避免或减少单位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第二十三条 经总法律顾问批准采取非诉协商方式处理的案件,法律事务部和案件承办人在处理具体工作时,应以互谅互让为方针,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准则,积极促成法律纠纷案件的协商解决。

在与对方当事人进行协商解决纠纷期间,案件承办人不应停止以诉讼、仲裁方式解决法律纠纷案件的准备工作。对通过协商仍不能解决的法律纠纷,案件承办人应及时向法律事务部提出建议,由法律事务部报请总法律顾问决定。

第二十四条 法律纠纷案件处理结案后,案件承办人、代理人应向法律事务部提交结案报告,依据案件处理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对案件处理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下一步的初步处理意见。

第二十五条 诉讼、仲裁案件败诉而可以采取上诉、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申请再审等救济程序的,应采取穷尽救济程序的原则,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六条 法律事务部按季度编制法律纠纷案件统计表,并对发案原因、趋势、处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提出完善防范措施的建议,并于次季度第一个月的5日前将统计表上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

第四章 内部经济纠纷的协调处理

第二十七条 为了维护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减少讼累和不合理的支出,我公司与集团公司所属其他单位之间发生经济纠纷,应由争议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总法律顾问出面友好协商解决。

第二十八条 争议双方协商仍不能解决纠纷的,应由争议双方以书面形式共同或单独向集团公司提出申请,请求协调处理。

争议双方共同向集团公司提出协调处理申请的,或争议任何一方向集团公司提出协调处理申请并同时书面通知争议另一方的,均应视为向争议对方主张权利,诉讼时效因此中断。

未经集团公司协调处理的,争议双方不得直接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

第二十九条 协调处理申请书应包括争议双方、争议事实与理由、请求处理事项和争议各方领导出面协商处理的情况等主要内容,以及与争议有关的证据材料。

第三十条 经集团公司协调处理,争议双方达成一致处理意见的,应签署书面和解协议并按诚实信用原则履行。

第三十一条 争议双方逾期不履行和解协议,权利方可向集团公司提出执行申请。由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执行组,报经总法律顾问批准同意后,有权通知财务等部门协助执行和解协议或处理决定书。

第三十二条 争议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或无法做出处理决定的,应当由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向争议双方出具终止协调处理的书面通知,争议任何一方可按有关的法律规定,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

第五章 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备案与协调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重大法律纠纷案件,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仲裁或者可能引起诉讼、仲裁的案件:

(一)涉案金额超过500 万元人民币的;

(三)可能引发群体性诉讼或者系列诉讼的;

(四)其他涉及公司重大权益或者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第三十四条 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实行向集团公司报送备案管理制度。公司发生重大诉讼、仲裁案件的,应当自立案之日起或收到起诉书、仲裁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5日内,由其法律事务室部面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备案。

对于未进入诉讼、仲裁程序的其他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应在纠纷发生后1—5日内由其法律事务部书面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备案。

第三十五条 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可以对公司的重大法律纠纷处理进行协调、指导、检查、监督,必要时可以直接参与案件的处理。

第三十六条 所属集团公司、公司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备案文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起诉书或者仲裁申请书、受理(应诉)通知书等(如适用);

(二)基本案情介绍,包括案由、当事人各方、涉案金额、主要事实陈述、争议焦点等;

(三)处理措施和效果;

(四)案件结果分析预测;

(五)法律事务部门出具的法律方案。

经集团公司备案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处理完毕后,公司应当及时向集团公司报送书面结案报告和判决书、裁决书等法律文书。

第三十七条 公司发生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报请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协调;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经过协调,认为需要报有关部门协调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报送有关部门进行协调。

(一)法律未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

(二)有关政策未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

(三)受到不正当干预,严重影响企业合法权益的;

(四)其他需要集团公司协调的情形。

第三十八条 公司报请协调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文件除包括本办法第四十条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案件发生后处理、备案情况;

(二)案件影响分析;

(三)案件代理人的工作情况;

(四)案件涉及的主要证据和法律文书;

(五)需要集团公司协调处理的重点问题。

第六章 恶意法律纠纷案件的通报

第三十九条 恶意法律纠纷案件是指与各单位存在工程分包、材料供应等业务关系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利用其居住地、权力、地位、社会关系等各种优势、或采取隐瞒真相、虚构事实等手段,采取在签订合同、协议或补充协议时,合同履行中另行约定等方式,以合法形式进行恶意索赔、达到获得非法利益等各种纠纷案件。

第四十条 发生恶意法律纠纷案件,公司应全力收集证据、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并在案件发生的20日内将法律纠纷案件情况及相关证据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报送资料内容参照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第四十一条 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对于报送的恶意法律纠纷案件进行调查、分析,确认为恶意法律纠纷后,对于进行恶意法律纠纷的单位或个人,建立恶意诉讼黑名单,并向公司发出警示通报后,公司在选择合作方时,不得与通报中所列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任何业务往来。公司与通报中所列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合同或协议尚未履行完毕的,应协商解除;无法解除的应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第七章 奖 惩

第四十二条 公司根据具体案件情况,将对避免或者减少法律纠纷案件的发生,通过诉讼、仲裁等方式维护单位合法权益做出重大贡献的法律事务部门或机构、法律工作人员、承办案件的项目、分公司经理等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三条 法律纠纷案件的管理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如在法律纠纷案件办理过程中发现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过错行为,该过错行为涉嫌违反公司相关规章制度,由法律事务部向公司分管领导及主管领导进行汇报,在公司领导批示同意后将该法律过错行为移交公司监察审计部查处。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法律事务部负责解释。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公司法律纠纷案件分析与应对

公司法律纠纷案件分析与应对

一、案件总体情况 经统计,截至2015年,公司所属各单位(主要是施工单位)发生的案件中,数量最多的是材料款纠纷和工程款纠纷,分别占到案件比例的26%和25%,然后依次为工伤赔偿(劳动争议)纠纷、侵权纠纷、机械和设备(部件)租赁合同纠纷、临时用地纠纷等。

标的额超过200万元的重大案件约占全体案件数量的19%,在重大案件中,62%以上都是工程款项纠纷,12%是材料款纠纷。

二、具体成因分析及应对

(一)材料款纠纷 1.材料款纠纷成因

材料款纠纷的数量众多,经查核实,九成材料款纠纷都是因业主资金链断裂,导致我方没有足够的资金及时支付货款,引起纠纷。只有极少数材料款纠纷是因为对方送货不及时,影响施工进度,我方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扣除违约金,对方不服起诉,引起纠纷。

材料款纠纷的起因往往是简单的资金链断裂所致,其本身权利义务并没有争议,欠钱的法律事实也十分清楚,表现我方一时履约能力的不足。为防止该纠纷的发生,我方应当做好资金的运用和协调,积极履行支付义务,避免违约行为的产生。此外在合同订立时,也可以为我方支付材料款增加条件,比如已经广泛采用的需收到对方全额发票为条件进行最终支付等。我方也可以在缔约时将付款周期延长,从而为资金的周转预留一定空间。此外,我方也可以利用优势地位,在合同中约定我方价款的给付条件为业主相关计量款到位等等,从而规避开业主资金断裂所造成我方延期支付的违约风险。

2.材料款纠纷应对与预防 材料款纠纷发生之后,对方主要的诉讼请求为材料款本金,此外还有附加对我方违约金和延期利息的请求。我方一定要主动应诉,将损失降到最低。在发生材料款纠纷后,我方一方面要通过协商,在履行主要义务即支付所欠材料款本金的基础上,取得对方的理解,从而免除其对违约责任和逾期利息的请求。在实践中,达成分期付款的协议,并及时付清第一笔欠款往往可以取得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对方的主张都是以合同约定为基础的,所以在材料采购合同的制定之时,就要强化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条款上限制对方权利救济的空间。在法律审核的环节中,把好关,从条款上进行严格的审查,剔除加重我方违约责任的约定,或者将我方违约责任的计算方式调底,避免我方届时因延期支付而承担违约责任过重,在诉讼程序中处于被动局面。

此外,材料合同中还要把握住对质量缺陷和价格调差控制。质量缺陷导致供方履约瑕疵的,往往不难判断。但是有些材料的质量瑕疵往往在交货时看不出来。需要投入到使用过程中,甚至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而且有些材料的质量可能没有问题,但是投入使用的效果或性能的发挥却有可能出现缺陷。所以在合同中,一定要对材料的性能,用途做出明确约定。从而使得材料特定性能的发挥,用途的实现成为合同内容的一部分,一旦相关要求不满足,即可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同样,对于一些订做材料的采购,也一定要在合同明确订做目的,订做标准,订做用途,这样一旦定做材料没有满足订做的目的用途等等,也可以此为由追究供方违约责任。

材料价格波动也是产生纠纷的起因之一。一般材料合同以签订时的价格为准,不予调差。材料价格上调时,供方往往希望补充合同的方式,寻回差价。甚至是恶意中止或延迟合同履行,从而将材料另卖。因此,我方在合同条款中,尽量利用优势地位,加重供方的违约责任的承担,提高对方的违约成本,从而迫使供方按期履约。而当材料价格下跌时,我方也可以利用优势地位,灵活约定材料价格。比如在某些材料采购合同中,就可以约定价格按照交货日当天的某某网行情标准予以计价,以每次交货的确认单、结算单按季度结算等等。从而将材料价格下跌的风险也予以规避。

(二)工程款纠纷 1.工程款纠纷成因

工程款纠纷的数量在全公司的诉讼中也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分为我方作为被告的案件和我方作为原告的案件两类。

(1)工程款纠纷中,我方作为被告的案件约占85%左右。其中,40%以上的案件是业主资金断裂给付不足,导致我方同分包队伍之间因未及时给付工程款引起的,在这之中又有80%是小规模分包队伍对我方的起诉。因为一般业主资金断裂给付不足,导致我方资金压力增大,未能及时付清工程款项时,合作时间长的分包队伍和一些规模大点的分包队伍为了继续合作,会选择了等待,而一些小规模的分包队伍由于自身资金紧张等原因,急于要回工程款,往往会选择起诉。另有约20%的案件是因为我方同对方在最终结算上未达成一致,导致部分工程款未按时支付,而结算的争议又未解决,最后分包队伍将我方告上法庭。其他约25%的案件是分包队伍本身经营不善,意图多要工程款弥补损失,而恶意将我方告上法庭。

但是,在我方作为被告的案件中有50%以上工程款纠纷是因为我方选择的分包队伍将工程再分包(含转包),但对再分包单位的结算支付不到位,造成再分包单位对我项目部的起诉,也就是层层分包的工程款纠纷。此类纠纷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层层分包,导致在经营结算上不统一,分包单位和实际施工单位对结算结果不满意,造成起诉;二是有些分包单位与我项目部结算完卷钱走人,并未向实际施工人结算并支付工程款,导致实际施工人只能向我方追讨工程款;三是分包队伍的信息渠道十分灵通,了解到我方同业主的结算和分包队伍同我方的结算不一致,反过来要求我方按照同业主标准进行结算,而我方不同意导致的纠纷。经粗略统计,大包项目所造成的纠纷约占到层层分包的工程款纠纷的将近一半,而且数额都比较大。大包项目由于实际上操作和后期跟踪的难度,也是案件统计中的一项难点。尤其遗留案件,因时间较长,很多单位法律人员也难以言清。这将是下一阶段集中收集的重点。

(2)工程款纠纷中,我方作为原告的案件数量并不多,约占15%左右,主要是起诉业主的,但标的额都很大。其中一些是纯粹的欠款没有争议的;还有一些是对工程拖延和材料成本上涨造成的工程成本上升是否补偿引起了争议,目前业主出于手续的复杂性和考虑审计的情况,不给调价,所以引起纠纷;第三是由于各种变更得不到业主认可导致的纠纷。

2.工程款纠纷应对和预防

按照风险点的不同,主要分结算无异议的、我方同分包单位的、我方同再分包单位的三种纠纷情况加以阐述。其余案件再单独阐述。

(1)结算无异议仅因延期支付所导致的纠纷处理同材料款纠纷,一方面要提前在合同中降低我方延迟支付工程款的违约责任,另一方面尽量避免支付的延迟,或者在纠纷发生后,及时应对,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2)在我方和分包单位的纠纷中,由于纠纷的双方就是当初合同订立时的双方,因此有一定的合作基础和业务上的信任,纠纷的预防和应对往往可以通过最初缔约的合同下手,从权利义务的源头维护我方利益。我方同分包单位纠纷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结算上,因此,首先在合同中,我方一定要明确价款支付的条件、依据,比如双方签认的工程量结算单;并将分期付款的依据也加以列明,比如工程按分部分项的计量结算单结算支付等。因为一旦没有出具结算单,那么工程款都不构成支付的条件,也就不涉及到延期支付的违约责任和利息问题,可以降低我方未及时支付工程款的法律责任。第二,在合同中,一定要明确结算的方式和依据。明确双方怎样进行结算,以什么为依据进行结算,避免出现在结算上的扯皮,导致最后价款额度的纠纷。工程中,我方对分包单位的计量结算依据往往和业主对我们的计量依据不一致,甚至工程造价的计算方式都不一致,这也正是我们可以通过管理来提升利润的地方。所以分包合同一定要明确计量条款,防止分包单位用业主的计量条款扯皮。分包合同是双方签订的,只要我们约定好计量和结算方式,那约定内容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第三,在合同中要明确工程量及其他的变更和相关人工、机械、材料调差的调整和计算。正是因为我们对分包单位和对业主的计量依据不一致,在施工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机械,土方等发生变化后,分包单位的成本就会发生变化,工程量发生变化时,我方和分包单位具体的投入和产出也不一致。因此在合同中要对变更和相关调差做出明确规定,以免扯皮。

项目管理人员一定要培养法律意识,注重现场工程计量的证据收集,比如台班签单,分部分项工程验收计量单等等,从而作为支持我方实施结算的依据。

对于因自身经营不善意图从项目部获得弥补的分包单位,往往从合同条款上已经钻不出空子,而是采取恶意扯皮、闹事等方式索取,我方更要注意证据的收集,不留给对方扯皮的空间,并加强分包单位的选择及平时的工程计量和质量管理,防范于未然。

(3)我方同再分包单位的纠纷是两个法律上完全没有合同关系的主体间产生的,我方和再分包单位是通过层层分包联系在一起的,彼此之间没有缔约的权利义务关系。工程的再分包虽然是违法的,但再分包单位施工验收合格后,法院对其获得工程款的请求是支持的。因此再分包单位一旦起诉,我方也面临相应的法律风险。首先,我方应当明令禁止分包单位将工程再分包;其次,我方应当将该明令禁止条款写到合同中,尤其要约定出现再分包情况下分包单位要承担的违约责任,督促分包单位自觉遵守;第三,我方在现场管理中也要注意对层层分包的监督,在管理过程中注意核实现场施工人员的身份,及时杜绝层层分包现象。在分包队伍的管理中,要强化对分包队伍的信用评价,并选择信用评价好的队伍;同时一定要约定质保金条款,并实施到位,把一部分工程款扣下来,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付,可以作为未来工程款纠纷的缓冲。

在发生因层层分包所造成的工程款纠纷时,项目管理人员一定要有清醒的法律意识,首先冻结相关分包单位的质保金或剩余尾款;其次要做好工程量的清算,理清分包关系和工程结算量;最后要确保工程款给付到实际施工人,不留隐患。

对层层分包的处理也是目前工程款纠纷中的难点,在下一阶段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

3.简析大包项目工程款纠纷和我方同业主的工程款纠纷。(1)大包项目是指我方名义中标,但不参与管理,由他方以我方名义成立项目部,从事施工建设。产生纠纷的原因:一方面项目部是由他方施工单位组建的,财务大权掌握在他方手里,但对方却可以用项目的名义从事各种经营活动,而项目部从法律上讲又是我方的派出机构,所以我方要对其行为承担连带责任,法律风险巨大。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现场监管,实际存在多少层分包不清楚,一旦真正施工人远远超过名义上的分包人,且都对我方提出工程款要求,则我方会卷入诸多的工程款纠纷。不过最近几年,尤其是2012年起,大包项目在公司范围内已经杜绝,在新建工程新发案件中也已绝迹。目前处理的大包项目工程款纠纷主要都是前些年的遗留问题。

(2)我方和业主发生的工程款纠纷数量极少,但都是金额较大的纠纷。既包括我方履行建设工程义务,却因为业主资金等问题,迟迟没有收到工程款,而将业主告上法庭。也包括我方因为工期顺延,材料成本上涨,导致工程成本增加,而对业主提起索赔,此类情况的争议点在于对材料调差的认可,目前所发生案件还在积极争取材料调差纳入工程造价并获得仲裁委的支持。还包括由于各种变更得不到业主认可而导致的纠纷。因我方同业主订立的合同往往很难有协商修改的空间,合同条款对我方的要求也显苛刻所以我方更需要在合同签订后加强对履行风险的提示和关注。一般建设合同都将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转嫁给施工单位承担,但是如果在履行过程中能够证明工程的延误是由业主原因造成,那么因此产生超出订立合同时所预计的材料波动,仍然有可能转嫁回业主承担,这就需要提高法律意识,仔细研究合同内容,在施工过程中,或和业主的信息往来中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证据资料,寻找业主方过错并及时提出索赔。(三)工伤赔偿(劳动争议)纠纷

在案件中为确认劳动关系进而获得工伤赔偿而引起的劳动争议纠纷也占到相当比例,主要是分包队伍甚至是再分包队伍雇佣的人员,在施工作业中,受到人身损害,要求获得赔偿,从而引起的纠纷。还有少数是因为分包队伍人员在休息期间,在工地附近从事无关工作造成了自身人身损害,事后分包队伍对受损害人的赔偿不足,而且一般采取连哄带吓的方式,马虎了事,或者一拖再拖,逃避责任,由于受损害人无力负担医药费用,也拖不起,考虑我方支付能力和企业的性质,便将我方项目部或施工企业告上法院,争取落实赔偿数额。

对于该种纠纷,我方一定要继续加强施工安全的管理,尤其是要加强现场作业中的分包队伍劳务人员的安全防护和管理,防范人身伤亡等事故的发生。一方面,我方合同管理人员要善于运用合同的法律效力,从合同上加强对分包队伍安全管理的约束和激励,可以在分包合同中明确分包队伍的安全责任,采取罚金、安全施工保证金等方式督促分包队伍加强自身安全管理,使得分包队伍在不尽职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时,就要付出经济上的代价。另一方面,我方在人员管理中,一定要加大对分包队伍的监督,让他们和工人签订合同,从而确定他们之间的劳动关系,为我方卷入工伤赔偿纠纷建立一道防火墙,在工伤发生之后,让分包队伍作为用工方来承担用工单位的责任。工伤赔偿纠纷和为确认劳动关系进而获得工伤赔偿而引起的劳动争议纠纷中所涉及的劳动关系实际上是分包队伍和受损害人之间的成立的,法律纠纷产生后,我方的解决思路一般是在抗辩中明确劳动关系的主体,免除我方的责任,或者让分包队伍自己去和受损害人沟通,解决。但是,在发生人身损害的情况下,我方的答辩理由并不一定能得到法院的支持,此种工伤赔偿纠纷有20%是对方得到了司法上的支持,法院将我方混为雇用单位,使得我方不得不承担相应赔偿责任。虽然事后我方可以将该赔偿责任转嫁到施工队伍来承担,但是一旦施工队伍早于纠纷判决之日撤场,结算支付完毕,该笔赔偿费用则很难全部或部分转嫁到施工队伍身上,最后只能由我方项目部承担。这部分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需要在纠纷处理和合同条款设置中加以防范,首先在纠纷处理中,负责人员一定要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的头脑,纠纷发生后第一时间通知项目经营结算人员暂停对涉案分包队伍的一切清算,避免出现分包队伍逃避责任时,我方无法对其主张追责的情形;第二,在合同条款设置中,为分包单位增加工程款支付的条件,比如约定如工地发生工伤事故的,一定要等工伤纠纷处理完毕后,才可进行最终结算支付;或将返还分包单位安全生产保证金的时间约定为一切纠纷处理完毕后。

此外,由于农民工本身是在我方承建的工地上进行作业,在司法实践中,很容易被不熟悉施工行业的法官误认为是我方工作人员,这样即使受损害人的伤亡由施工队伍承担,但安全责任事故的行政责任和管理责任也是我方避免不了的,因此分包单位的安全防护和监督也要是我方管理中要重点关注的。

(四)侵权纠纷

此类纠纷包括财产损害纠纷和人身损害纠纷两种(也存在两种损害混合的情况)。

1、财产损害纠纷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我方的一些施工行为(如爆破、挖掘、污染、运输等)造成了当地居民或其他方的财产损失,其中约有16%的案件是周围居民的房屋损坏。

预防此类纠纷就必须要加强现场的施工管理,对于各种施工行为的影响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有全面和清楚的认识,然后事先做好相应的防护和处理方案并严格执行。对于无法避免而发生的损害,要及时收集并保存相关证据,分清责任,以便发生纠纷时我方能提出有力抗辩。至于施工过程中导致当地居民房屋损坏的纠纷,由于施工和损坏的因果关系非常难界定,当地居民也很难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因此目前的解决方式主要以协商为主,法院也倾向于调解。

2、人身损害纠纷产生的原因:一是因为施工现场一些警示标志放置不科学,防护措施较少,导致当地居民误入施工场地造成人身损害;二是工程建设完毕,未验收,未通车,当地老百姓贪图近道,偷偷进入工程道路桥梁所引起的事故损害;三是当地居民擅自使用我方施工便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损害。

人身损害纠纷发生后,当事人无论是基于何种理由,均将我方项目部列入被告,提起诉讼。虽然很多损害是因为当事人擅自闯入施工现场或便道,或违反了我方的施工管理秩序造成的。但是由于某些场合,我方缺乏完善的阻挡硬件配备,无法有效阻止当地居民进入,从而导致对方有侥幸心理,进入施工场地而受到损害。因此,我方应当积极加强现场管理,首先采取各种有效防护措施阻止外来人员进入施工场地或未开通的道路工程;其次,要保存好现场设有警示、禁入标志的证据,万一发生事故,可以作为我方抗辩事由。

(五)机械和设备(部件)租赁合同纠纷

此类纠纷也占有小部分比例,机械租赁合同纠纷并不多,主要是租赁台班的计算出现争议,以及租赁设备的所有权人出现争议,将我方纳入共同被告,争夺租赁费用。设备(部件)租赁合同纠纷主要是设备(部件)丢失或损毁,对方要求赔偿所致,主要争议点在于丢失的数量和磨损程度是否构成损毁。该种类案件中标的金额超过200万的重大案件只有一起。

要预防此类纠纷,我方在同对方缔结租赁合同时,首先要确定对方的合法主体地位,确定对方是不是合格的出租人,比如对方是否享有租赁物的所有权等等,我方在明知或应该知道对方不是机械所有人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并给付租赁费,是要承担一定过失责任的。其次,我方一定要在合同中明确租赁费计算和结算的依据,以台班进行结算的,一定要注意台班签字手续的齐全。第三,合同中要明确约定使用折旧的承担,和发生意外(灾害)造成损毁的风险承担,避免发生意外后临时扯皮。同时应加强项目的机械设备管理,对于租赁的机械设备的使用、保管、维修等要有详细的制度规定并严格执行,以避免出现损失。

在纠纷发生后,机械设备(部件)租赁管理人要加强法律意识,保存好台班记录和设备交接记录等凭据,作为保障我方权益的有力证据。

(六)临时用地纠纷

此类纠纷主要是因临时用地后的土地复耕问题引起的。我方施工所临时占用的土地一般都选取没有过多农用价值,地理位置便宜的土地。复耕的需求也不高。而且由于土地使用之后,复耕需要花费更多的物力人力,所以也往往采取给付补偿金或雇佣当地人组织复耕的方式解决。但当地人组织的复耕往往不达标准,给付补偿金也满不足了当地村民的需求,所以引起纠纷。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为预防此类纠纷,建议项目部放弃补偿金和雇人复耕的方式,转而考虑在与村民签订临时占地协议时,直接在协议中约定由被占用土地的村民自行恢复土地,费用由项目部在占用土地到期或村民自行复耕完成时一次性支付,并明确约定复耕的标准和复耕费用所包括的内容。

其他种类法律纠纷,数量占比较小,在此不一一赘述。以上研究成果旨在根据法律案件纠纷情况分析公司经营管理所面临的法律风险点,并加以针对防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法律部 2015年12月

第三篇: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

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的管理,维护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和省国资委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所属企业,是指集团公司出资设立的国有全资企业、国有资本控股公司。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是指所属企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民事法律纠纷案件:

(一)涉外经济案件;

(二)涉案标的达人民币200万元及200万元以上的;

(三)可能引发群体性诉讼或者系列诉讼的;

(四)所属企业认为应当报告的其他案件。

第四条 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负责指导、监督、检查所属企业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的处理、备案和协调工作。

第五条所属企业应当加强民事法律纠纷案件的管理,认真处理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定期统计、分析本企业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并对案件的发案原因、发案趋势等情况进行综合分

析和评估,建立和完善防范法律风险的措施。

第六条所属企业法律顾问或法律事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对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法律风险及时提出防范意见,避免或者减少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的发生。企业负责人应当重视企业法律顾问或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提出的有关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消除法律风险。

第二章处理

第七条所属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重大法律纠纷,有关业务部门应当及时向企业主要负责人和法律事务机构报告重大法律纠纷有关情况,共同研究处理意见。

第八条所属企业发生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应当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或者分管领导组织处理,企业法律事务部门具体承办,相关业务机构予以配合。工程处(分公司)及项目经理部无权私自处理。

第九条所属企业处理民事法律纠纷案件需要聘请社会律师的,应当履行必要的内部审核程序,选聘社会关系好、业务能力强、与企业没有利害关系的优秀律师。涉及代理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的,还应当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审查备案。

第十条所属企业聘请社会律师代理诉讼活动,应当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应对律师提供的服务进行跟踪、监督和评价。若律师不能按工作要求开展工作,应根据协议向律师事务所提出更换律师的要求或解除委托关系。因处理委托事务-2-

不当,造成企业损失的,应当向律师事务所提出索赔。

第十一条 集团公司根据法律中介机构为所属企业提供服务的实绩,选取业绩好、信誉高的律师事务所,统一建立集团备选律师库,并作为优先聘用的对象向所属企业推荐。所属企业聘请律师担任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的代理,应当从进入备选律师库的律师中选取。

第三章备案

第十二条 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实行备案制度。

第十三条所属企业发生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应当及时报集团公司备案。涉及诉讼或仲裁的,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书面向集团总公司备案。遇特殊情况,企业可以先行口头报告,事后补办书面报告。

第十四条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书面报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一)基本案情,包括案由、当事人各方名称、涉案金额、主要事实、争议焦点等;

(二)解决法律纠纷的措施、法律依据;

(三)案件结果分析预测;

(四)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或法律顾问出具的法律意见书。第十五条报集团公司备案的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结案后,所属企业应当及时向集团公司书面报告有关结案情况。

第四章协调

第十六条所属企业发生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实行由企业依法独立处理为主,集团公司协调处理为辅的原则。

第十七条所属企业报送集团公司协调的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应当先经过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组织协调。

第十八条 集团公司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可以予以协调:

(一)法律未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

(二)有关政策未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

(三)受到不正当干预,严重影响企业和出资人合法权益的;

(四)集团公司认为需要协调的其他情形。

第十九条所属企业报请集团公司协调的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的文件,除包括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案件发生后企业的处理、备案情况;

(二)案件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三)案件代理人的工作情况;

(四)案件涉及的主要证据和法律文书;

(五)需要集团公司协调处理的重点问题。

第二十条所属企业之间发生民事法律纠纷案件,双方应充分协商,妥善解决。双方协商解决不了的,应当报请集团公司协调,不得擅自采取诉讼方式处理。

第五章奖惩

第二十一条 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加强对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的管理,对在处理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过程中作出重大贡献,为企业挽回或避免重大国有资产损失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二条所属企业未按照规定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对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处理不当或者未按照本办法管理的,由集团公司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由集团公司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涉嫌刑事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三条企业法律顾问和有关工作人员在处理重大民事法律纠纷案件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追究其相关责任;触犯刑律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由集团公司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公司法律风险管理办法

法律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明确法律风险管理责任,有效应对法律风险,确保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集团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法律风险是指公司违反法律规定或运用法律不当而导致公司承担法律责任或处于其他不利状况而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可能性。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法律风险管理是指公司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执行法律风险管理标准化规范,培育良好的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为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法律风险责任是指因未执行公司法律风险管理制度、规定等而应承担的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岗位法律风险责任、部门法律风险责任和跨部门重大法律风险控制管理责任。

第五条 公司法律风险管理应坚持合法性、可行性和效益性原则:

(一)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应当与公司总体战略目标相适应,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应当融入公司经营管理活动,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三)公司所有部门及员工都应当参与法律风险管理,并履行相应的风险管理职责。

(四)法律风险管理应当根据公司内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完善,实现持续改进。

(五)法律风险控制措施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同时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第六条 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方针:战略前瞻防源头,过程控制重实效。标准规范尊程序,科学谋划保发展。

第七条 法律风险管理目标:以标准化规范工作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公司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将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延伸至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使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的职责落实到公司的各部门、各岗位,形成法律风险管理的合力,力争企业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的法律审核把关率达到100%,杜绝重大法律纠纷案件,最终形成法律风险管理的长效管控机制。

第二章 法律风险管理责任体系

第八条 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配合、员工履责的责任体系。

第九条 法律风险管理按照“业务工作谁主管,法律风险谁负责”的责任承担原则,主要负责人是公司法律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单位领导是本部门、本单位法律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一)主要负责人的主要职责:

1、接受法律事务机构负责人或法律顾问有关法律风险防范管理的工作汇报,支持法律事务机构人员正确履职,顺利开展工作;

2、协调处理涉及法律风险防范的重大事项,决定有关法律风险解决管理方案及措施的实施;

3、决定对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考核、评价与奖惩等;

4、其他应当由主要负责人履行的职责。

(二)其他经营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1、协助主要负责人处理业务范围内涉及法律风险管理事项,对分管工作负法律风险领导责任;

2、熟悉决策事项法律风险管理流程,对涉及法律风险管理事项作具体部署和指导;

3、其他应当由其履行的职责。

(三)各部门、单位领导的主要职责:

1、执行公司法律风险控制制度,落实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对本部门、本单位法律风险负主要责任;

2、修订本单位职责涉及的各种法律风险管理文件,签订法律风险目标责任书;

3、及时与公司法律事务机构协商、沟通涉及重大权益的法律风险管理事项,按时报送法律风险信息;

4、对本部门、本单位员工进行经常性的法律风险管理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法律风险管理意识;

5、其他应当由其履行的职责。

(四)公司法律事务机构职责

1、负责制订公司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

2、检查指导分子公司法律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3、协调处理法律风险事项;

4、对各单位、各部门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5、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法律风险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

1、正确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对重大经营决策提出法律意见,防范法律风险;

2、参与重大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提供法律咨询,以使管理与经营活动中的法律风险得到及时防范和控制;

3、起草或参与起草、审核规章制度,并对规章制度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4、参与企业重大合同的谈判、起草工作,并对合同进行审查,防范合同风险;

5、参与改制、分立、合并、破产、清算、投融资、担保、租赁、权利转让、招投标及重组、上市等重大经济活动,起草或审核有关法律文书,处理有关法律事务;

6、负责或参与工商登记工作,办理登记、注册、年检等法律事务;

7、负责专利、商标、商业秘密、著作权等知识产的法律保护事务;

8、对员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及提供有关的法律咨询;

9、管理诉讼、仲裁事务,接受法定代表人的委托,代理其参加调解、仲裁、诉讼及其他非诉讼法律活动,协助清理债权、债务,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10、负责办理领导交办的其他法律事务。

第三章 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流程

第十条 法律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以及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五个环节。

第十一条 公司所属各单位、部门根据职能分工,确定的重大事项和经营风险法律防范控制事项范围,分别收集与法律风险有关的原始信息、基础资料。第十二条 各单位、部门将收集的法律风险初始信息及时进行必要的筛选、分类、组合,识别出可能造成法律风险的因素,报送法律事务机构。不能确定的法律风险初始信息应当由法律事务机构协助进行识别。

第十三条 法律事务机构应指导各相关单位针对不同的法律风险制定具体管理解决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风险发生,使法律风险处于可控制的状态。

第十四条 各单位、各部门为法律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组织实施部门,应当将方案的组织实施情况及时反馈给法律事务机构。法律事务机构应当对措施及方案的实施情况作出分析、评价,提出调整或改进意见,并督促落实。

第十五条 法律事务机构有权对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和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有权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法律纠纷的出现,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

第四章 法律风险管理信息报告

第十六条 公司对法律风险管理实行动态监控和定期报告制度。各单位、部门应当定期向法律事务机构报告以下法律风险信息:

(一)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法律问题、合作争议、纠纷苗头等可能造成法律风险的具体事项;

(二)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专项检查情况与全面自查情况;

(三)开展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取得的经验和做法;

(四)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工作总结;

(五)与法律风险管理有关的其他信息。

法律事务机构针对报告反映的问题会同业务部门制定具体的管理解决方案,减少风险发生,使法律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第十七条 法律风险报告应同时报送公司领导、相关单位和部门。

第五章 法律风险管理的考评与激励

第十八条 法律事务机构负责对公司各单位、部门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考评。

第十九条 法律风险管理工作作为各单位、部门经济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公司月度考核奖惩体系,单位经营者(管理者)的管理职责、业绩考核、责任,在法律风险管理目标责任书中予以明确。第二十条 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在法律风险管理工作中发生以下情况的,公司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通报批评、警告等纪律处分,并扣罚该部门负责人年薪的2~5%,扣除直接责任人的全年绩效薪酬:

(一)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出现重大法律风险或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二)未及时将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法律风险事项报送法律事务机构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三)法律风险事项经法律顾问审查后提出法律风险解决方案或修改补充意见,但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拒绝执行而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四)分管的法律风险管理工作不符合集团要求,整改后仍不合格导致公司未通过集团的考核定级的;

(五)未按岗位要求对本单位、本部门员工进行经常性的法律风险管理教育和培训的;

(六)违反公司相关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法律风险事项因法律顾问审查失误造成经济损失或其他损失的,应当追究法律顾问失职责任。

第二十二条 对在法律风险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关人员和法律顾问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公司有关制度和规定执行。第二十四条 各子公司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公司法律事务机构解释。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公司法律风险调查报告

公司法律风险调查报告

目 录

1.本次调查的目的。

2.本次调查的工作期间及参与人员。

3.本次调查中公司各部门提出的问题及信息收集情况。4.对公司各部门问题的具体审查意见和建议。提示:

1、本报告中提出的法律意见和建议均以在公司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和信息为依据,公司如需对其中所涉事项提供进一步的法律意见和建议,应提供补充资料,以便张冬冬律师能够做出更为全面、准确的判断。

2、为方便公司各部门对报告内容的了解,本报告分为总、分报告,除向公司董事会提供总报告外,同时根据调查时各部门提出的具体问题提供相应的分报告。

3、鉴于对公司法律风险的调查将获得公司多方面的信息,包括具有保密价值的商业秘密等信息,为此,我们郑重承诺:我们对已经和将要收集的公司所有信息将进行严格的保密,除诉讼、仲裁等法律方面的原因外,将不向任何第三人公开,以维护公司的利益。

4、本报告的提供建立在公司与张冬冬律师订立法律服务合同的基础之上,除为公司提供法律服务而使用外,张冬冬律师拥有对该报告的知识产权,公司如需将报告内容向第三人公开,须经张冬冬律师事务所同意。

一、本次调查的目的

任何与张冬冬律师签订法律服务合同的单位,我们均对其提供最大诚意和最高质量的全方位法律服务。

本次调查是为了对有限公司(下简称公司)的法律风险管理状况和人员法制素质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为进一步提供深入的法律服务和公司法律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做好准备。

二、本次调查的工作期间(使用什么工作方法)

调查问卷方法

三、本次调查中公司各部门提出的问题及信息收集情况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公司的涉法事项展开的,同时考虑到公司管理方面的部分信息,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上述调查表向公司各部门调查,经询问后记录。

(一)调查时各部门提出的问题

根据上表中的统计结果,公司的法律分险分布情况如下:

从以上列表及法律风险分布图可以看出,公司各部门总共提出6个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这些问题按一定的标准可以分为合同、行政、诉讼、法律培训、公章使用及知识产权等六大类,其中合同领域的问题最多达12个,分别涉及到合同的起草(修订)、主体资格审查、履行、违约、解除、时效、乃至诉讼等各个阶段的问题,占到此次调查中所汇总问题的52﹪,如果考虑到诉讼、培训、用章等问题中也有部分属于合同问题的话,这个比重会更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公司一半以上的风险都来自合同管理方面和劳动人事管理方面,因此公司法律风险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合同管理领域。本报告的重点也将围绕此点展开。

四、张冬冬律师对公司所提问题的具体审查意见和建议

1、关于《劳动合同书》有关章节、条款

存在的问题:根据法律,各章题目需要修改完善,部分条款需要细化。建议:将合同按法律规定分为十一章:

一、试用及试用期;

二、劳动合同期限;

三、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四、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五、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和劳动报酬;

六、劳动纪律;

七、教育和培训;

八、社会保险;

九、合同的终止、变更、解除和续订;

十、违约责任;

十一、劳动争议处理及其他。2.劳动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

(一)、劳动者不与企业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对办法

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合同所导致的法律风险法律已有明确规定。但是,在用工后企业提出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时,如果劳动者不与企业签订,企业如何应对呢?

1、分别不同时间,确定处理办法

如果尚在一个月内,劳动者不与企业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企业可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支付劳动报酬,不须支付补偿金。如果自用工之日起已满一个月未满一年,劳动者不与企业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企业可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支付第一个月工资及第二个月开始至劳动关系终止时的双倍工资,并须支付补偿金。自用工之日起已满一年的,视为企业已与劳动者建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双方应当立即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2、终止劳动关系的法律风险防范

在上述前两种情况下,即自用工之日起未满一月或已满一月未满一年的情况下,劳动者拒绝与企业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企业应履行两次书面通知义务,第一次书面通知劳动者及时与企业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如果劳动者在接到第一个书面通知后,在通知规定的时间内仍不与企业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企业应再次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及时办理报酬结清手续。

书面通知主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通知书内容规范,意思明确,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分歧;(2)书面通知书最好由劳动者本人亲笔签收并按手印;(3)书面通知应入档保存,一旦发生纠纷,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3、面对现实,谨慎处理

如果自用工之日起已满一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还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根据法律视为双方已建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双方应补订书面劳动合同。这时企业应面对现实,总结经验以防止类似事情的再次出现,并及时书面通知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书面通知的要求同上,防止劳动行政部门行政处罚风险。

(二)、试用期约定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1、试用期制度的主要内容(1)按照劳动合同的长短确定试用期,见《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一款。

(2)对试用期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强制性规定,见《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

(3)对试用期内用人单位解除合同的条件和程序做了规定。

2、实践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1)签订单独的试用期合同不可行(详见第一部分)(2)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风险防范

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曾经不是什么问题。但现在,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理由,除此之外不准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必须说明理由。如果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在法定理由之外以其他理由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未说明理由,则构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能会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相当于补偿金的两倍的赔偿金。

防范措施:A、加强试用期考核,对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情况做到有记录,劳动者有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时,可以让劳动者作出书面检查,作为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据。B、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时,最好以书面形式说明理由,既可在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中一并予以说明,也可专门进行说明。C、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和解除劳动合同理由说明书应当让劳动者签收。

(三)、用人单位的如实告知义务的法律风险防范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这就是用人单位的如实告知义务,它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无论劳动者是否关心或询问,用人单位都应当主动告知劳动者。

企业在招聘劳动者时未如实告知劳动者以上信息,其面临的风险:(1)企业未尽如实告知义务可能构成对劳动者的欺诈;如欺诈成立,将导致劳动合同部分或全部无效。(2)除了对劳动者已付出劳动支付劳动报酬外,劳动者可以提出解除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3)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

风险防范措施:⑴合理设计岗位,预先确定好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⑵在招聘广告中对以上信息明确予以说明。⑶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让劳动者对书面告知文件进行签收,并与劳动合同一并入档保存。⑷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如要对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进行变更,一定要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签订书面文件,与劳动合同一并入档保存。

(四)、用人单位不及时支付劳动报酬的风险防范

用人单位不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风险:⑴劳动者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⑵劳动者除可以要求支付拖欠的劳动报酬外,还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⑶在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或者经济补偿后仍不支付的,用人单位还应以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用人单位防范以上风险的措施:由于法律环境的变化,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者权利意识的觉醒,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劳动报酬,将面临巨大的诚信风险和经济损失风险。所以,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必须按劳动合同的约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防止在劳动争议中将自己臵于不利境地。

(五)、发包组织的连带赔偿责任风险防范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风险防范措施: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规范用工制度给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所以企业应该合理安排劳动用工结构,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能对外发包完成的工作,尽量发包给其他人。但是企业一定要注意审查承包人营业执照及相关资质,确保承包人符合法律规定。发包人应避免将工作任务发包给没有相应资任质的个人,以免承担《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的连带赔偿责任。

(六)、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制定、修改中的风险及防范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否则,用人单位将要承担败诉风险。

风险防范措施:(1)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一定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讨论协商的过程一定要有记录,作到有据可查。(2)已制定的规章制度一定要向全体职工公示,公示的形式法律没有具体规定,可以采用开采会宣读的形式,签收的形式,直接订入劳动合同作为合同内容的形式。并做到有据可查,(七)、裁员风险防范

很多企业需要通过大规模裁员降低成本,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了大规模裁员的法律依据和程序,规范的裁员操作应注意以下步骤:

1、摸清情况。包括劳动合同年限、在本单位的工龄、是否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女职工是否处于怀孕或哺乳期、是否为工伤职工、职工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或需要扶养的人等情况进行调查,作到心中有数。

2、拟订方案。根据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确定裁员的理由、裁员的规模、被裁对象,拟订书面裁员方案,方案中应当包括给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经济补偿金及其他应发福利待遇的内容。

3、说明情况和听取意见。在拟订书面方案后,用人单位应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说明裁员理由及裁员方案,听取其意见,尽量做好职工安抚工作,取得职工的理解。

4、报告方案。因为企业大规模裁员涉及社会稳定、劳动者权利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企业应本着不给政府添麻烦、主动接受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的原则,根据法律规定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员原因、裁员方案以及对可能后果的应急处理方案,以取得劳动行政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5、合法操作。主要包括根据法律确定的标准发放劳动报酬、经济补偿金,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让职工签署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明确解除原因及时间,注意时间应在向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说明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的三十日后),出具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内容见《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办理档案及社会保险转移手续等。

6、修改名册。劳动合同法要求用人单位应臵备职工名册备查。否则将面临劳动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风险。在大规模裁员后,原有用工情况发生变化,用人单位应及时修改职工名册。职工名册格式如下: 以上是针对劳动合同法和实施条例施行过程中企业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的一些意见,真诚地希望各位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向我所咨询,我们一定尽全力给您提供满意的解答。

2.考核录用新员工法律风险与防范

现代企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用人自主权,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经营需要招用相关人才,但在招聘和用工过程中,如果未注意审查下列事项,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风险。

(一)、招聘简章的制定

用企业在招聘简章中上要避免触及“就业歧视”的禁区,避免出现“院校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身高歧视”等违法条款。

(二)、录用新员工

企业招用人员要着重审查以下几方面:

1、不能招用不满16周岁童工

2、劳动者是否与原单位解除了劳动合同

3、拟录用员工是否与原单位签订了保密协议或者竞业限制协议

4、员工提供的简历、文凭等资料的真实情况

上述事项的调查,可以要求员工自己提供材料,或到相关管理部门验证,或通过电话查询等方式进行。为进一步避免企业风险,最好要求员工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就上述事项亲自书写承诺,作出声明。

(三)、签订劳动合同

签一份劳动合同不会增加企业多少成本,但是如果不签合同,违法成本却很高。因此,企业千万不要抱侥幸心理。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用工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从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由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企业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需注意下列事项:

1、企业不得以各种形式收取劳动者保证金、抵押金或扣押证件;

2、试用期的约定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期限: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国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3、在劳动报酬上,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4、根据岗位情况,就商业秘密保护或竞业禁止进行约定(此条款是企业自我保护的措施,《劳动合同法》有明确的规定)。有鉴于此,用人单位应当加强事前防范工作,防微杜渐。对于拥有商业秘密的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要特别注意:

首先,在签订合同前应当严格审查劳动者的各方面条件、资格,除专业背景、文凭学历等“硬件”之外,还应当特别了解其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软件”;

其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要求劳动者信守单位商业秘密的专项条款。对于违约责任,除了约定赔偿经济损失外,还可以约定违约金,以期对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进行约束。对于有些用人单位出资培训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培训前与他们订立培训协议,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同时,明确约定培训结束后,不按协议约定为企业提供服务所应当承担的违约赔偿责任(当然不能超过培训费用,但可逐年分摊)。

一份合法合理的劳动合同,既维护企业利益,又使劳动者能安心工作,为劳资双方获得“双赢”奠定初步基础

3、员工离职法律风险与防范

(一)、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应出示的证明

有的企业认为劳动者走了就行了,没有了关系,还提供什么证明!但《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是劳动合同法新增的随附义务。

(二)、工作的交接

员工在离职时,除按照规定交回工作证、工作衣和工具外,由于工作需要接触到的企业资料等也应交回归档,防止企业机密外泄。对于离职员工的接替者,要从离职者那里了解工作的进程、工作的要领等内容,千万不能因工作交接影响正常生产经营。

对于员工手续不交接问题,除协商处理外,企业可主动提出劳动争议仲裁,要求劳动者交接手续。

(三)、档案和社会保险的转移

员工调离后,要在十五日内及时将他们的档案和社会保险转出。

(四)、员工找不到时劳动关系的处理

实践中,有的劳动者从企业不辞而别,企业再也无法联系到本人。对于这类情况,可以参照《劳动部办公厅关于通过新闻媒体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按照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5]179号)精神,首先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本人不在的,交其他成年家属签收。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按照其留给单位的地址以挂号信函的形式送达,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只有在这两种方式都不能送达的情况下,方可经媒体公告,经过三十天即视为送达。

4.员工在职期间管理法律风险与防范

为加强员工在企业工作期间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事项:

(一)、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劳动法》第二十五条二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1]14号)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企业规章制度应如何制定呢?

制定规章制度应紧密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并严格依法进行,应做到“合法、合理、全面、具体”,由于企业情况各异,在此只对制定规章制度时应注意的法律问题,建议如下:

1、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得违法。

2、规章制度须经民主程序制定。

3、规章制度须经公示

4、规章制度应及时修改、补充。

(二)、社会保险的缴纳

实践中,有些企业鉴于劳动者流动性强,图省事不给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直接把保险发给劳动者,须知,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一旦发生争议,发给劳动者的所谓保险补贴会被认为是工资。

(三)、劳动管理中的特别注意事项

1、不能强迫职工劳动。

2、不能对员工乱罚款。对于员工不服从管理、或违反管理制度造成损失的,企业可以扣除部分工资进行惩戒或让其赔偿损失,但注意要有明确规定并保证扣除后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3劳动争议证据的准备与运用

(一)、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是司法实践中发生争议较为频繁的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任何一方需要单方面解除合同都需要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除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以外,只有符合几种特殊的情况规定,用人单位才有权自行决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这些特殊情况包括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订立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严重失职、营私舞弊以及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等。

1、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因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发生争议的案件,用人单位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的证据入手:(1)劳动合同。

(2)据以解除劳动合同的事实根据。(3)解除劳动合同的书面凭证。

2、劳动者个人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在具体实践中,就应当有针对性地准备证据。

(二)、用人单位商业秘密被侵犯

这是一类让用人单位最感到头疼的案件。

一旦发生了这类争议,作为用人单位一方,需从以下几方面准备相关证据:

首先,单位首先要证明自己作为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性,即通过何种手段了解并掌握了这一商业秘密。:(1)证明这一商业秘密通过公开渠道是无法得到的;(2)这一商业秘密具有实用性,并能给权利人带来经济价值;(3)单位对这一秘密采取了保密措施。具体的证据类型和收集的方法也因商业秘密的不同类型而不同;

其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达成的劳动合同中有要求劳动者保守商业秘密的规定,再次,对方有泄露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事实,用人单位需要提供具体凭据加以证明;

最后,若系其他单位侵权而因此造成损害,原劳动者与该单位已形成劳动关系的,还需就上述两者间的劳动关系进行举证。

上述证据惟有一一落实,形成环环相扣的证据链条,才能获得较为有利的结果,最大程度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实践中,员工因违反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以及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带来损害是常有的事。在发生此类劳动纠纷中,用人单位原本是受害者,然而却在仲裁或诉讼中屡屡败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懂得劳动争议案件证据的收集与运用。因此,劳动争议发生后,证据的收集和运用不仅关系到案件的胜诉或败诉,也最终决定着用人单位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

企业和员工不是“冤家“,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是一致的。只要严格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相信劳资双方一定能构建起和谐的劳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报 告 人:

联系方式:

下载公司《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司《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额贷款公司法律意见书参考格式

    法律意见书参考格式和基本内容×××律师事务所 关于××县(市、区)××小额贷款××公司 出资人关联情况的法律意见书 ×××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本所)接受××县(市、区)××小......

    一般公司法律尽调清单

    一. 组织性文件 1. 公司的组织性文件 1.1 .1 公司的章程、细则、内部管理条例或其他有关公司组建及改组文件, 包括目前有效的和任何对该等文件进行修改的文件。 1.1.2 公司的......

    公司法律事务管理规划5篇范文

    一、公司法律事务管理规划㈠ 公司法律事务管理的总体目标 1、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法律事务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经营和依法管理水平。 2、建立、健全符合国家法律......

    公司法律事务部主管工作总结

    公司法律事务部主管工作总结 公司法律事务部主管工作总结 公司领导: 我于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被聘任为公司法律事务部主管,全面负责公司法律事务工作。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注意......

    保险公司法律岗工作报告

    实战练兵服务为本促进公司依法经营XX分公司在总公司的支持帮助和分公司总经理室的正确领导下, 2010年,XX分公司的法律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为维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树立良好的公......

    公司法律部门的职能及法律风险管理

    公司法律部门的职能及法律风险管理 公司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交换频繁的公司,都有自己的法律部门,它的法律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呢? 是处理公司法律纠......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文化部 【发布文号】文化部令第49号 【发布日期】2010-06-03 【生效日期】2010-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文化政策图书馆 网......

    废旧物资管理暂行办法(范文模版)

    安康供电分公司 废旧物资管理办法(试行) 为规范本公司废旧物资管理,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处置工作,合理利用现有的物资资源,杜绝国有资产流失,制定本办法。 一、废旧物资种类 废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