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知识点讲解新人教版(小编推荐)
七年级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知识
点讲解新人教版
知识点
聚落的形成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②带状村落
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著名古代城市发源地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②尼罗河谷地③印度河谷地④黄河-长江中下游
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大多数在平原②热带在高原③山区在谷地或低地
美国三大城市带①波士顿-纽约-华盛顿②芝加哥-匹兹堡③旧金山-圣迭戈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①60°N以南的欧洲地区②东亚③美国东北部
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①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②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
中国特大城市分布①最多的省②没有特大城市的省③与自然条的关系
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供水②运输③军事防卫
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矿业城市:①煤炭②铁矿③石油④有色金属
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现代:沿海、沿江、沿线②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①经济中心②政治中心③军事中心④宗教中心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①军事、宗教②交通、自然资源③旅游、科技
城市化的含义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作用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②缩小城乡差别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①产业革命前②二战前③二战后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差③就业困难
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条③治理环境
后练习
1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就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B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D乡村聚落在地域上没有差异
答案:
人类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聚落,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乡村聚落在地域上有差异,选项AB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2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
A村庄与集镇
B集镇与乡村
城市与乡村
D城市与集镇
答案:A
试题分析: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称为聚落,聚落可分为两大类——乡村和城市。故选A。
点评:由于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的景观有较大差异。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⑥⑧
②③④⑤
D
全部都是
答案:D
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根据题意故选:D
第二篇:《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聚落,尤其是传统聚落承载了更多的人类智慧、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民俗等信息,表现了不同时代的文明。聚落文化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这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体现。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
1、知识与能力目标: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材料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及已有知识储备,运用图片或材料等分析归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世界聚落文化的差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三)教学重点:依据新课标及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因而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
二、教法
(一)模式方法: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导向互动对话模式,在教学中运用观察对比、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联系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探究知识,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由于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及文化习俗等差异很大,因而聚落景观各有千秋,仅有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了解世界的愿望,因此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从而拓宽学习空间,同时达到强化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三、说学法:
现阶段的学生其逻辑思维正从感性向理性发展,他们刚从小学上来,好奇心强,爱表现,因此根据其特点,同时也为实现新课程理念终身学习的目标,我,指导学生进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学习方法,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学习体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知识的快乐,深挖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热爱地理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情引趣
课件展示一组乡村和城市的图片并配有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走进聚落的世界。设疑:这些景观图片可以分两类,同学们知道是哪两类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言:乡村和城市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我们称之为聚落,聚落不仅是人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不同的聚落。
(二)探究新知
1、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二者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由于七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利用课件展示多组乡村和城市聚落图片,对比出现,将乡村与城市在人口、规模、道路、劳动生产方式、建筑等方面的差异用直观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观察并从这些人文图片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同时学生也能了解更多的聚落文化。
(理论依据: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和途径的心理实验。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实验还表明人对图形、符号的反应与记忆有着较大差异,其中对图像所传达的丰富信息接收最为充分,并保持最长时间的记忆。300多年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曾经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过渡:乡村和城市聚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同一种聚落间就没有差异吗?猜猜看下面的乡村聚落分别是哪个大洲的。课件展示三大洲乡村图片小组竞猜。进而引出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呢。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此内容是本课的重点,而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又是本课的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问题解决式进行教学,即将大问题化为小问题,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个个击破。
(理论依据:美国著名数家哈尔莫斯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使之具有创造精神的学习者。)
(1)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居住地,你将挑选怎样的自然条件呢?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探究的主人。进而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找到问题结论。(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
(2)再问:除自然条件外,你还会考虑哪些因素呢?(交通,服务设施等)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聚落分布会怎样(很少或没有)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展示高山荒漠的图片及中纬度平原区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世界聚落的分布大势。
(3)如果自然环境已定,你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会有怎样的房屋创意呢?(课件展示:沙漠区、温带草原区、热带雨林区、极地地区、黄土高原区,图片下有文字材料说明)每组选定一种环境进行房屋设计要经济实用,最好就地取材。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性评价,最后课件展示现实环境中的房屋建筑结构,进而达到共识:聚落受多种自然因素影响。(学生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会设计出很多的房屋建筑,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有些出入,但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功能是有相同或相近之处的,师生互动时,要适当引导,从而与现实自然环境中的建筑拉近距离)
(4)除以上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结合材料分析。如巴西利亚(巴西为管理内地而迁都,是政治因素),黄山市(我国黄山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兴起,旅游因素),石家庄(原是小村庄,后因京汉先等铁路通过而使其成为铁路枢纽,是交通因素)等。(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补充教材之外的材料,同时培养学生通过材料学习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总结: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受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聚落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欣赏一组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包括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学生感受欣赏聚落文化的魅力。(教师进行适当的解说,并提供相应的网址,便于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过渡:当我们在为以上聚落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聚落却止步了,甚至有些已经消失了。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时代在发展,聚落也在发展。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我们也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昔日特色鲜明的传统聚落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是否应该保留呢?以20xx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的四合院在城市建设中的去留问题为例。(教师补充材料:北京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工艺和人居创造的守完美结合。结合图片进行说明,增强直观性。)采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进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及增强责任感,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传统聚落也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知识延伸:搜集家乡的聚落资料,并将其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建议形成小文章,并以此为题,出一期板报。(使学生能真正将课堂知识内化,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加对家乡沈阳历史文化的了解,认识到沈阳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板书设计:提示重点,强化记忆,设计结构式板书。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这五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是七年级地理中学生首次接触人文地理的开端,意在让学生了解世界人文的概况,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同学们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通过让学生观察聚落的景观图片,例举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传统聚落的保护意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促进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形成,因而,在整个世界地理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本课主要知识点:
①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②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④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都有所了解,这为研究本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其次从学校的地理位置来看,虽然地处城市,但因面向全区招生,可能有部分生活在农村或集镇的学生或者到过乡村旅游,他们都对自己生活的居住地非常的熟悉,这也为学好本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另一方面,文峰中学坚持推进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的模式已有多年,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动手、讲解和评价能力,学生应已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勤于动手能力、上台讲解能力和互相评价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评价等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目标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殊地位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
①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②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④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自学、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居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居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与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根据新课标及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为本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设计
《课标》中明确指出: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制订以下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以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示案导学-交流讨论-精讲评析-练习巩固-反思拓展。教学的理念可概括为“三先三后三促进”。三先三后三促进是指:先学后教,以教促学;先思后启,以启促思;先做后评,以评促能。
本节课对的使用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按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景观认识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并能通过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和说明其中的原因,故我对设计的要求一是用充当图片展示道具,让学生通过展示的图片去观察其中的地理本质;二是将课置于学案之下,不能让的展示干扰到学生对学案的关注度;三是万一学案不能印刷到位,则临时用电子稿充当学案展示。吃偏饭合上述考虑,我将的展示只设计用于第一个循环完成之后和第二个循环之前,只预计使用十分种左右的时间。
五、教学过程设计
考虑到本次区教研室组织的“课内比教学”活动采取的是异校教学,在备课前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亲自去了解,同时考虑到我所抽到的班级毕竟只是才进入初中的一年级新生,在文峰中学涉及先学后教时间不长,故我将先学后教设计为三个层次的循环:即基础知识以个人为主体的先学后教(只涉及到教材现有的文本)、再到综合梳理以小组为主体的先议后教(加深涉及到本节考点的提炼),同时又改为表格这种学生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最后才是综合运用以小组为主体的先议后教(加深到本册考点的综合),这样通过先易后难的自主学习,也降低了教师管控课堂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熟悉学案的程度。
至于教后的反思,因时间短促,没能形成文字加以研摩,故以聆听各位领导、评委专家意见为主,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评委专家指正。谢谢!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相关文章:
1.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总结
2.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教学反思
4.《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范文
5.《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范文
6.人类的居住地地理说课稿
7.《人类的老师》说课稿
8.人类的“老师”优秀说课稿
9.人类的老师说课稿
第三篇:《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阅历,学会对身边地理事物的观察、描述、分析、归纳、总结,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应用录像、图片等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增强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教学过程中,我贯彻“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结合辽阳的乡土实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和理念。
不足之处:
1、学生课前准备不足,课前布置的“辽阳旧城现状”的调查,只有两个学生进行,其他学生没有实践;辽阳旧城的照片准备的也不充分。
2、“聚落的建设和保护”部分,图片、资料较少;对“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缺乏更深刻的理解。
3、在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饿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的空间,并提供或引导学生搜集新颖的背景材料,真正达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
周立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形式。
2.能够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3.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展示大量景观图和各地民居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教学重点:
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视频 这座美丽的城市是哪里?
对,这就是咱们美丽的家乡---龙口,它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也是我们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像龙口市这样,人们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聚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聚落的知识。多媒体展示:课题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新课学习:
师: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两种呢?(学生回答:乡村和城市)
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多媒体展示,感受城乡差异。
师:你所观察到的城市和乡村都有哪些差别? 学生回答,师点评。
师:而导致城乡景观如此大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不同。
承接:其实不但城乡之间有差别,就是城乡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
多媒体展示三种乡村聚落图片
师:仔细观察,能说出图中人们从事的是哪一种生产活
动吗?
学生:图1:从事的是种植业。师:从事种植业的乡村,我们称之为?(农村)
学生:图2:以放牧为主。师:从事畜牧业的乡村,我们称之为?(牧村)
学生:图3:以捕鱼为主。师:从事捕鱼业的乡村,我们称之它为?(渔村)
师小结:乡村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
过渡: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相差很大,哪儿是我们人类理想的居住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活动二: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师: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A、B、C、三地中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
师: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师:古人是否和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多媒体展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读图分析: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发祥地,其中有三处在亚
洲。
师: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等。
师小结:历史验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师:但是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呈现的分布形态也千差万别。
多媒体展示:图片1:平原地区呈团状分布的聚落;图片2:山谷地区呈带状分布的聚落
师: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多媒体展示:株洲、东营
师:这两个城市的发展除了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外,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回答
师:株洲是靠发达的铁路运输发展起来的。东营则是自身的丰富的油气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
师小结: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
三、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
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
以东南亚热带的高脚屋为例:民居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屋顶坡度陡,上层凉爽、防潮,适于住人住人。观察一下建筑材料是什么?(木材)为什么?(就地取材)
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以北非的房子为例: 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由于昼夜温差大,人们建造了厚墙小窗小的房屋,白天防晒,夜晚保温,又可防风沙。
观察一下房子的屋顶有什么特点?(平顶)为什么?(全年降水少,不考虑排水)
师: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是适应气候,取材方便。
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组传统民居,邮票上的民居,思考:这些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受什么影响? 活动四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聚落也不断在变化,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遗憾。
展示:文化遗产图(丽江古城和威尼斯)
师:讲解其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遗憾。展示:北京前门
大街的发展图
师生共同讨论四合院的变化,思考关于聚落发展与保护的问题。
师小结: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家园。
板书设计:
第五篇:《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材料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及已有知识储备,运用图片或材料等分析归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世界聚落文化的差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课件展示一组乡村和城市的图片并配有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走进聚落的世界。设疑:这些景观图片可以分两类,同学们知道是哪两类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言:乡村和城市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我们称之为聚落,聚落不仅是人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不同的聚落。
二、探究新知
1、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二者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由于七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利用课件展示多组乡村和城市聚落图片,对比出现,将乡村与城市在人口、规模、道路、劳动生产方式、建筑等方面的差异用直观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观察并从这些人文图片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同时学生也能了解更多的聚落文化。过渡:乡村和城市聚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同一种聚落间就没有差异吗?猜猜看下面的乡村聚落分别是哪个大洲的。课件展示三大洲乡村图片小组竞猜。进而引出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呢。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1)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居住地,你将挑选怎样的自然条件呢?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探究的主人。进而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找到问题结论。(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
(2)再问:除自然条件外,你还会考虑哪些因素呢?(交通,服务设施等)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聚落分布会怎样(很少或没有)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展示高山荒漠的图片及中纬度平原区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世界聚落的分布大势。
(3)如果自然环境已定,你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会有怎样的房屋创意呢?(课件展示:沙漠区、温带草原区、热带雨林区、极地地区、黄土高原区,图片下有文字材料说明)每组选定一种环境进行房屋设计要经济实用,最好就地取材。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性评价,最后课件展示现实环境中的房屋建筑结构,进而达到共识:聚落受多种自然因素影响。(学生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会设计出很多的房屋建筑,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有些出入,但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功能是有相同或相近之处的,师生互动时,要适当引导,从而与现实自然环境中的建筑拉近距离)
(4)除以上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结合材料分析。如巴西利亚(巴西为管理内地而迁都,是政治因素),黄山市(我国黄山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兴起,旅游因素),石家庄(原是小村庄,后因京汉先等铁路通过而使其成为铁路枢纽,是交通因素)等。(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补充教材之外的材料,同时培养学生通过材料学习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总结: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受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聚落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欣赏一组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包括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学生感受欣赏聚落文化的魅力。(教师进行适当的解说,并提供相应的网址,便于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过渡:当我们在为以上聚落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聚落却止步了,甚至有些已经消失了。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时代在发展,聚落也在发展。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我们也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昔日特色鲜明的传统聚落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是否应该保留呢?以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的四合院在城市建设中的去留问题为例。(教师补充材料:北京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工艺和人居创造的守完美结合。结合图片进行说明,增强直观性。)采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进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及增强责任感,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传统聚落也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知识延伸:
搜集家乡的聚落资料,并将其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建议形成小文章,并以此为题,出一期板报。(使学生能真正将课堂知识内化,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加对家乡沈阳历史文化的了解,认识到沈阳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