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

时间:2019-05-14 07:3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

第一篇: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 字号:

颁布日期:2006/06/30 实施日期:2006/07/01 时 效 性:现行有效 发文文号:

颁布单位:地方人大常务委员会

(2006年2月21日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06年5月25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 2006年6月30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 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进入、离开本州或者在本州内异地从业、居住、生活的育龄流动人口。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辖区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其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以现居住地为主。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和通报联系制度。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公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工商、税务、教育、文化、卫生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社区)委员会应当依法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机构和公民,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第五条 州、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设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构,乡(镇)人民政府配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兼)职管理员。

流动人口较多的居民(社区)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可以配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员。

第六条 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七条 州、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组织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和通报联系制度,印制、发放《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通报表》(以下简称《通报表》);

(三)督促、指导有关单位对已婚育龄流动人口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并为其提供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等生殖健康服务;

(四)监督、检查《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的办理、查验和复验工作;

(五)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思想、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六)行使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办理、查验和复验《婚育证明》,填报《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以下简称《报告单》),建立和完善育龄流动人口管理档案;

(三)核发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生育证》,办理《流动人口生育联系卡》(以下简称《联系卡》);

(四)与育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用人单位和向流动人口提供出租房的房主签订计划生育合同,做好日常检查工作;

(五)为育龄流动人口提供避孕节育等生殖健康服务;

(六)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社会治安、房屋出租、物业管理和劳动用工等管理工作,实行综合管理;

(七)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和优惠政策;

(八)支持和指导人口和计划生育协会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九)行使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第九条 育龄流动人口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持本人的身份证和婚姻生育状况证明,到乡(镇)人民政府办理《婚育证明》。

育龄妇女离开户籍所在地后,应当及时将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报告单》寄回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

第十条 未办理《婚育证明》的育龄流动人口,可向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有效期为3个月的临时《婚育证明》,并在有效期内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补办《婚育证明》。

第十一条 育龄流动人口应当自在现居住地居住之日起15日内,持身份证、《婚育证明》到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申请验证。《婚育证明》一年复验一次。

第十二条 流动人口在本州申请办理有关行政许可证、营业执照时,相关部门应当查验《婚育证明》,填报《通报表》。对无《婚育证明》或者未经验证的,待其补办后方可办理。

民政部门在办理流动人口结婚登记时,应当查验《婚育证明》,填报《通报表》。对无《婚育证明》或者未经验证的,待其补办后方可登记。

第十三条 职业介绍机构和用人单位,在介绍、招用育龄流动人口时,应当查验《婚育证明》,并填报《通报表》。

物业管理单位发现流动人口违反规定怀孕或者生育的,应当及时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报告。

第十四条 为流动人口提供出租房的房主,应当查验育龄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对无《婚育证明》或者未经验证的,应当填写《通报表》,并在5日内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发现怀孕或者生育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乡(镇)人民政府。

第十五条 流动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妇女,符合计划生育规定拟在本州生育的,应当办理《生育证》,并持身份证和《生育证》到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领取《联系卡》,凭《联系卡》到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

第十六条 流动人口享有现居住地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权利。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项目。

第十七条 州、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保证育龄流动人口的避孕药具供应,提供计划生育、避孕节育和优生优育咨询等服务。

流动人口凭《婚育证明》可以向现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领取免费避孕药具。

第十八条 医疗、保健机构接受流动人口育龄妇女产前检查、分娩时,应当查验《联系卡》。对无《联系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填写《通报表》,并在3日内将《通报表》报送当地乡(镇)人民政府。

医疗、保健机构不得为无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相关证明的育龄流动人口摘取宫内节育器、施行输精(卵)管复通术。

未经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医疗机构不得从事计划生育手术。

第十九条 居民(社区)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查验《婚育证明》,建立育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登记台账。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一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实行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违反规定怀孕或者生育,并经查证属实的,每举报一人,由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举报人不低于300元的奖励,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给予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逾期拒不补办或者拒不交验《婚育证明》的,处3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对职业介绍机构、用人单位处200元以上1000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对房主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对医疗、保健机构处500元以上1000以下的罚款;违反第三款规定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人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拖延办理《婚育证明》、《生育证》的;

(二)不查验《婚育证明》给予办理相关证照的;

(三)不为举报人保密的;

(四)违反法律法规向流动人口收取费用的;

(五)具有其他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行为的。

第二十四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不查验《婚育证明》、不填报《通报表》的,由州或者县(市)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并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五条 因违反本条例规定受处理的单位或者个人,三年内不得评为文明单位、先进个人或者授予荣誉称号;受处理单位的负责人当年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已被评为文明单位或者先进个人的,由原授予机关予以取消。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第二篇:大理白族自治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大理白族自治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条 根据《大理白族自治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条例》所称的“育龄流动人口”是指进入、离开本州或者在本州内异地从业、居住、生活的年满15周岁不满49周岁的流动人口。

第三条 辖区内育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按现居住地户籍人口的计划生育人均投入比例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州、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设置专门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机构,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可配备事业编制人员,行使行政职能;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配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职管理员;流动人口较多的居民(社区)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配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员,其报酬按村(居)民委员会计划生育宣传员的标准兑现。第四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上级政府分别与下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并进行考核和奖惩。

第五条 流动人口在本州申请办理有关行政许可证、营业执照时,相关部门应当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以下简称《婚育证明》),填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通报表》(以下简称《通报表》)。

公安部门应当参与、配合整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专项活动以及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组织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稽查。对破坏计划生育工作、伤害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协助、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对流动人口中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个体工商户依法进行处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培训,并督促其在外出前办理《婚育证明》,外出后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寄回《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以下简称《报告单》)。建设部门应当配合人口计生部门组织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稽查。

税务部门应当协助人口计划生育部门查实违法生育人员的经营收入、纳税税额,并提供有关原始资料和书面证明。

卫生部门应当参与整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专项活动。推行孕妇住院分娩查验制度,督促医疗保健机构坚持对孕妇查验《生育证》、《生育服务证》、《婚育证明》或《流动人口生育联系卡》。

教育部门在办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入园时,应当查验《婚育证明》。

其他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六条 流动人口中的民工和临时工的计划生育工作,由用工单位和施工单位负责管理。用工单位和施工单位在签订雇工、施工合同时,必须把遵守计划生育规定作为合同内容之一,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第七条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本州公民,外出前应当到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办理国家统一格式的《婚育证明》:

(一)离开户籍所在县(市)级行政区域到其他地区暂住的;

(二)拟异地居住30日以上的;

(三)年龄在15周岁至49周岁之间的;

(四)异地从业、居住、生活的。

第八条 下列人员不需要办理《婚育证明》:

(一)探亲、访友、就医、上学、出差、进修、培训、参会、旅游、治病或过境的;

(二)现役军人;

(三)妻子户籍所在地在现居住地的男性;

(四)丈夫户籍所在地在现居住地,夫妻中一方已落实了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且在现居住地的女性。

第九条 申领《婚育证明》,应向发证机关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一)本人的《居民身份证》;

(二)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所在单位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

(三)本人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照片两张;

(四)与户籍地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的《计划生育合同》;

(五)已生育子女的,还应当提交由施术单位或者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避孕情况证明;

(六)违法生育的,还应当提交处理执行情况证明。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发证机关应当暂缓办理或者不予办理《婚育证明》,并说明理由:

(一)申请人未按第九条规定提供有关证明材料的;

(二)申请人计划外生育又拒绝执行对其处理决定的;

(三)申请人弄虚作假、隐瞒婚育真实情况的;

(四)申请人违法怀孕未终止妊娠的;

(五)申请人应当落实避孕节育措施而未落实的。第十一条 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在查验《婚育证明》时,对未持有《婚育证明》的,应当出具《限期补办通知书》,要求其在30日内补办。在限期补办期间,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可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流动人口办理有效期为3个月的临时《婚育证明》:

(一)经核实婚姻、生育信息完整、准确的;

(二)在现居住地依法办理暂住登记或居民登记1年以上,并具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

(三)已采取绝育措施的;

(四)因到本州经商、投资、兴办企业,未能及时办理《婚育证明》的。

现居住地为流动人口办理临时《婚育证明》,应该加盖临时婚育证明专用章。临时《婚育证明》在本州范围和规定期限内有效。

第十二条 《婚育证明》的有效使用期限为3年。流动人口应当在《婚育证明》的有效使用期限截止前,到本人户籍所在地的发证机关换领新的《婚育证明》。

乡(镇)人民政府为流动人口办理《婚育证明》或临时《婚育证明》不得收取任何费用。第十三条 《婚育证明》、临时《婚育证明》与身份证同时使用有效。

第十四条 流动人口应当在到达现居住地15日内,到当地乡(镇)人民政府交验《婚育证明》,接受当地计划生育部门的管理,凭证享受计划生育部门提供的服务。

乡(镇)人民政府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应当将查验结果在“查验记录栏”予以记录并盖验证章,并对其中的已婚育龄人员进行登记。

第十五条 流动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妇女应当每6个月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寄回《报告单》。

《报告单》由现居住县(市)、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出具,加盖县(市)人口计生部门或乡(镇)计生办印章后,在现居住地及户籍地有效。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流动人口出具《报告单》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六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行通报联系制度。相关部门在为流动人口办理行政许可证、营业执照、结婚登记、住院分娩时,职业介绍机构和用人单位在介绍、招用育龄流动人口时,房主或出租人在向流动人口提供出租房时,应当查验《婚育证明》,填报《通报表》。

《通报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向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县(市)人口计生部门报送,本实施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七条 医疗、保健机构接受育龄妇女产前检查、分娩时,对本地居民应查验其身份证,对流动人口应查验其《生育证》、《生育服务证》、《婚育证明》或《联系卡》,对不持有上述证件之一的,填报《通报表》,并立即向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县(市)人口计生部门报送。

第十八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行合同管理制度。育龄流动人口应当与现居住地、户籍地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流入、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合同;职业介绍机构、用工单位或者向育龄流动人口出租、出借房屋的出租人或房主,应当与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协助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同。

第十九条 流动人口夫妻拟生育第一个子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提供由户籍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认可的婚育情况证明的,可向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生育证》:

(一)男方为现居住地的户籍人口,女方因婚姻事实迁入现居住地的;

(二)夫妻双方在现居住地共同居住1年以上,有稳定的职业和住所,具有常住倾向的。

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在为流动人口办理《生育证》前,应向其户籍地所在地乡(镇)或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核实有关情况;办理《生育证》后,应及时向其户籍所在地乡(镇)或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通报有关情况。

第二十条 实行计划生育的已婚育龄流动人口夫妻,享受以下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项目:

(一)孕情、环情监测;

(二)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及技术常规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

(三)人工终止妊娠术及技术常规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

(四)输卵管结扎术、输精管结扎术及技术常规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

(五)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诊治。第二十一条 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保证育龄流动人口的避孕药具供应,定期向居民(社区)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提供免费的避孕药具。

第二十二条 州、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导、督促、帮助居民(社区)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建立育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台账。

州、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台账管理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

第二十三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行举报奖励制度,举报流动人口违反其户籍所在地计划生育法规规定可生育子女数怀孕的,奖励400元;举报流动人口违反其户籍所在地计划生育法规规定可生育子女数生育的,奖励300元。

多个公民举报同一违法行为的,对首个举报人进行奖励,对其他举报人进行表扬。

举报奖励经费由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从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经费中列支,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二十四条 对违反《条例》规定所收取的罚金收入全额上缴县级国库,主要用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第二十五条 州内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分别纳入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

第二十六条 发证机关工作人员循私舞弊,滥用职权,擅自收取费用,或者有其他不按照规定程序、条件和时限办理《婚育证明》、临时《婚育证明》、《生育证》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可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 对不属于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行为的,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对有《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行为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可以向州、县(市)人民政府提出处理建议。

对因违反《条例》规定受处理的单位或者个人,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对其提出一票否决的建议。

第二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第三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三条所涉及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员报酬、技术服务项目费用、奖励经费由州、县财政列入预算。第二十九条 本实施细则由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实施细则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浅谈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浅谈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贵州省德江县xx乡(镇)xx(单位)xxx(姓名)邮编:xxxxxx 内容摘要:提出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四点建议:全面落实属地管理体制,依法明确社会各方职资,实现无缝隙服务;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新机制,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落实;建立和完善优质服务新机制,优化流动人口享受居民化服务;建立科学务实的考核评估制度,促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上水平。

关键词:流动人口 计划生育 属地管理

流动人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城乡流动人员数量庞大且流动性强,居无定所,变更频繁,这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流动人员政策外生育的管理难度很大,往往出现管不住和无法管的困难。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庞大,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低生育水平长期稳定。为此,必须积极应对新形势,坚持与时俱进,着力攻坚破难,加快建立完善新机制,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兹建议如下:

一、全面落实属地管理体制,依法明确社会各方职资,实现无缝隙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流入地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这就要突出四个依托。

1、是依托社区,夯实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根基。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人社区建设总体规划,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重心下移到社区(村、居)。整合社区资源,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暂住人口登记、警务责任制、出租房管理、住宅物业管理、工商注册登记、劳动用工管理等项工作相结合,构建流动人口合署办公平台,共同搞好管理服务。

2是依托单位,落实法定代表人管理责任。街道与辖区内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签订责任书,与民营、股份制企业签订协议书,落实管理责任,配合社区做好外来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接受街道办事处的指导检查、监督考核。

3、是依托房主,加强出租房管理。对工作单位不固定、在社区租赁房屋的流动人口,实行“全貌划片、户况显示、联合服务”和“逐户建卡、依房管人、同住同管、优质服务”的做法,并在社区划分责任区域建立“房主管房客’,制度。

4、是依托协会,开展村(居)民自治。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市场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二、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在流动人口服务中,存在“谁服务多、谁赔钱多”的问题,因此,在工作中要做到以下两点:

1、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建议中央加大对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投入力度,克服平均主义,设立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专项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流入地解决子女教育、技能培训、卫生保健、计划生育等关系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实施对农民工特困人群救济制度,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估体制,确保资金到位;省市、区县级政府从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角度出发,改革现有城市公共产品和政府服务的配置和保障体制,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数的财政投入体制,将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经费纳入各地的财政预算,保障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民工家庭的奖励优先优惠政策和免费技术服务项目的落实。

2、是及时解决好街道社区计生工作所需的机构编制、队伍人员及其工作报酬问题。各街道、社区居委会建立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配备得力干部和精干工作人员,确定工作任务,建立管理机制,形成管理网络,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镇乡、街道计生办要建立一支流动人口计生管理队伍,设立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办公室,实行定任务,定措施,定奖罚,分片承包,分工到人,联系到户,落实责任,兑现奖罚。

三、建立和完善优质服务新机制,优化流动人口享受居民化服务

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关键是要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要以服务促管理,以情感人、依法治理,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让流动人口也能享有人口

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各项合法权益,从而使流动人口自觉地接受管理。居民化服务内容应包括:

1、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在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设立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服务网点,配备服务设施,开展查孕、查环、查病等生殖保健优质服务,要融避孕节育健康咨询、发放药具、法规宣传和情感交流于一体。

2、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服务。积极向育龄夫妇宣传计划生育的法规政策,宣传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性科学知识,根据群众的需求举办男性生殖健康、儿童心理健康等各类知识讲座,把婚、孕、产、育、教全程服务全面开展起来。

3、日常生活服务。如大力普及婴幼儿抚养和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积极安排流动人群子女服糖丸和解决他们的入学入托问题,帮助流动人群协调与户籍地的关系,疏通领取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生育指标等问题。

四、建立科学务实的考核评估制度,促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上水平

1、是制定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双向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促进以现居住地为主,两地共同管理职责的落实。对现居住地重点考核计划生育率、综合治理、免费服务、信息联系制度、市民化服务和经费投入等内容,加大对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的考核权重;对户籍地重点考核婚育证明办理和及时回函率,依法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和流出前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等内容。

2、是加大平时抽查、薄弱环节专项调查和通过网络交换流动人口信息准确度的考核力度,积极探索将流动人口管理考核办法、考核重点逐步过渡到平时抽查和信息网络的覆盖率、准确率上。

3、是实行常年有奖举报制度,把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中。四是加大对相关部门履行法定职责的考核力度,充分发挥人口目标考核的引导、规范、保障和监督作用,促进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努力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模式((中国青年报)。

2、关于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人口计生报)。

第四篇:云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定

云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定

(2012年6月2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第8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2年7月26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76号公布 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稳定低生育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我省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但是,下列人员除外:

(一)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

(二)在昆明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不含东川区)异地居住的人员。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履行《条例》第三条规定的职责,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和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经费。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人民政府和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依照《条例》第四条规定的分工共同负责。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口计生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履行《条例》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的职责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并对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组织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服务管理措施,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组织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为流动人口免费提供生殖健康、避孕节育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四)督促、指导已婚流动人口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督促流动人口中可能造成违法生育的怀孕妇女及时采取计划生育补救措施;

(五)监督、检查办理和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工作;

(六)开展区域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作,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七)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和管理制度,及时采集、汇总、核实、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

(八)依法查处流动人口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计划生育协会应当协助人口计生部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建立协会组织,发展会员。

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应当配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管员,实行聘任制,报酬由州(市)、县(市、区)解决。

第五条 县级以上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价格、工商、教育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工商等部门应当结合部门职责,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相关管理制度;在办理居住、婚姻、务工、食品安 全、经商等有关登记和证照手续时,应当了解流动人口中成年育龄妇女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情况等计划生育信息,并及时向所在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通报。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教育部门应当督促学校在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时,了解《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情况等计划生育信息,并报告教育部门,由教育部门向所在地人口计生部门通报。

第六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流入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中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对流动人口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知识和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二)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采集、核实、通报制度,运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或者其他方式及时登记、通报和反馈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生育、避孕节育等信息;

(三)依法登记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和查验成年育龄妇女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督促未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成年育龄妇女及时补办;

(四)为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夫妻办理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生育服务证》;

(五)组织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避孕节育情况检查,为流动人口免费提供避孕药具、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

(六)动员流动人口中可能造成违法生育的怀孕妇女及时采取计划生育补救措施,对不愿在现居住地采取补救措施的,应当及时向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报并协同处理;

(七)与流动人口的用人单位(含雇主,下同)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议;

(八)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奖励、优待和综合管理的各项制度。

第七条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流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中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对流动人口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知识和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二)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采集、核实、通报制度,运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或者其他方式及时登记、通报和反馈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生育、避孕节育等信息;

(三)为成年育龄妇女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为已婚流动人口免费出具婚育情况证明材料;

(四)为符合法定生育条件的已婚流动人口免费办理《生育服务证》;

(五)为已婚流动人口免费提供避孕药具、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

(六)与已婚流动人口签订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议,建立生育、节育情况定期报告制度;

(七)协同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动员不愿在现居住地采取补救措施的可能造成违法生育的怀孕妇女及时采取计划生育补救措施;

(八)为实行晚婚晚育和只生育一个子女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已婚流动人口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和优待政策,帮助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家庭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第八条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下列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一)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知识和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二)建立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制度,为已婚育龄妇女建立计划生育档案,登记和报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

(三)协助办理流出成年育龄妇女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协助查验流入成年育龄妇女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四)发放国家免费提供的避孕药具,并做好相关指导和登记;

(五)配合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提供避孕节育和优生优育咨询,组织开展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服务;

(六)向房屋租赁中介机构、房屋的出租(借)人和物业服务企业等有关组织和个人了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报相关信息。

第九条 流动人口应当依法实行计划生育,接受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流动人口育龄夫妻应当自觉落实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

第十条 流动人口中18至49周岁的成年育龄妇女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按照《条例》第七条、第八条规定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全国统一格式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自到达现居住地之日起30日内向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通过村(居)民委员会)提交《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流动人口成年育龄妇女在现居住地办理有关登记和证照手续时,应当按照办理机关了解计划生育信息的要求,向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工商等部门提交《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及有关计划生育信息。第十一条 流动人口育龄夫妻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可以按照《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在现居住地办理《生育服务证》。

流动人口育龄夫妻回户籍所在地办理生育第一个子女《生育服务证》的,其户籍所在地的办理机关应当依法给予办理。

流动人口育龄夫妻申请再生育的,应当到女方户籍所在地依法办理。

第十二条 实行计划生育的已婚流动人口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需经费由现居住地财政分级予以安排。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向已婚流动人口提供免费避孕节育技术服务。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做好本单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依法接受所在地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房屋租赁中介机构、房屋的出租(借)人和物业服务企业等有关组织和个人在人民政府、人口计生等部门、村(居)民委员会了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时,应当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第十四条 医疗、保健机构在为流动人口孕产妇进行产前检查时,应当要求其出示并登记《生育服务证》;对没有《生育服务证》的,应当及时向当地卫生、人口计生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对查证可能造成违法生育的怀孕妇女,能够采取计划生育补救措施的,应当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及时采取计划生育补救措施。

流动人口非意愿怀孕或者可能造成违法生育怀孕的,应当主动配合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及时采取计划生育补救措施。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人口计生等部门对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给予表彰奖励。

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对举报流动人口可能造成违法生育的怀孕或者违法生育行为属实的举报人,应当依法给予奖励和保护。

第十六条 人口计生部门及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的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条例》和本规定的行为,依照《条例》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二条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流动人口成年育龄妇女未按照《条例》和本规定办理和提交《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依照《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处理。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房屋租赁中介机构、房屋的出租(借)人和物业服务企业等有关组织或者个人违反《条例》和本规定的,依照《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 医疗、保健机构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由其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条 流动人口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育子女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和追究其他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拒绝或者阻碍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的,由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批评教育;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2004年2月1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22号公布的《云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第五篇: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村公路条例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村公路条例(草案)

(2011年4月26日州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一审修改后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保障公路安全畅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农村公路,指国道、省道外的县道、乡道和村道,包括相应的附属设施。

县道是连接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与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省道的县(市)际间公路。

乡道是连接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与行政村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以上的乡(镇)际间公路。

村道是连接村庄与村庄,以及村庄与外部连接的不属于乡道以上的公路。

农村公路及附属设施为路基、路面、边沟、公路用地、桥梁、隧道、渡口、涵洞和用于公路防护、排水、养护、管理、服务、交通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

第三条

全州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农村公路事业的发展应当遵循科学规划、统筹各方、建管并重、全面养护的原则。

第五条

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州、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把农村公路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所需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逐步加大投入。

县(市)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的责任主体;乡(镇)人民政府在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在上级人民政府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负责村道的养护和管理。

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的行业管理与监督;县(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

农村公路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侵占农村公路及附属设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农村公路的义务,有权制止、检举、控告损坏农村公路和影响公路安全、畅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七条

交通运输管理、公安等部门应当加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第八条

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的考核制度。对成绩显著或者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予以责任追究。

第二章

规划建设

第九条

农村公路规划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农业生态环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编制,与国道、省道发展规划及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相协调,并与城乡规划相衔接。

第十条

县道规划由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州人民政府批准后,报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乡道、村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配合县(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编制,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经批准的农村公路规划需修改的,由原编制机关提出修改方案,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并报上一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县道、乡道两侧边沟、截水沟、边坡顶、坡脚护坡道外缘起1.5米的土地为县道、乡道用地范围;村道用地范围由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比照乡道标准依法确定。

第十三条

农村公路用地范围外缘起,按照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村道不少于3米划定公路建筑控制区。

第十四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进行改建和扩建;必须改造时应当首先使用公路预留地,废弃路段应当及时复垦。

县道、乡道建设涉及土地征收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村道建设占用土地由乡(镇)人民政府协调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依法调剂提供。

第十五条

县道按照不低于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乡道按照不低于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村道建设一般不低于四级公路技术标准。

与农村公路衔接的渡口、码头以及沿线客运停靠点、招呼站应当与农村公路同步规划、建设,实行统一管理。

农村公路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防护等安全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第十六条

农村公路的勘察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和竣(交)工验收,以及施工企业信誉等级评价等事项,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农村公路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档案管理规定收集、整理、保存工程资料,建立工程档案,工程竣工验收后交由县(市)公路管理机构保存。

第三章

道路养护

第十八条

农村公路实行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日常养护与集中养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十九条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进行,保证农村公路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第二十条

农村公路的大修、中修养护工程计划由县(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编制,经县(市)人民政府同意并按程序报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县道的小修工程和日常养护由县(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乡道、村道的小修工程和日常养护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适时组织对乡道、村道的集中养护;可以采取建立群众性、专业性养护组织或者由个人分段承包等方式开展日常养护。

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应当制定村规民约,依靠群众力量,做好本村村道的日常养护工作。

第二十二条

因严重自然灾害致使农村公路中断或者严重损坏时,应当按照属地管辖的原则及时组织修复;必要时可以动员和组织沿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当地群众进行抢修。

第二十三条

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农村公路路况信息动态管理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告。

县道、乡道因自然灾害中断的,养护单位应当及时向县(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因养护作业需要中断交通的,应当报县(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同意,并按照规定设置绕行标志,必要时由公安机关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四条

县(市)、乡(镇)人民政府、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按照绿化规划和谁种植、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发动和组织农村公路沿线单位或者个人实施公路绿化。

第二十五条

农村公路因养护需要临时用地、挖砂、采石、取土、取水的,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调解决,相关单位或村(组)基层组织应当支持配合。

第四章

路政管理

第二十六条

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路政管理机构,充实人员,做好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侵占、挖掘、损坏农村公路及附属设施。

除因防护、养护需要外,禁止在农村公路建筑控制区内新建、扩建建筑物和构筑物。

第二十八条

在农村公路及其用地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堆放物料,倾倒垃圾,焚烧物品,放养牲畜,打场晒粮,堵塞边沟;

(二)种植作物,设置障碍,损坏或者擅自移动、涂改农村公路附属设施和标志;

(三)采石取土,开沟引水,利用公路桥(涵)、边沟筑坝蓄水、设置闸门;

(四)设置加水(油)站、停车场,从事修车洗车、摆摊设点、集市贸易等活动;

(五)非法设卡收费、罚款或者阻止车辆通行;

(六)影响公路安全、畅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九条

在农村公路沿线进行下列施工活动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县(市)公路管理机构提出申请:

(一)因修建铁路、机场、供电、水利、通信等建设工程需要占用、挖掘公路、公路用地或者使公路改线;

(二)跨越、穿越公路修建桥梁、渡槽或者架设、埋设管道、电缆等设施;

(三)在公路用地范围内架设、埋设管道、电缆等设施;

(四)利用公路桥梁、公路隧道、涵洞铺设电缆等设施。

公路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影响交通安全的,还应征得公安机关的同意;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涉路施工活动损毁农村公路或者使公路改线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该段公路原有的技术标准予以修复、改建或者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

第三十条

在农村公路大中型桥梁和渡口周围200米、隧道上方和洞口外100米范围内,以及在县道公路用地范围外缘100米、乡道公路用地范围外缘50米,村道用地范围外缘20米范围内不得挖砂、采石、取土、倾倒废弃物,不得进行爆破作业和危害公路及附属设施安全的活动。

第三十一条

铁轮车、履带车和可能损害农村公路路面的其他车辆、机具,不得在农村公路上行驶;确需上路行驶的,应当经县(市)公路管理机构同意,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并按照指定的时间、路线行驶。

第三十二条

农村公路应设立明显的限超标志,超限车辆不得上路行驶;确需行驶的,应当经县(市)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并按要求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因超限行驶造成农村公路及附属设施损坏的,由运输者负责修复或承担相应费用。

第三十三条

县(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可以聘任农村公路协管员。

必要时,可在重要路段节点依法设立检查站。

第五章

资金保障

第三十四条

州、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资金筹措机制。

第三十五条

州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州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全州农村公路建设,并按照已形成的农村公路实际里程,每年以不低于省级补助专项资金的15%安排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

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实际里程,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专项资金。一、二、三类县每年分别按照不低于省级补助专项资金的45%、25%和15%予以保证。

乡(镇)人民政府在乡财县管的体制中应当安排适当的财政资金,用于村道的日常养护。

省级补助专项资金一般用于农村公路大修、中修工程,州、县(市)人民政府安排的资金一般用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

第三十六条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除国家和省、州的计划扶持外,不足部分由项目所在地县(市)、乡(镇)人民政府自筹解决。

社区村(居)民委员会筹集村道建设和养护资金,应当遵循自愿互利、公平负担的原则,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七条

鼓励社会捐资或者利用冠名权、沿线资源开发经营权、广告经营权、绿化经营权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

第三十八条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或者变相截留、侵占和挪用。

州、县(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财政和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资金的监督检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行政主管机关或相关职能部门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照本条例及相关规定追究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的责任。

(一)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应当依法招标而未招标的;

(二)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监管失职、造成重大质量问题的;

(三)农村公路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交付使用的;

(四)未依法履行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职责的;

(五)在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中,采用强制手段向社会集资的;

(六)截留或者变相截留、侵占、挪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资金的;

(七)违反本条例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公路管理机构组织拆除违法建筑,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拆除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由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公路管理机构组织清除、整治,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清除、整治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四项规定的,由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公路管理机构组织清除,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清除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五项规定的,由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二倍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清除,清除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三倍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的,由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造成公路损坏的,应当限期修复或者予以赔偿。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由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的,由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责令修复或赔偿,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阻碍农村公路建设、紧急抢修、正常养护作业,以及违反本条例的其他行为,依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经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修改意见、建议向大理州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反馈。

联系电话:0872-2319870

2319855

电子邮箱:cjw2319855@sina.com

下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定稿]

    XX镇村(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责 任书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及省、市、县有关规定,结合XX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长效机制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长效机制南湖家苑是外来人口集聚区,围绕流动人口的需求,加强管理和服务,创新机制,完善体系,规范管理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工作,使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

    2012年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基础材料

    2012年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基础材料一、 流出人口管理:乡级流出人口管理资料:1、村级信息报告单;(流出是否每月上报)2、流出人口计划生育家庭档案卡;(是否录入微机)村级流出人口......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为了更好的落实计划生育各项政策,贯彻执行《陕西省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切实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水平,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理念,把流动人口计划生......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为了更好的落实计划生育各项政策,贯彻执行《陕西省流动人口陕西省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切实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水平,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理念,把......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王旗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双百” 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各村委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和《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统筹解决人口......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职责

    木政发[2011]3号关于进一步明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职责的通知 木双镇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

    2011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计划

    2011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计划 2011年,我县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