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到八单元单元备课

时间:2019-05-14 07:3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到八单元单元备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到八单元单元备课》。

第一篇: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到八单元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备课 单元 目标

会认35个字,会写3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单元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单元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2、背诵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元 内 容 分 析 及 课 时 安 排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四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教学本组教材用12——14课时。

第四单元备课 一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传统文化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安排了《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洲桥》三篇精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四”组成。

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单元24个一类字的音形义,达到会读会写会用。掌握39个二类字的正确读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按一定的方法读懂课文中的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任务的可贵品质。3 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4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继续加强词句训练,掌握本单元出现的生字新词,侧重抓对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理解,重视词句的积累。难点:学会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几种理解词句的方法。

四 教学方法: 识字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教学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多读课文,认真思考,并按一定的方法读懂课文中的词句,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五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录音 生字卡片 六 教学时间安排: 5 《孔子拜师》 2课时 6 《盘古开天地》 2课时 7 《赵洲桥》 2课时 8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课时

语文园地四 4课时

第五单元备课

一、单元主题:壮丽的祖国山河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古诗两首》 《富饶的西沙群岛》 《美丽癇小兴安岭》是精读课文,《东方明珠》是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与习作,都是围绕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屗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本单元的22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36个词语。2.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 学习其他三篇写景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5.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式理解词语意思,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如:开、回、出、来、抽出、密密层层、封、严严实实、飞舞、积满等。

6.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围绕“风景优美的地方”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

7. 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可以按照“学生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词句,细读品位──回顾全文谈感受”的模式进行教学,生字词语的教学视具体课文随机而定,可以集中教学,也可以随课文学习。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课文时,教师不必条分缕析,可以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比较。

五、教学时间 第17、18、19课各两课时,单元主题导学课,单元综合课各1课时 成果展示课2课时,单元作业2课时,矫正课1课时,共计13课时。

第六单元 单元集体备课

一、单元主题: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寓言两则》 《科里亚的木匣》 《陶罐和铁罐》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组的专题密切相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仔细研读教材,不难发现本单元教学内容间有着较强的连贯性、互补性,教材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线索,以求通过阅读理解、实践运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19个生字,会写41个生字,会正确读写4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4篇课文。特别注意读好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对话,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如《陶罐和铁罐》、《想别人没想到的》。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果然”、“奚落”、“傲慢”、“恼怒”、“谦虚”、“抱怨”等。

4.继续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的习惯。

5.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由编写童话故事。6.指导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主题,开展以读、讲、演、说、练为主要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7.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结合《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和《语文园地七》中的“口语交际”,渗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

8.借助阅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四、教学整体构思与教学建议

1.整体构思本组的课堂教学,按照“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句段,把握重点”的思路进行设计,“读”是贯穿始终的红线,以读为主,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升华。在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整体感知时,以浅显有趣甚至在小孩子看来有些奇怪的引言导入:“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接着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写下自己在读书中遇到的困难,相互交流;摘抄自己在读书中搜集到的好词佳句,相互读一读。整体感知后,再引导学生回到单元目录,对比课题,读课题,背课题,说一说,合上书本,这几篇课文在你的脑海中还留下一些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制定本单元的学习计划。

五、课时分配:

第21、22、23课各两课时,单元主题导学课,单元综合课各1课时,成果展示课2课时,单元作业2课时,矫正课1课时,共计13课时

第七单元备课 一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七”组成。

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少年儿童的生活。有的讲学校生活,有的讲孩子课外生活,还有的讲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这组课文集中体现了丰富多采的学生生活的。

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单元38个一类字的音形义,达到会读会写会用。掌握55个二类字的正确读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一定的方法读懂课文中的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4 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积累词语。能按要求写一段话,进行口语交际,我们的课余生活。6 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继续加强词句训练,掌握本单元出现的生字新词,侧重抓对重点词句、含义深刻句的理解,重视词句的积累。

难点:学会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几种理解词句的方法。

四 教学方法: 识字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教学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多读课文,认真思考,并按一定的方法读懂课文中的词句,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录音 图片 六 教学时间安排

25《翠鸟》 3课时 26《燕子专列》 2课时 2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2课时 28《路旁的橡树》 2课时 语文园地七 4课时

第八元备课

一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爱的奉献”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安排了《可贵的沉默》《给予树》《七颗钻石》三篇精读课文、《掌声》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八”组成。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单元39个一类字的音形义,达到会读会写会用。掌握39个二类字的正确读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按一定的方法读懂课文中的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动脑筋,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3 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4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继续加强词句训练,掌握本单元出现的生字新词,侧重抓对重点词句、含义深刻句的理解,重视词句的积累。

难点:学会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几种理解词句的方法。

四 教学方法: 识字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教学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多读课文,认真思考,并按一定的方法读懂课文中的词句,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录音 生字卡片 六 教学时间安排: 29《可贵的沉默》 3课时 30《给予树》 2课时 31《七颗钻石》 2课时 32《掌声》 1课时

语文园地八 4课时

第二篇: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第三章 证明

中心发言人:马忠卿

(中心发言人负责制定本章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突破重难点的措施、课时安排等初稿,然后集体讨论,集思广益,最后形成章备课。)

主要内容1、2、3、4、5、6、定义与命题.证明的必要性.公理与定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设置公里的必要性

2、关注现实,并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反例的意义和作用。

3、初步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会证明两直线平行的有关判定定理、两直线平行的有关性质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4、体会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初步树立步步有据的推理意识,发展推理论证能力,同时,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与同伴交流。

5、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教学措施

1、教学中引导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其个性得以张扬和发展。

2、教学中应尽量用身边的例子创设情境,通过联系实际解释结论,引导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进行学习。

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证明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没,必要的证明过程和格式,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本章的定位,题目的难度。

4、引导学生关注证明的必要性的理解,关注学生证明意识的建立。

5、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做到证明步步有据,并说明其证明依据的合理性。课时安排

1、定义与命题.2课时

2、证明的必要性.1课时

3、公理与定理.14、平行线的判定定理.15、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6、三角形内角和定理.3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测试

伴你学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第三篇:鲁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备课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三、认识文言文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四、读通课文

1、范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

2、自由小声初读课文(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自己试着读一读,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3、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指导停顿断句

四、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诣”等字的意思。

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师:“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

(评价语举隅:很好,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很会学习。对,孔君平是客人。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师: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们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4、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5、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杨氏之子

甚聪惠

反应快

答得妙

杨氏之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教学过程

一、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现在开始。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师:刚才我巡视了一圈,看到可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样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板书:孔雀)

(3)、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哪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6、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7、小结 师:(总结)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二、熟读成诵

三、拓展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如:“别吻我,我怕羞” “我怕修” “我不是碰碰车”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3、总结。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下课,谢谢孩子们!

生:谢谢老师!

附:板书:

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

聪惠(智慧)

杨家小儿

孔君平

看注释

杨 梅

孔 雀

联系上下文

《晏子使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是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初步感知

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2500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晏子使楚》。

1、板书、解读课题。

2、简介时代背景,导入整体感知。

二、汇报预习,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谁来说说这个故事的起因和主要内容。(仗势欺人,侮辱晏子。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机智地反击。板书:侮辱)故事的结果:“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个双重否定句是说——楚王尊重晏子了。(板书:尊重)

2、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加个小标题。让钻狗洞——齐国无人——齐人盗贼

三、合作研讨,感悟晏子

读读议议,批批注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把晏子说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里? 师生汇报交流:

(一)让钻狗洞。

1、谁来说一说楚王第一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击的。

2、谈谈你对晏子所说话的理解。

投影出示:晏子: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引导学生谈理解:

正常情况访问国家——走城门 访问狗国——钻狗洞

我访问的国家——楚国 楚国——狗国 楚王——狗王

3、评价理解,你听出了什么?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说楚国是狗国、楚王是狗王,文中有明确的说法吗?(看课文)其实,这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副板书: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4、评价晏子的话妙在哪里?体会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不费吹灰之力,委婉地还击了楚王。晏子沉着冷静,机智反击,不失礼节。

5、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再读晏子说的话。(练读、指名读)

小结过渡:楚王以貌取人,想借故羞辱晏子,晏子凭着他的沉着冷静,机智反击而又不失礼节,楚王只好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侮辱晏子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楚王第二次又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击的,谁来汇报。

(二)齐国无人

1、学生汇报:

2、谈谈你对晏子话的理解:

A、投影出示: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1)说说理解与感受。(人多)

(2)出示原文: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 理解积累成语:张袂成阴——联袂成阴 挥汗成雨 比肩接踵——摩肩接踵

(3)原文对照,指导朗读。启发思考:共同的理解是人多,文中是怎样说人多的?

生谈,小结:这说明同学们读出了晏子话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B、投影出示: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1)说说理解与感受。

(2)教师引导,理解感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最不中用”是什么意思? 上等国家——上等人去 下等国家——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下等人

我去的国家—楚国——下等国

(3)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再读晏子说的话。

3、这次对战的焦点是“齐国无人”,楚王是步步紧逼,晏子是巧妙回旋,击败了楚王,从中你体会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接着楚王的话题将计就计、顺水推舟,把无人才、甚至不会用人之辱又回敬给了楚王。

4、这段精彩的对话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练读,分角色朗读体会。

(三)齐人盗贼

过渡语:一次次交锋,一次次失败,楚王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楚王实在不甘心,又生一计: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

楚王这些话的言外之意:齐国人是盗贼。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面对此情此境,晏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

1、指名读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2、师生解读晏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投影出示: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3、“水土不同”指的是什么?晏子在说什么意思?体会晏子的话妙在哪里?

晏子的话不但点出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又一次回敬了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使良民变成盗贼。楚王不但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4、从晏子的应对中我们感受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练读这段文字。

四、评价晏子,升华主题

1、归纳三个小故事,体会晏子形象。让钻狗洞——楚国狗国——只好…… 齐国无人——楚下等国——只好…… 齐人盗贼——“水土不同”——只好…… 2全面评价晏子,感受课文中心。

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引导结合相关内容、资料谈)

临阵不乱、不惧大国、不畏强暴、机智过人、善于辞令、博学多才 强烈的爱国心、以国家利益为重

3、正是晏子巧妙的智慧、善辩辞令、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辞让楚王不得不折服,故事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投影出示,齐读。板书:不敢不)“不敢不”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什么?不能不、必须、只能、只好……

(4、楚王仅仅是“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吗?结合“使”、背景资料“结交”感受理解,楚王尊重的还有齐国人民、齐国国家,因为晏子的背后是一个有力的团队。)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纵观全文,晏子在遭到不礼貌的侵犯后,并没有表现出常人的激愤,而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不辱使命!晏子的话句句千金,字字在心。话不多,传神则灵;人不在高,爱国则名垂青史。

2、要想更多地了解难晏子,老师推荐课外阅读《晏子春秋》。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侮辱 晏子 楚王 不敢不尊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品质。

2.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学会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并试演课本剧。

三、教学难点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能告诉大家,你对这篇课文都有哪些了解呢?(题目、出处、时代背景、人物介绍、课文讲了三件事等)

2.质疑: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在自学中理解人物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课文的三件事中选出你认为最有意思的一件事。

认真默读自己选中的故事,仔细体会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些语句或词语中体会出来的,画出来,并进行批注。

(三)根据个人选择的情况进行分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朗读、表演、复述进一步理解人物特点

逐个谈自己的体会(重点围绕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同学补充,补画重点句和词语。

选择小组汇报的形式并进行练习

提示:汇报形式有朗诵、复述、表演课本剧等。

(四)全班交流,进行汇报

教师要及时点评,指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人物特点。

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朗读、复述、课本剧的表演。第一件事:楚王吩咐手下人让晏子从城门旁边新开的洞进城。

1.这件事说明晏子沉着冷静、随机应变、以国家利益为重。

2.重点句:出示投影片“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什么样的国家。” 第二件事:晏子见了楚王,楚王以貌取人,讽刺晏子无能,藐视齐国无人。

1.说明晏子博学多才、智勇双全(多才多艺、足智多谋、满腹经纶、据理力争……)

2.重点句:出示投影片“敝国有个规矩……这儿来了。”

第三件事: 在楚王款待晏子的酒席上,楚王故意让人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过,借以说明楚国人没出息,干偷盗的事,从而侮辱晏子,侮辱齐国。

1.说明晏子能言善辩(满腹经纶、才智过人、唇枪舌剑)

2.重点句:出示投影片“大王怎么不知道……水土不同吧。”

(五)复述练习

这篇文章写得短小精悍,精彩的文章往往用传神的几笔,就能把人物形象清晰地勾勒出来。其实在字里行间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我们可以插上想像的翅膀,把故事讲得再生动细致些。

1.出示图片,你认为可以在哪里展开想像?(书上没有描述的情节或细节,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

2.小组为单位,选三个故事中的一个,找出可以扩展的地方,用笔划上添加符号。

3.创造性复述。

(六)补充小故事见资料(选自《东周列国志》)并简单介绍几本书《春秋故事》《东周列国志》《上下五千年》……

七、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钻狗洞

访狗国

机智过人

没人才

下等国

维护国家的尊严

没出息

风气差

能言善辩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题 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读剧本,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什么事?

4.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三、演一演

1.学习演第一场戏。

(1)请大家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3)小结。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6)布置任务。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看吧。

(7)评价:演得怎样?

(8)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2.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3)、交流杰克。

四、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五、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把剧本演了演,那么,你能说说剧本和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

作业 1.读一读二战的故事

2.和家人演一演《半截蜡烛》。

板书设计 11*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一家 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12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在看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注意到大兵和赵卫国合说的相声〈谁让你是优秀〉了吗?,那这个相声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的确,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块来感受我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的魅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1)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4)说说这个相声或听听其他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三、根据目标学习全文

1.自己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交流:(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说话啰里罗嗦、废话连篇。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交流,小结:打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4.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相声,来感受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风格。

(1)同桌分角色读

(2)找伙伴分角色读

(3)师生分角色读读

5.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6.听两个精彩的相声段子

7.看一个你们自己搜集的相声。

四、交流相声语言特点 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看了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怎样?(通俗、贴近生活、幽默、有很浓的讽刺意味)

五、演一演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相声演一演,评一评谁具有相声演员的风采。

六、总结

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

1.课余与父母共同看相声、演相声。

2.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打电话

啰唆、耗时、误事

简练、得体、明白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3.通过创设具体的场合让学生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学写一份发言稿。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水资源有关的资料。

2.校内师生浪费水资源的镜头捕捉图片。

3.写字板若干。

一、谈话导入,揭示话题

1.展示图片:(幻灯片展示本校水资源浪费的新闻图片,图片下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

2.画外音,引出讨论。

导语:

最近,我在校园内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同学水龙头打开后不关上,任水白白流淌;有些人关不紧,任水滴漏;还有些同学洗手时,水龙头开得很大……

发生了这样的事该怎么解决?

3.生畅所欲言,导出话题。学生各抒己见(倡议书、报告老师、劝说、写警示牌、开班会……)

教师归纳,并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办法之一──劝告(板书)。

二、小组交流,探究方法

1.导语:劝告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以理服人。那么,怎样才能以理服人呢? 让我们来讨论一下。

3.小组上台交流。

4.教师补充: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 做出相应的补充。

4.听录音:明确诚恳的态度在劝说中的作用。

师小结:劝说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仅靠理由的充分是不够的,诚恳的态度、婉转地表达是让人接受的前提。

二、创设情境,尝试实践

要求:同桌分别扮演劝说者和被劝说者,他生当群众。尝试实践:生应用劝说提纲展开劝说工作,他生适时插话补充。

师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依据提纲有理有节地劝说,提醒学生不要扯与话题无关的事。

三、组织评价,促进提高

1.评一评:对话理由是否充分,态度是否诚恳,被说服者是否心悦诚服,还有哪些道理没有讲清楚? 2.利用媒体适时补充出示关于水资源的资料,各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摘录、补充自己的提纲。

3.擂台赛。

(1)推荐两组4人上台,展示劝说本领。

(2)评一评。

评价标准:态度是否诚恳、调理是否清晰、理由是否充分、表达是否婉转,被全者是否心悦诚服。

四、创设情境,拓展劝说 1.生活中,需要劝说别人的情况有哪些?

2.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情况,分小组练习劝说。

3.小组推荐两位同学面对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劝说情况,组织评价。

六、作业

生活中我们一定遇到不少这样那样的不该发生的事情,有些事情我们有能力和义务对当事人进行劝告。请从小事做起,从周围的朋友们开始,选定一件你认为必须劝告但经过自己或他人多次尝试都未成功的事情进行劝告。

注意:先收集相关的资料,再拟提纲,然后找一个人一起练习一下,准备充分后带着诚意去劝说,祝你成功。

习作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试写草稿。

教学重点难点: 发言稿的格式。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教师导入,介绍大队委竞选场景。

要发言,通常要写发言稿,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种情境,展开想象,写一篇发言稿。

二、分组讨论,明确内容与写法

1.过渡:请选择同一种情境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在小组内讨论,各组的发言稿应写什么和怎样写。2.小组汇报。4.教师小结。(屏幕提示习作要求以及注意要点)

三、学生撰写,教师指导

学生自主选材感兴趣的内容动笔写作,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讲评习作,学生修改草稿。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修改。

一、对照比较,发现问题

1.教师发一份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见附),让学生和自己的发言稿比较,发现什么?

2.课堂交流,各自的发现。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随机归纳:

(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3)发言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3.学生根据新的发现,各自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二、尝试发言,不断完善

1.学生自由准备发言。

2.课堂模拟竞选,学生上台发言 2.师生共同评议。

评议的重点:

(1)发言稿的语言是否适合发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口语化等。

(2)发言人的情绪状态等。4.学生再次修改发言稿。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誊写正稿本上 教学重点:抄写 教学过程:

一、强调抄写要规范,注意写字姿势。

二、强调发言稿的格式,抄写时按格式写。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鉴赏总结 教学重点:鉴赏教学过程:

一、学生小组交流各自发言稿,组内评议,推选写得好的同学。

二、各组被推选的同学上台交流。

三、拓展延伸,学写其他发言稿 1.学生阅读其他情况下的发言稿,说说有什么发现。

2.课堂交流:

(1)发言稿的共同特点:①观点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②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③语言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2)不同发言稿内容有区别,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特点。3.课堂交流

回顾、拓展三

教学准备:

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教学目的: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学重点:交流。

一、激情导入

师: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教学目的:了解对联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背诵对联。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2.指名读,正音。

二、感悟对联特点

教师点拨: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2)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

(3)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

3.同桌互相背诵。

4.指名背诵。

5.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四、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4.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5.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等。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

心中的秋天

一、教材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 它季节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

1、会认20个字,会写34个字。正确读写两篇精读课文中30组词语,积 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2、积累好词佳句。

四、课时安排:

古诗两首 2课时 风 筝 2课时 秋天的雨 2课时 听听,秋的声音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口语交际1+习作2+其他1=4课时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2)交流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10、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意义。能力目标:

1、在对比中发现将人物写具体、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衬托

2、通过探讨,理解文章的意义,明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真正意义。

情感目标:

1、能够概括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自我解剖精神

2、感悟亲情的伟大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意义,对比体会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及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 教学仪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时间:12、6、7两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1、学生读课文1—2遍,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至少10个,注音并解释词语。

2、教师准备与鲁迅相关的知识信息

二、导入激情:

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放投影,图片、音乐)(或者以诗来引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称东风放纸鸢。”是一首写孩童们欢欢喜喜放风筝的诗,)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看风筝的人的表情?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为什么?)板书(这是一个 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呢?板书分段:时间顺序 北京的冬天—儿时—中年—现在(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投影倒叙的意义。将一件事的结果或者是情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先说,然后再按照顺序来叙述的方式。)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研读课文中的难句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即你感觉文中的哪些语句理解起来比较难。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并自己记住下列词语的意义:伶仃、诀别、瑟缩、嫌恶、恍然大悟、苦心孤诣、虐杀、肃杀写在书上的空白处第二课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对比感悟如何将一篇文章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听写并解词

二、讨论深入,拓展扩充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就这篇材料,作者还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兄弟》,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看一看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投影《我的兄弟》并请一名学生朗读对比发现,课文中有较多的描写。学过课文,会了解到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三、总结收尾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外练习

2、在你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一件东西而产生矛盾的呢?如果有请你将矛盾发生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加入自己对这件事的评价写一篇小文章。文体不限,你可以记述故事,也可以进行评价,也可以给与你发生过矛盾的人写一封信。

11、秋天的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学过程:

一、赏秋色,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秋天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

2、情感交流: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3、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2、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

3、你最喜欢哪几段内容?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带着喜爱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2)指名多人次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悟:你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在哪里?(4)指名交流并读出神奇之处。

(5)激发情趣: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了,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2)指名朗读后并回答。

(3)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4)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说得那样有趣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引导: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一盒五彩缤纷的色彩,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

二、交流感悟,发挥想象。

1、感悟、想象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1)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从第三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2)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差点发些香味?(3)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为什么会被香味勾住。

(4)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当时你在果树下,花丛中,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5)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三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

2、悟、想象第四自然段

(1)教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2)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它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3)想象,交流,发言。

三、总结感悟。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2、联系全文说说秋天的雨给小朋友们带来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美丽的秋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12、听听,秋的声音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教学流程:

1、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

2、初读诗歌。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

3、引导学生:

(1)听秋声。让学生说说秋天事物的声音,使文中的秋天的声音和相应景物形象化。(2)说秋声。引导同学说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现秋天景物的美好。4.有感情地朗读。

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读的时候还要能同时想象诗歌所写的画面,读出文中的感情和韵味。

5、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续写诗文。

6、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举行赞美秋天的诗歌朗诵会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发现,表示颜色的单音节词和其他的字搭配可以组成新词,意思更加丰富。进行词语的积累,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2、积累与秋天有关的对子。

3、训练词语的搭配,进行词语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先让学生感知字词,在读的基础上,引导从中可以发现什么。

2、交流发现。要不拘形式,学生不一定都能完整地把这个设计意图说出来,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应给予肯定,老师要对学生的发言作评价,最后还要把要发现的内容明确完整小结出来,为后面的扩展作准备。

3、词语扩展。这里的扩展有两个方面,一是就课本里提供的几种颜色来进行扩展,看能不能说出更多的表示黄、红、绿、蓝颜色,且含有这个字的词。如,浅黄、黑红、深绿、靛蓝。一是除了这四种颜色外,还可以围绕其他颜色进行词语的扩展和积累。如“紫”、“黑”

二、日积月累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也可以说说读后感受到的画面(2)、鼓励学生自己编类似的对子。可以仿照课本中的样子写一写,如能押韵更好,但不可要求过高。(3)、互相交流自己编的对子,并评一评,看谁编得好。

2、我会填

“我会填”的目的是。短语前面的词是状语,要求补充动词。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词语搭配的多样性,每处不只一个正确答案。2.注意积累,填完以后再读一读,进行巩固。3.可以做些扩展,比如可以用竞赛的形式,在本组或本册学过的课文中或课外找类似的词语说一说,看谁说得多。匆匆地(离开)快活地(唱歌)悄悄地(说话)拼命地(工作)轻轻地(飘落)好奇地(盯着)甜甜地(笑了)认真地(思考)

三、趣味语文

1、指名让学生朗读,要读准字音。

2、然后自由读,同时展开想象,感受文中美好的景象。

3、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读出速度;再指导背诵。

2、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进行绕口令比赛。比赛可分组来进行。

3、从每组选一至两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

4、赛完以后做出评价。

5、鼓励学生课余搜集绕口令,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交流金秋时节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这些事情可以是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们一起做的,也可以是自己做的,如摘果子、看红叶、放风筝、捉蛐蛐、收花生、挖泥鳅、赏菊花、秋游等活动。

2、要选那些自己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事。

3、讲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最好能使听的人受到感染。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小朋友们在这美丽的秋天里我们可以放风筝、摘果子、看红叶、捉蛐蛐、收花生、挖泥鳅、赏菊花、秋游等等,这些有趣的事会成为我们永久的回忆,老师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在地里摘花生的趣事,相信你们也在发生着一些趣事吧,在你的印象中记得最深、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呢?

二、互相交流

1、让学生整理一下想说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交流方式,安排相互交流。

2、可以同桌互相交流,可以自由组合交流,还可以男女生分组交流,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听,一个同学讲完后,同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同学可以提问。

3、老师巡视,掌握各组的情况,适时给以引导。

4、推选代表,准备到班上交流。

班级交流时,老师应当根据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示一些要求,好让后续的交流更加高效。

如有可能,还可以选大家感兴趣的或普遍性强的几件事,再一次展开交流,让更多的人来说相对集中的几件事,把事情说得更清楚,让秋天的快乐表达得更充分。

5、在班级交流以后,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评价,小结收获,指出不足。

第三课时:“秋天的画”习作

教学目标:

看图写一幅秋天的图画。这幅画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自己画的图画。所选的图画一定要和秋天有关,可以是秋大的景物,也可以是人在秋季里活动的场面。习作的要求:

1.写之前要先向同学介绍自己所选图画的内容; 2.写的时候要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

3.写好后和同桌交流,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4.展示和欣赏。教学流程:

一、展示画面,介绍画面内容

1、注意引导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画面的内容说清楚。

2、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打开思路。

二、写画面。

注意提醒学生把内容写清楚,把句子写通顺。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

三、互相交流修改

完成习作后,引导学生同桌进行交流。可以采用一人读,一人听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同桌细心听,另外自己在读的时候也会觉察到写得不好的地方。交流时,互相提意见,之后根据所提的意见各自进行修改。

四、展示、评价。

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评论。学生观看后,各自说说自己所喜欢的图画和习作。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备课模板 第三单元

语文

章(组)

学习内容

《自然美景》

单元内容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组成。四篇课文分别是精读课文《古诗两首》《五花山》《翠鸟》和略读课文《北大荒的秋天》。

本单元编排的这些课文与大自然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学习本单元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用词准确、形象的特点,并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句段,能够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观察类文章。

单元学情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在课堂上应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加强词语积累与运用的练习。教学中侧重于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训练。在上个学期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几种段的结构,本学期可以向篇章的结构过渡,引导学生能够按事件的发展顺理清文章结构。本单元很多文质兼美的篇章,在阅读教学中,应侧重于朗读的训练,可采用想象读、体验读、配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同样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可利用比较、填空等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学习目标

1.会认31个字,会写30个字。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部分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诗句和段落描绘的画面,进行仿写练习。

4.学习写观察动物的日记,注意日记的格式。

5.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体会课文用词准确、形象的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学习时数

11课时

课时分配

课时

9、《古诗两首》

10、《五花山》

11、《翠鸟》

12、*《北大荒的秋天》

百花园三

下载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到八单元单元备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到八单元单元备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二次备课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二次备课 第三单元 心中的秋天 一、教材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一、 单元主题 心中的秋天 二、单元内容 古诗两首10 风筝11 秋天的雨 12* 听听,秋的声音语文园地(三) 三、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会......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二十二生字,会写三十二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古诗,能通过朗读感悟课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名人的童年生活,让学生在与文本......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备课日期: 月日授课日期: 月日教案序号: 第三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四组课文组......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小说是虚幻的文学作品,是用文字讲述出来的故事。小说家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描绘出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细致、更深入、更凝练的世界。学习这一单元......

    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教材40---6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21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边读边想象......

    鲁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共5则范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9、杨氏之子 10、晏子使楚 略读课文:11、半截蜡烛 12、打电话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 拓展三 二、教材分析: 运用语......

    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本站推荐)

    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6篇。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培养独立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