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最好的家长——李镇西教养女儿手记》
读书笔记
《做最好的家长——李镇西教养女儿手记》
谢少华
这个假期的第二本书又看完了,《做最好的家长——李镇西教养女儿手记》,一共分八个版块,分别是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开始;好习惯在小学阶段养成;帮助孩子战胜学习挫折;让孩子拥有美好品格;怎样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培养孩子的世界胸襟和中国情怀;从学会写作到学会做人以及陪孩子走过高中、走向成熟。不论哪个版块都有丰富的事例来加以左证,当然方法更多,但是套用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就不一定合适。佩服他的女儿——李晴雁那么懂事、勤奋、刻苦,当然是作为父亲的李镇西老师的“最成功的作品”。也因为有了成功的李晴雁,他的《做最好的家长》才更有说服力。作为教育者(教师和家长)真的应该认真学习,细细体会,好好揣摩,甚至可以“借用”。
比如“好习惯在小学阶段养成”,一方面要让孩子永远快乐地学习:宽容孩子的第一次挫折,学习信心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不要在攀比中视孩子为“笨蛋”,把周末的欢乐还给孩子,熏陶孩子的书卷气,日常生活中的“磨难教育”,把规则变成习惯和性格;第二是告诉我们孩子应该有怎样的学习习惯: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学习计划要切实并严格执行,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树立紧迫的时间观念,善于归纳整理学习资料和乐于与他人交流学习。每一条我们都可以借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并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用终身。
在教育孩子(包括学生)的过程中,我自己更看中的是品格的形成。我认为
一、孩子,善良最美!“以帮助别人为快乐,首先做一个善良的人,《爱的教育》不朽的教育圣经,聆听苏霍姆林斯基讲《做人的故事》,非功利地爱身边的人,把爱心献给无愧于享受爱的人,为远方的失学同龄人捐一份爱心。”
二、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从生活细节中学会尊重,请尊重孩子应有的自由权利,怎样才是真正的尊重老师,不妨和孩子一起追星,尊重普通的劳动者。”
三、鼓励孩子关心班集体,“为集体服务并不是吃亏,奖励热心奉献中失意的孩子,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给当班干部的孩子做顾问。”
四、意志是这样炼成的,“孩子的坚强意志是可以培养的,榜样的力量,别太心疼孩子,为孩子的坚强而自豪。”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孩子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努力!学习信心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第二篇: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
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
一、什么是“最好的教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曾经风光一时的澳柯玛空调在做广告宣传时这样说。“做最好的自己!”我多次对学生这样说。“做最好教师!”现在,我这样对自己说。几个说法矛盾吗?我认为不矛盾。
“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里的“自己”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张三李四;而具体的张三李四都是有具体职业的,因此,“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最好程度。20多年前,我在给一位高三学生的信中曾这些写道――
谁都渴望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但受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制约,真正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的,只是少数。“人比人,气死人”,因为你比的人,处于人类文明的金字塔尖,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无能。但是,请别忘了,虽然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你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我”。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的确,我们生活的世界象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即将毕业,可能升入大学,可能参加工作,但志愿与职业的选择现在还不能取决于你自己。你以前的理想都是很好的,但现实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因此,问题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要成为最好的——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赞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这话是写给这位学生的,其实也是写给我自己的。
二、“最好的教师”应该有着怎样的情怀?
(一)童心:和学生保持共同爱好
做有童心的教育者--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孩学习——这听来是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小孩子学,他才能了解小孩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并不是说完全跟小孩子学,而是说只有跟小孩子学,才能完成做民主教师的资格。否则即是专制教师。”(陶行知)陶行知说--
“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
建立平等的精神对话关系
• 第一届学生给我的信
• 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教学调查,投信任票,班规的监督„„
• 从教师节的特殊礼物到毕业之际的尊师卡:“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永远沟通!”
四、我每天的“五个一工程”
(一)、上好一堂语文课
(二)、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
(三)、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
(四)、读书不少于一万字
(五)、写一篇教育日记
(一)、上好一堂语文课
营造对话的课堂情景
我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举重若轻,行云流水
所谓“举重若轻”,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这里的“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则指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备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但是在课堂上,则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任何脱离学生实际因而让学生不知所云的“精彩讲解”“深刻分析”,都不过是教师“举重若重”的自言自语。
所谓“行云流水”,是指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等的艺术。语文课有多种上法,不能定于一尊,但我追求一种自然、潇洒与“随意”。如果把语文课比作画国画,那么有人喜欢画工笔画——追求课堂的精巧,甚至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在课前都精心设计因而胸有成竹,对这样的老师我充满敬意;但我不愿意画工笔画,而更愿意“大写意”,愿意课堂上有一些“突发情况”——这最能激发我即兴发挥的教学灵感;不要把课堂填得太满,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
这些想法,本来那天晚上和你聊天时我就想说的,但几次话到嘴边都没有能够说出口,因为我怕让你难为情。但这些话不说我又觉得对你不负责任,毕竟我是你的班主任,该说的还得说。于是我选择了写信这种方式。
既然是朋友,我就单刀直入吧!听说——注意,的确是“听说”,你和外班的一个男生有超越一般男女同学界限的交往,是吗?如果是这样,我就想谈谈我的想法。当然,也可能是有的人过于敏感,误解你了。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可以聊聊这个话题。
我开始不相信,因为我觉得筱盈那么单纯的一个女孩怎么会那样呢?后来一想,即使——又要提醒你注意,我说的是“即使”——你真的有“那种感情”,其实也很正常呀!“朦胧的情感”和品德是没有关系的。我多次说过,少男少女互相产生好感,是正常的,这种感情甚至是很纯真的。只是在这关键的时期——我指的是冲刺高考的高二高三阶段,需要的是高度集中的精力,如果不是天才,恐怕很难两全其美。上学期我曾给三班的同学开设过一个关于爱情的讲座。提到我大学时读过一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写文革中一对青年男女,后来两个参加了不同的派别。男父是共产党高级将领,女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两个人经历很多感情波折;多年后他们偶然遇到了。女主人公叫南珊,她说了一段话非常好:“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同样的珍贵和巨大。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而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
是呀,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题,因而有不同的幸福。这些阶段应有的主题或者缺失或者错位,我们的人生都将是悲剧,至少会造成遗憾!上周星期四我女儿来给你们交流,面对有同学提到“早恋”的问题,她当时的回答是:“我们要考虑现在这个年龄段最应该做什么?每一个年龄段都是最应该做的事,如果把下个年龄段的事提前到现在来做,就意味着在两个年龄段都做了不该做的事,而且两件事都做不好!”你觉得呢?
上学期,在我所任教的高一(3)班建立了一个班级网站,“五一”期间我在网上读到我班一位同学的帖子《我的感情经历》,这位同学谈到自己的苦恼,就是陷入了一种朦胧的情感,经过思想斗争,这位同学决定放弃,而把精力用于这个年龄段自己最应该追求的东西。文章写得非常真实感人。我读了之后,在后面写了一个跟帖。我的跟帖全文如下——
读了这篇文字,我非常感动。你的心湖曾掀起过一片青春的美丽涟漪,这是生命最美的风景,美在纯洁,美在朦胧。但这不是唯一的风景。你终于走过了这片风景,向着前面更美的风景进发。就凭这一点,我把你视为我最骄傲的学生!我向你致以真诚的谢意和敬意!
我想到了我的高中时代,进入青春期的心同样为异性同学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
和民主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而言,教师一般来说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让教育充满民主精神
爱因斯坦:“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敬。” 阿克顿:民主的实质,就是“像尊重自己的权利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
“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民主教育的对立面:非人教育,等级教育,共性教育,听话教育,守旧教育,对教育行为的反思
“老师,用我的笔吧!”(关于师生平等)《心灵的选择--我的两次公开课》
从教22年,我多次上公开课,惟有这两次公开课我印象最深。有意思的是,当年上《我的老师》,评课者一致好评,学生却不买账;十多年后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引起专家和老师们的争议,却赢得学生欢迎。不能说学生的感受与专家的评价是绝对对立的;但当二者不太统一的时候,教师的选择便折射出其教育观。这两次公开课都促使我思考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并带动了我对整个语文教育的探索。而思考的核心仍是那个朴素的问题——
在学生的心灵与社会的“好评”之间,我应该选择什么?
(四)、读书不少于一万字 《尴尬与自豪》-----比起朱自清那一代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这一代语文教师有许多先天不足,无论我们现在如何“知名”,我们事业的“辉煌”都是有限的。我拿朱自清作为语文教师的典范,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太遥远,而且太理想化;那么,我就说一个近在身边的人,他就是我的岳父——乐山一中语文退休教师万鲁君先生。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万老先生当作一个“参照物”,和他一比,我真是觉得现在的语文教师远不如他们那一代人。这种不如,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问功底。万老先生在小学时便接触了大量的传统经典,而我是在“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的喧嚣声中成长起来的。由此产生的文化差距,简直天渊之别。
育诗》,在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蕴含着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
请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听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真是一种享受;更不用说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了,他的教育著作也深入浅出,用老百姓的语言谈深刻的教育道理,他还用诗歌甚至儿歌来表达他对教育的理解。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而这“深刻”又往往是是通过非常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是的,今天的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是有不少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老祖宗的著作里也没有解决今天我们遇到的所有难题的答案,因此,我们的教育理论也需要创新,过去一些经典理论也需要充实、发展或修正。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应该说,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面临的主题是共同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教育的人性、个性、创造性以及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可以大胆地说,从不少教育经典著作中,我们甚至可以读到今天所提倡的新课程理念╠╠
比如,“如果想使学生发生兴趣,我们就应用心使方法合口味,务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他们跟前;比如用对话的形式,即诱导学生争相答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比如,“儿童也是爱表示自己是自由的,他们喜欢人家知道他们的良好举动,是他们自己做出来的,希望人家知道他们是绝对独立的,在这种地方他们和最自尊的成人没有分别。”(洛克《教育漫话》)比如,“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比如,“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论语》中一句“因材施教”不是蕴含着今天我们所说的“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乃至“多元智能”吗?谈“师生关系”谈“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还有比《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四个字更精辟的吗?
别冷落了经典!冷落经典,便是遗弃了我们应该继承的巅扑不破的真理。阅读教育经典,就是直接聆听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不朽的声音,就是请大师们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就是让人类共有的教育真理之光照耀着中国今天的教育。
特别推荐: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
2、教育报刊:
《教育研究》《教育参考》《教师博览》《师道》《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外国中小学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
随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研究动态,了解教育同行们在思考什么
3、人文著作:不妨来点儿“非功利阅读”
师的写作,便是教育思考的很重要的途径。
教育为什么需要写作?(马克斯 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写作即思考和行动的调和。
写作是将思维成果跃然于纸上。写作是将内在的东西进行外化,它使我们离开自己直接面对的世界。如果我们审视纸张,审视我们所写的东西,我们客观化了的思维也在审视我们,于是,写作就建立了某种思考的认识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是社会科学理论所具有的特征。
写作是颇具创造性的活动。写作者写出了文章,写出的又不仅仅是文章,而是作者自己。正如萨特或许会说的:作者是他自己产品的产物。写作是某种自我制造或自我塑造。写作是为了检验事物的深度,也是为了了解自身的深度。
写作即思考的检测
写作把我们与我们的生活世界分开离开,又吸引我们更加接近生活世界。写作使思想脱离实践,又让思想回归实践当中。
对生活实践进行思考的写作,能使我们更勤于思考。“实践”的意思就是“思考活动”:充满思考的活动和充满活动的思考。
写作使思想成为文字而实现客观化,同时又使我们对真正与自己相关的事物的理解带有主观性。我的写作,作为一种实践,使我在生活中的实践富有洞察力(我现在能够看到原先无法看到的东西)写作可以锻炼我们!在写作中成长 快乐小荷的故事
于是从那天起,在网络上写教育日记成了我每天晚上必做的一件事情。开始容易坚持难,当新鲜劲儿过去的时候,我的热情就大不如从前了。有时懒惰常常来骚扰,让我步履维艰。这时,网友们的鼓励犹如旱地遇甘霖,“写得太感人了,向你学习!”“你是个勤奋的人,是个爱反思的老师。”“做你的学生真是幸福!”„„看到这些鼓励语,热情的火焰一次次被点燃。几个月后,只感觉要写的东西越来越多,常常随时记到日记本上,方便而快捷。现在的写作灵感经常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往往觉得时间不够,有时一天写好几千字呢!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终于,第一篇文章在杂志上发表了,又一篇文章见报了,一篇又一篇文章的发表,犹如被注入了一支兴奋剂,激动的心情不言而喻。几百元的稿费拿在手,比拿1000多元的工资都高兴。老公开玩笑说:“天天泡在网上写呀写,得这点稿费还不够交电费的呢!”说虽这么说,我知道他心里也在替我高兴呢!这一学期,我有十几篇文章和言论分别发表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成长》杂志,(原《辅导员》下半月刊)《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报刊上。这是几年来都不曾有过
1信后来在我偷偷地把它投寄到北京刚刚创刊的《班主任》杂志后居然能被连载!
我的这些所谓“论文”都不是纯理论的演绎或推导,而是源于我对教育的切肤之感,所以它们也可以说不像“论文”:没有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没有玩弄文字游戏似的拼凑这样“原则”那样“性”,更没有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我只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我想,即使是教育论文,也应该涌动着真诚的情感和诗的激情;因为真正的教育本身就燃烧着真诚的情感和诗的激情。
(4)、思想随笔
《太雷霹雳,秋白苍茫》
我们这个时代是英雄缺失的时代。凝望张太雷、瞿秋白20多岁时那气宇轩昂的形象,我不禁想到,在同样的年龄,现在的20多岁的男性往往被叫做(或自称)为“男孩子”!是的,现在是只有男孩子,没有男子汉,更遑论“英雄”!
张太雷、瞿秋白却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放弃了自我,而选择了天下——
没有非凡的武艺,却有超人的勇毅;没有凌空蹈虚的绝技,却有改天换地的智慧;没有呼风唤雨的招式,却拥有推动中国前进的力量。一脸书生气,浑身英雄胆。黄河咆哮而面不改色,泰山崩塌而心不颤跳。李白高唱《侠客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荆轲低吟《壮士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理想照亮思想,用革命点燃生命!
张太雷、瞿秋白二人性格迥然,一刚一柔,但他们的灵魂都已融进我们民族的精神,他们的忠骨都已化作中国的脊梁,他们是真正的大英雄——
张太雷是呼啸的大刀,瞿秋白是柔韧的长剑;张太雷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瞿秋白是“泉眼无声惜细流”;张太雷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瞿秋白是婉转幽雅的小夜曲;张太雷是辽阔草原奔腾的骏马,瞿秋白是万里晴空翱翔的云雀;张太雷是一幅色彩明丽的水粉画,瞿秋白是一首耐人咀嚼的朦胧诗;张太雷的青春如盛夏晴天的一声霹雳,瞿秋白的生命是深秋原野的无边苍茫„„ ——太雷霹雳,秋白苍茫!
(5)教育专著
第一本专著《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生的100封信》
1997年的暑假,我从成都玉林中学调到成都石室中学,在搬家的过程中,我无意中又看到了那一捆尘封的教育手记。翻开我19年来所写的一本本教育手记,我自己都禁不住被自己感动了:那一页页发黄的文字,化作一张张老照片在我眼前变得清晰起来,分别多年的学生们正跑着跳着向我拥来,他们调皮的笑声萦绕在我的耳畔„„ 正是在那砰然心动的一刻,我做出了一个庄严的决定:我一定要把我和我学生的故事写
第三篇: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读完了李镇西老师集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做最好的老师》,我深深地被李老师的爱心和民主所感动,被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感悟。
《做最好的老师》那一句句耐人寻味的话语正是李镇西老师几十年教书育人的切身体会。在书中尽情展示了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故事之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融入了李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反思着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的心灵又一次得到洗涤。其中他的班级工作、育人之道,更是深深地吸引着我,感染着我、启发着我……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制能力,让学生做到班主任在与不在都一个样呢?这是我当班主任以来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今天,我在李老师身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权威转化。
李镇西老师认为,把教师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意志,这是班级管理中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原则。如何做到“权威转化”他的做法如下:
一、引导集体。就是在班集体形成之初,巧妙地引导学生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求当作自己的愿望提出来,使班级纪律在学生心目中不是“班主任对我的要求”,而是“我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如开学初,对学生提出三个问题:大家是否希望咱们的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既然每个同学都有这个愿望,那么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每个人应不应该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要克服缺点,班级需不需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纪律,就已不仅仅是教师强加的“条条框框”,而成为学生集体的内在要求。
二、利用集体。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集体中客观存在的一些与教师权威一致的积极因素,利用这种积极因素来抑制集体中的消极因素。由于这些积极因素是学生集体中客观存在,又与教师意愿不谋而合,因此它虽然蕴含着班主任地教育意图,却使学生觉得这是集体的意志,而非班主任的权威。如对于少数违纪的学生,李老师从不以班主任的角度提出,而让学生自己摆违纪现象,论违纪危害。这样,对违纪学生来说,他们受到的惩罚,并非班主任的“铁腕”,而是来自学生集体的谴责与制约。
三、规范集体。李老师常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法规,以此作为一种制度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所制定的班级法规尽可能地包容班级一切可能出现的违纪情况;不仅提出纪律要求,同时有相应的强制办法,明确“违反了纪律要怎么办”。既体现出学生之间的互相制约也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互相制约。人人参与管理,人人又被管理。
受李老师的启发,我也在班级中实行了班规法制,从提出到制定,从制定到实施,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班级的违纪行为也明显下降。
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给我的启迪和感悟还不仅仅于此。他的师爱也令我十分感动。如李老师对爱的坚持可以是和学生一封封充满感情的书信;可以是和学生一次次真情的对话;可以是向学生发自内心真诚的道歉;可以是坚持不懈地给学生读一些优秀的小说名著……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将会继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不断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教育方法,做一个受家长、学生喜欢的老师.
第四篇: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李镇西,在中国教育界算个实在人物。前些年的《爱心与教育》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也给李镇西赢得了“爱心教育”“专家”的美称。一年前,我断断续续读完《爱心与教育》,为作者对教育最诚挚的热情与对学生最深沉的爱心而感动,一年后读《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6年5月),不由得对作者高超的教育技巧和教育事例后蕴涵的朴实民主思想所折服。
“今天的老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教师,做的实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教师素质直接决定了学生素质,决定了国民素质和祖国的发展前景。从此意义上讲,“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然实际上,因各种条件限制,真正能算得上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的教师为数甚少,大部分教师都是在教育战线忙忙碌碌、周而复始地,或凭良心或出于混饭吃,或孜孜以求或一无所求地干着至关重要的教育事业。那些在教育界混饭吃、糟蹋着教育事业的教师理应清除出教师队伍,而那些哪怕对教育只有一丝责任感与一点滴热诚或教育能力不足的教师,只要端正职业态度,其实是可以成为最好的教师的。为什么?我不同陶行知、魏书生比,我也不同杜威、苏霍姆林斯基比,我只同昨日之小我比!吾日三省吾身,今日备课比昨日认真否?今日上课比昨日精彩否?今日找学生谈心比昨日诚恳否?今日处理教学突发事故比昨日机智否?今日帮助“后进生”比昨日真诚否?今日教育智慧、教育理念比昨日丰富否?今日之反思比昨日深刻否?今日接受领导意见与同事、家长批评比昨日虚心否?今日所思之事比昨日高尚否?……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明日之我必高于今日之我,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展望十年或二十年后之我,或者仍然不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但我至少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相对于十年前或二十年前,我已经是最好的教师了!
真理之川从错误之渠中流过。“真正的教育者,不是没有失误,而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几乎可以这么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作为教育者来说,要使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关键是要会反思,会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得出教训。用敏感的心关注教育现象,用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知识把握专业成长的契机,用探索和进取精神去追寻教育真理。苏霍姆林斯基只不过是一间偏远小学的校长,可他三十年如一日地做教育笔记,对四千多名学生进行过认真观测和分析,最终成了伟大的教育家。“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最好的课题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我们遭到的每一个难题就是最好的科研课题。”当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并将这些解决难题的方法汇集成文字,形成自己的经验并使这些经验具有可推广性的情况下,我们自己,已不再是普通的教师,我们或许已经成为一个教育专家!
“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打招呼,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而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上课前学生必恭必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甚至只是„恩‟一声?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老师不过是„应有的礼貌‟,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这些奇怪的现象,我们要么是视而不见,要么意识到了也未引起重视。民主不单是学校能培养的,民主意识也不能光靠学校来养成,但学校、教师和课堂对民主意识的养成与民主精神的锤炼确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里,李镇西的教育方法里体现出来的民主思想不乏真知灼见。从1987年起,李镇西每接手一个新班,便会对班级进行“法治”管理。班级法规的制定者包括班主任和全体学生,人人都是立法者,人人都是守法者,人人都是“违法”后的惩罚接受者。在他的班级法规中,有一项专门针对班主任的处罚,班主任如出现下列情况中任何一种,均罚款两元或罚扫教室:
1、对学生发火超过一次;
2、上课拖堂两分钟以上;
3、错批评同学一次;
4、用不文明语言侮辱同学的人格;
5、未经同学允许占用自习课;
6、执行班规不严。你能否想像,一个大男人,一个平时威严无比的教师拿着扫把,躬着背打扫教室每一个角落,同时接受着班上几十双眼睛的注视?其实,教师的尊严不是自封的,教师地位的尊崇是学生给的,是家长给的,是社会给的,“有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一名教师,如果他的社会地位要靠专制与压制来赢得,尽管他有“威名”无限,应试教育硕果累累,那也是虚名,是高徒出名师,而非他尊重教育客观规律、尊重学生多样性,真正为学生全面发展而努力的结果。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生先知、后生后知,教师向学生传业、解惑的关系,而在道德认识与道德发展水平上,教师未必高于学生。陶行知几十年前就说过,“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如今教师自拟为“道德标兵”,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居,未免高估了教师的力量。因此对于师生关系,教师要有着清醒认识,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也要从实际上而非形式上尊重学生,以学生为师,接受学生的监督,接受学生的批评,采纳学生良好的建议,吸取群众的智慧,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能力,这样便能在做最好的老师的康庄大道上向前迈一大步。
当然,该书也有其不足之处。尽管封面上标明为“著名教育家李镇西25年教育教学精华”,有文集汇编的味道,但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好书,却将《爱心与教育》里关于优生与“后进学生”的培养与转化将近100页的文字完整搬到《做最好的老师》一书里。是李镇西的教育生涯里只有这么几个程桦、杨嵩、黄金涛、王铜、万同,还是他就只有这么几个教育事例?要不就是出版社给他压数字,逼得他不得不拿自己的宝贝反复晾晒?普通作者投稿有“一稿多投”之过,不知道著名教育家有没有“重复出版”之错?再怎么说,“拼凑”一本厚书、给读者增加点感观压迫、捞多几分出版费总不太厚道吧!?
厚,成了一本好书的最大瑕疵!!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李红霞)
读了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我感受颇多也受益匪浅。在读此书以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满腔热情就足够。现在我才深刻的明白,要承担起教师的职责,不仅需要我不断的自我学习增加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爱心去灌溉。只有充满对职业和对学生的爱,才能令我肩负起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在很多人的眼里,教师是一份轻松的职业,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不容许有半点的闪失。如果说医生是在拯救人的生命,那么教师就是在铸就人的灵魂。一个人的灵魂可以很强大也可以很脆弱,而这一切的改变可能就在教师的一个眼神里,教师的一句真诚的鼓励就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可教师这股神奇的力量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怎样肩负起这项神圣的职责是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学习与反思的问题。
记得我曾经因为个人情绪化,拿木棒朝一个学生脸上扇去,孩子的脸瞬时起了一大块红印并鼓了起来,这个孩子现在已结婚了,见到我也是极为尊重。但直到今天我还对自己的行为而悔恨。直到我开始阅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我从书中感受到:在实践中成长的老师将要经历那样多的磨砺,学生对教师的爱戴是多少点滴的累积,教师对学生的付出又是多少岁月里的呕心沥血。我开始思索:假如没有爱与责任,仅凭满腔的热情,我最终将收获什么?
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有一句话说得好,选择一行,爱一行,我也是这样,我不知道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对不对,但是当我面对那帮学生时,我觉得我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对得起这帮孩子!不知道我将来会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至少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尽我心去做我做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仔细阅读品位李镇西老师的力作:《爱心与教育》,在读到其中反映李镇西老师心声的《做最好的老师》一文时,时时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现摘录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谓“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
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近。
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校长的表扬吗?为奖金吗?为职称吗?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可见我也并未“脱俗”),但如果这些与学生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学生一边!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应该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
李老师的话说得多富有智慧和哲理啊,道出了他的心声,也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后工作的航标灯,指明了我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后,被他的深邃,他的激情所打动。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但我们也许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的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
从李镇西的手记里,我们的启示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李镇西老师认为,这正是自己的职责。
其次,使我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腔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读李镇西老师的文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
第五篇: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定稿)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不久前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说实话,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李老师的话使我受到了启发,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同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是一样的道理。只要自己肯付出,认真地去想,努力地去做,使自己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那每天就都会有新的快乐。
上学期,我接下二年二班班主任的工作。那是我第一次当班主任,立志做一名受学生喜欢和家长爱戴的好老师。而学生也确实没有辜负我对他们的那份热情,课堂学习和交流非常积极,但我得管理工作并不尽如人意。转眼间一个学期过去了,我在看了李老师这本《做最好的老师》后,对这方面找到了一些灵感。李老师提供的班级管理方法很多,现在我管理班级不再手忙脚乱,工作也不感觉那么累了。
李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我一直都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我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是的,只有和学生们零距离接触,才能感受到学生们的可爱之处,才能更多地用文字记录下和学生们的点点滴滴,才能体现老师的真正价值!对于老师,教学经验来自于与学生们零距离的交流与接触,而不是一堆一堆的大道理,一套一套的理论。试着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你会觉得教学原来是如此精彩!
总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会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最后,我还是要把李老师的一段话献给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